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对柳意象内涵的继承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8
探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它不仅是一种植物的形象,更是诗人们情感和思想的投射。
在古代诗词中,“柳”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在诗人笔下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探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从中展现出古人对“柳”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柳”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表达柔美的风姿和细腻的情感。
在诗词中,“柳”往往被描绘为轻盈挺拔的形象,柔软的叶子随风摆动,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发谁家翁,夕阳空自垂。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人籁赋悲凄清?一抔浪花羽扇轻。
呦呦鹿鸣食柳芽,系列翠裙来向侬。
”这里,“柳”被用来与蓬门、良媒、浪花等形象进行了对比,表达了柔美、清幽的情感。
同样,宋代词人秦观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也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雨后潜排玉作梭。
柳色青青浓小岸,栎阳闻瑟泪珠多。
”柳被描绘成了柔情细腻的形象,与云、雨、玉、栎阳等元素交织在一起,表达了淡雅柔情,展现了作者对柳的柔美情感的表达。
“柳”在古代诗词中也常被用来寄托作者的思念和情感。
柳的轻柔和婉约形象往往与思念相联系,成为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载体。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纵使悔无追,青春各自由,不管地昏云暗,生活自怡悦。
”柳在这里被用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青春的怀念和悔恨,以及对未来的无所畏惧和自信。
同样,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君子偕老》中也有“与君初相识,识尽后悔多。
今年欢笑辰,明年又还他。
”在这里,“柳”被用来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和结交朋友的思念之情。
由于柳叶轻柔,婉约,往往能引起诗人对逝去岁月、友情的思念之情,故“柳”在古诗中往往成为表达思念之情的象征。
“柳”在古代诗词中也被用来表达生命的顽强和生机。
柳树对环境要求不高,可以顽强生长于寒冷的北方,也可以茁壮成长于炎热的南方。
在古代诗词中,柳树往往被赋予生命的顽强和朝气蓬勃的象征意义。
古典诗词中的“柳”意象“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
对此进行简要勾勒,可以更深刻理解“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二十四诗品·缜密》:“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明人王廷相认为:“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黏着,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是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
”(《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胡应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诗薮》)可见,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古代诗人艺术追求的至境。
但是,意象不仅仅是诗人借以抒情、释怀、喻志的普通事物,还昭示着中国传统文人一贯的人生态度和心灵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而诗歌创作者们对“柳”却情有独钟。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较早的当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则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本文对最常见的“柳”意象进行解读,以期人们对古典诗词中的这一重要意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一、表示离愁别恨古代人善用谐音表达情感,“柳”与“留”、“丝”与“思”相谐,长期以往就产生了以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亲人或友朋离别,折柳以表达对离别者的不舍之情。
(一)挽留与祝愿以柳赠别表达了对客人的挽留之意,如雍裕之(唐朝人(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
有诗名。
工乐府,极有情致。
贞元后,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
裕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为“杜晓丽”,与文并称为“文李”。
他的诗构思新颖,风格丰富。
特别是,一些爱情诗是以感伤的方式写的,被广泛阅读。
他的作品被收录在李义山的诗集里。
李商隐是唐代最后一位诗人。
他也可以说是唐朝的终结者。
他是中晚唐时期一位伟大的诗人。
田文(《古代唐欢杂著集》卷二)说:“在盖依山的各种风格的作品中,确实没有人比唐代更好的了”。
虽然这种评价不无夸张,但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李商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图像是一种表意图像,一种特殊的表意艺术图像或文学图像简而言之,图像是一个包含“意义”的“图像”,是一个用来放置主观感受和思想的客观图像。
李诗歌中有许多意象,我们现在以对诗的注释为指导。
收藏李商隐诗歌603首,共有7957幅。
有7579个实体意象,占诗歌意象总数的95%。
有378个虚拟形象,占他诗歌形象的近5%。
学界对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研究不计其数。
本文将从实体图像和虚拟图像两个方面对研究进行总结。
主要的学术观点概括如下:1,实体意象所谓的实体意象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客观的自然范畴和社会历史范畴,它们是诗人本人或其前人感知和选择的。
客观自然范畴的诗意意象包括地理、时间、人体、动物、植物等。
社会历史范畴的图像包括人物、地理、建筑、精神活动等。
灯烛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经典意象之一。
李商隐在诗歌中使用灯意象34次,蜡烛意象22次何的《李商隐诗中灯烛意象的文化意蕴——兼论唐灯烛意象的源流》一文,阐述了唐灯烛意象的源流。
灯和蜡烛逐渐与朋友、女人和生活中的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表达幸福和缺乏“爱”此外,灯和蜡烛还赋予诗人深刻的忧患意识,反映了诗人对甜蜜爱情、忠诚友谊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代表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礼仪、秩序和宗法伦理的肯定,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繁荣和民主的向往。
而纪秀梅对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解读,则是从四个方面对灯烛意象的解读:理想情怀与境界情怀、悠远情怀与深沉情怀、摇曳与孤独情怀、沧桑与深沉情怀。
从《柳枝五首并序》看李商隐爱情诗“缺憾美”之成因摘要:本文以《柳枝五首并序》为窗口,探析了李商隐爱情诗“缺憾美”的成因。
文中指出,诗人选择的艺术形式使他的爱情诗具备了悲剧之美;诗人自我影像的投射,又赋予了这种美“缺憾”的特质,这最终成就了李商隐爱情诗独具的悲剧审美意蕴——“缺憾”之美。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缺憾悲剧审美意蕴李商隐的爱情诗歌表意朦胧含蓄,一贯在理解上争议颇多,而《柳枝五首》是李商隐众多爱情题材诗歌中唯一有序而可见本事的作品。
创作时间应在晚唐大和九年即公元835年,时年李商隐23岁,因府主崔戎病卒,回到故乡洛阳。
诗人在序中追溯了《柳枝五首》的创作背景——他与“洛中里娘”柳枝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公柳枝是洛阳城中的小家碧玉,早年丧父,深受其母疼爱,与诗人比邻而居。
她爱慕诗人才华,密约相会,诗人未能如约。
而柳枝最终也被“东诸候”娶去留给诗人无尽的惆怅和作为这段情感纪念的《柳枝五首》。
李商隐诗中所写的爱情多是无望的苦恋,是一首首爱的绝唱。
无论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的欲就不能,抑或是“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四首》)的无可奈何……都流露出因爱情无望而倍感欠缺、遗憾的痛苦。
而这种痛苦在诗人的笔下,却成为一种穿越千年时空仍扣响读者心灵的“缺憾之美”。
那么,为什么“缺憾”会成为一种美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分析《柳枝五首并序》的悲剧审美意蕴,以此作为窗口来关照一下,李商隐爱情诗“缺憾美”的成因:1艺术形式使李商隐的爱情诗具备了悲剧之美美国著名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指出:在艺术中,表现的愉快和题材的恐怖混合起来,其结果是:题材的真实使我们悲哀,但传达的媒介却使我们喜悦。
一悲一喜的混合,构成了哀情之别有风味和刻骨凄怆[1]。
换言之,审悲关照中“传达的媒介”也即艺术的形式是使痛感转化为快感的重要途径。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李商隐爱情诗具有的悲剧审美意蕴首先与诗歌的艺术形式有关。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最后一位大家,也可以说是唐诗的终结者是中晚唐的诗坛巨擘,田雯(《古欢堂集·杂著》卷二)说:“盖义山诸体之工,唐人实无出其右者”,此种评价虽然不无夸张,但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李商隐研究越来越受人重视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意象是表意之象,是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李诗中意象众多,我们现以清人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所辑为准,该集中共保存了李商隐诗歌603首,其中共用意象为7957个。
实体性意象为7579个,占整个诗歌意象总数的95%。
虚拟意象378个,占他诗歌意象总量的近5%。
文坛对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研究数不胜数,本文将从实体性意象和虚拟性意象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实体性意象所谓实体性意象是指诗人自己或前人通过感官感知并选取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客观自然范畴和社会历史范畴。
客观自然范畴的诗歌意象包括地理、时间、人体、动物、植物、等,社会历史范畴意象有人物、地理、建筑物、精神活动等。
灯烛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经典意象之一,李商隐在其诗歌中用到灯意象34次、烛意象22次。
何世剑的《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文化意蕴——兼论唐前灯烛意象的渊源流变》一文,阐述了唐前灯烛意象的渊源流变,灯烛逐渐与朋友、女性、人生忧患意识相联系,表达“爱情”的美满和缺失。
此外,灯烛浸蕴了诗人深重的人生忧患意识,体现了诗人对甜蜜爱情、坚贞友情和美满生活的期待,代表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礼仪化、秩序化、宗法化伦理纲常的肯定,同时传达出诗人向往盛世、明主。
而冀秀美的《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解读》则是从情意的理想感与境界感,邈远感与深挚感,飘摇感与孤独感,沧桑感与深沉感这四个方面对灯烛这一意象进行解读,灯烛以其光明、温暖的外部特征成为人们广泛歌咏的对象,也以其充满悲剧色彩的内蕴成为丰富情感的载体。
探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柳”这一意象在古代诗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一种自然界的存在,同时也象征着人情世事。
古代诗词中对柳的描绘多种多样,表达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人情之感的深刻领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以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柳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描绘成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自然景物。
柳有着柔美的特质,它的枝叶柔软婆娑,在微风吹动下摇曳多姿,如同一位舞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看人视频度,黄昏独自愁。
鸟起一枝时,人在洞中游。
”,这首诗中作者以柳与黄昏相拟,描绘出柳在暮色中的孤寂和宁静,同时也透露着对生命的深切思索。
柳的形象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使人在阅读诗句时产生深沉的共鸣。
柳在古代诗词中也常常被用作抒发人情世事的象征。
古代文人墨客多以柳喻离别之情,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描述了古今多少离别之情。
“柳”在这类诗词中往往成为作者抒发离愁别绪的载体,表达出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深沉思念和感伤。
柳的意象也常常被用来表达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如《江南春·春复疑无处,柳垂千丈丝》中有“人生朝露久,一箸抵何辜”,这样的诗句表现了对光阴易逝的感叹,而柳又与其交映生辉。
柳还被用来描绘自然界的美好。
在古代诗词中,柳往往是诗人们描绘春天的重要意象,如《沁园春·雨霖铃》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柳的柔美与春天的生机勃勃相得益彰,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同时柳也常常与水结合在一起,如《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描绘了水柳相依的景象,表达出对自然界美好的赞美之情。
古代诗词中的“柳”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诗人们对自然美的赞美,人情世事的感悟,以及对生命、时光流逝的感叹。
柳的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展现了其丰富的内涵与意蕴,为古代诗词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李商隐《柳》全诗翻译赏析李商隐《柳》全诗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柳》全诗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李商隐《柳》全诗翻译赏析1柳作者: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译文: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
怎么会到深秋的季节,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注释: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背景: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
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
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
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肃杀、凄凉的环境。
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
此诗咏柳,前两句言春日繁华,后两句则言秋日萧条。
盛衰之间,乃见时光如流,生命匆促之意。
客观的对比是无情的,但人对物候和生命变化的敏感,则是富含情韵的。
而在自然与人生之比照中,品味生命过程的价值和意义,则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哲理意味。
这是义山诗中一个常见的特点,而前人并未重视。
对比手法1.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一:柳“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一:柳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有着其自身的种种属性,交相沿袭性是其中较为昭著的一种。
所谓“交相沿袭性”,是说某些具有定型指义的意象可以被诗人们不断袭用来表达某种既定的情感。
相沿既久,积淀既深,以至于读者不需要借助其他文字,仅由交织在诗中的意象,也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趋向。
在别离诗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
“柳”者,留也。
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别离文学作家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态。
“弱柳从风疑举袂”(刘禹锡《忆江南》),“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醜》)。
古人早就着眼于此。
正是由于它在字音上与体形上的这些特征,唐宋时,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诗词渲染离情别绪的主要意象。
前一种荣宠固然经久不废,后一种殊遇更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咏柳的佳句都与别离联系在一起。
唐代李白《忆秦娥》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那翠绿的柳色,正是撩拨起他“灞陵伤别”的情怀的触媒。
温庭筠《菩萨蛮》词云:“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雨中送别之际,最为触目的景色便是杨柳丝丝。
李冶《送韩揆之江西》诗云:“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
不看“杨柳”犹罢,一看则别恨又添几分。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诗云:“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牵系着离情别绪的并非他物,正是柳枝。
宋代张先《一叢花令》词云:“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西、飞絮濛濛。
”不说柳丝勾起离愁,反说离愁引乱柳丝,是其用笔深曲处。
晏几道《青平乐》词云:“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究竟是每一条柳枝、每一片柳叶都为作者的离情所浸润,还是柳枝、柳叶自含离情无限,已经分不清,也无法分清。
苏轼《水龙吟》词云:“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探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柳”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殷勤的形态和优美的姿态,深深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中不可或缺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文人们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内心的感慨与情感。
首先,柳是一种柔美的植物,与民间文化和太极文化中的“柔”的概念相呼应。
在古代诗词中,柳被用来表达柔和的形态和品质,如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就写道:“最是那一簇柳,深绿微黄里许。
”这句诗中所渲染的,正是柳枝的柔韧,以及倔强傲骨中的优美品质。
柳枝昂起,柔和得宛如花瓣,其中饱含的生命力和韧性,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所追求的柔美之辞。
其次,柳也是一种逢春即发的植物,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生命的春意和生机的颜色,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句诗中提到的“又生”二字,表明柳枝的春意萌芽,生命的力量从未被消耗。
柳枝之所以可以象征生命力和生命力的不息,正是因为它逢春便发,这种繁荣的根源源于柳枝里肆意的生长力。
再次,柳在文人笔下也常常出现在江南水乡之中。
唐朝时文人刘禹锡即有《浪淘沙》一诗中咏柳,流传至今,“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的结尾正是语出《秋夜曲》的“红于二月花”,除小说的作者和诗人之外,古人气象万千,江南水乡是一种常见的文化背景。
江南离不开水,而水之所以与柳相配,也许正是因为两者都如此柔和优美,都充满了姿态,更可能是生命的气息,流水似乎在表达着与命运的交汇,而柳枝则表现着内心被命运所压过时,唯一的活力从何而来的哲思。
总的说来,“柳”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表达柔美、生机、江南等气象,它以其在视觉上的古典美感与生命感,以及含有的文化和哲学内涵,成为了诗人们用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必不可少的元素。
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在唐诗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他的诗歌不仅有对齐梁诗歌的继承,还有对齐梁诗歌的创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李商隐诗歌对齐梁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一、李商隐诗歌对齐梁诗歌的继承李商隐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感,这与齐梁诗歌的特点是相似的。
例如,他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韵律感强,与齐梁诗歌的语言风格相似。
此外,李商隐的诗歌中也有一些意象和表现手法,如“相思”等,这些都是从齐梁诗歌中继承下来的。
二、李商隐诗歌对齐梁诗歌的创新李商隐的诗歌不仅有对齐梁诗歌的继承,还有对齐梁诗歌的创新。
他的诗歌在表现手法、意象运用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例如,他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首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表现了浓郁的离愁情感,这是齐梁诗歌中所没有的。
此外,李商隐的诗歌中还有一些新的意象,如“蝴蝶”、“燕子”等,这些都是他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创新而得到的。
三、李商隐诗歌对齐梁诗歌的发展李商隐的诗歌不仅有对齐梁诗歌的继承和创新,还有对齐梁诗歌的发展。
他的诗歌在思想、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对齐梁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是齐梁诗歌中所没有的。
此外,李商隐的诗歌中还注重对意境的创造和情感的表达,这些都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李商隐诗歌对齐梁诗歌的继承与创新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他的诗歌在语言、表现手法、意象运用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色,不仅有对齐梁诗歌的继承,还有对齐梁诗歌的创新和发展。
他的诗歌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一)“柳”“柳”是诗人所钟爱的。
李渔在《闲情偶记》说:“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
” 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柳的特点柳适应性强,易栽易活,柳的旺盛蓬勃的生命力,柳的修长、柔弱的外部形态,常常使诗人将柳与现实生活中某些特殊的事物、现象乃至于情感联系起来,并赋予其极为丰富的意蕴和情致。
经过了萧瑟的冬天之后,杨柳在广袤大地上无处不在昭示着春天的来临。
因有美好的杨柳,又有可赞叹的春天,所以,在诗人眼里,柳就是春的象征,就是春之使者。
正所谓“漏泄春光有柳条” 。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做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
诗中洋溢着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欣喜之情。
柳是春天之物,其荣枯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岁月流逝的沧桑之感。
这样,柳不仅具有离别相思、乡思等象征喻义,而且还具有时间象征喻义。
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柳易于栽植、分布广泛,常常使客居异乡、漂泊的游子视为其人生旅程中的亲密旅伴,人世间聚散的历史见证,睹物思人,见柳往往想起亲人团聚时的幸福,情人相伴时的甜蜜,友人欢聚时的晏乐。
当斯人独处时,柳便引发天涯游客的怅惘和悲戚。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第一,春天杨柳发青,正是欢乐的季节,看见柳色,就会意识到生活孤寂。
第二,折柳寓有留恋之意,看到柳色,又会勾起回忆,触动离别之愁。
古人折柳相赠,原因有二,一是柳树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柳唐代: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标签伤怀、柳树译文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
怎么会到深秋的季节,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注释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赏析对比手法 1.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2.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逐”有随着之意,用了拟人手法。
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随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生机可爱。
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
本是风吹柳动,却偏要写成柳逐风起,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
李商隐咏史诗中的诗歌意象
李商隐的诗歌中满是梦幻诗情,里面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升华。
李商
隐的诗有着浓厚的意象,他把各种内容的抽象内涵借助于生动的景物
或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赋予他对异国文化的深沉向往。
他的诗歌里,经常出现山川河流,风、雨、月、云,这些自然景物被他描绘得跳动
着活力,洋溢着神秘气息。
天空里,也经常有鹤舞鸣叫,乌鸦和乌鸢
在攀缘,乌鸢的叫声在诗歌中铺展着生机勃勃的生命气息,它们铃铃
作响,层层叠叠,酝酿着灿烂的情调。
而辉煌的月光、星群,更让诗
歌充满神秘色彩,令人更加期待着更多的历史解读和想像空间。
当有
清风浅梦时,有华岳挂花,莎草离绪,夏夜空蝉起,山河流连,草木
璧彩,復芳新矣。
当浪漫有碧水映月,急湍动微暗光,景禽翩跹,林
木繁密,雀鸦齐鸣,梧桐隐映处,心醉胸静。
这样的诗歌情调中,生
活的美景被精心地描绘出来,有助于增强读者对生活的认知,并赋予
他们精神上的沉醉和欢喜。
在诗歌中,美好景象与惆怅等情绪形成鲜
明的对比,发出更加强烈的表达张力,这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欣赏构
成诗歌情趣的艺术成分。
古诗《柳》的赏析【作品介绍】《柳》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
此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全诗言少意丰,隐而不露,含蓄委婉。
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关柳,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
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原文】柳曾逐东风拂舞筵⑴,乐游春苑断肠天⑵。
如何肯到清秋日⑶,已带斜阳又带蝉⑷!【注释】⑴东风:指春风。
唐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舞筵:歌舞的筵席。
⑵乐游:乐游原的省称,也叫乐游苑,在唐代长安东南,今陕西西安市郊。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销魂。
⑶肯到:会到。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⑷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唐赵嘏《东望》诗:“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树满川。
”【白话译文】曾经追逐过春风飘拂着轻歌曼舞的酒筵,在京城的游苑里,在断肠销魂的春天。
怎么会这样地待到了清秋的日子,已经带来了西下的斜阳,又带来凄切的寒蝉。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诗人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
李商隐在被柳仲郢辟为节度书记后的几年离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咏柳诗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发感慨。
此诗即为其中一首。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
【赏析】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发情感。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一、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
这个“舞”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
古诗中的“柳”意象第一篇:古诗中的“柳”意象古诗中的“柳”意象作者:语文人柳,婀娜柔媚,摇曳多姿,受到历代诗家词人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往往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
其中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的写法,而是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人化,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那参差披拂的枝条,鲜嫩滴绿的翠叶在春风吹拂中姿态迷人。
而《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则运用对比,将当年抒情主人公出征时春光明媚,柳丝轻拂,与佳人的难分难舍的依依惜别之情与归来时的且雨且雪的恶劣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
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
《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诗中的“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这是摩形、摹色的修辞手法,而“风流”“婀娜”以拟人的手法,将“柳”人格化写照。
写柳的体态轻盈,飞花似“雪”,又把春柳的繁华比喻得极致。
而《柳》这一首诗是写秋日之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诗人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
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使人顿生惆怅、爱怜之心。
上述两首同是“咏柳”诗,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惆怅之情。
说道“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
例如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界的意象。
李商隐诗歌中大量运用了自然界的意象,如“春潮带雨晚来急”、“夜半无人私语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
这些意象都是他对大自然情怀的浓厚体会,也是他对生命变化不断的眷念之情。
二、宫廷文化的意象。
李商隐在其作品中广泛使用宫廷文化相关的意象,如《锦瑟》中写到“天高任鸟飞;云深不知处” 、《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等。
这些形式都能勾勒出一副壮丽耀眼而又庄重神圣的宫廷图画。
三、心理情怀的意象。
李商隐通过对心理情怀所作出表示,如《望庐山瀑布》中写道: “日照香炉生紫火;遥看瀑布欲封天。
有花忽隐明浓;无鸟忽飞是还乾。
……… ” 这样尤其抒发出一片孤独而又追寻平衡之情怀.。
李商隐《关门柳》赏析
关门柳
唐朝:李商隐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注释
题目关门柳是柳叶茂盛、树叶关门看不出去的意思。
译文
永定河潘的有一排柳树,依恋不舍地经常发柳叶显示以往年月的春天的情意。
可东来西往的追逐利益的车马行人情感淡薄,不因为有这样好的清静阴凉就减少路上扬起的尘土。
注:本诗说明这地方的人们重利不重情,衰世的社会人们已经缺乏情感、民风不古,自然有情人无情。
分享:
赏析
李商隐,不仅有情有意,还是个热爱自然的环保主义者。
你若有情我便有意;或者落花有情,流水无意。
讲的是情意就如礼尚往来。
比现在流行的"我爱你与你无关"更尊重对方。
李商隐还赞成"减路尘",与我们现在减二氧化碳排放相呼应。
若是我们人同李商隐,地球便能更长久一些。
唐诗三百首柳的意向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意蕴。
春到柳先翠,柳,是春天的象征;“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意;柳的婀娜多姿使其常用来象征美人;随风摇摆又可用来象征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徒……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起,柳,就与中国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仅在西昆诗人所宗尚的李商隐集中,以柳命题者,就有近二十首之多。
其他诸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王维《洛阳女儿行》“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杜审言这《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韦应物《东郊》“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周志蕙《柳》“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无不寄托着历代诗人个人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1.离情别怨的依依杨柳“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意。
最早见于《诗经》,首开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娼女送别相好的缠绵情景。
一般诗人以“柳”为意象入诗,皆从折枝相赠上着想,如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等等。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而切合情景,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真是别具匠心。
李商隐诗歌对柳意象内涵的继承与发展作者:白晓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1期摘要:柳作为古今文人喜好吟咏的意象,千百年来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句。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寄慨,表现其自身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
其中,柳作为李商隐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其咏物诗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他对柳这一意象内涵的继承和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利用柳抒发宦途失意的失落与无奈之情,这对后世,尤其是两宋词坛关于柳意象内涵的进一步书写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李商隐;柳意象;恋柳情结;继承发展;宦途失意;影响作者简介:白晓雪(1995-),女,安徽阜阳市人,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3“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对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1]柳作为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表现自身植物特征的同时,在体现文人主观情意方面也发挥着重要意义。
李商隐作为唐代咏物诗大家,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约600首,咏物诗超过100首,[2]其中咏柳诗就占了17首,在其咏物诗中占有特殊分量,而在其他类型的诗歌中,也经常出现柳的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商隐的诗中,柳的意象内涵极其丰富,对其之前柳的意象有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并对两宋词坛柳意象的表现产生影响。
这也是我们对李商隐诗中柳的意象内涵进行深入探讨的重要原因。
一、“恋柳情结”的成因李商隐擅长“以心象熔铸物象”[3],从这一角度进行探究,我们不难发现他心中深深的“恋柳情结”与其早年的情感经历和之后的仕途不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相关史料记载,李商隐早年有着丰富的感情经历,在他流传下来的爱情题材诗歌中,大多数写作对象无法确定,争议颇多。
而《柳枝五首》是李商隐众多爱情题材诗歌中唯一有序而可见本事的作品。
[4]在《柳枝五首并序》中提到“柳枝,洛中里娘也。
”描述了他与这位女子之间一见倾心,但后来女子被“东诸侯”仗势娶去,两人感情无果的故事。
李商隐为此感伤不已,写作《柳枝五首》聊以介怀。
而由此,柳这一意象,也在诗人的生命中刻下烙印,成为他心中“恋柳情结”的潜意识因素,也为其之后诗中柳的意象笼上了一层悲情的色彩。
可以说,这段感情经历是李商隐常常写柳的一个触发点,从此柳中含情。
另一方面,诗人的人生际遇和仕途不通达,也是他咏柳并进一步丰富柳的意象内涵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商隐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而柳作为诗人内心郁闷忧愤的象征,借咏柳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和不得志的辛酸,也是其运用柳意象进行诗歌创作的重要原因,而进一步加深了李商隐的“恋柳情结”。
二、对柳意象内涵的继承柳这一意象在李商隐之前的文坛就被多次吟咏,并发展出不同的意象内涵以及众多为人称道的名篇佳句。
从《诗经》中作为起兴媒介的自然之柳,《小雅·鹿鸣之什·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到汉魏送别惜情之柳,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到六朝思乡怀人之柳,梁文帝萧纲《折杨柳》:“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曲中无边意,并是为相思”。
到了唐代,柳的意象内涵进一步丰富,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诗歌题材,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柳的生机勃发和碧绿繁茂,跃然纸上;薛涛《送姚员外》:“万条江柳早秋枝,袅地翻风色未衰。
欲折尔来将赠别,莫教烟月两乡悲。
”折柳赠别,依依惜别中愁思袅袅,感情真挚;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更是道出了难以割舍的故园情;而在杜甫《哀江头》中,“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借咏柳而忧患之情溢于言表。
到了晚唐时期,李商隐的诗歌也继承了前人在柳意象内涵上的描写和抒发。
第一,描写自然景物,写柳以咏春。
如《柳》: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春日刚至,大雪初消,嫩黄色的新柳抽出枝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只咏柳并无寄托”[5],描写春日新柳和对春天的赞美。
另外,《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中“春分二三日,柳密莺纷飞。
”也以繁柳感叹春日之美。
第二,折柳赠别。
“柳”“留”谐音,故常用柳来暗指送别,而“折柳”这一风俗也早在汉朝就已经产生,李商隐的诗中也有这一题材的出现。
如《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一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这两首诗以折杨柳为名,在继承折柳赠别诗送别友人充满伤感的基础上又进行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何焯曾对两首诗做出评价:“‘人世'句突作转折,由‘莫损'变为‘争惜',评家誉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为报'句‘折字前正此反,阿那曲折。
'”[6]在第一首诗中,诗人以暗喻的方式让人们要“惜长条”,教人莫折,但又提及人世间最令人伤怀的事除了死亡就唯有别离了,因而转到明明白白地说让人非折不可;而第二首诗中,诗人话锋一转,认为折也只能折一半,离人会走但也有归期。
折去一半,送人别离,但也要留下一半,迎人归来。
又赋予折柳赠别诗积极乐观的气息,在继承前人以柳惜别的基础上也有独到的创新之处。
叶葱奇也评价说:“两首紧合为一章,婉转相生,情韵深美,这是商隐独创的一格。
”[5]三、对柳意象内涵的开拓创新除了对以往柳意象内涵的继承,李商隐在柳的内涵的创新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商隐的咏柳诗在前人已多方开拓,几乎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还能异军突起,另辟蹊径,形成自身独有的精工巧丽和富有暗示的诗风,这恰恰也正是人们一直推崇李商隐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7]而通过他的开创,也使晚唐诗坛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
第一,借咏柳抒发对他人的思念。
如《柳枝五首》:其一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其二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
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其三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其四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其五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
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这组诗是李商隐借柳思人的典型,借咏柳表达对爱而不得的女子的赞美和怀念,抒发对女子复杂而哀婉的情思。
诗中借柳或是表达对她的赞美和欣赏,如其三中的表述;或是抒发对女子思念的痛苦和内心的悲痛,如其四中的描写。
第二,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时局的看法,具有象征意义。
李商隐是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在现存诗歌中比例相当高。
而柳这一意象在这类诗歌中的体现,也是李商隐的创新之处,进一步拓宽了柳的意象内涵。
如《登霍山驿楼》:庙列前峰迥,楼开四望穷。
岭鼷岚色外,陂雁夕阳中。
弱柳千条露,衰荷一面风。
壶关有狂孽,速继老生功。
这首诗写于唐武宗会昌四年秋,讨伐藩镇刘稹的战争还在持续。
诗人此时居母丧,路经此地,感怀而发。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高望远,下面的四句描写自然景物,小鼠、大雁、“弱柳”、“衰荷”,眼前之景一片灰暗,由景及情,最终归结于情感的寄托。
最后两句用典,以“霍山神使”的典故加以点睛,表达诗人希望朝廷早日平定叛乱的决心,爱国之情尤而未尽。
在诗中,“弱柳千条露,衰荷一面风”一句,李商隐运用柳这一意象表现当前的社会现实,刻画刘稹叛乱下的衰败局面,将柳由一个单纯的自然意象上升到现实层面,又不只拘泥于自身的情感世界,对于柳意象的内涵具有开创性作用。
第三,李商隐借助柳来进行自喻,以反映其仕途失意、才不得施的愤懑和一生困顿不得志的感伤。
以往唐代诗人在联系到自身而描写柳时,更多的是以柳的形象特性象征诗人自我的精神风貌和胸襟,单以柳表现文人渴望仕途发展和时运不济,表达自身宦途失意的诗歌并不多。
而“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的李商隐从自身出发,以柳自喻,发自肺腑地吟咏了他这一生宦海沉浮而郁郁不得志的失落与难过,抒发其内心的无奈与感伤,将柳作为表达自身宦途失意的象征,并使柳产生了一种悲剧美的特质。
从这一角度出发,诗人不仅吟诵出一批具有个人抒情化色彩的诗句,还使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对柳意象内涵的开拓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如《柳》:动春何限叶,撼晓几多枝。
解有相思否,应无不舞时。
絮飞藏皓蝶,带弱露黄鹂。
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
这首诗中,作者通过以柳自喻,表现了自身才智无人赏识的寂寞孤独和失落无助。
尽管这柳“藏皓蝶”、“露黄鹂”、“倾国宜通体”,但仍旧无人赏,只能独自站立于天地间。
另外,《柳下暗记》也抒发了这种孤芳自赏的凄凉:无奈巴南柳,千条傍吹台。
更将黄映白,拟作杏花媒。
诗中,诗人自喻为巴南柳,将内心那种无人赏识却又希望有人赏识的无奈和悲凉展现在读者面前。
《俳谐》:短顾何由遂,迟光且莫惊。
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
柳讶眉双浅,桃猜粉太轻。
年华有情状,吾岂怯平生。
李商隐以柳树刚刚长出来的嫩芽来比喻自己年轻名声还不显著之时,“柳讶眉双浅,桃猜粉太轻”,而此时诗人已经可以有所作为,“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但可惜的是“短顾何由遂,迟光且莫惊”,转眼到迟暮之年,“‘切莫惊'实际是说很吃惊”[5]。
诗人内心的失望和失意跃然纸上,令人叹息。
再如《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中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诗人对比春柳与秋柳,春日中的柳树愈是繁盛,愈能衬托出秋日中柳的衰败和萧瑟。
最后一句中,“斜阳”和“蝉”这两个意象的出现,更是将秋柳的零落憔悴之感进一步扩大,从而显示出一派肃杀、凄凉的环境。
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表达宦途失意之感的生动写照,而且感受到“先荣者不堪后猝”这种更为广泛的人生感慨与悲凉之意。
《江亭散席循柳路吟》:春咏敢轻裁,衔辞入半杯。
已遭江映柳,更被雪藏梅。
寡和真徒尔,殷忧动即来。
从诗得何报,惟感二毛催。
“已遭江映柳,更被雪藏梅”一句,诗人切实抒发了内心那一腔抑郁不得志的忧愤和悲凉,“寡和”而“殷忧”,令人叹惋。
同时,对人生岁月流逝的感悟也变为“二毛催”的年华老去之叹了。
《谑柳》中也有类似情绪的抒发:已带黄金缕,仍飞白玉花。
长时须拂马,密处少藏鸦。
眉细从他敛,腰轻莫自斜。
玳梁谁道好,偏拟映卢家。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谑柳以自谑,利用柳这一意象表达自身依傍侯门的无奈之情,借柳表达宦途失意之情,成为李商隐诗歌中柳意象的常用内涵。
同时,李商隐的其他咏柳诗,如《七绝·柳》:“为有桥边拂面香,何曾自敢占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