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Ø)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
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
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③发生于新近纪—现代的构造运动;
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
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
一:名词解释
1:新构造运动——从新第三纪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
2:风化壳——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刨面
3:河流侵蚀基准面——限制河流侵蚀作用的下限水体面
4:雪线——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的分界线(冰斗成群发育于雪线附近,不同时期古冰斗高度与现代雪线的高差是研究古温度波动的重要标志。
5:羊背石——由于冰川的磨蚀与拔蚀作用形成的一群石质小丘
6:裂点——溯源侵蚀所达到的那一段河床纵向陡坡
7:新月形沙丘——平面形新月的沙丘。迎风面微凸而平缓,背风面微凹而陡
8:夷平面——由于地壳抬升,原来的平原地貌或准平原风化剥蚀形成山地,而山脊大致在同一平面上,该平面是一假象的平面称为夷平面
9:雅丹——河流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的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地貌组合
二填空
1:第四季特点在短暂的地质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显著的地壳活动,广泛的吨级陆相产机务和矿产。
2:戴维斯地理循环说——他认为地貌的形成发展受地壳运动,外力作用,事件因素的影响
4: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冰川性冷暖交替与相关的干温交替变化
5:土壤结构——①A层(腐殖层).②B层(淋溶层)③C层(沉积层)
:6:陡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急剧的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叫崩塌
7:滑坡要素——①滑坡体,②滑动面和滑动带,③滑床
8:滑坡发生的过程——①蠕动变形阶段,②滑动阶段,③稳定阶段
9:河谷的横剖面形态——①谷底②谷坡③谷缘
10:河床堆积地貌——①心滩②沙洲③边滩思沙嘴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内容整理
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第四纪资源开发与区域地质研究;
(2)工程建筑;
(3)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
(4)其他:摇杆、测量、土地规划、军事、物探、旅游等。
2、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
(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运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
(3)显著的地壳运动;
(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
(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
(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4、第四纪划分方案
按照第四纪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通常把第四纪分为4个时间尺度不等时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相应的地层分别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和全新统(Q4)。中国传统上把第四纪(系)二分,只分为更新世(统)(Qp)和全新世(统)(Qh)。
5、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
(1)岩性松散;
(2)成因多样;
(3)岩性岩相变化快;
(4)厚度差异大;
(5)不同程度地风化;
(6)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
6、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标志
(1)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
(2)地貌标志:剥蚀和堆积地貌是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的一种特有标志;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考试复习题
1、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
概念:地貌学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形态,即地形。因而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第四纪沉积地貌的岩性、成因、分布和特征;(2)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波动对地貌形态以及地貌特征对生物演化、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3)研究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演化,以及地貌对人类工程和地质灾害的影响。(4)断层活动、地震和火山活动规律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2、第四纪下限问题
所谓第四纪下限就是第四纪的起始时间,或者新近纪与第四纪的分界,也是上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争议颇多的问题。
确定第四纪下限的依据;
冰川活动这是早期第四纪下限确定的主要依据,第四纪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气候变冷在中低纬度山区出现了冰川活动,且发现与上新世完全不同的环境特征,但是后来在其它地方发现的更早的冰川活动让人们对这一标志产生了动摇。
气候变冷全球性的气候变冷是第四纪开始的重要标志,但由于第四纪频繁出现的冰期与间冰期是第四纪下限的确定很难统一。
动物化石哺乳动物(真马真象真牛)化石的出现可作为第四
纪开始的标志,在欧亚这一标志很清楚。
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人类的出现和演化是第四纪的标志性事件,早期的石器测定年代与通用的第四纪年代相当。
沉积--构造事件第四纪的陆相地层发育与老地层有明显差别,第四纪环境变化显著,在地层中有反映。
第四纪下限的方案:
第四纪下限的划分方案归纳起来有4种,有些已经被放弃了。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目
1、地貌基本形态和地貌形态组合特征?
(1)通常把地貌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称为地貌基本形态,如扇形地,阶地。(2)把由若干的地貌基本形态组合而成的大地貌称为地貌形态组合,如塔克拉玛干沙漠。
2、内外地质营力的概念?谈谈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发展中的意义?
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
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
意义:(1)内营力主要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巨型、大型地貌)向着增强地势的趋向发展;(2)外营力趋向于削平地表基本起伏,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发展;
(3)当山地处于从弱到强的上升阶段,虽然伴有有弱到强的外营力作用,但不足以抵消内营力的上升,此时山地高度增加,岩石被剥露,发育各种构造地貌;
(4)当山地上升减弱或趋于稳定,外营力转而占相对优势,山地被剥蚀降低,发育各种外营力地貌。
3、第四纪的几大特征?
(1)地球发展的最近一个时期;(2)这一时期地球上有显著的气候波动;(3)出现了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发展;(4)哺乳动物兴盛,被子植物发育,各种陆相沉积物发育的时期。(5)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
4、冰期,间冰期的概念?
冰期指第四纪地球上气候显著变冷时期,极地(或高山)冰盖扩大,并向中纬度推进(或高山冰川下移),从而引起生物迁移或部分
876-《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第四纪地质学》是地质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最新一幕——即第四纪时期(约260万年)的地球系统,包括岩石圈、表层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及其相互作用。
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闭卷、笔试,满分150分,时间180分钟。
三、试题结构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四、考试内容
(一)第四纪科学的基础知识
第四纪的基本概念;第四纪的特点;第四纪科学的研究历史。(二)第四纪板块构造
1.新生代板块运动与海陆格局演化;
2.新生代洋流格局与大气环流格局。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变化
1.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特点;
2.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3.黄土沉积、海洋沉积、冰芯记录;
4.全球变化研究概况。
(四)第四纪生物
1.第四纪动物群演化基本特点;2、第四纪植物群演化基本特点。(五)古人类与古文明
1.古人类的演化发展概况;
2.古文化与古文明的发展概况。
(六)第四纪研究方法概论
绪论
1.地貌学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形态(即地貌);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和改造自然
2.内力是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包括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如流水、风、冰川、海浪等。
3.第四纪历史有如下的基本特点:
(1)经历时间短暂(2)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显著。古气候以显著变冷为特征,多次出现冰川活动。这也是它与第三纪的主要区别。(3)第四纪生物演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人类,所以第四纪又被称为“灵生纪”。(4)第四纪以松散堆积的沉积物为主要特征。由于它形成时间短,绝大多数沉积物尚未完全固结成岩。
5)第四纪地壳的新构造运动活跃。主要表现为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
4.新构造运动是指自新近纪以来至今发生的地壳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称为新构造。
5.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下列四个时期:
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创建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发展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第一章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1.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2.地貌基本形态:是指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Ⅴ级地貌),如:冲沟、沙丘、角峰等。地貌形态组合是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个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它可以是简单的同一年代、同一类型的地貌组合,也可以是复杂的不同年代、不同成因的地貌组合。如岩溶中的孤峰-峰林、峰丛。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
2.第四纪地质学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
2.地貌的形态
3.地形线
4.地形面
5.地形点
6.谷中谷
7.地貌的基本形态
8.地貌的形态组合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为什么要对不同大小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4.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5.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6.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7.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
一.名词解释:
1.风化壳
2.古土壤
3.残积物
4.滚落
5.崩塌
6.错(座)落
7.撒落
8.倒石堆
9.滑坡
10.土层蠕动
11.片流
12.坡积物
13.泥流
14.面状洗刷作用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
1.试述斜坡上的动力地质作用。
2.什么是平行后退说?什么是平行下降说?
3.什么是坡积物?
4.试述滑坡的成因及其地貌标志。
5.影响滑坡发育的因素。
第四章流水地貌与沉积物一.名词解释、概念:
1.坳谷
2.洪积物
3.洪积扇
4.泥石流
5.洪流
6.河谷
7.侵蚀基准面
8.隘谷
9.障谷
10.峡谷
11.成形河谷
12.河漫滩河谷
13.裂点
14.迂回扇
15.天然堤
16.自由曲流
17.汊河型河床
18.雏形河漫滩
19.平坦河漫滩
20.牛轭湖
21.侵蚀阶地
22.基座阶地
23.嵌入阶地
24.内迭阶地
25.上迭阶地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基础
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2.地貌: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
3.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岩)体,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及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桌整体下滑的现象。
4.泥流:斜坡上的碎屑物质,被水浸湿饱和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呈碎屑流状顺斜坡向下流动的现象。
5.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和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6.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7.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8.风口:在袭夺弯和断头河之间的局部河段,因断绝了水源,成为新的分水高地,但仍保持着原来的河谷形态,称为风口。
9.岩溶地貌:岩溶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10.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11.风化壳:在地壳表层的不同深度,由于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岩性等)、方式(物理的、化学的)及强度的不同,导致风化物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残积物。
第四纪年代学
一、基本概念
1.古地磁年代学:测量岩层中的极性正反方向,通过与标准极性年表对比,获得
地层年龄。
2.热发光法(热释光法):一般非金属破碎绝缘矿物(如石英)具有受激发光现
象,其发光强度与矿物以前吸收的辐射能量成正比,而
辐射量的积累是时间的函数,因此通过测量材料的发光
强度可以推算其年龄。
3.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利用矿物和岩石中含有微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自行衰变计算年
龄的一类方法。
4.极性
5.极性期
6.极性事件:指地史时期地磁场极性倒转变化中时间短暂的变化,一次持续的时间只
有 10^4~ 10^5 年左右,在地磁年表中的松山倒转期(现称松山倒转极性期)就包括有贾拉
米洛、吉尔萨、奥尔都维等极性事件(现称极性亚时)。
7.布容正向期:松山反向极性期后,地磁极曾不断漂移,距今大约70 万年前至今,地磁场的方向和现代地磁场的方向完全相同。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
1.熟记 360 万年以来的古地磁年表。
3.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一.名词解释:
1.冰期与间冰期 :
冰期 : 第四纪时期全球性的降温期,此期内发生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在大陆冰川作用区,
大陆冰川从高纬向中纬扩大,引起生物群从极地向赤道迁移;在高山区,高山上部的山岳
冰川向山下或向山外围扩大,生物群垂直分带向下迁移
2.气候旋回
3.干旱期与湿润期 :
干旱期:当高纬区冰期时,冰盖上空冷高压反气旋往中低纬度移动,降水带南移,季
风萎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气候变干变冷,降水量相对减少的时期
湿润期:当高纬区间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往极地方向收缩的同时,降水带北移,季风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规律的学科。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山地和丘陵的划分:
1.山地:山地是由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形态组合,是新构造运动大于外力剥蚀作用且两者都很强烈的地带;
2.丘陵:丘陵是海拔500m以下的走向明显或不明显的高地与洼地相间排列的地貌组合。
第四纪的基本特征:
①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②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③显著的地壳运动;④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⑤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⑥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标志:①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②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③环境标志:物理环境标志、化学环境标志、生物环境标志。
地貌: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冰川性冷暖交替及与其相关的干湿交替变化。
新构造运动:从新第三纪(中新世)开始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为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质和地貌的构造形态和变位。
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土壤与残积物区别:最根本的区别①土壤具有肥力;②土壤形成速度比风化壳、残积物快。
【第一、二章】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地貌学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对象:主要是第四纪沉积物,第四纪沉积物是记录发生在第四纪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良好载体,含有丰富的地质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处理、分析和研究,就能揭示地球表层在第四纪不同时期的原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形态,即地形,也就是地表的高低起伏、坡度、切割程度等方面的特征。研究任务:①通过各种研究手段,提取各种信息,重建第四纪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探究演变规律,预测未来变化。②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减灾防灾,改善人们生活环境。
研究内容:①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成因、分布、及工作方法的研究。②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面波动的研究。③第四纪生物界的构成和演化。④第四纪地层和年代学的研究⑤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演化的研究⑥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研究⑦应用第四纪地质的研究。
第四纪下限:就是指第四纪的起始时间,或是新近纪与第四纪的分界,也是上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
确定第四纪下限的依据:
1、冰川活动:这是早期第四纪下限确定的主要依据。
2、气候变冷:全球性的气候显著变冷是第四纪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是频繁交
替的至少有几十次的气候变冷事件。
3、动物化石:主要是哺乳动物化石,因为无脊椎动物在第四纪时期演化的阶段不明显。
4、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第四纪有人称它为灵生纪或人类纪,说明人类出现和演化是在第四纪中发生的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二、第四纪气候分期(重点)
1、冰期与间冰期
(1)冰期:是指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的降温,冰川扩大。
A、冰川扩展:地球表面发育大量的冰川
B、全球性降温
C、气候带移动
D、全球性海平面下降
E、生物群的迁移
F、冰阶与间冰阶的旋回
(2)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地球表层的环境反映与冰期恰好相反。
2、干旱期与湿润期
(1)干旱期: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减少的时期。在中、高纬度地区与冰期伴随。
(2)湿润期:是指两个干旱期之间降雨相对增多的时期。在中、高纬度地区与间冰期伴随。
3、雨期与间雨期
(1)雨期:是指在北纬15ºN~30ºN的地区,降雨量增加,气候转湿的时期。
(2)间雨期:是指在北纬15ºN~30ºN的地区,降雨量减少,气候转干燥的时期。
三、第四纪环境变迁的时空尺度(了解)
1、时间尺度
地球表层的环境变化时间尺度:109~100a。第四纪时期环境变迁的时间尺度:105~100a。最常见:0.40、0.10、0.04、0.02、0.001Ma。
(1)太阳活动
黑子、光斑,发生在光球表面。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变化周期:101~102年。
(2)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
(a)偏心率:0.005~0.06之间,现在0.0167。周期10万年和40万年。地球处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日照量的差别为7%。(b)岁差:影响地球近日点的时间变化。周期2.1万年。现今的近日点为一月,10500多年后的近日点为七月。这样两半球的气候发生变化。(c)黄赤交角:变化在21°39’~24°36’。周期4万年。现今为23°27’。影响季节的气候变化。角度变小,极地变暖;反之,极地更寒冷。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第四纪地质学的概念: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的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的概念: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的概念:是指约2.4百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1.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塑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外力成因地貌。
4.顺地质构造地貌与逆地质构造地貌:凡正向构造(背斜、穹隆、岩体等)与高地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等)与低地一致,称为顺地质构造地貌;反之称逆地质构造地貌。
夷平面: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的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减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地形。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风化壳: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和残积物同义。
第四纪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貌学。
一、名词解释
1洪流地貌
洪积物
2滑坡堆积物
泥流堆积物。
崩塌:陡坡上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角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
3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一般来讲时代较新的褶皱,往往形成顺构造地貌,即地貌形态与岩石的构造形态是一致的,如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副地貌,向斜成正地形,时代较老的褶皱,往往形成逆构造地貌,即地貌形态与岩石的构造形态是相反的,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4、干旱期:当高纬区冰期时,冰盖上空冷高压反气旋往中低纬度移动,降水带南移,季风萎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气候变干变冷,降水量相对减少的时期。
湿润期:当高纬区间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往极地方向收缩的同时,降水带北移,季风活动势力强,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降水量相对增加时期。
5滑坡:斜坡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滑坡要素:①滑坡体②滑动面与滑动带③滑坡床
泥石流:是洪水夹带大量固体碎屑物质沿着陡峻的山间沟谷下泻而成的特殊洪流。其中粘性泥石流是高粘度、高密度和高速运动的重力流
6、正形态—高出周围地貌。如阶地,垅,丘。
负形态—比周围地貌低。如谷地,洼地,坑,穴。
7、现代地貌——指全新世(≤1万年)的地貌,和当地的气候一致。
古地貌——指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参与现代地形,和当时的古气候一致
8、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