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的城镇化建设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332.48 KB
- 文档页数:3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可选道路,全国各地当前都在积极探索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诸多问题,有效化解这些时代性问题,必须深入到乡村社会的经验逻辑中,通过经验的比较分析,探索适合各地发展的多元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质与战略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标志、动力和必由之路。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那么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人口聚集)。
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深层问题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不足、城市粗放型增长、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公共服水平低等这些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
城市的聚集度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市地位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
谈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摘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总体LI标。
建设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强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障。
根据东莞市实际悄况,东莞市积极主动顺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城乡、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
该思路积极应对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理论认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意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对策;东莞市;现实意义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得到进一步增强以及当下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提高区域竞争能力,从而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客观的和必然的趋势。
东莞市作为广东省的重要城市,依黑“珠江三角洲〃有利地形和优越地理位置,较早发展、最先步入市场化道路。
伴随着当今工业经济模式的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富裕状况不断得到提高以及人口数量极高增长,原来城镇的基础设施与附近服务功能对于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显然困难。
这时面临的紧急任务,就是要借助于新一期的城镇建设,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进一步积极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快捷的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有力的解决民生方面带来的一些问题。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借鉴模式随着当下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和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议题也逐渐深入人心。
根据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总体趋势,可以了解到我国现阶段主要有以下儿种模式:(-)成都模式成都模式是具有大城市带大郊区特点的发展模式[1]。
其主要做法是对土地设权并颁布证书,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更加注重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
并着重以发展力度大和成效发挥好的地域作为起步点,逐步建立优势产业,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群体。
另外,再设置和分配以农民为主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基础性设施,更好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天津模式天津模式也是具备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模式。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将坚持以人为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城镇化向高质量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建设。
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呈现出快速推进的新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以上,城镇人口已经超过8亿,城市化率稳居世界前列。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已经超过80%,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也在迅速提高。
新时代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推进的新阶段,城市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还体现在城乡一体化的深化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积极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互动融合发展。
在国家层面,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我国还大力推动城市与乡村的互联互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
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融合发展,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深化推进。
三、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还体现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我国城镇化建设也在注入更多的科技元素。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智能化、绿色化已经成为了发展的主要方向。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科技创新也在推动城乡互动融合发展,为城市和农村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路径和途径。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新时代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引擎,为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生态环境的优美提升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还体现在生态环境的优美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方向之一,也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之一。
在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过去几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对较快,城镇人口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这种数量扩张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规模不合理、城市发展不协调等。
在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从数量扩张转向了质量提升。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宜业城市和宜商城市,注重提高城市的人居环境、发展城市产业和改善城市商业环境。
这既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能够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式从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模式。
过去,城镇化发展主要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通过城市扩张和农地征用来推动城镇化进程。
这种单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出现。
在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模式。
一方面,通过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农民能够在城市就业和创业,实现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的城镇化。
通过发展小城镇和新型城镇化模式,可以有效分流中心城市的人口,促进城镇化的平衡发展。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心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过去几十年,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相对较快,形成了一系列大城市群和特大城市。
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
在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心正在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中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良好的发展潜力,可以通过新型城镇化来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包括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模式、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等。
这些新态势将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演讲稿、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report book,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letter of agreement, contract agreement, speech draft, self-assessment,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ould like to know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how to write, stay tuned!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关于城乡建设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品鉴。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漫谈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而这一次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外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提供了先例。
2、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可以扩大内需,为经济提供内在的发展动力。
3、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目前我国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比重相比发达国家较低,第二第三产业不能协调发展。
而城镇化的推进可以让更多人成为城市消费群体,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
4、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现有农民人均土地少,无法达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
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
还可以以工带农。
三、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镇化发展论文一、中国城镇化的战略嬗变与国家治理著名城市学家贝利曾指出,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尽管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其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多样化的人类后果③。
新中国的城镇化战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正是在这种战略演进之中,国家治理的实践进程以及新近的公共治理需求变化得以呈现。
第一,抑制型城镇化或逆城镇化。
自新中国建立至“文革”结束,基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城市(镇)化采取极为谨慎的限制发展思路,城市建设总体上处于相对迟缓甚至是停滞且有阶段性起伏的状态。
譬如,1949—1957年为显著的上升期,城镇化率从10.64%上升到15.39%;而1958—1965年间,则分别经历了前三年的快速增长和后五年的持续下降,城镇化率一度达到19.75%的阶段高位,也曾一度因撤销城市而迅速降至17.98%。
及至“文革”,城镇化基本停滞,1977年的城镇化率甚至负增长至17.55%④。
此阶段的城镇化,受到三方面因素的重大影响:一是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建设资源的匮乏。
建国初年,恢复秩序与发展生产面临严重资源紧缺,这对于选取乡村服从和服务于城市、以农村对城市的支撑能力为依据设计城市发展规模的思路影响深刻。
二是城市“生产性功能”的新设置。
革命后政权无论是基于秩序可控的考量,还是出于迅速促进国家建设的需要,都亟需发展出生产性而非延续传统的消费性城市定位,以工农产品“剪刀差”实现对乡村资源的超常规汲取,将经济上“小体量”的城市转变成为秩序支配的中轴。
从那时延续至今、被人们广为诟病的城乡二元体制,实际上是国家对城市功能进行生产定位置换的实践后果。
三是以满足城市人口控制、实现城乡区隔化治理的户籍制度。
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确保资源供给和迅速形成国家统治力的强大功效。
然而户籍的居住固着功能逐渐衍生出新的内涵,它逐渐成为城乡分治体系下大量社会福利差异化配置的“分配器”,这实际上以计划方式固化了城乡之间的权益格局。
经济中国城镇化的现实图景、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文/侯祥鹏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是“人的城镇化”,首要原则是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步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
至2()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38%。
2020年新型城镇化规划收官,城镇化率规划目标基本能够实现。
在开启新的城镇化建设之际.有必要梳理我国城镇化发展现实,厘清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城镇化的现实图景改革开放4()年间.我国城镇人口增加6亿多,城镇化率提高4()多个百分点。
建制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18年的672个,建制镇数量从2176个增加到21297个。
我国已成为城镇化发展速度最t夬的国家之一,但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
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首先体现在区域空间上的不平衡。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并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工业化发展需要城镇地区作依托。
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我国工业投资和城市建设向东北和内陆地区倾斜,这对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世纪6()年代的“三线”建设高潮,再次使得我国城镇布局较大幅度地南移,城市和城市人口重心向西南推移,而东部沿海则处于相对停滞局面。
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和不断深化,我国逐渐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开放格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外资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和集聚.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全国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城镇化梯度格局。
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还体现在城镇化维度的不平衡。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基本维度之一。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浅析如何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含5篇)第一篇:形势与政策论文之浅析如何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问题浅析如何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问题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
但是在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城镇化模式转型已经刻不容缓,新型城镇化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做好科学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城镇化的质量,注意保护耕地和环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传统的城镇化中,规划体系混乱,科学性不强,执行也缺乏严肃性,造成城镇的布局、规模不合理、功能不完善、城镇间的协同效应不强。
而且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到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总共减少了1.8亿多亩,平均每年减少700多万亩。
再者对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关系脱离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如“有城无市”,的鄂尔多斯康巴什“鬼城”。
如何解决并注意城镇化发展带来的问题1、城镇化既要有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又要有每个城镇的具体规划。
新型城镇化既要按照“十二五”规划中“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大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对城镇化的布局进行总体规划,做到东、中、西,大、中、小协调发展。
具体到每个城镇,又要结合本地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文条件,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精做细自己的城镇化方案,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出现千城一貌的局面。
同时,城镇规划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权威性、连续性和衔接性,规划一旦形成,除按程序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外,不可来回变动。
2、提高新兴城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现在新兴城镇、特别是农村整建制转居以后,承担具体管理职能的往往是原来的乡镇政府及原来的村委会,但由于乡镇政府权限有限,及缺乏管理城镇的经验,往往造成新兴城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态势。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和乡村、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推动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城镇化发展模式。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
新型城镇化将加速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时代,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和均衡配置,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和乡村将更加融为一体,城市的繁荣将为农村带来更多的机遇,乡村的振兴也将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这将有效解决城市人口过多、资源环境压力大的问题,促进城乡发展的平衡和协调,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良性发展,为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型城镇化将重点推进小城镇和特色小城镇的建设。
在新时代,我国城镇化的重点将向小城镇和特色小城镇倾斜,因为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基础和骨干。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小城镇和特色小城镇将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发展引擎,它们将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下,积极发挥作用,为城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活力。
小城镇和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也将有效地缓解城市的拥挤压力,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新型城镇化将积极推进生态城镇和绿色发展。
新时代,我国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是要推动城市和乡村的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实现城市和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将积极推进生态城镇和绿色发展,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也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为城镇化发展增加新的动力和活力。
新型城镇化将注重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新形势下江西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估及建议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展迅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新形势下,面对城镇化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明确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给出了未来发展思路。
通过分析当前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质量,发现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方面是城镇化明显的短板。
新形势下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应以质量为重心,加快人口城镇化、落实人口市民化、促进“产城融合”。
城镇化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紧密相关。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步伐,包括江西省在内的许多地区出现诸如“产城融合”程度不高、城中村与棚户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影响了城镇化质量,阻碍了城镇化发展。
面对新形势下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挑战,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体制是使城镇化真正改变百姓生活的关键。
随后首次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等六项主要任务。
因此,新形势下江西省城镇化工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心是城镇化发展质量,抓手是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
一、江西城镇化发展现状2012年江西省城镇化率为47.51%,GDP总量为12948.88亿元,人均GDP 为28800元,三次产业比为11:54:35。
从图1可知,1992年至2012年江西省城镇化与CDP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00年后均呈加速增长趋势,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江西省城镇化发展也存在几点较为明显的不足。
第一,城镇辐射能力不足。
2012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南昌、景德镇、萍乡、新余四市,城镇人口过300万的仅有南昌。
城市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发展水平较低、缺少特大城市等直接导致江西省城镇的经济聚集和辐射功能发挥不充分。
首先,江西省大城市存在产业水平低、优势产业偏少、上市企业较少等问题。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城镇化趋势,我国正处在新时代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之中。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变化,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将为我国城镇化进程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新城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点。
在过去,我国城镇化主要是指人口向县级城市、地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转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形式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城镇化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扩张,还包括城市群的形成、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等多种形式。
各地的城镇化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一些落后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则较低。
我国新城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点,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新时代我国新城镇化发展具有智慧化和信息化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城市智能化的推进,城镇化发展也呈现出智慧化和信息化的特点。
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都在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智慧化和信息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新城镇化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在过去,我国城镇化发展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主,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并不重视,导致了一些城市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发展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则。
城市的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生活品质等方面都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需要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问题。
新时代我国新城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也呈现出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开始引入国外的经验和技术,借鉴国外的先进模式和理念。
【关键字】论文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论文报告“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必然趋势和动力核心提示: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
而从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
而从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经济发展和就业空间,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而从中国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继续加快城镇化建设,仍将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已步入快速发展期。
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增加到2011年的6.9亿,30多年来增加了5亿人,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进城的农民工。
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3%;农村人口比重由82.1%下降到48.7%。
2011年,城镇人口达69079万人,比上年增加210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1.32个百分点;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
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世界城镇化历史表明,城镇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镇化率处于30%-70%之间是城镇化中期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种新型城镇化旨在推进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将着眼于破解城市化发展的瓶颈,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城市化的效益。
1.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着重强调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包括城市道路、桥梁、水利、电力、燃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这将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质量。
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合理的城市发展区域,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和环境质量,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宜居、美丽的城市环境。
3. 推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节约资源、环保,严格控制城市用地规模,推进城市用地集约化,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城市垃圾处理和污染治理。
4. 加强城市管理体系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加强城市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把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效率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1. 人口城市化:由于农村人口的逐渐减少,城市人口逐渐增加,未来城市的人口将会更多,这将进一步加速城市的发展。
2. 健康城市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健康城市化的推进,通过城市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提高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推进城市化与健康的良性循环。
3. 服务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强调服务型城镇化的发展,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文体等领域,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4. 智慧城市化:未来城市将是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加快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的融合,引领城市智慧化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带来巨大的机遇,有望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规划在新时代下,城镇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一。
城市建设规划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功能、城市形态、城市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一、新型城镇化的背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迅速发展,标志着经济社会进入了新时代。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的要求,在新时代下,城镇化进程提出了“以人为本、宜居宜业、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即强调建设人民生活幸福、生态宜居、经济繁荣、城乡一体化的城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建设规划的任务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重要性。
二、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城市建设规划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任务,它是城市建设、发展与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它不仅决定了城市的整体形态、功能、环境,还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城市建设规划在城市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三、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建设规划思路1. 科学规划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建设规划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以科技为支撑,以统筹兼顾,以可持续为目标。
要注重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的功能和竞争力,同时也要注重解决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
2.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城市建设规划的核心。
城市建设规划的目标要重视人的需求,关注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城市的规划要注重保证居民的生活便利和环境优美。
3. 社会参与随着社会进步,城市建设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市民的意愿和需求。
对于城市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增加民主性,让人民更好地参与城市建设规划。
4. 立足实际城市建设规划要建立在实际基础上,结合城市特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城市发展的规划方案。
同时也要注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
五、结论新型城镇化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化建设规划作为这一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增强经济整体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新形势下应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重点任务,坚持以人为本,转变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城镇,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标签:新型城镇化;内涵;任务;意义;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化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城镇化建设是的一个重大命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城镇化,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实现城镇化,城镇化还能有力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拉动国内需求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总之,城镇化对于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在加快步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也暴露出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像尽管城市发展很快,但发展方式比较粗犷,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问题也日益严峻,进城务工人员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凸出。
所以,变革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实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其基本内涵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的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是以提升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
我们要对新型城镇化的涵义做一下把握:从本质上来讲新型城镇化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整个进程的;从要求上来说新型城镇化是要以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要目标的;从特征上来讲新型城镇化是要从整体上来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时代。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智慧城市为主题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和新趋势。
在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态势,这些新的态势正推动城镇化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城镇化发展的结构正在发生新变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区域分布、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功能布局等方面正在经历着新的变化。
一方面,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已经较高,城镇化发展重点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在呈现新的变化,传统的重工业城市正逐渐向新型城镇化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
城镇化也在推动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和功能布局的调整,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发展也成为新的趋势。
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正在得到新的提升。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国城市的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正在得到新的提升。
一方面,我国城镇化发展正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推动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良性互动。
我国城镇化发展也在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城市供水、城市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更好满足居民需求。
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
一方面,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为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带来新思路和新手段,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方向。
技术创新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正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城镇化发展的国际影响正在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正在逐渐提升。
一方面,我国城镇化发展正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目光,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成为国际城镇化发展的参考。
我国城镇化发展也在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国际城市间的合作互惠,共同推动全球城镇化进程。
2010年12月论新形势下的城镇化建设发展129论新形势下的城镇化建设发展颜建敏贺小龙(江西省永新县建设局)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中央高层对城镇化战略提出总的指导意见是十分必要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比较快,特别在最近若干年中国城镇化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在城镇化这一进程中,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人口比重逐步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或城镇聚集,生产、交换乃至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转换。
其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城镇数量日益增多,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城市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1城镇化发展的意义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
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
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正确的认识。
1.1城镇化的拉动力量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地方之间经济发展的竞争以及我国干部任用制度等因素促使各地城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大举投入,而建筑行业的巨大利益又拉动了城市房地产的高速扩张,这个变化甚至促使一些地方政府打开城门,允许农民办理城市户口进入城市。
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巨大收入差异和社会福利差异也在吸引农村居民到城市定居或务工,以至“户籍制度”的门槛也未能阻止农民进城。
但这种自发进程在带来客观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城乡之间的鸿沟在扩大;大城市的高速扩张带来了拥挤和低效率的“城市病”,城市内部出现了。
二元结构”;一些中小城市在扩张中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各种“开发区”蚕食了大量良田;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不合理导致资源配置效益下降,一些大城市力图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而一些小城市出现了产业的“空洞化”。
函对这些问题,中央高层对我国城镇化做出通盘考虑,以推动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把城镇化问题作为月度学习的主题,胡锦涛总书记又就这个题目发表重要讲话,对于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
1.2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
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
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
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
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
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
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
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
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
因此,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
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
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
小城镇建设130江西化工2010年第4期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1.3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
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
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束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
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
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现在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
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现在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通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
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
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可以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可以再少一点。
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
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
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
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1.4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
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
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
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
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
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
三是宅基地障碍。
农民进入小城镇,等于放弃原来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
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
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
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大胆改革户籍制度。
对大中城市以下,特别是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
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住所,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生活来源,就要允许落户,并且在子女人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
第二,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
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措施。
第三,正确处理人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
如果农民有要求,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
这样,人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
人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但是可以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第四,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
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而宅基地是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这也阻碍了农民积极入镇。
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人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积极向城镇迁移。
第五,规范收费行为。
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2我国城镇化现状2.1规划滞后城镇发展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发展规划的状况。
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2.2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有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力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弱。
2.3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市场融资机制不健全2010年12月论新形势下的城镇化建设发展131目前,虽然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话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
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收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
2.4市场尚未在小城镇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土地是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但在小城镇建设中,用地大都以协议出让为主,很少进行土地的挂牌拍卖出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小城镇建设使用土地普遍存在廉价、土地使用率低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2.5相关体制制约小城镇发展现在,小城镇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例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尚未完善,小城镇发展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
受上述制度束缚,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形式大多数都是采取半工半农,就业者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流动不转移,导致农村工业与农村城镇化相分离,制约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3小城镇发展的建议3.1编制科学高效的城镇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