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可用2016年11月
- 格式:ppt
- 大小:5.50 MB
- 文档页数:55
76、西学东渐出现的背景、概况、意义。
一、背景: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的加深概况:两个阶段:1、明末清初: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2、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后: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宣传和发扬资本主义的过程。
意义:1、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放思想。
2、将西学付诸行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77、“中体西用”思想出现的背景、内容、论战的实质、评价。
1、背景:清政府的内忧外患2、内容: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根本,用西方科学技术来挽救统治。
3、论战的内容、实质•洋务派与顽固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洋务派与维新派:变法,民权,西学•革命派与保皇派:革命,民权,土地制度•激进派与改良派:问题与主义4、革命派与保皇派思想论战评价•使人民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礼,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行.78、分别回答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出现的背景、内容、实践、评价。
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有何发展?1、三民主义出现的背景•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以美国、法国的民主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的革命团体广泛成立,但起义屡遭失败,急需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1905年3、三民主义实践•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1912年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三民主义内容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但它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独立的最大障碍,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2)民权主义:建立民国这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但民国实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说明孙中山顾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立场上,反对没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主要成就及经验教训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主要成就包括:
1. 接纳了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西方知识,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2. 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和理论支持。
3. 培养了一批能够熟练应用西方知识的人才,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
4. 为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打下了基础,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互鉴。
经验教训:
1. 要有对西方知识的深入研究和了解,不能只是简单模仿。
2. 要有文化自信和自主创新精神,不能盲目追求西方模式和思维方式。
3. 要注重本土特色和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不能轻易放弃中国独特的文化基因。
4. 要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中国自身的科技和文化素质。
5. 要充分考虑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不能忽略中国国情和现实情况。
西学东渐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西学东渐是指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对中国科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自明朝末年至清朝中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中国的科学技术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西学东渐不仅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为中国科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一、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西学东渐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数学、天文学、医学、机械制造等。
这些技术的引入,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中国的科学家们开始学习并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西学东渐不仅带来了西方科学技术,还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的学者们开始关注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的思想、哲学、艺术等。
这种交流与融合为中国科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西学东渐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如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等。
他们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也为世界科学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促进了中国科学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科学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引入,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开始发生变化。
学校开始设立自然科学课程,培养了一批批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
这些人才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五、对中国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学东渐对中国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为中国科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领域,还体现在思想、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
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
总之,西学东渐对中国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促进了中国科学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领域,还体现在思想、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
专题检测(六)“中国近现代史”文化专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高三·某某调研)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这反映出林则徐( )A.主X平等商贸往来B.抵制西方掠夺原料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解析:选D 材料中林则徐认为中国允许茶叶、大黄出口是中国人对外国的恩惠,并未涉及平等商贸往来,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出现对列强的抵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禁烟的策略,故C项错误;材料中把中国出口的传统商品看作是对西方的恩惠,说明当时林则徐保守的对外观念,故D项正确。
2.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
奕的这一认识( )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解析:选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学中源”思想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又维护中国的封建思想和制度,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故选D项。
奕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A项错误;奕倡导的向西方学习仍停留在器物层面,B项错误;明朝时已经出现西学东渐,C项错误。
3.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X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
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 )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C.“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D.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解析:选C 材料中仅仅说明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X树声对西方政体的认识,并不能说明他们转变为维新派,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西方的议院,可知指的是对当时的西方政体的认识,不是哲理学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等信息,说明当时有识之士对“中体西用”提出了质疑,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是少数人的观点,不能说洋务派的主X受到广泛批判,故D项错误。
西学东渐研究第六辑西学东渐与儒家经典翻译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主编西学东渐研究主编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学术委员会(按姓氏拼音为序)蔡禾程焕文程美宝陈春声陈少明杜维明关子尹洪汉鼎黄见德林岗梁庆寅李明辉李萍刘昭瑞刘笑敢梅谦立倪梁康沈清松王宾吴义雄余纪元张贤勇张西平张志扬赵仪文责任编委:马永康图一罗明坚的“《论语》译文”(1591-1593年)手稿,藏于意大利国家图书馆(FG1185-3314)图二罗明坚刊于《丛书选编》的《大学》译文(罗马,1593年)图三郭纳爵、殷铎泽的《中国智慧》(建昌,1662年),现藏于罗马耶稣会档案馆(JapSinIII-3)图四殷铎泽的《中国政治伦理知识》(广州1667-果阿1669年),藏于罗马耶稣会档案馆(JapSinIII-3b)图五殷铎泽《中国智慧——中庸》(巴黎,1673年)图六《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手稿(1685年),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Latin-6277)图七《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封面(巴黎,1687年),藏于北京中国学中心图八《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的孔子图像(巴黎,1687年),藏于北京中国学中心图九路易·库辛《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箴言》(阿姆斯特丹,1688年)图十《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的伦理学》(伦敦,1691年)编者的话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辑《西学东渐研究》的主题是儒家经典的西译,与前几辑的主题不同。
如果将西方思想文化进入中国称为西学东渐,那么中国思想文化向西方的译介可姑且称为中学西传。
本辑的主题可以归入到中学西传。
何以要关注中学西传?这涉及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关系。
一般而言,西学东渐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的中文文献,内容则以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为主。
与此不同,中学西传主要处理以西方人为读者对象的西文文献(在16至18世纪主要有葡萄牙文、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法文),内容则以中国思想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为主。
由于读者对象、文献语言、内容偏重等不同,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在当前学术界往往被分立为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第一篇: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一、西学东渐的概念和阶段1、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西学东渐的方式:传教授徒,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2、西学东渐的阶段:①“明末、清初”背景: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②“晚清、民初”背景: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二、早期西学东渐1、重要史实: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②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④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⑤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⑥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2、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①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②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③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4、早期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的影响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⑥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三、近代西学东渐1,鸦片战争后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2,洋务运动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①概念:“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即儒家的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制度。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西学东渐一、概念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等先进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二、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原因(1)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西欧,科技文化逐步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2)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3)传教士东来,为传播天主教,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
(4)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科技文化逐步落后。
2.主要内容:传播天主教;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为传教服务)3.主要方式:传教士传播;翻译著作等。
4.影响:(1)对中国:给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使中国经济、文化融入世界。
(2)对西方:传教士将中国儒家经典文化带到西方,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3)对世界: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4)结果:西学东渐后因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清初统治者实施闭关锁国而走向衰落。
三、晚清民初的西学东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1.时代背景:(1)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先进。
①在两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
②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得到确立与完善。
③近代以来西欧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民主科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④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19世纪末以来自然科学获得了重大突破。
⑤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⑥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2)中国社会落后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曲折发展。
③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动,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76、西学东渐出现的背景、概况、意义。
一、背景: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的加深概况:两个阶段:1、明末清初: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2、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后: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宣传和发扬资本主义的过程。
意义:1、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放思想。
2、将西学付诸行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77、“中体西用”思想出现的背景、内容、论战的实质、评价。
1、背景:清政府的内忧外患2、内容: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根本,用西方科学技术来挽救统治。
3、论战的内容、实质•洋务派与顽固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洋务派与维新派:变法,民权,西学•革命派与保皇派:革命,民权,土地制度•激进派与改良派:问题与主义4、革命派与保皇派思想论战评价•使人民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礼,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行.78、分别回答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出现的背景、内容、实践、评价。
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有何发展?1、三民主义出现的背景•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以美国、法国的民主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的革命团体广泛成立,但起义屡遭失败,急需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1905年3、三民主义实践•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1912年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三民主义内容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但它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独立的最大障碍,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2)民权主义:建立民国这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但民国实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说明孙中山顾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立场上,反对没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西学东渐的影响领域哲学中国传统思想中一无西方严格定义的哲学的概念,而哲学的根底逻辑学也仅存在于少数如名家等古代思想中。
明末清初西方哲学开场传入,最由葡萄牙传教士高因勃耳,撰写大量对亚里斯多德哲学的相关介绍,容包括知识论、理则学、形上学等方面。
此外中古神哲学家阿奎那的著作,也在清初节译至中国。
但西方哲学真正大量输入中国则要到晚清时期,早期尚未用哲学一词,到20世纪初,此名词由日本传来被广为使用,标示哲学从儒学、经学等学科分出来探讨。
当时的各期刊中有大量对古希腊哲学、及西方近代抛学的介绍。
许多新观念如物质、精神、唯心论、唯物论等重要哲学概念也被引入中国,进化观念的传入更是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在逻辑学方面,最早的著作为1895年广学会出版的"辨学启蒙",但其后严复翻译的"穆勒名学"影响更大,对于西方的演绎及归纳逻辑都有介绍传入。
在伦理学方面,在20世纪初大量由日文翻译相关著作。
这些对于近代知諩分子们强调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有所影响。
其中梁启超、蔡元培对于中国近代伦理学影响最大。
数学中国传统所重视的数学大多用于天文历法方面,明末利玛窦所译天文书籍"乾坤体义"下卷的容即多为算术。
最早专门的西方数学著作的翻译,为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六卷,几何、测量方面的书籍尚有"测量全义"、"测量法义"等。
割圆数的传入方面,有明末的"割圜八线表"及"大测";在西方算术的传入方面,最早有利玛窦及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
对数的传入,在顺治年间的穆尼格讲授。
康熙时期官方编订的"数理精蕴"为集明末清初西方数学传入的大成。
19世纪中叶以后,介译西方数学的重要人物为数学家善兰,他与英国人伟烈亚力,艾约瑟等人合译了包括"几何原本"后9卷,"代数术""代微积拾级"等著作,为符号代数及微积分首次传入中国。
评价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现象
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现象,是指西方文化和知识逐渐传入中国的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当时的明朝国力衰弱,社会动荡不安,加上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影响,使得中国开始接触、学习西方文化和知识。
西学东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传播
西方宗教在明朝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主要有天主教和基督教。
天主教最早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入中国,而基督教则是由荷兰传教士马礼逊传入。
这些传教士不仅传播宗教信仰,还带来了西方文化和知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科学技术
西方科学技术在明朝末年也开始传入中国。
最为著名的是利玛窦等人在北京设立的天文台,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天文仪器和测量方法,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西方的医学、数学、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也逐渐传入中国。
三、文化艺术
明朝末年,西方文化艺术也开始传入中国。
最为著名的是意大利画家李可染和法国画家傅抱石等人,在中国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艺术作品。
此外,西方音乐、戏剧等文化艺术形式也逐渐传入中国。
总体来说,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也让中国人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知识。
同时,它也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后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76、西学东渐出现的背景、概况、意义。
一、背景: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的加深概况:两个阶段:1、明末清初: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2、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后: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宣传和发扬资本主义的过程。
意义:1、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放思想。
2、将西学付诸行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77、“中体西用”思想出现的背景、内容、论战的实质、评价。
1、背景:清政府的内忧外患2、内容: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根本,用西方科学技术来挽救统治。
3、论战的内容、实质•洋务派与顽固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洋务派与维新派:变法,民权,西学•革命派与保皇派:革命,民权,土地制度•激进派与改良派:问题与主义4、革命派与保皇派思想论战评价•使人民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礼,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行.78、分别回答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出现的背景、内容、实践、评价。
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有何发展?1、三民主义出现的背景•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以美国、法国的民主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的革命团体广泛成立,但起义屡遭失败,急需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1905年3、三民主义实践•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1912年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三民主义内容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但它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独立的最大障碍,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2)民权主义:建立民国这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但民国实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说明孙中山顾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立场上,反对没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