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81.02 KB
- 文档页数:9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基本知识点1一、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六篇12: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指子女2.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的意思3.去后乃至古义:离开今义:到、往4.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委屈、委托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6.与人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7.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引用8.不亦君子乎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9.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10.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1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12.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精力集中今义:安静、不嘈杂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17.少时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19.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20.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21.身亡所寄古义:依附,依托今义:寄托22.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篇13: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词类活用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篇14: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温故而知新,这样的人可以为人师。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默学习,学而不厌,教而不厌:默默记住自己学过的东西,但学而不满足,不厌其烦地教别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知者不如爱者,乐者不如乐者。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8.土地平坦宽敞,房子也不过如此。
这里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
9.黄毛耷拉着,自得其乐:老人和孩子都很快乐,很自由。
10.寒暑易庆,始于一回:冬夏换季,只一回。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汗成雨:每个人都用手擦汗,汗如雨下。
最初是形容人很多,后来也是形容汗流浃背。
肩并肩:肩并肩,脚趾碰到脚跟。
形容拥挤,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牙齿交错:形容边界线曲折,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
(《寓言四则》)·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作为一名中学生,掌握好文言文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一、常见句式
1. 主谓宾结构: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部分构成,如“吾爱汝”、“汝为谁”。
2. 状语从句:在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如“夫妻者,同牢而已足”、“日中则移”等。
3. 状语补语:在句中充当状语的补语,如“夭桃菊之颜”、“呴颜而卒”的“卒”。
4. 宾语补语:在句中充当宾语的补语,如“赏尔”、“神明任尔以之”等。
二、字音字形
1. 普通话的读音和文言文读音的区别,如“汝”读作“rǔ”,而不是“nǐ”。
2. 文言文的字形和简化字的区别,如“愿”在文言文中是“願”。
三、常见词语
1. 古代礼仪、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词语,如“候门”、“八股”、“庶吉士”等。
2. 具有文学性质的词语,如“掩泪”、“深情款款”、“如此娇嫩”等。
四、句子篇章
1. 阅读全文时要理解文本整体意义。
2. 把握主旨和结论。
3. 理解词汇和句子中的含义。
以上就是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学好文言文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掌握好这一门语言文化。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一)《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七年级常见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一语文中,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掌握的,所以一定要做好知识点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七年级常见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一文言文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仲zhòng 谒yè 称chèn前时之闻泯mǐn 然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感到诧异。
(4)邑人奇之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6)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谒:拜访。
(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
(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
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
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词语解释:P37 注释1、3、4、6、7、9、10、11;P38 注释2、3、5、6、7、9、10、11、14、15、16、17、18、19◇通假字:“扳”通“攀”,牵,引◇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37-38 六至八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2.第三段议论:通过说明“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2.公欣然日(高兴的样子)3.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5.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6.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7.门外戏(玩耍)8.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9.下车引之(拉,奉拉)10.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1.学而时习之(按时)12.不亦说乎(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温(生气,恼怒)13.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15.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6.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17.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二、虚词18.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过的知识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它)20.失君子之行(助词,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21.离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22.久之(助词,调整音节,不译)2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4.复投之(代词,代骨头)25.人不堪其忧(代词,这种)26.仁在其中矣(指代某人的思想的一部分)27.恐前后受其敌(指狼)28.畅主积薪其中(指麦场)29.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30.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3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32.屠自后断其股(指狼)33.静以修身(介词,用)34.非志无以成学(介词,来)35.投以骨(介词,把)36.以刀劈狼首(介词,用)37.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介词,来)38.盖以诱敌(介词,用来)三、通假字39.尊君在不(同“否”,读fou,相当于“吗”)40.不亦说乎(同“悦”,愉快)4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2.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四、词类活用43.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44.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45.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6.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47.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8.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49.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厖为快乐)。
初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常用字词1.人物称谓:君、臣、妾、婢、郎、媪、妇、儿、女、夫人、夫子、公、卿、士、仆、骑士、侍从、宾客、后宫、御座、宴席等。
2.时节季节:春、夏、秋、冬、月、日、年、时、节、雨、雪、霜、气、暑、寒。
3.自然景观:山、水、田、林、涧、峰、岩、崖、石、泉、江、河、湖、海、云、霞、彩、虹、日、月、星、风、鸟、兽、草、花、树、果、菜、木、竹、绸、锦、文、钱、粮、帛、茶、酒等。
4.状貌描写:肥、瘦、长、短、高、低、大、小、胖、瘦、美、丑、红、白、黑、青、黄、碧、紫、秀、俊、慧、忠、勇、仁、义、孝、礼、信、简、疏、宽、严等。
二、《红楼梦》中的典故1.公子向金荣借梅花:形容女子机智善变。
2.贾环病笃命危:形容文学作品中人物身处危机状态。
3.林黛玉葬花:形容事实不符合常理或不应有的结果。
4.薛宝钗洗脚:形容侍女默默为主人做事的态度。
5.黛玉鸳鸯戏水:形容少女时代的友情。
6.栊翠庵放爆竹:形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常见句型1.主谓宾结构:指一个句子中的最基本成分,一般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和一个宾语构成。
2.主系表结构:指一个句子的主语通过系动词与表语相连的结构,主系表结构中的系动词在语法上不起实义,主要用于在形式上进行连接。
3.状语从句:在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常见的有时间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目的状语从句等。
4.并列结构:指在一个句子中,两个或以上的同类成分并列在一起,起并列作用,常见的有平列结构、对比结构、排比结构等。
5.定语从句:在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一般紧贴在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后面,修饰的范围很广,可以是人、事、物等。
四、句式转换1.保持主语不变,将谓语由“是”结构转换成为“有”结构或“无”结构。
2.保持主语和谓语不变,将宾语转换成为主语,宾语的补语转换成为谓语。
3.保持主语和宾语不变,将谓语转换成为被动语态,将主语成为动作的承受者。
4.保持主语和宾语不变,去掉谓语中的“的”字,将“的”后面的名词与前面的谓语合并成为修饰宾语的定语。
七年级文言文汇总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瑰宝。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还可以提高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七年级文言文汇总知识点如下:一、句子成分1.主语:指进行动作或者是被动接受作用的人或事物。
例:昔之得一者亦以此矣。
2.谓语:表示主语所进行的行为。
例:施功。
3.宾语:动作的承受者或者事物所受到作用的对象。
例:唐宋八大家之一。
4.定语:修饰名词或者其他的词语。
例:昔之得一者。
5.状语:修饰动作的情况或者时间、地点等。
例:亦以此矣。
6.补语:补充说明动词的意义。
例:孔子曰。
二、四句对仗古文笔法之一就是四句对仗,四句对仗是指文本中两句话之间呼应或者神韵协调的情况。
四句对仗的形式很多,可以是平仄相间、韵味相连等等。
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三、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增强文章的画面感。
例:养生之路,犹如泅渡大海。
2.夸张: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张处理,促使读者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
例:天长日久,人心难置。
3.排比:利用结构平衡和反复,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
例:春去秋来,岁月如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4.对仗:两个或者多个词语、句子之间的韵律、语调相对应。
例:为天下苍生,不图富贵;为了自己,不去追求功名。
5.感叹: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四、常用词语1.曰:表示说。
例:孔子曰。
2.皆:表示全都。
例:聚散皆是人生。
3.巍巍:形容高大、威严。
例:巍巍峨峨,广博无边。
4.纷纷:表示纷繁、接连不断。
例:纷纷扰扰,万事皆成。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学习是语文必修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提升语文素养,还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深沉底蕴。
希望大家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也能够通过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知识归纳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一、《童趣》1、余:我2、项:脖颈3、素帐:未染色的帐子4、徐:慢慢地5、唳:鸟鸣6、故:所以7、强:通“僵”,僵硬8、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9、盖:原来10、方:正二、《论语》十则1、说:通“悦”,高兴2、愠:生气3、省:反省4、信:真诚5、罔:迷惑6、殆:有害7、女:通“汝”,你8、知:通“智”,聪明9、已:停止10、勿:不要三、《山市》1、邑:县2、然:然而3、恒:经常4、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5、念:思考6、无何:不久7、始:才8、悟:明白9、高垣:高墙10、睥睨:矮墙11、城郭:城市12、连亘:连绵不断13、若:像14、危:高15、裁:通“才”,只有16、凭:靠着17、倏忽:突然18、市肆:集市。
肆,店铺19、逾时:过了一会儿四、《世说新语》两则1、俄而:不久,一会儿2、欣然:高兴的样子3、拟:相比4、期:约定5、乃:才6、去:离开7、则:就是8、引:拉9、顾:回头看10、委:丢下,舍弃五、《智子疑邻》、《塞翁失马》1、亦:也2、亡:①丢失;②逃跑3、甚:很,非常4、善:关于,擅长5、何遽:怎么就6、居:经过7、将:带领8、髀:大腿9、跛:瘸腿10、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11、吊:安慰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一、《伤仲永》1、隶:属于2、尝:曾经3、异:对……感到诧异4、与:给5、收.族:聚、团结6、自是:从此7、就:①完成②靠近8、稍稍:渐渐9、邑人:同县的人10、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11、日:每天12、扳:通“攀”,牵,引13、环谒:四处拜访14、先人:死去的父亲15、还:回16、称:相当17、泯然:完全18、卒:①最终②士兵③死19、固:本来20、父利其然:认为这样有利可图21、乞:求取二、《木兰诗》1、惟:只2、市:买3、旦:早晨4、但:只5、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6、戎机:战争7、朔:北方8、度:过9、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10、强:有余11、郭:外城12、当户:对着门13、著:穿14、扑朔:动弹15、迷离:眯着眼16、安:怎么17、扑朔迷离(今义):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四、一词多义: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贤于材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三)古今异义: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今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今“古人”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古: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古: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古:只双兔傍地走:今:行走古:跑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古:历史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古: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今用鼻子嗅。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点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一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年号、帝号、国号、人名、地名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均可保留。
“删”,就是删除。
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虚词。
“补”,就是增补。
增补文言文中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就是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和改变风格。
“达”,就是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就是优美生动,讲究修辞,文笔高雅好。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对照注释,细读课文;字字落实,准确翻译;再读全文,检查修正。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50条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为大家总结了50 条初中文言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4、被:①同“披”,穿(皆被绮绣)②覆盖(被于来世者何如哉)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8、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策勋十二转)9、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④永远(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12、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3、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③拿出(皆出酒食)14、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5、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二、虚词1、而:①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表承接(温故而知新)③表转折(而伯乐不常有)④表修饰(久而乃和)⑤表假设(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乎: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为人谋而不忠乎)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3、其:①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②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那里(其人视端容寂)③其中(其一犬坐于前)④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其真无马邪)4、以:①介词,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介词,用(以刀劈狼首)③介词,凭借(何以战)④连词,相当于“而”(卷石底以出)⑤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5、于:①在(战于长勺)②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对(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从(舜发于畎亩之中)⑤比(所欲有甚于生者)6、之:①代词,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渔人甚异之)②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④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⑤动词,去、往、到(辍耕之垄上)三、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明)5、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出现)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8、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鞭数十(“鞭”,用鞭子打)②策勋十二转(“策”,登记)③愿为市鞍马(“市”,买)2、名词作状语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3、动词作名词①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②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4、形容词作动词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②欲穷其林(“穷”,走到……的尽头)5、形容词作名词①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武器)②此皆良实(“良实”,善良诚实的人)五、古今异义1、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智子疑邻》课文: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
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老人fǔ)亦云(也这样说)。
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
那边去了。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
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C)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②友人惭,下车引之③其邻人之父亦云④人皆吊之⑤故时有物外之趣⑥驱之别院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5.“近塞上之人”遭遇了哪几件事?(用原文回答)答:马无故亡而入胡堕而折其髀6.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着作,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7.写出文章的寓意:祸福得失在一定下可以转化。
8.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你能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2、短文一开始谈“虽有嘉肴”“虽有至道”有何作用??答:类比论证。
深入浅出地证明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生动有趣。
??3、为什么短文最后要提《兑命》中的话语??答:道理论证。
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观点,补充证明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论述更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4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4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例词例句古义今义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智子疑邻》课文: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
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老人fǔ)亦云(也这样说)。
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
1.本文选自战国末期着名思想家韩非的着作《韩非子》。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3.给全文翻译: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4.写出文章的寓意: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塞翁失马》课文:近(靠近)塞上之人有善(擅长,善于)术者(的人),马无故(原因,缘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都)吊(安慰)之,其父曰:“此何遽(就)不为(是)福乎(呢)”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富有)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下)而折(折断)其髀(大腿)。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拉)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此(这个人)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原因,缘故),父子相保(保全)。
1.本文选自西汉(朝代)淮南王刘安编着的《淮南子》,此书又名《淮南鸿烈》。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
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②友人惭,下车引之③其邻人之父亦云④人皆吊之⑤故时有物外之趣⑥驱之别院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5.“近塞上之人”遭遇了哪几件事(用原文回答)答:马无故亡而入胡堕而折其髀6.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着作,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7.写出文章的寓意:祸福得失在一定下可以转化。
8.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你能说出几句吗答: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福相倚因祸得福《虽有佳肴》一、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5)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6)《兑命》曰:学学半。
译:《兑命》上写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7)其此之谓乎译: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重点问题1、本文想阐述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
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人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教和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2、短文一开始谈“虽有嘉肴”“虽有至道”有何作用答:类比论证。
深入浅出地证明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生动有趣。
3、为什么短文最后要提《兑命》中的话语答:道理论证。
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观点,补充证明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论述更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世说新语》一、通假字1、尊君在不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子侄辈,家中年轻的一代今:儿子和女儿们古:诗文今:文章2、期.日中古:约定今:日期3、太丘舍去.古:离开今:与“来”相对4、下车引.之古:拉今:引用5、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看今:照顾6、未若柳絮因.风起古:凭借今:因为7、相委.而去古:丢下、舍弃今:委托8、门外戏.古:玩耍今:戏剧9、撒盐空中差可拟.古:相比今:有设计、打算、模仿三、一字多义1、不:尊君在不.(通“否”)过中不.至(没有)2、日:日.中不至(太阳)寒雪日.内集(天)能张目对日.(太阳)3、而:俄而雪骤(不久)相委而.去(表承接,就、然后)4、信:则是无信.(信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5、时: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学而时.习之(时常、经常)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余忆童稚时.(时候)四、词性活用1、友人惭.(感到惭愧意动用法)五、重点字词解释1、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2、讲论文义(讲解诗文)3、俄而雪骤.(不久、不一会)(快速、急速)4、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5、与友期.行(约定)(相约同行)6、差.可拟.(大致、差不多)(相比)7、太丘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离开) 8、入门不顾.(回头看)9、去.后乃至..(离开)(才)(到)10、下车引.之(拉) 11、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12、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丢下、舍弃)(离开)13、未若柳絮(比不上) 14、白雪纷纷何.所似.(什么 )( 像、类似) 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1、(兄女 )即公大兄无奕女。
2、太丘舍去,( 太丘 )去后( 友人 )乃至。
3、( 友人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家君 )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
5、(陈太丘与友)期日中,( 友 )过中不至。
6、( 君(你)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七、翻译句子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与家人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正午时您没来,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4、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丘便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客人才到。
6、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同人家相约出行,却丢下人家自己走了。
7、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家的大门,连头都不回。
八、有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下车引之,来缓解关系,可“元方入门不顾”。
你认为元方的做法妥当吗示例一:远方并非“无礼”。
元方因为客人“无信”、“无礼”进行责备,可见他识义懂礼,而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有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示例二: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谁人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河中石兽》一、填空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
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 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山门圮.于河( ) 僧募.金重修 ( ) 棹.数小舟 ( ) 曳.铁把 ( ) 是非..木柿 ( ) 湮.于沙上 ( )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三、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地点结果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3、在寻找石兽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四、掌握古今异义词:1、干(古)岸(今)不潮湿2、阅:(古)经历(今)看3、物(古)事物的道理(今)一门学科4、是(古)这(今)判断动词5、已(古)停止(今)已经五、翻译下列句子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三、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4、一老河兵闻之.5、至石之.半6、求之.下流,固颠7、然则天下之.事……四、回答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拓展延伸】纪昀的逸事广为流传,搜集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探究他的性格。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一找历史上其他才子故事加以比较。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_________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以_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
它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四书”。
共20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__,字______,________时期人,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________”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词语或句子。
1.学而时习之时_________ 习_________2.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___3.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4.不亦君子乎君子5.传不习乎传____________.6.吾日三省吾身日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 省_________________.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____8.四十不惑惑___________9.三十而立立_________________10.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____11.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12.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13.不逾矩逾_____________ 矩14.可以为师矣_________15.人不堪其忧堪_________16.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17.曲肱而枕之肱___________18.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好__________ 乐19.于我如浮云于_________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之______ _ 者__________21.三人行,必有我焉 ___________22.择其善者而从之善____________23.子在川上曰川___________24.不舍昼夜舍_____________25.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_ 斯__________26.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_27.切问而近思____________________28.仁在其中矣仁_________三、通假字及古今异义词语1.不亦说乎说通_______,意思________2.吾十有五有通_____,意思______3.学而时习之(时,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