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 格式:docx
- 大小:19.23 KB
- 文档页数:3
①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②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却仍然乐观、豁达。
本文便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答案】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答案】二.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蛋(yín)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补充:1.本文的主旨句是。
【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苏轼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答案】①愉悦。
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可体现。
②孤独。
从“念无与为乐者”的知音难求中可体现。
③沉醉。
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可体现。
3.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子。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庭院的月光比作一池清水,把庭院中交错的树枝比作水中的水藻、荇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清澈。
点染了一个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023:中考预测(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题集及答案解析一、解释字词1. 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欣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 相与:一起,共同。
-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这里用来比喻月光的清澈。
- 藻荇:水中的植物,这里用来比喻竹柏的倒影。
- 闲人:指没有世俗事务牵绊,能够自由欣赏美景的人。
二、句子翻译2.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屋内,我高兴地起身出门。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里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默写填空3. 请根据诗句内容,完成下列默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______,欣然起行。
”:月色入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______。
”:中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______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四、内容理解概括4. 概括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夜游承天寺的情景。
诗人在一个月色明媚的夜晚,因月光入户而兴起夜游的念头,遂前往承天寺寻找友人张怀民,两人一同在寺中庭院欣赏月下美景。
5. 诗人在夜游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诗人表达了偶遇美景的惊喜、与友人共赏的愉悦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五、描写手法6. 诗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和竹柏影子的摇曳。
7. 诗中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闲人”之少的?诗人通过对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强调了虽然月光和竹柏常见,但能够欣赏它们的“闲人”却不多。
六、人物环境情感分析8. 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并说明诗人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诗中的“我”是一个善于发现美、享受自然、追求闲适生活的人物形象。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解析】A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
B古今异义,考虑,想到。
C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D一起。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B)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解析】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解析】D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解析】C苏轼被贬谪后,想到没有可以共同作乐(游乐或赏月)的人。
欧阳修是与民同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写于作者被贬期间。
作者苏轼,字,号,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等。
二、字音字形未寝()相与()遂()藻()荇()竹柏()三、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户:。
欣然:。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
遂:。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寝:。
相与:。
步:。
于:。
4、空明:。
5、交横:。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闲人:。
耳:。
(二)古今异义1、盖竹柏影也古义:。
今义:。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今义:。
3、念无与为乐者古义:。
今义:。
4、月色入户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
(四)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3)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五、重点句子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的心境:都包含在其中。
七、理解性填空:1、全文以“”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图,创设了一种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八、内容理解: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4.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解析版)一、作者作品《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专题一、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三行对译【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1078-1085)。
②欲:想要,希望。
③户:门。
④欣然:喜悦的样子。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此时) 月光(悄然) 照进门里,(我) 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注释】①念:考虑、想到。
②与:介词,和、同。
③者:······ 的人。
④遂:于是,就。
⑤至,到。
【译文】想到(身边) 没有(可以) 和(我) 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原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注释】①寝:睡觉。
②相与:共同,一起。
③步:走路,特指慢走。
④于:介词,在。
⑤中庭:院子里。
【译文】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两人就) 一起到院子里散步。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注释】①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②盖:原来是。
③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④交横:交错。
【译文】庭院地面(上的月光) 如同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原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何:什么。
②但:只是。
③闲人:清闲的人。
④耳:罢了。
【译文】(试想) 哪一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能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想我们俩这样(赏月) 的闲人罢了。
三、朗读节奏停顿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1.词语(cíyǔ)解释念:考虑(kǎolǜ),想到寝:睡但:只是(zhǐshì) 相与(xiāngyǔ):共同(gòngtóng),一起户:门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错,纵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2、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
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起趣相投命运相同(7)如何理解闲人?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清闲的人。
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物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解析:D选项“写水突出其清”有误,这句中提到的“水”并不是庭中有水,而是月光如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D项。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解析:B选项“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有误,因为张怀民当时也是不得志,恰巧又是苏轼的至交好友,故此苏轼才找他一起共诉愁怀。
故选B项。
3、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个“闲”字。
B.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C. “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坐着的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以及漫步的悠闲。
D.首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其中“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解析:B选项“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有误,前者的乐是享乐,后者的乐是与民同乐。
故选B项。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净雅致的感觉。
B.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C.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D.本文写在作者贬谪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专题14 记承天寺夜游(2023·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如有所语.语:告诉B.佛印绝类.弥勒类:像C.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D.怀民亦未寝.寝:睡觉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足肤皲裂而.不知B.左臂挂念珠倚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相与步于.中庭行者休于.树D.何.处无竹柏水何.澹澹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A.他们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B.那些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C.那些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D.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4.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A.景色之美B.朋友之乐C.赏水之趣D.贬谪之苦【答案】1.A 2.C 3.D 4.B【解析】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有误,句意为: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
语:说话;故选A。
2.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
A.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之:代词,代指左膝/助词,的;C.于:均为介词,在;D.何:疑问代词,哪里/副词,何其,多么;故选C。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和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和答案【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小题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小题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小题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小题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参考答案:小题1:D小题2:A小题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小题4: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小题5: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小题6:月色美好;幽静小题1:试题分析:D:两次/估计、考虑;A都为“门:;B都为“比”;C都为“听到”。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一、重点注释默写: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财轻信》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
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 “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③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④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⑤,舟迫⑥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郁离子曰:“或称贾人重财而轻命,始吾不信,而今知有之矣。
孟子曰:‘故术不可不慎也。
’信哉!”【注释】①贾人:商人②浮苴:水中浮草③无乃:莫非,岂不是,难道不是。
④情绪低落的样子。
⑤浮吕梁而下:乘船沿吕梁山顺流而下。
⑥迫:迫近,这里是冲撞、触击。
1、下列同例句“渡河而亡.其舟”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暮而果大亡其财B、马无故亡而入胡C、广故说言欲亡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解析】例句是丢失的意思。
A丢失。
B逃走。
C逃跑。
D逃亡。
2、下列“而”的用法和意义同例句“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中“而”相同的一项是:(D)A、渔者载而升诸陆B、黯然而退C、立而观之D、是许金而不酬者也【解析】例句是表转折。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正解衣欲睡,后因“”而“”,于是寻友一同夜游承天寺。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友情深厚、闲庭信步的语句是:,。
3.苏拭《记承天寺夜游》中“,、
”两句,运用比喻描绘出一幅清新淡雅、幽美迷人的月光树影图。
4.寻常事物中也常常蕴含着诗意之美,但我们往往因心思沉迷于俗务视而不见,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点破其中缘由的一句话是“”。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6.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
”两句,生动地描绘出月光如水的空灵画面。
7.《记承天寺夜游》中涉及四种植物的两句是“、
,”。
8.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
”两句描写出月下中庭光影形成的美景。
9.《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一个空明清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足见苏轼内心的恬然自适。
《记承天寺夜游》默写答案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7.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9.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全文结构分析(源自教参,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2段):。
第三部分(3段):。
练习题
1、作者在文中描写月色的是哪几句话?(用原文回答),你认为这样的描写好吗?为什么?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两句是设问句还是反问句?为什么?(2分)
3、作者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心情?(2分)
参考答案
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全文结构分析(源自教参,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第二部分(2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部分(3段):惋惜无人赏月。
练习题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样的描写当然好,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庭下如积水空明”,从正面写月色,还从侧面写:“藻、荇交横”,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仅用了18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确实令人神往。
2、设问句。
因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对此提问作了回答。
3、一种较复杂的心情——忘情自然的恬淡旷达的情怀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4、都是闲人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月色入户
7、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
8、月下中庭积水空明;竹柏影也藻荇交横
9、用拟人手法,写月色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①李白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②,私心慕之。
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③之壮观。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
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
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④,长山横蹙,九江却转。
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源射万整。
此宇宙之奇诡也。
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
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⑤,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
孤负⑥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
(选白《李太白全集》)【注释】:①从侄:堂侄。
耑:李耑,李白的堂侄。
②《子虚赋》:汉代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其中描写了云梦的壮美景象。
③七泽:传说楚国古有七个水泽。
“云梦”属“七泽”之一。
④香炉:庐山香炉峰。
⑤丹液:传说中的金丹,服用后可成仙。
白龙:传说中仙人的坐骑。
⑥孤负:辜负。
1.用“/”给第二自然段画线文字断句。
(限断三处)耑 乃 稚 子 嬉 游 在 旁 今 来 有 成 郁 负 秀 气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及.长,南游云梦 及.鲁肃过寻阳B .破涕.为笑 独枪然而涕.下C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 方.七百里,高万仞D .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 腾子京谪.守巴陵郡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私心慕之”,是说作者小时候被《子虚赋》中所描写的云梦景象深深打动。
B .“此宇宙之奇诡也”,包含着作者对前文所描写的庐山壮丽景象的惊叹与赞美。
C .“不可得而窥焉”,暗含着作者对未能前往“方湖、石井”游赏的遗憾之情。
D .“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是说作者终自己一生,也没有机会和李一起去游访名山了。
4.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李白对后辈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答案】1.端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2.C3.D4.李白描绘自己游庐山时所见的壮美景象,叙写所不能见到的胜景,希望李耑精神振奋地前往庐山游历(像自己年轻时一样向往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充满诗意地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
2.《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认为时时处处有美景,人们大多辜负之,是因为“”。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朋友的句子是“,
”。
4.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
,”三句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四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5.《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临睡之际,忽见“”之景,遂起夜游之心。
邀友夜游时,所见到的竹柏之影如藻荇交横的奇妙场景,是基于作者“”的奇妙联想。
6.《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友共赏中庭月色,“
,、”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澄碧中竹影斑驳的幽静迷人夜景。
7.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用一句“、”将月影下摇曳生姿的竹柏描绘得栩栩如生。
8.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不正面渲染月色,而以“
,、”两句,描写了光影产生的错觉,侧面写出月色之美。
9.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承天寺中庭的夜景并说明其成因的三句是:“,、,
”。
《记承天寺夜游》默写答案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7.水中藻、荇交横。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9.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记承天寺夜游》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答案]“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处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您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月夜游承天寺;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2. 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闲”?[答案]入“夜”就“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告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唯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
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和我们现现在说的“闲人”是同一种人吗?请简要分析。
[答案]不是。
作者所说的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能够欣赏月夜美景的人,现在所说的闲人是指没有事情要做、闲极无聊的人。
4.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答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表明只有张怀民可以身和作者同乐。
②休民亦未寝。
心境相同,情怀自然一致,都见明月而未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
表明两人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明两人志同道合,志趣相同,命运相同。
1.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苏轼那天晚上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
[答案]①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可以感受到;②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知音难求的心境中可以感受到;③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可以感受到;④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中可以感受到。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注释默写: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只是,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不追名逐利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④月色入户.:古今异义,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
⑤念.无与为乐者:古今异义,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⑥盖.竹柏影也:古今异义,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⑦相与步于中庭..:古今异义,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⑧相与步于中庭: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散步。
⑨怀民亦未寝: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睡,卧。
2、一词多义:与: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
介词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①遂至承天寺:于是②遂迷,不复得路:终于寻:①寻张怀民:寻找②未果,寻病终:不久空:①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②空谷传响:空荡荡的③而或长烟一空:消失,消散3、特殊句式:①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②但少两人如吾两人者耳:倒装句,定语后置,应为“但必如喜两人者闲人耳”。
③解衣欲睡:省略句,省略主语。
④盖竹柏影也:判断句。
三、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物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解析:D选项“写水突出其清”有误,这句中提到的“水”并不是庭中有水,而是月光如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D项。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解析:B选项“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有误,因为张怀民当时也是不得志,恰巧又是苏轼的至交好友,故此苏轼才找他一起共诉愁怀。
故选B项。
3、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个“闲”字。
B.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C. “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坐着的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以及漫步的悠闲。
D.首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其中“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解析:B选项“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有误,前者的乐是享乐,后者的乐是与民同乐。
故选B项。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净雅致的感觉。
B.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C.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D.本文写在作者贬谪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解析:D选项“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有误,前者表达了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后者表达了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前者闲适旷达,后者哀伤凄凉。
故选D 项。
5、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
B.“藻荇交横”四个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C.“盖竹柏影也”中只一个“影”字就点染影子的静谧、空灵之美。
D.这短短的三句话,没有一个写“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解析:C选项“一个“影”字就点染影子的静谧、空灵之美”有误,一个“影”字,写出月光的美好意境,而不是影子的美妙。
故选C项。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调歌头》、《记承天诗夜游》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水调歌头》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记承天诗夜游》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 《水调歌头》、《记承天诗夜游》两篇都写月,《水调歌头》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记承天诗夜游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 《水调歌头》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记承天诗夜游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 《水调歌头》、《记承天诗夜游》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解析:C选项“‘婵娟’指月中的仙女,“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有误,“婵娟”指月亮;闲人一指被闲置之人即被贬官之人。
为不得志的自嘲之语;二指清闲自在之人,可见其能自解、自慰,表现了作者旷达胸襟。
故选C项。
7、下列对《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劝世人及时行乐,不要辜负良宵美景。
B.本文是一篇游记,主要记叙月夜之美。
C.本文主要是写张怀民,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D.本文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解析:A选项“本文劝世人及时行乐,不要辜负良宵美景”有误,本文表达了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B选项“本文是一篇游记”有误,本文不是游记;C选项“本文主要是写张怀民”有误,本文主要写苏轼;D选项正确,故选D项。
8、对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断,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事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解析:B选项“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有误,本文表达了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故选B项。
9、下面赏析解说不当的项是()
A.“欣然”二字,既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也衬托出“月色入户”的动人景致。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明张怀民同情苏轼被贬官的遭遇,所以陪苏轼一起散步。
C.“积水空明”四个字,既反映了冷月的清光澄澈,又表现了寺院的洁静清幽。
D.“闲人”两字,是本文的文眼,是作者对世俗之人汲汲于功名富贵的讽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的心情。
解析:B选项“表明张怀民同情苏轼被贬官的遭遇,所以陪苏轼一起散步”有误,因为张怀民当时也是不得志,恰巧又是苏轼的至交好友,故此苏轼才找他一起共诉愁怀。
故选B项。
10、关于木文的艺术特色,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篇幅短小,看似单纯写景,实则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B.写月下庭中景物,用笔极为精练。
可见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善于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绘。
C.文章开笔先交代夜游的时间和原因,再绘写庭中景物,最后抒写作者的情怀。
全文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D.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而又活泼自然,简练而又含意深远,极具浪漫主义特色。
解析:D选项“极具浪漫主义特色”有误,本文使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指文学作品不加以烘托渲染,文字简练朴素,不符合浪漫主义的语言特点。
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