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诗的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题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型诗词鉴赏课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毛泽东的诗词,对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青春激扬",帮助学生读懂伟人,张扬青春,树立志向。
设计理念结合单元主题和课标要求,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目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品味诗词,领会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意象,知人论世,初步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
品味意境,感悟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品味诗词,把握意象,初步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意境,感悟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教学方法诗歌朗诵,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PPT、教学设计、视频。
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现代诗歌单元的学习。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辉煌灿烂的诗歌史上,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群星璀璨、名家辈出。
可以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十世纪,中国又出现了一位独步诗坛的领袖诗人,毛泽东。
你一定还很清楚地记得他《沁园春·雪》中的诗句。
惜秦皇汉武略,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在青年时代的另一首同词牌的词作《沁园春·长沙》。
写作背景(一)作者介绍(知人)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他是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也是一位独具风采的诗人。
他酷爱古典诗词,一生创作诗词50余首。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也是反映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的英雄史诗。
(二)创作背景(论世)《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
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工农运动日益高涨,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
这年秋天,毛泽东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
面对绚丽的湘江秋色,诗人浮想联翩,写下这首气势奔放的词。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扬州慢》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扬州慢》教学目标:1.诵读、想象,感受词作意境、领会词作内涵、理解《黍离》之悲。
2.了解词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
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
重点难点:1.诵读、想象,感受词作意境、领会词作内涵、理解《黍离》之悲。
2.了解词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欲望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曾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句;另一位唐代诗人徐凝也曾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吟诵。
看来扬州自古繁华,更是诗人笔端的常客,今天我们就随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一起走进唐代500年后的扬州。
活动2【讲授】初读感知基础积累1.初读课文,疏通文句指导诵读2.预习展示(1)积累重点字词:维扬霁弥望顾怆然度少驻乔郎算纵赋念(2)词前小序有何作用:师生合作明确:交代时间、地点、见闻、创作缘由、他人评价等内容。
活动3【活动】置身诗境吟咏诗韵听读名家朗诵录音,学习该词朗诵技巧:题为《扬州慢》, 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活动4【活动】小组活动合作探究1.扬州是一座怎样的城?试以一个字概括特点?特点是怎么反映出来的?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2.词人心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作者借助什么表现昔日扬州的?学生代表作答,教师相机点拨,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人恰当地运用字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2、体会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吟咏,品味写景诗的韵致,体味诗人寄寓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情。
2、了解古代诗歌的平仄规律,感受格律诗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通过具体的诗篇,解读古代诗歌的特点。
3、学习诗人运用不同的角度,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方法,体会写景诗的层次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山水风光是诗歌永不衰竭的题材。
诗人自由地漫游山川,寄傲林泉,在秀丽的山水风光中,以敏锐的感觉,体察自然的光色韵味,表现高逸冲淡的情趣,向外发现了山水的天然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自然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审美和鉴赏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2、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1、此课为第一讲,要先介绍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桂冠上的两颗明珠。
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朗的胸襟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
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生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感和悠远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
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
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感资源,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情感教育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抚慰心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们心中有“爱”——热爱生命,关爱众生。
中国古代诗歌赏析指导教学目标1.了解吟诵的基本情况。
2.把握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会吟诵的基本方法。
3.能够正确吟诵诗词。
4.了解古人的吟诵方式,通过吟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5、掌握古典诗词的吟诵,感受古典诗词的意蕴和魅力。
学情分析吟诵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学起来会费劲一些,要注意引导和示范。
重点难点掌握吟诵的方法,并且学会吟诵。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新设计一、教学过程播放韩国广岛吟诵社吟诵《凉州词》吟诵。
二、导入语:在日本和韩国有很多吟诵社,他们学习古诗文,吟诵中国的古诗文,别人如此热爱中国的古诗文,我们怎么能不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呢?屈子曾行吟泽畔,庄子依树而吟,至李唐来,李白举杯邀明月,独自吟诵《月下独酌》,杜甫则独立苍茫自吟咏。
可见,古来读书常吟诵。
什么是吟诵?吟,《说文解字》,从口今声,“今”上为口,下为“「”,即是打开之意,看念,心开为念,如聆,耳开为聆,衿,衣开为衣领。
所以,吟就是张开口说。
诵,从言甬声,甬字上为口,下为用,即用口之意,白静川先生认为甬字有用力,喷涌而出之意,所以,诵就是开口用力读出的意思。
赵元任说:“吟诵是拉起嗓子吧诗词的句子都唱出来”。
郭沫若说:“吟诵是舞乐谱自由地唱,”三、吟诵的历史:关于吟诵的最早的记载是《尚书》,尧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歌永言”,就是说汉语的歌曲,就是把说话拉长就可以了,“声依永”就是说音乐就是按照拉长的说话来进行的,“律和声”就是把这些声音放在音律上、音阶上。
这就是中国式的作曲法。
把英语拉长能作出曲吗?不可能的。
英语是重音语言,有重音没声调,而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本身就具备音乐旋律特质,所以把汉字的声音拖长,就很容易作出曲来。
第二个对吟诵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是孔子,孔子发明了一个人也可以实现礼乐文化的办法,这就是抚琴而歌。
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一张琴,弹着琴教学生学《诗经》,这就是个人的吟诵。
孔子把吟诵从集体性质变成个人性质,为中国文化找到了一条秘密的传承之路。
三年模拟A组2012—2014年模拟探究专项基础测试1.(2014年山西太原一模,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注],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注】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
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
济源,今河南济源作者写此词前三年曾与李辅之两次畅游济南大明湖。
(1)上片是如何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5分)(2)从上下片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6分)2.(2014陕西西安五校三模,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孤雁崔涂①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1)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
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
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
(2)矰:zēng短箭。
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这首诗全篇皆实写“孤雁”,作者是怎样突出孤雁之“孤”的?(6分)(2)结合全诗,说说诗的最后两句作者对孤雁有怎样的感情,又借孤雁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5分)3.(2014东北三校一模,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4.(2014天津十二区县一联,14,8分)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南乡子刘秉忠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
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
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优质课⼀等奖⾼中语⽂选修《诗歌赏析指导》优质课⼀等奖⾼中语⽂选修《诗歌赏析指导》教学活动:活动1【导⼊】古代诗词情感突破》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者的不同之处。
(6分)(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6分)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I) 9.这⾸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I)9.两⾸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感情?(6分) (2016年浙江卷)21.赏析第⼀⾸中的画线句。
(3分)(2016年上海卷)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2016年江苏卷)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从以上内容你可得出诗歌情感考查点的哪些信息?A.⼏乎都对诗歌的情感进⾏考查。
B.题型:主观题。
C.有的是直接考查,有的是间接考查(结合其它考查点设题)。
D.赋分⼀般是5分左右。
3、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表达技巧; 简要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
4、提出复习⽬标:关注考纲、关注考情、关注学情。
5、如何推断出诗歌中的情感?标题显情感注解点情感作者⼈⽣经历推情感情语(关键词语)明情感(关键词:愁、悲、恨、孤、客、别、思、乡……)意象寓情感典故含情感6.总结情感推断⽅法。
7.古代诗词常见情感忧国忧民的情怀建功⽴业的渴望怀才不遇的苦闷壮志难酬的愤慨昔盛今衰的感慨恬淡闲适的喜爱仕途失意的⽆奈思亲思乡的情感依依惜别的离情孤寂悲凉的⼼境羁旅漂泊的愁思⽥园⽣活的向往8.如何解答古代诗歌中的情感题?例1:(湖南卷)阅读下⾯的宋词,完成题⽬。
(8分)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际柴扉。
溶溶漾漾⽩鸥飞,两忘机。
古典诗歌阅读鉴赏学案设计指导一、编写学案:1.学案内容分为如下几个版块:鉴赏解题指导、高考题例、课文研究、拓展延伸。
分工篇数少的老师拓展延伸部分可适当多一些。
分量要适当,不超过两张八开双面。
2.不要求附诗人简介、时代背景等。
3.要准备要答案,并发在语文组群里。
二、古诗歌鉴赏分类指导:《考试大纲》提出有关古代诗文鉴赏的要求是:“初步鉴赏古代诗歌”,具体要求包括:(1)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2)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手法;,(3)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对诗歌鉴赏作分类指导如下:(一)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诗)从历年高考所选的诗歌来看,所选的写景诗大多是一些精巧的山水田园小诗。
初步鉴赏山水诗,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进行:1. 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人们分析古诗的各种说法,如“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都指出了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这里特别提醒各位考生,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有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愁,天际碧水带走了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了。
2. 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说来,山水田园诗大多表现的是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多体现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结合作者写作此诗的有关背景作深入的研究。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丰富的色彩,活泼的诗情,飞动的意象,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如果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就更容易体会到作者这首即景之作,还包含着一种万象更新的企盼和买舟东下的喜悦。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诗的鉴赏》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诗的鉴赏》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已有一定的积累,一些常见的技巧与手法在基础年级都已有研究了解,比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等。
虚实结合相对来说见得不多,也没有做过系统的讲解,学生对这种手法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
在一轮复的初始阶段,我们将高考中的重难点古典诗词鉴赏率先讲解,而其中的一些难度相对大的技巧手法也尽可能做详细的分析讲解,以期在高三备考阶段迅速突破难关,提升分数。
重点难点:1.结合作品分析虚写和实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2.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意手绘请大家看以下几幅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将生活中的小物件与简笔画结合在一起,使虚与实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创意手绘,表现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情趣。
其实,虚实结合的手法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都有运用,比如绘画、书法、建筑、文学等。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虚实结合在古典诗词中是如何运用的。
活动2【讲授】概念讲解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请谈谈你们对诗歌中虚实的认识。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活动3【讲授】链接课本深入理解例1:读XXX的《雨霖铃》,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XXX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XXX,XXX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本节课旨在让高中生掌握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表现手法,培养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赏析诗歌意境教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是高考考题中常见的内容,其核心就是通过品景(即抓住诗歌主要景物来描绘画面,并分析这些画面的特点)来悟情的。
本节课的内容是选择“课时练”上的一首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为例来分析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
该内容建立在鉴赏诗歌的形象的一个基础的延伸即通过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为切入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来把握意境。
意在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鉴赏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关于意境这一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揣摩与问题创设来学会分析意境的方法并借此鉴赏古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评价与鉴赏技能培养学生对诗歌审美兴趣。
学情分析高考考题中经常考查诗歌意境题型,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学生答题屡屡失误,原因是学生很难把握诗歌景物、意境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而且答题不规范,不能用术语作答,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指导学生探究分析,理解诗歌中景、境、情的关系理顺答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重点难点通过分析诗歌描绘的景物来感悟诗人情感,以此学会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诗歌意境鉴赏方法例析设计诗歌意境鉴赏方法例析一、教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是高考考题中常见的内容,其核心就是通过品景(即抓住诗歌主要景物来描绘画面,并分析这些画面的特点)来悟情的。
本节课的内容是选择“课时练”上的一首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为例来分析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
该内容建立在鉴赏诗歌的形象的一个基础的延伸即通过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为切入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来把握意境。
意在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鉴赏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二、学情分析高考考题中经常考查诗歌意境题型,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学生答题屡屡失误,原因是学生很难把握诗歌景物、意境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而且答题不规范,不能用术语作答,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指导学生探究分析,理解诗歌中景、境、情的关系理顺答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诗的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已有一定的积累,一些常见的技巧与手法在基础年级都已有学习了解。
比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等。
虚实结合相对来说见得不多,也没有做过系统的讲解,学生对这种手法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
在一轮复习的初始阶段,我们把高考中的重难点古典诗词鉴赏率先讲解,而其中的一些难度相对大的技巧手法也尽可能做详细的分析讲解,以期在高三备考阶段迅速突破难关,提升分数。
重点难点:
1、结合作品分析虚写和实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2、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意手绘
请大家看以下几幅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将生活中的小物件与简笔画结合在一起,使虚与实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创意手绘,表现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情趣。
其实虚实结合的手法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都有运用,比如绘画、书法、建筑、文学等。
今天我们就看一看虚实结合在古典诗词中是如何运用的。
活动2【讲授】概念讲解
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说说你们对诗歌中虚实的认识。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活动3【讲授】链接课本深入理解
例1:读柳永的《雨霖铃》,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
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例2:《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也是以眼前之景为实,却以回忆历史内容为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也是以眼前之景为实,却以回忆历史内容为虚。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活动4【活动】分清“虚”与“实”
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 、
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虚)
2.飞流直下三千尺,(实)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实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虚 )
4.《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实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虚 )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实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 )
6.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实 )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虚)
7.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虚 )
活动5【讲授】思考归纳,知识小结
诗词里的"虚"可以分以下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衬托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4、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从对方进行设想,有人称之为对写法。
未直言其情,而其情自见,表达上委婉,感情却更深沉,更真挚动人,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作用:虚与实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
从而突出思想情感。
虚实结合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激发读者的想象,使诗歌中的形象更鲜明。
活动6【讲授】链接高考
高考出题模式:
1、请对诗歌中的虚实结合的手法作简要赏析。
2、诗歌第xxx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步骤:
第一步: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
第二步:阐述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
第三步:分析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①激发读者的想象,丰富诗歌的内容,开拓诗歌的意境;②互相映衬,渲染气氛,烘托情感;③前后对比,突出情感、主旨
活动7【练习】实战演练
临江仙·都城元夕 (毛滂①)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②。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毛滂:北宋衢州人,这首词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
②觚棱:宫殿的屋脊。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这首词。
明确:上片虚写京城元宵佳节的盛况,下片极写现实处境之落拓。
一虚一实,一乐一悲,以虚衬实,以乐衬悲。
(内容上2分)上片着重抒发了词人身处异乡适逢佳节的孤寂之感,下片继之抒发了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思念之情。
(情感上2分)
活动8【作业】知识巩固
【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4分)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分) 【参考答案】
8.(4分)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9.(4分)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
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