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第2单元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主要知识点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空气、书、电、电灯、火、水、声音等;不是物质:想法、兴趣、理想5.蜡烛熔化、易拉罐变形、纸被撕成碎片、热胀冷缩、铁丝弯曲、水蒸发、水的流淌等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等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1.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2.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哪些食物含有淀粉?米、蛋糕、饼干……根茎类: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莲藕、山药、番薯。
豆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1.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的细小晶体,粉状。
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的液体,有一股酸味。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眼睛看:产生气泡,耳朵听:有“嗤嗤”声,用手摸:杯子外壁有点凉。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
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的现象。
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马上熄灭。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人的视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3、(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工作、学习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是也叫(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6、放大镜的构造是(镜片)、(镜框)、(镜柄)。
7、(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8、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9、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两种。
10、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12、公安人员用放大镜(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农业科技人员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牙医用放大镜(看病),老人用放大镜读书看报。
13、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14、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5、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的一生1、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最早发现的。
3、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是单细胞原生动物。
4、洋葱表皮细胞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
(会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结构)5、细胞的种类有:血细胞、肌肉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水蕴草细胞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
6、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7、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
8、人大约在7岁时就开始换牙。
9、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
10、青春期:青少年在10—20岁时,身高、体重增长较快,这个阶段称为青春期。
11、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因人而异,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两年。
12、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13、如何健康地渡过青春期?(1)、加强锻炼(2)、合理饮食(3)、保证睡眠(4)、心理咨询14、人的一生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发育期(0—20岁)、成熟期(20—40岁)、渐衰期(40—60岁)、衰老期(60岁以上)15、遗传: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16、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做变异。
17、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
18、“龙生龙,凤生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的都是生物界中的遗传现象。
19、“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讲的是生物界中的变异现象。
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知识点20、生命离不开能量,能量是维系生命的核心因素。
我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
21、人体消耗能量的途径是:维持基础代谢,劳动消耗,生长需要。
22、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去向就是变成热能散发。
23、让身体热起来最常用的方法是:运动、烤火、吃火锅、多穿衣服等。
其中运动是使身体快速热起来的有效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1.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
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居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二是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3.我们可以利用二歧分类法对植物进行分类。
即确定一个标准,将我们发现的校园植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4.植物的茎分为草质茎和木质茎。
草质茎的茎中木质部成分少,通常较柔软,易折断,外表常呈绿色;木质茎的茎秆坚硬,大部分由木质部组成。
5.植物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变异。
6.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
与植物世界一样,正是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动物。
7.我们人类遗传组合的可能性几乎是无穷尽的,身高、体重、头发、眼睛的颜色等有无数种组合可能。
8.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借助地层中的化石,科学家们一点点复原出各种生物的样貌、它们当年的生活环境,研究生物是怎样变化的,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9.1999 年由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的昆明鱼化石是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鱼类,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
10.科学家通过将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与观察到的现在生物特征进行比较,可以推测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11.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话题。
第一单元微小的世界第1课放大镜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
2.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3.(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4.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5.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6.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7.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的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8.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9.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
10.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2.大多数昆虫身体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需用(放大镜)去观察。
3.昆虫头上有一对灵活的(触角)、两只奇特的(复眼)和一个口器。
4.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5.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的(脚)的构造有关。
6.昆虫的“嗅觉”很灵敏,这是因为它们的(触角)就是“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8.草蛉和它的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练习第二单元《自然资源》知识点:各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条件。
2.在地球的矿产资源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以不同形式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能源,地球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不同形式的能源, 、和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
4.四个部分组成。
要调查中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以及分析的过程构成调查报告的。
报告的末尾是对主体部分进行概括、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即。
,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从传统的捕捞、交通运输等扩展到工业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医药、科学文化、生活娱乐等诸多领域。
6.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古生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变化才形成的,7.有些资源的形成、再生过程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非常缓慢,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再生,煤炭、石油、天然气、矿石等。
那些能够通过自然过程以一定的速度再生,如生物资源、风力资源、水力资源等。
对资源进行再利用是我们缓解资源紧张的有效手段。
主要方式。
练习题:1.下列事物在使用时,用的是可再生能源的是( )。
A.燃油汽车B.风力发电机C.燃气灶2.连线题。
(将资源与其所属的类别连起来)石油水能煤炭可再生资源铜矿石潮汐能不可再生资源核能地热能森林3.现在,很多乡村道路上都安装了风光互补路灯(如图所示),该路灯巧妙地将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合二为一,利用太阳光强时风速小,太阳光弱时风速大的自然特点,使风能、太阳能互补发电,节约能源。
(1)风能属于_____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
(2)风光互补路灯利用太阳能发电照明时,其能量转化过程是( )。
A.太阳能→电能→光能B.太阳能→热能→光能C.太阳能→光能→电能4. 材料分析题。
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能源的广泛使用。
但化石料能源也正在迅速枯竭,同时使用这些常规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和开发清洁的新能源。
2.1地球,人类的宝藏1.地球为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提供了哪些资源?答:a.提供了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氧气,碳水化合物,森林、河流、海洋、植被,各种动物,借以发电的磁场,各种矿藏,风力,雨水,四季交替,使人类借以繁衍生息b.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2.自然资源有哪些呢?答:a.洗漱时的水就是一种自然资源b.做饭的天然气也是一种自然资源c.鸡蛋,牛奶,面包都来自生物资源d.一是不可更新资源,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e.二是可更新资源,指生物、水、土地资源等,能在较短时间内再生产出来或循环再现f.三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如风力、太阳能等,被利用后不会导致贮存量减少3.人类是怎么利用自然资源的?答:一种:满足基本的生活和生存的需要。
第二种:满足无限的贪婪和欲望。
第一种是保护性建设性的,第二种则是破坏性毁灭性的。
人类终有一天会因为意识到这一点而开始限制GDP的盲目增长。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能源,地球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不同形式的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4.煤炭,石油,天然气介绍:答: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
石油是一种黏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
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是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
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一切气体,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各种自然过程形成的气体(包括油田气、气田气、泥火山气、煤层气和生物生成气等)。
5.调查报告该怎么写呢?答: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前言、主体、结论四个部分组成。
前言部分要简单交代调查的目的、方法等,让大家对调查过程和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调查中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以及分析的过程构成调查报告的主体。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1、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2、有关遗传的谚语或俗语如: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
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③虎父无犬子④天下乌鸦一般黑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⑥桂实生桂,桐实生桐。
3、假如你有一小块种满豌豆的菜地,现在你想知道豌豆有没有遗传现象,可以从这些方面研究:(根的形态)、(茎的形态和高度)、(叶的形状和生长方式)、(花的颜色)、(果实的颜色和形状)、(种子的颜色和形状)等方面来研究。
4、猫妈妈是黄色的,它生了5只小猫,其中2只是黄色的,2只是黑色的,1只是橘红色的,推测小猫的爸爸(可能身上有黑色和橘红色的花纹)。
推测的依据是: 2只黄色的小猫和猫妈妈的颜色相似;另外3只小猫应该是遗传了猫爸爸的特征。
5、孟德尔是著名的遗传学家,也是现代遗传学之父。
他做了研究豌豆花颜色的实验,发现了遗传和变异的规律。
6、生物在形态和生理上的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由父母传递给我们的,基因能决定我们身上的各部分如何生长。
7、人的智力和遗传有关吗?(人的智力与遗传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由遗传决定。
智力是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8、变异: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9、有关变异的谚语或俗语如:①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②龙生九种,种种不同③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④一颗之果,有苦有甜⑤黄鼠狼生鼠辈,一代不如一代⑥一母之子,有愚有贤10、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11、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存在的变异培育而成的。
12、为什么金鱼、康乃馨、玉米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因为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引起的变异现象)13、三叶草的变异状态是四叶草。
四叶草一直是欧洲人心目中的幸运的象征,它包含了人生想要的四样东西:爱、健康、名誉、财富。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主要知识点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空气、书、电、电灯、火、水、声音等;不是物质:想法、兴趣、理想5.蜡烛熔化、易拉罐变形、纸被撕成碎片、热胀冷缩、铁丝弯曲、水蒸发、水的流淌等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1.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2.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谷类、面类:米饭、米粉、汤圆、年糕、麦片、面包、馒头、包子、水饺皮、馄饨皮、面条、烙饼、玉米、蛋糕、饼干……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莲藕、山药、番薯。
豆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1.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的细小晶体,粉状。
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的液体,有一股酸味。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眼睛看:产生气泡,耳朵听:有“嗤嗤”声,用手摸:杯子外壁有点凉。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
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的现象。
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马上熄灭。
适合背诵的知识点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1.工程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设计和使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2.住房的基本结构包括门窗、梁、墙体、楼板、房顶等。
3.住房的基本系统包括供水系统、供暖系统、采光系统和电路系统等。
4.住房建造过程中要经历明确任务、选址、设计、建造、验收等几个重要阶段。
第2课认识工程1.港珠澳大桥能为港珠澳大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
2.工程的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环能力等。
3.港珠澳大桥会受船舶航道和香港机场的影响,解决的办法是建造海底隧道。
4.隧道与桥梁之间需要岛屿连接,但这片海域没有可用自然岛屿,解决的办法是修建人工岛屿。
5.建岛的海床有淤泥,机械会滑出,移走淤泥又会对海洋造成毁灭性污染,解决的办法是用圆钢管围岛。
6.工程建设的一般步骤包括: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制作一个模型(方案)、测试模型、评估改进、实施建设。
7.工程利用了大量技术成果,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技术与工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3课建造塔台1.塔台竞标标书包括建塔位置、使用材料、塔的设计、成本预算、人员分工和时间分配等内容。
2.塔的设计需要考虑塔高、塔型、实用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3.工程设计和竞标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项目安全性和项目成本的和谐统一。
4.考虑楼梯、栏杆的细节有助于竞标成功。
5.项目成本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时间成本。
6.项目安全性包括稳固程度、承重能力、抗风能力、抗震能力等。
7.标书可以用文字、画图、标注等多种形式表达。
第4课设计塔台模型1.建立模型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工程师常通过模型来测试他们的设计。
2.制作塔台模型需要经过设计、制作、测试、评估和改进等过程。
3.为避免倾斜,塔台整体应该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4.三角形更加稳固,在塔台模型设计中我们要多设计三角形来保证塔台模型的稳固和承重能力。
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5 多样的栖息地知识清单必背1.一种生物之所以能够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场所被称为栖息地。
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
2.生物的生长受到食物、温度、降水、日照和土壤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
3.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和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4.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
5.大熊猫生活及饮食习惯:不惧寒湿,从不冬眠,嗜爱饮水,几乎全靠吃竹子为生,每天的进食时间超过12小时。
活动手册参考一、下面是关于四姑娘山、卧龙自然保护区、夹金山的相关描述,二、分类整理资料中的相关信息,完成下表。
三、归纳概括三个地区的相同之处,分析这些地区成为大熊猫保护区的原因。
海拔高、气候寒冷、植被茂密且种类繁多、竹类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环境相对封闭等,与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相适应。
6 有趣的食物链知识清单必背1.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作食物链。
2.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了食物网。
3.在自然界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植物叫生产者;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消费者;还有一类生物专门以动植物残骸、垃圾甚至粪便为食,它们代谢的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吸收,成为植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这类生物被称为分解者。
4.大多数植物可以自己制造“食物”,它们利用太阳光的能量,以叶子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的水为原料,生产出糖类和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
5.分解者又称“还原者”,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蛋白质、核酸等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盐、二氧化碳等,返还到无机环境,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排泄物等物质分解成生物能够利用的小分子。
6.如果自然界中没有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等物质将会堆积成灾,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将会终止,整个生态系统会崩溃,所有的生物都将灭亡。
新教科版六下科学知识点最新改版教科版专用全册精品知识点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1.住房的基本结构(多个分类标准)(1)从功能分类有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等。
(2)从高度分类有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超高层等。
(3)从楼体结构分类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混框架结构、钢结构等。
2.住房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根据需求不同,结构也会存在差异。
3.住房由供水、排水、供暖、采光、通风、电路、煤气、承重、网络等多个系统组成。
4.住房建造的过程:明确任务→选址→设计→建造→验收5.住房需要经历一定的建造过程,每一个过程都非常重要,需协同发挥作用。
第2课认识工程1.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2.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3.认识港珠澳大桥(1)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2)港珠澳大桥面临的限制和挑战以及解决办法限制和挑战解决办法水陆空立体交通线互不干扰修建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相结合桥梁和隧道缺少岛屿连接修建人工岛海底淤泥问题与环境保护用圆钢筒围岛(3)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
4.梳理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
5.“中国天眼”、高铁、“鸟巢”体育场、“天宫”空间站等宏大的工程都应用了大量的科学技术。
6.工程与技术的关系:工程与技术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技术的进步支持工程的实施,工程的实施也推动着技术不断发展。
第3课建造塔台1.建造塔台需要考虑的因素(1)足球教练训练塔台不固定位置,可以随需要变换位置。
(2)塔高、承重、安全是工程项目的核心与重点,美观、成本等属于在重点基础上的综合点。
(3)对一项工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联。
2.制订标书(1)从建塔位置、使用材料、塔的设计、成本预算、人员分工、时间分配等方面,制作标书。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P3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XXX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色)(绿色)(蓝色)三色组成的。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XXX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XXX)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8、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9、昆虫的“嗅觉”很敏捷,据说是由于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这个鼻子能分辩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敏捷的多。
10.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11、在(17)世纪,人们发现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熟悉天下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天下)。
六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1. 太阳系
- 太阳系由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八颗行星组成。
- 八颗行星按照远离太阳的距离分为两类:内行星(水金地火)和外行星(土木天海冥)。
- 每颗行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2. 星星
- 星星是遥远的太阳族。
- 星星发出的光是太阳光经过长途传播而来的。
- 星星喷发的物质构成了彗星和流星。
3. 地球
- 地球是居住在太阳系的动物和植物的家园。
- 地球有陆地和海洋,由大气层、水圈和陆地组成。
- 地球上的活动包括气候变化、地质变化和生物活动。
4. 大气层
- 大气层是地球的薄薄的外衣。
- 大气层有不同的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臭氧层等。
- 大气层起到保护地球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5. 水圈
- 水圈是地球上水分的循环体系。
- 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形式的水。
- 水圈的循环过程有蒸发、凝结和降水等。
6. 地质变化
- 地质变化包括地壳运动和地貌变化。
- 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运动。
- 地貌变化是地球表面形成山脉、高原、盆地等地形的过程。
7. 生物活动
- 生物活动包括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繁殖和相互作用等。
-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 生物活动对地球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以上是六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概述,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精品文档.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像空气、声音、光、电都是物质,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6、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米饭中的(淀粉)变成(麦芽糖)。
7、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9、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10、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1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1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浸入硫酸铜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原来浅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逐渐变为(红褐色)。
13、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第6课《给植物分类》1.地球上存在多种多样的植物。
我们身边的植物形态结构千变万化,我们可以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方面了解植物的特征,然后根据特征,按一定的标准将不同的植物进行分类。
2.将特征不同的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就是在进行二歧分类。
3.花生(种子植物),具有根茎叶,开花结果,有果皮,种子,有子叶两片。
葫芦藓(苔藓植物),具有茎叶,不开花,没有种子。
海带(藻类植物),无根茎叶,不开花,没有种子。
松树(裸子植物),具有根茎叶,开花,有种子,无果皮。
肾蕨(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不开花,没有种子。
小麦(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开花结果,有果皮,种子,有子叶一片。
4.用二歧分类的方法给常见的植物分类:5.用二歧分类的方法给校园里的植物分类。
第7课《动物行为与环境变化》1.气候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有什么变化?答:北极熊以海冰作为平台来捕猎海豹。
由于全球变暖,温度升高,北极海冰每年都更早地融化,导致北极熊获取食物困难,不得不长距离游泳或到岸上寻找食物。
(气候变化的特点:温度升高。
环境的变化:海冰每年更早地融化。
引发的北极熊行为的变化:取食物困难,不得不长距离游泳或到岸上寻找食物。
)气候变暖,导致加拿大的红狐、北极狐向北扩展,蚊子出现在更高的海拔,两栖类动物繁殖期提前,鸟类迁徙改变了时间和路线等现象的出现。
2.水、食物、空气等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有什么变化?答:大雨过后,蚯蚓因为土壤中空气稀少而爬到路面。
肺鱼在缺水的季节把自己裹在泥土里,不吃不动等待雨季的到来。
干旱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
3.大雨过后,蚯蚓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答:下雨之后,水分占据了土壤的空间,导致土壤中空气减少,蚯蚓呼吸困难,因此蚯蚓需要爬出土壤呼吸。
4.肺鱼有什么特点?缺水后行为有什么变化?答:肺鱼之所以得名,主要在于它们的鳔。
肺鱼的鳔的构造很像动物肺,可以进行气体交换,这使得肺鱼可以在没有水的环境下也能存活很长一段时间。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1、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
1、我们身边的物质构成的。
3、我们身边的书、本子、桌子、电灯、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
成的。
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4、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
1、混合沙子和豆子的实验,两种物质基本没变,属物理变化。
2、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3、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先是由固体的糖变成液态的糖,这属于物理变化;
接着液态的糖由透明变成黄色、红色、褐色,最后变成一种黑色物质——炭,
并伴有焦味,这属于化学变化。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4、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既发生了物理变化,也发生了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
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7、物理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8、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
1、在咀嚼米饭时,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中的酶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麦芽糖。
2、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生成的蓝色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
淀粉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3、制作神秘信件时,调制淀粉液要用热水,因为淀粉不溶于冷水。
4、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①用手指把滴管橡皮囊中的空气排干净;②放入液体中,
松开橡皮囊;③从容器中拿出滴管,把液体滴入要实验的材料中,注意滴管不
能碰到实验材料。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气体——二氧化碳,反应后留下的液体
是醋酸钠。
2、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是1:3。
3、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产生的气体可以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
4、二氧化碳是一种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实验后的玻璃杯比实验前要凉一些。
6、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盖玻璃盖是为了防止产生的气泡溢出玻璃杯。
7、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
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水量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
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属于化学变化。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3、在平常生活动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5、铁生锈了4、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5、铁在盐水中生锈的速度最快,这是因为盐水能帮助铁更快地完成电化学腐蚀,
导致生锈速度加快,因此在海边的铁皮屋比在其他地方的铁皮屋生锈更快。
6、控制、减缓铁生锈的方法:①涂油脂;②刷油漆;③电镀;④用完后擦干水分;
⑤放在干燥处。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
化。
2、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部分会生成红褐色的物质——铜,
没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部分还是银灰色;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颜色会慢慢变浅,
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会逐渐变成红褐色。
3、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伴随有颜色改变、产生沉淀物的现象,属于化学变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化。
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会伴随产生一些现象——①改变颜色;②发光发热;
③产生气体;④产生沉淀物。
5、化学变化过程中,不一定伴随颜色的改变,不一定有气体产生,不一定发光发
热,不一定产生沉淀物。
6、打开电灯(发光)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发热)、打开汽水瓶(气体跑出)、氧气
变成蓝色的液氧(颜色改变)等变化,虽然也伴随了一些现象,但没有新物质
的生成,因此这些变化都还是物理变化。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2、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3、玉石加工、泡茶、加工桌椅、水银温度计、泡糖水等物质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4、食物被人体吸收、放烟花、煅烧石灰石、点燃火柴等物质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
5、水泥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的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6、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使空气中
8、物质变化与我们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
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7、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8、制作橙汁饮料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9、火药的发明和古代的炼丹术有很大的关系,是古代炼丹士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