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下册【素材】新授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02.5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最新5篇)《找规律》说课稿篇一【教材概述】本节片段教学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找规律的新授部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观察物体的循环排列规律。
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已经初步学会了观察物体,能找出物体简单的重复排列规律,所以在简单的记忆游戏导入后直接切入主题学习。
本节课抓住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用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来重新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学方法】类比教学法、演示教学法、问答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记忆游戏出示一组12个的数字,让学生快速记忆。
(987698769876)[设计意图]:复习重复排列规律并揭题。
二、趣味活动,探索新知(一)挑战图1、出示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挑战图,让学生观察每一行的之间的规律并试试说一说第四行是怎么排列的。
2、课件依次展示前一行和后一行之间的变化关系。
(二)瓷砖图1、懒羊羊带领大家来到村长家的厨房里,仔细观察墙面,漂亮的图案里能找到什么规律吗?(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引导学生从横着、竖着多方面观察。
)2、课件演示验证学生想法。
3、单独观察地面图案,自己说一说。
4、总结新规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练一练设置游戏情境:帮助喜羊羊他们解决问题。
1、喜羊羊:课本115页例1.2、美羊羊:课本115页做一做。
强调这一题和前面几题的不同。
(他的规律是和前面的倒过来的)3、懒羊羊:课本11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本册教材共8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认识图形(二);第二单元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三单元是分类与整理;第四单元是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五单元是认识人民币;第六单元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七单元是找规律;第八单元是总复习;另外还有一次数学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二、教材特点: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
增加了“分类与整理”、“探索规律”、等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
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大关系,认识人民币单位。
难点: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64课时认识图形(二) 3课时20以内的加减法 12课时分类与整理3课时100以内数的认识 13课时摆一摆,想一想2课时认识人民币 4课时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7课时找规律5课时总复习5课时一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一、单元简析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探索新知
自学提纲:
、你能从具体的实物中区分出柱体、锥体、球体、柱体包括()和()试一试你
请观察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拍摄同一建筑模型的两张照片后,请你用长方体、圆柱体两种基本
你能说出情景的先后顺序吗?你是通过哪些特征得出这个结论的?
总结:通过以前经验,我们可知,从不同的
教学反思:
从苏东坡的诗词《题西林壁》引,配以多彩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生动的教学环境。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辅以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应用,让学生完全处于一种高参与状态。
最终实现了素材与实际相结合,经验与挑战相作用,立体与平面相转换。
本课中引入了课本中没有而学生也能接受的三个概念: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教者很难把握学生的。
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9》教案范文预习要求:看课本第8—9页,然后试着算一算:6+9= 7+4= 6+8=15-9= 13-9= 12-9= 14-9= 16-9=教学内容:第8—10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教学目标:A:知识技能性目标: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9十9 9十2 9十5 9十8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9十( )=14 9十( )=159十( )=16 9十( )=17二、新授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1)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3)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
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5)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
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提问:(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小学数学一年级分与合教案6篇(一年级数学分与合教学课件)下面是我分享的小学数学一年级分与合教案6篇(一年级数学分与合教学课件),供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一年级分与合教案1一、班级情况分析:本学期一年级学生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
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
据幼儿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
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
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
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课题:小括号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4页教材分析小括号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这些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小括号这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
本节课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设计了五角星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并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2.掌握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口算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3.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小括号,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教具学具五角星卡纸、剪刀、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口算,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计算的。
5+2+8= 9-4-2=4+6-7= 8-2+5=师:刚才我们做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生:从左往右算。
师:对!大家表现太棒了。
尤其是第一小组的同学。
老师这里一共有10颗星星,现在剪下3颗星星给第一组。
第三组表现也不错,就再剪下2颗星星给第二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复习了旧知,回顾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顺序,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又通过“闯关夺星”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师:同学们,根据刚刚老师剪星星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师:谁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生:一共有10个☆,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还剩几个☆?(设计意图:学生对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为学习新知提供研究的素材,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2.利用已知,解决问题师:你能列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生:10-2-3=5板书:10-2-3=5。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直观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图形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2.使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涂一涂、猜一猜等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平面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课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7页的内容,此内容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物体,学生对于常见几何体的表面已经形成一些感性的认识;学生在日常生活(如在做手工和游戏)中或多或少也积累了常见图形的感性经验。
可见,学生对于立体图形的特点有所了解,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丰富感性经验,而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能够运用“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拼一拼”等方法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形式来亲身体验“面从体出”这样一个十分抽象的过程。
针对学生的现阶段的学习状态,学生已经有了初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感受“面”从“体”来。
难点:“面”和“体”的区别以及图形特征的认识。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观看视频,进入图形王国。
(素材1 白板课件:播放动画)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物体?瞧!它们来了!2.这些物体去海边玩耍,遇到了新朋友,它们在沙滩上蹦呀、跳啊!3.在沙滩上留下了许多可爱的小脚印,仔细观察,这些小脚印都长着什么样呢?【媒体功能应用与分析:利用白板演示flash动画:物体在沙滩上玩耍并留下脚印。
借助动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图形王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为接下来画平面图形提供依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一加与减(一)《买铅笔》说课稿一、说教材:《买铅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2册第1单元(加减二)的第一课时。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以及10以内加减法,初步感知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课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第一次出现文字应用题的形式,教材把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供了富有童趣的情境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同时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以“十几减9”为切入点,在合作交流中学会20 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掌握20 以内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形成能通过交流,探索、思考和讨论,敢于提出问题,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20 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四、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一)、教法:本节课属于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教学利用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取数学信息,体验数学,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运用。
同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运算,并力求用分析算理的方式将解决问题与运算方法的学习融为一体。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应注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位置》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本节课练习的设计着重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特点,分为基本练习和扩展练习。
《位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四个小节。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及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是否具有清晰、可同化新的知识的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稳定情况,所以教师不仅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而且应从纵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沟通联系的。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教师应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教学目标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
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
现在马上要进入二年级了,还有学生用数手指头的方法做题,但是我从来没有轻视他们,而且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
《小括号》的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小括号》。
我将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小括号》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章“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中第3节“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例3、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编排的。
教材由实际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用算式表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引入小括号,体会小括号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明确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并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已具有认识和应用数字的经验和知识基础。
但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他们的思维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像或实践操作。
所以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只要学生知道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会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口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试题即可。
三、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和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基础、心理特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3、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一年级学生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五、教法与学法《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和***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根据这一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教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6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简析: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
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
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
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
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教学过程: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课件出示)(一)说一说。
1.10、20、30、()、()2.80里面有()个十,( )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汇总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汇总篇1进位加法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同学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教学单元主题图多媒体课件出示第84页单元主题图。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从这幅情景图中你都知道些什么?主要引导学生回答出图中的文字信息。
教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出这些算式:27+845+4532-17+12等。
教师:这些算式你会计算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复习旧知引入多媒体课件出示:改编的例1情景图:把其中的有8辆客车改为有2辆客车。
教师: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从图中可以知道这个停车场货车有27辆,客车有2辆。
教师:一共有多少辆车呢?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学生:27+2。
教师:为什么这么列式?学生:求一共有多少辆车就是要把客车的辆数和货车的辆数合起来。
教师:27+2又该怎么算呢?学生: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7和个位上的2加起来等于9,9再加上20就是29,所以27+2=29。
2.教学例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看来小朋友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个停车场,你发现有变化没有?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出:这幅情景图中的问题和小男孩说的话都没有变,只是小女孩说的话由原来有2辆客车变成了8辆客车。
教师:现在要求一共有多少辆车,又该怎样列式呢?学生:27+8。
教师:27+8和27+2在计算方法上一样的吗?引导学生猜想:它们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我想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