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 格式:doc
- 大小:145.59 KB
- 文档页数:47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通知
【法规类别】银行类金融机构
【发文字号】银监发[2014]32号
【发布部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4.06.19
【实施日期】2014.06.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14]32号)
各银监局:
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4年6月19日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监管,完善商业银行同质同类比较和差别监管模式,合理分配监管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本指引适用于对上述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监管评级,但不适用于当年新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除外)的监管评级。监管机构可以依据本指引对当年新设立的商业银行进行试评级。
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以及经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评级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由监管评级要素体系、评级方法体系、评级操作规程体系和评级结果运用体系构成。
第二章评级要素及评级方法
第四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要素共7项,分别为资本充足(C)、资产质量(A)、管理质量(M)、盈利状况(E)、流动性风险(L)、市场风险(S)和信息科技风险(I)。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和运作,促进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应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公司风险暴露(以下简称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分池体系。
第五条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准确量化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保证内部评级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非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和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分池的技术标准,确保非零售风险暴露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划入相应的风险级别,确保每笔零售风险暴露划入相应的资产池。
(三)内部评级的流程,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四)风险参数的量化,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等风险参数。
(五)IT和数据管理系统,收集和处理内部评级相关信息,为风险评估和风险参数量化提供支持。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验证体系,确保内部评级及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确保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
第八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本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进行
银监会统一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为建立规范统一的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银监会近日发布《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指引》)。这是银监会成立以来,坚持以风险监管为导向,按照国际惯例提高监管透明度,推行分类监管,保护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此举将对促进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加强监管机构的持续、审慎、有效监管发挥重要作用。
《内部指引》是在借鉴国际通行的骆驼评级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队伍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确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CAMELS+”的监管评级体系。即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管理、盈利、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状况等六个单项要素进行评级,加权汇总得出综合评级,而后再依据其他要素的性质和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对综合评级结果做出更加细微的正向或负向调整。综合评级结果共分为6级,其结果将作为监管机构实施分类监管和依法采取监管措施的基本依据。对于评级结果为5级和6级的高风险商业银行,银监会将给予持续的监管关注,限制其高风险的经营行为,要求其改善经营状况,必要时可采取更换高级管理人员、安排重组或实施接管、甚至予以关闭等监管措施。
《内部指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统一整合和修订完善了现行的多个评级办法。二是增加了定性因素分析的相关内容。《内部指引》除了对管理要素全部采用定性分析外,对其他单项评级因素在定量分析的同时,还进行了定性分析。三是保证了定量指标与《核心指标》和银监会监管信息系统(“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指标的衔接。四是突出了资本充足、资产质量和管理三大要素的重要性。五是新增了对市场风险状况的评价。六是新增了其他要素以细化评级结果。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通
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4.06.19
•【文号】银监发〔2014〕32号
•【施行日期】2014.06.1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
正文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14〕32号各银监局:
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4年6月19日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监管,完善商业银行同质同类比较和差别监管模式,合理分配监管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本指引适用于对上述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监管评级,但不适用于当年新设立的
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除外)的监管评级。监管机构可以依据本指引对当年新设立的商业银行进行试评级。
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以及经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评级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由监管评级要素体系、评级方法体系、评级操作规程体系和评级结果运用体系构成。
第二章评级要素及评级方法
第四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要素共7项,分别为资本充足(C)、资产质量(A)、管理质量(M)、盈利状况(E)、流动性风险(L)、市场风险(S)和信息科技风险(I)。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⒈简介
⑴目的
⑵背景
⑶适用范围
⒉定义和缩写词解释
⑴模型评级
⑵监管评级
⑶资本充足率
⑷资产质量
⑸资金充足率
⑹盈利能力
⑺流动性风险
⑻审慎性监测
⒊责任分工与流程
⑴监管评级委员会
⑵监管评级委员会职责
⑶监管评级流程
⑷评级结果与后续行动⒋监管评级指标体系
⑴模型评级指标
⑵资本充足率考量因素
⑶资产质量考量因素
⑷资金充足率考量因素
⑸盈利能力考量因素
⑹流动性风险考量因素
⑺审慎性监测考量因素
⑻综合评级
⒌数据要求与报告
⑴数据要求
⑵监管评级报告
⒍监管沟通与反馈
⑴行内沟通
⑵监管沟通
⑶评级结果解释与反馈
⒎附件
●附件1: 监管评级流程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监管评级: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等级评定,用于监控
风险和确定监管要求的过程。
●模型评级:使用统计模型和算法对商业银行进行评级的过程,基于多个指标和考量因素。
●资本充足率:衡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的指标,通常以风
险加权资产比率(RAROC)表示。
●资产质量:评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状况,包括不良贷款、拨
备覆盖率、风险资产比例等指标。
●资金充足率:衡量商业银行资金充足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流
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稳定比率等指标表示。
●盈利能力:评估商业银行经营获利能力的指标,包括净利润率、净息差、费用收入比等指标。
●流动性风险:评估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程度,包括资金流出压力、流动性资产比例等指标。
●审慎性监测: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和运作,促进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应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公司风险暴露(以下简称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分池体系。
第五条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准确量化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保证内部评级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非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和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分池的技术标准,确保非零售风险暴露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划入相应的风险级别,确保每笔零售风险暴露划入相应的资产池。
(三)内部评级的流程,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四)风险参数的量化,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等风险参数。
(五)IT和数据管理系统,收集和处理内部评级相关信息,为风险评估和风险参数量化提供支持。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验证体系,确保内部评级及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确保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
第八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本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进行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1:背景介绍
1.1 监管评级的重要性
1.2 监管评级的目的
2:监管评级框架
2.1 授信质量评级
2.1.1 贷款质量分类
2.1.2 不良资产评估方法
2.1.3 风险覆盖率评估
2.2 资本充足率评级
2.2.1 核心资本充足率评估
2.2.2 资本维持率评估
2.3 流动性评级
2.3.1 流动性资产评估
2.3.2 资金来源评估
3:监管评级流程
3.1 评级前准备
3.1.1 数据收集
3.1.2 内外部信息分析 3.2 评级指标计算
3.2.1 数据加工
3.2.2 评级模型运用 3.3 结果评估与报告
3.3.1 评级结果解读 3.3.2 内部报告编制 3.3.3 外部报告发布4:监管评级监控与调整
4.1 监控机制
4.1.1 数据监控
4.1.2 风险事件监测 4.2 评级调整
4.2.1 评级变动原因
4.2.2 风险因素影响分析
附件:
1:贷款质量分类相关文档
2: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细则
4:监管评级监控报告样例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监管评级:由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进行的风险评估和资本
充足度评估等方面的评分。
2:贷款质量分类:根据贷款违约风险的程度,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和可疑四个等级。
3: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用于确定不良资产金额和准备金计提
水平的方法。
4:核心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
5:资本维持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与总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
6:流动性资产:商业银行能够随时变现的资产,如现金、同
业存款等。
7:资金来源评估:评估商业银行从各种渠道获取资金的能力。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通
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4.06.19
•【文号】银监发〔2014〕32号
•【施行日期】2014.06.1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
正文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14〕32号各银监局:
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4年6月19日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监管,完善商业银行同质同类比较和差别监管模式,合理分配监管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本指引适用于对上述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监管评级,但不适用于当年新设立的
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除外)的监管评级。监管机构可以依据本指引对当年新设立的商业银行进行试评级。
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以及经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评级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由监管评级要素体系、评级方法体系、评级操作规程体系和评级结果运用体系构成。
第二章评级要素及评级方法
第四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要素共7项,分别为资本充足(C)、资产质量(A)、管理质量(M)、盈利状况(E)、流动性风险(L)、市场风险(S)和信息科技风险(I)。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通知-银监发〔2005〕88 号 2005 年 12 月 30 日
各银监局:
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指引》)。印发给你
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内部指引》于2006 年 1 月 1 日起试行,对于各类商业银行2005 年度的评级,仍然沿用原来的风险评级办法。
二、试行阶段,需要对定量指标的选择、权重系数的设定、标准值和分值区间的设置
进行更加充分的数据测试,必要时对有关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及其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各项评价标准在“打分”体系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请各银监局认真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
三、《内部指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其中定性因素的评价是难
点,对于评级人员要求较高,评级人员须具备良好的监管业务素质和丰富的监管工作经验,
并且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有要素以及评级原理和方法,能够依据定性评价因素及其
细化的评价标准对银行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预测和判断评价。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收集评级信息的情况、对监管评级的理解和认识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评级尺度
不一,严重影响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因此,请各银监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培训工作,确保《内部指引》的顺利实施。
四、监管评级有效的推行和使用,还有赖于规范的评级程序和工作制度。因此,《内部指引》规定了严密规范的评级操作规程和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请各银监局结合银监会监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和运作,促进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应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公司风险暴露(以下简称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分池体系。
第五条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准确量化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包括以下
基本要素:
(一)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保证内部评级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非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和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分池的技术标准,确保非零售风险暴露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划入相应的风险级别,确保每笔零售风险暴露划入相应的资产池。
(三)内部评级的流程,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四)风险参数的量化,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等风险参数。
(五)IT和数据管理系统,收集和处理内部评级相关信息,为风险评估和风险参数量化提供支持。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验证体系,确保内部评级及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确保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
第八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本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进行监督检查。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是金融监管机构推出的一项用以保障其从事投资业务的一般要求,为商业银行提供国内外信用风险评估、内部管理、自我评估、投资评估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指导。该指引旨在确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既系统又深入,从而能够及时捕捉到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和令其稳步发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5.12.30
•【文号】银监发[2005]88号
•【施行日期】2006.01.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
正文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
部指引(试行)》的通知
(银监发〔2005〕88号2005年12月30日)各银监局:
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指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内部指引》于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对于各类商业银行2005年度的评级,仍然沿用原来的风险评级办法。
二、试行阶段,需要对定量指标的选择、权重系数的设定、标准值和分值区间的设置进行更加充分的数据测试,必要时对有关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及其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各项评价标准在“打分”体系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请各银监局认真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
三、《内部指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其中定性因素的评价是难点,对于评级人员要求较高,评级人员须具备良好的监管业务素质和丰富
的监管工作经验,并且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有要素以及评级原理和方法,能够依据定性评价因素及其细化的评价标准对银行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预测和判断评价。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收集评级信息的情况、对监管评级的理解和认识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评级尺度不一,严重影响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因此,请各银监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培训工作,确保《内部指引》的顺利实施。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通知-银监发〔2005〕88号2005年12月30日
各银监局:
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指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内部指引》于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对于各类商业银行2005年度的评级,仍然沿用原来的风险评级办法。
二、试行阶段,需要对定量指标的选择、权重系数的设定、标准值和分值区间的设置进行更加充分的数据测试,必要时对有关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及其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各项评价标准在“打分”体系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请各银监局认真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
三、《内部指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其中定性因素的评价是难点,对于评级人员要求较高,评级人员须具备良好的监管业务素质和丰富的监管工作经验,并且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有要素以及评级原理和方法,能够依据定性评价因素及其细化的评价标准对银行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预测和判断评价。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收集评级信息的情况、对监管评级的理解和认识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评级尺度不一,严重影响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因此,请各银监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培训工作,确保《内部指引》的顺利实施。
四、监管评级有效的推行和使用,还有赖于规范的评级程序和工作制度。因此,《内部指引》规定了严密规范的评级操作规程和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请各银监局结合银监会监管业务流程再造和监管资源整合等工作,严格按照监管评级的流程和职责分工做好评级工作,以确保评级工作质量。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2008年3月30日第二轮征求意见稿)
1总则
1.1为推进《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
议)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促使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参照新资本协议相关要求,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适用于《中国商业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商
业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它商业银行。银监会鼓励其它商业银行参照本指引,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1.3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是由支持信用风险评估、确定内部风险级别、划分资产
池、风险参数量化的各种方法、过程、控制、数据收集、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组成。
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意义地评估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以有效、可靠和一致的方法量化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包括:
1.3.1内部评级体系的公司治理、流程和内部控制,保证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独立
性和评级结果的客观性。
1.3.2主权、银行、公司风险暴露的风险等级确定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程度将每个
债务人和债项分配到相应到的风险级别,并进行可靠的排序;零售风险暴露
资产池划分的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特征将每笔债项分配到相应的资产池。
1.3.3量化分析过程,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相应的风险参数,公司暴
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零售暴露包括违约概
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