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新人教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165.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着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着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着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7)元的大都、杭州。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全套]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单元规划】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和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
分四个小节分别介绍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中要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以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及特征与地位;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从容说课】本节教材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的演变;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及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演变的根本。
本课引言部分介绍了我国古代人口的增长状况及人口增长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劳动力),但人口的过度增长,又导致全国耕地的紧缺。
传统农业虽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考验,但过度垦荒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破坏。
第一目“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教材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第二目“土地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别介绍了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第三目“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教材讲述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特点、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等内容。
第四目“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教材介绍了春秋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过程。
本部分内容以识记为主,学生掌握各阶段代表性的成就即可。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识点: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及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其发展与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土地兼并和“均田免粮”;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小农经济的特点;封建政府的重农政策;自然经济的顽固存在;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中国古代各主要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的突出成就。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
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小农经济的地位;二是中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中国古代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四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3.理解古代中国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2.经济的基本结构;3.经济的特点;4.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必修二》;2.教学工具:电子投影仪、黑板、彩笔、PPT等;3.教学素材: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图片和文献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10分钟)利用PPT或板书,呈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并简要介绍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主要经济活动。
分组探究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朝代,深入研究该朝代的经济结构;2.学生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分析该朝代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3.学生将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形成小组报告。
小组报告与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他们研究的古代中国朝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并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15分钟)在学生的讨论和报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如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技术的创新等。
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经济的繁荣带来社会的稳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等。
拓展与应用(15分钟)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与现代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并展示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短文,并列举相应的论据进行论证。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调整国家统一安全民族之间交流生产技术进步劳动人民贡献农业:工具、技术、水利、作物、耕地、仓储。
手工业:冶炼、纺织、工艺品、瓷器、造纸等。
商业:商品、集市、货币、外贸、交通、城市、娱乐、政治:统治阶级腐败及政策失误,破坏了稳定.经济:无赖地兼并、苛捐杂税、阶级压迫。
军事:战乱不断、农民起义、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生态:过度采伐、围垦带来的生态恶化二、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成就发展发展衰落①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但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⑤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小农经济(1)产生的原因: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3)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受政府支持和保护。
(4)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5)地位和作用:在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6)评价: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阐讲】1、我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首先,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
如形成并成熟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旱地“耕一耙一耢一压一锄”防旱保墒耕作体系,形成于宋代的南方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就成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其次,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会,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我国自战国以降,精耕细作农业也进入了成型期。
铁犁牛耕的使用,商品交换的发展突破了井田制的樊篱。
从此农民土地私有,可以买卖。
自耕农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
地主则主要采取租佃制方式经营,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要比份地制下劳动者对地主的依附轻些,因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西欧中世纪农奴为高。
但在多子继承、土地可以买卖和兼并等条件下,他们的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不稳定。
这样,中国古代农民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多投劳动、精细耕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
我们知道,农业生产归根结底要靠人,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正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
同时,由于个体农民经济力量薄弱,他们的生产条件不稳定,经常受土地兼并和地主夺佃增租的威胁,扩大生产规模是很难的,一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
另外,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从唐宋迄明清,正是地主经济制的自我调整,使小农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继续获得发展。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突破】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一、农业的起源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部分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江苏省考试说明】1.农业:①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①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②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③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近年江苏高考命题角度】1.2008年第4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帮2.2010年第4题考查中国古代生产工具3.2011年第3题考查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4.2012年第2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5.2013年第1题考查战国时期冶铁业的情况重点一古代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特点及评价1.条件(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原始阶段的刀耕火种(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的铁犁牛耕(个体农耕)的变化。
(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3)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2.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及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等特点。
【史料】3.评价(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的安危;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重点二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沿革:氏族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贵族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奴隶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
2.规律: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形式;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制度的调整和变革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复习教案(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发展趋势: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发展原因:石斧、石铲、石镰铁农具、牛耕(工具技术)木耒、骨耜、耧车;曲辕犁;翻车、筒车大禹治水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治黄、坎儿井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个体农耕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②夏商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③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井田制瓦解战争类型:君主土地私有制(私田)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土地兼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联系“均田制”理解)3.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司母戊鼎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春秋-块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杜诗发明水排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烧制出白瓷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烧成青花和釉里红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粉彩和珐琅彩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②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③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④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⑤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私营: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单元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习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过程。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
1、主要耕作方式的变化: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耜耕)→→奴隶社会:金石并用→→春秋战国:出现铁农具和牛耕→→封建社会:铁犁牛耕(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力的发展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3)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简单性、落后性③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封闭性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4)有利因素: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③小农经济封建政府主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5)不利因素:①灾荒瘟疫②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③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学习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
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感受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辉煌,培养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习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市”的形成与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重要的商业都会及著名商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习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知道古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及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公有制)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1)得名: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形同井字,称为井田(2)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3)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但其实质是:周王私有制(4)发展过程: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5)作用:是奴隶制国家经济基础,巩固了奴隶制度,它是分封制的经济前提(6)瓦解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私田大量增加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④直接原因: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为增加收入,实行税制改革3、封建土地所有制(1)形成确立: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②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本专题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知识结构】导语1.古代中国的农业:①农业在古代中国被统治者看做是;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农业的地位)②比较成熟的和相对完备的,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突出的特征之一。
(农业的特征)③古代中国以先进的闻名于世。
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农业发展的影响)④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以为基本形式(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农业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形态)⑤农业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发展的关键)⑥农民承担着和的沉重压力。
——历史上关系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制度和制度。
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大都以为前提,同时注意限制大地主对土地的,以保证对农业经济的直接控制。
(中国古代农民的负担和土地制度)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为主。
历朝手工业的管理有严格的。
3.古代中国的商业:商业使中国古代经济增强了活力,但由于传统的偏见,商人的相当低,商业被看做是“”,长期受到鄙视和抑制。
由于统治集团实行的政策,的发展长期受到限制。
时期的“”政策严重影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学习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民众(“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造与特点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考点扫描】考纲内容课标要求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土地制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概括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认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认识“重农抑商” “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剖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由。
抑商”和“海禁”政策【单元导航】魏晋:《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农书,绿肥和轮作早欧洲1000本单元主要叙述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概略,主多年——宋元:精耕细作全面成熟,稻麦复种制,南宋江浙要部门包含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此中,古代农业占为经济重心——明清:多熟制,培养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据主导地位,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是农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
耕经济的重要增补。
明清期间,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 4)经济重心南移:①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安史之鼎盛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形成了鲜亮的对照,古代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之大潮。
【知识网络】参足”),达成南移。
②南移的原由: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见“步步高”P74 页。
技术,南方稳固,自然条件优胜,统治者重视。
【考点纲要】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考点 1: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代表:商周期间的( 1)农业的发源:①原始农业:从收集经济向种井田制:①演变:商朝出现,西周流行,春秋后瓦植经济发展而来。
②地区特点:北方以粟麦生产为解。
②本质:名义上国有,实为贵族全部。
③崩溃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形成南稻北粟的原由:A.根根源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加。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
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
(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
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2)掌握我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来源:ks5u](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但是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3)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4)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方法】1.讲述;2.根据历史资料讨论问题;3.启发式教学。
【教学内容】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人们生活: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商周时期的农业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最早的耕作农具: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3)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西汉时的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时期的垄作法;西汉时的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5)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2)形成的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4)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教学重点】1.土地政策的演变;2.农业生产的发展。
【热点试题】1. 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 人们在早期农业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两个阶段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3. 我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课堂小结】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
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距今大约有一万年左右。
从考古学家的发掘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是: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2)掌握古代中国冶金、制瓷和丝织方面主要的生产技术,从中概括、归纳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3)理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抓重点内容进行精讲,注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培养民族自豪感;(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从而增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教学方法】1.针对本章特点,可采用分类讲述法或分阶段讲述,以方便学生记忆;2.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大量图片,使同学位对手工业的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利用表格方法,归纳我国手工业发展概况,使知识点更系统。
【教学内容】1.冶铸业:(1)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商朝青铜铸造规模大;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铜铸造工艺有新的创造,出现了金银错新技术。
(3)魏晋时期: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4)唐朝时期: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5)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生产规模扩大。
2.纺织业:(1)半坡氏族时,产生了麻纺织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丝织技术有了进步,商周时期,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刺绣。
(2)曹魏时期: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锦闻名遐迩。
(3)唐朝时期: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丝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有的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4)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3.陶瓷业:(1)原始社会出现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商周时期: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魏晋时期:制瓷技术日臻成熟。
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3)唐朝时期:出现了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还出现了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
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行销海内外,南宋元朝时它成为全国著名的瓷都。
4.造船业:(1)秦汉时期,造船业发展迅速,汉代时发明了撸、舵和布帆,还使用锚,表面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2)唐朝时,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还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各型战舰,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3)两宋,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长江航船最大的可载万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造的远洋海船,可载粮食几万石;(4)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5.手工业著作:(1)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2)明朝后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朝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6.造纸业:(1)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2)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3)魏晋南北朝时,纸张白度增加质地细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4)几个世纪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唐朝时向西传到大食(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北非。
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7.冶铁业:(1)西周时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2)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
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
宛和巩是著名的冶铁中心;(3)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4)辽宋时期,辽和金的冶铁业水平较高;(5)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出铁六七千斤。
在古代的手工业中,除以上七大行业外,还要注意制漆业、制盐业等。
尽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工商政策,它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无疑是产生了消极影响。
【教学重点及图解】1.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2.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我国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领域重要的生产技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热点试题】1.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和发展特征。
2.手工业经营形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在哪些方面领先世界4.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有哪些突出的表现?。
【课堂小结】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手工业彻底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当时的手工业主要是与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相关的部门,如生产工具、生活器皿的制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