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2011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15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基础练习1、周朝建立后,为了有效统治新征服的地区,创立了体制,不仅实现了对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
2、周公辅政七年,政绩斐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制定了制度,把尊礼看做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
周人认为自己因勤俭有德,获得了,才最终取代殷商。
3.2004年春开始发掘的周公庙遗址可能是西周王室的大型墓地,就其多处发现甲骨而言,很可能成为西周的“殷墟",堪称为新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该墓地应在( ) A.西安附近B.洛阳附近C.安阳附近 D.北京附近4.《苟子.儒效篇》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同姓亲族B.功臣将士C.殷人后裔D、周公后代5.周朝建立后,在制度上进行了革新,其中对后世学说和政治思想影响深远的是( ) A.内外服制B.封邦建国体制C.井田制度D.礼乐制度6.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主要目的是( )A.彰显“礼”的等级性B.激发人们的认同感C.为了神话周天子D.满足祭祀的需要二、拓展练习说词。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楚子伐洛浑三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左传·宣公三年》(1)“鼎”最初的功能是什么?(2)“九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3)“九鼎”是怎样迁于周的?(4)楚子问“鼎”表明了他怎样的心态?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崇明中学陆菊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西周建立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井田制经济制度及周公的“制礼作乐”。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武王克商”,了解以现代天文学方法印证传世文献和金文历谱,可以得出比较可信的结论。
2.通过分析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的内容、作用,辨识西周分封形势图,初步掌握读通相关历史文献的能力,体验利用课本内外的史籍、图片、音乐等资料探寻史实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周初的“封邦建国体制” ,懂得分封制跨出了我国历史自分立进于统一的第一步,进而理解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2.认识周公创立的礼乐制度既顺应了当时国家政治的需要,又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难点:西周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材料: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问:西周的什么制度值得孔子如此赞美呢?2.阅读材料:(书本第14页知识链接“武王克商”)得出西周的建立的时间,让学生了解以现代天文学方法印证传世文献和金文历谱,可以得出比较可信的结论,告诉学生文献、考古、天文、金文、历谱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多重印证。
3.讲解封邦建国体制出示《西周分封形势图》和有关资料问:(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分封?如何分封?西周分封的诸侯共有哪几类?分封的实质是什么?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定公四年》教师指出: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
受分封的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第二分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原始农耕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考古材料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除了粟、黍、水稻之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
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中华文明的起源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
“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传说,禹在晚年暗中培植儿子启的势力。
禹死后,启杀死公举的继承人伯益,夺取权位,尧舜以来的禅让制由此遭到破坏。
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式的王位继承方式,是国家产生后出现的现象。
大约到夏中期之后,王位的更迭已看不见选举和罢免的痕迹,“天下为公”的禅让制遂为“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所替代。
从文献记载看来,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教材章节分析: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是周王朝的两大创设。
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大国兼并战争催生了“天下定与一”局面的产生。
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
“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教学目标:1、识记西周建立的年代、建立者及都城,了解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简单了解西周的井田制经济制度;识记周公“制礼作乐”,了解西周的礼乐文化;2、通过分析分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的内容、作用,辨识西周分封形势图,初步掌握读通相关历史文献的能力,体验利用课本内外的史籍、图片、音乐等资料探寻史实的过程。
3、肯定周初分封的积极意义,理解分封制的发展趋势。
认识周公创立的礼乐制度既顺应了当时国家政治的需要,又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解礼乐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重点: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
难点: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导入:找出单元导言的关键词,如“封邦建国体制”、“德治与礼制”、“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大国兼并战争”、“百家争鸣”、“大一统帝国”等,以此为基础,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线索,即从周朝的制度创设,到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再到秦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一、封邦建国1、西周周是继夏、商之后的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最早的三个王朝合称为“上古三代”。
西周约始于公元前11世纪时(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终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覆灭。
传12王,历时约270余年。
周人是一个古老的农业部族,兴起于今陕西、甘肃一带,早年也屡有迁徙,到古公禀父时,领周人迁徙到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
周原土地肥沃,适宜农耕,周人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兴建城郭房屋,划分邑落,设立官职,国号为周。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资料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知识结构)一、西周建立时间:前1046年建立者:周武王(姬发)历史事件:牧野之战都城:镐京※二、政治体制:封邦建国(分封制、宗法制)——B水平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周朝的统治2、分封对象:①已臣服的殷人后裔②原殷邦方国的首领③同姓诸侯3、内容:授民授疆土4、周王与诸侯王的关系:等级森严的主从关系5、评价:①积极: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②消极: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坐大,周王室衰微,封邦建国体制遭到破坏,战乱不休。
三、经济:土地国有、井田制度1、农业(1)土地制度:井田制度(2)耕作方式:土地轮流种植2、手工业:青铜铸造、制陶、制玉和纺织业都有一定发展※四、文化:礼乐制度、敬天保民思想——B水平1、“礼”和“乐”的含义及作用①含义: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乐为舞乐、史诗。
②作用:礼起到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功能,明确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和权利义务,强化王权。
乐以音乐及其人们的认同感,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2、“礼”和“乐”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推行“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邦建国制度,巩固周的统治。
4、演变发展趋势:周公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把尊礼看作是统治者姓“德治”的重要内容。
5、影响:这套“敬天保民”的新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周公简介:1、得名由来:周公,名旦,是周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被称为周公2、主要功绩:辅政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制定礼乐制度;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3、历史地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4、评价:周公的一系列措施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疆域和影响,并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统治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社会等级秩序,不可避免带有时代的烙印。
第4课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沪新中学于冬梅[教学目标]1.识记西周建立的年代、建立者及都城,了解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简单了解西周的井田制经济制度;识记周公“制礼作乐”,了解西周的礼乐文化;2.通过分析分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的内容、作用,辨识西周分封形势图,初步掌握读通相关历史文献的能力,体验利用课本内外的史籍、图片、音乐等资料探寻史实的过程。
3、肯定周初分封的积极意义,理解分封制的发展趋势。
认识周公创立的礼乐制度既顺应了当时国家政治的需要,又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解礼乐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难点: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与影响说明:1.西周的分封制相当发达,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西周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种分封制从西周初年开始到春秋战国,一直待续了800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才结束,即从公元前1046年至前221年。
通过分封,西周的疆域、统治地区大大扩大了。
从历史作用上说,西周初年推行的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它又通过对姬姓诸侯和异姓诸侯的布局,建立了从西方伸向东、北、南三方的统治基地,深入到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有助于广大地区进一步开发。
2. 西周确立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使中国历史由“方国联盟”走向“天下共主”,走向血缘集权统治时期;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
但就一般学生而言,这段历史比较遥远,与现实联系相对较少,学生对现代音乐很感兴趣,但古代连音乐也有制度,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课文大量的实例、具体图片、相关活动等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来理解制度的产生与作用。
[教学设计]1. 课前活动。
2. 导入新课。
3.探究西周封邦建国体制。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封邦建国1.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军队发起对商的进攻,在商都郊外牧野打败商军,商纣王兵败自杀。
商朝灭亡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2.封建制:(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2)分封对象:宗族同姓、功臣、先王后裔(3)内容:①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②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功效:封建亲戚,以藩屏周(4)结果:①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达到了以少御众的目的,稳定了统治②提高了王权的地位,扩大了统治的区域与范围3、对以后的政治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历朝历代或多或少都保有分封制的影子。
3、井田制度的运行及其崩溃(公田与私田)4、宗法制与嫡长子继承制(补讲,大宗与小宗,世卿世禄制,)二.周公“制礼作乐”周公辅政七年,政绩斐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制定礼乐制度(“礼”不是礼貌而是一种等级制度;“乐”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借音乐增进对祖先的认同)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管子·五辅》:“夫然,则不下倍(背叛)上,臣不杀(凌驾于)君,贱不逾贵,少不凌长,远不间亲,新不间旧,小不加大,淫不破义。
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人事,把真理看作是统治者寻“德治”的重要内容。
周公认为,殷人耽于逸乐,所以失去天命,周人勤俭有德,最终获得了天命。
“皇天无亲,唯德是谱,上天神灵不偏不倚,只佑祝有德之人,依据人们是否有的来判定天命的归属。
这套“敬天保民”的新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