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从众心理名词解释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面对社会集体行动时,倾向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状态。
个体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或者缺乏信息的时候,会选择相信和追随他人的意见和行为,而不是独立思考和作出决策。
从众心理可以追溯到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的研究。
他在《群体心理》一书中提出了从众心理的概念,并阐述了从众心理的表现形式。
他认为,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集体压力和群体思维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一致和相似行为。
从众心理的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群体性的追随行为。
在众多群体中,个体常常根据别人的行为和意见来作出自己的决策。
这种追随行为可能出于多种原因,比如社会认同、回避责任和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等。
这种追随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群体的协同合作和共同行动,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从众心理还包含了盲目顺从和集体妄想等表现形式。
盲目顺从是指个体在面对权威或者他人意见时,不做独立思考而盲目听从。
集体妄想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冲动和情绪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种错觉或者幻觉。
这些表现形式都体现了个体在从众心理下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特点。
从众心理的形成主要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认同、权威影响和社会规范等。
个体为了追求自身的需求和利益,常常会受到社会的观点和规范的影响。
心理因素包括模仿欲望、认同需求和社会比较等。
个体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同,并避免孤立和拒绝的压力,从而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从众心理有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在于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协作,节省个体的认知和决策成本,提高效率。
但从众心理也存在局限性,容易导致人们丧失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而陷入错误的决策和行为中。
为了解决从众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个体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力来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同时,社会和组织也可以通过提供充分的信息和资源,鼓励个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减少从众心理的影响。
生活中从众心理的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从众心理的例子。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面对不确定
情境时,会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或意见,以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
这种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就来看看一些生活中的从众心理的例子。
首先,购物时的从众心理是非常常见的。
当我们看到别人都在购买某种产品或
品牌时,很容易受到影响而跟风购买。
比如,某个明星代言的产品在短时间内就会被抢购一空,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产品一定很好。
这种从众心理让人们觉得自己不会错过什么,同时也给予了自己一种归属感。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从众心理也是非常明显的。
当某个话题或热点事件在社交
媒体上被大量讨论和转发时,很多人会跟风加入讨论,即使他们对这个话题并不是很了解。
这种从众心理让人们觉得自己不会被孤立,同时也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同。
另外,就餐时的从众心理也是常见的。
当一个餐厅或食品品牌在社交媒体或口
碑上被大量推荐时,很多人会跟风前往尝试,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地方一定很好。
这种从众心理让人们觉得自己不会错过美味的食物,同时也可以和他人分享相同的体验。
总的来说,生活中的从众心理例子不胜枚举,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从众心理可能会让我们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因此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风。
从众心理调查报告从众心理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中,众所周知的一种心理现象——从众心理,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探讨从众心理的特点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调查对象主要是来自不同年龄、职业和地域背景的人群。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一、从众心理的普遍存在调查结果显示,从众心理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面对某些情境时,会倾向于从众行为。
这些情境包括购物、时尚潮流、社交活动等。
从众心理的普遍存在表明,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受到他人的影响和认同感的需求是根深蒂固的。
二、从众心理的原因为了探究从众心理的原因,我们在调查中设置了一些相关问题。
结果显示,人们从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社会认同:人们希望被社会接受和认同,因此会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观点,以获得归属感和满足心理需求。
2. 不确定性回避: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境时,人们倾向于从众,因为他们相信他人的选择更可靠,能够减少风险和错误。
3. 群体压力:人们可能因为害怕被孤立或排斥,而选择从众行为,以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或矛盾。
三、从众心理的影响从众心理对个体和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个体层面上,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个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下降,因为他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
此外,从众心理还可能导致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出现盲从和错误的判断。
在社会层面上,从众心理可能导致社会的同质化和缺乏多样性。
当大多数人都追随同样的潮流和观点时,社会的创新和进步可能受到限制。
此外,从众心理还可能导致社会出现群体性的错误决策,因为大多数人都倾向于从众,而不愿意质疑和思考。
四、应对从众心理的方法面对从众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应对:1. 增强自我意识:通过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从而减少对他人意见的依赖。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从众心理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到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面对从众心理时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从众心理的定义: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为了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而做出相应行为的心理现象。
2. 从众心理的特点:无意识性、非强制性、普遍性。
3. 从众心理的原因:寻求认同、避免压力、提高自信。
4. 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降低自尊。
5. 正确应对从众心理的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坚定信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和正确应对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和正确应对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个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众心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角色扮演法: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众心理,提高应对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对从众心理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众心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应对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5. 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众心理,提高应对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正确应对从众心理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从众心理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评价方法:观察法、问答法、自我评价、同伴评价。
3. 评价内容: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应对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儿童从众心理【摘要】儿童从众心理是指儿童在与他人互动时,受到他人行为或观点的影响,从而出现一种跟随大多数人的倾向。
这种心理现象在儿童中普遍存在,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从儿童从众心理的形成因素、表现形式、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家庭和学校是儿童从众心理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儿童从众心理对儿童的社交行为、成就动机、自尊心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引导和教育儿童正确处理从众心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儿童从众心理的影响机制和更有效的教育策略。
通过对儿童从众心理的研究和引导,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儿童从众心理、定义、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形成因素、表现形式、影响、家庭、学校、发展方向、重要性、教育、引导、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儿童从众心理的定义儿童从众心理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下,儿童为了追求认同和融入群体而表现出的一种倾向。
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会受到社会环境和同伴群体的影响,从而产生从众的态度和行为。
儿童从众心理的形成涉及到个体的发展、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儿童从众心理的表现形式包括模仿、跟随、迎合他人的意见和行为等,主要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纳。
随着社会化和成长过程,儿童从众心理逐渐显现出对同伴的依赖和追随倾向,同时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研究儿童从众心理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行为特征,为教育实践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对儿童从众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促进儿童自我认知和个性发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行为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1.2 研究背景儿童从众心理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社会心理学的早期阶段。
早期研究主要关注群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集体行为和社会规范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儿童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儿童从众心理这一特殊领域。
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1]。
通俗地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人云亦云”。
如遇到意见分歧,本来你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但当这种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你可能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迫于多数人“无形的压力”,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随大流。
一、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1.消费从众。
高校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大学生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已形成风气。
有些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这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2.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
据调查,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一同吃饭,一同上自习等等。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如某高校有个班5名考上研究生,竟都是同一舍员。
除此之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如学生的考试作弊。
有的学生从主观上并不赞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甚至还说:“大家都作弊,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
”3.恋爱与性观念的从众。
一方面,大学生随着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渴望,加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冲击,更触发他们较强烈的性体验想法;另一方面,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
一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或被异性朋友追求证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而一些无人问津的同学则会感到寂寞、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
据某高校进行的一项最新大学生性观念抽样调查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否是处女(或处男),约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可增进爱的发展[2]。
从众心理心理学解释
从众心理是指一个人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现象在社会中非常普遍,深层次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
人们常常会通过模仿和接受他人的观点和行为来减少不确定性和获得认同感。
- 社会心理学家
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从众心理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群体压力:当个体身处在一个群体中时,为了避免被排斥或孤立,个体更有可能从众。
•不确定性:在不确定的情境下,个体更愿意相信和跟随他人的观点,以降低自己的不确定感。
•社会认同:人们往往希望被社会接受和认同,因此会遵循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从众心理的实际应用
从众心理在许多领域都有实际应用,例如:
1.广告营销:广告经常使用明星或普通人作为代言人,以激发从众心理来吸
引更多消费者。
2.社交媒体影响: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分享数经常会影响人们对内容的评价
和转发行为。
3.群体行为:事件现场的群体行为往往受到从众心理的驱动,导致情绪和行
为的传播。
以上只是从众心理的一些方面,它在社会心理学中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一、什么是从众一、什么是从众所谓从众,所谓从众, 是指个人由于受到团体的压力,是指个人由于受到团体的压力, 而在知觉、而在知觉、 判断、判断、 动作等方面做出的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
这种行为受社会团体的压力影响。
最明显的方式就是“随大流”。
它使得个体在符合社会要求与团体要求的动机支配下,改变自己原来的观点、立场,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自己原来的观点、立场,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曾多次做过关于视知觉方面的从众实验。
实验材料是验。
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每次向被试者出示一套卡片。
其中一张卡片上有一根标准直线。
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根长短不等的垂直线,里面只有一条垂直线与标准线等长。
实验要求被试从三条垂直线中选出一条与标准线等长的垂直线。
尽管在个人单独判断时,尽管在个人单独判断时,百分之百的被试都会做出正确无误的回答,百分之百的被试都会做出正确无误的回答,百分之百的被试都会做出正确无误的回答,然而然而在特殊情景中的实验结果就有了很大的区别。
主试选择了几个试验者混在被试者中间冒充被试。
试验分成7人,人,其中6人为假被试,一人为真被试。
事先要求假被试在一定时候说瞎话。
每当主试显示一对卡片并要求回答“哪条线与标准线等长”时,都是6位假被试先回答,最后才轮到真被试回答。
在全部的18次实验里,验里,前6次假被试回答都是正确的,同真被试的见解完全一致。
但是从第7对卡片起,对卡片起,6名假被试异口同声、语气坚定地说了瞎话,轮到真被试回答时,他迷惑不解,陷入了矛盾的境地,经他迷惑不解,陷入了矛盾的境地,经过再三犹豫,过再三犹豫,真被试的声音由大到小,真被试的声音由大到小,真被试的声音由大到小,最后选择了与前最后选择了与前6位一样的错误答案。
位一样的错误答案。
在在这种情况下,作出同前面被试同样选择的人数占全部被试的32%。
后来,有人改进了这项实验的方法。
后来,有人改进了这项实验的方法。
从众心理1. 什么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又称为群体心理,是指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会倾向于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似的行为或观点,以避免被排斥或受到负面评价的心理现象。
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行为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之一,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包括社会生活、经济决策、消费行为等。
2. 从众心理的原因2.1 社会认同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群体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为了获得社会认同和接纳,个体倾向于与其他人保持一致,以避免被边缘化或排斥。
这种社会认同的需求促使人们采取从众行为。
2.2 安全感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常常选择与他人保持一致,以获得更强的安全感。
从众行为给个体带来一种确信感,认为与他人保持一致可以减少风险和责任。
2.3 信息不对称对于某些专业领域或决策情境,个体可能没有足够的知识或经验来做出准确的判断。
此时,个体通常会参考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作为参考,以避免犯错。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从众心理的发生。
3. 从众心理的影响3.1 决策失误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当个体只根据他人的意见或行为作出决策时,可能忽略了其他可能的选择,导致决策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
3.2 集体恐慌从众心理在应对紧急情况时可能引发集体恐慌。
当一个人开始表现出恐慌的迹象时,其他人往往会因为从众心理而感染,进而造成全体群体的恐慌和混乱。
3.3 消费行为受影响从众心理对消费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当一个产品或服务在社会中广受欢迎时,个体也倾向于跟从潮流,购买同样的产品或服务,以获得社会认同和满足心理需求。
4. 如何应对从众心理4.1 自我意识与自信心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是缓解从众心理的关键。
个体需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并且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
在面对他人的意见或行为时,保持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观点。
4.2 对多样性的尊重个体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仅仅局限于从众。
多样性是社会进步和创新的源泉,通过接纳和包容多样性,个体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从众心理的原理从众心理,这可是个特别有趣又超级常见的事儿呢。
咱先说说啥是从众心理吧。
简单来讲,就是看见别人干啥,自己也跟着干啥,就像一群小鸭子,一只带头走了,后面的就排着队跟着走。
比如说,在街上看到一家店门口排了好长的队,好多人就会想,这么多人排队,这店肯定有啥特别的好东西,然后也跟着排上去了,都没管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
这就是从众心理在捣鬼啦。
那从众心理为啥会这样呢?这里面有好几个小秘密呢。
一个原因是我们都想要有归属感。
人啊,是群居动物,都害怕自己被孤立。
你想啊,如果大家都在做一件事,就你不做,你是不是会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呢?就像在学校里,同学们都在玩一种新的游戏,如果你不玩,你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和大家有点格格不入。
所以为了能融入集体,能有那种归属感,我们就会跟着别人做一样的事。
这就像是一种无声的约定,大家都这么做,我也这么做,这样我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啦。
还有哦,信息的不确定性也会让我们从众。
有时候我们对一个事情不太了解,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比如说,你到了一个新的城市,不知道哪家饭馆好吃。
这时候你看到有一家饭馆里人特别多,你就会觉得,这么多人选这家,那这家肯定不会差。
因为你没有其他的信息可以参考呀,别人的选择就成了你的参考标准。
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小蚂蚁,看到别的蚂蚁往一个方向走,就觉得那个方向肯定是对的,然后跟着走。
另外呢,社会的规范和压力也在起作用。
在社会里,有些行为是被大家默认的。
要是你违反了这些默认的行为,可能就会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或者批评。
就像在一个很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家都在安安静静地看书,你要是突然大声喧哗,那肯定会被大家嫌弃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符合社会的规范,避免那些压力,就会从众。
这就像是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着我们,让我们跟着大众的脚步走。
从众心理在生活里到处都是。
比如说流行的时尚潮流,为啥今年流行这个款式的衣服,明年流行那个款式呢?很大一部分就是从众心理。
时尚界推出一种新的风格,明星们穿上了,然后大家就觉得好看,就都跟着穿。
费心理大致有四种,分别是:1.从众心理,2.求异心理,3.攀比心理,4,求实心理。
1,从众心理具有仿效性盲目性评价:消费是否该从众,要具体分析。
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特点: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它的利在于可以推动新工艺与产品出现,而弊在于展示个性不但要考虑社会认可,还要考虑代价。
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特点:面子消费评价:这种消费心理不可取
4,求实心理: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往往考虑很多因素评价:讲求实惠,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包括消费者兴趣、消费习惯、价值观、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特征。
消费心理指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
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众心理也被称为群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被其他人影响的心理现象。
这种影响可能是随意的、无意识的,甚至可能是反常的。
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不仅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而且在政治、商业、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产生从众心理呢?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个体在社会中处于一个社交网络中,周围的人不断地对他们施加影响,如家庭、学校、朋友、同事等群体。
这种社会影响不断地扩散,不断地强化,下意识地使人们去从众,这种从众被称为“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成员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良好的规范能够促进人们的发展,帮助人们适应社会,但是不良的规范能够引起不正常行为和思想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比如,许多人曾经参与抢购或者排队抢购,这就是因为大家都在排队,自己也跟着排队了。
这种从众心理在社会中经常出现,人们常常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同,不惜一切代价去从众。
二、媒体的影响媒体的影响也是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我们无处不在的是各种各样的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
这些媒体可以影响人们的看法、价值观和态度。
媒体通过报道、宣传各种新的、时髦的事物,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角度和参照标准,这就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想法。
比如,现在流行吃海胆和三文鱼肚子,原来很多人不知道这些东西,不知道它们有多好吃,但现在却遍地都是这些“新奇”食品的广告,就让许多人在网上承认这种新奇食品,这就是媒体上的从众心理。
而且社交媒体更是加剧了从众心理。
三、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被其他人所影响,产生从众心理。
这种压力可能来自保持关系或者工作压力。
Boss一旦提出了一个决策,他的员工就有可能因为忠于可以很快接受此决策而真心认可这个决策,即使他们之前不同意这个决策。
这就是心理压力和从众心理的结合。
生活中从众心理的例子
从众心理在生活中的例子。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会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倾向于跟随
群体的行为、观点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从众心理的例子。
例如,在购物时,当我们看到很多人都在购买某种产品时,我们也会觉得这种
产品一定很好,于是也会跟着购买。
这种情况在网络购物中尤其常见,因为我们很容易受到其他买家的评价和推荐的影响,从而决定购买某种产品。
另外,从众心理也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很明显。
比如,在一个聚会上,如果大
家都在谈论某个话题,我们很容易跟着加入讨论,即使自己并不是特别感兴趣。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观点,而去迎合群体的观点,以求得到认同和融入群体。
而在工作场合,从众心理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决策。
当团队中的大多数人都支持
某个方案时,即使自己有不同的看法,也会有一种压力让我们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以避免与团队产生分歧。
总的来说,从众心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的消费选择、社交行为、工作决策等方方面面。
要想避免从众心理的影响,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理性对待周围群体的影响,坚持自己的观点和选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不被群体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从众心理的例子
从众心理是一种社会心理学术语,它指的是一个个体被群体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思维、情绪或主张的现象。
它是一种基于社会的行为,以某个社会的价值观和流行观点为基础,当个体感到跟其他人有心理上的差异时,他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与大多数人一致。
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如在学校里,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因为他们担心被拒绝,所以就会把自己的行为、观点、情绪和社会接受的观点保持一致。
另一个例子是,在晚会上,当有人大笑时,其他人也很快开始大笑,即使他们不知道笑的根源。
从众心理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候一个人可以做出错误的决定而
不看到自己的错误,例如在众人的压力及其他因素下,某人可能做出一些反抗伦理的决定,比如街头抢劫等,而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正确的。
从众心理在社会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允许社会成员在一起合作,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构建群体共识。
它也可以把个体带入组织,形成文化。
例如,多数宗教里都有一个“精神导师”,它的任务就是带领众人走上正确的道路,发挥社会作用。
同时,从众心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个体可能会失去个人主张,被社会压制;另一方面,从众心理可能会使个体进入错误的社会行为,比如流行趋势也可能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比如吸烟和酗酒。
总之,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它能够帮助形
成社会共识,影响个体行为,形成文化。
但是,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因此需要谨慎对待。
从众—社会心理现象之一
有朋友也说到这样一个现象,尽管自己对所持股票充满信心,但当看到很多的报道或身边的人抛售时,犹豫之后,还是将手中的股票抛掉了,但之后就对自己的此行为后悔不已。
其实,这种现象就是近来很多分析师提到了一个心理名词—从众。
什么是从众,从众有哪些经典研究,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个体为什么从众,谁会从众,我们是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的。
社会心理学家作了系统的研究。
一,从众的概念和内涵从众(COMFORMITY)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从众可以表现为顺从和接纳.
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顺从,主要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如果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就叫服从(OBEDIENCE).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接纳(ACCEPTANCE).
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顺从只是使自己符合某种期望或要求,但并不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很多时候,为了心理平衡,顺从之后紧跟着接纳,因为人通常会赞成自己持续在做的事情.例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开始不愿意接受的工作安排,但随着过一段时间,我们会为自己找到各种可接纳的理由,并可能让自己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应该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权威可以强使公众服从,但私底下的接纳却是另一件事情.
二,关于从众的经典研究
(一),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揭示了从众的
主要原因是暗示的作用.实验给我们的启迪是: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是我们自己的观点.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暗示处处存在.例如我们可能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一个人咳嗽,笑或打呵欠,他周围的人也好象被感染了;有如此行为;通常我们处在愉快的人中间会使我们有愉快感;同一工作群体中的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这都是暗示结果,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心境联结”.
还有另外一些有趣的现象,如经常与一个晃脚的人在一起,你也变得更会晃脚,你可能只是认为这是一种自动行为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从众,社灰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变色龙效应”.
当然暗示在现实中并不总是有趣的.例如,在听了劫机,自杀的新闻后,这类的事故也会迅速增加.在1962年8月,梦露自杀后,美国8月份的自杀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所增加的自杀事件只是发生在自杀被报道的区域.报道得越厉害,以后的灾祸增加得就越多.如美国”
9.11”事件后,因为过多关注和报道的缘故,同期在世界范围内的自杀式劫机事件超过了有史以来的劫机事件.
在所有的人群中,心理学家发现,青少年是易感人群.所以模仿自杀行为更多是发生在青少年群体中.
(二)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压力是从众的主要原因.
(三)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他的实验虽然违背了道德伦理问题,但却发现了一种极端的从众现象-服从.并揭示了引起服从的原因.
1情感距离会影响服从. 在电视上,侩子手将受刑者的头蒙上,就是让受刑者失去个性,以好下手.战争中,高空投弹的命令比近距离扫射的命令更容易执行,也是因为高空投弹不用受到个性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
但从积极一面讲,人们对于个性化的人是最富有同情心的.这也是为什么要替一些饥饿的人呼吁时,用现实相片更容易打动人.
2权威的接近性或与合法性会影响服从. 实验也表明,命令的发出者亲自到场而不是用电话,这种空间距离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
心理学家在一个称为”直肠耳朵疼”的案例中,明显看到个体对合法权威的服从.医生命令对右耳里滴药.在处方上,医生把”滴入右耳”写成了”滴入直肠耳朵”.看了医生的处方后,顺从的护士把所要求的药滴入了顺从病人的直肠里.从这个案例中,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权威被认为是合法更能使人服从.
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例如,在接到命令情况下,极大多数士兵会放火烧百姓的房屋或杀人,即使他们认为这种行为在其他情境下是不道德的.
3,权威的机构性会影响服从有机构作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力。
心理学家收集的一个有趣例子。
一个精神病患者将车开到了悬崖边,精神病学家苦口婆心地劝解无效,正在想用其他什么办法的时候,一个完全不知情的警察恰巧看到这一场景,立即用喇叭大叫:“哪个笨蛋把车开到悬崖边了,还不赶快把它开走。
”这个精神病患者立即乖乖地将车开走了。
4,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影响服从。
例如当面对不公平的现象,完全有理由指责时,一开始你可能还犹豫不决,但当有其他的人接二连三地纷纷指出不公平的事实,谴责这个现象时,你也会肯坚定地跟着他们指责了。
这就是释放效应。
因此,从以上的因素来看,在最理想的条件下,合法,近距离的命令者,遥远的受害者以及没有一个不服从的榜样,人们容易表现得从众,甚至是服从。
三,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如果任务判断非常困难,或者,参与者感到无力胜任,从众的比率会大大增加。
如果群体由3个或更多个体组成,凝聚力高,意见一致和地位较高的话,从众程度最高。
两个三人组引发的从众比率要比一个六人组所引发的从众比率要高。
因为多个小群体的一致意见会使某个观点更可信。
当有人做出破坏群体一致性的回答时,个体的从众行为只有通常的四分之一。
如果是在公众场合作出行为反应,并且事先没有任何承诺,从众的比率也很高。
个体一旦对自己的立场作了承诺,就很少屈服于社会压力。
因为作出公开承诺往往让人难以后退。
实验表明,人们必须面对他人做反应时要比私下里回答问题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与面对群体相比,在秘密投票间里,我们更容易坚持自己的信仰。
四,个体为什么会从众个体之所以从众,是因为一方面想被群体接纳和免遭拒绝,即叫做规范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受到信息影响。
日常生活中,群体常常拒绝某些行为偏离者。
正如绝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遭到社会拒绝是令人痛苦的。
如果我们偏离了群体规范,我
们就要付出情绪上的代价。
同样,当现实较为模糊时,其他人可能就成为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因此,对社会形象的关注往往容易产生规范影响。
而希望自己行事正确则往往容易产生信息影响。
五,谁会从众人们可能错误地认为个性会使人从众,其实心理实验证明,与情境因素具有的影响力相比,个性得分是个体行为的一个很差的预测指标。
如果想知道某个人在多大程度上会从众,最好先去了解一下情境,而不是心理测验的分数。
文化的差异性也让不同文化中的人表现出或多或少的社会敏感性。
集体主义国家的人们比个体主义国家的人们更容易受到他人影响而作出反应。
六,我们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逆反会引起抵制从众。
逆反是人们为了保护自由感而采取的行动。
个体非常看重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以至如果社会压力非常明显到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就会引起反抗。
心理学家将这种努力限制人们的自由感而导致的反从众称为“回飞镖的效应”。
坚持独立性和个性的方式行事,也会引起反从众后记从众并不是全坏,也不是全好。
作为个体,我们需要平衡自己的独立性需要和依恋需要,私密性和公共性,个体性和社会性一致。
我们不能在现实中以极端满足自我和真正表现自我的方式来生活。
因此,做你自己的事,责疑权威。
如果感觉良好,那就做下去。
跟着幸福走,不要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