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0.95 KB
- 文档页数:16
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中国银行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风险管理与控制逐步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银行业来说,风险管理是维护金融机构正常运转和客户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风险控制则是减少损失和提高业务收益的重要途径。
一、风险管理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其中,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行情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波动风险等。
信用风险则是指客户违约或无法归还贷款等带来的风险。
操作风险则是指由于人为操作失误或管理漏洞等带来的风险。
在风险管理方面,中国银行业陆续建立了多项风险管理制度。
例如,建立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指引,规定了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银行业还实行了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对不同风险类型的产品和业务,分别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
此外,还建立了风险应急管理制度,针对突发风险事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效应对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风险控制在风险控制方面,中国银行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客户准入标准。
银行业在开展各项业务时,首先需要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客户的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进行风险评级,以此来决定是否具备授信条件。
其次,加强监督管理。
银行业采取了多项措施对各类业务进行监督管理,包括建立了风险管理框架、实施审计制度、加强内部监督等。
此外,还对银行业的各项业务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最后,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银行业在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风险应对和补救机制等,以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系统性。
总的来说,中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任重道远。
随着金融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银行业需要不断提高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能力,积极创新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以维护银行业的稳健发展和客户财产安全。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分析首先,债务风险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风险之一、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产能过剩,债务偿还压力逐渐增大。
同时,一些企业和政府虚报债务,以及部分企业存在着大规模隐性债权,这些债务和债权风险存在潜在的风险积聚。
其次,金融机构的风险也值得关注。
中国的银行业是金融体系的核心,然而一些银行存在不良贷款问题和流动性风险。
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和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可能会导致部分银行面临流动性紧缩和资本链断裂的风险。
第三,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是当前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风险。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控制影子银行的发展,但该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非传统金融机构的高杠杆和低透明度问题,可能会对金融体系稳定性产生影响。
第四,资本市场风险也需要关注。
中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都存在波动性较大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股市曾经历了2024年的股灾,债市也遭遇过股市崩盘时的冲击,这些问题使得投资者对市场稳定性产生了质疑。
第五,外部冲击和不确定性风险也是中国金融体系潜在的风险。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摩擦加剧、金融市场波动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都可能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冲击。
在现阶段,全球疫情对中国金融体系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为了解决当前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潜在风险,政府和监管部门需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应通过强化监管和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金融机构、债务市场和影子银行等领域的监管和风险管理。
其次,应加快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能力。
第三,应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提高金融市场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最后,应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外部冲击和不确定性风险。
总之,当前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着一些潜在风险。
解决这些风险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加快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和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制度。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中国银行业分析中国银行业是指中国境内的银行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
中国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中介、支付结算、金融服务等重要职能,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银行业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中国银行业体系相对集中。
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中国银行业的主导地位,其中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
这些银行由国家控股,资金实力雄厚,业务范围广泛。
其次,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激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进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同时,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新兴业态的兴起也给传统银行带来了挑战。
再次,中国银行业发展不平衡。
在发达的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银行业发展相对成熟,服务水平较高。
而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银行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服务能力有限。
最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较大。
随着金融市场的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变化,中国银行业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
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推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监管力度。
加大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严格监管银行的资金运作、风险防范、内部控制等方面,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其次,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银行业的支持。
加强对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改善其服务能力,推动银行业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
再次,推动金融科技创新。
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新兴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提升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交流,吸取国际经验,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中国银行业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加强监管力度、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银行业的发展、推动金融科技创新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我想这一章节主题也是大家比较关心,这几年来是大家对银行业中国银行业系统风险题目谈论比较多,固然有很多的一些现象,比如说这几年特别是05年以来贸易银行资产扩大,还有是说一些热门领域,比如说房地产领域,土地开放贷款,地方融资平台,还有来自监管方面一些动作,比如说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还有最近讨论比较多的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办法修改,等等很多方面引导大家开始关注中国银行业系统稳定性的风险题目,作为一个业界人士,谈一下自己的观察和一些体会,个协个人意见,我的一个总的想法,总观点是这样,整体上看目前中国银行业系统性违约风险还是不能说是很明显或还是看不到有这样一个系统性违约或系统性资产质量风险,但是局部性风险还是存在,固然如此贸易银行风险杠杆是在放大,跟我们说的财务杠杆不太一样,风险杠杆看银行资本水平跟风险资产比例,这个指标来讲贸易银行风险杠杆是在放大,目前我们银行业微观机制贸易银行对资本补充主要是依托利差水平,这样模式是很难延续,第四要改变目前情况根本前途对银行微观运行机制进行改革,把银行切实转变成吃资产帐面利差变成经营风险资产,经营风险获得风险收益,真正对风险进行恰当的溢价。
首先看为甚么说目前看不出系统性我违约风险和系统性资产质量题目,主要可以从我们历史看,改革开放以来到最近2000年之前这段时间,这一段历史情况,发现中国经济经历了两次大的信贷的膨胀周期,都造成严重资产质量题目,导致99年以来不良资产划拨,看一下贸易银行年报,有些银行04年不良资产到达24%这样一个水平,为甚么这之前我们两次信贷周期造成严重的资产质量题目,主要跟中国经济特别运行机制是有关系的,由于这之前我觉得中国经济主要是经历了一个商品市场货币化行为,很多之前是计划经济,忽然变成市场经济可以交易对货币产生需求,导致居民家庭,收进一开始是农村家庭到城市家庭,家庭收进上升,财政收进比例是降落的,看一下过往一开始改革开放20年财政收进基本是降落,导致财政投资国有企业是没有钱可投,另外一方面银行大量资产增长,财政本身国有企业本身是没有权益的,权益是非常少,自有资金是非常少,没有自有资金支持信贷很轻易出现题目,是由于没有权益支持资产权益支持的扩大,银行信贷资产曲线国有部分资本基金变动基本上没有必定联系,做一些因果分析,导致信贷增长主要因素是财政投资决策,是运算内资金行为,没有权益信贷增长肯定是一个无效益高风险增长,很轻易出现系统性违约,资产质量题目,这一轮为甚么不一样,不在是商品领域货币化,更多是要素,主要是财富领域货币化,改革开放几十年以后,再来资本升值领域是比较明显,房产地产,价格升值是比较快的,这个升值货币化带来权益增长,这一轮信贷扩大基本伴随权益同步扩大。
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分析中国银行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为各个行业提供融资支持、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责。
然而,像其他国家的银行业一样,中国银行业也面临着一些风险。
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和其分析: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常见的风险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债务规模扩大,信用风险也相应增加。
企业的债务水平过高可能导致偿债能力下降,从而增加银行贷款违约的风险。
此外,个人贷款的不良率也可能增加,因为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个人收入和就业状况可能会受到影响。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银行在投资和交易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波动性。
股票市场的波动可能会导致银行股价下跌,从而影响其市值和盈利能力。
债券市场的波动性可能会影响银行的固定收益投资组合的价值。
3.利率风险: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风险是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来源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利率敏感性不匹配。
如果银行的贷款利率是固定的,而其负债的利率是浮动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以承担冲击。
4.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面临的资金短缺或无法满足追加资金需求的风险。
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来自于资产负债表的不平衡和资本结构的不合理。
当资产负债表上的短期债务超过短期资产时,银行可能会面临流动性危机的风险。
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与内部过程和系统相关的风险。
中国银行业的操作风险可能源于人为错误、技术故障、欺诈和内部控制缺陷。
这些风险可能导致资金损失、声誉损害和法律风险。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多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
为了减轻这些风险,中国银行业应加强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信用评级和风险定价的准确性,改善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加强内部控制和合规性,以及建立强大的资本储备。
只有这样,中国银行业才能更好地适应不确定的金融环境,保持业务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银行风险分析报告银行风险分析报告精选7篇在现实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银行风险分析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银行风险分析报告1一、风险状况(一)不良贷款余额情况截止20xx年3月底,我行各项贷款余额万元,不良贷款余额万元,不良率2.3%,其中新发放贷款形成不良的21万元,占比为0.12%。
纵向来看,我行三月底不良贷款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8个百分点,但绝对额不降反升,增加2万元。
考虑一年来清收57万元(207-150)因素,实际上我行不良贷款还在增长。
致所以不良率下降,是由于贷款大幅增长稀释而形成的。
因此说,我行目前贷款风险还在加大。
下面是我行1-5月新发放贷款不良余额变化图(二)欠息情况截止3月底,我行20xx年以来新发放贷款欠息率也迅速增加,达225笔,金额9.91万元,占新发贷款4.6%。
(三)贷款向下迁徙情况1-3月,我行新发贷款迁徙3761笔、金额12049万元,其中向下迁徙2105笔、金额6704万元;向上迁徙1657笔、金额5344万元;向下迁徙存量为216笔、金额630万元。
其中关注贷款209笔,609万元,次级贷款7笔21万元。
可以看出,1-3月份,我行贷款迁徙率很高,达43%。
横向比较,我行新发贷款不良率、欠息率和迁徙率均居全市之首。
(四)到期贷款收回率1季度我行到期贷款648笔,金额2770万元,收回634笔,金额2725万元,未收回14笔,45万元,综合收回度98.38%。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五)贷款集中度截止20xx年3月底,我行最大5户贷款890万元,占我行实收资本的 %。
风险集中底很低。
(六)担保情况分析截止20xx年3月底,我行种类贷款按担保形式分类为,信用贷款81万元,占经不到0.01%;保证贷款15068万元,占比82%;抵押贷款3197.6万元,占比约0.17%,62万元,占比不到0.01%。
我国银行业行业分析报告报告要点:1.我国银行业现状及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2.我国银行存贷款与资金流动性。
3.银行间市场分析与人民币资金运行情况。
4.银行业政策与市场开放动态。
5.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和监管制度。
6.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情况与未来前景。
7.中国银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一、我国银行业现状及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在我国,主要有以下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并且在我国的各大城市,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城市商业银行。
此外,还有各种政策性银行,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职能.目前的形式下,由于外资银行的不断加入,我过的银行发展形式已经十分严峻。
更加开放的经济格局,和多年以来积累的各种金融问题,让银行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致使银行业发展不容乐观,也对我国的金融安全产生了影响。
不过,现阶段下,我国的资本储备充足,尚有结余,并且资本账户尚未开放,影响银行和金融也发展的因素也就多数来源于国内。
所以,立足于国内银行业的发展问题上,才是解决整个行业问题的根本.1、从我国银行的市场结构来看。
截止2010年,我国国内市场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经接近600家.在华投资总额达到了4。
3万亿元.其业务占总市场的2%,其余的份额由国内银行占据。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了80%的支付结算业务,贷款额占到了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60%。
随着社会的发展,银行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市场份额不算缩水,许多银行都背起了沉重的包袱。
2、从金融机构和银行的信贷情况来看。
中国的许多银行在信贷工作中,往往受到种种外来因素的干预和压力.信用贷款的决策并不完全决定在资信因素上,帮助国有企业脱困,扶持地方经济,还有其他很多因素,经常是影响授信决策的重要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解决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技术的普及,我国银行体系正在迅速发展和完善,但是,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的存在使得银行体系可能出现风险。
2024年,中国银行业发生风险最多,其次是城市商业银行,这是因为这些银行体系大多是新成立的,资本缺乏,管理也不健全,缺乏专业的风险控制机制。
另外,这些银行也经常遭受市场危机,受到外部要素的影响,如金融稳定性的不稳定等,这也加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
1、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针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既要完善收入安全性的测量方法,也要加强资产负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完善收入安全性的测量方法,应尽可能确定具有合理性、可预见性、可操作性的安全性指标,把握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各项负债安全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有效控制收入结构的风险。
2、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
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中国银行业在长期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变革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增加,我国银行业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问题分析1. 贷款压力过大当前,许多银行面临着持续增长的贷款需求,导致资金投放不足与风险累积。
过度依赖传统融资模式使得部分银行贷款压力过大,为其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
2. 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尽管中国已经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做出了努力,但该进程仍然相对缓慢。
由于利率调控机制未完全实现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收益和竞争力的提升。
3. 公平竞争缺失在我国银行业中,部分国有银行拥有垄断地位和优先待遇,导致其他类型银行无法享受公平竞争的机会。
这不仅影响市场活力和消费者选择权,也制约了银行业改革的进步。
4. 金融科技发展不平衡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然而我国银行业的金融科技发展却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大型银行投入较多资金进行数字化升级,而小型银行则缺乏资源和能力进行相应的创新。
三、对策建议1. 加强风险管理与监管为了避免贷款压力过大以及相关风险带来影响,需要加强银行风险管理与监管。
银监部门应加强对各家银行的差异化监管,注重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并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处置机制。
2. 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方面,需要加快推动息差改革、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并建立健全稳定、透明和自主定价机制,促使有序利率市场发展。
3. 优化竞争环境为了实现公平竞争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国有银行的监管与引导,促使其遵守市场规则,给予其他类型银行更多的发展机会。
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打破垄断现象,鼓励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
4. 促进金融科技创新为了解决金融科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提高小型银行金融科技创新能力。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措施,如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引导合作伙伴关系等。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通过概述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情况,然后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应对策略,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具体呈现。
结论部分将强调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阐述其前景及提出建议,以期引起广泛关注。
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的全面分析,可以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为行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中国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现状分析, 对策, 问题, 未来发展, 案例分析, 重要性, 前景, 建议.1. 引言1.1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保障银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着多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加强和改进风险管理工作,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旨在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文将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况进行介绍,包括主要的风险类型和风险管理体系。
接着,将分析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如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等。
然后,将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包括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监管制度等。
还将探讨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体现实际操作的情况。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强调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部分完毕。
2. 正文2.1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述中国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存款、贷款、信用卡、理财、外汇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功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风险。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保障银行资金安全、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提升风险抵御能力,确保金融体系和经济稳定运行。
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简析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基本保障,而能否有效地对银行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和防范直接关系到银行的健康发展。
随着银行业的产品日趋多元化、业务流程日趋复杂化、人文环境不断变化,操作风险管理日益受到关注。
自巴塞尔委员会在2003年公布了《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稳健原则》(Sound Practice for th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Operational Risk),并于2004年将操作风险纳入《新资本协议》资本监管的范畴后不久,因国内银行发生了一些属于操作风险的违规事件,中国银监会正式要求国内银行将操作风险管理“提升”至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同等的地位来予以重视。
早前听说,某大银行的高层“强烈要求”银行内部尽快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以达到《新资本协议》中操作风险管理“高级法”(Advance Methodology Approach,“AMA”)的标准。
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把有关的达标要求视之为“只是一个最低的基本要求”(Minimum Requirement),而不是一个要“拼命攀附”才能达到的层次,那么到了这个时候,中国的银行全数达至国际级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便指日可待了。
操作风险管理变革积极但步伐不一回顾过去的几年,国内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变革是积极的,但步伐不一。
对此,笔者认为,总的来说,问题在于“对操作风险管理文化接受的预备程度”、“对规划部署的全盘考虑与适当的把握”和“实施起来的有效性和效率”等三个方面。
首先,在风险文化与识别方面,国内银行普遍未形成对操作风险管理比较统一的认知。
例如,操作风险管理与内控的区别在哪?从事操作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与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之间如何划分边界?这样一些基本的管理问题仍未弄清楚。
有些银行在认识上甚至仍停留在“操作风险管理的关注重点是在道德风险的阶段”——只要员工老实,所负的操作风险便会较低(此“道德风险”乃国内的用语,意为“干不道德(违规)的事情所产生的风险”,跟传统经济学上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所指不一样)。
浅议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摘要: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银行、金融的稳定关系着民生、关系着中国的发展。
在国内金融机构即将接轨巴赛尔新资本协议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在新阶段下如何更为高效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是本文分析阐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银行风险风险管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金融安全一、金融资产对经济的影响2009年6月,财政部金融司管理的中国金融资产近70万亿,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日益占据重要位置。
如何保障巨额金融资产的安全和稳定,已经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二、金融风险管理保障金融安全近年来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得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愈来愈关注金融安全的问题。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金融的安全和稳定离不开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业应正确处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保持资金正常运转,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金融风险管理分两个层面,一是提高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二是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体系建设。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比而言,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侧重于架构的设计和方法的确定;而监管机构的监管体系建设侧重于模式的选择和政策的制定。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简称“baselⅱ”)的推广和实施,兼顾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风险管理要求,使金融风险管理更规范化,也更有效率。
三、baselⅱ框架下的风险计量baselⅱ较之basel,更强调风险的计量,而风险计量最突出的表现是以内部评级法(简称“内评法”)为核心。
内评法信用风险下的高级法涉及对贷款违约概率(简称“pd”)、违约损失率(简称“lgd”)和风险暴露(简称“ead”)的确定,其中lgd的估值一直是高级法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
baselⅱ的三大支柱中均涉及到风险参数的计量,其中第一支柱中的高级法鼓励商业银行自行估算pd、lgd和ead,第二支柱要求商业银行对外披露风险参数的确定方法,第三支柱要求监管部门能够对商业银行风险参数的确定进行评估和校验,因此可以说baselⅱ是围绕着风险计量管理为核心的。
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与改善建议中国银行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担着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银行业风险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改善建议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1. 金融风险多样化: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多种多样,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在银行业结构性风险超过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银行业风险管理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宏观政策调控:中国人民银行采用宏观政策调控的手段,保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但这种方式也会给银行业营销带来一定的影响。
3. 风险监管体系不完善:尽管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加大了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但风险监管体系仍需要加强,特别是要加强监管科技的建设和应用。
二、改善建议1. 完善风险监管体系:银行应该积极响应监管部门的监管规定,将风险识别和评估纳入每日运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2. 强化内部控制:银行应该在内部建立比较完善的控制机构,不断加强内部风险管理能力,防范内部操作风险;同时,应该加强对外部信息和市场行情的跟踪,满足快速决策的需要。
3. 提升风险管理技能:通过加强对银行员工的培训和引导,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全员风险管理意识,提升员工的风险承受能力。
4. 加强科技建设和应用:银行应该适时引入新的金融科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重要信息安全和系统安全等方面进行完善,并积极启用监管机构提供的金融监管科技,掌握最新的风险管理技术。
5. 提高风险管理的综合水平:除了加强风险管理技能以外,银行应该整合资源,提高企业综合素质,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保证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实现金融经济稳定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期待着更多的金融科技引入银行业,期待着银行能够适应和引领新的市场变化,协同管理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RR/03/09 Array CFEF研究报告中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分析樊欣杨晓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09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03年11月中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分析*樊欣†杨晓光‡摘要: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是指在金融机构内由于顾客、不足的内部控制、系统或控制失败以及不可控制的事件所引起的收入或者现金流的波动。
操作风险很大程度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定量分析难度大,其定量的度量和管理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
我国大多数银行还处在向真正的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内部控制机制很不完善,由于操作风险引发的损失事件时有发展,而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定量研究几近于无。
本文通过作者从公开媒体报道中所有可能搜集到的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从损失事件类型、业务部门、四大专业银行、区域分布等维度,对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频度和幅度进行定量分析,试图对我国银行业目前面临的操作风险的状况给出一个初步的定量概括归纳。
关键字: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损失频度、损失幅度*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rant Nos.700221001, 70071045)资助。
†单位: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单位: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
1 背景银行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能否有效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和防范直接关系到银行的发展。
目前,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大体可以概括为市场风险(Market Risk)、信用风险(Credit Risk)以及操作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特定的市场风险因素变化而引起的净收入或投资组合价值的波动。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机构外部的合作伙伴、借款人、供货商违约引起的净收入或者净资产的波动。
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在很早就引起了金融机构的重视,到目前为止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
中国银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探析一、行业监管问题与对策(一)行业监管中的主要问题从目前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影子银行问题、资本账户开放性诱发问题、行业监管资本监理问题等是行业综合监管中的主要难题,具体到监督领域内表现为中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力量不足。
近五年来,中国在金融行业的监管方面,各类学者普遍建议采用审慎监管的基本思路,这有助于维护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宏观审慎监管在当前时代环境下存在一定的推广障碍:首先,目前中国商业发展的规律仍然不够稳定,这会导致资产价格的认定无法形成较为统一的规律,而且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尚未步入完全稳定的阶段,无论是经济发展拐点还是泡沫经济的出现都很难得到准确的预估,这都为宏观审慎监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障碍;其次,在制度层面,行业内部的监督需要同时与央行进行关联,那么责任的分配及监管权力的归属就需要进行大范围的商讨研究,从短期来看这种制度的建立会相对比较困难。
(二)行业监管问题的应对策略从行业监管的长远发展来看审慎监管制度仍然是优选方案,针对前文中提出的各类问题,建议未来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完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国家金融与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当对我国资本监管的环境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不断优化审慎监管应用的前提,挖掘银行业业务经营的发展规律,实现对复杂因素下的行业、市场规律及市场形势的判断,提升监管工作体制的效用。
第二,进一步明确审慎监管制度的基本主体。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框架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一行三会结构,但在具体的审慎监管责任分配方面仍有内部争议,这并不利于监管体系的完善与改良。
本文建议,审慎监管仍需要从行业内部进行构建,所以在一行三会当中笔者认为央行是最适合单人的审慎监管责任的上层机构。
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风险问题与对策(一)个人金融业务发展风险问题自网络金融大幅发展以来,新型个人金融业务逐步兴起(P2P金融等与传统金融业的个人资金管理有较大区别的网络化个人金融业务),这即是一个新的市场,同时也使传统银行业企业已有的个人金融业务受到了冲击。
中国银行业系统风险评估赵先信浦发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我想的话,在这里头作为一个业界人士,谈一下自己的观察和一些体会、一些个人的意见。
我的一个总的想法、总的观点是这样的,总体上看的话,目前中国银行业系统这个系统性的违约风险还不能够说是很显著,或者说还是看不到有这样一个系统性的违约或者说是系统性的资产质量的一些风险,当然局部的风险或者是问题是存在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尽管如此,但是商业银行它的这个风险杠杆是在放大的,那么这个风险杠杆就是通常所说的财务杠杆不太一样,财务杠杆就是把那个权益除以它的总资产,风险杠杆主要看银行的资本水平跟它的风险资产的比例,按照这个指标来衡量的话,商业银行的风险杠杆实际上是在放大的,资本和损失拨备的补充压力是在上升,这是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从目前我们银行业的微观运行机制来看,我们商业银行对资本的补充目前主要是依靠利差,法定的利差水平,这样一个模式是很难持续的,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的话我想要改变目前这样一个情况,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于对银行的微观运行机制进行改革,特别是要把银行切实转变成从主要是吃资产的帐面利差变为来经营风险资产,经营风险,从而获取风险收益,真正能够对风险进行恰当的溢价,这是一个主要的方向。
一、目前系统性的违约风险尚不可见首先来看为什么说目前看不出系统性的违约的风险或者是说系统性的资产质量的问题主要从我们的历史来看,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最近两千年以前这段时间,如果说你回顾一下这一段历史的情况的话,中国的经济大体上经历了两次大的信贷的膨胀周期,这两次的信贷膨胀周期的话都造成了严重的资产质量问题,从而导致了1999年以来大规模的不良资产的划拨、划转。
如果你看一下商业银行的年报的话,有些银行在2004年的时候不良资产还达到了24%这样一个水平。
为什么在这之前两次信贷周期会造成严重的资产质量问题,产生系统性的风险,我想主要是跟中国经济特别的运行机制是有关系的,因为在那之前,中国的经济主要是经历了一个商品市场货币化的行为,很多以前我们都是计划经济,后来突然发展市场经济了,一些商品、一些多余的农产品都可以交易了,这个交易就对货币产生了需求,也导致了一些居民家庭的收入,特别是一开始是农村家庭,后来到了城市家庭、居民家庭的收入开始上升,但是财政收入比例是下降的,如果说你看一下过去一开始改革开放20年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基本上是下降的,这样一个趋势就导致财政再去继续投资国有企业基本上是没有钱可投,但是另一方面又看到大量的存款在银行系统里在不断的增长,所以当时就出现了一个政策,就是拨改贷,就是本来是财政向国有企业无偿拨款,后来变为从银行贷款,这一贷就带来问题了,问题在哪儿,刚才讲就是财政本身以及国有企业本身它是没有权益的,或者权益是非常少的,它的自有资金,它的(Its own funds)这一块是非常少的,我们都知道如果说没有自有资金支撑的话,它的信贷很容易出现问题,这就是过去两次周期以来,为什么说那两次信贷扩张都导致了严重的资产质量问题,就是因为信贷扩张是没有权益支撑的,没有自有资金支撑的扩张,所以它出现了问题。
银行业系统风险特征、分类与原因分析一、银行业系统风险的特征银行业的风险存在很强的系统性,这是受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例如银行业自身的内部因素,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制度等,还有银行业以外的各种因素,如社会的经济环境因素、因素、因素等各种不同的方面。
银行业系统性的风险涉及的范围很广,在整个银行业的内部起作用,与银行业的非系统性的风险相比,其作用的效果更加的明显,如果设置不当所引发的风险也是很大的,甚至可以使银行倒闭,引发经济危机,所以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并且制定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防范。
由于银行风险的可传染性,一个银行发生危机,很可能波及整个银行业,带动整个金融业,形成全面的大范围的经济危机。
所以,在经济生活中,应增加对其的关注度,制定可行的危机处理方案,以防范风险带来的损失。
1.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作用范围表现出一定的广泛性在经济的发展中,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在金融的领域中,银行又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这就是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与其他风险的不同之处,风险涉及的范围存在一定的广泛性。
银行体系下的所有的经营管理组织机构和与这些机构存在一定经济关系业务的主体都是银行风险的存在的载体,其在正常业务的开展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种广泛性,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为风险的防范提供基础的保证。
2.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存在一定的隐蔽性由于在银行也的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名为流动性假象的作用现象,这种假象的存在会对主体之间的业务活动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从而对系统性风险的实质的明确的定义存在一定打掩盖作用,使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具有一定的潜在的隐蔽性。
隐蔽性的存在可以弥补银行短期的亏损,形成一种虚假的繁荣现象,但是当这种隐蔽性失去作用的时候,银行可能会形成更加严重的亏损。
3.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存在一定的自我增强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特征是存在传染性,在风险的传染的过程中,会将银行业系统的风险扩大,形成风险的逐渐的增强性。
这主要是由于风险在传染的过程中,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而人们在进行市场经济行为的过程中是理性的,这种理性的行为在风险的传染的过程中将会被逐渐的放大,最后导致风险的增大,所以说,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在传递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自我增强性。
中国银行行业总结:困难重重勇攀高峰2023年,中国银行行业仍旧困难重重,但勇攀高峰的精神依然激励着银行业从业者们前行。
首先,中国银行业依然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和贷款风险加大的问题。
随着国内外贸易摩擦加剧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这也直接导致了银行的贷款风险上升。
此外,金融科技的不断普及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银行业务面临着被互联网金融业务所替代的压力。
然而,就在这困难之中,中国银行业却在勇攀高峰。
银行业从业者们不断完善和升级传统银行业务,如推行普惠金融,开展金融扶贫等,活化着传统银行业务,同时不断跟进新技术发展,如金融科技创新,提高银行业务竞争力。
在普惠金融方面,中国银行业已经推行了多种金融产品,例如中小企业贷款、农村财务服务事项以及小额贷款等。
通过这些产品的普及,传统银行也将走进更多的人群、地区。
同时,各大银行也积极推动金融扶贫事项,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而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中国银行业也已经开始了升级换代,例如开发智能客户服务、数字化账户管理等。
这些飞速发展的科技正在为传统银行业务注入活力,同时还为银行业务的监控和预测提供了数据保障。
不仅如此,中国银行业在国际市场高度活跃,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已经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开设分行,积极开展交易活动。
同时,中国银行业也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发挥银行商业交流的桥梁作用,为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总之,尽管中国银行业仍旧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银行业从业者们勇攀高峰的精神永不减退。
通过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的不断升级和推广,以及国际合作的不断拓展,银行业正面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可以预计的是,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银行业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系列研究报告之七张承惠2002-03-14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
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影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独特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受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根据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内源型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
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控制失衡、流动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管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控制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控制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社会信用风险。
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相当普遍。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贷款本息的30%以上。
第二,金融诈骗风险。
近年来,金融诈骗的大案要案呈上升趋势(例如,西安一犯罪团伙在1999年11月~2000年8月期间,多次以伪造或变造存款单位预留印鉴等手段将单位大额存款转移至犯罪团伙开设的帐户,涉案金额达8000万余元,涉及工农中建和城市信用社等诸多金融机构。
再如,经查明,在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期间,有三个犯罪团伙伪造假银行承兑汇票102份,票面金额达4.09亿元。
这些假汇票在黑龙江、山东、甘肃、福建等地银行贴现57份,金额达2.53亿元,给银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
这些重大金融诈骗案件地共同特点是:以高息为诱饵;借助高科技仿真度很高难以识别;诈骗金额巨大。
在有的地方,不法分子甚至获得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权,直接利用经营金融机构的便利吸收存款和骗取银行资金。
第三,政府干预风险。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中央政府干预与地方政府干预具有不同的方式。
首先,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代表,中央政府给定银行经营者的目标是多维且互相矛盾的:商业银行既要力争盈利和化解不良资产,又要对亏损的国有企业不断提供贷款以维持其生存;既要提高经营水平,降低成本,又要雇佣大量职工以维持社会安定;既要服从商业准则,又要给政府扶持的行业优先提供融资,如此等等。
这种经营目标多维化的结果,必然使得经营人员无所适从,无法对经营成效担负起责任,进而加大了经营风险。
其次,地方政府干预的目的要简单得多,那就是尽可能地从银行获取资金来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因为银行业的风险最终是由中央政府而不是地方政府来承担。
在改革初期,地方政府领导通常用直接干预的方式获取银行贷款(例如广东恩平市自1993年起,在市政府的干预下,当地金融机构大量办理高息存款,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将大量高成本筹集的资金投向非生产领域和账外经营,为偿还到期债务又不得不继续吸收新的高息存款,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形成70~80亿元的资金缺口,引发两次地方性金融危机,导致建行恩平支行被撤销、农行恩平支行停业整顿,20家城乡信用社被关闭。
而在广东原省委书记的保护下,始作俑者却由建行恩平支行行长提拔为恩平市副市长、市金融领导小组组长,并在此后的查处中一再受到保护。
)。
98年以后,随着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商业银行风险约束的增强,直接干预的方式不太有效了,地方政府便转而采用间接方式,如支持地方企业利用转制逃废银行债务、在某种程度上纵容金融违规活动等等。
第四,其他行业传递风险。
近年来,在多方力量的作用下,分业经营的隔火墙开始出现突破口。
一是1999年起,中央银行开始允许符合标准的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并允许银行向个人和注册资本超过3亿元的证券公司提供股票质押贷款。
这一政策适应了证券公司和个人扩展融资渠道的需求,为商业银行的提供了新的商业机会,但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新的经营风险:一旦股票市场突发性暴跌,质押股票市值下降,银行将可能无法收回贷款而蒙受损失。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由于行业内竞争因素和体制缺陷,银行的经营者很容易产生过大的风险偏好。
当股市一路上行时,银行在利益驱动下,往往会通过各种渠道将资金注入股市,从而埋下了更大的隐患(不久前,人民银行查处了沈阳四家银行分支机构自2000年4月至2001年1月,曾违规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23亿多元,其中有5.1亿元流入了股市。
)。
有人估计,目前各证券公司向商业银行拆借、质押贷的款额已达到5000~7000亿元之多(曾康霖、潘青木,“对我国股市近期暴跌的思考”《经济学消息报》2001年10月12日第一版。
),近期中国股票市场出现的暴跌很可能使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再度上升。
二是去年起中央银行部分放开了大额存款管制,允许银行办理3000万元以上、5年期的保险存款,利率由双方协议决定。
由于贷款利率没有放开,缺少与这类负债对应的资产,如果银行过度吸收保险存款,将有可能出现较大风险。
三是出于竞争的需要,目前各银行都开办了一些有关证券交易的新业务,如“银券通”、“银证二卡合一”、“卡折炒股”等,使得储蓄帐户与个人股票帐户联通起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的模式。
由于新股申购资金波动量很大,这些新业务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例如中国银行原来每日头寸保持在20~30亿元左右即可,后来上升至100余亿元。
在申购期间,工商银行日头寸需求高达800多亿元。
(三)混合型风险在很多情况下,外源型风险是通过银行内部管理漏洞发生的,这就是混合型风险。
一方面,犯罪分子利用被收买的银行职工作内线,内外勾结实施诈骗;另一方面,由于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外源型风险(例如据人民银行广东分行统计,从1998年至2000年10月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银行承兑汇票诈骗案中,仅以河源各银行名义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就达288份,涉及金额12亿元。
但实际情况是,从1998年开始,河源各商业银行均未办理过一宗汇票承兑业务。
毫无疑问,这些汇票诈骗案都是假冒河源银行名义开展的。
但是从侦破情况看,犯罪嫌疑人大多学历不高,最多也就是高中毕业,那么这些不法分子为什么能够熟悉银行内部业务流程并屡屡诈骗成功呢?原因就是不法分子收买了河源银行的工作人员,当贴现行派人来河源查问时,犯罪分子得以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在柜台或办公室直接接受查询。
他们还勾结邮局工作人员截收贴现银行的查询传真、电报等,然后盗用银行名义回电予以确认。
假银行承兑汇票大行其道也暴露出银行内部管理上的漏洞。
目前银行间的承兑汇票业务实行全国联行制,有资格办理此种业务的银行才能进入《全国银行行名行号本》,并由各银行的总行定期发布。
河源有关银行从1998年起已不再具备汇票承兑资格,实际上贴现银行无须去河源银行查询即可确认以河源银行名义发出的承兑汇票是非法假票。
)。
作为上述风险的集中反映,就是银行体系中(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在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国有银行近1.4万亿不良资产之后,2001年一季度末银行体系的平均不良资产率仍保持在25%以上。
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28.5%,政策性银行21.4%,其他商业银行16%,城市信用社38.5%,农村信用社47.1%(刘仁慧2001)。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由于不良资产的生成机制并未得到根本改造,不良资产的上升势头很难说已经被彻底抑制。
尽管在中央银行的严令之下,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自2000年以来开始持续下降,2001年上半年净下降了2.1个百分点,但由于以下因素,第三季度末比年初下降了2.6个百分点。
不良资产统计的真实性受到影响:第一,在不良资产的帐务处理上存在人为调整因素。
由于不良资产认定制度、认定程序和监管技术的缺陷,对不良资产仍然沿用了人工认定的方式,人为调整因素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统计的真实性。
例如为了应对考核指标的压力,基层行完全可以通过办理借新还旧和贷款违规展期来掩盖不良资产。
第二,会计标准落后。
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处于“一逾两呆”与“五级分类”两种不良资产分类方法的衔接时期,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法尚未普遍推行,造成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混乱。
银行会计科目仍按传统的“一逾两呆”标准设置,考核指标也以此制定。
而出于“一逾两呆”固有的不合理性,该标准是无法反映不良资产真实状况的。
第三,风险加权体系与巴塞尔标准存在差异(参见《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尼古拉斯.R.拉迪着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出版。
)。
目前中国银行普遍缺少一套完整的资产管理体系,大多仅依靠帐面数据来评估风险,在风险认定标准、对某些特殊风险(如贷款对象过于集中)的评定等方面掌握偏松。
同时风险评价的有关信息极不透明,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
据此国际着名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曾指出,中国银行公布的资产充足率是“没有意义的”(同①。
)。
换言之,中国的银行还普遍缺乏识别风险的能力。
二、加入WTO将使银行业的风险进一步暴露(一)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中国银行业将可能进一步丧失竞争力与证券业和保险业相比,银行业是入世承诺中开放度最大的部门。
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将成为国内银行的重要竞争对手。
这一新格局的要害并不在于竞争主体数量的增加,而在于竞争性质的改变:银行同业之间将由过去资金实力和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变为综合实力的竞争。
如果说在旧格局下银行依靠大力吸收存款和扩大市场份额还得以生存的话,在新格局中这一生存方式将被淘汰,大而虚弱的银行很快会面临生存危机。
根据国外经验,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之后,将以其在管理经验、服务水平、经营方式、产品结构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与本地银行争夺优质客户和表外业务,从而得以在占有较少市场份额、消耗较少资源、承担较小风险的情况下取得较高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