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5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及其特性。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分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以及三角形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化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学会分类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学会分类三角形。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操作法: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励评价法: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形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模型、图片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图形?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
苏教版最新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案(共五篇)第一篇:苏教版最新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案《三角形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2、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到一般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具:三角尺小棒直尺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看图找出三角形师:同学们,请观察这张图片,从图中你看到最多的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三角形师:你能用手来指一指三角形在哪里吗?(学生指着屏幕比划出三角形的轮廓)教师点击课件出示三角形轮廓2、联系实际生活举例师:想一想,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还见到过类似于三角形形状的物品?指名说说。
(2-3人)3、揭题师:看来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三角形。
(板书:认识三角形)二、三角形的概念及各部分的名称1、用小棒摆三角形师:同学们,请你闭起眼睛脑海中想一下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利用手中的小棒小组合作创作一个三角形。
投影展示小组作品问:他把小棒这样放,是三角形吗?生齐答是,其他小组呢,你们的作品也都是三角形吗?生齐说是。
问: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生可能会答,三根小棒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还有谁要说的?师:拿出一根小棒指着说这每一根小棒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是直线?(贴“线段”)所以三角形里有几条线段啊?(三条线段)板书贴:三条学生如果答不上来,直接把小棒拆开,这样可以吗?再问:需要注意什么?生可能回答都要靠在一起,教师补充哪里靠在一起?也就是每两根小棒的端点要接起来。
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认识三角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分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行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各种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分类。
2.难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及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三角形的特征。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形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学生自带三角形物品、三角形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物品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认识的三角形是什么样子?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教师总结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呈现各种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分类。
教师提问: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三角形的分类。
3.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三角形卡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三角形进行操作。
学生可以通过折纸、拼图等方式,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例1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教材首先呈现一幅斜拉桥的图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从现实背景中找到三角形,并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在此基础上,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明确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
例2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教材从现实情境从发,引导学生通过测量“人字梁”的高度,感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由此抽象出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
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性,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主要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结合老师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探索发现的全过程。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五、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引入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题1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三角形,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出三角形吗?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师生交流后说一说。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及其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和特性,以及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识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能够运用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识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演示、图形操作等直观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形的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三角形?”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同时,教师解释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于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新苏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观看、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点,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在观看、操作活动、概括中,积存认识图形的体会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明白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三、教学预备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出示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明白这是哪儿吗?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2.生活中的三角形。
教师:生活中哪儿有三角形?(随着学生说出示)3.引入。
教师:真会观看,生活中的专门多地点都会用到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会,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会,丰富了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探究新知1.教学三角形的含义。
(1)教师: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三角形,现在请你画一个三角形。
(2)订正:谁来展现一下自己画出的三角形?说说你是如何画的。
(先画一条线段,从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动身,再画一条线段,把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预设:学生会画出不同的三角形。
在说画法的过程中体会“围成”。
(3)课件出示:教师:大伙儿看,这两个是三角形吗?什么缘故?(有两条线段的端点没有连上)课件演示:画三角形的过程。
教师:大伙儿说得专门好,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如此相连的三条线段确实是“围成”。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差不多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专门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三角形特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特征。
难点:三角形高的概念及三角形稳定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三角形吗?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
2.出示课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1.认识三角形(1)观察三角形: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教具,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3)板书三角形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学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各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教师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顶点、底、腰、高、角。
(3)板书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表示方法。
3.学习三角形分类(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角,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教师介绍三角形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习三角形稳定性(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师讲解三角形稳定性原理。
(3)板书三角形稳定性。
5.学习三角形高(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高。
(2)教师讲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3)板书三角形高。
6.练习巩固(1)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学生答案,指出错误原因。
(三)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品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师展示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1.三角形的特征: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1、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
在研究学习中对于平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平角、周角,掌握其特点。
2、难点的突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对角认识的基础上,先从最熟悉的直角、锐角、钝角入手,最后认识平角、周角。
平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因此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从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各种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到最后演示各种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2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平时生活中学生又经常接触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积累。
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发现三角形、感受三角形,并且设置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学生主动地去思考三角形的特性。
在学习三角形的定义时,我让学生通过小棒摆三角形、判断出示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定义中的关键点“线段”和“围成”,进而让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三角形》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三角形》的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和三年级关于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分类和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一图形,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对于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边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教具等教学资源。
2.学生分组,准备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屋顶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如每组用小棒代表三角形的三边,通过调整小棒的长度,尝试组成不同的三角形。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进行解答。
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第三边的长度可能是多少厘米?”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是三角形?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123⼀巧设数学活动激励积极参与,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在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只是学⽣借助帮助的其他⼈之⼀,从学⽣已有经验出发调动学⽣学习主动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形的认识教学反思苏教版2017-08-19 00:35:02 | #1楼三⾓形的认识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形的特征、特性、三⾓形的分类等内容,其中,按⾓和边分类的⽅法是重点。
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标展开,⼒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对知识的获取和能⼒的培养。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对⽐回忆后,有以下⼏个特点:⼀、巧设数学活动,激励积极参与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标,吸引学⽣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巧妙地设计丰富的、适合学⽣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烘托良好的学习⽓氛是⼗分重要的。
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为学⽣的探索,设计了⼀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课的伊始,我就设计了让学⽣⽤⼩棒围三⾓形,⽤剪⼑剪⼀个三⾓形,使学⽣直观地感受到三⾓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
在特性的教学中,让学⽣动⼿拉三⾓形和四边形,在有“⼿感”的⽐较中初步获得三⾓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
⼆、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习⽅式转变的着眼点。
这节课中,讨论三⾓形的意义,拉四边形学具体验三⾓形的稳定性,修理椅⼦,让长⽅形不变形,都是让学⽣在⼩组合作中完成。
三⾓形的分类既作为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采⽤实验⽅法,分⼩组完成。
可以利⽤⽼师提供的三⾓形,观察记录每个三⾓形⾓的情况,进⽽将三⾓形按⾓分三类。
再让学⽣⽐较三类三⾓形的异同点,使教学向深层次推进,促进了学⽣初步逻辑思维能⼒的培养。
为了进⼀步理解三⾓形分类的知识,我还安排了根据露出的⼀个⾓猜三⾓形的游戏。
这个游戏的重点放在只露出⼀个锐⾓来猜三⾓形上,这个答案不是唯⼀的,它有锐⾓、直⾓、钝⾓三⾓形三种可能,通过这个练习,培养了学⽣分析、推理等能⼒。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三角形》的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认识的一个拓展,也是后续学习三角形面积、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三角形的特征,会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性质和分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三角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于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建立清晰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知道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会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启发、鼓励、评价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形的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如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几何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揭示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苏教版数学四下《三角形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几何图形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分类、边的特性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运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和三年级关于平面图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例来培养他们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操作法: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操作活动,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形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组三角形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屋顶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在哪里见过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如三角形的定义、分类、边的特性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此次三位一体的教学活动,我们团队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三角形的认识》,经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较好的实现了课前的预设。
现在由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一、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本节课大部分同学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全体同学都有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
同学们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牢固的掌握知识点,同时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在想象与猜想中发现解决问题,在悬念与比较观察中总结特征,在激励与创造中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在评价与交流中学会学习的方法。
这些都是本节课中的闪光之处,当然,课堂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一些不足和遗憾,学生的思维有时过于活跃,在创造和操作中耽误过多时间等。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有效的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注个性差异,感悟数学的课堂魅力。
二、教师的教学机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能遇到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发挥教学机智,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这节课中,老师……
三、对本次三位一体活动的反思
三位一体活动营建了一种和谐融洽的讨论氛围。
大家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在这种既宽松平等,又理性严谨的研究氛围中,大家各抒已见,发表自己的见地和心得,这样能更好的提高教师把握教材、把握课堂的能力,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互相交流、启发,讨论受益匪浅,同时获取了宝贵而实用的教学技巧。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认识”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并为后续学习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对于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理解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三角形分类和内角和的知识点,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行讲解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了解三角形的分类,以及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
2.难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操作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形的模型、卡片、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三角形图形、剪刀、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图形,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旗帜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的认识。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分发三角形卡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3)三角形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特性和分类。
扬州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并能运用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
他们在三年级时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点和分类,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性质,能正确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性质。
2.难点:学生能正确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并能运用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操作法、交流讨论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自主学习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形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学生自带三角形物品、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图形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还记得三角形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呈现(10分钟)1.教师展示三角形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三角形的性质。
操练(10分钟)1.教师给出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学生分组进行识别。
2.学生互相检查,教师巡回指导。
巩固(10分钟)1.教师设计一些有关三角形的问题,让学生抢答。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拓展(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并总结。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三角形特征的理解。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22—24。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以及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教学难点】在操作活动中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长的小棒)、三角板、钉子板、饮料吸管一根、剪刀等。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一、生活激趣,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呈现长江三桥图片。
1、谈话:雄伟壮观的长江三桥是我们南京又一处迷人的夜景。
在图上你看到最明显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2、揭题:大家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但是三角形还有一些特征是我们不熟悉的,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认识三角形之前,对三角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
从学生熟悉的长江三桥图片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二、探究三角形的特征1、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举例:生活中你在哪见过三角形?能不能举例说说?老师也找了一些请大家欣赏。
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可真是无处不在。
2、做三角形刚才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可能会用以下四种方法:(1)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2)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3)直接沿着三角尺的边画三角形;(4)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
展示学生制作的三角形,并指名说说做的过程和想法。
3、画三角形请学生先在头脑里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然后在作业本上画出三角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1 认识三角形丨苏教版引言本人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本职工作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认真态度,并一直在不断反思与优化我的教学方式和效果。
最近我在给四年级学生讲授《认识三角形》这一知识点时,有了一些感悟和心得,现在在此分享给大家。
一、知识点学习本次教学内容是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对于这一知识点,我在备课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确立了教学目标:1.学习三角形的定义和一些基本特征2.能够正确地辨认三角形的种类对于第一个目标,我通过教材演示了三角形的概念和构成,引导学生认识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连接起来所形成的图形。
我还通过引导学生让他们找到了自己身边的三角形,帮助学生形成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对于第二个目标,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了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定义。
针对每种类型的三角形,我都给予了详细的解释,并且列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二、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互动和引导,并且使用了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具体来说,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利用投影仪展示课件。
通过展示图片和动画来介绍概念、定义和性质,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视觉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进行小组讨论。
在讲解完三角形的定义之后,我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学号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内容为“你身边有哪些三角形?”这样的问题,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三角形。
3.举例说明。
我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三角形的种类。
比如,对于钝角三角形,我举了一个遮阳伞的例子,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钝角三角形。
三、反思与优化虽然我认为本次教学效果不错,但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1.教学内容过于简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角形的推导和性质的理解还有待加强。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将更多时间放在三角形的推导和性质的讲解上。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页例1和“试一试,第76页例2、“试一试”和随后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实验验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难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四根小棒(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感知三角形。
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师:照片中有一座什么?在图片中我们发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2揭题: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认识三角形。
师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一)进一步感知三角形1、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三角形?生……2、生活中三角形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张老师也找了一些,请看屏幕,你看到三角形了吗?3、在你的心目中三角形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一个三角形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做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做的?2、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让学生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围,用在钉子板上围,沿着三角尺画,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用小棒围得时候注意小棒的端点要连在一起。
师找一个用小棒摆的到前面摆一下。
我们用三根小棒来摆一个三角形的时候,三根小棒要注意什么?3、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通过刚才的画,我们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
4、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5、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22-23页的例题,第24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实验验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四根小棒(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感知三角形。
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师:照片中有一座什么?继续看图片,在图片中我们发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揭题: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认识三角形。
师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进一步感知三角形
1、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三角形?
生……
2、生活中三角形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张老师也找了一些,请看屏幕,你看到三角形了吗?
3、在你的心目中三角形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做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做的?
2、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让学生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围,用在钉子板上围,沿着三角尺画,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用小棒围得时候注意小棒的端点要连在一起。
师找一个用小棒摆的到前面摆一下。
我们用三根小棒来摆一个三角形的时候,三根小棒要注意什么?
3、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通过刚才的画,我们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
4、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
5、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
6、师:我们已经做了三角形,又画了三角形,那么三角形是怎样组成的呢?自学课本第22页下面的图。
讲述:围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两条边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角,每个角的顶点也是三角形的顶点。
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学生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师相机板书)
7、在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二)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三角形,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能把他们围成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
)让我们动手实验一下吧!
小组活动要求:
a、从四根小棒中任选三根。
b、在表格中按一定顺序记录好每次使用的小棒的长度。
(组长负责记录,
副组长负责小组纪律。
)
c、-摆一摆,看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三角形。
把每
次研究的结果记录在表中。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小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展示和报告实验结果,说说选的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
3、我们一起来看下刚才的实验结果,思考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长度)
4、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时,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5、观察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6、验证结论:请同学们量一下在钉子板中画出的三条边的长度,看课符合我们发现的规律。
三、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1、通过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判断下面的3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想想做做”第二题)
2厘米、4厘米、6厘米
5厘米、2厘米、5厘米
6厘米、2厘米、5厘米
师:想一想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3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
2、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线最近?
先让学生指一指从学校到少年宫的不同路线,并回答第一个问题;再让学生找出最近的路线,并要求解释理由。
3、解决思考题。
四、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你对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有那些收获?
【教学反思】
我教学这节课,为使学生学会有目的、有规律地探究,采用“引——扶——放”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中体验感悟三角形围成的过程,并感受到学会用科学的数学思维进行有规律地探究,能围出尽可能多的不同种类的三角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探究能力。
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出三角形按边分类及三角形按边特征命名,真正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从中感受、体验到一个探索者的成功乐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与信心。
最后让学生在猜想中探究、生成。
本节课中学生用三根小棒围出了尽可能多的不同种类的三角形,为防止知识的负迁移,我提出了猜想的话题: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结论的不同猜想和对正确结果的渴望,再次实验操作,得出不是任意三条边都能围成三角形的,催发学生生成了对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关系正确而又具有个性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三角形中还藏着好多知识,正等待我们去探究。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出现预想之外的情况,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努力引导,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
2、教师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编排,善于合理整合教材。
3、学生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4、课上要给学生机会,即使是在可能会影响你教学设计的情况下。
5、重视课前准备,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学习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