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12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地貌:又称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4、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5、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6、单面山:单面山一般形成于岩层倾斜不大(<35°)的单斜地层地区,一般较缓,它与岩层的倾斜方向一致,称为构造坡(顺向坡)。
另一坡较陡,与岩层的构造面不一致,称为剥蚀坡(逆向坡)。
逆向坡上部常呈悬崖峭壁。
7、猪背山:在单斜地层倾角较大的情况下构造坡与剥蚀坡的坡度与坡长相差不大时,出现两坡近似对称的山岭,领顶形状如猪被,这种单面山称为猪背山。
8、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和矿物,由于受到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它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9、崩解: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和大小改变了,但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
10、崩塌:把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倾倒、崩落的现象。
11、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软弱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12、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或地下水补给,并经常性或周期性沿狭长凹地流动的天然水体。
.13、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14、.岩坎:基岩河床中由较坚硬的岩石形成的横亘于河床底部的突起地形----跌水或瀑布。
15、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河漫滩的下部是先形成的河床相的粗粒冲积物,主要是粗砂和砾石,上部是河漫相的冲积物,主要为细砂和粘土组成,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16、河流阶地:原来的河谷底与河漫滩,因河流下切而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谷坡上,称为河流阶地。
1.第四纪:是指约2.4Ma 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时期。
2.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3.按照第四纪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通常把第四纪分为4个时间尺度不等时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
4. 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5.崩塌:陡坡(大于50°)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的过程。
6. 崩塌形成、发展与致灾过程(1)陡坡岩(土)体由于近临空面释重应力产生与边坡平行的张性垂直裂隙。
(2)地下水浸入裂隙(包括岩石原有裂隙),使隙内风化加深,削弱岩(土)体与边坡联结力。
(3)长期风化使裂隙的宽和深与日俱增,终使岩(土)体处于临界稳定的危岩状态。
(4)遭受地震、暴雨、融雪、人工不当截坡和爆破等触发,导致岩(土)体突然发生崩塌。
7.顺地质构造地貌:凡正向构造(背斜、穹隆、岩体等)与高地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等)与低地一致,称为顺地质构造地貌。
(反之,则为逆地质构造地貌)8.滑坡要素:(1)滑坡体:滑动的岩(土)体。
滑坡体可成一台阶或多级台阶,台面常向坡倾斜,台面上树木倾斜(醉汉林)。
(2)滑动面和滑动带:滑坡体移动所经过的面。
滑动面呈向上凹的近似圆弧形,有时可见擦痕和磨光面。
滑动面有时只有一个,有时可为一组。
在滑动面上下,常可见明显的扰动和拖曳褶皱现象,构成滑动带。
(3)滑床(滑坡底座):在滑动面之下,支持滑体而本身未经移动的斜坡组成部分。
9.河谷的形成发展(1)“V”型谷:在河流形成早期(或河谷上游或坚硬岩石或新构造运动上升区)以垂直侵蚀作用为主,河流深深切入基岩,形成河身直,河床坡度陡,急流险滩多,水流湍急,两岸崩塌发育,断面狭窄的“V”型谷。
一:名词解释1:新构造运动——从新第三纪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
2:风化壳——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刨面3:河流侵蚀基准面——限制河流侵蚀作用的下限水体面4:雪线——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的分界线(冰斗成群发育于雪线附近,不同时期古冰斗高度与现代雪线的高差是研究古温度波动的重要标志。
5:羊背石——由于冰川的磨蚀与拔蚀作用形成的一群石质小丘6:裂点——溯源侵蚀所达到的那一段河床纵向陡坡7:新月形沙丘——平面形新月的沙丘。
迎风面微凸而平缓,背风面微凹而陡8:夷平面——由于地壳抬升,原来的平原地貌或准平原风化剥蚀形成山地,而山脊大致在同一平面上,该平面是一假象的平面称为夷平面9:雅丹——河流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的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地貌组合二填空1:第四季特点在短暂的地质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显著的地壳活动,广泛的吨级陆相产机务和矿产。
2:戴维斯地理循环说——他认为地貌的形成发展受地壳运动,外力作用,事件因素的影响4: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冰川性冷暖交替与相关的干温交替变化5:土壤结构——①A层(腐殖层).②B层(淋溶层)③C层(沉积层):6:陡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急剧的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叫崩塌7:滑坡要素——①滑坡体,②滑动面和滑动带,③滑床8:滑坡发生的过程——①蠕动变形阶段,②滑动阶段,③稳定阶段9:河谷的横剖面形态——①谷底②谷坡③谷缘10:河床堆积地貌——①心滩②沙洲③边滩思沙嘴11:沙砾的运动方式——①推移②跃移③悬移12:岩溶形成必须必须具有以下条件——①岩石可溶性②岩石的透水性③水的溶解性④水的流动性⑤溶蚀基准面13:荒漠包括——①岩漠②砾漠③沙漠④泥漠14:更新世从老道新——午城黄土,离石,马兰15:第四纪阿尔卑斯山区的冰期从早到晚为①恭兹②民德③里斯④玉本三.简答题1第四纪沉积物有什么特征及类型?①岩性松散②成因多样③岩性岩相变化快④厚度差异大⑤风化程度不同⑥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类型:①暂时性流水,②风力残积③海洋,湖泊,沼泽堆积。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绪论1.地貌学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形态(即地貌);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和改造自然2.内力是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包括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 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如流水、风、冰川、海浪等。
3.第四纪历史有如下的基本特点:(1)经历时间短暂(2)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显著。
古气候以显著变冷为特征,多次出现冰川活动。
这也是它与第三纪的主要区别。
(3)第四纪生物演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人类,所以第四纪又被称为“灵生纪”。
(4)第四纪以松散堆积的沉积物为主要特征。
由于它形成时间短,绝大多数沉积物尚未完全固结成岩。
5)第四纪地壳的新构造运动活跃。
主要表现为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
4.新构造运动是指自新近纪以来至今发生的地壳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称为新构造。
5.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下列四个时期: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创建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发展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第一章地貌学的基本问题1.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2.地貌基本形态:是指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级地貌),如:冲沟、沙丘、角峰等。
地貌形态组合是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个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它可以是简单的同一年代、同一类型的地貌组合,也可以是复杂的不同年代、不同成因的地貌组合。
如岩溶中的孤峰,峰林、峰丛。
3.地貌形态的测量特征:高度、坡度和地面切割程度等。
高度:分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是最主要的形态测量数值。
它们往往能提供地貌成因和发展的重要线索,如阶地高出河床水面的高度(相对高度)、溶洞和夷平面的海拔高度(绝对高度)等。
4.地貌相对等级I巨型地貌、II大型地貌、III中型地貌、?,?小型地貌5.地貌的成因:1.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1.岩性:具有不同的抵抗风化剥蚀的能力。
精品文档大题(50):1、举例说明地貌基本形态和地貌形态组合特征?(4)(1)通常把地貌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称为地貌基本形态,如沙沟冲击锥。
如长江口冲积形成的扇形地,这里聚集肥沃的土地让人类聚集于此发展农业种植,,还有用水方便的河岸及冲积的扇形地,形成一种文明,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2)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称为地貌形态组合,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低至于零下几十度,成片的戈壁和沙丘,人为活动起重要作用,发育有时代不同的各种沙丘组合的荒漠,境内出现河流断支现象,巨大的沙漠景观是大尺度气流近地面运动的良好写照。
2、谈谈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发展中的意义?(首先内外营力的概念)(8)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
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
意义:(1)内营力主要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巨型、大型地貌)向着增强地势的趋向发展;(2)外营力趋向于削平地表基本起伏,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发展;(3)当山地处于从弱到强的上升阶段,虽然伴有有弱到强的外营力作用,但不足以抵消内营力的上升,此时山地高度增加,岩石被剥露,发育各种构造地貌;(4)当山地上升减弱或趋于稳定,外营力转而占相对优势,山地被剥蚀降低,发育各种外营力地貌。
3、第四纪的几大特征?(14)(1)地球发展的最近一个时期;(2)这一时期地球上有显著的气候波动;(3)出现了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发展;(4)哺乳动物兴盛,被子植物发育,各种陆相沉积物发育的时期。
(5)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
4、冰期,间冰期的概念?(15)冰期指第四纪地球上气候显著变冷时期,极地(或高山)冰盖扩大,并向中纬度推进(或高山冰川下移),从而引起生物迁移或部分绝灭。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基础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又称地形学。
2.地貌: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
3.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岩)体,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及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桌整体下滑的现象。
4.泥流:斜坡上的碎屑物质,被水浸湿饱和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呈碎屑流状顺斜坡向下流动的现象。
5.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和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6.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
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
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7.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
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8.风口:在袭夺弯和断头河之间的局部河段,因断绝了水源,成为新的分水高地,但仍保持着原来的河谷形态,称为风口。
9.岩溶地貌:岩溶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10.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11.风化壳:在地壳表层的不同深度,由于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岩性等)、方式(物理的、化学的)及强度的不同,导致风化物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残积物。
12.石窝: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称为石窝。
13.黄土梁:黄土梁是长条状的黄土高地,可分为平顶黄土梁和斜梁两种。
14.山麓面: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学2.第四纪地质学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2.地貌的形态3.地形线4.地形面5.地形点6.谷中谷7.地貌的基本形态8.地貌的形态组合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3.为什么要对不同大小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4.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5.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6.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7.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一.名词解释:1.风化壳2.古土壤3.残积物4.滚落5.崩塌6.错(座)落7.撒落8.倒石堆9.滑坡10.土层蠕动11.片流12.坡积物13.泥流14.面状洗刷作用二.问答题与论述题:1.试述斜坡上的动力地质作用。
2.什么是平行后退说?什么是平行下降说?3.什么是坡积物?4.试述滑坡的成因及其地貌标志。
5.影响滑坡发育的因素。
第四章流水地貌与沉积物一.名词解释、概念:1.坳谷2.洪积物3.洪积扇4.泥石流5.洪流6.河谷7.侵蚀基准面8.隘谷9.障谷10.峡谷11.成形河谷12.河漫滩河谷13.裂点14.迂回扇15.天然堤16.自由曲流17.汊河型河床18.雏形河漫滩19.平坦河漫滩20.牛轭湖21.侵蚀阶地22.基座阶地23.嵌入阶地24.内迭阶地25.上迭阶地26.冲积平原27.水系28.水系形式29.河流袭夺30.断头河(能够正确指出图中地貌名称)二.思考并回答问题:1.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哪些主要地貌形态?2.坡积物与洪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特征有何区别?3.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有何异同?4.冲积物与洪积物岩相结构的主要差异有哪些?三.对比题:1.侵蚀阶地与基座阶地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一.解释名词、概念:1.岩溶作用2.岩溶堆积物3.岩溶漏斗4.落水洞5.坡立谷二.思考并回答问题:1.在图中,判别所示的岩溶地貌名称。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山地和丘陵的划分:1.山地:山地是由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形态组合,是新构造运动大于外力剥蚀作用且两者都很强烈的地带;2.丘陵:丘陵是海拔500m以下的走向明显或不明显的高地与洼地相间排列的地貌组合。
第四纪的基本特征:①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②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③显著的地壳运动;④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⑤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⑥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标志:①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②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③环境标志:物理环境标志、化学环境标志、生物环境标志。
地貌: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
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冰川性冷暖交替及与其相关的干湿交替变化。
新构造运动:从新第三纪(中新世)开始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为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质和地貌的构造形态和变位。
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土壤与残积物区别:最根本的区别①土壤具有肥力;②土壤形成速度比风化壳、残积物快。
坡积物: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
其中有时夹有冲沟和重力的粗粒堆积物。
滑坡:斜坡上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泥石流:山区斜坡或沟谷中的碎屑物质被水浸润后,形成饱含大量泥沙、石块的快速流体。
崩积物特征:有一定分选和岩性变化:碎石撒落是大砾随惯性远移到坡脚下,细砾滞留在坡上,细土充填空隙,显示下粗上细的粗略分选。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第四纪地质第四纪海平面一、海平面位置确定的标志1、沉积物标志:泻湖沉积与泥炭、海滩岩2、地貌标志: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海蚀穴、海蚀崖、波切台、沿岸沙堤、贝壳堤3、生物标志:珊瑚礁坪台、有孔虫、介形虫4、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深海沉积物(有孔虫壳体)中的氧同位素值能反映海平面变化二、海平面波动原因1、冰川型海平面变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陆地上冰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海平面波动2、构造运动型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可造成全球性或局部的海平面变化3、其他型海平面变化水圈体积型海平面变化、大地水准面型海平面变化、海温型海平面变化、洋盆体积型海平面变化、均衡型海平面变化第四纪生物界一、第四纪生物界特点1.北半球的生物界变化比南半球明显2.陆地上的生物界变化比海洋明显3.在陆地上,哺乳动物变化最明显,植物变化最小,第四纪期间的植物基本上是现生种,而且在形态上与现在差别不大。
4.哺乳动物演化在第四纪期间最迅速,在第四纪不同时期有明显差别。
5.人类的出现和演化是第四纪的重大事件,相继出现了能人、直立人和智人。
6.从全球动物现代分布来看,越是向南,动物构成越具有原始性7.由于第四纪气候冷-暖、干-湿剧烈波动,生物在空间上频繁迁移,与前第四纪的生物界明显不同。
二、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1、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保留了少量新近纪末期的残余种属(德氏后裂爪兽)演化出一些特别种属,如长鼻三趾马、板齿犀等出现了更新世特有的种属,如三门马、梅氏犀等2、中更新世周口店动物群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南北分异非常明显,周口店动物群具有北方型特点。
早更新世泥河湾期的一些种属部分保留下来出现了比较多的中更新世特有种属有大量进步种属出现,比如狼、狐、獾和小型啮齿类含有北京猿人化石和文化遗迹3、晚更新世萨拉乌苏动物群中更新世以前的种类已经灭绝,如中国鬣狗、剑齿虎。
中更新世出现的一些种类高度发展,成为晚更新世的主要种属,数量和体形都增大出现了现代种属——如野驴同时还发现了人类化石(Ordos man)及其文化遗迹生存环境——草原型群体4、全新世动物群四不象鹿动物群三、古人类及其文化1、人类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阶段。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内容(整理篇)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内容整理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第四纪资源开发与区域地质研究;(2)工程建筑;(3)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4)其他:摇杆、测量、土地规划、军事、物探、旅游等。
2、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概念(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运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4、第四纪划分方案按照第四纪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通常把第四纪分为4个时间尺度不等时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
相应的地层分别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和全新统(Q4)。
中国传统上把第四纪(系)二分,只分为更新世(统)(Qp)和全新世(统)(Qh)。
5、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1)岩性松散;(2)成因多样;(3)岩性岩相变化快;(4)厚度差异大;(5)不同程度地风化;(6)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
6、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标志(1)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2)地貌标志:剥蚀和堆积地貌是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的一种特有标志;A.直接标志:堆积地貌形态;B.间接标志:剥蚀地貌形态及相关沉积物;(3)环境标志:物理、化学、生物标志。
A.物理环境标志:包括对沉积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气温、降水、外动力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方向、古地磁环境等参数;B.化学环境标志:指与沉积物有关的水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化学成分与区域地球化学性质;C.生物环境标志:指与沉积物形成有关的指示性动植物化石和遗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Ø)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③发生于新近纪—现代的构造运动;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
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
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地貌第四纪复习重点题目类型:1名词解释2填空3简答4论述1. 3-8章的地貌学名词解释自己总结,可能会考简答填空。
2.P5第二段第四纪特点表2-1要熟练掌握了解第四纪分为的4个时间尺度不等时期。
3.P6 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P7第四纪沉积物岩性P8第四纪成因标志1沉积学标志2地貌标志3环境标志(不会出大题可能是别的题型)P16第四纪沉积物成因表要看得懂。
4.P17 地貌形态1地貌形态特征2地貌形态测量指标5.P23地貌发展的旋回性。
中青老壮年夷平面准平原6.P31风化作用定义风化作用阶段及其产物类型方式P33残积物风化壳定义P34 残积物类型P35土壤的定义土壤与风化残积物和松散堆积物的主要区别土壤结构7.P37 斜坡重力作用及其分类斜坡重力作用及其地貌和堆积物 1 崩塌2错落3撒落5滑坡滑坡要素滑坡形成条件发生过程8.P45 两种学说和他们的提出者9.P47 水流运动状态P50 河谷发展过程及各自特征河流侵蚀基准面及其变动呈现的特征10.P65河流阶地形态要素与结构河流阶地形态类型11.P70 洪流定义曹洪相沉积物漫洪相沉积物洪积物与其他扇形扇形堆积物区别的基本特征图4-4掌握岩性变化特征12.P74泥石流形成条件1.岩溶作用定义岩溶作用形成具备的条件P85图5-2 溶蚀基准面最后一行的不透水层顶面成为溶蚀基准面的时候2.P92 岩溶旋回各个时期的特征3.P96主要看课件冰川作用成冰作用P100冰碛物的基本特征123456冰碛的成因类型123 P105 季候泥(本页中部)4.P115 风蚀垄槽(雅丹)5.P132 海岸带的水动力波浪潮汐P143 河口地貌及堆积物三角洲地貌三角洲平面分布剖面结构6.P150 知道有哪些方法重点:放射性同位素12347.P169 第四纪气候标志研究P173 第四纪气候期及其环境特征12 P185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标志变化机制P204 第四纪冰期成因问题三种假说98.P209 了解动物地理分区第四纪各时期哺乳动物群特征中国。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Ø)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③发生于新近纪—现代的构造运动;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
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
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8、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00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0kaB.P.以来正在活动和未来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9、黄土旋回:冰期旋回:气候旋回:10、物候记录:11、新仙女木事件:大约从14.7ka B.P.开始,气候转暖,进入阿勒罗德—博令间冰阶,持续了约1.5ka。
这个时期的气候环境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两种状态间振荡,但从没有真正地显示过停留在其中某一种平衡态。
此后,在约12.9ka B.P.,北半球的气候环境又返回到冰期的状态,并延缓了1.2ka。
这次短暂回到冰期状态,称为新仙女木事件。
H事件(哈因里奇冰筏事件):在北大西洋的晚更新世晚期的深海沉积物中,在一些不同的层位中包裹了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称为冰筏屑,它的形成是由于来自北美和格陵兰冰盖崩塌形成的浮冰进入北大西洋造成的。
最早由H. Heinrich 发现,故此把这一事件称为哈因里奇事件,简称H事件。
D-O事件:从一种极端温度波动到另一个极端温度状态的“气候颤动”。
这些振荡并不锁定间冰期的状态,而是锁定冰期的状态,使气候在两者之间反复振荡。
12、古地磁极性年表:释光测年:13、应用第四纪地质:农业地质:14、末次冰期盛冰期:晚冰期:末次冰消期:二、辨析题备注1、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对象是第四纪沉积物。
2、中国第四纪研究的突破在于中国黄土研究方面的进展,这也是中国第四纪研究对国际第四纪研究最大的贡献。
3、中国黄土、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岩合并称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
4、第四纪下限划分方案有:0.70~0.80 Ma B.P.、1.80~1.90Ma B.P.、2.50~2.60Ma B.P.和3.20~3.50 Ma B.P.四种。
其中使用最多且彼此长期处于对立的是1.80~1.90Ma B.P.方案和2.50~2.60 Ma B.P.方案。
5、第四纪划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
更新世进一步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
早更新世与中更新世的分界置于松山反极性时与布容正极性时的分界,年龄为0.78Ma B. P.。
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还可三分,即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的分界为0.13 Ma B. P.,相当于MIS5(MIS为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阶段)的底界,晚更新世一般二分,即早期和晚期。
全新世从10 ka B. P.开始,并可三分,即早期(10~8.0 ka B. P.,Qh1)、中期(8.0~3.0 ka B. P.,Qh2)和晚期(3.0~0 ka B. P.,Qh3)。
6、中国北方第四纪下限的典型剖面是泥河湾剖面,而南方第四纪下限的典型剖面为元谋剖面。
7、中国黄土粒度分布由两个组分组成,第一组分为分布峰度较高的粗粒组分(20~70 μm),是黄土的主要组成部分,该组分代表了冬季风近距离低空搬运的粉尘物质,其粒度指示了冬季风的强度;第二个组分是一种峰度较低且分布范围较宽的细粒组分(2~10 μm),可能为一种搬运距离和搬运高度较大的常态粉尘物质,可能主要由高空西风气流搬运。
8、根据风沙动力学研究,在一般风力条件下,>70 μm的粒级组分主要以跳跃或滚动的方式进行搬运,20~70 μm为短期悬浮,<20 μm为长期悬浮。
即,70 μm是悬浮的上限。
9、在风尘堆积中,粒径大于62.5 μm的粗颗粒物质大体可作为当地物源组分的标识。
10、如果湖水物理能量是控制湖泊沉积物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则粗粒沉积物指示湖泊收缩的干旱气候,细粒沉积物指示湖泊扩张的湿润气候。
11、如果流域降水量是控制湖泊沉积物粒度的主要因素,则气候湿润期,湖泊沉积物变粗;干旱期,湖泊沉积物粒度变细。
12、深海沉积物(有孔虫壳体)δ18O的时间变化曲线或气候变化曲线是由许多氧同位素阶段组成的,偶数阶段(δ18O值高)为冷期,奇数阶段(δ18O值低)为暖期。
13、第四纪气候波动周期在1.6 Ma B.P.之前为100 ka和41 ka的叠加周期,在1.6 Ma B.P.与0.8~0.6 Ma B.P.之间,气候变化为41 ka的周期,在0.8~0.6 Ma B.P.之后,气候波动周期为100 ka。
14、第四纪海平面波动的标志可分为沉积物标志、地貌标志、生物标志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15、我国现代动物分区跨越两个动物界:古北界和东洋界,来自这两个地区的动物区分别称为北方动物群和南方动物群。
16、全球动物分为七个动物界:古北界、新北界、东洋界、旧热带界、新热带界、澳洲界和大洋界。
17、影响第四纪植物群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变迁和构造运动。
18、恢复第四纪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指标或方法包括植物化石(植物大化石和孢粉)、植硅石、分子化石和稳定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等。
19、由于第四纪地层中植物大化石稀少,第四纪植被的恢复基本上都是依据孢粉的研究。
20、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古土壤地层划分方案将中国黄土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
午城黄土属于早更新世,包括S15-S32,其底界年龄为2.60 Ma B.P.,而顶界年龄为1.26 Ma B.P.,在午城黄土中,黄土与古土壤的间距较小,它们之间的颜色差异不大;离石黄土包括S1-L15,时代为1.26~0.073 Ma B.P.。
根据其内部的侵蚀面,将离石黄土分为下离石黄土(L15-S5,1.26~0.48 MaB.P.)和上离石黄土(L5-S1,0.48~0.073 Ma B.P.)。
下离石黄土与上离石黄土的特点有所不同,上离石黄土的古土壤与黄土的间距比下离石黄土大,而且较厚的黄土层夹较厚的古土壤层,古土壤与黄土层的颜色差别较大;马兰黄土是晚更新世晚期的黄土,只有L1层黄土。
21、新构造的类型包括:隆起构造、坳陷构造、断块构造、活动断层、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等。
22、青藏高原地区3.4 Ma B.P.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期次依次为:青藏运动A幕、青藏运动B幕、青藏运动C幕、昆黄运动、共和运动和末次造貌运动。
青藏运动A幕是发生在3.4 Ma B.P.的新构造运动早期阶段,青藏运动B幕是发生在第四纪初2.6 Ma B.P.的新构造运动,青藏运动C幕是发生在1.8 Ma B.P.的新构造运动,昆黄运动是发生在1.2~0.6 Ma B.P.的新构造运动。
23、中国黄土研究显示古地磁M/G界线附近的风尘堆积发生了明显变化,M/G界线以上为黄土沉积,以下为红土堆积。
()24、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发现在M/G界线前后植物界发生了明显变化,在M/G界线之下为热带—亚热带植物,而在M/G界线以上则常见温带落叶阔叶植物。
()25、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研究成果显示,气候特征在古地磁M/G界线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M/G界线之下为湿热气候,之上为干冷气候。
()26、真牛、真马和真象的出现可以作为第四纪开始的标志,在古地磁M/G界线附近,时代约为2.6 Ma B.P.。
()27、三趾马红土是在夏季风条件下形成的,代表的是湿热气候环境,红粘土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而黄土是冬季风作用的产物,代表的是干冷气候环境。
()28、砾石的排列方向可以用于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判别,砾石的最长轴往往平行于岸线排列,纵向排列。
()29、对我国的黄土研究显示,黄土的磁化率明显低于古土壤层。
因此,黄土磁化率是衡量黄土成壤作用的有效替代性指标:气候条件湿润,风化作用和成壤作用强烈,土壤中所含的磁性矿物就会增加;而在干冷气候条件下,沉积物中含量相对增加的碳酸盐矿物稀释了磁性矿物的浓度,同时,干冷的气候环境也不利于磁性矿物的生成,从而导致磁化率降低。
黄土中高的磁化率代表了成壤作用强的气候暖湿时期,低的磁化率代表干冷气候期。
()30、沉积物保存的磁信息可以追索人类活动,高磁化率被当作是侵蚀作用的标志,被污染的环境物质具有较高的磁化率和较低的频率磁化率。
()31、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可以用于古气候重建,绿泥石和伊利石的相对富集与冷干气候有关,高岭石和蒙脱石则是在相对暖湿气候条件下形成。
()32、黄土中的CaCO3含量的变化反映了降雨量的多少,黄土层中的CaCO3含量高于古土壤层。
()33、黄土中的TOC反映了古气候变化,TOC含量高指示暖湿气候,含量低指示干冷气候。
黄土层中的TOC含量要低于古土壤层。
()34、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沉积物中的Fe2O3和Al2O3等湿润型氧化物相对富集,而CaO和Na2O等干旱型氧化物相对淋失。
()35、可以用“活性组分/惰性组分”的形式来反映沉积物经历的化学风化特征及揭示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