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7
教学设计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
1、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以及水土流失对区域发展的阻碍作用。
分析自然要素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发展观。
2、运用资料,分析说明水土流失对区域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危害,进一步明确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3、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合理化建议。
认识人类应以积极的态度改造自然,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中图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知识,本节内容有: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的治理等,也即“在那里”、“怎么样”、“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本节对学生分析、思考、归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通过该案例,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学生可以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包括荒漠化、森林资源的破坏、湿地的减少等),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措施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措施
2、归纳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了一定的基础,高中学生有了
一定的认知水平,再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时会感觉相对简单,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但仅限于学生能够感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了解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也仅限于接受式的学习。
正式利用这个特点,本节课对重难点采取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自主探究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并形成一般分析思路。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地图“黄土高原位置图”、“黄土高原范围图”了解黄土高原的边界、地理位置,借助观看视频直观感受黄土高原,自主归纳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2.学生回顾初中知识,并结合地图“黄土高原地形图”、“地貌形态图”、“我国地震泥石流分布图”、“延安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自然原因。
3.通过材料分析,说明水土流失对区域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危害,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理解人地和谐。
4.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措施,认识人类应以积极的态度改造自然,遵循因地制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通过在黄土高原沟壑图上填图沟谷、坡上的治理措施,来综合运用治理措施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5.通过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学生归纳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
6.学生结合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图及其地形图、各种地理信息,探究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及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发展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
【教学方法】
(1)教师中心的方法,讲授、启发式教学;
(2)相互作用的方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影视、地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区自然地形水过度开垦发域地理降水基本土加过度放牧展定环境土壤条件流剧乱发树木措位特征植被失……施
人口压力
【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知识,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了一定的基础,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关键在于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所突破。
在备课过程中,应从三维目标出发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掌握行之有效的地理思维方法去探究学习;又将如何让本节课主线清晰、落实知识,形成师生互动,如何实现情意目标、关注学生,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值得反思之处。
主线清晰,达成师生互动
具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是上课一堂课的基础,先对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有正确深入的解读,抓住重难点。
本节课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构建教学思路的主线,区域定位——区域条件——环境问题——探究原因——发展措施,按照这条主线,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借助导入所用视频中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由最初的困苦无助,慢慢认识到是水土流失,师生就沿着这条线来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环节采用探究式教学,给予学生黄土高原位置地形图、地貌形态图、我国地震泥石流分布图、降水柱状图等材料,学生有的放矢很快分析出原因;同时治理措施环节又引导学生运用提出的措施对具体的沟壑进行治理,提问坡面如何治理、沟又如何治理。
当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
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学生们又借此学会了治理措施如何运用,知识得到有效落实。
一节课主线明确,教师给予充分的材料,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给予充足的时间、自由思考交流合作,学生就会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实现情意目标,产生情感共鸣
情意目标不仅指态度,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自然价值与人类价值的统一。
开始准备课时忽略了情意目标,学生在初中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习积极性不高涨,本应是一堂非常震撼的课试讲时被我讲得有些乏味。
原因就是没有触动学生,学生从心理上、只有学生从心理接受本节课,关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个地理问题,才能认真参加地理学习活动,对水土流失问题产生反应,做出价值判断,并最终达到内化过程。
我认识到学生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经过复杂的内心体验,最终达到性格化,完成由外显到内化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是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动态情感心理的内化过程。
价值性格化有益于培养学生对生命和环境的情感,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本节课先借助多媒体视频等手段介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的重要性迫切性,学生们直观认识到黄土高原荒凉、贫穷、落后,激发起学生治理水土流失的决心,通过学习探究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共同探讨发展对策,各环节都设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借助影视资料和各种数据,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对人类环境的态度和责任感,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关注学生,注重课堂生成
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起着引导启发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引导学生自主积极思考。
以前做教学设计我仅是设计好启发式问题,特别想让学生沿着我设计的路线思考、回答出事先预想的答案,结果学生的答案各样而且回答不出理想的答案。
我发现原因就是我对教材的理解不透彻、抓不住主要矛盾、课堂上没有真正做到倾听学生的想法。
预设虽然重要,但预设并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了教案而牵着学生鼻子走。
教学互动应该是各种教学资源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动态活动,预设要与课堂生成相融合,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会呈现出很多闪光点,如学生独特有价值的见解、教材之外的鲜活知识等,既活跃了课堂又与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教师只有在真正理解教材、抓住问题关键,才能引导学生,而且是沿着他的想法引回本节课的思路。
比如本节课师生共同探讨水土流失的治理环节,学生的想法很多,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而这建立在教师思路清晰、抓矛盾的基础之上,学生有建议从外地调运粮食到黄土高原解决其缺粮问题,想法很好,但是这个办法只是暂时缓解缺粮问题,根本办法还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这样就又回归主题。
还有
的学生建议发展桑基鱼塘,想法不错,其实学生的意思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又引出了该地区的因地制宜植树种草发展农、林、牧多种经营,这样做既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又能引导学生回答出主要的治理措施,学生真正接受知识并自发将知识内化,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