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9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课设计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课设计范文一教课目的 :1.学习先人高洁的品行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课重难点 :要点 :(1)朗诵 . 背诵文言课文 .(2)疏导文语言句 , 剖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课过程 :第一课时陋室铭 ( 刘禹锡 )一. 预习朗诵课文 , 看课文说明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对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戒备自己或许称述善事的文字, 以后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三.正课1.朗诵课文 . 可采纳多种方法朗诵 , 如老师范读 . 听课文录音 , 学生个别读 . 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 掌握要点词语 .3.发问 : 〝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 . 水不在深 , 有龙则灵 .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谈论并归纳 : 运用比喻 . 对偶起兴 , 以虚衬实 , 以山川引出陋室 .4.发问 : 〝斯是陋堂 , 惟吾德馨 .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深刻含义是什么?谈论并归纳 : 〝陋室〞二字扣题 . 〝德馨〞二字统率全篇 , 是全文的中心 . 用〝惟〞字增强语气 . 这两句包括两层意思 , 一层是因为人的道德崇高 , 就忘掉了室陋, 另一层意思是因为人的道德崇高为陋室增光添采 .5.发问 : 〝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谈论并归纳 : 写陋室幽雅的安静的自然环境.6.发问 : 〝说笑有鸿儒 , 来往无白丁〞是写什么 ?谈论并归纳 :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文雅 . 可知堂中人也是同样的文雅.7.发问 : 〝能够调素琴 , 阅金经 .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谈论并归纳 : 写室中事 . 可见主人文雅脱俗的情致, 悠然自得的神态 .8.发问 : 〝南阳诸葛庐 , 西蜀子云亭 . 〞这两句写什么 ?谈论并归纳 : 运用类比 , 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 ,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 表示自己也拥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志向 .9.发问 : 〝孔子云 : 何陋之有 ?〞是写什么 ?谈论并归纳 : 语见《论语子罕》 : 〝子欲居九夷 , 或曰 ; ‘陋 , 如之何 ?’子曰 : ‘君子居之 , 何陋之有 ?’〝孔子以为 , 九夷固然简陋 , 可是有君子住在那边 , 就不简陋了 .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 , 则陋室不陋 . 〞与前文〝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遥相响应 . 把个〝陋〞字完全翻了过来, 达到〝不陋〞的最完满的境地,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 . 突出表示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味 .四. 小结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 以其立意鲜亮 . 风格文雅 , 构想奇妙 , 境界隽永 . 神韵深长 . 词句精巧而胜炙人口 , 久为传诵 .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 经过对居室情形的描述 , 全力形容〝陋室〞不陋 , 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第二课时爱莲说 ( 周敦颐 )一. 预习朗诵课文 , 看课文说明翻译课文 .二.导人1.作家作品简介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文体 , 能够记事 , 也能够谈论 , 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1.朗诵课文 . 老师范读 , 学生齐读 . 轮读均可 . 读时注意节奏 . 重音 , 正确 . 流畅 . 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 , 增补课文说明 .3.请再次朗诵课文 .4发问 : 作者描绘莲花 , 为何要先写陶渊明爱菊 , 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谈论并归纳 : 喜爱哪一栽花 , 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 , 委婉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要旨.5.发问 : 文章用了两个〝独〞字 ,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谈论并归纳 : 两个〝独〞字 , 都表现出倚世独立 , 决不随声附和的生活态度. 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一样.6.发问 : 〝我〞爱莲花什么呢 ?谈论并归纳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7.发问 : 详细地谈谈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 谈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 : 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 〝灌清涟而不妖的朴素;(2) 从体态香气方面 : 写她〝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的正直 , 写她〝香 .远益清〞的芬芳 ;(3) 从风采方面 : 写她〝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的清高. 这些描绘 , 是将莲人品化了 , 是把她作为一种尊贵质量的象征 .8.发问 : 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谈论并归纳 : 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 , 把牡丹比喻象征成荣华的人 , 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发问 : 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谈论并归纳 : 爱不一样的花象征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态度 . 菊花秋季开花 , 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狼狈为奸的隐士 , 作者对爱菊其实不讨厌 , 不过感叹真实的隐士极少 . 牡丹雍容明丽 , 比作荣华之人 , 作者对爱牡丹是憎恶唾弃 , 嘲讽贪恋荣华 , 追求名利的世态 . 而对爱莲同气相求 . 作者托物言志 , 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 . 洁身自爱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 , 将花的形象比较为人的质量 , 以莲的形象比较不慕名利 . 洁身自爱的生活态度 , 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欣赏和追慕 , 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 . 攀高接贵的肮脏世风的唾弃 . 短文运用比喻 . 象征 . 烘托手法 , 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 将记述 . 抒怀 . 谈论联合起来 , 表达自己思想感情 . 句式骄散交织运用 , 读起来控骼动听 , 顿挫有致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课设计范文二【教课目的】1.抓住两个对照 , 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谈论性的文眼 , 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3.培育独立怀疑和研究的能力 , 培育合作商讨的习惯 .【教课要点】1.抓住谈论性的文眼 , 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2.培育独立怀疑和研究的能力 , 培育合作商讨的习惯 .【教课难点】1.抓住两个对照 , 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育独立怀疑和研究的能力 , 培育合作商讨的习惯 .【教课课时】2课时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学习《行道树》 .〖教课步骤〗一.导入新课1.看导语 , 默读《行道树》 .2.借助说明 . 字典 , 读一读 , 写一写 :堕落点缀骄傲徐徐苦熬贪心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二.朗诵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诵 .三.通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学习方法 :《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粹的谈论, 是画龙点睛 .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 ,再读 , 要从文眼下手 , 回味思虑 , 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 而且引出应有的结论 , 进而获得教益 .2.学生高声朗诵课文 , 而后分组谈论以下问题 :⑴为何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⑵行道树蒙受了哪些难过?既然难过 , 为何〝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⑶如何理解〝唯有这种难过能把深邃赐予我们〞?为何说是〝深邃〞 ?⑷语句上几处疑难 : 〝堕落〞〝凄凉的点缀〞〝忧虑〞的含义.⑸找出课文中的一个真理性语句, 三个要点词 .老师点拨 :⑴社会需要 . 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 , 行人需要绿阴 , 城市需要迎接太阳 , 行道树宁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 从事神圣的事业 .⑵为神圣的事业而蒙受难过, 能把深邃赐予我们 , 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骄傲快乐 .⑶全部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 需要你为此蒙受牺牲 , 可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 , 他们是神圣的 , 他们也是幸福的 , 这种幸福是更深邃的幸福.⑷堕落是堕落 . 漂泊的意思 . 行道树走开了家 , 走开原始丛林 ,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 生活条件和自己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内行道树看来 , 城市充满烟尘 , 实在令人凄凉 , 一行绿树不过点缀 , 改变不了凄凉的场面 , 所以说〝不过一种凄凉的点缀〞 .⑸〝神圣的事业老是难过的 , 可是 , 也唯有这种难过能把深邃赐予我们 . 〞要点词是〝神圣〞〝难过〞〝深邃〞 .四. 总结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 , 抒写奉献者的襟怀, 赞叹奉献者的崇敬精神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学习《第一次真好》 .〖教课步骤〗一. 导入新课1.看导语 , 默读《第一次真好》 .2.借助说明 . 字典 , 读一读 , 写一写 :雏形丰富稀少保重累累低回重沉沉眼巴巴玲珑剔透详细而微耐人回味不行磨灭二.朗诵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诵 .三.内容商讨1.学习方法指引 :研究的收获 , 第一取决于研究什么问题, 问题有价值 , 研究才有价值 .你以为阅读这篇短文 , 提出什么问题最有价值 ?假如问题是〝为何说第一次真好〞, 这样的问题能够使我们对课文内容把握得详细一些 , 可是思虑价值不太大 , 因为只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集中起来就有了答案 . 〝愉悦〞〝奇特〞〝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尝〞〝留下不行磨灭的印象〞〝欣喜〞〝新鲜而刺激 , 令人耐人回味〞 , 等等 , 说的都是〝好〞 , 〝好〞就是指这些. 〝愿你保重一次〞 , 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 , 〝保重〞的含义是什么 , 研究这个问题就更有价值 .2.合作商讨 .⑴文章的哪些详写 , 哪些略写 .⑵为何说是〝一幅秋天风情画〞, 不说是〝景色画〞〝风光画〞?⑶〝雏形〞与〝详细而微〞有什么差别?⑷为何说〝第一次的经验不必定都快乐〞?⑸为何〝第一次的经验不必定都快乐〞但〝令人耐人回味〞 ?为何〝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 , 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全班沟通小结 .四.语言应用1.,不过一种点缀.2.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 .3.徐徐升起 .4.一巨大的重沉沉垂吊在枝头 .5.心头充满了愉悦与奇特 .6.值得低回品尝 .7.给留下了不行磨灭的印象 .8.玲珑剔透 .9.第一次看到 , 但觉 .10.令人耐人回味 ._.愿你保重.五.作业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课设计范文三教课目的 :1.培育学生提炼归纳 . 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念书观 , 激发学生念书热忱 , 帮助学生成立起优秀的念书习惯 .3累积文中出现的精粹的句子 .教课重.难点:要点 :(1) 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语的领会学习.(2)比喻论证 . 对照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 :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精练, 在学习时领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 : 自主. 合作 . 研究教课时数 : 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 :一. 导入新课〝行万里路 , 读万卷书〞 . 十年寒窗 , 伴着馥郁的书香 , 我们一每日长大了 .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 : 你喜爱书吗 ?你读过那些书 ?念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对于念书方面的名言警语或名人念书的趣事吗?(1)名言警语 :腹有诗书气自华好(h ǎo) 念书时不好 (h ào) 念书,好(h ào) 念书时不好 (h ǎo) 念书.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念书破万卷 , 下笔若有神 .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2)名人论念书 :周恩来 : 为中华之兴起而念书 !李清照的念书方法 : 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念书时要注意三到: 心到 . 眼到 . 口到 .孔子的〝学思联合法〞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书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 书本是全球的营养品 . ——【英】莎士比亚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书本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坑里站了起来, 假如不是书本的话 , 我就会淹没在这片烂泥塘里 , 我就要被愚笨和下贱淹死.——【苏】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 , 率领我们从狭小的地方 , 驶向生活的无穷广阔的大海.——【瑞士】凯勒书就是社会 ,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 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随和质, 使之高尚.——皮果夫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 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任何时候我也不会知足 , 越是多念书 , 就越是深刻地感觉不知足 , 越感觉自己知识困穷 .——【德】马克思读一本好书 , 就是和很多崇高的人讲话 . ——【德】歌德旧书不厌百回读 , 熟读沉思子自知 . ——【宋】苏轼(3)名人念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念书妙闻马克思念书妙闻先人头悬梁锥刺股 , 囊莹映雪 . 凿壁偷光的勤苦念书 .二. 简介作者培根 (_61 —_26) 英国哲学家 . 作家 , 出生贵族家庭 . 剑桥大学毕业 , 后又学习法律,__ 年任大理院院长, 封为勋爵 .__ 年因行贿为国会弹劾离职, 嗣后居家著述 ._26 年冬因为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 《漫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 , 创始英国漫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 , 掌握内容 :1.读一读 , 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2.指导学生朗诵课文 .明确 : 这篇漫笔写法不一样一般 , 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宽泛 , 语言十分精练 , 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看法 .3.理解文章内容 :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念书 ?提示 :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 , 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 . 总结 .明确 : 文章能够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 :( 从开头到〝全凭察看苟且偷生知〞) 论述念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 , 念书有三种不一样目的 : 怡情 . 傅彩和长才 .( 学生集体回答 )要点论述了念书的利处 .(2)后从反面指出念书的三种倾向 :并论述念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经过看书快速作答 )(3)最后指出 , 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材能够念书 . 用书 , 而用书的智慧是在察看生活中得来的 .(4)发问领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 , 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发问领会论证方法 :对照论证 . 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华如同自然花草 , 念书而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 〞领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常常采纳这种手法 , 显出其文笔干练 , 说理透辟 . 又如 : 〝道德如同宝石 , 朴实最美 . 〞〝声名如同大河 , 空虚无物者浮 , 实学有才者沉 . 〞这种比喻的运用 , 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 , 平常易懂 .第二层 :( 念书时不行有意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论述念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 ,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 : 这一句指出念书要认真斟酌细思, 反对成心挑刺 , 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长 : 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2)对不一样的书 , 作者又主张如何 ?明确 : 学生找出语句 , 明确作者主张采纳的不一样的念书方法.(3)找出文中作者倡导把念书和谈论 . 作文 . 做笔录联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 :( 读史令人理智—结尾 )论述念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填补精神上各样缺点.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 , 目的是论述念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 领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 : 排比说理 . 归纳说理 .( 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 , 人的精神上的缺点 , 能够用念书来填补 , 就像身体百病 , 能够用运动驱除同样 . (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 : 对照论证 . 举例论证 .四. 学习论证方式象这种论证方式 , 叫做立论 . 所谓立论 , 就是正面提出看法 , 逐层论证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种文章 . 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 , 叫做驳论 , 即先建立批判的靶子 , 在批判他人看法的过程中论述自己的主张 . 我们马上学习的〈〈囫囵吞枣〉〉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都是驳论文 , 划分的要点就看在文章的开头能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看法.五. 品尝文章语言黑格尔说过 : 〝他 ( 培根 ) 的著作固然充满着最美好 . 最聪慧的言论 , 可是要理解此中的智慧 , 往常只要付出极少的理性努力 , 所以他的话经常被人拿着看作格言. 〞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 : 〝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威严的韵律 , 给感情以感人的美感 , 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 , 给理智以深刻的启示〞 .下边 , 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爱的句子高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 体验反省对作者的念书观 , 你是怎么来评论的呢 ?你对念书有什么见解呢 ?请大家各抒己见 .六. 部署练习 :1.把《谈念书》中的相关〝念书〞方面名言警语摘抄下来 , 扩大写作素材库 , 累积写作经验 .2.你最喜爱文中哪一句念书名言 ?请以它作论点 , 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 写成一篇300 多字的谈论文 .3.字词练习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课设计范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一、在学习《夸父追日》的基础上,拓展训练激活思维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仅仅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仅仅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
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二、点评各组讨论结果。
三、进入第二篇《共工怒触不周山》1、作品简介《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导语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极大的威信。
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
初一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短文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掌握短文的写作技能,包括通读原文、抓住主题、筛选材料和组织构思等;–能够写出符合短文要求的作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思维能力和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短文类型的介绍和区分;•短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短文写作的评价和修改。
难点•短文写作中如何抓住主题和筛选材料;•议论文写作中如何概括观点和分类讨论。
三、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一个感人或有趣的小故事,并请学生用简短的话语记录下来。
2. 知识讲解2.1 短文类型介绍短文是一种文体,主要由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构成,通常篇幅较短,主题突出,语言简洁。
1.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或故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或情感,具有情节性、可读性等特征。
2.说明文:通过介绍某种事物、现象或问题的特点、性质、功能、原理等,来使读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具有科普性、严谨性等特征。
3.议论文:通过论证某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读者思考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立场和主张,具有论证性、批判性等特征。
2.2 短文写作技巧和方法1.通读原文:要仔细阅读原文,理解主题和中心思想,分析文中的语言和结构特点。
2.抓住主题:确定短文的主题,明确中心思想,突出重点,创造反转点或高潮部分。
3.筛选材料:根据主题和中心思想,筛选相关的素材和信息,尽量做到精简、有力、简明。
4.组织构思:把筛选出来的内容按照逻辑先后、重点次序、起承转合的原则进行排序,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结构紧凑的短文。
2.3 短文写作的评价和修改写好短文之后,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修改。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主题是否明确,中心思想是否清晰;2.内容是否充实,材料是否典型;3.语言是否优美,表现手法是否得当;4.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第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16短文两篇●学习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教学设计: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
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xx最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正确拼读和书写。
2. 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中心思想的概括。
3. 朗读、讨论等学习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难理解的概念和表述。
2. 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3. 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拼读和书写。
(2)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和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的某个方面,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2)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课堂练习:(1)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及时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够理解短文的大意,把握主要情节。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和书写生字词。
(2)理解短文大意,把握主要情节。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短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注意生字词的拼读和书写。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短文大意。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短文的主要情节,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文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短文中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2)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所学生字词,编写一个短文。
2. 结合短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于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两篇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可能还缺乏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创作自己的小短文,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思考,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2.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文本材料。
2.准备与短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3.准备问题清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所看到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初步阅读并整体感知短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清单,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和回答问题。
问题可以包括:短文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些景色的?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通过互动交流,巩固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一、在学习《夸父追日》的基础上,拓展训练激活思维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仅仅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仅仅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
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二、点评各组讨论结果。
三、进入第二篇《共工怒触不周山》1、作品简介《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导语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极大的威信。
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理解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2)通过问答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短文:选取两篇适合七年级学生的短文,要求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意义,难度适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教学重点和难点: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的理解,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或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短文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3. 信息提取: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从短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和细节,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和问题。
四、作业布置1. 根据短文内容,完成相应的阅读理解练习题。
2. 根据短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篇读后感或故事梗概。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16短文两篇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写作背景《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
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
按当时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
但是,和州策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百般刁难,半年之间,让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现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品质和志趣追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具体“物”的分析与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作者的志趣和品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高雅志趣的追求以及面对挫折乐观不屈的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志趣和追求。
教学难点体会托物言志的“志”。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上展现“陋室”。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屋子呀?生:(破旧、小、偏僻……)。
这样一间破旧的小屋子,里面只容得下一张床、一个桌子和一把椅子,如果让你们一直住这里,你高兴吗?生:不高兴。
但是屋子的主人却不以为陋,自得为乐,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禹锡的《陋室铭》。
(板书)二、新授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师:“铭”是什么意思呀?生:用来警示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章,一般押韵。
师:我们生活中经常用来警示自己的叫什么铭?提示:有人以前刻在课桌上提醒自己的。
生:座右铭。
师:那用来称述功德的铭文我们一般叫什么呢?生:墓志铭。
铭文还有个特点,一般会押韵。
我们翻开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哪些字押韵,压了什么韵呀?(名、灵、馨……in/ing)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刘禹锡,上节课让大家回去预习,现在谁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刘禹锡的生平?生: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他热心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改革失败后多次被贬,这篇文章是他被贬和州刺史时写的。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现在哪位同学来读一下ppt 上的字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生:德馨,品德高尚……师:他解释的对吗?同学们给他一点掌声。
师:好,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文章的大意,那我们现在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现在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把课文翻译出来。
如果有不会或者不确定的,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一会我请小组代表来发言。
A组代表翻译,完,问其他组,你们认同他的翻译吗?有没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科书分析:1.《短文两篇》包含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和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两篇文章。
其中《陋室铭》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和《陋室铭》一样,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把莲花和菊花、牡丹进行对比,表明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以及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的追求。
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运用,提高欣赏品味。
”同时要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获得有益启示。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文章梳理,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主要形象的特点,思考感悟,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一方面对与学习文言文不再是“新手”,出了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文言文的简单方法之外,他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这个学段,要求学生在继续积累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扎实地落实文言基础,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4.虽然跨越不同时代,但是两篇文章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都表达了对优秀品质和人格的不懈追求。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侧重于让学生理解“物”后的“志”。
学情分析: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半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在初中文言的知识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
另一方面也渐渐开始有文言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上的思考。
这个学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所以应该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适当的激励,来让学生真正高效地参与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托物言志手法。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识记重点字词解释。
2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内核,学会赏析托物言志的手法。
3拓展阅读铭体文和说体文,深入理解托物言志。
教学环节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复习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7课短文两篇,也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根据单元目标、文体特质和文本内容,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复习要点:1逐篇梳理基础字词,系统回顾主要内容、结构和主旨;2紧扣文体特点,赏析托物言志手法的作用;3对相关文体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拓展阅读与赏析。
陋室铭(刘禹锡)我们首先来复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文章题目中的“铭”字表明了文章的体裁,这是一篇铭文。
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铭文的特点是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的铭文不足10个字。
《陋室铭》全文只有81个字。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我们首先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出铭文音韵和谐、铿锵有力的特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的内容简单,全文含有较多带有文学文化含义的词汇,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除了以上的词汇,我们还需要注意两个词语的活用: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上。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乱。
最后一句话,你能理解吗?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的“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作者截取后一句,暗含以“君子”自居的意思。
刘禹锡被贬官后,居住在一间斗室里,因为被势利的县官接二连三地欺负,于是愤然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七年级短文两篇教案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折服奢侈蔚然哲人丰盈惊心动魄躁动不安稍纵即逝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的慧美。
二、学法引导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作求同辨异练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难点2.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3.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引用引自哪里? 解决办法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本前彩页插图《生命》。
2.投影片:①两位作者的介绍;②两篇课文比较同异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3.小黑板:生字词。
4.两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观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现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别的植物)和动物中的蚕(或别的动物)为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对两篇课文的要点进行比较。
3.组织讨论: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第一课时七、教学步骤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生命问题的课文。
生命,我们从出生开始便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人的生命,动物的或植物的生命,同学们都说一说你感知到的有哪些?(提示:请着重以植物中的小草和动物中的蚕为例,说得详细些。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2、文章的主旨;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
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
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
”一课时教学。
【课前预习】1、生字注音;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
)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
)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
(ppt 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
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
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
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
(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
)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
(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
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
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16短文两篇●学习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教学设计: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
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教师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
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
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
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2、课外延伸: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
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板书设计:陋室铭刘禹锡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上”、“入”——以静为动德馨友:学问渊博的来客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陋室不陋”的原因趣:恬然自适的生活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对世俗生活的厌弃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爱莲说●教学设计: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板书课题及作者)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淤泥濯清涟妖蔓枝益亭亭净植亵玩焉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蕃濯谓隐逸君子噫鲜宜乎者也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讨论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讨论明确:不是。
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设置问题情景二:♂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设置问题情景三:♂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谁爱菊花?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谁爱牡丹?世人。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
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设置问题情景四:♂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讨论明确: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
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
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2、归纳主题: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
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
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课外延伸: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附:板书设计爱莲说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托物言志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