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权力寻租行为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3
《财政学》第一次作业浅析政府失灵表现——从房地产业寻租案例分析学号 200621112 姓名马文琴学院金融学院专业金融学(国际金融)浅析政府失灵表现——从房地产业寻租案例分析一、政府失灵的简介在行政国家中,政府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职能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我国现阶段作为一个典型的次那个证国家,政府与民众的生活日益密切。
所谓政府失灵是指当由于政府机制自身缺失而导致资源配置低小或无效的情形。
在我国政府失灵的表现主要有:政府机构的低效率,一方面是成本过高,一方面是浪费严重;政府政策失误,集中表现为信息是否充分可靠;另外,就是即将谈到的寻租现象。
寻租,广义上泛指社会中各种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或者说是各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的活动,狭义上指政府官员动用行政权利追求既得经济利益的活动,他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息息相关。
下面将对房地产业政府寻租,也就是狭义上的寻租,作出一定的分析。
二、近年来房地产业发展概况我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在经过1993~1999年的持续回落调整后,从2000年开始再次恢复上升趋势,2004年到2007年进入大幅度提升状态,虽然到2008年下半年,全国部分大城市商品房价格环比有所下降,包括深圳、上海、杭州、北京等,但是持续的同比上涨趋势导致进入2008年房价已经维持在高位,而正是地产业这几年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仅吸引了开发商的眼球,同时使政府部门也逐渐增加了对房地产业的关注。
政府部门的参与,一方面是为了发挥政府部门资源配置、稳定经济、收入分配的职能,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失灵的不可避免,政府也再不自觉地进入到了房地产行业的利益分配。
商品房售价上涨原因分析首先,工程造价近年来的上涨,导致住宅和非住宅销售价价格不同程度的上涨。
工程造价在住宅销售价格中占比较高,但从对销售价格的影响看,工程造价上涨对住宅与非住宅销售价格上涨的影响远小于土地价格上涨和其他因素价格上涨的影响。
从2000~2004年的数据来看,住宅销售价格上涨600.6元,工程造价上涨277.5元,占销售价格涨幅的比重为46.2%,其余53.8%的涨幅是由工程造价之外的其他因素价格上涨拉动的。
禁止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权力寻租是指在拥有权力的职务上,以违法、违规的方式为个人谋取私利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为了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必须禁止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
本文将探讨禁止权力寻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和惩处。
一、禁止权力寻租的重要性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首先会导致公共资源的非法获取。
在政府机关和公共部门中,公共资源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的,以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和利益。
但是一旦官员或公务员滥用职权,将公共资源据为己有,就会将资源流向个人或特定团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公平分配。
其次,权力寻租行为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腐败是不道德和不合法的行为,主要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
当权力被滥用时,往往需要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
这不仅违背了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削弱了政府的信任和公众的对政府的支持。
此外,权力寻租还会破坏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包括教育、医疗、社保等。
但当权力被滥用,职务不正被利用时,就会导致公共服务的质量下降,无法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这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二、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和惩处为了防止和打击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的行为,需要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和惩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做法: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权力寻租的行为,并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这样可以为打击违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
2. 强化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务人员行为的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权力寻租的违规行为。
同时,加大对监督部门的力度和力度,确保监督的有效性。
3. 加强纪律约束。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公务人员,应该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这包括严肃查处、追究责任以及追回被侵害的利益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震慑公务人员的违规行为。
4. 完善公共服务机制。
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和机会。
我国社会中的寻租行为[税收征管中的寻租行为原因分析]摘要:当前寻租问题在税收领域日益突出,税收征管中出现了包括政府(征税人)和纳税人两种寻租行为,本文从我国现实的文化传统和税收环境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产生寻租行为的原因。
关键词:税收征管寻租税收环境一、税收征管中的寻租(一)寻租的含义寻租(Rent-seeking)理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1967年,由塔洛克在《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一文中首先提出。
但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却是克鲁格1974年在她的论文《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提出,并由此启动了寻租理论研究的大潮。
到了1982年,巴格瓦蒂提出“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UDP)”对寻租进行定义后,这一概念进一步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
(二)税务寻租寻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和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是一种经济的“负和博弈”,税务寻租指的是涉税各方借助于一定的税收管理权,合法或非法地获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非生产性行为。
税收是国家赋予征税人的权力,只要有设租的权利,就有寻租的可能,因此,寻租现象在税收领域中非常普遍。
(三)税收征管过程中的寻租行为税收征管是整个税务工作的核心,也是税收执法权的集中体现。
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于税收征管过程中的寻租行为,也就是税收执法权在行使过程中发生的寻租行为,并深入探讨税收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
二、税收征管过程中寻租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税收征管过程的寻租行为包括政府(征税人)和纳税人两个方面。
(一)征税人方面:因为税收赋予了征税人一定的权利,征税人可以通过这种权利影响资源的所有者对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从而获取相应的租金。
征税人的寻租可以分为两种形式:被动寻租和主动寻租。
被动寻租是指征税人为了解决市场失灵而干预经济时产生的租金,这种租金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干预经济的方式不当,如错综复杂的减免税政策,会让一些本不应该享受该政策的纳税人,想办法给自己贴上符合减免税政策的标签产生的租金等。
预防政府官员权力寻租现象一、权力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1、权力过分集中:在政府和企业内个别人员权力过大,决策权力过分集中,都会违背民主制度的实施。
权力过分集中会导致公民与政府公职人员双方权力制衡的模式失调。
公务员行贿受贿,滥用权力的现象就没有可制约其的力量,这样会加剧权力寻租行为。
2、监督体系缺陷:严重缺乏基本的管理体系,为权力寻租行为加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内部监督不到位或脱节,不能形成环环制约的良好制约格局。
3、中国遗留的封建习俗影响:中国人有特殊风俗习俗,有自己的处事方式。
而这种处事文化,容易助长寻租行为的滋长。
中国强调中庸,强调自律,缺乏建立规范制度的意识。
4、缺乏诚信文化:代理人应当有履行自己的义务的法律的意识和要求。
然而在中国前当的市场环境气下,缺乏诚信文化严重阻碍了的市场正常竞争,为滋生寻租行为提供了机会。
代理人、本人的正义和责任心缺失,显示机会主义倾向和只为追逐短期利润的倾向,加重了权力寻租行为的问题。
二、权力寻租行为防治的措施1、强化监督机制,遏制权力寻租行为监督机制一直是市场的薄弱环节。
缺乏监督机制只显示市场透明度不高。
一个良好的监督机制既保证系统和规定实施和执法,正确使用各种标准,和保证透明和公平的市场操作。
2、改变地方政府的功能,遏制权力寻租行为科学合理、准确地划分范围和界限政府的经济职能,并对地方政府的执行功能设置基本的手段和方法。
尽可能地规范官员行为和约束行为的程序,注意规范地方政府官员的锻炼形式和办事程序。
同时,尽可能多地对公职人员进行严格辅助。
所以,寻租人员无法从寻租行为获得可观利益,寻租者会选择放弃寻租。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可以将一些程序交给市场自动调节,下放官员权力,削弱寻租的有效方式就是优化政府的经济管理方式,缩小其管制范围,减少政府办事人员,党政干部寻租的机会。
3、增加寻租惩罚的机制,遏制权力寻租行为惩罚机制存在的严重的缺陷,会导致许多当地政府和寻租者继续寻租没有顾虑。
公共项目政府“监管者”权力寻租行为防范的研究综述【摘要】公共项目政府监管者中出现的权利寻租问题近年来越来越被学者所关注。
关于此问题的研究,中外学者在其研究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可以把这些学者的研究梳理归纳为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监管者公共项目寻租防范一、国外研究现状(一)不同视角研究1.经济学视角。
它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揭示出人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活动不仅可以借助通常的市场手段而且在必要时还会采用一些非市场手段,从而把追求新增经济利益行为与追求既得利益再分配的行为区分开来。
与其他经济理论一样,寻租理论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假设,作为经济利益的当事人或独立的经济主体,不论通过什么途径,都是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行为。
传统的经济理论通常关注的是生产性活动,寻租理论则关注了非生产性活动。
[1]2.行政管理学视角。
寻租理论对护租、避租及抽租现象的分析,涉及到了利益集团、官僚政府、选民、民主和立法等许多政治市场范畴的分析,极大地丰富了公共选择理论。
另外,过去的经济分析也讨论政府干预对市场的影响,但没有把政府作为市场行为主体之一而是当做“局外人”来处理,寻租理论则继承发扬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传统,认为政府为市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行为被“市场化”,政府的决策行为被纳入经济研究的范围。
(二)实施路径的研究1.基于政府规制与寻租为路径。
政府规制与寻租之间存在内在的、密切的联系。
第一,两者的根源相似。
政府规制与寻租都源于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没有政府的干预就不可能有规制和寻租。
第二,政府规制过程与寻租过程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从某种角度上讲,政府规制的过程就是寻租的过程。
第三,政府规制的结果与寻租的结果相似。
寻租人可以从寻租过程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但寻租的最终结果不是社会剩余的增加而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四,一个社会政府规制的范围越广,寻租的空间就越大。
[2]2.寻租与政府失信为研究路径。
权力寻租————探求权力腐败的根源引例:2005年,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一家被视为拥有巨额市场价值的煤矿,打着“产权转让”的幌子,最终竟仅以1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私人。
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该煤矿挂牌出售1个半月前,转让结果的文件平鲁区政府已经出笼,且文件中所述的内容与最终的转让情况几乎完全一致。
这家煤矿原本是一个“集体企业”,后来被地方政府和有些相关部门莫名其妙地给戴上了一顶“国有企业”的桂冠。
企业性质悄然变更,成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随意玩弄的“权力物产”。
殊不知,正是因为这座价值数亿元的煤矿被所谓“国有”以后,才给某些人明目张胆地侵吞“国有资产”创造了条件。
凡是有点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不论以什么手段,侵吞国家资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人为让国有资产贬值的行为,都是法律所不容的。
尤其是政府官员的“直接插手”或是“暗箱操作”,更是典型“权力寻租”的大亮相。
不论怎么解释,把一个价值可能达亿元的煤矿,以1万的超低“价码”转让给私人,岂不是史上最牛的“交易”吗?一个私人,能够把一个这样的煤矿轻而易举地“拿”到手,且问: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吗?如果这个人没有一定社会背景的话,也可以说不与当地某些“决策者”有“利益关系”的话,1万元就想得个抱不动的“金娃娃”,那不过是“异想天开”的事情。
然而,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就摆在了公众面前,这里边的“猫腻”,就是嗅觉再不灵也能从中“闻”出点儿味道来。
还有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新华社记者根据当地群众的举报和反映,多次试图联系平鲁区相关领导以求真相,但他们都以种种理由不接受采访。
这也许更说明了“权力寻租”是见不得人的。
但腐败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相信,凡是打着“产权转让”的幌子,实则是搞“权力寻租”、中饱私囊、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摘自《中国新闻网》2005年5月26日一、权力寻租的定义在以上案例当中,我们看到了政府的黑暗,看到了私人力量的“强大”,看到了官商勾结和明显的“暗箱操作”,或许这个“牛人”付出的不仅仅是一万元,而与这家煤矿的市值之间的巨大差额所去何处,也就不得而知。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12我国公共权力寻租行为分析 彭 方 袁小力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公共权力本应为公共利益服务,然而其在运行过程中,常常偏离既定目标,出现公共权力异化现象。
公共权力寻租行为既是公共权力异化的原因,也是公共权力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
本文试图对公共权力寻租行为进行分析,挖掘其形成机制,为预防和减少这种寻租性腐败行为提供建议。
关键词:公共权力;寻租;形成机制;治理建议 作者简介:彭方(1983- ),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政府政治;坍塌、7·23关。
安·克鲁格租”(1967年戈登·“的。
走私和黑市。
”入,制或者某种政策干预等原因失去供给弹性,进而产生一定的级差收入,这些级差收入即为租金。
既然政策干预和行政管制能够创造价差收入,即租金,自然就会有追求这种租金的活动,即寻租活动。
在寻租理论中,一切不以生产活动和市场活动为重点,而仅仅寄希望于与官员周旋,利用公共权力大发横财的行为都被称为寻租活动。
詹姆士·布坎南曾经精彩地描述过这种活动,他写道:“假定一位进行革新的企业家,他不去发明一种新的商品、服务或生产过程,而是发现一种方法去说服政府确信,他‘应该’被授予垄断权,而政府将以把一切潜在的进入市场者拒之门外的办法来赋予这种权利。
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创造价值……获得的租金反映价值从一般消费者转向受优惠的寻求租金者,以及在过程中价值的纯粹损失。
”简而言之,公共为寻租活动提供了基础和生存的土壤,因而事实上寻租行为与政府在经济中活动的范围直接相关。
“政治家既存在着被他人作为寻租工具的可能,也存在着主动寻租的可能。
公共权力寻租成因危害及治理摘要:腐败是困扰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公共权力寻租则是腐败主要形式和表现,因此,对公共权力寻租行为的分析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本文通过对分析我国当前权力寻租产生的原因,并指出权力寻租所带来的危害,来指出对权力寻租行为的治理方法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权力寻租腐败公共特权权力寻租又称“权力设租”,指国家公务员以手中握有的行政权力作为筹码,向企业或个人出租权力,索取高额回扣,获得暴利。
[1] 它包括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以权谋色、以权谋房、以权谋车、索贿受贿。
在招工招干、升学就业、农转非、出国等问题上为自己和亲友谋取私利等多种形式。
尤其在项目审批、土地批租、工程发包、减免税赋、进出口配额、银行贷款、外汇额度等领域最为猖獗。
权力寻租行为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地损害了政府形象,成为政府政治经济改革的重要阻力之一。
本文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层分析权力寻租的成因、危害及遏制权力寻租的对策,从而为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腐败提供理论依据。
1.权力寻租的成因权力寻租的产生,必然存在两个前提,一是资源的稀缺;二是“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即:每一个人都会理性地计算和衡量得失,只要具备条件,他就会努力地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先从资源的稀缺来分析权力寻租的原因。
寻租理论认为,在资源极度紧缺的时代,政府官员拥有分配资源的巨大决定权就拥有了重要的获利门路。
尤其当其责任机制很弱时,从事腐败活动的激励因素就会应运而生。
这种稀缺既可能是资源本身的紧张造成的,也可能是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指出的那样“政府的特许、配额、许可证、同意、特许权分配——这些密切相关的词的每一个部分意味着由政府造成的任意的或人为的稀缺。
”显然,在权力寻租中,资源的稀缺是由部分政府官员造成的任意的或人为的稀缺。
部分政府官员之所以能够造成任意的或者人为的稀缺,是因为政治、经济制度不完善。
最多的寻租行为产生于政府机构内部的人事权力。
浅谈政府寻租行为的根源及防治学院:政治经济学院专业:行政管理姓名:***学号:******浅谈政府寻租行为的根源及防治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与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化,我国经济建设工作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国际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正如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都无法避免腐败“病毒”的寄存一样,我国行政领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权力寻租现象,对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极为不利。
虽然党和政府在改革中对权力寻租现象给予了充分重视,同时也采取了大量措施加以避免和解决,然而现阶段,权力寻租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各种腐败案件层出不穷,而且更倾向于涉案金额逐渐增多的大案、要案,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造成了严重阻碍。
本文在以上基础对于权力寻租的相关概念进行简要表述,从社会学以及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于我国政府权力寻租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对于我国权力寻租的现象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权利寻租;腐败行为;权力利益一、前言寻租理论产生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它使经济学研究视野从生产性的寻利活动扩展到非生产性的寻租行为,从资源在生产领域的配置问题扩展到资源在非生产领域的配置问题。
寻租(rent- seeking)一词最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于1974 年在其著作《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寻租是利用资源通过政治特权构成对他人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1982 年巴格瓦蒂提出了用“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Directly UnproductiveProfit- seeking Activities,简称DUP)”来表达寻租的基本内涵,它论述了在政府干预条件下的寻租行为和寻求政府干预的活动,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可;著名公共选择学派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寻租产生的条件是存在限制市场进入或市场竞争的制度或政策,而这往往与政府干预的特权有关。
塔洛克认为寻租成本由三部分构成:寻求垄断租所耗费的成本、垄断本身所造成的福利损失和寻租所失去的技术创新的机会及其福利,并认为寻租是“负总和的游戏”;斯蒂格利茨指出寻租是为了寻求对己有利的政府政策而采取的活动,比如得到政府的保护以免受来自国外的竞争。
基于制度经济学角度的权力寻租现象分析基于制度经济学角度的权力寻租现象分析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与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化,我国经济建设工作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国际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正如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都无法避免腐败“病毒”的寄存一样,我国行政领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权力寻租现象,对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极为不利。
虽然党和政府在改革中对权力寻租现象给予了充分重视,同时也采取了大量措施加以避免和解决,然而现阶段,权力寻租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各种腐败案件层出不穷,而且更倾向于涉案金额逐渐增多的大案、要案,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造成了严重阻碍。
本文在对权力寻租现象及其危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对我国政府权力寻租现象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权力寻租遏制对策,为我国行政领域内的腐败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一、寻租理论与权力寻租现象寻租理论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公共选择学派的重要理论成果。
最初“寻租”只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主要用于对本身不具备供给弹性,但仍可为其所有者带来利益的资源要素进行描述。
公共选择学派将这一经济学理论成功向政治领域推广,使之和政治权力间形成了有机结合,发展出“权力寻租”概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引入了寻租理论,使这一理论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在对腐败问题的研究中,可以用这一理论对腐败根源进行解释,同时可以通过寻租理论对腐败根治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根据权力寻租的相关阐释,政府官员是政府权力的行使主体,可以根据制度赋予自身的相应权力,采用不同形式的政府行为调控并管理所有社会资源,使社会资源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政府官员作为经济人之一,会不断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此时,如果制度建设无法对政府官员相关权力行使过程进行有力监察与管控,就会为权力寻租现象的出现提供大量缺口,而官员本身缺乏相应的自我监督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在行使制度赋予的相应政府权力时,很容易会失去理性,运用自身权力为个人或小团体进行利益牟取,导致权力寻租现象发生。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权力寻租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权力寻租是指利用权力来获取私利的行为,是权力滥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许多国家和领域,权力寻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对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对权力寻租理论进行回顾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权力寻租现象的本质和特点,为解决权力寻租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背景中,学者们对权力寻租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
在政治层面,权力寻租往往表现为官员滥用职权、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
在经济层面,权力寻租可以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竞争受限等问题。
在社会层面,权力寻租可能导致失信、社会不公正等问题。
权力寻租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权力寻租理论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指导意义:权力寻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权力寻租的本质和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权力寻租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权力寻租对不同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社会政策意义:研究权力寻租问题有助于政府和管理者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治理措施,防范和打击各种形式的权力寻租行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公共管理水平。
3. 经济发展意义:权力寻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扭曲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阻碍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权力寻租的影响机制和路径,有助于加强经济改革和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更好的成效。
4. 知识补充意义:权力寻租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其研究内容涵盖广泛,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丰富学科理论。
研究权力寻租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社会政策意义、经济发展意义和知识补充意义,对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提升管理水平和学科研究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权力寻租————探求权力腐败的根源引例:2005年,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一家被视为拥有巨额市场价值的煤矿,打着“产权转让”的幌子,最终竟仅以1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私人。
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该煤矿挂牌出售1个半月前,转让结果的文件平鲁区政府已经出笼,且文件中所述的内容与最终的转让情况几乎完全一致。
这家煤矿原本是一个“集体企业”,后来被地方政府和有些相关部门莫名其妙地给戴上了一顶“国有企业”的桂冠。
企业性质悄然变更,成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随意玩弄的“权力物产”。
殊不知,正是因为这座价值数亿元的煤矿被所谓“国有”以后,才给某些人明目张胆地侵吞“国有资产”创造了条件。
凡是有点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不论以什么手段,侵吞国家资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人为让国有资产贬值的行为,都是法律所不容的。
尤其是政府官员的“直接插手”或是“暗箱操作”,更是典型“权力寻租”的大亮相。
不论怎么解释,把一个价值可能达亿元的煤矿,以1万的超低“价码”转让给私人,岂不是史上最牛的“交易”吗?一个私人,能够把一个这样的煤矿轻而易举地“拿”到手,且问: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吗?如果这个人没有一定社会背景的话,也可以说不与当地某些“决策者”有“利益关系”的话,1万元就想得个抱不动的“金娃娃”,那不过是“异想天开”的事情。
然而,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就摆在了公众面前,这里边的“猫腻”,就是嗅觉再不灵也能从中“闻”出点儿味道来。
还有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新华社记者根据当地群众的举报和反映,多次试图联系平鲁区相关领导以求真相,但他们都以种种理由不接受采访。
这也许更说明了“权力寻租”是见不得人的。
但腐败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相信,凡是打着“产权转让”的幌子,实则是搞“权力寻租”、中饱私囊、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摘自《中国新闻网》2005年5月26日一、权力寻租的定义在以上案例当中,我们看到了政府的黑暗,看到了私人力量的“强大”,看到了官商勾结和明显的“暗箱操作”,或许这个“牛人”付出的不仅仅是一万元,而与这家煤矿的市值之间的巨大差额所去何处,也就不得而知。
试论权力寻租行为及其防治【摘要】权力寻租行为是造成官员腐败、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的源头。
寻租腐败的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日益突出。
本文将通过分析权力寻租行为的含义、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权力寻租;防治;制约机制0.引言权力寻租行为是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阻碍。
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的监督体系中,存在着许多缺陷。
如果没有规范的监督机制,会造成政府部门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的权力寻租行为的泛滥,削弱了政府调控对经济的积极因素。
1.权力寻租行为的含义以及危害1.1 权力寻租行为的含义寻租是指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而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
它包括“旨在通过引入政府干预或者终止它的干预而获利的活动”[1]。
这一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安·克鲁格提出。
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以有效控制作为发展条件,产权的归属决定了交易成本的水平。
权利的结构和制度的规则会决定产权的归属。
人类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有两种:有一种是就像企业等经济组织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合法的对利润的追求,通过正当的生产性活动增进自己的福利。
另一种是如政府部门用自己的特权,通过设置一些收费项目的方式,来为本部门谋求好处,是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获得利益的行为。
官员通过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个人捞取好处,企业贿赂官员得到项目、特许权或其它稀缺的经济资源。
类似这样的寻租行为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和对既得利益进行的再分配的不合理的活动[2]。
政府公职人员在寻租时并不是被动接受,往往是主动谋求各种利益,寻租的腐败是寻租双方的经济个体利用体制漏洞获益的过程。
寻租行为往往会使政府的决策或运作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摆布。
这些行为有的是非法的,有的合法不合理的。
权力寻租行为往往是造成官员腐败、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的源头。
1.2 权力寻租行为的危害对权力寻租行为的管理不规范造成了国内经济丑闻频发。
它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对社会导向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违规寻租原因分析报告根据XXXX年XX月XX日关于违规寻租行为的调查,我们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下面是我们的分析报告:1.市场供需失衡:违规寻租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市场供需失衡。
在某些地区或行业,供需比例失衡,导致房屋租赁需求远远超过供应。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一些租房者可能通过违规途径获取合适的住房,从而产生违规寻租行为。
2.缺乏监管和执法力度:另一个导致违规寻租行为增加的因素是缺乏监管和执法力度。
相关部门对于租赁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一些违规行为在市场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些房东或中介机构可能利用监管的漏洞和执法的薄弱环节,进行各种违规租赁行为。
3.信息不对称:违规寻租现象还可能受到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些房东或中介机构可能故意隐瞒房屋情况或虚报房租,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这增加了租房者寻找合适住房的难度,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违规寻租的行为中。
4.经济压力:经济压力也是一些租房者违规寻租的原因之一。
在房租高涨和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一些租房者可能无法承受高额的房租,只能通过违规手段寻求低价房源。
他们可能会选择与房东私下协商或寻找违规出租的房屋,从而降低租金负担。
5.法制环境不健全:最后,违规寻租行为的出现也与法制环境不健全有关。
在一些地区,对于违规寻租行为的处罚力度较低,或者执法难度较大,导致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缺乏有效制约机制和惩处手段,使得一些人不顾法律风险,仍然选择从事违规寻租行为。
综上所述,导致违规寻租行为的原因较多,市场供需失衡、监管不严、信息不对称、经济压力和法制环境不健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违规寻租行为的发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效果,强化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并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以减少和遏制违规寻租行为的发展。
寻租行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后果分析【摘要】寻租行为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利用权力、信息或者位置优势获取不劳而获的利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会扭曲资源配置,还会对经济效率、公平性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寻租行为导致资源被分配给那些能够以不当手段获取利益的人,而非那些真正需要资源的人。
这不仅会减少资源的有效利用,还会破坏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市场效率。
寻租行为也会加剧社会贫富差距,造成社会不公平。
寻租行为还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损害社会和谐与稳定。
必须加强监管力度,打击各种形式的寻租行为,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
【关键词】寻租行为、社会资源配置、后果分析、经济效率、公平性、社会稳定1. 引言1.1 寻租行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后果分析寻租行为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非市场方式获取资源或权利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是利用政治、法律或其他手段来获取特权或垄断地位,而非通过生产和创新来获取资源。
寻租行为的后果不仅仅是对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还可能导致经济效率的下降,公平性的减弱,以及社会稳定的动荡。
寻租行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源被挪用到了没有效率的领域,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
这种资源的歪曲分配会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降低社会的整体生产力和福利水平。
寻租行为也会对经济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资源被倾斜分配到非生产性领域,导致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用于生产和创新,进而降低了整个经济体系的产出水平和增长速度。
在公平性方面,寻租行为通常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一些个体或组织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取了不应得的资源或权利,而其他劳动者和企业则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寻租行为也会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当一部分人通过寻租行为获取了大量资源和权利时,容易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和不公平感,进而加剧社会的矛盾和动荡。
社会稳定性受到威胁,政治和经济秩序受到破坏。
寻租行为对社会资源配置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了经济效率、公平性和社会稳定性,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寻租行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后果分析【摘要】寻租行为是指在资源分配中通过非生产性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还会对经济效率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寻租行为的存在导致资源向寻租者聚集,而非流向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浪费。
效率损失是寻租行为的一个主要后果,因为资源未能被有效利用,使整个社会失去了潜在的增长机会。
寻租行为还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失衡。
对社会公平的挑战也是寻租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为这种行为阻碍了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流动,加剧了贫富差距。
寻租行为对社会资源配置产生了负面影响,需要有效的制度和监督来遏制这种行为,保障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
【关键词】寻租行为、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综合影响1. 引言1.1 寻租行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后果分析寻租行为是指通过非生产性活动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利用政治、经济或社会资源来获取不当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没有创造新的价值,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分配的失衡,对社会资源配置产生负面影响。
寻租行为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由于那些从事寻租行为的个人或组织能够通过政治权力或垄断地位来获取更多资源,导致资源向寻租者集中,而非被有效地投入生产活动或公共事业中。
这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失衡。
寻租行为会带来效率损失。
那些从事寻租行为的人不再关注生产活动或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而是将精力放在获取非法或不当的经济利益上。
这导致劳动力和资源被浪费在寻租活动中,而非投入到更有益的经济活动中,从而降低整体经济效率。
寻租行为对社会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分配的不公平。
这种行为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对社会公平和稳定构成挑战,需要加强监管和制度建设来限制寻租行为的发生,以保障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寻租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寻租行为是指个体或团体在没有为生产或创造价值做出贡献的情况下,通过获取特权或利用市场不完全竞争等手段,获取额外的收入或资源的行为。
寻租理论下的政府行为提要寻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
对寻租活动中的政府行为进行分析,可以说是对寻租理论的深入研究。
本文对寻租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对政府寻租行为进行分析,说明寻租行为的危害,提出治理寻租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寻租理论;政府行为;寻租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一、寻租理论概述寻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
它事关一国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大问题。
寻租理论的思想最早萌发于1967年塔洛克的一篇论文《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
他认为,完全竞争的新古典模型对偏离竞争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估计得过小,实际情况是,税收、关税和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大大超过了通常的估算。
其理由是人们会竞相寻租,或者说进行各种疏通活动,以争取收入,而且在竞相寻租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认为花费直到与他能取得利润或税收的期望值的费用去取得租金是值得的。
这里的“租”或“租金”,并非等同于房租或地租,而是一种“经济租”,其历经了从传统的李嘉图学派到马歇尔、至寻租理论有关学者所进行的概念的拓宽及变迁,现在一般把租金定义为超过资源所有者的机会成本的报酬。
这种租金可以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在价格制度中自然产生的,如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移动会产生租金。
它也被称作“寻利”;另一种是人为创造的,如政府可以通过帮助创造、提高或保护一个集团的垄断地位,从而提高他所偏爱的那个集团的垄断租金。
这才是本文所指的“寻租”。
寻租有多种定义。
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布坎南将寻租定义为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
因此,要想全面理解寻租理论必须要深入地分析政府在寻租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
二、寻租活动与政府行为分析(一)寻租活动分析。
寻租理论认为,租金来源于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即寻租是政府对经济的管制造成的垄断。
只要政府不取消垄断,租金就不会消失。
寻租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形成垄断、限制或获得特权,而是为了保护现有的租金或通过这些垄断、限制和特权来创造租金。
[收稿日期]2008-05-07[作者简介]田 芳(1981~),女,河南省漯河市委党校,助教。
公共权力寻租行为分析田 芳(河南省漯河市委党校,河南漯河462000) [摘 要]权力寻租是源于公共权力对稀少资源的配置、民众与政府委托代理关系的薄弱及公共权力之抽象性,可以通过加强监督、开放公权力、科学的制约机制、减少政府干预和建立租金消散机制等方式予以抑制。
[关键词]公共权力 寻租 委托—代理 政府[中图分类号]D 63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73(2008)12-0023-03一、公共权力寻租的内涵及表现(一)公共权力分析公共权力表现为一定社会政治组织及其代表者所具有的影响和支配他人的一种强制性力量。
社会利益经过公共权力的分配分成了公益和私益,人们行为的领域分成了公域和私域,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分成了公法和私法;自然的公正被分配的公正所取代。
公共权力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合规律性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人类行为理性化、合目的性的产物。
它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公共权力具有人民性、相对性。
公共权力必须受到人民权利的制约;公共权力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存在的、在一定社会层面上成立的,一个能调整任何社会方面的权力不复存在,它要受制于社会领域的范围。
2.公共权力具有支配性。
权力的支配性使得权力具有了相对人不得不服从的性质,也使得权力具有滥用的可能性。
权力的支配性是不可缺少的,这种不可缺少的属性又使对权力的法律控制成为必须。
3.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
没有权威性就没有权力。
权力权威性的来源主要是两个,一是权力运作的规则性,二是权力运作的公开性。
公开是权力的必然属性与基本要求。
4.公共权力具有稀缺性。
直接行使政府公共权力的只能是部分人,存在着公共职位公众所有与部分人代理的矛盾,从而引发了公共权力的资源稀缺。
5.公共权力具有经营性。
由于公共权力可以作为一种手段由其行使者对权力的接受者进行经营,使其发生一定的变化运动,从而实现对所掌握的资源的最优配置(二)公共权力寻租行为的内涵根据塔洛克的定义:寻租是指那种利用资源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塔洛克,1999)。
寻租产生的条件是存在限制市场进入或市场竞争的制度或政策。
它往往与政府干预的特权有关。
在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寻利的企业家发现寻利有困难,转而进行寻租活动,取得额外的收益。
寻租行为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狭义的寻租活动,亦即现代社会中最多见的非生产性追求利益行为,是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从而维护或攫取既得利益。
(三)公共权力寻租行为的表现寻租主要是通过政府影响收入和财富分配,竭力改变法律规定的权利来实现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利益。
寻租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国有资产,寻租的特点是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得到占有租金的特权,所以寻租行为往往伴随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
这种寻租行为只耗费资源而不创造社会财富,或者说它属于只为单个企业创造利润而不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经济活动。
经济学者贺卫在《寻租经济学》一书中,把政府创租活动分为三类:1.政府无意创租。
是指政府为了良好的目标而干预社会经济,但结果是创设了租金,给寻租活动创造了机会。
2.政府被动创租。
政府创租往往给某些寻租者带来寻租的良机,寻租者拥有了政府所创设的租金,就组成了政府创租政策的利益集团。
这些利益集团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32—内蒙古电大学刊JOURNA L OF I NNER MONG OLI A RADI O &T V UNI VERSITY No.12,2008(Sum No.112)2008年第12期(总第112期)利益,竭力反对进行政策变更,减少或者取消租金。
3.政府主动设租。
政府在某些情况下则是有意设租的。
政府无意设租,主要是因为政府知识不足,不知道自己的活动会设置租金,导致寻租活动;政府被动设租,是因为政府能力不足,分利集团势力太大;政府主动创租,则是因为政府官员本身动机不纯,其本身就已经成为分利集团。
二、公共权力寻租行为的原因分析(一)公共权力对稀少资源的配置当政府掌握在市场配置下失灵的资源,即某些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配置,这些资源在产权上表现为公共产权,政府所履行的资源配置的功能即是对具有公共产权属性的稀缺资源进行分配。
由于政府对资源的分配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种资源配置过程成了一种利益分配过程。
在各种规则以及外在约束(即各种监督制约机制)存在大量漏洞的情况下(也就是寻租空间的问题),政府官员会自觉不自觉的利用手中掌握的分配资源的权力或多或少地为自己取得合法收入之外的利益。
(二)公共权力的抽象性公共权力寻租的本质是以公共权力为资本背离公共利益目标,为个人或集团谋取物质利益或非物质利益。
公共权力的抽象性导致了社会中公共权力的流失。
1.权力人格化。
公共权力由公共权力组织行使、分布在一定职位并与相应职责相联系,是一种客观的、非人格化的权力。
由于权力本身具有抽象性和确定性,在运作中很难摆脱个人影响力的影响观性,使权力过度依附于个人,产生个人利用公共权力的寻租行为。
2.权力的部门化。
公共权力巨大的涵盖面与管理深度,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并通过相应的组织载体才能实现其职能,由于部门、地区、行业扩展或截留权力,从而产生了权力部门化现象。
3.权力的社会化。
由于与其他社会权力界限不清等原因造成公共权力从行使权力的法定组织外溢,从而混淆了公共权力与其他社会权力的区别,将各种权力的原则与机制混为一体,为其他组织利用公权谋取团体利益提供了方便,也为党政机关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创造了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某些不正之风及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的滋生。
(三)委托代理关系的薄弱性与代理人收益不平衡性政府运作的公共权力的委托人是广大民众,民众置于公共领域的且能转化为其经济利益的私人财产权利毕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政府运用公共权力提供的服务是公共产品,民众个人对全体民众委托代理的公共权力运作没有监督积极性。
接受广大民众公共权力委托代理运行的政府,天然就具有利用公共权力为自己创利的积极性,民众和国家之间公共权力的第一层委托代理运行本身就有委托代理失灵的潜在性。
三、公共权力寻租的影响寻租是一种典型的直接非生产性寻求利益的活动。
如果说市场在某些方面对资源配置失灵而不得不求助于政府的话,政府的权力寻租活动则加剧了这种失灵。
政府的权力寻租活动对稀缺资源的配置实则营造了另一种稀缺:权力稀缺。
稀缺的资源遭到了极大浪费,生产力也因此而受到阻碍,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权力寻租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1.对资源的浪费。
向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寻租,争取配额和许可权等,取得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仅仅利用了政府手中的强制力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其间并没有生产力和新财富的产生,但寻租者却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权力寻租完成后,往往造成供给不足,给寻租者带来超额利润,造成消费者剩余被寻租及设租者剥夺。
若把用于权力寻租的资源转而用于正常的生产性活动,便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和财富,这是一种机会成本的损失。
对于寻租者而言,寻租是有效率的;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却是无效的。
它浪费了社会资源,使资源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减少了社会福利,制约和延缓了一国经济发展,可以将之看作一个成本外化,收益内化的过程。
2.政治企业家及其对生产力的破坏。
寻租理论把政府行为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看待,把政府干预行为本身“市场化”,从而把钱权交易问题纳入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权力寻租的出现,导致社会中出现了另一种市场———“政治市场”,市场的交易双方是设租者和寻租者。
其中,设租者是交易中的卖方。
卖方身份是政府中的官员及一般公务员,交易的商品是卖方手中掌握的重要稀缺资源,买方则是对这些资源有需求的所有人员。
该市场的一般特征是卖方市场,市场中供小于求。
买方将对稀缺资源展开竞争,其中支配市场的力量主要有卖方权力的大小、买方人数的多寡以及卖方制定的交易规则等。
政治市场中的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可称之为政治企业家(与之对应的是自由市场中的经济企业家),根据寻租理论中著名的鲍莫尔假说,一个社会政治企业家人数越多,经济增长就越慢。
3.既得利益团体的形成及权力寻租的延续和扩张。
布坎南将寻租分为三种层次:第一层次是寻租者向政府贿赂讨好以取得租金;然而由于寻租者的寻租投机活动使政府官员们享受特殊利益,又会吸引人力物力争夺主管官员的肥缺而发生第二层次的寻租竞争;如果部分或全部寻租者的超额利润形成财政收入,各个社会利益团体又可能为了财政收入的分配而展开第三层次的寻租活动。
在这三个层次上,一旦政府行动创造了制造出来的稀缺,寻求租金就能产生。
这些层次的权力寻租活动连锁反应和长期作用,就会形成各种互相联系的既得利益团体,这些利益团体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断拓展寻租范围,从而形成寻租社会的自我增长机制或扩张机制。
而扩大的管制必将带来更大范围和更深程—42—田 芳 公共权力寻租行为分析经济・法律度的权利寻租,产生恶性循环。
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与分配过程是建立在牺牲大多数人利益基础上的。
既得利益集团为了垄断租金,在长期的寻租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对寻租的“路径依赖”,甚至自觉不自觉的抵制针对权力寻租的改革。
当政府最终决定采取行动时,就会遇到强有力的抵触。
(二)权力寻租带来了恶劣的社会问题权力寻租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阻碍生产力发展,而且还会带来恶劣的社会问题。
1.扭曲了社会的激励机制。
寻租社会将造成稀缺资源涌入非生产领域,带来配置效率的损失。
以印度为例。
印度是一个典型的寻租社会。
在印度,腐败权力已通过管制和许可证制度制度化了。
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与排他性的腐败权力相联系。
这种局面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从甘地的国家慈父主义到后继者尼赫鲁的“社会主义”都与此息息相关。
尼赫鲁的“社会主义”并没有明确的概念。
在印度,这种“社会主义”意味着,国大党领导的政府应该负起印度经济发展的责任,政府是国内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
在尼赫鲁政府的心目中,更好的政府意味着更大的政府,即政府对经济有更多的管制,大政府加上管制使政府取代了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功能,行政权取代了产权,各种寻求特权的活动(包括寻租)取代了市场竞争。
2.造成了贫富差距,造成了社会不平等。
与权力寻租相联系的是政府腐败。
当今现实中,数额巨大的贪污腐败已经成为影响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一个重大因素。
3.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社会风气的不佳。
权力寻租是政府对公众所让渡权力化为私用,不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不可避免的带来政府腐败,势必在民众中造成恶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