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语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8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它文字简约,义理深刻,影响深远,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它蕴涵着厚重的智慧和思想,浸润和涌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命脉。
《论语》中论述了做人、治学、治国诸多方面的理论,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是探讨人生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人生的基本内容和人我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孔子学说中的仁”、礼”思想在孔子《论语》中,仁”、礼”思想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就是圣人”,在孔子看来,圣德之人是一种崇高博大的审美境界。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说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无论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着共同点,就是都贯之以仁,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勇者又叫好知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乐之者”乐仁而安仁。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圣人之智(圣智)、圣人之勇(圣勇)、圣人之仁(圣德)是孔子对理想的仁”之追求。
他追求的仁” 是将心性升华至一种世界精神理性的境界。
可见,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追求一生的最高道德标准。
孔子对仁”的价值追求和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孔子对待人的态度是:任何人都应该成仁”和达仁”,若诚意地去求仁”就可达到仁”的境界。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求仁”,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
《论语》中更多地强调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它是礼”的观念的一个发展。
《论语》中孔子的仁”的价值内涵,指的是仁”是情感的自得。
孔子强调人如何达到理想之仁”,仁的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倡导的仁”就是爱人” 由爱人”推导出孔子对社会与民众的关注,对整体人类与社会发展之间实现共同和谐的深深关切。
《论语》选读成语汇编一、为政以德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
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
北,北辰,北极星。
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
就列,归入行列。
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
分崩,破裂。
离析,散开。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
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
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
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
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风吹倒。
二三克己复礼待贾而沽克己复礼:克:克制。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反义词“名正言顺”手足无措:措:安放。
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
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待贾而沽:等待好的买主卖出去。
旧比喻等待合适的机会出仕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肯答应出来任职或做事。
磨而不磷:坚硬之物,磨而不能使之薄。
比喻不因外力而有所改变。
涅而不缁:用黑色染料也染不黑。
比喻内质秀美的人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匏瓜空悬:比喻有才能的人不能为世所用。
愚不可及:本指国君无道时假装愚笨的本领常人不能及,现多指极其愚蠢。
学而篇第一【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一日三省(xǐng)】——每天多次自我反省。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
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
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切磋琢磨】——加工骨头叫切,加工象牙叫磋,加工玉叫琢,加工石头叫磨。
比喻大家在一起对学问、技艺等反复研讨推敲,共同提高【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
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指50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指60岁的代称。
【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
【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
【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
关系密切,但不勾结。
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
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绝不能容忍。
【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诸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
《诗经》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3、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汉广》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诗经·小雅·斯干》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论语》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读⾳为“轮”,从字⾯上理解,《论语》即为⾔论的汇编。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志》:“《论语》者,孔⼦应答弟⼦、时⼈,及弟⼦相与⾔⽽接闻于夫⼦之语也。
当时弟⼦各有所记,夫⼦既卒,门⼈相与辑⽽论纂,故谓之《论语》。
下⾯是yjbys店铺为⼤家带来的《论语》六⼗⼋句⾄理名⾔,欢迎阅读。
《论语》六⼗⼋句⾄理名⾔ 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译】孔⼦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吗?” 2.巧⾔令⾊,鲜矣仁 【译】孔⼦说:“花⾔巧语、满脸堆笑的⼈,很少有仁爱之⼼。
” 3.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为别⼈做事有没有尽⼒,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的东西⾃⼰有没有研习好。
”“传”字有两解,⼀,师傅之于⼰,⼀,⼰传之于⼈。
依上⽂“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之传于⼈”。
4.与朋友交,⾔⽽有信 【原】⼦夏⽈:“贤贤易⾊,事⽗母能竭其⼒,事君能致其⾝,与朋友交⾔⽽有信。
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译】⼦夏说:“重贤轻⾊、侍奉⽗母能竭⼼尽⼒、侍奉君王,能舍弃⾃⼰的⾝躯、交朋友⾔⽽有信的⼈,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 5.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说:“君⼦饮⾷不求满⾜、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谈谨慎、到有贤德的⼈那⾥去匡正⾃⼰,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 6.贫⽽⽆谄,富⽽⽆骄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贡⽈:“贫⽽⽆谄,富⽽⽆骄,何如?”⼦⽈:“可也。
未若贫⽽乐,富⽽好礼者也。
”⼦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赐也,始可与⾔《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 【译】⼦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怎么样?”孔⼦说:“可以了。
论语的原文及翻译《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以下是论语十二则的原文及翻译,一起来阅读吧。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傅佩荣论语三百讲(1300讲)[汇编]第一讲:开篇——走进《论语》的世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历经千年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开始踏上学习《论语》的旅程,一起领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教诲。
在这三百讲中,我们将逐一解读《论语》的每一个章节,探寻儒家思想的精髓。
第二讲:学而篇(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温习,将儒家思想融入日常生活,这样才能体会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第三讲:学而篇(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是人生路上的知己,远方的朋友来访,怎能不让人感到快乐?这一讲,我们将探讨友谊的价值,以及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儒家理念。
第四讲:学而篇(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面对他人的误解和无知,我们能否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一讲,我们将学习如何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
第五讲:为政篇(一)——吾日三省吾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前提。
每天反省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为政。
这一讲,我们将探讨如何践行“吾日三省吾身”。
……第两百九十八讲:尧曰篇(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在《论语》的倒数第二讲,我们再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是儒家学者应有的学习态度。
第两百九十九讲:尧曰篇(三)——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在这一讲,我们探讨君子的行为准则。
成德为行,日用而不觉,这是儒家思想对君子的最高要求。
第三百讲:——传承儒家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傅佩荣论语三百讲(1300讲)[汇编]第六讲:为政篇(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在政治领域,道德的引领力量是巨大的。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就像北辰指引方向一样,领导者应以德行引领民众。
这一讲,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德治理念运用到现代政治生活中。
第七讲:八佾篇(一)——礼之用,和为贵礼,是人际交往的规范,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这一讲,我们将探讨礼的作用,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和为贵”的原则。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1.【2009.浙江】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默写题:(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2.【2010.浙江】(1)《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选3小题)(1)谨庠序之教,,。
(《孟子》)3.【2011.浙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题。
(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4.【2012.浙江】《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1) (2)(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卷十二·颜渊第十二[疏]正义曰:此篇论仁政明达、君臣父子、辨惑折狱、君子文为,皆圣贤之格言,仕进之阶路,故次先进也。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马曰:“克已约身。
”孔曰:“复,反也。
身能反礼则为仁矣。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马曰:“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孔曰:“行善在己,不在人也。
”)颜渊曰:“请问其目。
”(包曰:“知其必有条目,故请问之。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郑曰:“此四者,克已复礼之目。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王曰:“敬事此语,必行之。
”)[疏]“颜渊”至“语矣”。
○正义曰:此并下三章,皆明仁也。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者,克,约也。
已,身也。
复,反也。
言能约身反礼则为仁矣。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者,言人君若能一日行克已复礼,则天下皆归此仁德之君也。
一日犹见归,况终身行仁乎。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者,言行善由已,岂由他人乎哉。
言不在人也。
“颜渊曰:请问其目”者,渊意知其为仁必有条目,故请问之。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者,此四者,克已复礼之目也。
《曲礼》曰“视瞻毋回”、“立视五马尾”之类,是礼也。
非此则勿视。
《曲礼》云:“毋侧听”,侧听则非礼也。
言无非礼,则口无择言也。
动无非礼,则身无择行也。
四者皆所以为仁。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者,此颜渊预谢师言也,言回虽不敏达,请敬事此语,必行之也。
○注“马曰:克已约身”。
○正义曰:此注“克”训为“约”。
刘炫云:“克训胜也,已谓身也。
身有嗜欲,当以礼义齐之。
嗜欲与礼义战,使礼义胜其嗜欲,身得归复於礼,如是乃为仁也。
复,反也。
言情为嗜欲所逼,已离礼,而更归复之。
今刊定云:克训胜也,己谓身也,谓能胜去嗜欲,反复於礼也。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孔曰:“为仁之道,莫尚乎敬。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作者:风骤起作品编号:31005C58G01599625487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实用文库汇编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经典语录汇编15篇论语经典语录11、自中年起,伤在伤悲与乐中,与朋友为伍,常为数日之恶。
2、在音乐的名义下,什么也不是!3、虽然我不杀伯仁,伯仁却死在我身边。
在阴影里,否定这个好朋友。
4、我原来成行成行,成行成行,何苦看穿!5、受苦的人是不会站起来的,又何必担心名字不带邪呢?6、痛饮,读离骚,可称为成名。
7、当他在西方的时候,法庭还是黑的,法庭还是黑的。
8、例如,写水,自流,微无正半径。
9、生活是舒适的,我可以活很长一段路出名!10、朗朗如日月入怀,如入寺,不敬而敬之。
11、官员是臭气熏天,所以会得到和梦棺材尸体;财富是肮脏的,所以会得到肮脏的梦。
12、志其音量,当最后死房子之间的墙。
13、为什么你看不清镜子里重复的光芒,流着害怕的回风。
14、我已经和我打了很久的交道,但是我现在好多了。
15、但要叫日头从今日转离他的耳中。
16、可怜的路哀叹,文明的形式,法律不是为我这一代;雪夜访黛,秋风bass,人生只有你意气相投。
17、亲清爱清,伴清清,我不清清,谁应清清。
18、神高架势过,如姚林琼树,大自然是外面的尘埃。
19、泛若烂锦,处处不好;若陆文剑沙,常见宝。
20、当你小的时候,大并不总是好的。
论语经典语录21、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2、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3、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4、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5、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6、婚姻的杀手有时不是外遇,而是时间。
7、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
8、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9、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
10、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
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论语《论语》是孔子门下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
书中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
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
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
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
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后来,《论语》逐渐被人重视,研究的人也很多。
至唐文宗时,被列入经书。
宋朱熹又把它与《大学》、《中庸》(《礼记》中的两篇)、《孟子》合为四书,并为《论语》、《孟子》作了集注,成为官定的读本,《论语》从此更为一般人所重视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
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他曾在鲁国做过官,但主要是从事于学术和教育活动。
他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大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共二十篇,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方面。
语言简而易晓,含蓄有致,为语录的典范。
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逐步发展为格言和成语,对后代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论语》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学而(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二)为政(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三)里仁(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024年《论语》名言2024年《论语》名言1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未知生,焉知死7、小不忍,则乱大谋。
8、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有教无类。
9、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10、言必信,行必果。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6、主忠信。
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2024年《论语》名言21.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3.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4.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5.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7.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8.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9.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0.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1.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12. 其使民也义。
1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6.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7.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8. 放于利而行,多怨。
19.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0.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1.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实用文库汇编之《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论语中“仁”的名句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标题理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论语》是古代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圣人之言,不可多得”。
自孔子晚年传述的言论汇编而成,一直广泛流传至今,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共有20篇,涵盖了各个方面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堪称中国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作。
在《论语》这部经典著作中,每一篇都有一个独特的标题,这些标题往往精炼、有力,能够准确地概括出该篇的主题。
下面我们就来逐个解读《论语》中各篇的标题,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道理。
第一篇《学而篇》《学而》两字包含着学习的重要性,表明孔子注重学术和知识的传承与弘扬。
其中“学”字表示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的过程,“而”字则象征着修养和德行的建立。
这一篇强调了修身养性、培养品德和提高学识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不懈努力地学习和进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第二篇《为政篇》《为政》是指执政者治理国家的问题。
这一篇强调了仁政和治国原则,告诉人们怎样执政才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康。
孔子认为,一个称职的政治领导者应该以仁爱为本,以民生为重,以谨慎为要,严守规矩,做到仁政施行,不被利欲所蒙蔽。
第三篇《八佾篇》《八佾》是一种宴会舞蹈仪式,对应着人们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时所进行的舞蹈。
这一篇强调了仪式和礼节的重要性,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应该守礼尚循,尊重传统,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四篇《里仁篇》《里仁》以仁为本,呼吁人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仁德之行影响世界。
孔子认为,仁者能够化解争端,凝聚人心,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这一篇强调了仁爱的价值,告诫人们要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第五篇《公冶长篇》《公冶长》是一位古代宗教祭祀的祭司。
这一篇主要强调的是对古代仪礼的重视和祭祀仪式的严谨。
公冶长被视为宗教仪式的主持者和执行者,他的责任是联系天地神鬼,为人民祈福禳灾。
第六篇《述而篇》《述而》意为叙述和传播,是指孔子传授道德伦理知识和人生哲学的活动。
《论语》十二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共20篇492章,不相连属。
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所删修的鲁国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文化知识:①“小人”指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是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又指人格卑贱或见识短浅的人;还指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
②在春秋时期,“士”的地位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底层。
“士”也泛指读书人。
③“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也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二、重要词语释义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教育论语汇编经营管理09-21 1013教育论语之八1、对学生的考试负责;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
我们要把“两负责”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今天真正的教育。
我们要认识到,考试具有检测学生学业完成度,向上一级学校选拔输送学生的双重功能。
考试是检测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们不能回避考试,我们要科学地研究考试,使学生考得更好,这是对学生的考试负责。
我们要把“对学生的考试负责与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教学,不是单独地、片面地为“分数”、“升学率” 而抓学生考试,要把学生参加考试当成接受社会检测的一次实践考验,当成学生发展能力的一次检验。
教师要站在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高度来对每一名学生负责。
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不看分数的教育是“无知”的;只看分数的教育是“无人”的。
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把分数的教育变为人的教育。
——湖北咸宁市教育局局长:黄解放教育论语之三1、各科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加强考查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命题结合学科内容,注重用开放性、探究性题目考查学生在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达标情况,更好地发挥初中学业考试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导向作用。
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摘自《枣庄市2010年初中学业考试暨高中段招生工作实施意见》2、在教学中,教要到位,但不能越位。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其教学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好数学,好的教师不是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
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
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引领至那可有发现的地方。
3、教学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
现实中,“教为学存在”往往被异化成“学为教服务”,以学定教常异化为以教论学、以教代学。
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然而,“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专门勉强学生来凑他的教学,配他的教法。
”这种“学生配合式”的教学,其实是教师中心论的一种翻版。
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更是一门科学。
纯艺术的表演是演员对行为的一种再现,在舞台上,不需要考虑观众的认知和情感。
与此不同,教师的表演是充满理性的行为,需要密切关注对方,需要和学生有效地交流和互动。
4、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要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
5、学生学习的敌人在于依赖,老师教学的最大悲哀在于包办。
课堂是一个“封口工程”,当学生有疑问、困难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要急着帮助解答,要引导学生自己面对,自己攻克。
老师的一句启发、一个眼神往往能够给学生指明路子。
——杜朗口中学校长崔其升6、高效课堂的灵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相信学生才是“师德”;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智慧的源头;发展学生就教育的根本。
7、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课改深处是课堂;课堂深处是师生关系。
8、实现“五个变”一、实现教师教学理念的变,以学生为中心,体现课程服务于学生发展功能。
二、实现教师角色的变,还主动权于学生,教师和学生是同伴,是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
三、实现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多样化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方式变,实施探究教学。
四、实现课程意识的变,树立课程即经验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唯书”,变“教教材”为“教课程”和“用课程”。
五、实现由“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向“教学就是师生共同创造和构建课程的过程”变。
9、我们更应该看到:既要抓素质教育,也要抓教育质量,这种观点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欺骗性。
这种观点把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对立起来,似乎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要教育质量。
试问,持这种观点者的教育质量的内涵是什么?说到底,还是抱着知识中心、应试本位的片面的教育质量观不放,否认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这种观点特别容易迎合社会上某些家长的观点,特别容易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接受。
如果让这种观点盛行,必然带来对素质教育的否定。
既要抓素质教育,也要抓教育质量的“二元论”思想要不得!教育行政部门如果坚持这种思想,事实上就是在否定素质教育!哪里提倡这种思想,哪里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
——张志勇《彻底的行动源于彻底的认识》10、我最担心两种现象:一是从骨子里并不认同素质教育,但又迫于全省的压力,不敢明目张胆地违规,只好在哪里消极防御,搞得老师、学生意见很大,导致学校管理思想出现混乱。
二是出现新旧教育的断层现象。
就是不允许加班加点了,又不去主动研究的新问题,不去探索新的办法……或者缺乏积极及时有效的专业引领,问题在较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改革迟迟走不出新路,这会导致人们对改革的信心的动摇。
一手抓规范办学,一手抓改革创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用改革的成果统一思想,用改革的成果化解矛盾,用改革的成果提高质量,用改革的成果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用改革的成果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否则,我们的改革就必然会走向失败。
——张志勇《“规范办学”与“改革创新”两手都要硬》教育论语之五1、一场实质性的教育改革,真正重要的是达成两个目标,一个是教育文化、教育哲学、教育价值观更新的换,真正移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上。
因为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是以政治为本、以经济为本、以规模速度为本、以升学率为本,或者以少数优秀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变。
第二个是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今天面临的各种教育问题,无论是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术水平等等,背后都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如果没有实质性的体制变革,很多改革的目标和理念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杨东平2、教育最大的课题是把握方向与方法。
方向是由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匹配决定的,方法是由教育培养人的要求决定的。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存在的问题,一是“形象工程”过多,导致教育改革形式虽新颖,但“用力过度”,反而拖累、甚至拖垮了教育改革的健康;二是“高原反应”,追求教育改革高标准,导致改革“超载”,教育理想与现实落差太大,导致很多人采取了保守态度,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局长蒋志明3、为评职称而炮制出来的各类研究课题和海量的教育论文,其中充斥着的多是“零散的经验总结”或者“伪发现”。
“某一天在桃树下,有一只桃子从树上落下,砸了自己的右脚面。
于是,我经过反复思考和实验,终于发现,地球原来是有引力的。
”——不得不承认,很多教育教学论文,其实就是这个样子。
——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4、教师不是教学车间的工人,不是把课教好就行,还要全方位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
做教师就是这样,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要有爱心,有追求,持之以恒,把每一件小事做好,这样离好教师就不远了。
5、从认知心理学看,解决太简单或太复杂的问题,都容易让学生厌学。
保持学习兴趣的窍门是让学生解决难易适当的问题。
给学生容易一点的作业,适合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恰如其分难度的作业,能留出这样的作业,来自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判断、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这是教育生涯中对教师永远的挑战!(这可能就是我们提倡“分层次”作业的原因,这需要教师下更多的功夫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6、在很多优秀教师那里,支撑他们强打精神的,是无处不在的客观压力,更是于不知不觉间内化到骨髓深处的职业道德。
这当然不仅仅是教师的不幸。
有多少个备受压抑的教师,就有多少个班的备受压抑的孩子。
“闲暇出智慧”是古希腊人说的,实实在在是真理。
教师是给人的成长提供帮助的职业。
经过教师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安全、温暖、自尊、自信、坚强、有力,对世界既充满热爱,又充满使之更加美好的深刻而持久的冲动,这就是所谓的人格教育,是一切理想教育的初衷和终极目标。
此目的一旦实现,外在的训练将变为内在的学习,外力的鞭策将变为自发的奋进。
智力发展,只是健全人格的副产品。
中国教育最后的希望在哪里?就是教师活得像人,就是教师自己感觉到继而让孩子体验到安全、温暖、自尊、自信、坚强、有力。
如此,世界才有可能变得好起来。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9日第12版《薛瑞萍:教师也需要一点闲暇》(在这段论述中有许多非常精辟的论断,但我感觉其中有一点是有问题的,那就是闲暇与安全、温暖、自尊、自信、坚强、有力的心态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当一个人心态灰暗时,越有闲暇越会生出许多是非来。
)7、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8、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受到了一种自由教育呢?我认为,他从小受到这样的训练,以便使他的身体服从自己的意志,如同一台机器一样毫不费力地、愉快地从事他所能做的一切工作;他的心智是一台二污垢的、周密设计的和结构合理的发动机,每个部件都发挥着各自的力量,工作程序有条不紊;他的头脑里储存着有关各种重要而又基本的自然界整理的知识,以及有关自然界活动规律的知识;他不是发育迟缓的禁欲主义者,而是充满着活力和激情的,但他的情感已被训练得完全服从强有力的意志,并成为良知的仆人;他已经学会去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无论是自然的还是艺术的),也已经学会去憎恨一切邪恶,并像尊重他自己一样地去尊重别人。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9、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在教师。
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者成绩差,是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的信号。
做一个好教师并不难,关键在于不要用“批发商”的心态去对待学生,而应当给学生深刻的认知体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学生营造乐学的家园。
既然要让孩子体验,就要给他充分的时间,让他经历一次学习的全过程。
过度精简的教学活动,不能给孩子真实的体验,不仅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虚假的感受,也容易给他们造成一种很多事情都是很简单的、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错误印象。
“耗时费力”的体验过程,才是体验学习真正的价值所在。
——林文虎《好老师在这里Ⅱ》10、虽然现在的科学教师都知道科学教育的多维目标,但是真正落实到课堂的往往是知识教学压倒一切。
一个小学生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竟然会跑到菜市场去观察。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现在孩子特别欠缺的求真精神。
追求真理和强调实证是科学的本义,我们切不可为了“标准答案”而否定学生观察到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