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比较韧性》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比较韧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比较柔韧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柔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比较。
所谓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在这一课里,可以从三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柔韧性的大小。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渗透了对比实验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参加比较的物体,它们的粗细,伸出长度以及悬挂的重物重量都要一样,领略科学实验的公平性。
教材上,实验需要定量的观察数据,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
二、学情分析韧性对于学生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往往把韧性和硬度混为一谈,认为材料不易断就是韧性好,因此我在课前进行了个小游戏,让学生对韧性有一定的了解。
教材中,对材料的弯曲度有定量的测量,偏向于空间几何,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较高。
因此,我采用自制教具,将三根材料插入同一教具中,挂上钩码,比较他们的弯曲程度。
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受影响,但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
塑料制品学生接触的多,但塑料制品利用了塑料的什么性质,学生往往答不上来。
本课中,用特定的词语描述材料的特性,让学生学会用比较专业的词语描述材料的物理性质。
至于塑料的循环使用,可回收利用,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2.可以用物理性质来描述材料的特征和性能科学探究目标: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2.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性质科学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质科学的探究精神2.能分享彼此的想法,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四、重点难点重点:1.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韧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塑料的特征。
难点:掌握不同材料的韧性比较方法五、教学过程1.哪种材料韧性更强①引入课前小游戏:一起伸伸腰(引出柔韧性,并出示两张图片)提问:1.这两张图片中的体育器材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弯了)2. 为什么会变弯呢?(人站上去的缘故)3. 断了吗?(没有)科学上,我们把物体受力变形后,又不易折断的性质叫做韧性。
3.3比较韧性(教学详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具准备学生(每小组):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许多物品需要具有韧性,能变形,但不断裂。
木条、卡纸、铁片和塑料条这四种物品,谁的韧性更好呢?师出示图片:各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师:我们自己能想出一种比较的方法吗?二、讲授新课(一)哪种材料更韧师: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让一学生上台取其中一根,和教师一起提起一个同样重的物体,其他学生观察到塑料条和木条变形后,一根断了,一根没有断。
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木条断了,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弯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师:从实物和图片上看,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这些材料都有什么特点?生:有的材料不易折断,有的容易被折断。
师:让我们来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桌上放置不锈钢、塑料、木头3种材料,每种材料两样不同的物品。
首先让学生分辨出哪些是用木头、塑料和不锈钢做的,再用自己的办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给它们排序。
提示学生不能把材料弄断,因为后面还要用它们继续研究。
《土壤的保护》一、说教材和学情:本节内容是湘教版三年级科学土壤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在学习了土壤的成分,知道本地土壤的类型后,了解人们对土壤的破坏,培养学生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土壤,保护家园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科学探究目标①、了解哪些现象是破坏土壤的行为。
②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③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第二个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要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三个是科学知识目标: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三、说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号召大家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活动中去;难点是能设计保护土壤的活动,学写宣传标语。
四、教学方法:《保护土壤》一课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对身边现象的观察,为课上交流、讨论、提出合理建议做充分的准备。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互动交流的思想,主要采用了联想法、讨论法、发现法。
五、说设计理念: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互动交流的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授课我主要涉及了三个环节,第一个是复习导入环节,先复习了土壤的种类,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后,提出土壤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可是还有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正在肆意的破坏我们的土壤,从而引出第二个环节——教学新知。
这一环节首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顾我们身边人们的哪些做法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会变成什么样子,进一步强调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最后引导学生明白,作为小学生,我们通过怎样办法保护土壤。
第三个环节是拓展延伸,使学生明白我们不仅可以保护现有的土壤,对于那些已经被破坏或是不宜耕种的土壤还可以改良,教会学生改良土壤的方法。
与此同时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为呼吁全社会保护土壤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三课《比较柔韧性》一、教材简析:教科书共3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谁更柔韧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选择参加检测实验的三种材料制成的物体需要具有相同的宽度和厚度。
建议选择常见的办公用钢尺和塑料尺。
如果没有合适厚度的木尺,就用宽度和厚度接近的木条代替。
要在尺子的一端(约1厘米的地方)打孔或采取其他办法以便能挂住重物。
标记尺子的弯曲程度可以采用教科书上建议的方法,也可以用专门测量弯曲度的“7”字尺。
尺子的弯曲程度越大,说明构成尺子材料的柔韧性越好。
木头、不锈钢和塑料尺比较,一般情况下塑料尺的柔韧性更好。
第二部分:认识塑料因为相对于金属和木头来说,柔韧性是塑料的明显物理特性,因此教科书将认识塑料安排在柔韧性的检测活动之后。
在这里,学生要通过观察和讨论丰富和完善对塑料特性的认识。
因为塑料制品使用十分广泛,所以从用途和生活经验的角度对塑料的特性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是有意义和必要的。
第三部分:塑料的循环使用能够反复熔化成型是塑料的重要特性,同时塑料造成的污染已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危害,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是学生认识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出示循环使用塑料的产品,并展示这些产品上的循环使用标志。
二、教学背景: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继前一课比较材料的硬度后,研究木头、卡纸、金属和塑料三种材料的柔韧性,并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比较出三种材料的不同。
比较柔韧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柔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比较。
所谓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在这一课里,可以从三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柔韧性的大小。
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柔韧性,要求参加检测物体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
而且实验需要定量的观察数据,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作细致的指导。
在观察了几种材料的柔韧性之后,接下来,学生将对这些材料中柔韧性最强的塑料作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以获得对塑料的更广泛的认识。
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实验资料(三年级科学上册)《比较韧性》学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比较韧性》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
本课是继前一课比较材料的硬度后,研究木头、金属和塑料三种材料的韧性,并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比较出三种材料的不同。
比较韧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韧性是指什么,怎样比较。
所谓韧性是指物体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本课可以引导学生从三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程度来比较韧性的大小。
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韧性,要求参加检测物体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
而且实验需要定量的观察数据,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作细致的指导。
在观察了几种材料的韧性之后,让学生对塑料作一定的观察研究,让学生获得对塑料更多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
加上这又是该班第一次上科学实验课,学生可能很兴奋,就会不听清楚要求,就忙于去做实验,但由于学生已有前概念少,从未操作过,操作技能就差,结果可能一团糟,这样可能会为以后做实验埋下一定的阴影,影响其学习科学的兴趣。
为了消除其负面影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教师对操作方法和步骤作细致的指导。
三、目标确定:根据教材编排设计和本班学情情况,制定以下学习目标:1、知道韧性是指物体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物理特性。
2、能用简单的测量方法检验材料的韧性,通过比较发现不同材料的韧性不同。
3、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实验了解到的塑料的物理特性,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
4、在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探究兴趣,养成积极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能用简单的测量方法检验材料的韧性。
学习难点: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不同材料的韧性不同。
四、教学准备:为每组学生(共9组)准备:1、一套宽度、厚度相同的塑料条、铁片、木条(每种物品一端打一个孔)。
2、测量弯曲度的角尺一把。
三、我们四周的资料⒊ 比较韧性一、教材简析:教科书共 3 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谁更柔韧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选择参加检测实验的三种资料制成的物体需要拥有相同的宽度和厚度。
建议选择常有的办公用钢尺和塑料尺。
假如没有适合厚度的木尺,就用宽度和厚度靠近的木条取代。
要在尺子的一端(约 1 厘米的地方)打孔或采纳其余方法以便能挂住重物。
标记尺子的曲折程度能够采纳教科书上建议的方法,也能够用特意丈量曲折度的“ 7”字尺。
尺子的曲折程度越大,说明构成尺子资料的柔韧性越好。
木头、不锈钢和塑料尺比较,一般状况下塑料尺的柔韧性更好。
第二部分:认识塑料由于相关于金属和木头来说,柔韧性是塑料的显然物理特征,因此教科书将认识塑料安排在柔韧性的检测活动以后。
在这里,学生要经过察看和议论丰富和完美对塑料特征的认识。
由于塑料制品使用十分宽泛,所以从用途和生活经验的角度对塑料的特征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整理是存心义和必需的。
第三部分:塑料的循环使用能够频频融化成型是塑料的重要特征,同时塑料造成的污染已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危害,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是学生认识资料的重要构成部分。
讲堂上能够向学生出示循环使用塑料的产品,并展现这些产品上的循环使用标记。
二、教课背景: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继前一课比较资料的硬度后,研究木头、卡纸、金属和塑料三种资料的柔韧性,并经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比较出三种资料的不同。
比较柔韧性,第一要让学生理解柔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比较。
所谓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在这一课里,能够从三种资料受力后的曲折度来比较它们柔韧性的大小。
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柔韧性,要求参加检测物体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
并且实验需要定量的察看数据,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作仔细的指导。
在察看了几种资料的柔韧性以后,接下来,学生将对这些资猜中柔韧性最强的塑料作进一步的察看研究,以获取对塑料的更宽泛的认识。
《比较韧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比较韧性》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的第3课。
这个单元通过比较常见的材料的物理特性来引导学生理解周围的物体。
单元第1课通过调查、辨认周围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初步理解常见的材料。
第2-5课,通过观察、测量、比较,依次理解材料的硬度、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方面的物理特性。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条、卡纸条、铁片和塑料片4种材料的韧性,理解塑料的显著物理特性,丰富对塑料的理解。
本节课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比较韧性,第二课时是探究塑料的特性及环境教育。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对材料充满兴趣,喜欢“做实验”。
但真正做的对比实验,这是第一次。
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韧性,要求参加检测物体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对操作方法作细致的指导。
对于“韧性”一词,绝大部分学生不明确是什么意思。
需要具体的例子引导,让学生明白。
【设计说明】本节课先用一个游戏导入,引出韧性的概念,受材料的限制,本课实验采用的实验材料是长宽厚相同的竹片、铁片和塑料片。
然后通过改变伸出长度、改变钩码数等多种实验方法定性判断竹片、铁片、塑料片的弯曲水准,进而比较他们的韧性。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用简单的、不同的比较方法检验材料韧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能够被观察和比较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简单比较的方法比较材料的韧性。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比较材料的韧性。
【教学准备】每小组准备:长宽厚一样的竹片、铁片和塑料片,钩码若干,两种实验记录单.教师准备:演示用的纸棍子和塑料棍子,装水用的桶。
【教学过程】一、理解韧性1.游戏导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两个同学分别用纸棍子和塑料棍子,看看谁能提起一桶水。
2.引出韧性的概念:像塑料这样受力后变形,但不易折断的性质叫韧性。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理性质能够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水平。
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认同物理性质是能够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韧性。
难点:比较材料韧性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长度、宽度和厚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两根,200g砝码两个;一套大小不一的木头、塑料、铁制品。
为每组准备:1. 一套宽度、厚度(1毫米左右)、长度一样的铁片、木片、塑料片(每种物品的一段打一个孔)2.带刻度的实验操作台一个,50g钩码三个,记号笔一支,实验记录单一张;(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初步理解韧性1.实物出示:两根长度、宽度和厚度都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提起同样重的两个砝码(200g/个),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2.生:两名学生上台实行来演示,其他同学观察。
3.汇报: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弯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4.老师指出:我们把塑料条像刚才这样,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叫做韧性。
(板书:韧性:受力变性后,不易折断的性质)二、哪种材料更韧1.教师出示大小不一的木头、塑料、铁制品。
2.师: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铁)。
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韧性。
3.生:汇报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4.师: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因为比较的材料因为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所以这样比较出来的韧性是不公平的。
(板书:公平)5.教师出示形状大小相同的木片、塑料片、铁片。
6.师:能够怎样科学地比较它们的韧性?(板书:比较韧性)7.生:小组讨论、汇报。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比较韧性》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铁、木头、塑料这三种材料的硬度,本节课研究的是这三种材料的韧性,并通过实验,比较出三种材料韧性的不同。
比较韧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比较。
所谓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在这一课里,可以从三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韧性的大小。
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韧性,要求比较的材料要有统一的标准:也就是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以及施加的力量等要相同,而且本次实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因为对于三种材料的弯曲度比较要做到定量研究,如何测出比较真实的数据很难(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比较大的毫米的读数很困难)。
在观察了几种材料的韧性之后,接下来,学生将对这些材料中韧性最强的塑料作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以获得对塑料的更广泛的认识。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活动一:哪种材料更韧。
通过实验探究测出铁棒、木棒和塑料棒三种材料相同长度的弯曲度(即韧性),得出塑料的韧性更好。
活动二:认识塑料。
通过观察和讨论丰富和完善对塑料特性的认识。
活动三:塑料的循环使用。
认识塑料是可以循环使用的和可回收标志,增强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韧性对于三年级学生是个初次接触的概念,他们并不是十分理解,似懂非懂,往往把韧性和强度混淆,以为材料掰不断就是韧性好,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要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
而书本要求用实验的方法比较材料的韧性而且做到定量研究更是加大了难度,这是学生小学阶段第一次真正接触实验,更是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因为学生无法理解对比实验的概念,因而与学生讨论如何让实验更公平更有助于对学生的理解。
要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一些塑料制品并不难,但塑料制品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学生往往答不上来,所以让学生充分观察讨论,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可以使学生比较快地认识塑料的特性。
《比较韧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继前一课比较材料的硬度后,研究木头,金属,纸和塑料,三种材料的韧性,并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比较出四种材料的不同。
比较韧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比较。
所谓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在这一课里,可以从四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韧性的大小。
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韧性,要求参加检测物体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而且实验需要定量的观察数据,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作细致的指导。
在观察了几种材料的韧性之后,接下来学生将对塑料做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以获得对塑料更广泛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测量的方法比较认识材料的韧性。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韧性,实验中控制不变的条件。
四、教学准备:演示:2大瓶饮料、塑料条、木条、卡纸条和铁片、钩码、韧性比较仪等。
学生分组材料:韧性比较仪套装、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活动导入:搬运比赛两人分别选取木条和塑料条作为工具进行搬运水的活动,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2、比赛开始。
(木条断了,而塑料条弯曲不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3、生交流。
(塑料结实,木头易断;柔韧。
)4、师小结: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韧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比较韧性》(板书:比较韧性)(二)比较四种物质的韧性1、老师在这准备了四种不同的物质,分别是铁条、塑料条、木条和纸条,首先猜猜看,他们的韧性怎么样?能不能排个序?谁的韧性最好?2、师:我听到了同学们不同的声音,那我们又用什么方法去验证呢?怎么比较这几种物质的韧性呢?3、小组内讨论交流。
第三课比较韧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学生们刚接触到科学实验不久,所有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和观察探究能力,是本课的重点。
他们思维活跃,好胜心强,勇于探究,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发展。
把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由的进行自主探究。
利用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营造出生动活泼、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通过创新教具,让学生在对比实验中更深刻的体会到不同材料的韧性。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塑料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尺、钢尺、木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钩码若干。
3.垂直的标尺。
老师:长度、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尺、木尺各一把(长20厘米),重物。
【教学过程】一、韧性的认识1、大家请看,体操运动员可以做出许多高难度的动作,他们应具备什么样的身体条件?(身体具有一定的韧性。
)(板书:比较韧性)2、那么什么是韧性呢?(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3、这位叔叔用扁担挑着担子,扁担有韧性吗?(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用纸包住)的塑料尺和木尺。
)这是两根不同材料做成的扁担(1和2),如果让你选一根,你会选哪一根?你可以上来试一试、摸一摸。
4、你为什么选择扁担2?(因为它韧性强)5、你怎么知道它韧性强?(因为它弯曲程度大)6、再次强调什么是柔韧性:我们把物体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韧性。
第3课:《比较韧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教科书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理解、探究所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
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有一定水准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水平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
通过本册的学习,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水平;实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水平;以及综合使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实行解释的水平。
本单元学生开始对物质世界开始探究,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学生都喜欢观察和搬弄身边的物体,他们可能会被这些物体的性质感动好奇,但是他们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是什么属性是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用途,本单元将给于学生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
在对材料的研究中,学生将学会由一个特征的注意转移到几个特征同时注意。
学习使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之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升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本课是学生将学习了第一、二课时后,进一步研究木头、金属、纸、塑料三种材料的韧性,并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比较四种材料的不同。
与前一课不同的是这个课比较韧性,实验需要定量的观察数据,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实验操作要求高,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做细致的指导。
在观察了几种材料的韧性后,教材还还安排了进一步的关于塑料内容,让学生对塑料进一步观察研究,以获得对塑料更广泛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⒈年龄特点: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但自主学习以及动手水平不够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小组合作学习还不够好,需要教师详细指引。
⒉知识方面:通过前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材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知道了材料除了能够用表面可被感官观察的颜色、大小、形状来描述,还能够用物理性质来描述,且能够通过实验验证性质。
但对于韧性,无论是概念还是其测量方法学生都不大熟悉。
⒊水平方面:三年级学生从二年级就已经上过科学课,已经有一定的探究水平与合作习惯,但不强。
《比较韧性》教学设计2.聚焦本课核心任:比较韧性。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任务单请写(或画)出三种材料最后的形状。
我选出韧性最好的材料是(请在韧性好的材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塑料丢弃堵塞沟渠和排水系统,对动物生存构成威塑料燃烧塑料燃烧可产生一种致癌物质的“二恶英”,此物质久久悬浮于空气中,随着空气吸入人体且极3.学生谈谈哪方面做起五、拓展作业课后寻找塑料制品上的回收标志,了解不附件1:任务单3.3比较韧性1、我会比较:请写(或画)出三种材料最后的形状。
2、我会选择:我选出韧性好的材料是(请在韧性最好的材料下面打√)。
□金属□木头□塑料3、我会解释:我选择的理由是附件2:塑料小知识塑料小知识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塑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我们就讲一下塑料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塑料在农业中的应用近30年来,在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植下,设施农业与节水灌溉方兴未艾,水土资源得到了合理的保护与利用,其中塑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节水灌溉中所用的土工膜、输水管道等都是用塑料制作的。
各种农用塑料制品在农林牧副渔中的应用,分别是薄膜,管件,绳丝,纺织袋,容器,杂件等。
二、塑料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在门窗中,由于使用了塑料门窗,使其密封性、防水性、隔音性、隔热性、耐腐蚀性、刚度、装饰性、使用维修性均优于普通钢和铝合金门窗,节能30%~50%,目前我国塑料门窗的年市场需求量为150万吨。
塑料型材具有质量轻、耐腐蚀,易加工安装、使用寿命长等优点,随着我国不断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强污水资源化处理,塑料应用于排水管、暖气管、供水管等,国内塑料管材市场的需求量正以每年12%以上的速度增长。
三、塑料在汽车领域中的应用每辆汽车塑料的用量是衡量汽车生产技术水平的标志之一。
汽车上可使用塑料制作的部件有空气滤清器、外壳、风扇、车内装饰等。
塑料具有密度低,流动性好的特点,并有良好的噪声隔离性和良好的耐热性、耐化学性和机械性能,可用於汽车内饰件。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比较韧性》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铁、木头、塑料这三种材料的硬度,本节课研究的是这三种材料的韧性,并通过实验,比较出三种材料韧性的不同。
比较韧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比较。
所谓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在这一课里,可以从三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韧性的大小。
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韧性,要求比较的材料要有统一的标准:也就是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以及施加的力量等要相同,而且本次实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因为对于三种材料的弯曲度比较要做到定量研究,如何测出比较真实的数据很难(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比较大的毫米的读数很困难)。
在观察了几种材料的韧性之后,接下来,学生将对这些材料中韧性最强的塑料作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以获得对塑料的更广泛的认识。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活动一:哪种材料更韧。
通过实验探究测出铁棒、木棒和塑料棒三种材料相同长度的弯曲度(即韧性),得出塑料的韧性更好。
活动二:认识塑料。
通过观察和讨论丰富和完善对塑料特性的认识。
活动三:塑料的循环使用。
认识塑料是可以循环使用的和可回收标志,增强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韧性对于三年级学生是个初次接触的概念,他们并不是十分理解,似懂非懂,往往把韧性和强度混淆,以为材料掰不断就是韧性好,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要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
而书本要求用实验的方法比较材料的韧性而且做到定量研究更是加大了难度,这是学生小学阶段第一次真正接触实验,更是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因为学生无法理解对比实验的概念,因而与学生讨论如何让实验更公平更有助于对学生的理解。
要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一些塑料制品并不难,但塑料制品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学生往往答不上来,所以让学生充分观察讨论,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可以使学生比较快地认识塑料的特性。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比较韧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韧性。
难点:比较材料韧性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长度、宽度和厚度不同的塑料条尺、铁尺和木尺各一把;长、宽、厚一样的铁片、木片、塑料片一套。
为每组准备:1. 一套宽度、厚度(1毫米左右)、长度一样的铁片、木片、塑料片(每种物品的一段打一个孔)2.带刻度的实验操作台一个,50g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记号笔一支,实验记录单一张。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初步认识韧性1.PPT出示图一:一位女生正在坐立位体前屈。
师:同学们请看,这位同学正在干什么?生:在做立位体前屈。
师:再看这两位同学(PPT出示图二: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正在做立位体前屈),谁做的好?生:男生。
师:为什么?生:因为他身子弯得更低,手掌能放在地面上,柔韧性好。
二、哪种材料更韧师:说得好,人体有韧性,生活中很多物品也有韧性,(出示塑料尺、木尺、铁尺),这三种物品,谁的韧性好?生:塑料尺。
师:你有什么证据?生:用手折,用重物压…师:用手折,你能保证每次的力气都一样吗?用重物压,我们看(将铁尺和木尺并排放在一起),铁尺短,木尺长,能比较吗?生:不能,不公平了。
师:所以我们比较的时候要公平。
请看(出示长宽厚一样的塑料片、木片和铁片),我们来比较这三种材料的韧性(板书:比较韧性)。
谁有比较的好方法?生:如果回答不出,师微课出示方法。
师:说得好,我们把他的方法再好好看一看。
(播放微课)放完后询问: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比较韧性》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比较韧性》是三班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本课有部分:一是探究比较金属、卡纸、塑料、木条四种材料的韧性;二是认识塑料性质;三是了解塑料的循环运用。
本课对三班级同学孩子而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过多、时间不足,所以我对教材进行制造性运用,将教学重点放在设计试验比较4种材料的韧性,而第三部分简约处理成微课,同学通过微课了解塑料的循环运用。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技能。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科学探究目标:1.用简约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觉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科学立场目标:1.进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爱好。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测和测量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塑料是人造材料,人们利用塑料的特性将塑料制成各种产品满意需求。
2.加强材料循环运用,节省资源的环境爱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约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预备】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纸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2.螺母12个,鉤子4个。
【教学过程】一、柔韧性的认识1、播放视频:倒霉熊撑杆跳2、提问:倒霉熊撑杆跳时,撑杆发生了什么改变?3、讲解韧性的定义:像撑杆这样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韧性。
板书:韧性:受力变形不易折断〔反思:视频导入,激发同学爱好。
比较韧性,首先要让同学明白韧性是什么,因此本节课以倒霉熊撑杆跳的动画引入,激起了同学的深厚爱好,引出韧性的定义。
〕二、比较4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1、过渡:上节课我们比较了铁、塑料、木头、纸这四种材料的硬度,这节课我们来比较它们的韧性。
出示课题2、给铁、塑料、木头、纸的韧性排序。
3、争论试验方案,选择试验材料4、沟通:需要留意什么,才能保证讨论的公正性?5、老师结合照片讲解试验步骤6、出示温馨提示:沿着12厘米刻度线用力按压材料条;不能折材料条;挂螺母时,轻取轻放;分工合作,有序操作7、同学领取材料,开始试验,老师巡察指导8、汇报沟通试验结果思索1:铁条弯曲程度最小,是否说明铁的韧性差?为什么?播放视频说明思索2:纸条弯曲程度最大,是否说明纸的韧性最好?为什么?9、小结:塑料条的弯曲度最大,这四种材料的韧性大小:塑料铁木头纸。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3课《比较韧性》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学生们刚接触到科学实验不久,所有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和观察探究能力,是本课的重点。
他们思维活跃,好胜心强,勇于探究,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发展。
把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由的进行自主探究。
利用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营造出生动活泼、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通过创新教具,让学生在对比实验中更深刻的体会到不同材料的韧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塑料的特征。
【教学准备】
1. 宽度、厚度、长度一样的塑料条、铁条、木条、卡纸条各一根
2. 50克钩码8个。
3. 重物一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
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