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普通话与华语
- 格式:doc
- 大小:16.38 KB
- 文档页数:6
如何理解普通话的定义
普通话是我国“现代汉名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又称“国语”、华语”、“中国话”、“官话”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在国际事务中,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性语言。
普通话的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三要素,普通话的定义从这三个方面限定和规范了普通话的内涵和表达。
这里需要注意的几点:语音标准是就整体来说的,并非北京话中的每一个音都是规范的,北京话并不是普通话;普通话的词汇是以北京话词汇为基础,具体词汇的读音,释义、用法,可参考目前通用的,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机构组织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一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是指区别于文言文,“五四”时期以前的早期白话文,不典范现代白文以及方言作品家等现代优秀作,理论家的优秀作品(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代表作)和发布的各种书面文件(如法律文本、通告、政令)等。
一、普通话概说一)什么是普通话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
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
马来西亚称为华语,而在中国大陆则称为普通话。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相继召开,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为普通话下了科学的定义: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阐述了普通话的内涵。
在语音方面,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而不是“以京音为主,也兼顾其他方音”。
同时,语音标准是就整体而言的,并非北京话中的每一个音都是规范的、标准的。
在词汇方面,普通话是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而不是以北京话为基础,也不是以北京话为标准。
因为词汇的流动性大,相互渗透力强,系统性不如语音那么严整,所以它不能用一个地点的方言为标准或基础,若那样就太狭窄。
在语法方面,普通话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是指现代优秀作家、理论家的优秀作品(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代表作,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论著)和国家发布的各种书面文件(如法律文本、通告、政令等)。
我们这里所讲的普通话训练着重指的是普通话的语音训练。
(二)普通话的语音特征1.音节结构简单,声音响亮。
普通话中,一个音节最多只有4个音素,其中,发音响亮的元音占优势,是一般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一个音节内可以连续出现几个元音(最多三个),如hu?i(坏),但普通话音节中没有复辅音,即没有像英语lightning(闪电)。
俄语Встреца(遇见)那样几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
2.音节界限分明,节律感强。
汉语的音节一般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声母在前,韵母紧随其后,再带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便有了鲜明的音节界限。
从音素分析的角度观察,辅音和元音互相间隔而有规律地出现,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因而极便于切分音节。
普通话、国语和华语的区别
“普通话、国语、华语”指的都是我国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一般来说,我国大陆称作“普通话”,台湾地区沿用旧称“国语”,海外华人称为“华语”。
这三种名称的实质是一样的,只是从来源和使用范围上看有一些差别。
“普通话”这个称说,早在100年前就有学者朱文熊提出来了,其含义就是指与文言和方言相对的天下通用之语。
“国语”这个称说也是早在清朝末年就有了,不过那时并没有严格的标准。
“华语”这个称说起源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社区。
其缘起是为了把普通话和华人社区里使用的各种汉语方言区别开来。
把中国的通用语言称为华语,有利于表达华人同根同宗同文化的中华民族情感。
“普通话”的意思是“普通共同”的话,不是“普通、平凡”的意思。
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许多法律都采用了“普通话”这个称说,普通话已成为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的正式名称,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普通话和国语有什么区别?普通话和国语,乍一听下,似乎是同一个意思,实际上他们的意思南辕北撤,国语实际上指的是老北京国语而非普通话,不过普通话也算国语,因为它就是把老北京国语里的发音修订后实行的,除了几个字的音跟老北京国语不一样外,其余的全都是从老北京国语发音照搬过来的.可以这么说老北京国语是普通话的前身,普通话是从老北京国语发音里经过修订后开始的,其实老北京国语是最接近普通话发音的1,总体来说,普通话和老北京国语的差距在:俄——普通话为é还有轻声e的音,后期基本是é了老北京国语为è音,法——老北京国语为fà音,fǎ这个音仅用于法力方法办法这些词普通话发音修订为fǎ角——老北京国语里有jiǎo/jué,两种音,最早jiǎo这个音是用于影视明星饰演的人物,而jué则是代表了梨园艺人,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普通话发音觉得没必要区分什么梨园艺人和影视明星都是属于戏剧,没必须分得太细,所以在大陆不管提到梨园艺人还是影视明星饰演的人物都是jué,jiǎo这个音只适用于物理几何图形还有钱币统称,如一角贰角等等.肋——老北京国语为lè,如鲍国安饰演的曹操再看到鸡肋时读的就是e音而非ei音——普通话变更为lèi崖——老北京国语为ái,如刘三姐的唱段里有一句我落石崖顺水漂,崖就是ái的音.——普通话变更为yá,他的音就跟天涯的涯是一个音了.癌——老北京国语里为Yán——普通话觉得Yán这个音跟炎一样,很不好,因为毕竟不是一种病情,所以只有做出改动,把ái音拿来,现在台湾也开始注意到Yán这个音确实不妥,所以也修正了这个发音.酵——老北京国语里为xiào,普通话发音修订为jiào朴——老北京国语里为pǔ、pú、pō、pò,其中pú是作为姓氏发音的——普通话觉得pú这个音不好,于是乎将他改作piáo的音,其余的跟以前一样,我有些生气,什么音不好借,干嘛偏偏要用嫖这个字的发音,太难听了.而其中一个最无奈的问题就是原本笔画少,简单易记的矽胶的矽字结果变成神马的硅胶,笔画增多了不说,而且发音类似火影忍者里面鬼鲛这个名字的发音,还不如矽,官方回答是这个字的发音跟锡纸的锡字接近,这应该不是理由,xī音的字足足138个,而且是xi音里字最多的,因此可以看出音同不是矽字被剔除的理由,现在这个字被剔除的原因还是不得而知2,击老北京国语里是念二声jí,普通话是一声jī发老北京国语念三声fǎ,普通话里读fà档老北京国语念dǎng,普通话读dàng,早期还是读dǎng,后期又变了.晕老北京国语念yūn,普通话早期读yūn,后期读yùn胜这个字是多音字ǚ早期老北京国语里发音有shēng和shèng两种发音,普通话只有一种shèng,改写了胜多音字的事实.鞠字在老北京国语里念jú,普通话里读jū跌字老北京国语里念dié,普通话读diē,早期也用过dié只是时间短罢了期普通话是qī,老北京国语是qí藩老北京国语里有fān和fán两种读音,普通话读音和老北京国语一样,只是fán音的用法不如老北京国语里用法频繁.可以说老北京国语跟普通话是同根同源,只是普通话作了多次修正,到我们使用时早已没有当初的模样,不过还是能看到.只要有眼力的就可以看到台湾早期的发音跟大陆相差的不是很多,但是后期台湾的发音开始跟我们南辕北辙,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变化甚大.。
“汉语”、“中⽂”、“普通话”有什么区别?“汉语”、“中⽂”、“普通话”、“华语”、“国语”……这些有区别吗?不都是指“中国话”吗?难道不是在表达的时候脑海⾥浮现了哪个词语就随便⽤哪个?这个还真不能想⽤就⽤——⼤学⾥的“中⽂系”能叫“汉语系”吗?其实,它们除了名字不⼀样……含义上也不太⼀样!“汉语”、“中⽂”、“普通话”、“华语”、“国语”具体指代的还是有所不同的。
汉语(Chinese language)别称汉语⼜称为华语、唐话等。
“华语”⼀般是新马地区的叫法。
⽇常⽣活中提到的“普通话”,⼀般就是指汉语。
在内陆,⼤多数⼈使⽤“汉语”⼀词,绝⼤多数汉语⽂⼯具书也以“汉语”命名。
汉民族的传统语⾔汉语,指汉民族的传统语⾔。
中国的少数民族语⾔,像是藏语、壮语、彝语、苗语等等,都不能算是汉语,只是与汉语同属于汉藏语系,和汉语是“亲属”语⾔。
外国语⾔更不必说,差得更远。
汉语有标准语和⽅⾔之分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以北京语⾳为标准⾳。
各地⽅⾔都是属于汉语的,像是粤⽅⾔、徽⽅⾔、闽北⽅⾔、闽南⽅⾔等等。
所以,汉语⼀词,⼀般学术上使⽤更多,更强调这个语⾔使⽤者的民族或者⽂化⾝份——汉族/汉⼈。
当然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也把“汉语”作为其母语使⽤。
中⽂(Chinese Written Language)中⽂是⼀个很混乱的概念,关于其范围可谓是众说纷纭。
语⾔和⽂字中⽂指中国语⾔⽂字或中国语⾔⽂学的简称,也特指汉族的语⾔⽂字(汉语和汉字)或汉语⾔⽂学。
中⽂是相对于国外语⾔⽂字⽽⾔,包含普通话+地⽅⽅⾔(⽂字)+少数民族语⾔(⽂字)+汉字。
从更加⼴义的⾓度看,中⽂甚⾄包括⽇本汉字、朝鲜汉字、越南汉字等汉字系⽂字。
我们说“中⽂”时,往往包括了⽂字和⽂化环境;亦或者专指⽂字,例如“简体中⽂”、“繁体中⽂”等。
⾹港⼀般多⽤“中⽂”,例如《中华⼈民共和国⾹港特别⾏政区基本法》第⼀章第九条:“⾹港特别⾏政区的⾏政机关、⽴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中⽂外,还可使⽤英⽂,英⽂也是正式语⽂。
中文、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的区分汉语”和“中文”有什么区别?简单来说,“汉语”更常在学术圈使用,“中文”在民间较常出现。
另一种常见说法是,“中文”是中国语文的简称,以现代汉字为基准,强调“文”,“汉语”则更强调为汉民族语言。
在英语中,汉语和中文都翻译为Chinese。
很多人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单纯使用“Chinese”并不准确,因为汉语口语包含了官话、粤语、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语、闽语等七种方言,而外国人学习的多数是Mandarin Chinese,即汉语官话。
一位英语某培训机构的词汇老师说,清朝时很多外国人跟清廷官员打交道,便根据“满大人”的汉语发音,把他们说的语言称作Mandarin。
这种说法部分正确,因为Mandarin一词来自葡萄牙语mandarim,最早源自马来语的menter和梵文的mantrin,意思是明朝和清朝的大臣。
《宰相刘罗锅》剧照,清朝官员的装束因为香港僵尸电影的流行成为了经典cult 文化官话形成于元代之后,是明清时期的官僚通用语,清朝中期北京官话形成,逐渐成为汉语标准语。
20世纪初,“国语”的概念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不过国语并不等同于官话,四川大学教授王东杰认为,国语和官话的区别主要有三点:1. 官话的主要区分对象是其他地区的方言,国语的区分对象是其他国家的语言;2. 官话所包含的范围更广,如北方官话就包含华北官话和西北官话,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分别是北方和南方的代表语言,而国语以北京音为标准,语音、语法都是唯一的;3. 官话注意的是字形,国语注意的是口音。
清朝末期,“普通话”的说法和“国语统一”观念一起从日本进入中国,逐渐流行开来。
到了20世纪30年代,“普通话”成为左翼文人对抗旧政权的一个标签,他们认为,“国语”这个词本身含有国家机器压迫人民的意味,是“压迫弱小民族的工具”(瞿秋白语),“普通话”则是一个“无产阶级用词”。
建国后的1955年,教育部长张奚若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宣布大力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普通话,从此,“普通话”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可的汉语标准语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论普通话研究的国语/华语视角作者:刁晏斌来源:《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02期专栏主持人语:如果按学界多数人的意见,现代汉语的起始时间从“五四”时期开始算起,那么,她到现在正好经历了一百年的发展历程。
我们在这里向百年汉语致敬,向百年汉语的创造者、使用者、维护者和研究者们致敬。
一百年间,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相当明显且涉及众多不同的方面,其中就包括海外华语的形成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变迁。
目前,全球华语的研究方兴未艾,视角多是从普通话看华语,而我们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当确立另外一个视角,这就是由华语看普通话。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我们组织了本期的“全球华语与百年现代汉语”专栏。
确立这样一个名目,我们的初衷大致有二:一是如上所说,观察与研究视角由普通话看华语到由华语看普通话;二是强调在二者及其关系研究中的历时观念,注重它们的分合变迁及将来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希望,本专栏的五篇论文在带来新知的同时,也能引发同行们对于“全球华语与百年现代汉语”这一命题的关注与进一步思考。
(刁晏斌)[关键词]普通话;国语;华语;共时研究;历时研究[摘要]普通话研究应以国语及海外华语为视角,由此会给其在共时与历时两个方面带来极大助益。
在共时方面,有助于对普通话基本面貌及特点的了解与认识,有助于研究范围的拓展,有助于相关研究的深化与细化;在历时方面,有助于理清百年汉语的发展线索,有助于进一步明晰普通话形成及发展的过程,有助于具体现象的历时研究。
[中图分类号]H102;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74(2019)02-0033-091.引言目前,全球华语已经成为一个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的学术概念,而与之相关的研究也方兴未艾,是一个前途远大的新兴研究领域。
按我们的划分,全球华语包括三大板块:其一是普通话,其二是国语(具体包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澳门地区的民族共同语),其三是华语(上位层次是区域华语,如东南亚华语、欧洲华语;下位层次是国家华语,如新加坡华语)。
华语研究录论华语缘起五个名称“华语”的命名及其在海外的复兴全球“‘华语’热”的现状分析华语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汉语、华语、国语、中文、普通话一、五个名称1.汉语:汉族的语言,中国的通用语言。
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2.华语:指现代汉语普通话,是海外多用的说法。
3.国语:指本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在我国是汉语普通话的旧称。
4.中文:中国的语言文字,特指汉族的语言文字。
5.普通话: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二、“华语”的命名及其在海外的复兴1.“华语”这个名称在汉语里出现很早,“华语”一次民国时代仍在使用。
2.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国语”被普通话取代,“华语”虽然还见诸字典,但在一些场合还是作为简称来使用,总的情况是日渐式微。
而海峡的两岸,继续使用“国语”,“华语”也同样受到冷落。
3.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华语”在世界上的另一些地方一下子活跃起来,新加坡和马拉西亚自从1960年独立后用“华语”取代“国语”,用“华文”取代“国文”,赋予“华语”新的含义,源于华侨在放弃中国人的身份后的族群名称选择。
4.长期在新加坡从事华语研究的汪迪惠认为“华语”是新加坡华族的共同语,华族则指东南亚国家华人指自己所属的民族。
三、全球“‘华语’热”的现状分析1.总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华语”这个名称在新加坡等地的活跃还是海外华人本身的事,那么70年代后期出现的“汉语热”和“华语”使用热潮则使得“华语”有了全球性的价值,世界范围的“汉语热”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2.社会对“华语”的历史和发展的影响(从社会角度)①20世纪70年代起,新加坡经济起飞,到80年代,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②同时,由于新加坡华人比例高,又是中国以外唯一采用华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新加坡华语作为汉语标准语的域外变体,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高阶语言,自然对域内语言产生影响。
名词解释普通话普通话是指现代标准汉语(Mandarin),是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新加坡以及华人社区等地认可的官方语言,也是华人最主要的通用语言。
以下是对普通话的解释。
普通话,也称为“国语”、“华语”,是中国大陆的官方语言。
它基于北京方言,并经过标准化而成为全国各地都可以通用的语言。
中国大陆政府于1956年宣布普通话为全国通用语言,此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推广和普及活动,使普通话成为了中国大陆最重要的语言之一。
普通话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有其特点。
语音上,普通话是清一色声调语言,共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
此外,普通话在音节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普遍采用单音节的词汇,使得语音的规律性更强。
在语法上,普通话有固定的词序,一般采用主谓宾的结构。
在词汇方面,普通话受到了北京方言的影响,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的词汇。
普通话的地位在中国社会中非常重要。
作为官方语言和国家的共同语言,普通话在政府、教育、媒体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普通话也是中国大陆各地人民的交流工具,在商务、社交和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使用。
此外,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普通话是主要的教学语言,学生需要学习和使用普通话进行学习和考试。
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中国大陆地域广阔,语言习惯和方言差异较大,这使得普通话的推广面临一些困难。
此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对普通话的接受程度不一,部分地区仍然坚持使用本地方言进行交流。
总而言之,普通话是中国大陆的官方语言,是国家的共同语言。
普通话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普及。
它不仅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也面临一些推广和普及的挑战。
普通话的资料1. 什么是普通话普通话,全称为“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共同语言,也是华语。
普通话基于北方官话为主要根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并借助其他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丰富自身。
普通话的规范是为了实现中国境内的语言交流统一,方便人们进行有效的沟通。
它在中国境内被广泛使用,并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2. 普通话的历史普通话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
清朝时期,官话作为统治者的语言被强制推行。
但官话并没有像普通话一样经过系统化的规范和推广。
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普通话才开始逐渐形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话被正式定为国家通用语言,并进行了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普通话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3. 普通话的特点普通话具有以下特点:•语音标准化: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基准,通过各种教育机构和媒体的推广,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发音标准化。
•语法简洁:普通话的语法相对简单,词序较为固定,容易学习和理解。
•词汇丰富:普通话借鉴了各地方言的词汇,使其词汇量较大,可以满足各种沟通需求。
•统一交流:普通话的普及使得各地区的人们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沟通,方便了各种社会交流和商务活动。
4. 普通话的重要性普通话作为中国的共同语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统一国家:普通话是中国内地的共同语言,能够促进国内的统一和团结。
•文化传承:普通话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通过普及普通话,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国际交流:普通话已经成为中国在国际上交流的重要工具。
通过普通话,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5. 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是每个中国人的基本素养。
以下是一些学习普通话的方法和建议:•正规教育:通过学校或语言培训机构进行正规的普通话教育,学习正确的发音和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听说练习:多听普通话广播、观看普通话电视和电影,进行口语练习,提高听说能力。
普通话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大陆官方:普通话台湾官方:国语东南亚华人:华语学术界: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
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
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
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
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
”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
”“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普通话的定义[编辑本段]“普通话”的定义,解放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看法。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
华语,(中国)国语,普通话,三者的区别是什古时候一般大家都说方言,也有普通话,叫官话,意思是说做官的人说的话,指的是京城的方言,普通话是北京话吗?作者:皮扎诺(本文仅作为问题以供讨论,发本贴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普通话或者要反对推普,而是要探讨语言上的事实。
历史我们不能改变,但事实我们必须尊重,曲意的遗忘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困惑] 到过北京的人或者听过北京话的人都有这样的认识:北京话跟普通话不一样。
普通话说得很好的人也有可能听不懂北京话,甚至电台的普通话播音员到了北京有时也同样会听不懂当地的北京话,这就是关于普通话和北京话的语言现实。
这个事实说明了普通话和真正的北京话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然而各种书上却明明写着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脚本的,这给国人造成很大的困惑:普通话到底是不是北京话?普通话跟北京话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了弄清楚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关系,很多人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答案。
希望能搞清楚这个国民生活中最基本的语言问题,希望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关于普通话和北京话的概念。
事实上,普通话是不是北京话呢?这一点历史会告诉我们答案,因为普通话不是凭空出世的,它也是跟世界上其它所有语言一样,是从原始的语言一步一步地进化成长起来的。
[普通话的定义] 根据举世公认的普通话的定义,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现代白话文为规范语法的语言。
但是,这个定义真的是那么铁定地正确吗?对这个定义,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反证去验证它的科学准确性。
如果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它反过来也应该是正确的,就是说,根据普通话的定义,用纯正的北京口音,以纯正的北方方言词汇,以标准的现代白话文语法说出来的必然就是普通话了。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完全依照普通话定义中的严格标准说出来的却仍然不是普通话!就是说,用纯正的北京口音,以纯正的北方方言词汇,以标准的现代白话文语法说出来的仍然不是普通话!即使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用标准的现代汉语白话文的语法说出来的话一样不等于是普通话。
普通话同国语、华语是一回事吗?
这三种称说指的都是我国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中国的大陆称“普通话”,在台湾称“国语”,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称“华语”。
三种称说,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三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当然,这三种称说从来源和使用范围上看,又有一定的差别。
“普通话”这个名称,在清末就已被一些语言学者使用。
比如1906年,朱文熊在“切音运动”中就提出了推行与文言、方言相对的各省通用之语“普通话”的构想。
后来,黎锦熙、瞿秋白、鲁迅等陆续对“普通话”有过论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尊重兄弟民族的语言文字,避免“国语”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误解,1955年10月相继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决定将规范的现代汉语定名为“普通话”,并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和标准。
其中“普通”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
1982年我国宪法更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
“国语”这个名称也是清朝末年提出来的。
1909年(宣统元年),清朝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1910年,资政院议员江谦在《质问学部分年筹办国语教育说帖》中提出了“用合声字拼合国语,以收统一之效”的主张。
后来,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都沿用“国语”这种称说,台湾至今仍这样使用。
“华语”是新加坡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对汉语通用语的称说。
在那里,这样称说汉语是恰当的。
如果用“普通话”来称说汉语,它在表达同宗同源方面就不如“华语”那样强烈。
如果用“国语”来称说汉语,就更不合适了。
因为在那些国家,汉语不一定就是官方语言,或者并不是唯一的官方语言。
国家大力推广的普通话为什么没被称为国语?普通话(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是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首选语言。
截至2015年,中国70%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尚有约4亿人只局限于听懂的单向交流。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
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
普通话可看作官话方言的次方言。
所以现代人读唐诗宋词元曲基本都能押韵),从《唐韵》到宋代《广韵》和明代初期的《洪武正韵》是继承。
普通话英文名:mandarin满族语英文名:manchurianMandarin起源于葡萄牙语mandarim-词根,意指行政,后代指官方语言,明朝文献即有此词。
Mandarin,现在说汉语 [注:汉语在广义上是指汉民族的语言,狭义上指普通话,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世界上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人使用汉语作为母语。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
汉语属于独立语,分析语。
汉语的书写方式是一种象形文字的汉字] 的地区或说汉语的人对其有普通话、国语和华语三种称呼。
这三种称谓,在中国大陆为“普通话”,台湾是“国语”[注:国语通常指法定的官方语言。
] 而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称“华语”[注:意指华人的语言]。
三种说法,名字不同,但实质相同;三者互为补充。
在大陆,“普通话”这个名词仍然是有歧义的。
官方学者理解为“标准普通话”、“规范普通话”;老百姓,望文生义,理解为“普普通通的话”。
一般来说,中国内陆大众讲的是多少有些口音的普通话。
国语和普通话是一个概念吗?现代汉语标准语继承于始于北宋、定命于元明的“官话”体系。
1909年,清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当时通用的官话正式命名为国语。
这是汉语标准语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新老国音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汉语标准语推动计划被重新进行。
1913年的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了史称老国音的“国音”系统,它的特点是“京音为主,兼顾南北”,具有入声。
“统一会”还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此后,“国音”在中国全国范围内推行。
到了1924年—1926年,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将国音修订为“以北京的普通读法为标准”,即新国音。
“国语”的定形1932年5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以新国音为准《国音常用字汇》,这代表着现代汉语标准语第一个系统--国语系统的正式成形。
1932年-1949年以来的国语广播,基本上都都采取了以《国音常用字汇》为基准的形式,各地的汉语标准语是一致的。
1949年以后的国语系统、普通话系统、华语系统,均缘于这个时期的国语系统。
[编辑]1949年以后1949年之后,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汉语标准语(分别为国语系统和普通话系统)沿不同的轨迹发展。
此外,在东南亚等华人地区,有源于国语系统的华语系统。
国语系统:台湾于1945年至戒严结束,一直以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国语发音作为汉语标准语,尽管台湾大多数人的国语发音与这种“标准音”有着明显的区别。
戒严结束后,台湾大多数人的国语发音已被台湾主流社会所接受,被称为台式国语,而自中国大陆带来的不带“台湾味”的“标准”国语发音(如邓丽君的发音)则不在台湾青年人中流行,成为了“老派国语”。
普通话系统中国大陆于1955年开始,用普通话来称呼汉语标准语。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机构的解释,“普通”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不称为“国语”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尊重。
普通话仍以北京音为基础,与(老派)国语相比,在单字的发音上几乎相同,但在听感(涉及到语调等)、词汇上又有不同。
普通话语音基本知识普通话语音基本知识大全关于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际用语,还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那么,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普通话语音基本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际用语,还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其内涵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在台湾称国语,在新加坡称华语。
普通话在明朝清朝称官话,在宋朝以前,普通话还被称作通语、凡语、雅言等。
普通话和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因而人们狭义指称普通话时,主要指普通话语音。
2.语音。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有表意义的功能。
语音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
物理属性表现为,语音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种要素。
生理属性表现为语音通过人的发音器官一系列运作形成,如,肺部呼出气流,通过气管至喉头,作用于声带、咽头、口腔、鼻腔等,形成不同音质的语音。
社会属性表现为用什么语音形式来表示什么意义,不由个人决定,而由社会约定俗成,比如称自己,汉语语音形式是wǒ(我),英语语音形式是[ai](I),俄语语音形式则是[ia](Я)3.《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是根据普通话语音系统制定的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语音的方案,它于1958年2月11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及施行。
其由五部分内容组成: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
汉语拼音字母采用拉丁字母,字母有四种体式:大楷、小楷、大草、小草。
每个字母所代表的音叫本音,本音用来拼音。
为便于称呼,每个字母还有名称音。
为方便教学,在声母本音后配上不同元音,这样发出的音叫呼读音。
比如:字母b的本音是[p],名称音是[pε],呼读音是[p?]。
4.音节。
音节是语音最小的自然单位。
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比如“老百姓”三个字,读出来就是三个音节:lǎo bǎi xìng。
国语名词解释国语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
国语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普通话,也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国语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边疆地区的统治,于1912年制定了《清代官话韵书》,规定了北京普通话为官方语言。
这是国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国语形成的起点。
国语的语音特点主要源自北京话。
国语的语音系统包括四声、轻声和声调的变调规则等。
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每个字音都有相应的声调。
轻声是不发声调,前一个字的声调会影响到后一个字的读音。
这些语音特点使国语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国语的词汇主要是以汉字为基础,包括单音节词、多音节词和词组等。
国语的词汇丰富多样,涉及各个领域。
国语的词汇中还保留着一些古代汉语的影响,比如古诗词和成语等。
同时,国语还吸收了一些外来词汇,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国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以词序为基础,即主谓宾的顺序。
国语的语法也比较规范,有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可循。
同时,国语还有丰富的语法衍生形式,比如被动语态、否定结构等,使得表达更加准确和丰富。
国语的交际功能也非常广泛。
国语的交际功能包括交际前后的准备工作,如思考内容、表达方式和掌握谈话的基本规则。
国语的交际功能还包括控制对话流程的技巧和能力,如掌握语际转换、合理使用语气和控制谈话节奏等。
国语的使用范围广泛,不仅在中国境内被广泛应用,也在国际间扮演着重要的沟通工具。
国语的普及和推广是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语的发展也与中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紧密相关。
综上所述,国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以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国语具有丰富的词汇、语法和交际功能,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层面。
国语的发展和普及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国语的名词解释国语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通用的语言,也是中国的一种最主要、最广泛使用的语言。
国语以普通话(北京话)为基础,是在普通话基础上经过标准化处理、修饰、规范而形成的一种语言。
国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国语一般指当时官方通用的语言,比如汉代时的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学经典和古代文献的主要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国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
在现代,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有各自的方言。
为了统一国家的语言文字,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推广普通话作为全国性的共同语言成为必要的举措。
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融合了各地方言的优点,经过长期实践和改进而成为国语的基础。
国语的确立和推广,对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和沟通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是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合作的桥梁。
通过学习国语,可以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能够彼此交流、了解、沟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国语也是中国的对外交流的主要语言。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文化产品和科技成果走出国门,国语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同时,学习国语也成为很多外国人士融入中国社会的必备能力。
国语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无论是在官方、学术、商务还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国语已经成为大家的普遍选择。
学习国语对于提高文化素养、开拓国际视野、促进社会交往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国语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通用的语言,以普通话为基础,是中国最主要、最广泛使用的语言。
国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国际交流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国语,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和职业竞争力。
国语、普通话与华语
国语是不是普通话呢?
实质上,国语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通话。
可以这样说,国语是普通话的旧称,而今台湾还沿称国语,华语是普通话在海外(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称呼。
过去,外国人称普通话有时用common speech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有时还沿用manderin, 而今呢,“普通话”的说法越来越普遍,外国人干脆就用“普通话”的音译,叫putonghua了。
著名学者唐兰曾向周有光先生讲:“华语这个名称最好,华语这个名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行。
”周有光先生说:“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国语是中国的全国共同语,华语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
三个名称不是彼此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两位老前辈的话很有道理。
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就是在法律上明确了普通话的国语地位。
既然国语就是普通话,为什么还出来这样两个名称呢?
国语和普通话这两个名称几乎是同时出现的。
前面说过,1909年,资政院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定名为“国语”,临危的清政府不得不采纳了这个建议。
而在此之前的1906年,著名学者朱文熊就提出了推行与文言和方言相对的各省通用之语“普通话”的构想。
后来著名语言学
家黎锦熙和文化革命的先驱鲁迅、瞿秋白等对“普通话”都有所论述。
“普通话”的“普通”在这里不是“普普通通,平凡、不特殊”的意思,而是“普遍共通、普遍通用”的意思。
但是不管是“国语”还是“普通话”,人们并未取得内涵上的共识。
例如民国初年的读音统一会认为国语就是“就国音而发”的“近文之
雅语”,是“一种极普通之官话”,当然这是很含混的说法。
而朱文熊所说的“普通话”也只是“各省通用之话”这样模糊的说法。
1931年,瞿秋白写文章批评五四以后白话文的发展发生了偏向,成为“非驴非马的文体”,意指其为半文半白。
瞿秋白主张中国需要再开展一次俗语文学革命运动,用“现代人的普通话来写”。
这“现代人的普通话”是共通的,习惯上中国各地共同使用的;是大众的,也就是“俗话”,不是“雅语”;是现代的,多音节的。
这样,我们大概可以分出当时“国语”和“普通话”的差别在于前者是“雅”的,后者是“俗”的,前者是半文半白的,与文言藕断丝连的,后者是大众的,是中国各地正在实际使用的,是大众都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的大众口语,是比“国语”更具普遍性和更接近人民口语的白话文。
我们都听过侯宝林先生的一段相声里模仿当时话剧里“国语”的口吻对话:
欲坐人力车的乘客对车夫说:“三轮,你好不好拉我去东四牌楼?”
拉车的也这味儿:“哦,东四牌楼,东四牌楼……你为什么要到那里去?”
乘客:“哦,我住家在那里。
”
车夫:“哦,你给八毛钱好喽。
”
乘客:“八毛钱,未免太多了一点。
我只能给你三毛钱。
”
车夫:“哦,三毛钱!先生,我实在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
你看,这是蹬三轮儿的口气吗?由此证明,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所说的国语并不完全是人民大众的口语,确实是一种非驴非马的“近文之雅语”。
尽管如此,国语运动对于文言和方言来说绝对是社会的进步,由于话剧、电影和广播的发展,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国语得到广泛的传播。
人们记住了金山、赵丹、石挥、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周璇、孙道临、刘琼这些著名的影星,同时也跟着学会了这些影星所说的国语。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采用“国语”还是“普通话”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称呼的讨论中,“普通话”逐渐占了上风。
新中国的语言政策是各民族语言一律平等,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国语,似有大汉族主义之嫌。
建国初期,“国语”和“普通话”这两个称呼并存,例如当时的小学语文课名为“国语”,而1950年教育部公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则要求“使儿童通过以儿童文学为主要形式的普通话语体文的学习、理解,能独立、顺利地欣赏民族的大众的文学,阅读通俗的报
纸、杂志和科学书籍”,“能正确地用普通话和语体文表达思
想感情”,“通过普通话和语体文并联系各科的学习,获得初
步的自然史地常识,并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国民公德”。
这时的称呼,还是“普通话”与“国语”并用的。
直到1956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后,“普通话”这一称呼
才正式取代了“国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省至今仍沿用“国语”的说法,但台湾民众也都知道“国语”就是“普通话”,“普通话”就是“国语”。
“华语”是海外华人对“普通话”的称呼
在海外,华语是同粤语、闽南话、客家话、潮州话、浙江话、海南话等汉语方言相提并论的,因此华语不是指汉语,而是专指汉语的普通话。
早年奔赴海外的华人多是为谋生而去的,因此文化水平不高,而且那时也没有推广普通话的要求,即使有些文化,也不会说国语。
所以早年移居海外的华人以及一直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后裔一般不会说国语,只会说家乡的方言。
近二十年来,因留学、做生意而定居海外的华人越来越多,他们大多会说普通话,因此华语在海外也越来越流行。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以及政治的高度稳定
使得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空前扩大,学习中国的通用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世界性时髦,更是一种越来越迫切的世界性需要。
因此推广和学习华语(普通话),从80年代以来开始在许多国家成为热潮,
普通话的国际化方兴未艾。
以新加坡为例
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并包含马来人、印度人等少数民族的多语种国家,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在新加坡,华人占总人口约76%,其祖籍多在福建、广东、海南,使用着福州话、闽南话、潮州话、海南话、广府话、客家话等12种汉语方言,缺少一种能沟通所有华人的共同语言,这对于华族的交往和团结显然不利。
在华族中推广能跨越汉语方言的华语,有利于增进华族内部的交往,增强华族的凝聚力。
因此从1979年起,新加坡政府着力在华人中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华语,提出推广华语的许多好处:华语能消除方言的障碍,方便华人沟通;华语可用华文(中文,即普通话的书面语)来书写(方言不容易用现成的汉字准确记录),学习和应用起来更加容易(这是与“说方言,写华文”的言文不一致相比而言);华语的应用范围很广,而华文是探求华人丰富和悠久文化遗产的钥匙;随着科技的进展,华语已经成为一种电脑语言;华语可以帮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华文;在学校里所学的华语能在校外学以致用;华语只有四声,学起来容易,而方言却有八九声(如广州话有8个声调,阳江话有10个声调),等等。
经过大约10年的努力,推广华语运动取得显著的效果。
据统计,会说华语的人由1981年的76%上升到1989年的85%,小学生在家里
常用华语的由1980年的25.9%上升到1089年的69.1%,
而同期在家里常讲方言的由64.4%大幅度下降到7.2%(其
间在家里常讲英语的也由9.3%上升到23.3%)。
在公共场所使用华语交流的华人大幅度增加,使用方言的大幅度减少。
官方鼓励新生儿登记姓名采用华语发音的汉语拼音。
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学校在电脑华文信息处理和教学中一般使用中国的简化字软件。
尽管缺少1989年以后的调查统计资料,但据新加坡官方和学者介绍,华语在新加坡的地位持续上升,方言的使用范围日益狭窄,以致一些人士呼吁要注意保留方言文化。
在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华语在华人学校里也在加强,例如马来西亚的华语教学跟新加坡一样,采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采用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和规范汉字(不使用繁体汉字)。
至于欧洲和
北美,由于近20年来从祖国大陆和台湾去的新移民数量猛增,这些新移民都是说普通话(国语)的,因此普通话在那里的华人社区里也越来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