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
- 格式:pdf
- 大小:613.08 KB
- 文档页数:7
日本地理特点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是一个由岛屿组成的国家,位于东亚的东部,包括四大岛和一些小岛,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
日本地理特点对于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日本的地理特点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质构造活跃,常年有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日本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始终受到地震的影响,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日本人更注重抗震和稳固。
传统的日本建筑采用木质结构、柔性建筑等技术,使得建筑在地震时能够有所回旋和减震,减少损坏和人员伤亡。
而城市规划方面,日本也更注重在建筑物外部和内部设置加固设施,以应对地震带来的挑战。
这种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在于,日本人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对地震的预防意识和技术,这种意识和技术在日本文化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日本由岛屿组成,海洋资源非常丰富。
日本周围有大量丰富的海洋资源,同时又位于北太平洋暖流路径上,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海产品和农产品成为了日本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饮食文化以海鲜为主,各种寿司、刺身、寿喜烧等美食都是海鲜的制作。
在农田和水稻田中也能看到大量的农作物,日本人对于米饭、大米等的种植和制作非常讲究,形成了日本特有的饮食文化。
日本地处太平洋西北部,气候受季风影响。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多雪。
这种气候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服饰文化。
在夏天,日本人会穿着轻便的衣物,常常去凉爽的地方度假避暑;而在冬天,他们会穿上厚重的服装,喜欢参加滑雪等冬季户外活动。
日本的庭园文化和插花艺术也受到了气候的影响,通过栽培不同的植物和花卉,在不同的季节中展现出不同的景致,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园林文化和花卉艺术。
这种地理环境对日本的服饰文化、生活方式和庭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活动频繁,是一个火山岛国。
日本有67%的火山分布在亚洲、太平洋岛和澳大利亚。
日本文化特征总结日本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其特征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传统价值观念、礼仪与道德规范、美学艺术、食物与饮食习惯以及社会组织和教育等方面。
以下是对日本文化特征的一些总结。
首先,日本人重视传统和家族。
他们对家族的尊重和忠诚是日本文化的核心。
日本人传承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比如茶道、花道、剑道等,这些活动代表着日本人对美学和精神修养的追求。
同时,日本人也重视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例如尊敬长辈、关怀家人,以及遵守家庭规矩。
其次,礼仪与道德规范在日本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日本人非常注重礼貌和尊重他人。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礼仪、礼节和表达方式,比如鞠躬、握手和礼物交换等。
此外,道德规范也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日本人有着严格的道德观念,诸如诚实、勤勉、谦逊以及尽快回馈社会等。
日本是一个拥有丰富艺术文化的国家。
美学在日本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体现在建筑、绘画、雕刻、戏剧等多个领域。
日本传统建筑以简洁和谐的设计著称,例如日本的庭院和寺庙等。
日本的美术作品以印象主义的风格为主,具有独特的形式和意境。
此外,日本的传统戏剧如能剧、歌舞伎等也深受人们喜爱。
饮食习惯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饮食以米饭、鱼类和海鲜、豆腐、蔬菜和海带为主,这种饮食结构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健康和均衡的饮食习惯之一。
此外,日本的烹饪方法也十分独特,例如寿司、生鱼片、烤肉和火锅等。
日本人对食物的细节和品质要求高,注重食物的口感、摆盘和味道。
日本社会组织和教育也反映出日本文化的特点。
日本社会以团结、纪律和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
人们通常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要求,注重个人责任和义务,尊重上级和长辈。
此外,日本的教育体制也非常严格,注重纪律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责任感、自律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的来说,日本文化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传统价值观念、礼仪与道德规范、美学艺术、食物与饮食习惯以及社会组织和教育等。
这些特征反映了日本人对传统的珍视、对美学的追求、对社会和个人责任的重视,以及对品质和细节的苛求。
日本的茶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日本茶道是茶文化日本本土化的产物。
日本茶道流派纷呈,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如今20多个流派中最著名的是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家。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历史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的。
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
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
唐朝的茶会大抵如此:一套茶具,其中包括使用木炭烧火的铜盆、水壶、水缸、废水碗、一个盆式支架放着一只竹勺、一副用来夹木炭的夹子和一个放壶盖的圆形支架。
茶叶则是将茶树的叶子炒熟、发酵,再挤压成型而制成的。
将碾碎的茶放进茶壶,加入水将其煮沸,再盛入陶瓷茶杯。
这是最简单的吃茶法。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据说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
到了镰仓时代,禅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
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
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围,内容与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
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逐渐普及到民间。
与中国的发酵茶叶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将蒸过的茶叶自然干燥,研成粉末的茶叶就称为“抹茶”(末茶)。
到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对茶叶进行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
这一时期,武士阶层为主角的“斗茶”成为茶文化的主流,游艺性为其主要特点。
日本地理特点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是一个位于东亚的岛国,由四大岛屿和众多小岛组成,地理位置独特,地理特点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气候和地形等方面探讨日本地理特点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地理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
日本的地理环境在世界上是比较独特的,由于岛国的地形特殊,地区差异显著。
日本境内的山地面积约占总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三,雨水充沛,气候湿润,适宜植被生长。
这也为日本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木材、矿产、渔业资源等。
这些自然资源赋予了日本独特的文化发展基础。
日本气候多样,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地处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的过渡地带,气候多样,从而造就了日本多样的自然风光和节令气候。
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不同的季节和天气状况对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年的樱花季是日本人热爱的季节,樱花盛开之时,人们会举行赏花活动,临江赏樱,在艺术、文学、摄影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
而且,日本三大传统节日——正月风俗、七夕节和盂兰盆节也都与季节气候有关,日本人围绕着这些传统节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日本的地形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地理地形多变,地震、火山、海啸等天灾频繁,使得日本人具备了一种团结、互助、勇敢和自立的民族品质。
这种困境之中求生存的品质赋予了日本人形成了他们的独特文化。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演员们表演剧目时会临时加入一些灾难或者不幸等意外元素,传递出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于不幸的应对方式。
而且,日本的传统建筑风格也必须考虑到地震、台风等因素对于建筑结构的影响,日本的传统建筑风格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日本的地理特点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日本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基础。
日本人在不断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和生存压力的也在不断挖掘和传承着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的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独特别致,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地理环境的原因,而更是因为日本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珍惜。
摘要: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东亚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构成多样、内容丰富的政治文化。
从文化源流的角度看,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有三大方面:一、本土生成的传统文化;二、源自中国的儒家文化;三、吸收从西方传来的基督教文化。
这种文化源流的多源性导致了日本文化结构的多重性与复合性。
从文化发展演变的阶段看,上述三个文化源流在日本文化发展史上又先后占据主导性地位,使日本文化的发展演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从内容构成上看,日本政治文化有以下几大要素:神国思想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
这几大要素虽然不足以涵盖日本政治文化的全部内容,但却构成了日本政治文化最具特色和基础性的本政治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基本要素林晓光(法学博士)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东亚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构成多样、内容丰富的政治文化。
其政治文化的形成既有本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浸润,也有对外来文化、尤其是对于古代东方文化和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东、西两大文化在日本这样一个岛国上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使其政治文化具有多源、多重、多样的特点。
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有三大方面:一、本土生成的传统文化;二、源自中国的儒家文化;三、从西方传来的基督教文化。
文化源流的多源性导致了文化结构的多重性与复合性。
因此日本政治文化的要素构成和结构特征又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而且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二是外来文化的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某些历史时期甚至具有压倒性、主导性的作用和地位。
三是在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利用、融会贯通的同时,基本上保持了本土的原生性文化的精髓。
日本政治文化有以下几大要素:神国思想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
这几大要素虽然不足以涵盖日本政治文化的全部内容,但却构成了日本政治文化最具特色和基础性的主体部分。
从这几个角度入手,也许还不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日本政治文化的整体框架和丰富内涵,但至少揭示了日本政治文化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多少可以提供一个分析平台,用于解读日本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行为特征、日本政府政治运营的核心理念及其对外政策的决策思想等政治行为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试析日本文化特点及形成原因发布时间:2021-12-22T02:51:20.14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0期作者:李孟修[导读] 日本虽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不大,但却是亚洲的发达国家,文化上体现了一些独有的特点。
李孟修河北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日本虽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不大,但却是亚洲的发达国家,文化上体现了一些独有的特点。
中国与日本的地理位置较近,在长期的发展中,日本不断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并相互交流融合两国的文化。
本文具体分析了日本文化的特点,并深入探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原因,促进人们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日本文化;文化特点;形成原因引言:日本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过深,在东方文化中独具特点。
受历史发展和特有地理位置影响,日本文化融合其他国家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
文化是国家的内涵,对个人的影响深远且长久,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每个人,若想对国家深入了解,就必须从国家的文化开始。
1日本文化特点分析1.1学习性与独立性历史发展中,经常看到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交流的影子,日本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受到汉字的影响。
根据相关资料可知,日本最早出现的中国汉字是鼎器上的铭文,到了三世纪时,日本陆续传入儒家文化论著。
在几个世纪的发展后,日本开始改良并简化中国汉字,于是出现了平假名和片假名。
现代日本文字中还存在一部分汉字,所以中国可以看到的日本文艺作品中经常出现繁体汉字,往往令人感到十分眼熟。
唐朝时期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最为主要,鉴真大师到日本弘扬佛教文化,日本人对佛教逐渐了解,此后,为了纪念鉴真大师还特意建造了唐昭提寺。
鉴真大师在弘扬佛教文化的同时,还引进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是日本文化形成的有力支持。
另外,中国也将茶道文化传到了日本。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开始学习西方文化,这一时期日本人开始接触西方人,学习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技术,并融入到自身的东亚文化中,形成了日后发展的良好开端。
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容易改变本土文化,日本虽然融入了各种文化,但保留了本土性,比如,当前日本已经达到现代化,但仍具有传统习俗,他们愿意享用生冷的食物,体会食物原有的味道,另外,日本追求淡雅风,喜爱极简风格,无印良品就是符合这一特点的日本品牌。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1.集体主义与和谐:日本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追求协调和谐的工作环境。
在企业中,员工更多地关注整体利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相连。
这种文化传统来自于日本社会中的家族观念和亲和力,有利于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2.扁平化组织架构:日本企业一般采用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强调员工之间的平等和参与度。
相对来说,决策过程相对灵活,员工更容易获得权力和责任。
这种组织架构鼓励员工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3.长期稳定性:日本企业注重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通常会向员工提供长期就业机会,并提供相对稳定的福利和薪酬体系。
同时,日本企业还注重与供应商、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忠诚和奉献:在日本企业文化中,员工通常忠诚于组织并乐于奉献。
员工会将工作作为一种责任和承诺,尽可能地为组织付出努力。
这种文化传统源于对个人与组织关系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亲和力和家族观念的影响。
5.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日本企业文化强调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率。
精细和细致是日本企业的一大特点,让企业能够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员工们不断追求更高的标准,并努力改善工作流程和生产效率。
6.尊重和关怀员工:尊重和关怀员工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企业会提供员工培训、发展和福利保障,让员工能够实现个人成长和福利提升。
此外,企业也会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并为员工提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7.持续改进和创新:日本企业文化强调持续改进和创新的重要性。
企业鼓励员工提出改善意见,并积极采纳创新的工作方法和理念。
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企业能够提高竞争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总之,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体现了日本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观念。
这些特点有助于促进团队合作、提高效率和质量,以及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日本企业文化也在逐渐演变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商业环境和挑战。
日本地理特点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是一个位于东亚的岛国,由四大岛屿(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以及各种小岛组成。
这种地理特点对日本的自然环境、气候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将从地理特点对自然环境、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日本的地理特点直接决定了其独特的自然环境。
日本由许多火山组成,地震和火山喷发频繁,形成了高山、深谷和美丽的海岸线。
这种地理特点使得日本的土地面积有限,但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山地和丰富的降水使得日本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稻种植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活动和饮食文化的基础。
日本的岛屿地理位置导致其周围是广阔的海洋,对日本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渔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日本的地理特点还对日本的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日本人口众多,使得土地高度利用成为必要,农业及工业聚集在有限的平原和沿海地区。
农业发展重点放在稻米、蔬菜和水果等种植业上,而工业主要集中在电子、汽车、钢铁和机械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
海洋资源的丰富也推动了日本的渔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
这种地理特点不仅塑造了日本独特的经济结构,也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
地理特点对于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日本的岛屿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对外交流的特殊性。
日本受到来自中国、朝鲜半岛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影响,吸收消化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
日本丰富的自然景观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山水画和花道(日本的传统插花艺术)都是受到自然景观的启发而形成的艺术形式。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也塑造了日本人民的坚韧精神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精神信仰贯穿于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中。
日本特有的地理环境也对日本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岳地形和火山活动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
神道教是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崇拜自然和祖先的精神贯穿其中。
日本还被称为“千岛之国”,有许多与海洋有关的宗教和传统,如祭典和舞蹈。
20XX年日本文化的发展历程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
日本是个十分重视也十分善于吸收和输入他国文化的民族,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日本文化的发展历程。
日本文化有无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
尽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到如得的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尽有自己的根。
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国的风土上。
若究其缘起,则可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绳纹时代。
“绳纹文化与后来的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个时期。
”日本历史始于石器的出现,绳纹时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时代。
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
绳纹陶器历史久远,外观渐趋复杂,花纹日益丰富多彩,说明其时陶器工艺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发达。
尽管当时日本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因岛国的地理位置,致使当时欧亚大陆的先进文化未能进入日本。
绳纹人群居坚穴,仍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不知农耕。
生产力的滞后,亦使其当时社会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弥生时1/ 12代。
考古学家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掘出不同绳纹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称弥生陶器,史称弥生文化。
弥生陶器器形简单,花纹也不繁杂,与绳纹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种新的审美情趣。
一般认为,弥生陶器是从海外输入的,即可能是从大陆迁入的民族带去了新的弥生文化。
新的文化虽然战胜原有的绳纹文化而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来人终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并未因之而断续。
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先进的大陆文明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促经日本很快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
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共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
日本地理特点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1. 引言1.1 日本地理环境的特点日本是一个岛国,由四大岛(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国)和其他数千个小岛组成。
日本地理环境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影响了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塑造了日本文化。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繁且火山活动活跃。
这些自然灾害对日本人民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也促使他们形成了勇敢、团结、守望相助的精神。
日本文化中强调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的价值观得以形成。
日本地理上85%的面积是山地,只有适宜居住的狭窄平原。
这导致日本人民发展出了独特的农耕技术和建筑风格,比如棚田和传统的木造建筑。
这些技术和风格在日本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资源的节约利用。
日本地理位置使其在海域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海岛文化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渔业、海洋交通和海洋贸易在日本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塑造了日本人民开放、包容的态度。
日本地理环境的特点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日本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
这种独特性和多样性正是日本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日本人民自豪的文化遗产。
1.2 日本文化的多样性日本文化的多样性源自其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
日本四面环海,拥有众多海岛和河流,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日本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不同地区的气候、植被、动植物资源等因素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表现。
北海道的渔业文化、九州的温泉文化、东京的现代都市文化等各具特色,展现了日本文化的多元性。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也对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日本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为日本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使得日本文化呈现出多元、包容、丰富的特点。
2. 正文2.1 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影响日本的山地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由于日本海域周围林立着许多火山,导致了日本的山地地貌。
日本地理特点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1. 引言1.1 日本地理特点的重要性日本的山地地形也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山地地形造就了日本独特的风景和自然景观,这些景观在日本文学、绘画、建筑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山地地形还孕育了日本人民的性格,使其具有坚韧、勤劳、节俭的品质。
日本的自然灾害频发,如地震、台风等,这些自然灾害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日本人民在长期的灾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勇敢、团结、乐观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深深地根植于日本的文化之中。
日本地理特点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日本文化。
深入理解和研究日本地理特点对于解读日本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1.2 日本文化的丰富多彩日本文化的丰富多彩体现在各个方面,从传统的和服和茶道到现代的动漫和流行音乐,日本文化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魅力。
日本人热爱传统的和艺术,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和传统,如日本园艺、浮世绘和茶道等。
日本也是现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动漫、漫画、电子游戏、流行音乐等都在国际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日本的食文化也是世界闻名的,寿司、拉面、烧烤等美食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品尝。
日本文化的丰富多彩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独特性和包容性,融合了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元素,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通过探索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和其独特的价值观念。
日本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为日本人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娱乐选择,让他们能够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
在全球化的今天,日本文化也在不断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正文2.1 地理因素对日本文化的塑造日本地处火山带,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这使得日本人在生活中时刻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
这种环境影响下,日本人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性格特点。
他们习惯于面对灾难时沉着冷静,勇敢坚强,团结协作,这种性格特点也体现在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
日本文化特点及形成原因探讨作者:王嬿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10期[摘要]日本作为亚洲经济发达国家之一,在文化上也有一些独到之处。
尤其是日本与中国的距离非常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中国先进的传统文化,并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笔者也根据自身的积累和经验,重点探究日本文化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为探究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提供参考,也便于人们更加了解日本文化。
[关键词]日本文化;特点;形成原因引言日本文化在东方文化中相对特殊,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比较大。
而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也使得日本文化在与其他国家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就需要从一个国家的文化入手进行深入探究。
一、日本民族和语言的概况日本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是其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显得比较疏远了。
文化的发展往往与其语言和民族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日本的民族被称为“大和民族”,但是民族并不是自古就有,而是通过文化交流慢慢发展起来的。
古代中国南方的沿海居民和西伯利亚居民的迁徙和融合形成了日本国最早一批居民。
而其语言文字也是来源于中国汉字。
我们从当代的日文中也可以看到汉字的影子,在一些词语的发音中也能感受到汉语。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日本文化的发展有一部分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
二、日本文化的特点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一直非常频繁。
以我们能够了解的历史来看,早在唐朝就有鉴真东渡的故事了。
而中日文化本身的起源比较相近,但是日本也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特点。
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日本的文化特点在现代的眼光看来充满着矛盾,但是却能够通过一种巧妙的方式实现融合和统一。
(一)自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统一。
日本文化的特点充满着矛盾,其中之一就是自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统一。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事物本身就存在矛盾,而矛盾是对立和统一的。
在日本的早期,就有很多外来文化的引进,例如唐代就是中日文化密切交流的时代,直到今天我们也能从日本的很多文化特征中发现唐朝的身影。
日本地理特点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是一个位于东亚的岛国,由四大岛和其他数千个小岛组成。
日本的地理特点对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日本独特的文化风貌。
本文将探讨日本地理特点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在社会,风俗,宗教和艺术等方面的体现。
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地理环境主要表现在其地势,气候,自然资源,以及地势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火山与海啸是其三大特征。
这种地理特点使得日本人民在长期的灾害中形成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
他们在地震灾害频发的地区居住,因为这是为了争取到海洋资源,担负着农业、水资源、海洋资源的融合点,形成一种特有的生产方式。
这种日本独有的灾害文化影响了日本人的价值观念,使得他们更加珍惜生命,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观念,贯穿于日本的各个方面,如食物、建筑、艺术等,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
日本地处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之间,沿海又常年受到季风的影响,形成了温带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对日本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带季风气候的存在,使得日本拥有丰富的农产品和水产资源,从而影响了日本的饮食文化。
日本人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发展了种种农作物,如水稻、小麦、大豆等,形成了独有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
气候对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也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夏天的夏季祭典、冬天的温泉和滑雪等活动都成为日本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气候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地处火山带,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种地理特点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和技术发展。
日本火山喷发引发的火山土壤与矿产丰富的土地条件,造就了日本工艺的发展,其中以陶瓷、瓷器、铁器、和武士刀等的制造和研究,有较高的世界知名度。
丰富的森林资源,也促进了日本的木工工艺的发展。
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品,尤其是日本的陶瓷、紫砂等,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一一一一勺
奋学刊年第
期
一
日本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
接培柱
当我们触及到日本文化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其二元性或二元结构
几乎从日本文化的每个构成层面上都可以看到这种二重性诸如日本文化的开放性与封闭
性自卑感与优越感内聚性与排他性固守传统的保守性和好奇的进取精神等等如果我们再继续细究这种二元性的形成又会发现这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多么有机而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其整体运动的两个侧面一方面是被外来文化强烈的同化,另一方面则是自身的复兴和强有力的肯定法国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指出“按照西欧的理性主义许多情况具有二者择一的性质非此即彼然而日本竟将两者巧妙地协调一处超越了它们的对立”我认为日本文化的二元性及其和谐的结合正是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下我们试从文
化学的角度作初步归纳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一、日本文化的二元
特征
二元结构本是经济学上的术语,其本意是指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即弱小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与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我们在文化学上沿用二元结构的概念,是指一个文化的二元特征日本文化的二元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文化模式日本丈化的外在开放性与内在封闭性
模式是通过对一事物的发展和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建构起来的,它不因历史的发展而消
亡,是超越于历史变化之上的事物的内在传统日本文化的模式我们可以用对外的开放与对内的封闭来概括这是日本文化形态发展的基本形武统观日本文化的发展史日本文化始终取一种对外开放的性格敞开大门积极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古代日本主要是依靠吸收中国的文化来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对中国文化实行全方位的开放以致于使日本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烈的中国文化色彩人们常常把日木的传统文化说成是古代的中国文化矛中国文化的传入日本始于绳
纹时代后期。其时来
自中国大陆的移民通过朝鲜半岛先后来到日本列岛给日本带来了稻米
铁器和青铜器
金属文化和稻作农业的传入一方面使茹毛饮血的日本人脱离了原始状态另一方面也使其拜倒在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脚下这样,日本在形成自己的文化之初就奠定了其文化的对外开放的特征
公元五六世纪以后随着日本吸收外来文化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其开放度更加扩
大从吸收文化器物发展到吸收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据传在公元五世纪初的应神天皇十六
年,百济人王仁将《论语》带入日本,儒学开始传入日本紧随儒学之后印度佛教
也经中国传入日本到圣德太子时许多贵族都以习汉文为风尚达到了“研习诸典籍无不通晓
”
的地步以这种全景式开放为文化背景,出现了圣德太子依据儒佛原理制走的官位十二阶
和十七条宪法。这些文件都充溢着浓厚的儒学色彩如七条宪法强调“国靡二君民无两
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第十二条扮“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天覆地载四时运行,卜与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如出一辙即便是“宪法”文体所用的四字句,也是受中国六朝时代流行的“四六骄俪体”的影响所致被视为古代日本发展里程碑的大化革新在某种程度
上,可以说是日本文化开放发展的产物今。当时负责革新事业指导工作的如高向玄理僧是
等人都是在中国学有所成的留学生或留学僧他们所实行的新政也基本上都以隋唐制度
为蓝本例如,二官八省制是仿唐的三省六部制班田收授法是取法唐的均田制《近江
令》《养老令》等律令格式则直接参照唐的《武德令》《贞观令》等等
到了近现代日本文化的发展又经历了两次开放,一次以眸发生的明治维新为标
志一次则以年的战后民主改革为主要内容在明治维新之初日本政府发布的治国大纲—“五条誓文份明确提出了“求知识于世界”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日本文
化
转而对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全面开放在明治政府“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的指导下,从年到年,日本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社会制度
、
学术思想乃至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选择地学习和移植了西方文明在与传统文化的结
合中建成了近代日本资本主义文化,并使日本很快成长为世界五强之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以后,日本受到了美国的占领美国在占领期间对日本文化实施了重大的外科手术大量地移植了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文化制度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日本对美国的占领及随之而来的改造,表现出了良好的合作态度,从文化角度而言不能不说是日本文化本身的开放性使然日本文化以一种罕见的开放态度在其历史活动中先是吸收了中国的汉文化,特别是
先秦孔儒的实践理性精神,后又消融了西方欧美文化,铸成了本身的开放机制然而,日本
文化的开放性,并没有使其成为一锅煮的大杂烩在其对外开放广泛吸收的背后,还存在
着一个更为深刻的内在的文化容纳选择机制和交融同化过程这从相反的方面铸成了日
本文化的封闭性矛决于这一点日本精神的主要体现—神道教是很好的例证神道是日本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精神的体现如日本人重视现世利益
的追求和成功即是神道原则的体现。在佛教传入之前神道与日本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仅是一种自然精灵崇拜的原始信仰形态③包括太阳山脉树木及生殖等自然现象
都作为氏族或部族的图腾受到崇拜而且在人和自然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限人的祖先同样
受到崇拜这种原始的信仰形态同其他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一样是简单而带任意性的
奇怪的是白本的这种原始信仰形态并没有像其他民族的图腾祟拜随着氏族公社的瓦解而
自然消亡相反在儒教和佛教传入后获得了飞跃般的发展首先神道与天皇制的政治统治形式结合起来,成为天皇制的理论依据之一这主要体现在八世纪初完成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其次,神道在沸教这一成熟的宗教形式的刺激下开始形成独自
的理论
体
系,摆脱了原始的传说性质平安时期是基于神佛一体观的“本地垂迹说”到镰仓时期
,正
式出现了伊势神道和吉田神道在吉田神道的经典《唯一神道名法要集》中特别突出地强城了神道的特殊性,吾神道,存于万物而不拘于一物所谓风波云雾动静进退、昼
衫夜隐显冷寒温热善恶之极邪正之差无不为吾神明之所为者也故天地之心神也诸佛之心神也鬼畜之心神也草木之心亦神也况人伦哉”害神道几乎无所不
在故为“纯一无杂”“唯一神道”本来神道所用以阐发理论的概念大都来自中国的儒
家经典和佛教原理然经其阐发之后,神道竟成了“万法之根本”儒佛则转而处于次要的地位神道理论由是形成至江户时代以后神道经贺茂真渊本居宣长平田笃撤的努力更成为一个封闭的复古神道体系它排斥一切外来的价值观念近代以后,神道被定为国教整个理论充斥着敬神爱国崇祖忠皇的迷信忠君思想不仅使神道的封闭性达到凳峰
造极而且使日本文化也完全与世界文化的发展相脱离并置于对立的地位
可见儒佛等外来的宗教虽也存于日本但他们是在经过选择改造之后以日本型的儒佛形态而存在他们在日本仅是作为一种借用的“技术”起着调整和培养日本人的某种心态的作用从根本上说他们受神道价值观念的支配服务于神道
人一方面创造了文化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被文化塑造着,所以人的心理素质风俗
习
惯也常常反映着文化的特点石日本人的日常活动和习惯作为一种文化行为或活动就体现了
日本文化的封闭性特征关于这一点大量的研究日本人的著作几乎都提到了如《日本近代成功的启示》就提到日本人在接待外国人的问题上,从不把外国人当成推心置腹的伙伴往往是以异常客气礼貌的方式敬而远之如果一个外国人要想进入日本人的生活圈子那会遇到许多无形的障碍例如在一般的交往中日本人可以请你在高级餐厅聚餐
谈
笑风生但是他们绝不会请你到他的家里去看看如果一个外国人对日本社会了解较多,又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他就会被视为“可疑的外国人”受到戒备
‘
上述日本文化的封闭性是在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而开放与封闭二者并无矛盾开放性使日本文化始终表现着好奇的进取精神,封闭性又使日本文化在与外界交流的情况下仍能固守自己的传统日本文化正是在这个悖论中获得了迅疾的发展这可算作我们对日本发展迅速的文化学解
释
文化心态自卑感与优越感并存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花与刀》一书中将日本文化说成是“羞耻文化”这种耻感文化的形成一方面与日本人的荣辱生死观有关另一方面与日本文化的“自卑感”也有很大关系自卑感使日本人殊言自我甚至可以达到“无我”的地步
日本文化的自卑感早在日本文化形成初期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据《汉书地理志》
所
载“天乐浪海中有屡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当时文化上还很落后的日本人十分羡慕中上教化,乃携带大量“牲口”奴隶来讨好高攀中国皇帝并祈求中国皇帝对他们的赏赐回国后他们便利用中国皇帝的赐品,狐假虎威在列岛上以老大自居甚至来自中国大陆的舶来品“镜剑玉”后来竟成了日本天皇用以表现自己权威和地位的三种“神器”对中国的毕恭毕敬与回国后的大肆炫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一种典型的
自卑感至近代以后随着西势东渐日本又为西方的“坚船利炮”所倾倒一方面他们拜
倒在西方文明的脚下打出“脱亚入欧”的旗帜,走欧化的道路对西方列强在日本的强权
百般忍让甚至不惜把自己打扮成欧洲人演出一场‘鹿鸣馆”的闹剧在另一方面他们又用从欧洲学到的东西来向东方国家炫耀对东方国家大动干戈。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在年寻求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机会,在其欲望未得满足的情况下转而向朝鲜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