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2+1“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对高职院校思政课课改的几点认识高职院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提高综合素质的必修课程,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高校学生的需求,对高职院校思政课进行课改势在必行。
下面我们就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改进行几点认识进行探讨。
一、突出问题导向,关注学生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学生们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也更加深入。
传统的思政课内容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改应该突出问题导向,关注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争辩、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思政课的课改,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使思政课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二、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传统的思政课大多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的环节。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改中,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活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改也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也能对将来的职业有所思考和准备。
三、多元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改中,多元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思政课大多是以课堂讲授、课外阅读、答疑解惑为主要形式,导致教学手段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改应该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辩论赛、主题演讲、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课的学习中,提升教学效果。
四、融入新时代元素,增强实效性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融入新时代元素,增强实效性。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改应该注重引入新时代的理论成果和思想观念,使思政课的内容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也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把思政课的内容与新媒体相结合,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政治理论和社会现实,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高职“2+1”教育模式浅探摘要:文章阐述了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高职“2+1”教育模式,它是对两年制高职的主动适应。
高职“2+1”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职;“2+1”模式;“1+3+N”人才培养模式从2006年起,德州科技学院开始进行两年制试点改革,总体运行顺利,目前1000名毕业生已经全部走上工作岗位实习。
根据两年制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高职两年制的实践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论证,进而提出并开始实践高职新“2+1”教育模式,下面就对高职“2+1”教育模式作探讨。
一、高职两年制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1.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
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第一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的改革,本质上就是对若干年以来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职业教育学术化的一次强力更正。
在这次高职两年制的改革中,应该可以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明确专业领域的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有能力、核心能力。
以职业特有能力即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领域课程体系。
在整体课程设置上,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整合成四大类,即通识课程(政治、体育以及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性课程)、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工艺性、操作性课程)、专业拓展创新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以及关键能力培养等课程),以实现教育培养的目标。
2.两年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两年多的两年制学制改革实践,从结果看,存在两大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够高。
从统计2006届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认证率可以看到,毕业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80%为中级证书,只有20%获得了高级证书,而技师和高级技师获证率为0。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第一章:前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在逐步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第二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现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培养方式和方法亟待进行改革创新。
近年来,国家在高职教育发展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水平。
高职教育教学开始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积极推行“因材施教、开放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极大的转变,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空间。
(二)教学方法创新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日益得到关注。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教师需要借助新的教学技术和工具拓展教学方式和方法。
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互动式课件等新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面对新的教学方式,教师也应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教学技能,适应高职教育新时代的发展。
第三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问题(一)教育资源失衡虽然我国在高职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上还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例如,有些地区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的差距,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学习条件较差,这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带来了一些困难。
同时,不同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强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
浅谈高职院校2+1教学摘要:高职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加强能力培养,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
“2+1”教学改革是指学生两年在校学习,一年直接进入企业岗位实习。
较好实现学生技能培养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毕业就能直接上岗。
关键词:高职院校;“2+1”教学;就业高职院校能否形成特色,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应切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自身发展特色,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着力进行探索和实践,形成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以“2+1”为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 “2+1”培养模式有待解决的问题1.1明确培养目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
培养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障的基础。
长久以来,由于社会上存在重学术轻技术,重学历轻能力的偏见,再加上高职院校普遍办学时间短,办学理念不成熟,管理不完善而且生源相对较差。
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性强,岗位要求操作性和技术性强,因此,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目标定位为具备一定管理知识背景的技能型人才,为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改革时都不能偏离培养目标。
1.2建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为了达到培养目标,适应“2+1”教学模式,必须改传统单向教学方式为双向教学方式,必须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使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由强调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教学转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应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动因,以实际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
探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是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探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优化课程设置,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统一的原则。
可以按照行业需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合理调整和丰富专业课程,增加实践环节,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入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科研训练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必须要紧密结合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建立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提供实际操作和实际工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可以推广项目式教学、实务教学和校外实习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可以通过开展学科竞赛、科研实践等活动,提供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四、提高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
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学。
还可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高层次、专业化的教师人才,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建立健全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应该注重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的重点工作。
只有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才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做出贡献。
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连接中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桥梁。
近年来,高职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高职院校逐步兴起,教学工作也不断创新改善。
但是,目前高职教育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下面简单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强调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具有各自所在领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机构。
因此,应该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实践教学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学生去实际操作,掌握职业技能和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素养提升。
同时,建立良好的实践基地和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职业世界,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二、注重学生主体性,加强个性化教育高职教育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在学习期间他们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实践内容,这一点与本科生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性,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职业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可以采用课程差异化、教材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等措施,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完全的学习和个性的职业发展计划。
三、引入互联网教育模式,打破教学传统模式互联网技术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资源,引入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大大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例如,可以开设线上课程,提供线上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和选择。
同时,还可以采用互联网新技术来优化教学管理,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这也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使教学过程更加智能化和灵活化。
这是未来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在高职教育中,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至关重要。
教师是高职教育的中坚力量,只有教师有扎实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将这些知识和能力带给学生。
高职“2+1”教育模式浅探摘要:文章阐述了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高职“2+1”教育模式,它是对两年制高职的主动适应。
高职“2+1”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职;“2+1”模式;“1+3+N”人才培养模式从2006年起,德州科技学院开始进行两年制试点改革,总体运行顺利,目前1000名毕业生已经全部走上工作岗位实习。
根据两年制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高职两年制的实践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论证,进而提出并开始实践高职新“2+1”教育模式,下面就对高职“2+1”教育模式作探讨。
一、高职两年制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1.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
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第一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的改革,本质上就是对若干年以来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职业教育学术化的一次强力更正。
在这次高职两年制的改革中,应该可以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明确专业领域的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有能力、核心能力。
以职业特有能力即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领域课程体系。
在整体课程设置上,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整合成四大类,即通识课程(政治、体育以及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性课程)、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工艺性、操作性课程)、专业拓展创新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以及关键能力培养等课程),以实现教育培养的目标。
2.两年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两年多的两年制学制改革实践,从结果看,存在两大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够高。
从统计2006届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认证率可以看到,毕业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80%为中级证书,只有20%获得了高级证书,而技师和高级技师获证率为0。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做一番阐述。
1. 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技术工人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更加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教育需要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2. 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他们希望能够学到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当前,教育界普遍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加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1. 联合产学研: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机构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将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生产和工作需求,引进企业内部实践经验和最新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脉搏。
2. 创新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该尝试引进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如线上教学、项目制学习等。
利用互联网和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条件。
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需要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和教学改革实践。
只有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和专业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整合初探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教育中,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第三年则在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能力。
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进行课程整合,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过渡到实践环节,仍然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完善的问题。
课程整合需要从教学大纲入手。
教学大纲是课程的规划和指导性文件,对于“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和衔接。
在前两年的课程中,可以逐渐引入实践相关的案例分析、项目实施等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明确第三年实践环节的目标和要求,以便在前两年的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所需的实践能力。
课程整合需要进行教师的培训和支持。
教师是课程整合的关键和推动力量,他们需要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学校还应鼓励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专业实践和项目研究,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
课程整合需要进行学生的评价和反馈。
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是课程整合的重要参考依据,可以帮助学校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
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评价体系,并定期组织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和改进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整合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重要性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通过合理规划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学生的评价参与度,可以有效地促进课程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学生顺利过渡到实践环节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
也可以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2+1模式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之设想【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精选理论课,充实实践课内容,实践形式多样化以及设置学生自学学分等具体措施,以期实现培养知识全面,实践能力出众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设想为突显高职学生的定位并顺应就业需求,不少高职院校提出了两年校内教学加一年社会实践学习的2+1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对加强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而对于需要以大量理论课程作为基础铺垫的商务英语专业,在适用2+1模式后应对课程设置作出相应的合理的调整,以满足既能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又能给学生得到足够的实践的2+1模式改革目的。
1.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理论课时多而缺乏目的性虽然高职院校已设置商务英语专业多年,但不少院校在课程设置时方向不够明确,只是把英语基础及技能课与当时较为热门的商务课程搭配起来,课时过多的就适当缩减授课内容,造成了理论课时比例过高,且学生掌握的商务知识过于零散,缺乏方向性和实用性。
另外,不少院校的课程设置仅是压缩了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除了专业基础及技能课外,还有许多相关人文学科课程、经济类基础课程,如英语国家文化与概况、英美文学欣赏、西方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等理论性强,课时占用多的课程,课程内容和教材均不适合高职教学的需求。
1.2实践课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都强调实践课,但增加实践课时使得理论课时大大压缩。
且高职学生中,基础薄弱的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授课时,教师难免会占用课内实践的时间讲授未完成的理论,或者反复讲解理论内容,且课内实践因缺乏环境和真实场景,学生投入度会大打折扣。
再者,大多数高校教师并没有相关的实际从业经验或者已经脱离岗位多年,所以无论是实践的内容还是实践过程基本都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设计的,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乘法单元测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计20分)1、下列每组中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是()A.0.25和B.2和0.5C.0和0D.0.1和2、已知a和b均不为0,且a×=b÷,那么()A.a>bB.a<bC.无法判定a、b谁大谁小3、下面各式中得数最大的是()A. ×B. +C. ÷4、小冬有邮票78枚,小文的邮票是小冬的,小文有邮票()A.56枚B.50枚C.65枚D.60枚5、两根同样长的木条,第一根剪去m,第二根剪去它的,剩下的木条相比较()A.第一根长B.第二根长C.两根一样长D.无法比较二、填空题(共8题,共计24分)6、五年级的学生人数是全校学生人数的,五年级的三好学生又是本年级学生人数的,五年级三好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________ .如果全校有1200人,那么五年级的三好学生有________人.7、一堆沙子重54吨,每天用去,5天一共用去这堆沙的________。
5天一共用去________吨沙。
8、一块长方形菜地,长20米,宽是长的,这块菜地的面积是________。
9、一块长方形菜地,长20米,宽是长的,求这块菜地面积的算式是________。
10、12吨的是________吨,________米是米的。
11、求4个的和是多少,列出加法算式是________,乘法算式是________。
12、用乘法算式表示是________.13、修路队修路,上午修了千米,下午修的是上午的,这一天共修( ________ )千米。
三、判断题(共4题,共计8分)14、1千克棉花的与4千克铁的一样重.()15、a、b是两个不为零的数,若a的等于b的,那么a是b的;()16、1千克棉花的与3千克铁的一样重.()17、8千克的与3千克的一样重。
()四、计算题(共2题,共计8分)18、口算2.5×4= 10-3.7= 5.6×10%=37+25= 0.8÷0.002= 81÷3=19、直接写得数.1.5×=÷=﹣=+= 3.14×30=20÷= 30×200%= 1÷= 3+3×=×+ ×=五、作图题(共2题,共计10分)20、画一画,算一算。
试析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论文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快速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笔者从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的观察和了解入手,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课程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建设、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改革的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思考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职业院校更是得以快速发展。
2000年全国仅有高职院校199所,每所学校全日制学生在3000人上下。
到2010年,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000多所,每所学校全日制学生一般都在1万人以上,十年间,高职院校得以翻倍增长,给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学术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大力培养的同时,实用型人才严重短缺,国务院《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在高等教育中高职的招生规模应占一半以上。
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又发表了“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改革职业教育的许多指导意见,为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因此,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教育思想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前提教育改革中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内容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是先导,教育改革要成功,首先要使思想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形势发展的要求。
培养完全的人格,越是著名的大学越要注重并做到这一点,一名学生如果缺少丰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和完全人格,不仅无法成为世界级的大师,甚至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就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思路。
1.能力本位观念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而在如今物质纵横的时代,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是远远不够的,不但要使高职学生能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他们具有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以人为本观念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诚实、真诚、公平、守信等的教育,才能使学生真正立足于社会,有光明的未来。
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中的思考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电子类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应从改什么入手,建立一个立足于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要求和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该体系要从课程体系改革、单门课程改革、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及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化的单门课程改革教师学生角色定位评价体系改革这几年,我校对电子类专业的课程实施了一体化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以来,作为教学改革一线教师,将自己在改革中的零碎想法整理出来,从课程体系改革、以项目驱动的单门课的改革、教师和学生在教改中角色的定位及评价体系改革这几方面来谈谈在教学改革中的体会。
1 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目前高职学院诸多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本科“学科体系”的压缩版,偏重理论教学,与专业生产现场严重脱节,无法满足培养技术应用人才的要求。
我校在改革中主要采用了“两条线”的课改理念来解决按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建立行动型知识体系。
这“两条线”是主线遵循“能力发展逻辑”,辅线遵循“知识发展逻辑”,即以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知识。
在具体课程改革中主要分两中课程:一是按知识发展逻辑组织的课程,主要是实施普通课程改革,包括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大致相当于原来的公共课)和部分行业通用能力课程;二是按能力发展逻辑组织的课程,主要是实施职业课程改革,包括岗位特定能力课程和部分行业通用能力课程。
这样,原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将会被解构,按照工作体系的要求重新建构课程,工作体系辐射不到、而学生又必须在高职教育中完成的教学内容,就是高职普通课程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改革中,主要采用了姜大源教授的“工作过程导向”理论来指导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1]。
我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就是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以产品或任务为载体来建立的。
通过调研该专业的职业岗位,了解了职业范围和典型的工作岗位,分析了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确定了课程开发体系。
高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高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1. 首先,要继续深化课程设置的创新。
加强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实
行设置、审核和评价、调整机制,建设拥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准确把
握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的需求,开展实用性强、创新性高的课程研发。
2. 其次,要加大课程改革的投入力度。
突出课程多元化和专业性,不
断完善课程体系和容量,拓展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探索开展综合类、技术类等新型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能力与适应需
求的能力,加强课程改革的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能力。
3. 此外,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设备,积极探索建立包括互联网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智能化实验室等多种实验室平台,支持开展物
联网应用类实验室、电子工艺类实验室等相关课程。
4. 另外,要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学
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实践活动,与社会企业深度
合作,实现高职课程改革的真正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5. 此外,高职教育要加强课程设置的现代化、综合化、工程化,倡导
AI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在高职教育中注入新的活力,引
领学生走上与时俱进的学习道路。
6. 最后,要加强高职课程管理,精心设计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平台,促进高职课程改革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推动课程升级,培养学生创新
思维和全球视野,迎接挑战,创造创新实践空间。
关于中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中职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课堂教学作为中职教育的核心环节,其改革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本文将就中职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现状分析当前,中职教育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十分普遍。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参与性和体验性。
这种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中职学生的需求,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和技能的培养。
中职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的更需要学会动手操作,掌握实际技能。
但是在部分学校的教学中,实践教学的薄弱依然十分明显。
这种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思考与解决方案1. 倡导从“教”到“育”我们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向“育”转变。
学校应当将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育人者,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的“教书匠”。
中职学校应该着力培养学生成长为有理论素养、动手能力、服务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中职课堂教学应该倡导"学以致用",注重实用技能与知识的融合。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学以致用,探索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2. 引入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真实的项目,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中职教育可以通过引入项目式教学,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加强实践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动手操作,才能真正掌握技能。
中职学校需要倾斜资源,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和投入。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实验课程,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一、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面对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仍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取得一定成效的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导致毕业生的技能水平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资源的匮乏以及校企合作的不深入等问题也制约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要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优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再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对接。
1.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现状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力军,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前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不够,往往将其视为“次等教育”,导致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不高。
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够紧密,部分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的思考(共3篇)(一)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局限及使用误区(一)重知识灌输,轻知识建构因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看作是人与某一特定刺激形成的一种情景与行为的暂时神经联系,在这一学习理论指导下,将学习外化为对一个个刺激信息作出相对应反应的过程。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呈现出明显的知识中心的理性倾向,固守“课程即学科”、“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在课程价值上,把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到极点。
其弊病在于忽视了课程中人的因素,使课程变成知识的灌输行为,使学生生活远离现实,变得抽象和枯燥无味。
教育评价单一,往往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方面,教学成为了围绕提升学生对知识记忆或学生考试成绩的活动。
为提升教学成绩,教师们不辞辛劳、加班加点地重复劳动,为学生的成绩提升而倍感欣慰,即使学生成绩没有明显提升和变化也会因自己的辛苦付出而宽慰。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把教师作为客体来考察“它”与课程的“匹配”或“适宜”,而不是从作为主体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的角度去研究教师与课程的关系。
他们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而课程的实施得如何很大水准上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在人们看来,好的课程实施者,就是教师准确无误地领会课程专家的思想,并忠实的履行既定的课程方案。
传统教学将师生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学成为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过度强化,忽视强化的消极作用斯金纳在《沃尔登第二》中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试图建立一种以强化的方法加以管理的理想社会。
在斯金纳看来,强化的恰当使用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这种观点的背后同样蕴含了强化的双刃剑作用的思想:如果不能恰当使用强化就会对个体的行为造成消极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强化的不当使用会消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2+1”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实行了“2+1”(或以“2+1”为主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涵义是三年的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两年在校学习,一年校外顶岗实习。
从这个模式的内涵看,其特色不仅仅在于教育过程时间格局上的变化,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推进职业教育与社会岗位的“零距离”。
作为连接职业能力培养与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课程,就成为高职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2+1”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的原则(一)动态性原则高职院校每年都要制订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修订。
从其操作过程来看,都能顺应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每次修订都纳入了新知识、新技术的内容,进行改革的尝试,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计划的“新鲜”性。
如果不能将包含新知识、新技术的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也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保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专业技术应用上不过时。
(二)重点性原则课程设置要确定专业骨干课,它是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不可或缺的课程,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到统驭的作用,也为优化课程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些管理类如物业管理、物流管理以及护理等专业,从教学计划上看,课程开了几十门,内容分散,课时少,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专业能力培养不突出,有的以胜任岗位需要为课程目标,有的以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基础为课程目标,有的主张既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 又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岗位能力。
这样的课程设置没有重点,造成了实践中课程改革的取向模糊,在“基础”与“实用”间摇摆不定。
(三)同步性原则从专业教学改革内容看,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是其两个核心内容,两者并行。
但就从属关系看,课程只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单元,它的总体目标是专业的整体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建设有特色,就会形成专业培养的特色,而专业建设又是人才培养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专业建设应把课程建设放在首位,相互促进,同步而行。
(四)选择性原则选择性一般指课程选择和内容选择优化。
选择优化的依据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由于“2+1”的限制,课程门数要适当,能力培养主线清晰,精练而不拖沓。
基础课的选择以能更好地促进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准则,否则应大胆精减,宁缺勿滥。
在专业技术内容的选择上,以先进适用技术为主,对专业核心技术要从原理到应用,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时间给予充分保证。
对传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的专业课程,要进行有机的整合。
此外,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应适当选择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培养的课程,以选修课的方式作为补充。
(五)匹配性原则匹配性的要求很多,课程建设主要是与学生相匹配、与社会职业资格鉴定相匹配、与教学资源相匹配、理论与实践相匹配等等。
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学生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与学生已学内容相衔接,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特性,考虑学生观察力等智力因以及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
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一般实行“双证书”制度,高职人才培养要使学生毕业时既能取得毕业证书也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而不是毕业后又去学习、考证。
为此,高职的课程改革要纳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兼顾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
以传统培训、辅导的形式是不可取的,为了兼顾“2+1”的要求,必须将其内容纳入到专业课程当中。
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特色,要坚持使实践教学处于“主位”,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而有特色,甚至具有本校特色,教学过程不是必须先理论后实践,也可以先实践后理论或理论实践交叉进行,一切由具体的教学情景来决定;教学的场所可以是在田野、车间等工作现场。
这样的课程建设理念才可以诠释什么是真正的高职教学改革。
二、“2+1”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高职课程改革的内涵认知模糊、重视不够,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实训操作课程比例小,校外实践课程少,缺少课程评价,这些都是“2+1”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存在的瓶颈问题。
一些高职院校以及二级模式下的系(部)管理,只重视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真正承担建设与改革任务的一线专任教师和教研室主任等,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没有引起各级领导决策时的重视。
加之一些中年以上的教师,由于多年养成的教学模式和习惯,不愿意改革和创新。
在制订和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之时,一些高职院校首先限定了公共课的项目和课时,然后再设置专业及专业实训课,这样就使专业及专业实训课的设置受到了干扰。
同时,一些课程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一些知识和技术没有及时更新,一些课程相互关联的不科学,使培养目标与课程(群)设置不相吻合,通过这样的课程(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感觉自己什么都知道,却没有强项,能力不够集中。
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不相沟通。
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理论知识过多,而操作实验内容比例小,处于从属地位,特别是适应生产中应用的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实验实训课时不足,明显少于50%,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掌握。
“2+1”模式下的一年集中顶岗实习,由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较少,组织麻烦,教师指导能力有限等因素,一些高职院校的校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专业实践课程设置越来越少,更不能将其从相关专业课程中剥离出来,单独设置。
.再者,一年的顶岗实习,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顶岗实习混乱无序。
一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随意,只是对现有课程的简单组合,很少有行业、企业参与,导致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
另外,课程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缺少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发展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不符合高职“能力本位”的要求。
三、“2+1”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的对策(一)“刷新”课程改革思想,加强培养目标定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明确的,但也是宽泛的。
对于一所院校,一个专业,或者一个专业方向,它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体而有明确指向的,这样才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
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分析,以就业为导向,强化高职课程的专业性、实用性,突破学科本位课程体系的方式。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首先应坚持能力为本,依据岗位能力要求,加强工作过程整体性能力和岗位工作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习进行思考、反馈、分析的能力;其次,通过加强校企在课程开发方面的合作,使课程教育更贴近企业或行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的需要:再次,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使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之间应该形成一种默契的合作机制,使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满足上岗能力的要求。
(二)增加“独立性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在传统的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大多是并行或交叉进行的,独立设置的实践课往往很少或得不到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非常有限。
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适应“2+1”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设置能单独存在并完全在实训室完成的“独立实践环节”课,并进行科学的整合,适应顶岗实习“1”的需求。
在“独立实践环节”课中,即使有必须要完成的少量的理论教学内容也在实训室进行,以保持该课程的完整性、连贯性。
使学生在此类课程中,经过连续的实践过程,完成一件产品的加工制作或掌握一个具有完全由实践性活动构成的独立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
(三)增加“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设置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中的每一门课程一般是由核心教学内容和职业技能要求构成的,都是对学生职业能力某一方面的培养,对于培养目标的实现来说,它是分散的、局部的,不会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该专业的实质,不会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也就难以达到专业的培养要求。
只有对技能课程进行有效的综合,将专业中若干个核心技能要求重组在一起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教学、校外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导向”课改等途径实现。
从而使学生对整个专业的技能要求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经历“专业综合实训”的学生毕业后,在面向市场的就业竞争中会占有优势。
(四)实行“双证制”课程设置由于我国的很多行业都设置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
为此,国家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双证书”制,也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取得高校毕业证的同时,还拥有“职业资格(技能)证书”。
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实施好“双证书”制,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
我院在实践中的作法是实行“1+2+X”人才培养标准,即“一凭多证制”。
“1”为毕业证,“2”为英语、计算机类等级证,“X”为学生所学专业主要职业技能证中的一个或多个。
我院适应国家行业准入制要求,将职业技能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纳入到几门专业或专业实训课当中,在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中要求明确写出职业资格证书的名称,并说明由哪些课来完成教学辅导任务。
由于加大了引导力度,增强学生在毕业前获得以上证书的主动性,以此带动学生重视实践课程的学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也顺势提高了各专业实践课程的及格通过率。
(五)加强课程综合评价课程综合评价是指依据一定评价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课程实施条件与实施效果等进行合理性与科学性的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活动。
课程评价是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
由于其专业性、系统性的特点,影响评价主体的选择、评课方式的引用与研发以及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等。
评价主体主要有学院领导、教务部门、督导部门、专家以及学生等,其中最关键的企业、行业专家的评价,也是最有说服力的。
评价方式一般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评价的标准难以确定。
要做好课程评价,一般须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课程综合评价要经过从课程设置到人才培养“输出”整个过程的一个循环或几个循环,才能证明其科学性,评价过程漫长而艰难。
综合评价既要注重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是否提高、岗位技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也要重视对高职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评价和课程本身价值的评价。
同时,更要注重过程评价,注重高技能与高素质评价相统一。
此外,还要注重外部对课程体系的评价,诸如行业、企业对毕业生思想品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