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之脑血管病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83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患的总称。
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希望对大家有用。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第一节概述一、定义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是指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患的总称。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伴发动脉病变,还有一些少见病因如心脏病、血液病、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等。
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疾病两种。
二、特点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特点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
与心脏病、肿瘤一起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
脑代谢非常活跃,其重量在成人约为1400克,占体重的2-3%,而其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20%。
脑组织几乎没有能量储备,缺氧5分钟,脑组织便可有不可逆损害。
因此争取时间就是挽救脑功能。
三、脑部血液供应脑血流由两个动脉系统供应,即椎基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由颈总动脉发出,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3/5部分,即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等的血液。
其入颅后依次发出:眼动脉,供应眼部血供。
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吻合,是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
大脑前动脉,供应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和额叶底面的.一部分以及额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核内囊前肢。
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大部分和岛叶,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部和后肢的前上部。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1颈椎间孔入颅,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
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后2/5的部分,即枕、颞叶的基底面,枕叶的内侧面和丘脑等。
该两动脉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脑底形成动脉环(Willis环),以调节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及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血液供应。
脑血管疾病是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类疾病。
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脑血管意外”、“卒中”和“中风”都属于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病常见先兆症状:1.突然口眼歪斜,流涎,说话不清,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持物跌落,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
2.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的形式和感觉与平常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间断性变成持续性。
3.面、舌、唇或肢体麻木或有异物感,也有的表现为眼前发蒙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还有耳鸣或听力改变。
4.意识障碍,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沉。
性格突然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出现短暂意识丧失。
5.全身疲乏无力,虚汗,低热,胸闷,心悸或突然呃逆、呕吐。
上述症状,不一定每个患者均有表现,但只要有先兆症状出现,就是中老年人中风的警报,要特别警惕。
一旦发现这些现象,必须尽快送往医院给予及时治疗。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包括控制血压: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血压应该控制在140/90mmHg之下。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患者,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防治心脏病和血脂异常,戒烟、戒酒,控制体重,适度的体育活动和合.理的膳食。
急性脑血管病的日常预防:1.避免劳累:疲劳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易引起脑出血、梗塞、缺血。
2.减少心理应激:情绪激动时,使血压增高,动脉痉挛,导致脑卒中。
3.居室空气新鲜,清洁安静,避免噪声。
4.控制血压和血脂在正常范围,是防止血管阻塞的重要举措。
5.日常生活方式中注意按时作息,保证睡眠7小时。
睡眠提倡两段制,即夜间睡眠和午睡。
睡前饮水,起床时不要突然坐起。
防治腹泻,脱水,血粘度增加易诱发脑血栓。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诱发脑血管病急性发病。
6.自我检测症状、心率、血压,有异常应限制运动,及时找医生。
7.备用制氧机或氧气袋,以防急性事件发生。
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是一组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它们通常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和甚至死亡。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介入治疗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治疗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神经介入治疗的概念神经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内操作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它是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的支持下,在患者的动脉或静脉内插入导管,然后通过这些导管进行各种治疗操作,以修复或改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问题。
神经介入治疗可以用于多种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梗塞、脑硬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脑静脉窦血栓、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血栓、脑动脉狭窄等。
二、神经介入治疗的常见方法1.血管内血栓溶解术(Intravascular Thrombolysis):血管内血栓溶解术是一项紧急且关键的神经介入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这种疾病是由于脑血管内的血栓或栓子导致的脑部血流受阻,损坏患者的神经功能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在该过程中,医生通过血管将导管送入阻塞的脑血管,并将溶栓药物(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送达到血栓所在的位置。
这种药物能够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脑部供血,从而减轻脑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和康复机会。
2. 取栓术( Thrombectomy)取栓术主要用于脑部动脉血管或者静脉窦血栓的患者,其操作方法与血管内血栓溶解术相似;医生通过动脉或静脉血管将导管送达血管被堵塞的部位,用抽吸或者特殊的取栓支架将血栓取出。
该方法可恢复脑部的供血,减轻患者的脑损伤。
3.血管支架植入术(Endovascular Stent Placement):血管支架植入术是一种用于治疗脑动脉瘤和血管狭窄等情况的神经介入治疗方法。
脑动脉瘤是血管壁的局部膨胀,可能导致瘤体破裂出血,危及生命。
对于血管狭窄,它可能导致脑部缺血。
1.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A. 对侧上肢或下肢无力或轻偏瘫B.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C. 失语D. 同侧单眼失明E. 对侧偏瘫2.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A. 眩晕B. 耳鸣和耳聋C. 跌倒发作D. 吞咽困难E. 复视3. 患者60岁,突然不能说话,右侧肢体无力,约5-6分钟恢复,反复发作,发作后检查无神经系统体征。
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A. 局灶性癫痫发作B. 脑栓塞C. 癔病发作D. 颈内动脉系统TIAE. 椎塞底动脉系统TIA4. 下列哪支血管闭塞最易导致偏瘫:A. 小脑后下动脉B. 大脑中动脉C. 脊髓前动脉D. 小脑下前动脉E. 大脑前动脉5.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发生于下列哪支动脉:A. 大脑前动脉B. 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 基底动脉D. 大脑后动脉E. 椎基底动脉6. 患者58岁,突然右眼失明,左上肢无力,2日后视力略好转,但左侧肢瘫加重。
查体:血压140/90mmHg,意识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阻塞的血管是:A. 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B. 右侧大脑中动脉深穿支C. 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D. 右侧大脑前动脉深穿支E. 右侧颈内动脉7. 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不出现以下哪个症状?A. 眩晕B. 眼球运动障碍C. 吞咽困难D. 失语E. 交叉性瘫痪8. 64岁男患,高血压病史6年,晨起出现复视,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查体:血压150/95 mmHg,左眼睑下垂,外斜位,向上、下和内活动受限,右侧偏瘫,住院2日无明显好转。
最可能的诊断是:A. 脑出血(基底节区)B.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C. 脑栓塞D.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E. 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9. 54岁女患,脑动脉硬化症病史3年,突感眩晕、呕吐、言语不清、查体: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言语含混,左眼裂小、瞳孔小、水平眼震、左面部及右半身痛觉减退,左侧指鼻试验不准。
最可能的诊断是:A. 左侧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B. 右侧小脑上动脉血栓形成C. 左侧小脑上动脉血栓形成D. 右侧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E. 左侧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10. 52岁,脑梗死后第3日出现意识不请,血压190/l00mmHg,左侧偏瘫,脑压280mmH2O,宜首选的治疗药物是:A. 降压药B. 扩张血管药C. 尿激酶静脉点滴D. 20%甘露醇静脉滴注E. 小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11.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列哪种情况不适于溶栓治疗:A. 发病6小时以内B. CT证实无出血灶C. 病人无出血素质D. 出凝血时间正常E. 头部CT出现低密度灶12. 52岁男患突发脑出血,头痛,呕吐,昏迷,血压200/120mmHg,应迅速采取的治疗是:A. 止血B. 降血压C. 降颅压D. 维持生命体征E. 防治血管痉挛13. 脑出血临床表现的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A. 多在65岁以上发病B. 均出现偏瘫C. 脑脊液均为血性D. 头部CT显示基底节区高密度病灶E. 均有脑膜刺激征14. 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血管是:A. 小脑齿状核动脉B. 基底动脉旁正中动脉C. 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D. 脉络膜前动脉E. 前交通动脉15. 58岁男患,高血压病史多年,演讲时突发头痛、呕吐、右侧偏瘫。
自主神经系统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调节心血管、呼吸、消化、代谢等生理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的失调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这一关系已经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自主神经系统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自主神经系统简介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它们通过配对的神经节链和周围的神经纤维将信息传递到器官和组织中。
交感神经系统负责激发机体应激反应,增加心率、收缩血管等;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负责制约体内的应激反应,降低心率、扩张血管等。
二、自主神经系统与高血压的关联研究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存在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降低的情况。
长期的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活跃会导致心血管负荷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最终引发高血压的发生。
此外,研究还发现,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和高血压之间存在双向的关联,即高血压患者往往伴随有自主神经系统异常,而自主神经系统异常也可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三、自主神经系统与冠心病的关联研究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发生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失调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降低,这种失衡状态会引起心血管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增加等,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的发生。
此外,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还可激活炎症反应,促进斑块的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四、自主神经系统与脑卒中的关联研究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生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异常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活性明显增强,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降低。
这种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会导致血管功能异常,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引发脑卒中。
另外,自主神经系统的失调还会加重脑卒中的病程和预后,并增加复发的风险。
五、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治疗策略鉴于自主神经系统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开始探索针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