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78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Lesson 13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
2、篇章2: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
3、篇章3: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
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
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东汉的兴衰》这篇课文是在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该课在单元中第三篇,由秦的统一局面发展到西汉的大一统局面,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刘秀夺取天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以后再次繁荣。但这个王朝又是中国由统一到大分裂的一个过渡期,所以学生学习该课时东汉兴亡是一个重点内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东汉由盛而衰的。因此该课内容是第三单元与第四单元内容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一部分,因此是很重要的一节。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识记
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衰亡的表现。
2.能力培养
(1)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就是“光武中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的东汉衰败。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老师的讲述法、发现教学法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自读课文,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和文字导入;
2.新课传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后老师提问,通过师生的互动了解光武中兴、东汉衰败的主要表现;以拓展思考的方式使本课学习能联系现实生活。难点突破上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后期社会动荡。
课东汉的兴亡教案序号
题
授年月日
课新授
时课型
间
教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建立的史实;掌握“光武中兴”;理解外学戚、宦官交替专权对东汉的影响;了解黄巾起义的经过及意义。目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分析、比较、概
标括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盛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重重点:光武中兴
点难点: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对东汉的影响
难
点
教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我个人教学特色,我决定采用以下方
学式突破重点和难点:整合教材即把本课分成四部分。
方第一篇章汉之启第二篇章汉之兴
法第三篇章汉之患第四篇章汉之衰
【学生准备】
教学
准备
自学本课,了解本课的知识。
【教师准备】教师搜集典型案例图片及史料,制作多媒体课
件。
板书设东汉的兴亡
启
兴
患
衰
计
设计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意图学
环
节
师:文物是历史发展通过欣赏的见证。请同学们欣赏四文物图片,幅文物图片学生观看四幅文引发学生创师:他们用无声地语物图片,思考:图片见对问题的设音诉说着哪个朝代的兴证了哪个朝代的历思考、回情盛呢?东汉是怎样建史?答,自然导景立?又是如何走向兴亡入了新课。
的呢?我们一起走进 13
导东汉的兴亡。
入
新
课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授师:带着本课的学任务。
习目标我们扬帆起航学
习第一篇章汉之启
出示自学指导题:自主学习课本,找出答学生会的
1/新朝建立的时间、案。生回答问题。不用讲,注人物。重对学生课2、东汉的建立者、自学能力时间、都城?的培养。
师:刘秀是何许人便于学生也?他建立的朝代为什指明学生读刘秀明了为什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重点难点
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难点:东汉灭亡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问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东汉宅院画像砖”“东汉宁城图”“东汉渔猎收获画像砖”导语:汉王朝缔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久享盛誉,提及汉朝,跃入脑海的是高祖刘邦的开国之功,武帝刘彻的大一统王朝,对于东汉历史,却比较陌生,这几幅图片战死的就是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板书)(幻灯片1)
【讲授新课】
一、东汉的建立(板书)(幻灯片2.3.4.5.6.7.8.9。10.11.12)
(一)新莽篡汉(幻灯片2.3.)
教师讲述王莽篡汉以及王莽改制的的史事
多媒体出示材料:
“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
——《宋书·礼志序》
问:从王莽改制的失败中,同学们认为在改革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改革要符合客观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民生。
(二)东汉建立
教师讲解王莽改制失败后的社会状况及刘秀建立东汉的史事。(幻灯片4.)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两汉朝代更替时间轴。(多媒体展示)(幻灯片5.)(三)“光武中兴”(板书)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2.把握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学习,认识朝代的兴衰和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三、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1)东汉的建立
自主阅读教材58页,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主要知识点(朝代、时间、人物、影响等)。
教师总结:可见统治者的政策关乎国家的命运。那刘秀建立东汉伊始又是怎样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的呢?
(2)光武中兴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刘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思考:这么小的皇帝能治理好国家吗?东汉中期后出现了什么现象?由此引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学习。
(1)明确外戚、宦官两者的含义。
第三版块:一句震动京师语──黄巾起义
(1)起义的概况。
学生齐读口号并思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①该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领导人是谁?
②材料中的“甲子”指哪一年?“苍天”“黄天”各代表什么?
③这一事件有哪些突出特点?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
(2)起义的影响。
(3)讨论: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用革命手段反对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不同点:大泽乡起义带有偶发性,而黄巾起义经过长期酝酿,有组织、有准备、有统一领导的行动;大泽乡起义只作了简单的准备,而黄巾起义借助宗教进行了十几年的宣传。
《东汉的兴亡》
第一课时
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三课。上承接西汉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下启三国群雄争霸,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知道一个朝代的盛衰决定力量在于人民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而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提供很好的范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的措施及作用,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
1、总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与黄巾起义的关系;
2、总结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原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二、进入新课: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汉光武帝陵。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一课时
关注“小学教师园地”公众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用过阅读史料,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资料及文献资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
东汉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环节
课程导入创设情境——东汉·印象
多媒体展示图片:马踏飞燕、东汉蜡银
铜牛灯、洛阳钟鼎青铜器东汉铜车马
观赏知名的东汉文物图
片,说出文物的名称,感
受东汉的灿烂文化
对于东汉历
史,学生可能
比较陌生,课
堂导入的目
的就是引学
生与东汉历
史接轨,从图
片引入,在于
提高学生的
兴趣。
新课教学一、东汉的建立
(一)王莽篡汉
西汉王朝自汉武帝病逝后,即位皇帝或
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庞大,
西汉帝国日渐衰微。王莽是汉元帝皇后
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
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公
元9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
改国号新,改长安为常安,西汉灭亡
讲解关于王莽篡汉的历史事实
教师讲解:“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
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
阅读教材,了解王莽其人
及其建立的王朝。
阅读史料,学会从史料中
提取有效信息。
拓展王莽改
制的内容,一
方面建构从
西汉灭亡到
东汉建立历
史变迁的完
整性;另一方
面引导学生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2.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但是,东汉中期以后,确实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一、导入新课
利用黄巾军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1. 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 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 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光武中兴
2.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新朝_,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刘秀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东汉_。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光武中兴_”。
3.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的兴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历史事件。通过分析光武中兴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合作探究法、讲解法、情景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东汉兴衰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其历史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其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年代尺,标注各朝代建立的时间,引出东汉的建立。然后提问:“东汉是如何建立的?”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讲授:
* 东汉政权的建立:讲述背景、时间、人物和都城等。
* 光武中兴:阅读教材,了解光武帝采取的治国措施及盛世局面的出现。分析“柔术”治天下与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异同。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探讨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及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 黄巾起义:简要介绍黄巾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3. 课堂小结:总结东汉兴衰的历史脉络,强调光武中兴的重要性,以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危害。
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5. 教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东汉的兴亡》是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的第13课,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
立到衰亡的历史过程。教材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黄巾起义、董卓之乱、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历史事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脉络,认识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和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之前的历史知识,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
和分析能力有一定基础。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细节和人物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社会
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
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亡过程,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社会状况以及东
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2.教学难点: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学生对于史料的
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
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的展示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
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2.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东汉时期的历史经过,包括了东汉统治初年的安定和繁荣,以及后期的内忧外患以及黄巾起义等事件的发生。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帮助,也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状况和背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1、理解东汉时期的人文思潮及文化成就。
2、对于东汉的内忧外患和黄巾起义等事件的正确评价。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教材,通过讲解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梳理东汉时期的历史经过和政治制度等相关知识点。
2、阅读法:请学生带着问题读史料,如读《三国志》等相关文献,以提高学生对于史料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
3、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东汉时期的相关历史人物和文化背景等,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2. 引发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思考和兴趣。
1. 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讲授。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选择题:
1. 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A. 大一统制
B. 封建制
C. 等级制
D. 家族制
2. 下列哪个事件不是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A. 黄巾起义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二、新课学习
(一)光武中兴
教师:即汉武帝去世后,西汉的朝政将会怎么样呢?
教师:西汉后期政局走向了灭亡。
教师: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最终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教师:西汉灭亡在什么时间?
学生:公元9年
教师:是谁建立了新王朝?
学生:外戚王莽建立新朝。
《东汉的兴亡》参考教案
一、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2.光武中兴
二、外戚和宦官专权
三、黄巾起义
1.张角借“太平道”宣传和组织群众
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3.184年起义爆发
4.黄巾军的失败和历史作用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本课难点: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二、提问有关文景之治及汉武帝大一统的问题以后,教师指出,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达到了西汉的鼎盛时期。但是,从汉武帝以后,西汉便开始由盛而衰。后来,西汉是怎样结束的?东汉又是怎样建立的?以此导入新课。
三、“光武中兴”一目分三个部分讲。
第一,东汉的建立;
第二,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1.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2.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
第三,光武帝统治以后,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出现“中兴”局面。
“光武中兴”一词,比较费解。教师应作解释: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西汉、王莽政权、东汉分别建立在公元前后,教师可用右面的纪年表将两汉政权时间标志出来,以帮助学生对公元前后的识别。
四、“外戚和宦官专权”一目,首先要讲清楚外戚和宦官各是什么人,然后讲清楚他们为什么能专权,最后在外戚和宦官中各举典型人物为例展示具体形象。课文小字关于梁冀的文字叙述比较详尽,可指导学生阅读,也可由教师叙述,但不作要求。宦官侯览的为非作歹,骄横专断也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了宦官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教师要指导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