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托管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4.07 KB
- 文档页数:2
托管运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业务交由第三方进行托管运营。
然而,虽然托管运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并提高效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托管运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风险管理不到位在托管运营管理中,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然而,许多企业在进行托管运营时并没有将风险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首先,托管运营往往需要将企业的核心数据和机密信息交由第三方管理,这就带来了数据泄露和信息安全的风险。
企业在选择托管运营服务提供商时,应该加强对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估,确保其具备有效的数据保护措施。
其次,托管运营所涉及的业务往往十分复杂,不同业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
如果托管运营服务提供商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失误或疏漏,可能导致整个业务系统的瘫痪。
因此,企业需要与托管运营服务提供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加强监管与沟通。
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监控系统,加强对托管运营的监督与协调,以及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演练,来提高托管运营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服务质量无法保证托管运营所依赖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业务运营。
然而,目前存在着一些托管运营服务提供商无法保证服务质量的问题。
首先,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部分托管运营服务提供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忽视服务质量。
这就导致了服务稳定性低、故障处理慢等问题的出现。
企业在选择托管运营服务提供商时,应该选择信誉好、服务质量有保障的供应商,而不是仅仅看中价格因素。
其次,托管运营所涉及的业务往往需要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进行密切配合。
然而,有些托管运营服务提供商在与企业合作时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企业在选择服务提供商时,应该注重其合作态度和责任意识。
为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可以通过明确服务质量要求、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与服务提供商签订明确的合作协议等方式来提高服务质量的保障。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企业托管行为,明确托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企业托管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及托管方在托管期间的所有活动。
第三条本规章制度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企业托管工作的合法、合规、高效。
第二章托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第四条托管方权利:1. 享有对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信息的知情权;2. 享有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参与权;3. 享有对企业经营管理成果的收益权;4. 享有对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权。
第五条托管方义务:1.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履行企业托管职责;2. 保守企业商业秘密,不得泄露企业内部信息;3. 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4. 配合企业内部管理,维护企业正常运营。
第六条被托管方权利:1. 享有对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信息的知情权;2. 享有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参与权;3. 享有对企业经营管理成果的收益权;4. 享有对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权。
第七条被托管方义务:1.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履行企业托管职责;2. 积极配合托管方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企业信息;3. 保守企业商业秘密,不得泄露企业内部信息;4. 协助托管方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维护企业正常运营。
第三章托管期限与费用第八条企业托管期限由双方协商确定,一般不超过三年。
第九条托管费用根据托管期限、工作内容等因素协商确定,由被托管方支付。
第四章托管内容与职责第十条托管内容:1. 企业经营管理决策;2. 企业财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3. 企业资产、项目、合同等方面的管理;4. 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
第十一条托管方职责:1. 制定企业经营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2. 负责企业财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工作;3. 监督企业资产、项目、合同等方面的合规性;4. 定期向被托管方汇报托管工作进展情况。
第十二条被托管方职责:1. 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所需的信息和数据;2. 配合托管方开展企业经营管理;3. 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4. 协助托管方完成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
托管行业和市场分析引言概述:托管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它为企业提供了将其IT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外包给第三方管理的机会。
本文将对托管行业进行分析,探讨其市场趋势和发展前景。
一、托管行业的定义和概述1.1 托管行业的定义:托管行业是指企业将其IT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交由第三方托管服务商管理和维护的行业。
1.2 托管服务的类型:托管服务可以包括服务器托管、应用程序托管、数据备份和恢复等。
1.3 托管服务的优势:托管服务可以降低企业的IT管理成本,提高IT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托管行业的市场趋势2.1 市场规模的增长:随着企业对IT外包需求的增加,托管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2 云托管的兴起:云托管作为一种新兴的托管模式,正在迅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灵活和可扩展的解决方案。
2.3 安全性的重视:随着网络安全威胁的增加,企业对托管服务提供商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托管行业的发展前景3.1 数字化转型的推动: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托管行业将继续受益于企业对IT外包服务的需求。
3.2 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托管行业的应用将提升托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企业提供更高效和个性化的服务。
3.3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提升托管服务的透明度和安全性,为企业建立信任机制。
四、托管行业的挑战和风险4.1 安全风险:托管服务存在安全风险,如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等,托管服务商需要加强安全措施来应对这些风险。
4.2 服务质量:托管服务商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包括稳定性、可靠性和响应速度等方面。
4.3 法律合规:托管服务涉及到数据隐私和合规性等问题,托管服务商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五、托管行业的竞争格局5.1 市场竞争激烈:托管行业存在众多的竞争对手,包括大型IT服务商和专业托管服务商等。
5.2 服务创新的重要性:托管服务商需要不断创新,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县属国有企业托管规定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规范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托管行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省、市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被托管企业一般包括:(一)关停、无经营、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二)按有关规定需政企脱钩的国有企业;(三)亏损且扭亏无望,不能持续经营的国有企业;(四)其他适宜采取托管方式处理的企业。
二、托管与受托关系:1、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对被托管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能,但不直接参与被托管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以签定《托管责任书》的形式,委托资产经营公司进行管理。
2、资产经营公司对被托管企业行使投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经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审定,报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同意后,组织实施被托管企业的资产重组、转制及破产清算等工作。
并要妥善处理好企业的债权债务和各项历史遗留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做好职工安置和遣散工作。
具体在双方签定的《托管责任书》中确定。
三、托管程序1、被托管企业经原主管部门同意后,向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提交书面托管申请,并提交如下材料:(一)托管申请;(二)被托管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被托管前一年度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情况,清产核资的核定数,近3年经营情况、人员情况等。
2、经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和资产经营公司对被托管企业清产核资,报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后,由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与资产经营公司签订《托管责任书》。
《托管责任书》应包括以下内容:(一)被托管企业名称、类别;(二)托管双方的权利义务;(三)托管期限和托管终止的条件;(四)相关法律责任;(五)其他事项。
3、被托管企业自签订《托管责任书》之日起,划归资产经营公司管理,由资产经营公司对被托管企业行使投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被托管企业要自觉接受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
四、资产经营公司对被托管企业行使如下权力:(一)按有关规定在权限范围内提名或任免经营管理人员;(二)制定被托管企业发展目标,生产经营计划以及人员安置计划等;(三)提出产权转让、改制、重组、破产等资产重组方案,经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同意批准后实施;(四)按规定行使的其他权利。
涉嫌违法企业托管方案企业托管是指企业将自身一部分或全部的业务委托给专业机构进行代管和管理的一种管理形式。
合法的企业托管方案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运作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提升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然而,涉嫌违法的企业托管方案也存在于一些企业中,使得企业陷入法律风险,损害企业的利益。
涉嫌违法的企业托管方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涉及违法犯罪活动:一些企业托管方案可能涉及违法犯罪活动,例如洗钱、非法集资等。
这些方案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并可能导致企业被罚款、被解散等严重后果。
2. 虚假承诺和误导宣传:一些企业托管方案往往以高额回报、低风险等诱人的承诺来吸引企业投入。
然而实际运作过程中,投资者可能会发现不符合承诺的情况,导致投资金额无法得到回收,甚至被骗取财产。
3. 未经合法审批:根据相关法规,一些特定业务涉及到托管行为需要经过审批才能合法进行。
如果企业托管方案未经过合法审批,就进行托管行为,就属于非法操作,将会面临处罚和法律风险。
企业应避免涉嫌违法的托管方案,保障自身合法运作和利益。
以下是预防涉嫌违法企业托管方案的几点建议:1. 定期评估托管机构的资质和信誉:在选择托管机构时,企业应对其资质和信誉进行认真评估。
尽量选择有相关资质认证、信誉良好的机构进行合作,避免与不合法的机构发生合作。
2. 确认托管合同的合法性:企业在与托管机构签订合同前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并请专业法律人员对合同进行审核,确保合同内容合法、清晰、无误导性宣传和虚假承诺。
3. 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政策:企业应加强对相关法规和政策的了解,并严格遵守,避免因违法操作导致风险和损失。
如有需要,可请专业法律机构提供法律咨询和指导。
4. 保护商业机密和敏感信息:企业在进行托管时,应与托管机构签署保密协议,明确保护商业机密和敏感信息的义务,确保信息安全。
5. 增加风险评估和监督机制:企业应设立相应的风险评估和监督机制,对托管方案进行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法律风险。
国有企业托管及法律规制现有之规定,强制规定力度不够,甚少涉及第三方权益保护措施媒体报道,最近,上广电因经营亏损严重被上海市国资委指定“托管”给上海仪电集团。
业内对托管不甚了解,有若干似是而非的解释。
何谓托管?它受何法律规制?属于何种法律关系?就此等问题,笔者略作评析。
法律规制迷雾中国企业的托管实践,起源于1990年代中期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但是,全国人大颁布的法律,未曾对“托管”下定义,也未有明确的调整规范适用。
2001年,中国证监会提出:“未上市股份公司股权托管问题,成因复杂,涉及面广,清理规范工作应主由地方政府负责”。
目前,关于“托管”之规定,散见于各级政府或地方人大颁布的地方法规、规章或其他规范文件中。
然而,针对中国现有之“托管”实践,形式各异,法律定性不一,规范不足。
托管以托管协议为据,无疑应遵照《协议》约定及《合同法》之规定,然《合同法》之原则规定,或委托之类的规定,不能完全满足托管之实践做法。
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应针对实践需要及托管之特征,以及国有企业之特性,制定特别法规或政策。
法律定性争议托管之法律定性,主要有两种争议,有人认为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有人说是一种信托关系。
持“信托关系说”的驳斥“委托代理关系说”,提出:托管的受托人对内行为是以自己名义,对外行为是以被托管企业的名义,而不是以委托人的名义,而委托代理关系下,受托人是以委托人名义对外行为;托管的受托人自行决定经营,而委托代理的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志实施经营。
并且“信托关系说”的拥护者对比《信托法》之规定,指出托管符合“信托关系”,表现为托管符合信托的特征:托管是受托人接受委托,按自身意愿管理委托人的财产;信托受益人是可以是受托人、委托人或者委托人以外的第三人,托管亦有受益人;托管要求受托人与委托人财产分离,亦符合《信托法》规定之“信托财产与属于受托人所有的财产相区别”。
笔者认为,鉴于我国企业托管未有统一定义,操作亦有差异,无法为其统一定性,只能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商学院,金融086班 徐新华金融系08012968赵佳婷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1 国外专家学者对商业银行资产托管的研究在欧美国家,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关于这方面的文献相对并不多见,外国学者对于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分析研究是较为细化。
1.1资产托管业务的信用基础问题对于资产托管产生的信用基础方面,H Gill、K Boies(2005)等人认为:委托人选择资产托管者,是从委托人的信誉、能力等方面来进行观察的。
他们认为构成这种信息强弱的环境对于信任及托管行为的产生至关重要,而产生信任及其行为的倾向性则是却取决于有关受托人可信赖的信息是否明确而且对称,如果这种关于信任的信息是非常明确而且对称的,则委托人的委托倾向性就会变成现实的托管行为,反之则会降低托管行为产生的概率,研究的重心应该倾向于这种环境的分析和调查,而不是单纯的对其行为进行分析。
1.2资产托管业务中银行的角色与作用问题对于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银行扮演的角色以及作用问题,N.Kakabadse、AKakabadse和Kouzmin(2003)三位学者在整个英国范围内对106名养老金托管人做了面对面访谈,展开有关托管受托人的角色、责任及其贡献问题的调查。
K njgsman,P.(1998)撰文认为资产托管业务作为中间业务,以第三人的身份参与其中,所承担的风险小且收益丰厚,利用银行的专业性和丰富资源,可以保障金融资产的安全,减少投资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和谐秩序以及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1.3资产托管业务的市场环境问题对于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市场环境问题,Diana Chan (2007)等学者认为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呈多样化发展,市场需求不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其服务内容已经非常复杂和细化,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强化该项业务的技术含量,不同的客户实行不同的专项服务。
国有企业托管式经营中的问题脱明忠企业托管是企业重组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与兼并、收购、破产及股份制改造和集团式重组一样,是我国经济改革中新一轮改革的热点与难点之一,是政府、企业界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实践过程中认识不尽一致,操作不够规范。
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与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与体会,求教于大家。
国有企业托管的内涵与特征1.企业托管是通过契约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期限内委托方将本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财产让渡给受让方,从而实现财产的经营权处置权有条件转移的经济活动行为。
企业托管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德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990年西德统一后,德国当局成立了企业托管局,负责原东德地区国有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发展,使东德地区的经济迅速回升,成效显著。
我国海南、江西、黑龙江等省市早在前几年已经在企业托管经营中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无论是海南省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公司制企业委托给其他企业经营,由受托企业承保值增值责任”和探索,黑龙江省的”先搞活企业经营者,再搞活企业”的改革思路,还是江西省”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有偿经营”的具体操作,可以看出,企业托管经营有以下特点:2.托管经营的目的。
托管经营的目的是在不改变或者暂不改变原产权归属的情况下,直接进行企业资产等要素的重组流运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引资渠道,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从而获得企业资产有效、合理的回报。
3.托管经营的主体。
托管经营的主体是委托方和受托方。
委托方是能够行使被委托企业所有者权利的部门,如国有资产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等;受托方是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能承担一定经营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一般是独立法人。
4.托管经营的客体。
被托管的企业为托管经营的客体,一般是指微利、亏损或严重专损涉于破产的国有中小企业。
5.托管经营的形式。
从实践中看,企业托管经营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整体托管,即将整个企业交给受托方进行经营;二是分层托管,即大型国有企业可以对其下属的分厂、车间进行一定层次的托管;三是部分托管,即从国有企业划出几条生产线,几个生产车间,对其实行托管经营;四是专项托管,即对企业中的某项业务,如生产组织、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或科研开发等环节进行托管。
企业托管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企业托管可分为所有权托管和经营权托管。
企业托管的形式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企业托管还没有明确、完善的立法规定,在实践操作中,大都在摸索中进行,目前企业托管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1、整体托管经营。
微利或亏损的中小型企业一般可以实行整体托管经营,即将整个企业交给受托方进行经营。
2、分层托管经营。
大型企业可以对其下属的分厂或车间化整为零、分而治之,实行分层式托管经营。
3、部分托管经营。
可从企业中划出几条生产线、几个生产车间,对其实行托管经营。
4、专项托管经营。
对企业中的某项业务,如产品生产组织或产品销售,产品设计等单个环节实行托管经营。
5、企业的债务、债权托管等。
托管经营的法律问题在实践中,托管经营基本上涉及两个方面的法律问题:(一)受托方(托管方)和委托方(被托管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围绕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纷争而发生在托管经营中最经常发生的是受托方与委托方之间的法律纠纷。
受托方与委托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首先涉及到的是托管合同纠纷。
托管合同纠纷就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合同签订或者履行过程中,由于某一方当事人过错而发生的纠纷。
由于托管经营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委托关系,因此,在托管经营合同发生纠纷后,首先应当根据《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的有关代理规定和相应的法律规定来审查合同的法律效力。
因此,在签订托管合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受托方应当具备其特定的主体资格,否则托管经营关系虽然已经成立,也应认定为无效。
其次,托管合同应当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只要委托方和受托方当事人签订的合同不违反意思自治的原则,就应当认定为有效。
再次,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由于托管经营法律不健全,使得该项原则更显得尤其重要。
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受托方与委托方应当向对方真实无误地反映情况,并履行告知义务。
委托方有义务全面真实客观地向受托方反映企业的情况,不允许提供虚假材料。
企业托管经营主体利益及法律关系一、企业托管经营要素1、企业托管经营主体的介定企业托管经营主体包含产权资本的拥有者托付方和产权资本经营治理的受托者受托方。
(1)托付方。
指企业资产的终级全部者或能够代表其资产全部者的部门、机构、自然人。
国有资产的托付方应该是经政府授权为国有资产主体的国有资产治理局、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经政府及上述公司授权为国有资产组成主体的国家投资公司,大型企业集团等,还包含尚末转机建制的地方企业的行政主管局;集体资产的托付方应该是能够代表该资产全部的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有些地方称职工代表治理委员会〕或由职工代表大会授权的该企业的企业法人组织;私人企业的资产托付方是该企业的企业主;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形式的企业资产托付方是该企业的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局〕。
托付方是企业资产投资拥有主体。
它即包含企业法人主体、自然人,也包含企业主体的最高权力机构。
在我国现阶段从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程中,方案经济形成的全民、集体、私营性质的企业还有相当一局部没有完成企业改制的任务,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尚需一段时日,产权主体尚未显化到位,因此,一段时间内它将与市场经济开展中产生的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形式的企业以不同的经济形式并存,而全民、集体、私营性质的企业是一种全部权与经营权相融的组织形式。
因此,在确认托付方时必须明确的是应从投资形成的的有权的权属认定上确认,而经营权只是企业财产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是投资全部权的一种过渡。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进行企业制度改革的国有资产投资拥有全部权的企业的具体承当者是政府授权的资产经营单位或企业法人,它对其拥有的资产承当着经营中的保值及增值责任;集体资产投资主体是集体企业的全体职工,因投资所形成的资产全部权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该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或称职工代表治理委员会,其资产全部权的物质承当者是经职工代表大会授权的企业法人,它们同样对其自身资产承当有经营中的保值、增值责任。
企业托管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托管管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接受企业托管的企业。
企业托管是指一家企业将自身管理的部分或全部职能交给另一家企业进行管理。
第三条企业托管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方面。
第四条企业托管应当遵循自愿互利、协商一致、公平公正、合同约束的原则。
第五条企业托管管理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社会的利益,不得损害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企业托管的主体第六条企业托管关系中,托管企业为被托管企业的管理者,被托管企业为托管企业的受托方。
第七条托管企业应当具备适当的管理经验和能力,有责任对被托管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八条被托管企业应当配合托管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积极参与托管管理活动。
第九条托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确保托管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有效实施。
第十条被托管企业应当遵守托管合同约定,认真履行相关义务,维护托管企业的利益。
第十一条企业托管关系应明确责任、权限和义务,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三章企业托管的程序第十二条企业托管应当经过充分的沟通和协商,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签订正式托管合同。
第十三条托管合同应当包括托管的内容、期限、费用、责任、义务等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四条托管合同的履行应当依法进行,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
第十五条托管合同的终止应当经过协商一致,如有争议应当依法解决。
第十六条企业托管的程序中应当充分保护受托方的合法权益,不得侵犯其正当权益。
第四章企业托管的管理第十七条企业托管的管理应当依据托管合同和相关规定,按照合法合规的原则进行。
第十八条托管企业应当制定详细的管理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责任、权利等,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
第十九条被托管企业应当积极配合托管企业的管理工作,认真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
托管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基本原则为了保障托管企业员工和财产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以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托管企业的所有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等。
第三条安全管理目标托管企业的安全管理目标是:保障员工和财产的安全,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益。
第四条管理责任托管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属于企业领导层,应当由企业 CEO 或安全管理负责人负责统筹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安全意识所有员工都应当具备安全意识,要时刻关注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积极配合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六条紧急预案托管企业应当制定紧急预案,提前做好各种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准备工作,确保员工和财产的安全。
第七条安全培训托管企业应当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员工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安全设施托管企业应当配备完备的安全设施,确保员工能够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工作。
第二章安全管理制度第九条安全生产管理1、托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2、托管企业应当对各种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整治,确保生产过程中不发生安全事故。
3、托管企业应当建立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责任。
第十条安全检查制度1、托管企业应当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安全隐患。
2、安全检查工作应当由专人负责,定期上报检查情况,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3、托管企业应当建立检查记录,定期清理整理,并留存备查。
第十一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1、发生安全事故时,托管企业应当立即启动安全事故报告程序,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2、安全事故报告程序包括填写事故报告表、进行调查核实,明确事故责任等。
3、托管企业应当及时对事故的后果进行评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托管经营和并购二者外部约束力1. 引言托管经营和并购是企业发展中常见的两种方式。
托管经营指的是企业将运营权委托给第三方机构或个人进行管理。
并购则是指一个企业收购另一个企业的股权或资产。
无论是托管经营还是并购,都存在外部约束力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托管经营和并购这两种企业行为所受到的外部约束力,并分析其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2. 托管经营的外部约束力托管经营作为一种合作方式,涉及的外部约束力主要包括合同约束、法律法规约束以及市场竞争约束等。
2.1 合同约束在托管经营过程中,企业与托管方签订了服务合同,合同约束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同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托管方的经营行为有一定的规范和限制。
托管方需要按照合同约定来运营企业,确保与企业利益一致。
2.2 法律法规约束在托管经营过程中,企业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
托管方在运营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循合法合规的原则。
例如,符合环境保护、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2.3 市场竞争约束托管经营也受到市场竞争的约束。
如果托管方不能够有效地管理企业,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可能会流失客户,失去竞争优势。
因此,托管方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市场的竞争压力。
3. 并购的外部约束力并购作为一种战略行为,同样受到多种外部约束力的制约。
3.1 金融约束并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企业需要向银行贷款、发行股票等方式获取资金,从而实现并购目标。
金融约束指的是企业在资金方面面临的限制。
企业需要满足金融机构的融资条件,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3.2 法律法规约束并购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法律问题,如反垄断法、公司法等。
在并购过程中,企业需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并购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同时,法律法规也起到了保护企业和投资者利益的作用。
3.3 政策约束政策约束指的是企业并购行为受到政府政策的制约。
政府可能通过制定政策来限制和规范企业的并购行为,以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市场竞争秩序。
基金托管机构关联交易法规解析一、概述1.1 概述基金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工具,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投资选择。
基金托管机构作为基金资产的监督和保管者,在基金运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基金托管机构与基金公司之间存在关联交易,这一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规范基金托管机构关联交易行为,相关法规也应运而生。
二、基金托管机构关联交易的定义和内容2.1 关联交易的概念关联交易是指基金托管机构与其关联方之间因经济利益相关而发生的交易行为。
关联方包括但不限于基金托管机构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其控制的企业等。
2.2 关联交易的内容关联交易主要包括资金往来、资产转让、业务合作等多种形式,且可能存在利益输送、不公平交易等问题。
三、基金托管机构关联交易法规的制定3.1 《基金托管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基金托管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基金托管机构禁止以自身名义发生与基金公司的关联交易,禁止为其关联方提供担保。
3.2 《基金法》《基金法》对基金托管机构的关联交易行为作出了具体规定,规定了基金托管机构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独立履行托管职责,不得参与基金公司及其关联方从事关联交易等。
四、基金托管机构关联交易法规的意义和作用4.1 规范市场秩序《基金托管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出台,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增强市场透明度。
4.2 保护投资者利益严格监管基金托管机构的关联交易行为,可以有效避免基金公司及其关联方利用交易行为损害投资者权益。
4.3 提升行业信誉依法规范基金托管机构关联交易行为,有利于提升行业整体形象和信誉,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五、基金托管机构关联交易法规的实施和不足5.1 实施情况近年来,监管部门对基金托管机构的关联交易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法规的实施有力有效,能够有效遏制关联交易违规行为。
5.2 不足之处尽管有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但仍存在监管不严、罚款力度不足等问题,一些违规行为难以有效制止。
某国有企业重大涉法事项法律论证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建设法治企业要求,规范某公司重大涉法事项的法律论证,根据《某集团有限公司重大涉法事项法律论证管理办法》等有关制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及公司所属各单位。
控股公司重大涉法事项的法律论证管理通过法定程序执行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法律论证,是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集团公司要求和公司战略,对重大涉法事项法律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法律意见的总称。
第四条公司及所属单位重大涉法事项法律论证实行集中管理。
重大涉法事项决策前应进行法律论证,未经法律论证,不得决策实施。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五条公司总法律顾问对重大涉法事项法律论证工作负总责。
第六条公司法律处是重大涉法事项法律论证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1/ 9(一)负责制定公司重大涉法事项法律论证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二)组织公司及所属单位重大涉法事项的法律论证;(三)指导和监督公司及所属单位落实重大涉法事项的法律论证意见。
第七条公司机关各处室、直属部门、公司所属各单位主要职责:(一)按照重大涉法事项管理要求,向公司法律处提出法律论证申请;(二)参与法律论证,负责说明事项基本情况、事项意图与公司战略关系,以及以往同类事项风险等背景情况;(三)落实法律论证意见,制定工作措施,及时将法律意见实施情况反馈公司法律处。
第三章论证范围第八条重大涉法事项包括:(一)公司、实际控制、托管、控股企业的重大改革方案;(二)企业改制、并购重组以及相关员工安置政策;(三)单次原值超过5000万元的固定资产对外转让;生产装置等复合型资产整体转让(因政府规划拆迁导致整体处置除外);(四)单笔金额500万元以上的债权转让;(五)土地处置;2/ 9(六)股权投资及股权处置事项;(七)坏账核销及债务重组:单笔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坏账核销;单笔债权账面余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债务重组和以无形资产、在建工程、转让投资、债务转为资本进行的债务重组;(八)重大改革维稳预案制定实施、重大上访事件的处理及责任追究方案等维护稳定方面的重大问题和事项;(九)技术转让事项;(十)公司对外提供的担保;(十一)集团公司规定的一二三类项目;(十二)合资、融资项目立项及审批;(十三)涉及金额1000万元以上或一审在省级法院审理的纠纷案件;(十四)安全、法律纠纷等方面重大责任事项追究情况;(十五)涉及公司公共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十六)防恐工作中可能影响公司形象、威胁安全生产的重大事项;(十七)公司依法治企、法治建设方案,公司党委会议、议事、运行管理制度的制订、修订和废止;(十八)因员工违法违纪做出解除劳动合同处理的意见;(十九)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的20人以上的经济性裁减人员方案;(二十)其他需要法律论证的涉法事项。
煤矿托管的法律理解、风险及防范措施摘要:煤矿托管作为一种新型的煤矿生产组织模式,运用越来越普遍,开始引起社会和管理部门的关注。
依据国家相关立法和政策,站在受托方的角度,阐述了煤矿托管的必要性,分析了煤矿托管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并对如何加强煤矿托管、保障受托方的利益提出有关建议。
关键词:煤矿托管;管理模式;风险防控0 引言煤矿托管作为一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整合市场优质管理资源的新型煤矿管理模式,虽暂无系统性法律规制,但是已经被日益广泛运用,各地、各部门亦从不同角度做出了零散规定。
我们认为托管在法律关系上属委托代理,可以以《合同法》《民法通则》为主要遵循,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加强托管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通知》〔2015第15号〕(以下简称《通知》)及有关地方规定为特殊遵循,以神华神东公司的托管实践为参考,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进一步完善托管合同签订、规避托管风险、规范托管行为,具体涉及签约主体、决策程序、安全责任、资信审核、托管费用、奖罚机制、资产清查、管理模式、纠纷处理和退出机制等事项。
1 煤矿托管的必要性1)小煤矿的系统建设和运营能力不足。
大量小煤矿受制于资本、资金、人才、技术、装备、传统等因素,实现现代化生产、安全运营的能力呈系统性缺少,仍是当前我国煤炭行业安全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的主因。
为此,把系统能力不足的小煤矿委托给卓越、大型煤炭企业管理具有主、客观必要性。
2)煤矿投资主体多元带来的专业化建设和运营能力不足。
近年来,在煤炭市场持续上行的背景下,大量社会资本聚集煤炭行业,行业内部上下游及跨行业的产业整合与聚合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现象,但投资主体多元化与煤矿自身建设与运营的专业化形成了显着矛盾,由此也催生了煤矿专业化托管模式的发展[1]3)优势煤炭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煤炭行业经过10余年高速发展,已经由“要增量”格局转变为“控产能”格局。
优势煤炭企业获取新的煤炭资源从而实现自身增量发展的传统模式同样难以为继,通过开展“走出去”专业化托管实现互补短板、互利双赢成为其获得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2 煤矿托管的法律理解托管在现行法律中没有系统性、专门性规定,从民法学的理论看,可以把托管归为一种特殊的委托关系,即煤矿所有者在不改变所有者身份和专属权利、义务的前提下,将煤矿的建设和经营委托给专业煤炭企业,专业煤炭企业受其委托实施专业化煤矿建设和运营,并据此收取报酬或者共享煤矿的运营收益[3].这种模式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若干特点,即以企业法人财产权为基础,以有限责任为核心,以专家管理为特征。
企业托管是什么市场经济⽣活中,企业改制的现象是⼗分常见的,为了⽅便,企业会将改制事宜交由托管⽅处理,那些企业托管的形式有哪些?企业托管是什么意思?下⾯,店铺⼩编整理了有关法律知识,供⼤家学习参考。
企业托管是什么企业托管是指企业资产所有者将企业的整体或部分资产的经营权、处置权,以契约形式在⼀定条件和期限内,委托给其他法⼈或个⼈进⾏管理,从⽽形成所有者、受托⽅、经营者和⽣产者之间的相互利益和制约关系。
企业托管的形式1、整体托管经营。
微利或亏损的中⼩型企业⼀般可以实⾏整体托管经营,即将整个企业交给受托⽅进⾏经营。
2、分层托管经营。
⼤型企业可以对其下属的分⼚或车间化整为零、分⽽治之,实⾏分层式托管经营。
3、部分托管经营。
可从企业中划出⼏条⽣产线、⼏个⽣产车间,对其实⾏托管经营。
4、专项托管经营。
对企业中的某项业务,如产品⽣产组织或产品销售,产品设计等单个环节实⾏托管经营。
5、企业的债务、债权托管。
企业托管经营中的法律关系托管经营在托管⽅与受托⽅当事⼈之间形成托管的法律关系,委托⽅和托管⽅以及托管企业都以此享有⼀定的权利和义务。
委托⽅的权利和义务。
委托⽅主要享有以下权利:⑴托管⾏为的决定权和签约权。
委托⽅有权选择受托⽅,有权决定是否签订托管协议。
⑵按照合同的约定收取托管经营收益。
这是托管经营中委托⽅享有的⼀项主要权利。
由于托管经营通常是有偿托管,受托⽅基于其托管⾏为享有获得报酬的权利,委托⽅当然也应当有权对被托管企业的经济收益进⾏再分配。
因为托管经营并没有改变企业的所有权主体。
⑶对受托⽅的经营状况进⾏考察。
托管⽅有权对受托⽅对被托管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考察,以保证被托管企业被正当经营。
⑷在受托⽅提供担保的情况下,委托⽅当事⼈可以对抵押物的权属等问题进⾏核查。
⑸当受托⽅未能按照合同的约定完成托管任务时,委托⽅可以处分受托⽅提供的担保物或者要求受托⽅给与赔偿。
委托⽅的义务主要有以下⼏种:⑴按照合同的约定向受托管⽅⽀付报酬。
托管运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商业需求的不断增长,托管运营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托管运营是指企业通过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合作,将其产品或服务放在托管服务商的平台上进行销售或推广。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管理风险,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二、研究目的本报告旨在对托管运营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优势、劣势以及风险,并提出一些具体的运营建议,以供企业参考。
三、托管运营的优势1. 降低成本:通过托管运营,企业可以将产品或服务寄存在第三方平台上,无需自行搭建和维护网站,从而节省大量的成本。
2. 提高效率:托管平台已经拥有大量的用户和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合作,迅速推广产品或服务,提高销售效率。
3. 降低风险:托管平台拥有完善的售后服务和安全保障机制,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风险,保障交易安全和权益。
4. 拓展市场:托管平台通常覆盖全国范围,甚至全球范围,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拓展市场,扩大销售范围。
四、托管运营的劣势1. 依赖性强:企业与托管平台的合作比较紧密,一旦合作关系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2. 知识产权问题:在托管平台上销售产品或服务,有可能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企业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3. 竞争激烈:托管平台上的商家众多,竞争非常激烈,企业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和产品定位,才能取得成功。
4. 服务质量不稳定:托管平台上的服务质量可能受到第三方平台的影响,企业需要认真选择合作方,以避免服务质量不稳定引起的问题。
五、托管运营的风险1. 系统风险:托管平台的系统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订单无法正常处理,影响企业的销售。
2. 安全风险:托管平台上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进行虚假交易或者盗窃用户信息,企业需要加强安全防范。
3. 法律风险:托管平台上的交易可能会涉及到法律问题,企业需要遵守相关法规,规避法律风险。
4. 品牌风险:企业选择的托管平台可能会影响其品牌形象,一旦出现负面事件,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声誉。
企业托管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企业托管可分为所有权托管和经营权托管。
企业托管的形式
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企业托管还没有明确、完善的立法规定,在实践操作中,大都在摸索中进行,目前企业托管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整体托管经营。
微利或亏损的中小型企业一般可以实行整体托管经营,即将整个企业交给受托方进行经营。
2、分层托管经营。
大型企业可以对其下属的分厂或车间化整为零、分而治之,实行分层式托管经营。
3、部分托管经营。
可从企业中划出几条生产线、几个生产车间,对其实行托管经营。
4、专项托管经营。
对企业中的某项业务,如产品生产组织或产品销售,产品设计等单个环节实行托管经营。
5、企业的债务、债权托管等。
托管经营的法律问题
在实践中,托管经营基本上涉及两个方面的法律问题:
(一)受托方(托管方)和委托方(被托管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围绕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纷争而发生
在托管经营中最经常发生的是受托方与委托方之间的法律纠纷。
受托方与委托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首先涉及到的是托管合同纠纷。
托管合同纠纷就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合同签订或者履行过程中,由于某一方当事人过错而发生的纠纷。
由于托管经营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委托关系,因此,在托管经营合同发生纠纷后,首先应当根据《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的有关代理规定和相应的法律规定来审查合同的法律效力。
因此,在签订托管合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受托方应当具备其特定的主体资格,否则托管经营关系虽然已经成立,也应认定为无效。
其次,托管合同应当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只要委托方和受托方当事人签订的合同不违反意思自治的原则,就应当认定为有效。
再次,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由于托管经营法律不健全,使得该项原则更显得尤其重要。
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受托方与委托方应当向对方真实无误地反映情况,并履行告知义务。
委托方有义务全面真实客观地向受托方反映企业的情况,不允许提供虚假材料。
当然托管经营过程中,受托方应当将企业经营的有关情况真实告知委托方,特别是对于一些意外情况和双约定不明的情况,受托方应主动与委托方协商解决。
对于托管期间,受托方随意利用其工作便利,致使委托人受到经济损失的,受托方应为此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如果在托管关系终止后,委托方遭受经济损失的,可以由委托方向受托方进行追偿。
托管经营关系中止后,委托方和受托方也必须共同委托审计部门对托管企业进行审计评估,以此作为委托方与受托方结算经济利益的依据,并办理妥托管企业经营管理的交接手续。
最后,托管经营合同应当遵循等价有偿的原则。
根据民法通则中的等价有偿原则,对于经营管理企业较好的受托方,委托方可以根据企业在托管前后经济效益的对比及受托方创造出的劳动成果,给受托方相应的经济回报。
如果托管经营期间,受托方无视委托方的合法权益,违法经营,损害被拖托管企业的合法权益,或者受托方抽逃资金、违反合同约定处分财产,致使被托管企业丧失清偿能力,损害委托人的合法利益的,委托人有权请求解除合同。
(二)被托管企业和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围绕托管企业与第三人之间进行民事交易而发生
被托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然会与第三人即债权人、债务人发生一定的法律关系,严格来说,这种法律关系不属于托管经营法律关系,而是单纯的民事法律关系,但是由于托管经营这种特殊的经营方式,使得被托管企业与第三人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势必与托管法律关系发生联系。
在被托管企业与第三人之间进行民事交易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纠纷是关于债务的纠纷。
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托管经营的性质的认识上存在着误解。
对、管经营过程中,受托方虽然实际上是企业的经营人,但是受托方是以被托管企业的名义与第三人进行民事交往的,其地位相当于被托管人手臂的延伸,因此托管经营的后果应当由委托人即被托管企业承担,这才符合委托关系的实质。
对于被托管企业在托管之前的债务发生的纠纷,首先应当审查托管经营合同是否有效。
托管合同有效的,当事人在合同中未约定债务承担方式,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一般应当由被托管企业承担债务。
如果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债务的承担方式,此约定也只具有对内效力,不对外发生法律效力,即依然由被托管企业承担债务,在被托管企业对第三人承担债务后,再由受托人向委托人即向被托管企业进行补偿。
如果托管合同无效,一般由被托管企业自行承担债务,但是,托管人或者被托管企业对合同无效负有过错,而且造成被托管企业清偿能力下降的,过错方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1、重大产权变动等行为的审批权
2、日常的合同管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