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灵、自我与社会》中的行为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6
一、个人阅读背景我读这本书是带有偏见的。
我自身的经历和思考让我十分相信从人与人的互动这个角度看待社会现象,也相信语言的建构功能。
因着这种“信仰”,就奔着“符号互动论”去了。
于是还没有翻开书之前,我几乎就处在了接受的状态,读书过程中也没有挑毛病的动力。
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期望看到的主题并不是这本书的主题,而是被引入了心理学的领域,看到了许多与神经中枢、反射有关的论述,又被引入哲学的领域,看到了关于意识、自我的论述。
这本书并非作者亲笔写成,而是他学生整理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表现出几个特点:一是继承和发展,讲课以必然要传授前人的知识,米德主要讲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在他不同意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发展成心理学上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上的符号互动论,因此评论者普遍认为他受了行为主义的影响;二是不系统但逻辑清晰,米德虽然是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都认可的大师,但他的论述没有按照某一学科单一的范式来进行,他首先从心理学出发,延伸到哲学讨论,最后一篇又关乎社会学,不受学科范式拘束,而是循着某一逻辑过程不断深入和拓展原初思考;三是矛盾和谬误,这一点我并不深究,因为我把这本书看作“同类”,读它的主要目的是化为己用,不过我也感到许多论点肯定有合理且对立的观点。
二、第一篇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主义观点通过“人的外在行为”来研究“人”,完全排斥从“内省”(相当于心灵、意识)出发来研究人的行为。
这种观点之下,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都可以归结为生理机制(研究者也不断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功能)。
但华生(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并不否定存在“内省”这个心理活动领域,也不否认意识和心灵(否定这相当于否定人类本身,我想没人敢宣称人和低等动物完全一样,当然这种高低等之分本身就是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了米德的学说中。
),而是把内省解释为“一种经验激发了其他经验”——因此内省是可以用刺激和反射的生理机制来解释的,可以用行为主义术语来描述的。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思想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集中表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该书是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根据课堂笔记及相关资料编辑出版的。
其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第一,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第二,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 2 ]由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将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它们都具有社会的意义。
1. 方法体系———社会行为主义贯穿于米德整个符号互动理论的是他社会行为主义的立场。
这种心理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是有关心理问题的研究取向和探究路径,还是一种观念和体系;它是在对此前的各种心理学,特别是华生的行为主义,作批判和检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他的社会行为主义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行为主义的。
表现在他接受了广义的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通过对行动的研究来探讨经验。
但米德认为华生的行为主义关注的只是对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的研究,而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并不是动作的全部,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也是动作的组成部分。
因此,米德认为研究动作不仅要关注可观察的动作,还应从动作的观点来看待意识本身。
其次是社会行为主义的。
米德认为思维和意识是在行动中产生的,但人们并不是作为单独的生物机体来行动的,相反他们的行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
米德指出唯心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都忽视了社会的方面。
由此,米德强调要从能动的、进行中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社会动作出发,亦从社会的观点、至少从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交往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
2. 心灵论遵循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将社会动作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的逻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 时,引入了一个概念———姿态(ges2ture) ,认为作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在心灵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看来可以且应从社会过程中分解出姿态。
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展开全文一、作者简介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思想家。
从1894年开始,米德在芝加哥大学哲学和心理学系执教了40年。
其间曾任哲学系主任。
他在芝加哥大学最后10年对社会学系的影响使该系享有"米德的前哨"之称。
米德是与皮与士、詹姆士、杜威齐名的实用主义者,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二、思想来源一)詹姆斯对"自我"的分析哈佛的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也许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科学家。
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
正如人类能(1)象征性地表示他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各个方面,(2)发展出关于这些事物的态度和感觉,并且(3)形成关于这些事物的典型反应一样;人类能符号化自身,形成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并构成对自身的反应。
詹姆斯把这些叫做自我(self)的能力,而且认为,它们对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建构其对自身的反应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1)"物质自我",它包含着这样一些物质客体——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identity)的关键的那些客体;(2)"社会自我"它所包含的是,由于同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和(3)"精神自我",说的是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
这种类型学虽从未被后来的互动论者所采用,但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却成为所有互动论者理论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互动。
他指出"一个人,有多少人认识他,就有多少个社会自我"。
[复习]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思想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集中表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该书是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根据课堂笔记及相关资料编辑出版的。
其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第一,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第二,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 2 ]由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将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它们都具有社会的意义。
1. 方法体系———社会行为主义贯穿于米德整个符号互动理论的是他社会行为主义的立场。
这种心理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是有关心理问题的研究取向和探究路径,还是一种观念和体系;它是在对此前的各种心理学,特别是华生的行为主义,作批判和检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他的社会行为主义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行为主义的。
表现在他接受了广义的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通过对行动的研究来探讨经验。
但米德认为华生的行为主义关注的只是对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的研究,而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并不是动作的全部,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也是动作的组成部分。
因此,米德认为研究动作不仅要关注可观察的动作,还应从动作的观点来看待意识本身。
其次是社会行为主义的。
米德认为思维和意识是在行动中产生的,但人们并不是作为单独的生物机体来行动的,相反他们的行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
米德指出唯心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都忽视了社会的方面。
米德强调要从能动的、进行中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社会动作由此, 出发,亦从社会的观点、至少从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交往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
2. 心灵论遵循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将社会动作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的逻,引入了一个概念———姿态(ges2ture) ,认为作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时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在心灵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灵哲学作业
逻辑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什么?你能就其中一个论题提出反驳吗?
这三个人的论证基本主张是,人的心理状态等同于行为状态。
其中赖尔提出了范畴论。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盒子中的甲虫论”。
我对“盒子中的甲虫”的理解大概是这样的:比如说心灵这个词,在当下中国,因为只有这个词能够对那一团模糊的、抽象的存在命名,所以几乎每个人都会表述为“我有一个心灵”这样的话。
但这样的语言是会产生误解的。
因为从语言上看,“心灵”等于“心灵”,所以人们会觉得人们的心灵是相同的或者类似的。
但其实这是把语言的相等转嫁到其对应物的相等上,是不合理的。
只有当你打开盒子的那瞬间,你才知道你的“甲虫”到底等不等于别人的“甲虫”。
反驳:不可观测不等于不存在。
不能因为说无法证实人们的心灵是相同的或者同类的,就否认这种可能性。
也许当盒子打开,我们发现的都是一样的甲虫也说不一定。
社会观察浅谈主我和客我在自我构建中的特征和关系——对米德自我构建理论的研究葛熠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北京 100872摘 要:米德以社会性为基础,吸收进化论、相对论和社会行为主义观点指出,自我从外部看是个体和他人之间的一种交互性影响的结果,从内部看是主我和客我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据此着重阐述了主我和客我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并借此揭示自我的塑造过程和特点。
关键词:自我;主我;客我;社会《心灵、自我与社会》所集中阐述的自我理论是米德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它摒弃了单纯从心理学角度,从个体角度研究心灵如何产生的个人主义传统,而将个体的塑造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向我们展现了个体发展成为社会性个体,社会塑造个体的双向动态过程1。
主我和客我在自我构建中的关系和作用米德认为,个体的自我是社会交往活动的产物。
人类个体以语言符号为媒介,通过姿态的会话在社会性交往活动中获得思维能力,把个体自身作为自己的对象,能从他人的立场来看待自己,即获得了自我2。
米德把自我发展过程划分成游戏阶段和竞赛阶段。
游戏阶段,类似于儿童成长的最初阶段,个体模仿和扮演某个他人的角色;竞赛阶段,个体同时扮演社会活动过程所涉及的所有他人的角色,并能从这个共同体的所有成员的立场来看待和评判自己,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即泛化所有他人的角色。
同时,米德把自我的内在结构划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客我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他人态度,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
客我作为共同体所有成员对个体的要求,在个体要融入共同体时,客我的地位就上升;而当强调个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时,主我就更为重要了。
总之,从社会交往角度看,自我发展的动力在于个体同他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从个人内部来看,个人发展的动力在于主我和客我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主我的特点不确定性。
主我针对客我做出的反应,是不确定的。
他人的态度组成客我,这在具体情境中被具体化,也就是给定的,但主我做出的反应则是发生之后才转化成意象进入到经验中的,发生之前我们在经验领域无法搜索到完全一致的东西,这也就导致了主我的反应无法预料,不确定。
一:思想来源(一)詹姆斯对“自我”的分析哈佛的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是第一个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科学家。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1:“物质自我”,它包含着一些物质客体——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identity)的关键的那些客体。
2:“社会自我”,它所包含的是,由于同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
3:“精神自我”,指的是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
(二)库利对“自我”的分析“镜中我”(the looking glass self)库利对“自我”的分析,有两个重要的突破;1:修正了自我的概念,把它看作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作客体的过程。
2:他意识到,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
库利还意识到,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在互动中产生的。
即“首属群体”(三)杜威的实用主义杜威指出,人类的独特指出在于他们的思维能力。
心灵意识不是一种结构,而是一个过程,它是人类努力去适应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
(四)达尔文主义人类是不断寻求适应其生存小环境的有机体二:主要观点(一)心灵常规姿态:一个姿态指涉同一客观事物,并在互动中对交往各方面而言具有同一意义,这种姿态具有普适性意义。
它们能增强个体间互动的有效性,因为它能促使人们的愿望、需求连同有意识的行动过程在更精确的层面上交流,从而提高个体彼此适应的能力。
在米德看来,人类心灵的独特之处在于:(1)用符号来表示环境中的客体的能力;(2)悄悄预演针对这些客体可选择的行动方案的能力;(3)抑制不适当的行动方案,选择一种合适的公开行动的路线能力。
想象性预演(imaginative rehearsal)悄悄使用符号或语言的过程;米德还指出,社会的存在与延续或组织群体协作,都是简历在想象性预演的能力之上的,并借此选择那些有利于协作的行为。
米德认为,当一个有机体能(1)懂得常规姿态的含义,(2)通过这些姿态来领会和理解他人,并(3)想象性地预演可选择的行为方案,那么,米德就相信这一有机体就具有了“心灵”。
《心灵、自我与社会》介绍和读后感作者背景: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思想家。
从1894年开始,米德在芝加哥大学哲学和心理学系执教了40年。
他在芝加哥大学最后10年对社会学系的影响使该系享有"米德的前哨"之称。
米德是与皮与士、詹姆士、杜威齐名的实用主义者,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写作背景:米德生前没有出版过著作,所以在他去世后,他的学生根据课堂记录和他的部分手稿作了系统化的工作,出版了《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是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心血的结晶,将给人们提供一条进入米德的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
内容:1.思想来源:①在哲学上,詹姆士的机能主义趋向及其在哲学上的运用,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工具主义和试验--探索的方法,柏格森和怀海特的倏忽概念和过程概念,以及库利的“镜中我”思想都被他接受;②在自然科学方面,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米德影响很大,;③在心理学上,米德在冯特的关于手势是语言交际的基础的思想上形成了他的语言概念,认为语言的原始形态就是手势。
此外,受华生行为主义的影响,米德认为,要理解人就必须研究人的行为。
2.社会行为主义与行为主义:他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来解释心理活动。
他的社会心理学要说明意识的发生过程,说明人“自我”怎样在人的行为内部和从人的行为中出现。
他不否认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精神的现象,而反对把意识当作是实体的结构。
米德反对把现象还原为简单的行为单位,反对把经验等同于反应。
3.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他认为从持续进行的社会过程开始,精神、自我和社会产生于这一过程,而互动、精神、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成了米德社会心理学的主题。
①心灵:心灵是社会行为主义的逻辑起点。
米德看来,心灵的本质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其生活世界里不停地想做某事以及去做某事的动因。
吴飞: 米德得《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作者:《心灵、自我与社会》就是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得记录,就是其社会科学研究得重要成果,本文我们将集中分析对于我们传播学研究非常为意义得"符号互动论"这一重点内容并揭示她得一些观点对传播学研究得意义。
一、作者简介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就是20世纪得一位重要思想家。
从1894年开始,米德在芝加哥大学哲学与心理学系执教了40年。
其间曾任哲学系主任。
她在芝加哥大学最后10年对社会学系得影响使该系享有"米德得前哨"之称。
米德就是与皮与士、詹姆士、杜威齐名得实用主义者,也就是当代社会心理学得创始人之一。
二、思想来源一)詹姆斯对"自我"得分析哈佛得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也许就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得社会科学家。
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瞧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与关于自身态度得能力。
正如人类能(1)象征性地表示她人与其周围世界得各个方面,(2)发展出关于这些事物得态度与感觉,并且(3)形成关于这些事物得典型反应一样;人类能符号化自身,形成自我感觉与自我态度,并构成对自身得反应。
詹姆斯把这些叫做自我(self)得能力,而且认为,它们对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建构其对自身得反应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得类型学:(1)"物质自我",它包含着这样一些物质客体——人类把它们瞧作就是其全部存在得一部分与决定其身份(identity)得关键得那些客体;(2)"社会自我"它所包含得就是,由于同她人交往而形成得个体得自我感觉;与(3)"精神自我",说得就是个体得一般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
这种类型学虽从未被后来得互动论者所采用,但詹姆斯得"社会自我"概念却成为所有互动论者理论建构得一个组成部分。
《心灵、自我与社会》米德著,霍桂恒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2003年7月北京第3次印刷第一章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一、社会行为主义(本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起点)1、行为主义的意涵:科学地分析与研究可观察到的个体行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的不同:华生: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完全是外显的、可以观察的行为;根据外显行为说明内部领域,无视内省式的主观经验;不承认心灵或意识的存在;米德:重视个体的内隐行为,它是个体的经验和态度。
把完整的活动或者社会活动考虑在内,而且必须把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生的东西当做个体活动组织的开端而包括在内。
例如:拿锤子之前的肌肉准备;接近马时,对马的态度(由以前的经验决定,如和马的关系)决定接下来的外显行为是什么样的2、社会的意涵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内容成分的社会活动;研究处于社会内部的个体的活动和行为,只有根据个体作为其成员的整个社会群体的行为,才能理解个体的行为;社会先于个体存在,只有依据社会的有组织行为,才能理解个体的行为和价值;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内容成分的社会活动;研究处于社会内部的个体的活动和行为,(2)研究个体及其所从属的群体之间的关系;(3)群体对决定个体的经验和行为所具有的作用。
三、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拓展生理心理学家:中枢神经系统——比较心理学、行为主义: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活动——行为主义者:行为过程,条件反射(经验)四、姿态gesture——使社会进程得以进行的基本机制是否身体语言?使不同个体对对方的行为做出适当反应,可以表达情绪,如用眼睛瞪着某个人,表达对他的愤怒意图:包含在我们正在运用的姿态或者态度之中的观念例如:为刚进屋的客人拿一把椅子,传递一种“欢迎”的态度,也是一种姿态五、身心平行论意识中发生的事情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生的事情是平行的注意:选择过程和组织过程,如,注意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即将要做的活动有机体不断活动并且决定其环境,它并不仅仅是一组被动的、受外部刺激影响的感觉器官。
从《心灵自我与社会》中读到的符号互动理论《从〈心灵自我与社会〉中读到的符号互动理论》在咱们的日常生活里,交流和互动那可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就像前几天,我在公园里看到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个玩具飞机,兴奋地跑来跑去,嘴里还喊着:“飞喽,飞喽!”这看似简单的一幕,其实就藏着咱们今天要说的符号互动理论。
说起《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那可真是打开了一扇理解人类互动行为的神奇大门。
这其中的符号互动理论,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帮咱们解开好多人际交往中的谜团。
比如说,咱们每天使用的语言,这就是最常见的符号呀!当你跟朋友说“我今天心情超好”,“心情超好”这几个字就是一种符号,传递着你的感受。
而朋友听到后,根据他对这些符号的理解来回应你,这一来一往的交流,就是符号互动的过程。
再想想学校里的事儿。
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公式、画的图形,对于咱们学生来说,那都是符号。
咱们通过理解这些符号来获取知识。
还有啊,课堂上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其实也都是符号,可能是在鼓励你,也可能是在提醒你要集中注意力。
还有呢,咱们穿的衣服也能成为符号。
比如一个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人,大家可能就会觉得他要去参加正式的会议或者活动;而一个穿着运动装的人,大家可能会认为他准备去锻炼。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有一次参加一个聚会,我特意穿了一件比较鲜艳的衣服,结果好多人一看到我就说我看起来特别有活力。
这就是我通过服装这个符号向别人传递了一种信息。
回到家庭中,父母的唠叨有时候也是一种符号。
“多吃点蔬菜,对身体好!”“早点睡觉,别熬夜!”这些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啰嗦,但其实都是他们关心我们的符号。
在社会中,各种标志、广告也是符号。
马路上的红绿灯,红色代表停,绿色代表行,简单明了。
商场里的促销广告,那些大大的折扣数字和吸引人的图片,都是在向我们传递着“快来买呀,很划算”的符号信息。
符号互动理论还告诉我们,每个人对于符号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
同样一句话“这部电影太棒了”,有的人可能觉得是说剧情精彩,有的人可能觉得是特效震撼。
《心灵、自我与社会》米德著,霍桂恒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2003年7月北京第3次印刷第一章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一、社会行为主义(本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起点)1、行为主义的意涵:科学地分析与研究可观察到的个体行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的不同:华生: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完全是外显的、可以观察的行为;根据外显行为说明内部领域,无视内省式的主观经验;不承认心灵或意识的存在;米德:重视个体的内隐行为,它是个体的经验和态度。
把完整的活动或者社会活动考虑在内,而且必须把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生的东西当做个体活动组织的开端而包括在内。
例如:拿锤子之前的肌肉准备;接近马时,对马的态度(由以前的经验决定,如和马的关系)决定接下来的外显行为是什么样的2、社会的意涵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内容成分的社会活动;研究处于社会内部的个体的活动和行为,只有根据个体作为其成员的整个社会群体的行为,才能理解个体的行为;社会先于个体存在,只有依据社会的有组织行为,才能理解个体的行为和价值;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内容成分的社会活动;研究处于社会内部的个体的活动和行为,(2)研究个体及其所从属的群体之间的关系;(3)群体对决定个体的经验和行为所具有的作用。
三、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拓展生理心理学家:中枢神经系统——比较心理学、行为主义: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活动——行为主义者:行为过程,条件反射(经验)四、姿态gesture——使社会进程得以进行的基本机制是否身体语言?使不同个体对对方的行为做出适当反应,可以表达情绪,如用眼睛瞪着某个人,表达对他的愤怒意图:包含在我们正在运用的姿态或者态度之中的观念例如:为刚进屋的客人拿一把椅子,传递一种“欢迎”的态度,也是一种姿态五、身心平行论意识中发生的事情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生的事情是平行的注意:选择过程和组织过程,如,注意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即将要做的活动有机体不断活动并且决定其环境,它并不仅仅是一组被动的、受外部刺激影响的感觉器官。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实话实说,第一遍看没看懂,当时什么也没看进去,只知道,所有的字我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我就不知所云了。
第二遍,还是没看懂,又觉得这也许不是米勒的错,应该还是翻译者翻译得不好,一个句子上百个字,大从句套小从句的,甚是无聊。
这次下狠心,跑到图书馆,抛开一切杂念,只做一件事,看米勒的这本书。
还是不敢说我看懂了,但是似乎有点知道了米勒想要表达的意思,也理解了,专业论文什么的,都是这么长的句子,也不能怪人家翻译的人。
其实,不能说是”看”书。
我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当然在图书馆,不能读出声音,只能默读的),读完一句又读一遍,想想这是什么意思。
他说,“自我,作为可成为它自身的对象的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并且产生于社会经验。
……我们通过理解自己所讲的东西而不断地继续同其他人对话,并利用这种理解指导这种对话进行下去。
可以说,我们砍去社会的方面暂时不去理会它,那么某人便是同某人的自我谈话,就像某人会同另一个人谈话一样。
……思考过程本身不外是一种进行中的内在会话。
”我惊讶地发现,米勒的意思我似乎有点懂了。
我正在看这本书,也可以说是,在跟一个固定不动的部分米勒在交流,我之前不能理解他的意思,是因为我只是把他所有的话当成一个一个的字和词语来看待,并没有真正的过脑子,也就是将他说的话,“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给我自己听,将他的话作为我的经验进入我的自我中去。
但是,又由于,我们的思维始终借助某种符号进行,而我不能确定我赋予这些符号的意义和米勒赋予的相同,所以我说,我只是“似乎,有点,知道了米勒想要表达的意思。
”而我这个经验的本身,恰恰印证了米勒的这个自我理论。
米勒真是个天才。
我突然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么多年,好像很少考虑过什么是“自我”这个问题。
也从来都将两个人的对话作为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而从未想到,原来,“我们所称的‘交流’的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提供一种行为形式,使得有机体或个体可以成为他自己的对象。
从《心灵、自我与社会》中读到的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70年代曾盛行一时,至今仍是社会学界影响很大的理论流派。
符号互动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德著作《人与社会》中,之后,也有许多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学者对符号互动有过研究,但都未形成统一理论。
而米德在吸收借鉴前人概念、假设的基础上,结合对行为主义的研究,将之形成浑然一体的理论体系,也就是我们今天社会学界的所熟悉的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认为,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主我”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主我”和“客我”是相互构建的。
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正是符号互动论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米德论述个体的心灵与自我的特征,以及具体的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作为构成社会的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主要由米德的学生的笔记整理而成,展示了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
米德以行为主义观点为基础,他先指出生物体转变为具有心灵的有机体即自我,是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发生的,而语言作为一种表意的符号,又以某种类型的社会和某些个体有机体的生理能力为前提的。
有了这些,具有适当有机体素质的生物个体获得了心灵和自我,通过社会,生物的冲动行为变为理性的,这就是人类。
而人的出现,社会也随之发生变化,因为人通过采取“泛化他人”的态度,来调节自己在社会中的行动,从而形成良性的社会互动。
这就是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对这一理论的阐释主要体现在:(1)心灵的出现。
米德借助于冯特所提出的姿态这个概念,指出那些表意的姿态是一种交流符号,它对所有个体具有一种普遍意义。
而当有机体能够向他人和自己指出各种符号意义时,心灵就出现了,而对这个意义的控制,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即“心灵的领域从语言中突现①”。
论《心灵、自我与社会》中的社会行为主义2120091746 王爽摘要:《心灵、自我与社会》是米德心理学思想的重要集成。
这本著作的重要特色就是米德将社会的因素引入,探讨人类个体自我形成的过程。
米德对这一过程的论述采用的是社会行为主义的方法。
米德社会行为主义的方法是在传统行为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
本文将就社会行为主义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心灵、自我与社会》行为主义社会行为主义一、《心灵自我与社会》简介《心灵、自我与社会》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理论的重要集成。
它并不是米德亲自著述,是米德的学生在其去世之后根据他生前的讲授内容编辑而成的一部社会心理学著作。
由于并非是他亲自著述,这边书很多地方的逻辑和条理并不是非常明晰。
但是这并不能掩盖米德本身思想的惊艳。
乔治·赫伯特·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芝加哥大学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任务华生共事。
因此,他深受其影响。
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以实用主义的立场,用行为主义的观点采阐述自我的形成过程和基本概念。
在米德之前的心理学家,他们基本上认为“自我”是作为一个先验的概念存在与人类任何一个个体的。
针对这一观点,米德提出了相对对立的理论。
他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结合起来,强调人的“自我”不是先验存在的,而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
人怎样活动就有怎样的自我,并对自我的深层结构,即“主我”与“客我”进行开创性的分析,使自我成为一个具体的、生动的、丰满的概念。
这是哲学史上自我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后来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米德是一位只述不著的社会心理学家。
他不善于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为现成的文字。
但是这丝毫不能影响他思想在社会心理学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
《心灵、自我与社会》被誉为社会心理学界的“圣经”。
“圣经”这一评价如此之高,是因为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不仅是作为社会心理学界的启蒙似经典存在,它还以其自身丰富多彩内容让阅读者惊叹它在社会心理学界具有圣经一样的涵盖面。
另外,它论述了人类成员怎样由不具有“心灵”的动物成长为拥有“心灵”和“自我”的社会成员的过程,这无愧于后来者给与它社会心理学圣经的地位。
二、《心灵、自我与社会》中的社会行为主义《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米德进行他理论和实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论。
它采用社会行为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
米德身为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一员,他的思想深受他的同事杜威、华生等人的影响。
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对米德社会心理学理论方面的影响更大程度上是使米德的理论中体现出一种潜移默化的实用主义倾向思维模式。
而华生对米德心理学研究和理论方面的影响则是外显的。
在《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中,我们随处可见对华生实验和理论的引用和评论。
华生不仅作为米德心理学理论的启发者,很大程度上,他也成为米德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标的和对立存在。
米德进行社会心理1李美辉,米德自我概念的社会学转向[J],《石家庄学院》,2005年第7卷第5期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所采用的社会行为主义就是在吸收了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长处。
行为主义心理学重视对人类外在行为的研究。
这就为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将人类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之间相对应,对人类的外显行为和内在心理、意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给出一定的解释。
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全摒弃、忽视对人类内在意识的研究,忽视人类外在行为和内在意识之间的联系。
而且这种联系形成、发展的起始过程是模糊不清,没有给出过合理论述。
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则尝试对这两方面进行研究和解释。
针对行为主义在理论解释和实验研究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米德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就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为基本出发点,尝试将人类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的意识相联系。
并且在这一联系的过程中,米德引入社会的因素——这些社会的因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类作为社会成员生存于这一社会共同体相互之间所进行的沟通,也就是“姿态的会话”。
米德论述了人类个体怎样从不能进行姿态会话的类似于动物的生命体成长为具有“心灵”,可以分辨“自我”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这也就是一个人类外显行为与内在心理之间联系可以、能够被解释,而且这种解释的合理性可以被评判的根本依据。
三、传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一个重要心理学派。
它的创建人和代表人物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华生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
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不完全相同。
在米德之前,美国心理学界,行为主义取向几乎成为一种唯一的理论解释和实验方法。
华生所提倡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人类的意识根本就不应该包含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内,根本就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而且只应该是人类的外在的、可观察到的行为。
行为主义者他们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华生把心理或意识归结为内隐而轻微的行为。
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这些反应,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是可以被人类成员的感官例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察觉;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尽管肯能不能被觉察,但可以通过其他手段为人类所知。
这些都是可以被人类观察到的。
尽管这些反应的强度有大有小,但都属于人类的行为,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取而代之的是行为,在华生看来,行为才应该是心理学研究的唯一对象。
并且,他还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的身体变化。
思维是全身肌肉,特别是喉头肌肉的内在和轻微的反应。
事实上,他把“思维”和“喉头的习惯”视作同义词。
2这样内在的情绪或者心理也就成为一种外显的行为,也成为了一种心理学可以研究的对象。
这就体现出实用主义哲学对华生的重要影响。
米德却认为心理学尽管不应该仅仅将意识作为研究的唯一对象,但是也不能够像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将行为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因为意识是人类变现外在行为的重要源头。
意识与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应当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依据行为主义的观点,心理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
华生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表现于外的反应,但反应的形成与改变则归因于有机体所受的刺激,反应紧随刺激出现。
这便导致了刺激—反应的简化的行为公式。
这也正是米2高峄峰,华生心理学的特点探析[J].《心理学探新》1999年第3期,P15德的社会行为主义所要坚决予以反对从而提出自身观点的针对点。
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米德将人类的意识和心灵引入心理学探讨的范围,从自我形成的角度出发,否认了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传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同样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的方法而不是内省法。
华生研究心理学抛弃传统的内省法代之以客观的方法,自然有他处于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要保持客观性和中立性的考虑。
因为他不相信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法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3同时,我们前面也有提到,他否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传统的心理和意识,这就必然导致他在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摈弃内省的传统方法。
他清楚地说过的客观方法有四种,即应用和不应用仪器控制的观察、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
条件反射法是行为主义者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这一术语可以明显的表现出条件反射理论创始人巴甫洛夫对华生的影响。
华生非常赞赏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使像感觉辨别这样的主观经验转化为反应差异的客观事实。
条件反射法使华生掌握了一种完全客观的分析行为的方法。
但从根本上看,华生与巴甫洛夫完全不同。
巴甫洛夫不否认意识,而且非常强调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本质差别。
对意识的绝对否定,是华生所提倡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特点和标志。
从某种程度上,米德的思想更接近于巴甫洛夫而不是华生。
然而,米德所提倡进行研究的是人类的意识而巴甫洛夫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对低等动物意识的研究。
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米德对低等动物的意识和人类作为社会成员的意识之间的绝对差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那就是人类作为社会成员的意识是一个拥有心灵的社会个体在于社会上共存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的过程当中在读懂社会成员之间姿态的会话前提之下产生的更高级的“意识”。
华生强烈地反对内省法,但是他的四种客观研究方法之中的言语报告法却不能够完全排除内传统的心理学研究中所使用的内省法的影子。
心理学家批评华生把言语报告法作为客观的报告法是将内省法从前门猛烈地扔出以后,又从后门拾了回来。
然而也有人认为华生他把言语报告法列为客观方法之一,并不违背他所坚持的客观行原则。
也就是说言语报告法并不是一种传统的内省方法。
因为这种言语报告法是把言语当作反应来看待的,因此作为反应的言语也就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华生式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最高峰。
美国心理学界公认,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后,有很长一个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多是实际上的行为主义者。
可见华生建立的行为主义具有很强的理论解释里和实践应用力。
然而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并不是无懈可击的。
其中饱受诟病的就是华生过分简化的刺激-反应公式并不能够对人类所有的行为进行解释。
同时他将意识排除于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之内,这种主张使心理学面临着失去学科研究主题的威胁。
针对这些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重大缺陷,米德的提出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米德的理论从某种程度上修正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缺陷。
但是也没有完全摒弃行为主义的不足。
四、米德所采用的社会行为主义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是基于我们上述的华生的行为主义而提出的。
他将社会的因素引入到人类“心灵”形成的过程之中。
一个具有“心灵”的人类个体才真正从动物中分化出来成为智慧的个体。
米德认为,“根据我们的观点,仅当有机体能够向他人和自己指出意义时,心理性才出现,心灵就是在这里出现的,愿意3郭本禹,实证主义与心理学方法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P75的话可以说,心灵是在这里突现的。
…这个意义上,对意义的控制机构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心灵。
”4辨别一个人类个体是否具有心灵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这一个体是否能够读懂人类个体之间的“姿态会话”。
每一姿态会话都具有只有成为人类社会成员才明白的意义。
读懂这意义是在社会成员相互沟通的过程中进行的。
米德在书中体现出的对人类“姿态”的关注很明显是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米德坚定地认为人类的姿态也就是华生行为主义中的“行为”是心理学研究要关注的重要对象。
因此他将人类个体相互之间表现出的姿态的对话作为阐述的对象。
但是,他并没有忽视人类意识的因素。
这不同于华生一派的行为主义者的将意识的、心理的因素完全排除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在米德看来,心灵也就是传统心理学中人类的心理或者说是意识是人类动物所独有的一种反思的智能,它能够预期未来发生的情况以此指导行为,使有机体向自己和他人指出常规(表意的)姿态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并使有机体采取他人的态度并用这一态度控制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