重庆市綦江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221.50 KB
- 文档页数:23
2017-2018学年上半期考试高一历史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一1-8课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卷I (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共48分)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2.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促进了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C.有利于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D.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3.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但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关于其原因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B.鲁国历史更为悠久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D.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4.据史书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由此可见该制度(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B.使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C.确立了以天子为至尊的中央集权制 D.使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5.秦朝中央政府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六部中的礼部分掌札仅祭祀教育科举等、工部分掌工程建设。
材料表明我国古代()A. 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B. 皇权旁落,相权加强C. 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D. 机构精简,职能专一6.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7.两汉实行察举制,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实行科举制,这些变化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员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将官员选用权收归中央8.罗马在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
重庆市綦江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小题)1. 社会形态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主要是: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按照这一原理,我国封建社会是A. 西周到1911年B. 战国到1840年C. 战国到1911年D. 西周到1840年【答案】B【解析】按照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我国封建社会是从战国到1840年。
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2. 《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西周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B. 周王室对诸侯失控C. 春秋时诸侯争霸D. 周代分封制崩溃【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对周天子应付的义务以及违反义务时周天子对诸侯的惩罚措施,是西周时期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项。
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
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评历史试卷(考试时间:上午10:50—12:20)说明:本试卷闭卷笔答,做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
1。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诸侯推举启为帝B.禹直接传位于启C.启最终继君主位D.益最终被启所杀2.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
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家国一体B.血缘纽带C。
等级严格D.地方分权3.《春秋左传》载:“昔先王之命日:‘王后无适(没有嫡子),则择立长子.’王不立爱,公卿无私。
古之制也。
”这些做法A.确立了长子的优先继承权B.表明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C.导致王位继承的混乱无序D.利于保证宗法制正常运转4.周代的棺椁制度规定:天子三棺四椁,诸侯二棺三椁,大夫一棺二椁,士一棺一椁.但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中已发现多例大夫级的墓用二棺三椁和二棺二椁者,一些士一级的小墓也多见用一棺二椁者。
这表明战国时期A.大夫均用诸侯葬仪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社会风气注重厚葬D。
等级差异逐渐缩小5.研究历史要“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下图所示是秦朝的四方古印文,仅以此为依据,可知秦朝A.首创皇帝制B.实行三公九卿侧 C.推行郡县制D.统一了书写文字6.《始皇帝力行郡县制诏书》载:“自今废除封建,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律法一体,官制一体;治权集于国府,决于皇帝。
上下统一政令,举国如臂使指。
如此治权不出多门,私欲不至成灾,天下至大之德也!”材料反映了郡县制有利于A.统一律法官制B.加强中央集权C.抑制地方私欲D.扩大领土疆域7。
“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
”西汉政府这一措施的口的是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约束官员滥用权力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8.《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重庆高一高中历史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图是《带冠冕的禹》。
关于禹的说法,正确的是A.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B.禹创立了王位世袭制度C.禹创立了宗法制度D.禹创立了分封制度2.在某高校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禹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B.商朝中央机构中相和卿、士参与商王决策C.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D.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3.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4.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5.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
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6.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7.秦朝的郡县制开辟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先河,下列关于郡守、县令的表述不正确是A.都是地方行政长官B.都直接由皇帝来任免C.可以在辖区内建立武装D.是皇帝加强对各地控制的工具8.秦《峄山石刻》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2017 年秋高一(上)期末测试卷历史历史测试卷共 4 页,满分 100 分。
考试时间 9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西周:“天子之抚诸侯,宗子之收恤其族人也。
诸侯之尊天子,族人之祗事其宗子也。
”这反映西周A.借助宗族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分封制确保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C.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合二而一D.天子直接控制了全国的每家每户2.汉武帝在位 54 年间共任丞相 13 人,其中 10 人任期长者不过 4 年,短者不到 1 年,有 5 人在任上自杀、下狱死和被斩。
这实质上反映了A.选官制度的变化B.中央集权的强化C.监察制度的完善D.君主专制的加强3.宋元之际的历史学家马端临谈到:“盖乡举里选者,采毁誉于众多之论,而九品中正者,寄雌黄于一人之口……则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
”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在于A.缺少必要的监督B.中正官削弱了皇帝的权力C.选官标准的单一D.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4.唐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经常性地讨论军国大政,协调共济,最后由皇帝裁定。
这有利于A.防止官吏贪腐 B.减少决策失误 C.抑制朋党之争 D.削弱地方权力5.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是“宰相府的派出所”。
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制的设立A.极大程度地限制了皇权B.利于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C.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D.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6.雍正年间,军机处起草的重要机密谕旨,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密封,交由兵部驿马传递,直达督抚,根据缓急,分为日行三、四、五、六、八百里 5 种。
由此可见当时A.军机处权力大于内阁B.军机大臣掌握了决策权C.军机处直接统领六部D.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7.《纽约世界报》曾对日军的某次大屠杀揭露到:“日本为了朝鲜的解放,采取突如其来的介入进而变成野蛮的战争。
重庆市綦江区高2018级高三(上)半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24.古代对“死”的称呼,不同等级的人称呼不同:天子——驾崩,诸侯——薨,卿大夫——卒,士——不禄,平民——去世。
这一现象反映了A.分封制下等级森严 B.宗法制下等级森严C.礼乐制下等级森严 D.嫡长子继承制下等级森严25.(汉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朕忧其然,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以下对文帝发布诏书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汉初接秦之弊②体现重农抑商精神③文帝诏书核心是民生④推行休养生息政策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26.“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以下对北宋此举理解错误的是A.此举有效解决了唐末以来地方割据局面B.导致北宋积贫积弱局面C.此举大大削弱了宰相权利D.中央政府权力明显加强27.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从中国大量收购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中国丝茶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外商操纵着中国丝茶的出口贸易,并日益商品化。
从全球史观看A.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提高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的结果C.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中国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28.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先后降旨,所定罪名,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均定斩监候罪名……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均定为赐令自尽;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均定为即行正法,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大学士徐桐,前四川总督李秉衡,均已身死,追夺原官,即行革职。
据此说明A.列强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爱国运动B.列强灭亡大清政权的意图C.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流D.义和团运动给列强以沉重打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29.据石藤惠秀统计,从1901年到1911年毕业于日本各校的中国留学生总数为2831人。
2017-2018学年重庆一中高一上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卷共7页。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综合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一卷(选择题共5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总分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字经》中讲到:“夏(禹)传子(启),家天下,四百载。
”这反映出夏朝出现()A.社会等级制度B.内服外服制度C.王位世袭制度D.财产私有制度2.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黄帝。
该现象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宗法制C.世袭制D.礼乐制度3.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B.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有利于避免皇帝的决策失误D.表明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郡县制、监察制B.九品中正制、科举制C.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D.三省六部制、监察制5.“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弟子,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表述与该制度相关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B.“举孝廉,父别居”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D.“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置的监察机构有()①刺史②御史台③通判④按察使司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7.“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历史必修1 1-11课)注意事项:1.本试卷答题时间为60分钟,满分100分。
共37道小题。
2.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把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3.下列情形之一者,该题不能得分。
⑴答案超出边框者;⑵不在指定位置书写班级、姓名、考号者;⑶答案结构混乱者:不段落化、序号化;⑷字迹特别大、小、潦草者;⑸态度不认真,明显应付了事者;⑹卷面特别脏、褶皱者……第一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A.王-卿-诸侯-士B.王-诸侯-卿大夫-士C.王-诸侯-士-大夫D.王-大夫-士-卿3.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 D.士4.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
关于右面“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B.秦律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D.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5.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应该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6.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7.图2和图3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图2 图3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8.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
下列哪些举措是为了分割相权:①秦设御史大夫②唐设三省六部③北宋设参知政事④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9.明朝极大地强化了君主专制,其中,在中央采取的重大行政措施有①确立三省六部制②废除丞相③设置内阁④增设军机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11.古希腊城邦的突出特征是A.小国寡民B.长期混战C.文明程度高D.血缘关系密切12.雅典民主制实质上是A.奴隶主贵族的民主B.奴隶和平民表面上的民主C.所有公民的民主D.统治者推行独裁的工具13.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的出现是由于高一历史期中试题第1页共6页高一历史期中试题第2页共6页高一历史期中试题第3页(共10页)高一历史期中试题第4页(共10页)---------------------------------------------装----------------------订-----------------------线--------------------------------------------A.奴隶反对奴隶主的结果B.平民反对贵族的结果C.罗马版图扩张的结果D.奴隶主的自觉行为14.组织编写《民法大全》的罗马皇帝是A.屋大维B.戴克里先C.哈德良D.查士丁尼15.罗马共和国成立于A.公元前5世纪B.公元5世纪C.公元前6世纪中期D.公元前6世纪末16.以下关于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下院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B.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由国王提名C.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D.内阁拥有控制下院立法程序等权力17.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具有革命意义是因为A.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C.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18.美国1787年宪法制宪原则出于下列哪位思想家A.孟德斯鸠B.伏尔泰C.卢梭D.狄德罗19.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一定民主性,在其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A.三权分立B.规定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C.允许奴隶存在D.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20.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政治权力B.协调当时各种社会矛盾C.确立三权分立的立法原则D.确保国家摆脱殖民统治21.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于A.拿破仑统治的确立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C.法兰西第二共和国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22.法兰西共和政体确立的深远意义在于A.杜绝复辟势力B.推翻了帝制C.确立了民主政治D.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23.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重庆市綦江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小题)1. 社会形态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主要是: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按照这一原理,我国封建社会是A. 西周到1911年B. 战国到1840年C. 战国到1911年D. 西周到1840年【答案】B【解析】按照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我国封建社会是从战国到1840年。
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2. 《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西周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B. 周王室对诸侯失控C. 春秋时诸侯争霸D. 周代分封制崩溃【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对周天子应付的义务以及违反义务时周天子对诸侯的惩罚措施,是西周时期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项。
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
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考高一历史试卷(范围:必修一第1~12课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40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把所选取答案一律填涂到答题卡上。
)1.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
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A.专制王权影响 B.家族宗法观念 C.男尊女卑思想 D.个人主义心理2.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
……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
”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A.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C.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D.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3.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三公九卿制B. 郡县制C. 分封制D.郡国并行制4.周代的礼制规定:(祭祀祖先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
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
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A.反映了社会的变革 B.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C.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D.折射出了王侯关系的变化5.《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B.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C.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6.史载:“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行使()A.监察权B.财政权C.军事权D.立法权7.秦王赢政在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区内联考高一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
共35个小题,每小题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项,作答时请将机读卡上的相应题号的选项涂黑。
每小题2分,总计70分。
1. 《春秋左氏传》:“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A. 用神权强化王权B. 嫡长子继承制C. 严格的等级关系D. 王位世袭制【答案】C【解析】材料“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反映了严格的等级秩序,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用神权强化王权的特征,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王位世袭制,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曾朝贡周王三次,朝觐齐国十一次,朝贡晋国二十次,朝贡楚国二次。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 分封制正逐步地瓦解B.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 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答案】A【解析】鲁国国君不仅朝贡周王,还朝觐齐国、晋国、楚国,这说明当时分封制正逐步地瓦解,诸侯争霸,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故B错误;当时周天子权威衰落,故C错误;周王本就没有建立高度集权,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实质”,再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鲁国国君不仅朝贡周王,还朝觐齐国、晋国、楚国”,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的瓦解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 《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特征是()A. 皇权至上B. 皇帝独尊C. 强化专制D. 皇位世袭【答案】D【解析】材料“朕为始皇帝。
重庆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2。
《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3.“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4.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今社会提倡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文明行为,追根溯源应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5。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主张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C.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6。
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
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
”这一规定旨在A.加强君主专制B.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C.解决相权与君权的矛盾D.提高行政办事效率7。
高2020级上学期半期历史考试题出题任定周审题杨洪婷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小题)1. 社会形态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主要是: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按照这一原理,我国封建社会是A. 西周到1911年B. 战国到1840年C. 战国到1911年D. 西周到1840年【答案】B【解析】按照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我国封建社会是从战国到1840年。
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2. 《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西周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B. 周王室对诸侯失控C. 春秋时诸侯争霸D. 周代分封制崩溃【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对周天子应付的义务以及违反义务时周天子对诸侯的惩罚措施,是西周时期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项。
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
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通过分封,西周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3. 在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
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 一万年前B.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C. 商周时期D. 秦汉时期【答案】C【解析】按照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商周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已有都城的设立、青铜器的使用和甲骨文的出现等。
故答案为C项。
A、B项不符合题干中的判定标准,排除;D项在商周以后,排除。
4.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A. 《汉书》的记载B. 民间的传说C. 史学家的论文D. 秦简的记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考查学生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在收集、使用资料这一点上,应该是最直接的文物最有说服力。
分析选项,民间传说可信度是最差的。
《汉书》和史学家论文也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只有D项最客观、最原始、最直接,也最可信。
所以答案为D。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点评:此题难度很小,主要考查学生研究历史的方法问题,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有能力甄别不同类资料的可信度。
5.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这是中国人熟知的朝代顺序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统一是主旋律B. 中国古代发展存在着间断C. 分裂造成了民族的隔阂D. 少数民族南下导致汉文化淹没【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反映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即使出现分裂也能重新走向更高程度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故答案为A项。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没有间断,一直延续,排除B项;分裂和战乱时期往往能促进民族融合,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南下的少数民族基本上接受了汉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排除。
6. “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
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
”诗中体现的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止博褒妃笑一场”描述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这说明春秋时期中国实行的依旧是分封制,答案选B,A C D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点评:本题从分封制的发展历程的角度考查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特殊地位,有关西周分封制考查的角度高考中涉及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分封制的内容②分封制的目的③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必须准确把握。
7. “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 井田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体现了宗族亲情的特点,故B正确。
井田制,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
分封制,主要是天子分封诸侯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
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8.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 严格的等级关系B. 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并未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排除B。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是商朝的政治统治特点之一,材料中只体现西周的等级制度,未体现神权色彩,排除C。
血缘与政治相结合指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与材料强调西周的等级制度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西周政治制度的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9. 据考古发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为礼器和兵器,北方出土的青铜农具比江淮出土的青铜农具要少。
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应该是A. 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水平不高B. 商朝的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不重视C. 北方统治者重礼制和军事D. 江淮地区富含铜、锡、铅矿【答案】C【解析】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北方应当高于江淮地区,之所以北方出土的青铜农具比江淮出土的青铜农具要少,是因为北方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说明北方统治者重礼制和军事。
故答案为C项。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排除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0. 一位同学对“秦始皇加强中央政权的措施”进行史料收集,形成了下列观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B. 统一文字C.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D. 推行举察制度【答案】D【解析】汉朝实行察举制,D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11. 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A.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 “以德服人”C.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是针对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而谈的;另一方面是专制主义,针对皇权至高无上而言的。
根据选项,只有A选项能够反映出皇权至上的含义。
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2. 毛泽东曾做诗盛赞秦始皇:祖龙(指秦始皇)魂死秦犹在……百代都行秦政法……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指《封建论》的作者柳宗元)返文王。
诗中百代都行的“秦政”是指A. 郡县制B. 三公九卿制C. 嫡长子继承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朝确立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被后世的封建王朝所继承与发展。
故本题应排除A、B两项,选择D项;C项开始于西周时期,与题目中的信息“秦政”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政”13.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
”(《汉书》)这句话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答案】D【解析】“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是指老百姓免于战争的伤害,因此这句话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14.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外戚干政的背景,意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
A项是其目的之一,不是背景,排除;外戚干政违背了“家天下”的观念,排除B项;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排除D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外戚干政15.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郡太守乎”来看,说明汉代重视地方官吏在维护统治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体现出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