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基本知识共6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7.55 MB
- 文档页数:68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亦称“楹联”,常称“对子”、“门联”、“门对”,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很高的文学艺术的应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一、对联的效用对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从古到今,人们在新春佳节、婚丧嫁娶、乔迁住宅、庆贺祝寿等庆典活动中,都要张贴对联,宣柒气氛。
对联,从它的应用价值来说,有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
对联像号角,催人振奋;像清洗剂,净化人的心灵;像美妙的歌舞,创造吉祥的气氛;像诗歌图画,吸引人们欣赏;像情感的黏合剂,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增进友谊,启迪智慧;像警钟、利箭,抨击黑暗,抑恶扬善。
例如,辛亥革命时期湖南的黄兴,在武昌起义一周年的纪念会上,奋笔直书: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这是歌颂辛亥革命的佳联,至今还传为美谈。
又如在教师节期间,有人写道:做红烛为后代点燃智慧烈火,化甘露浇桃李催放理想鲜花。
显然这是尊师重教,赞扬师德师风的对联。
2005年春联欢晚会,为喧柒盛世迎春的热闹气氛,安排了新春对联专题节目,以各个省市的特色为题,进行联对,如吉林与辽宁贯对:吉林: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辽宁: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河北:万里长城山海关龙头为首河南:独门绝技少林寺天不无双北京: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上海: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这些对联寓意深远,同时为当年的春晚添姿添色。
再如在抑恶扬善,扶正劫邪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北宋时期的奸臣秦桧墓前有这样一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人从宋后羞为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些对联能使人们爱憎分明,伸张正义,贬斥邪恶,弘扬美德。
总之,对联这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其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喧柒气氛,传播智慧,陶冶心灵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二、对联的结构及张贴方法(1)对联的结构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个部分构成。
上联是出句;下联是对句,横批与上、下联紧密相连,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上、下联的思想。
对联基本常识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
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
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
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
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楹联基础知识汇总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
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
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
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
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
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例: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4、工对(又叫严式)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5、宽对(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例: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6、回文对(回文又称回环)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①上联倒转作下联法:“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②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
”③上下联颠倒互换法:“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
”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
对联知识大全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辞典》释),来源于律诗的四联八句。
二、对联的形式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
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门第春常在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人家庆有余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如福星高照其贴法有三: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形式,按时间和场合分: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2.楹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4.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如婚联:巧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5.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如: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6.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三、对联的对法: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福如东海浮舟沧海两个黄鹂鸣翠柳春蚕到死丝方尽寿比南山立马昆仑一行白鹭上青天蜡炬成灰泪始干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对联基本知识对联介绍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的传统习俗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
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
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
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
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
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对联的基本知识,基本特点第一节对联的称谓凡事物都有名称。
对联更有它自己独特的称谓;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后以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楹帖又分春帖、婚帖、喜帖等。
它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
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例如:明朝宰相邱琼山少年就学时,老师为解决学生争座位而出句:“细雨肩头滴”,本是平淡的句子,而邱对以“青云足下生”,不但赢得了座位,而且表现了才志超群,全联生色多了。
其中的“细雨肩头滴”叫上联、出句、对公或对首,“青云足下生”叫下联、对句、对母或对尾。
上联叫被对句,下联叫对句,所以应说“青云足下生”对“细雨肩头滴”,或说“细雨肩头滴”对以“青云足下生”。
至于贴定的对联,如北京居庸关联“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也应同样称谓,即“辽海吞边月”为上联、出句……“长城锁乱山”为下联、对句……。
我们对别人的出句或写作对联都可以叫做“对对”,因为都得先出上联然后对以下联;当然也可以先出下联,再对上联。
第二节对联的作用从上节可见对联为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应用。
对联的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宽广的:从种类说,由春联一种逐渐发展到贺婚祝寿,交际装饰,吊丧悯死等十多种类;从阶层爱好说,先有皇帝至将相,逐步扩大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不分阶级阶层,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喜欢使用情趣各异的对联,从张挂场所说,由皇帝的宫殿苑囿到监狱牢门,由富户的高堂华厦到民众的小庐茅舍,以至祠庙寺观,亭台楼阁,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清泉仙窟,门房书室,卧室案头,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甚至戏台神座,香炉花灯,箔柜仓库,猪栏牛舍等等莫不悬挂长短不一,千姿百态的对联。
对联之所以这样广泛使用:一、由于它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不论任何事情、场所、场合,有没有对联,人们的感受就有很大差别。
对联知识大全对联,又称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由两句意思相对应、声韵相呼应的诗句组成的文学创作。
对联语言简洁明了,押韵翔实,形式多样,寓意深远,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下面是对联知识的大全。
一、对联的定义对联是由两个相对应意思的诗句组成的对子,常用于年画、楹联、黄梅戏等文艺形式,具有祝福、警策、抒情等多种作用。
二、对联的分类1. 国画对联:与国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写意画和花鸟画上。
2. 山水对联:与山水画搭配使用的对联,通常描绘山水之美。
3. 人物对联:与人物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4. 楹联:一种常用于庙宇、宫殿、牌坊等建筑物上的对联。
5. 年画对联:拜年时用的对联,多为祝福之意。
6. 诗联:由两首诗的上半句和下半句组成的对联。
三、对联的要求与技巧1. 对仗:对联两句之间要有对仗关系,包括平仄、声调、声母韵母等。
2. 合乎意境:对联的意境相对应,要体现出主题的内容和情感。
3. 字数对称:对联的字数要保持对称,不可多一字或少一字。
4. 内容鲜明:对联的内容要表达明确,不可模糊不清。
5. 押韵规范:对联的韵脚要规范,要求字音谐和。
四、对联的价值与作用1. 艺术价值:对联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才华和审美水平。
2. 文化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3. 教育指导:对联常常用于警策和教育引导,能够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
4. 智力训练:对联的创作需要结合语言的音韵和意义,对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著名对联家1.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对联创作造诣高,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邵雍:南宋理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对联家,对联造诣深厚,作品流传至今。
3. 梅辉祥:晚清著名对联家,对联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追求艺术和品质的高度统一。
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对联知识点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通过对仗、对调、对称的技法,以两句为一组,用对仗的格律和平仄的韵律相衬托,创造出形神兼具的语言艺术作品。
对联以其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特点,成为了民间喜庆祝贺、赞颂吉祥如意的表达方式。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诗人们在创作古体诗时,经常以一句写景,另一句写情,形成了对仗的技法。
宋朝时,因着词牌、曲调的发展,对仗句的应用范围扩大,使得它逐渐独立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明代时,随着画院对题及铭牌的使用,对仗句的应用更加广泛,对联开始出现在寺庙、宫殿、园林等场所。
清代对联则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书法艺术和审美效果的形式,成为了当代文人雅士艳丽言辞的抒发方式。
对联的创作技巧包括对仗、韵律、意境和艺术语言等方面。
对仗是指对联的前后两句在词义上需要呼应,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或和谐,给人以美感;韵律是指对联的前后两句需要在音韵上保持和谐的关系,以增强对联的韵律感;意境是指对联的内容需要呼应或对比,形成一种富有想象力和美感的意境;艺术语言则是指对联的文字要选用精练、优美、富有想象力的词语,以增强对联的艺术效果。
在对联的创作中,需要注意表达的简练明了、字数的平仄搭配、形式的和谐统一等方面,才能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而对联的欣赏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对联的内涵和意义,欣赏对联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和形式之美。
对联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在庆祝活动、新春祝福、展览会场、书画作品上。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
通过对联的写作和欣赏,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交流、促进和谐。
总之,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形式和技巧,创造出了千姿百态、富有内涵的语言艺术作品。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才能真正体会到对联的美妙之处。
对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通过对联的写作和欣赏,人们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对联基础知识引用对联基础知识本文引用自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对联基础知识》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2)(三)对联的应用与发展 (6)二、对联的种类和功能 (7)3、婚联 (8)4、寿联 (8)7、堂联 (9)8、名胜古迹联 (9)9、文艺作品(含题画)联 (9)2、叙事咏史 (10)3、抒情寄怀 (10)4、交际酬赠 (10)5、励志警策 (10)6、宣传教育 (11)7、讽刺檄讨 (11)8、文字游戏 (11)4、出句征对:(1)高原处处春光好; (11)三、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11)3、结构相应 (15)4、节律相协 (16)6、平仄相对 (17)1、有三个关键处从严 (21)四、对联的结构和形式 (24)4、出句征对:(1)赋对吟诗,诗吟对赋弘传统; (27)五、对联的修辞和用字技巧 (27)六、对联的横批及用语 (31)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一)对联概述对联俗称―对子‖,简称―对‖、―联‖;别称―联对‖、―联语‖、―联句‖;雅称―楹联‖、―楹贴‖、―贴子‖、―偶句‖、―应对‖、―对语‖等等,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
对联的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实用文体。
与诗的单位叫―首‖,文的单位叫―篇‖的道理一样,对联的单位叫―副‖,古人用―幅‖。
对联由两个等量字句组成,前一部分叫上联,也叫上支、上比、出句或叫对公、对首。
后一部分叫下联,,也叫下支、下比、对句或叫对母、对尾。
上下句合称一联,为全联缺一不可。
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
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对联的字数与―言‖有相应的关系。
字数是上下联字数之和,其中和之半为―言‖。
比如传统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八字四言联,居室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十字五言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是十四字七言联。
与对联最密切的是横批,也叫―横联‖、―横额‖。
横批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一般是四个字的。
对联的基本知识: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一般称为【实对实,虚对虚】,上下两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 结构相应。
上下两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
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5.平仄相协。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上联贴在大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大门的左边。
6.意义相关。
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上下两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练习题目:1对联寻亲。
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联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A.两袖清风存正气 a.琴棋书画自陶情B.竹菊梅兰可养性 b.莫愁两鬓霜雪寒C.且喜满园桃李艳 c.雪压难摧涧底松D.风吹不动天边月 d.一间陋室透书香2、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临绿水的轩斋。
3、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修改后上联为:4、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修改后下联为:5、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修改后上联为:。
6、这幅对联的下联有一处不妥,请修改。
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7、改下面这副对联划线处有明显对得不工整的地方,请做改动,使之合乎对联的要求。
登高望远见山青水绿千帆过,放歌纵酒喜暖日融泥万木春。
8、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的上联调整下联。
对联基本知识对联基本知识什么是对联: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的基本句式来自骈文和律诗。
但是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对联的特点: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对联的特点具体如下: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例如: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对联的'分类按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分: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对联知识的基础知识: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有以下特点: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每句之内词与词之间,平仄尽量交替。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即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对联的分类: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
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
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
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
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
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
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
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
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
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
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
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
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
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
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
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
有人说对联是诗中的诗,是国粹。
这昭示了对联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我国的文字与英美及阿拉伯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我国的文字是方块字,单音独立,平仄抑扬,四声俱备。
汉字外形的整齐和内在的节奏,很自然构成我国联语形式上的对称美和抑扬律。
楹联的特征是上下联相对。
所谓相对,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字数相同,二是内容相称,三是平仄相反。
除左右联平仄相对外,还要注意词性相对。
即实词中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中的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连词对连词,助词对助词,叹词对叹词。
无论短联或长联,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这就是创作楹联的“底线”。
上联和下联合成一个整体,即为一副对联。
上下联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连而又不至重复,凡对仗虽工整而含意重复的,叫做“合掌”。
合掌是创作对联的大忌,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两句:“时为九月,序属三秋。
”是合掌。
又如:“云泽清光满;洞庭月色深”,“云泽”是洞庭湖的古名,“清光”就是“月色”、“满”与“深”都是月朗光足的意思,因此上下联完全同义,是合掌的典型。
一般的对联中,又分“正对”和“反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正对例如:“万里河山披锦绣,千秋功业耀光华”。
反对例如:“有山皆见果,无树不摇钱”。
钟馗庙联:“奇才人不识,怪貌鬼能钦”也属反对。
对联中还有一种“流水对”(又叫“串对”)上下联的内容或为连贯关系,或为假设关系,或为目的关系。
如高州“尚义名区”胡国纲撰的联:“愧我难登循吏传,此邦真有古人风”。
如果前后联分别独立开来,意思就不完整或不明白。
又如启功有联曰:“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假设,下联推论,耐人寻味。
写对联时,短联不用标点,长联近年可以用标点,写长联时,上联一行写不完,可以写两行,甚至三行以上,但必须从右至左书写,每行必须平头。
写下联时,一行写不完,也可以分两行、三行,甚至更多行。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的由来:
相传桃木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周朝时期,人们便把写有"神荼"、"郁垒"名字的桃符悬挂在门上,以去除厉鬼。
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后蜀主孟旭也亲自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句子。
明代时期,民间对对子的习俗开始流行,对联的名字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
到了今天,在春节这天贴春联也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基本知识:
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要对称。
3、意义相关。
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有机整体。
4、节奏相合。
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5、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使对联有音乐美。
对联的书写和张贴: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
书写要讲求美观,必须字字对称,行款整齐。
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贴、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炼、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对联的分类:
常见的有:春联,门联,喜联,挽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