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中国企业应对策略_李冀君

浅析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中国企业应对策略_李冀君

浅析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中国企业应对策略_李冀君
浅析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中国企业应对策略_李冀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1卷总第44期)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t 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No.22009(Vol.11Sum No.44)

浅析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中国企业应对策略

*

p李冀君,潘丽萍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纺织业是我国的龙头产业,自2005年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以来,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断。本文阐述了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现状,对摩擦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概括了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为能在频繁的贸易摩擦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纺织品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管理,创新品牌,灵活应对风云变化的国际市场。

关键词:中欧;纺织品贸易;贸易摩擦;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58(2009)02-0073-03

目前,中国已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则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随着中欧贸易额不断增加,由于中欧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且在文化、法规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各种贸易摩擦不断涌现。在纺织品贸易上尤为突出,它是中欧贸易摩擦的焦点,牵动了世界纺织品贸易。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现状及发展态势

中国自2001年成功的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样一个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典型的半收益国际制度0[1]多边贸易体系以来,我国出口产品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近年来中国与欧盟关系快速发展,双方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国际制度中的互动日益引人注目。中欧贸易也开始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3年10月,中欧确立战略性伙伴关系,贸易额不断扩大。2004年欧盟正式东扩,到2007年止,已拥有27个成员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体,为中欧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近几年来中国对欧盟出口额增长速度非常快(如下图所示),同时,在科技、教育、能源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深入的合作。

2004-2008年中欧贸易额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中欧贸易总额同比增长中国对欧出口额同比增长中国从欧盟进口额同比增长

20041772.933.6%1071.636.9%701.328.8%

20052173.122.6%1437.134.1%736.05%

20062723.025.3%1819.826.6%903.222.7%

20073562.027%245229%111022% 08年1-9月3225.225.9%2204.725.6%1020.526.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统计

我国是欧盟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欧盟则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第一大目标市场。2005年配额的取消,为我国纺织品出口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同年,我国纺织品对欧盟出口183.2亿美元,同比增长56.9%;2006年,对欧盟出口222.9亿美元,同比增长21. 7%,超过美国,并呈持续增长态势。

1.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现状

2005年,纺织品进入后配额时代,欧盟就中国出口欧盟纺织服装产品数量激增[2]出台了5对华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6,4月25日欧盟称一些产品已经超过了欧盟的警戒线,开始了对中国9类纺织品的特保调查和从中国进口的T恤和麻纱等两类产品启动/紧急特保0程序。中欧自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后的第一次纺织品贸易摩擦正式拉开帷幕。2006月11日至12日,中欧双方经过艰苦磋商达成了5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盟委员会关于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备忘录6,避免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5谅解备忘录6规定,2005年6月11日-2007年12月31日,欧盟对10类纺织品确定合理基数,并按照每年8% -12.5%的增长率确定中方对欧出口数量[3],欧盟承诺尽量克制对其他中国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0,并从2008年l月l日起完全开放自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至此,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告一段落。然而好景不长,在协议生效还不到两周,中国套头衫出口就已经达到出口配额,超出出口配额的纺织品在欧洲海关积压。据欧盟配额监控系统统计,截止2005年8月25日,已约有成本在2亿到2.5亿欧元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因配额问题而积压在欧洲各港口无法入关。为避免矛盾恶化,中欧双方于9月5日再次达成协议。

此后,纺织品摩擦不断,欧盟对中国纺织品频发调查,并制定专门针对中国的特别条款。2006年12月18日,欧洲议会主席和欧盟理事会主席共同签发了欧盟5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6,简称欧盟REACH法规。已于2008年6月l日起进入实施。REACH法规将成为迄今为止关于化学品管理最为复杂的法规,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不小的影响。

目前,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欧元呈现疲软,纺织制衣业衰落加剧,市场萧条;而中国虽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但经济总体态势是好的。08年中欧对8种纺织品实行/双边监控0,无数量限制,监控时间从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末。在/双边监控0许可制度下,我国批准的出口许可及欧盟批准的进口许可受到监督,用纺织品出口许可制度替代原有的出口配额制度。灵活的/双边监控0可

*收稿日期:2008-12-31

作者简介:李冀君(1984-),女,湖南双峰县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能成为发达国家对国内产业保护的幌子。

配额的取消并不能说纺织品贸易就实现了自由化,如2008年6月27日生效的欧盟5关于限制全氟辛烷磺酸(PFOS)销售及使用的指令6,规定PFOS含量不能超过总质量的0.005%,这样的绿色壁垒内容广泛、表面合法、实行双重、方式隐蔽,同样限制了中国纺织品进入其市场。

在纺织品摩擦问题上,中国遵循/道义和政治义务0来解决问题[4]。坚持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展现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负责任的伙伴角色,即/中国有权利凭借竞争优势获取加入WT O后的利益,但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避免引起他国对中国的恐惧0[5]。中欧以WTO 为制度平台进行互动,使通过友好对话和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妥善友好地解决纺织品贸易纠纷将有利于中国更加紧密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设0[6]。

2.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发展态势

随着中欧贸易增多,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在摩擦中求生存才是智者的选择。总体来看,摩擦是局部的,体现在:

(1)中欧纺织品虽存在竞争,但相互依赖程度较大,中国主要出口低端价值链产品,靠价取胜;而欧盟的纺织品有着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以质取胜,但由于它的劳动成本高,低端产品无暇顾及,因此,两者产品的互补性强,中欧间的贸易摩擦对抗可能性不大,在贸易摩擦中可能相互妥协,达成共识。

(2)中国和欧盟是重要的贸易伙伴,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可反作用于经济是常理,如今贸易摩擦日趋政治化,摩擦的有效解决有待于双边磋商。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世界经济紧密联系,一国不能只顾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无视他国利益。磋商是解决摩擦的达魔克利之剑。

(3)贸易逆差、知识产权保护、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等日益成为摩擦的内在原由。纯粹的反倾销已逐步退出世界舞台,隐蔽性较强的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最大的障碍,如此一系列贸易摩擦使得中国纺织品企业老套的销售策略和生产模式在国际市场上步履为艰。

我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据研究估计,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依存度在40%以上,服装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国内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6万人失业。对于摩擦,我们应以平常心去对待,冷静处理,我国企业应努力提升自身产品的附加值,确保我国一直保持的欧盟纺织品第一大进口国的地位[7]的神话不被打破。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升温的原由

1.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呈低迷状态,市场萧条,各国为保护本国工业采用新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较快,一些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强。给欧盟纺织品产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欧盟出台的一系列针对中国纺织品的贸易保护措施成为保护欧盟工业的安全阀。

2.中国对欧贸易持续顺差及欧盟经济渐陷低迷期

如今,美国次贷危机袭卷全球,欧盟经济增长的速度放慢,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现象严重,而中国作为世界新经济体,其国内产业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经济总体依旧在向前迈进,欧盟对华巨额贸易赤字引发了贸易摩擦,中欧贸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和谐的音符。为平衡国际收支欧盟强化利用反倾销、技术、绿色壁垒等措施控制进口的动力,企图通过压制中国纺织品出口,延缓中国和平崛起步伐,遏制中国经济增长,缩小欧中贸易逆差保护欧盟的经济安全。

3.欧盟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否认

一个国家在全球对外贸易中的市场经济地位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中国却依旧没有获得欧盟市场经济国家的承认。欧盟对来自/非市场经济0国家的产品的价值不是以其国内销售价格或成本价格,而是以替代国价格、结构价格或替代国对进口国的出口价格来确定。由于法律上的不可预见性和主观性,导致中国纺织品的产品常被认定为倾销,否定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对中国纺织品企业的出口是极其不利的。

4.欧盟的贸易壁垒:阻碍中国纺织品进入其市场

取消配额后,欧盟频繁筑起的/绿色壁垒0和/技术壁垒0制约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发展。欧盟国家凭借其技术和资本优势,制定高规格的技术标准或者产品检验标准,产品环保指标相当严格,且涉及范围相当广。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为欧盟筑起一道严密的防护墙。

5.中国自身存在的原因

(1)人民币升值、中国劳动法的颁布对欧中纺织品贸易有一定的阻碍。人民币升值,相关研究表明,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业利润下降2~6%,出口增速总计放慢0.3~0.4个百分点,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的挤压[8],对中国纺织品企业出口造成困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切实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但提升了企业的劳动成本和管理成本,且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国的价格优势进一步丧失给中国纺织企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企业反倾销意识淡薄。在反倾销案件诉讼中,纺织品出口企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应诉积极性不高。据统计,中国遭受的400多起反倾销诉讼中,有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企业没有应诉。这种严重的不作为的方式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使中国的商品不仅长期被排除在欧盟市场之外,而且造成国外对华反倾销易于成功的错觉,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不断。

(3)知识产权保护缺位。由于我国对纺织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使得模仿者易于仿制,假冒产品泛滥,低价竞争,引发全球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措施,现今,国内多数布料织造、染整、印花、工艺成衣、款式等没有申请专利;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的发明专利占到本国纺织品服装专利申请总量的90%以上。随着中欧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知识产权问题更为突显。

(4)产品结构不合理,引发低价竞销。中欧双边贸易,中国纺织品企业的产品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不高,主要是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缺乏自律,管理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企业靠拼价格在国外市场占得一席之得,低廉的价格对欧盟企业造成威胁,给国外生产者提供了指控我国产品倾销的口实。

(5)产地单一。我国纺织品企业一般在国内生产,产地较为单一,一旦遭遇针对产地的贸易制裁,厂家便无法正常生产,企业的发展/预期0丧失,面临停产、半停产或转产,用工减少,就业岗位减少,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影响社会稳定;其次,纺织企业的停产,给其它国家有竞争实力的纺织品企业占领世界市场创造了机会,中国纺织品行业面临挑战。

三、纺织品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1.影响/双边监控0时代中国纺织品的扩大出口

/双边监控0时代没有数量的限制,中国纺织业存在明显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纺织品输入欧盟市场必定会增多,对欧盟的纺织品企业会产生巨大冲击波,欧盟不会坐视不管,会给他们抑制中国纺织品进入欧盟提供借词。且纺织品行业技术层次和准入门槛较低,其它国家就会利用我国产品受限的时机迅速挤占我国市场份额,中国纺织

74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1卷总第44期)

品出口额受到抑制。

2.阻碍我国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近年来,中国纺织品行业不断吸收、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先进营销模式和理念,使得中国纺织品行业有了质的飞跃。但/量进为出0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我国的纺织品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坚持着引进项目的数量与出口创汇大致相等,欧盟与中国频繁的贸易摩擦,贻误了中国纺织品企业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的步伐。

3.企业成本增加,比较优势丧失

面对国内人民币升值和国外贸易摩擦的双重压力,我国企业引进新技术,创新产品。但资源价格的上涨,使得产品的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优势逐步丧失。据海关统计,我国纺织品输欧所占份额占我国纺织品总出口值的13%,2006年我国纺织品占欧盟市场份额达到29%,但越来越严密的技术和绿色壁垒等措施让纺织品企业出口感到窒息。

4.国内市场受到波及,就业问题突显

我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颇高,出口产品被积压或出口渠道受阻时,企业为了生存,势必将产品返销国内市场。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造成国内市场供求失衡以及物价非正常波动;市场需求疲软,出口受到限制,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工人失业不可避免,阻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5.欧盟针对中国产品的措施有示范效应

欧盟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以及新的贸易壁垒,引发了连锁反应,一些与中国有竞争的国家,纷纷发起对华反倾销调查;其次,发达国家制定的高标准的技术要求等,都起到了严重抑制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发展作用。

虽然中欧贸易摩擦对纺织品业有着不利影响,但能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绿色观念,构建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危机中往往蕴涵着机遇,它促使我国纺织业以创新求生存,因为,惟有创新才有立足之地。

四、中国纺织品企业的应对策略

众所周知,竞争优势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简单地局限于/成本价格,而是价格、质地、工艺、原料、科技嫁接等多方面的综合竞争因素[9]。因此,我们的企业不能在局限于以往的定向思维,仅仅靠产品的价格优势而驰骋于国际市场,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我国的纺织品企业也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创新企业科技、营销模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纺织品生产企业应努力创立自主品牌,传承中华优良文化。因为,纺织企业销售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产品背后蕴涵的价值;必须转变思路,以质取胜,引进高新科技,产品研发紧跟时代潮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参与到产业链上游的竞争,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同时,吸收借鉴全球电子商务网络精华,快速打造出主体销售与网络虚拟销售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模型,从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型,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的营销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举办的展览会,展示企业形象。这种向设计和市场销售两端延伸利润的/微笑曲线0,是通过不断提高企业的软实力,以获得更大的商机,使中国纺织品企业真正走向全世界。

2.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

具备对外投资能力的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稳步开展对外投资。有效利用当地资源以巩固海外市场,提高中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企业在国外投资设厂,既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又绕道贸易壁垒解决了反倾销指控的问题,从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企业应以诚信作为行为准则,坚持以人为本,使当地消费者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企业,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实施海外并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完善知识产权、财务管理制度和信息获取机制,建立现代企业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首先应强化产权培育,不断提升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减少欧盟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对中国施加的压力;其次,应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再次做好国际市场调研,了解有关国家的政策法规及经济增长情况,合理、谨慎地确定我国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纺织品企业应加强自律及企业间的合作,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信息共享,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的生存空间,摒弃/搭便车0的惰性思想,顾全大局,避免陷入/量增价跌0的恶性竞争局面。

4.熟悉欧盟反倾销法,提高法律意识积极应诉

我国纺织品企业应增强法律知识,要尽快学习、掌握国际通行的反倾销法规。贸易摩擦的发生,有可能是因为我国企业的做法不符合WTO的规则,也有可能是对被控国情及市场的不了解。因此,熟悉WTO规则,在实践中按照规则办事,是避免和应对各种可能的指控,并在贸易摩擦中处于有利位置的有利保证。贸易摩擦发生后,企业应积极应诉,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扩大内需,挖掘国内市场;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面对较为疲软的国际市场,对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对外贸依赖程度颇高的纺织品企业,应不断发展内销,因为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纺织品消费体。占领中国市场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企业应充分掌握欧盟这个特殊的区域经济集团的情况,制造符合其消费者的产品;同时,注重开拓巴西、南非等极具潜力的新兴市场,使中国纺织品出口市场在全球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布局,实现市场多元化。增强中国纺织品企业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减少对欧盟市场的出口依存度。

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今天,全球的经济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拖累,相信中国纺织品企业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中国纺织品行业将迎来又一个美好的春天,在国际贸易一体化中走得更好更稳。t

参考文献:

[1]Brooks,Peter.2005.The Li fting of the EU Arms Embargo on China22An

American Perspecti ve[J].The Ri se of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rms Supplies,ESF Working Paper No.19.CEPS&IISS,Brussels.

[2]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Bui 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

ners hip with China[M].Brussels,1998.

[3][美]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4]赵春明.辨证看待入世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0(4).

[5]赵玉敏.2005年后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2006(5).

[6]孙际文.2007年纺织品贸易国际环境新特点及外面政策新变化[J].纺织导

报,2007(3).

[7]刘蕴莹,段平.欧盟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和对策分析

[J].经济师,2006(10).

[8]朱京安,杨越.对绿色壁垒的理性分析及发展走势初探[J].国际贸易问

题,2005(1).

[9]Europe Textile Trouble:The Europe an Union and China[J].The Ec onomist,

Sep.3,2005.

[10]郭树勇.国际制度的融入与国家利益[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4):60-

65.

[11]谷克鉴.中国利用外资实践的功能评价与战略选择)基于经济学与管理

学视角的实证描述[J].财经经济,2005(3).

[12]赵秋艳.中欧纺织品贸易:历史悠久的配额限制[EB/OL].2007-08-10.

http://www.c ac https://www.doczj.com/doc/0514283820.html,.

[13]M c gregor,Richard&George Parker.2005.Mandels on Calls on China to Help

Solve Europes Texti le Crisis[M].Financial Times,August30.

(转第80页)

75

p李冀君,潘丽萍浅析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中国企业应对策略经济

游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韩国出境游客大幅增加。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国。除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导致韩国来华游客大幅减少外,韩国来华游客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韩国来华游客由1996年的52.95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354.53万人次,年均增长23.52%;韩国来华游客占来华外国游客的比重由1996年的10.29%提高到2005年的17.50%。2005年,韩国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旅游客源国。

韩国属中国儒家亚文化圈,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作为中国的邻国,韩国和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密切,随着中韩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这一客源市场的发展空间依然较大。

(2)日本。日本是主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国之一,出境游客多,游客消费能力强。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旅游客源国。但近年来日本来华游客增长速度逐年减缓,日本来华游客占来华外国游客的比重由1996年的22.96%降低到2005年的16.74%。2005年,日本作为中国第一大旅游客源国的地位被韩国所取代。2005年日本来华游客增长为1.67%,是20个主要客源国中唯一增长率仅为一位数的国家。

目前,日本来华游客的规模似乎已达到极限。但相关研究表明这一客源市场仍然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9]。导致2005年来华日本游客增速大幅减小的主要原因是中日关系恶化,一些原定来华的日本游客取消了行程。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交往历史悠久,中国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对日本民众一直有很强的吸引力;两国间经贸往来频繁,均为各自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之一。随着中日关系转暖和日本经济的逐步恢复,日本来华游客数量将会继续增长,这一核心客源市场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3)俄罗斯。近年来,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并逐步走出低谷。2000-2005年,按不变价格计算(扣除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等因素),俄罗斯经济每年增长都在4%以上。俄罗斯中产阶级队伍的人数已达到1000万以上,约占俄罗斯总人口的8%,休闲度假正成为新兴的中产阶级的新时尚。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增长,其出境游客迅速增加。

目前,俄罗斯是中国的第三大旅游客源国。俄罗斯来华游客由1996年的55.59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222.39万人次,年均增长16.65%。在四个核心客源国中,俄罗斯来华游客的增长速度仅次于韩国来华游客的增长速度。俄罗斯来华游客占来华外国游客的比重由1996年的8.24%提高到2005年的10. 98%。中俄两国有着漫长的边界线和友好交往的历史,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俄罗斯来华游客数量将持续稳定增长,俄罗斯作为中国入境旅游核心客源国的地位不易动摇。

(4)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旅游客源国,国民出游率高,消费能力强。1996-2005年,美国来华游客年均增长11. 67%,美国来华游客占来华外国游客的比重维持在8%左右。目前,美国是中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

中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东方文化以及社会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等发生的新变化,对美国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中美两个大国在经济上的紧密联系也带来了美国来华商务游客的剧增。2005年,美国来华游客达155.55万人次,但这一数字在美国每年6000多万人次的出境游客量中所占份额较小,该市场进一步开发的空间较大。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客源市场的空间分布较为稳定,20个主要客源国在中国入境外国客源市场中的位次变化不大。第二,总体来看,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国呈现相对集中的特点。分阶段来看,1997-2001年,入境旅游客源国的地理集中指数逐渐增大,客源市场空间分布趋于集中;2002年以来,入境旅游客源国的地理集中指数逐渐减小,客源市场空间分布趋于分散。第三,核心客源市场的发展变化对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客源市场具有重要影响。核心客源市场的发展为推动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客源市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核心客源市场的缩减则是造成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客源市场衰退的主要原因。

在当前形势下,核心客源市场仍有拓展的空间,核心客源市场在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客源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将继续保持下去。因此,要采取加强市场调研和宣传促销等措施深入开发这些核心客源市场,增加来华外国游客数量,促进中国入境旅游的进一步深入发展。t

参考文献:

[1]陆林.试论我国国际旅游业首位客源市场[J].人文地理,1989(4):25-32.

[2]张立明,赵黎明.奥运旅游的入境客源市场开发)))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

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1047-1049.

[3]李天顺.中国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及其拓展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9(1):108-112.

[4]汪德根,陆林,陈田,等.我国边境省区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及开发战略

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4(4):615-621.

[5]黄秀娟.福建省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目标选择研究[J].旅游学刊,2005(2):15

-19.

[6]白凯,李天顺.国际旅游者出游的隐性相关因素分析)))以我国主要入

境客源国为例[J].旅游学刊,2007(5):34-39.

[7]刘长生,简玉峰.中国入境旅游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J].产业经济研

究,2006(4):54-61.

[8]孙根年.我国6大境外客源市场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64-69.

[9]德村志成.访华日本国际客源市场之细分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4-

29.

[10]万绪才,丁登山,马永立,等.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J].人文地理,1998(3):70-75.

[11]郑海燕,保继刚.桂林海外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经济地理,2002

(S1):266-271.

[12]王力峰.桂林国际客源市场时空演替规律研究[J].经济地理,2004(5):688

-691.

[13]马晓龙.西安旅游区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及系统调控[J].人文地理,2006

(4):88-93.

[14]张捷,周寅康,都金康,等.旅游地理结构与旅游地持续发展研究[J].南

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地学专辑):146-151.

[15]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4.

[16]陆林.论黄山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区域结构[J].人文地理,1989(2):72-

76.

(接第75页)

[14]奥利维尔#米柯尔.中欧纺织品协议体现三方共赢[J].时代经贸,2005

(10):40-42.

[15]张健雄.合作共赢是解决贸易摩擦的起点)解读中欧妥善解决中国纺织

品压港事件[J].学习月刊,2005(10):31-33.

[16]赵秋艳.中欧纺织品贸易:历史悠久的配额限制[EB/OL].2007-08-10.

https://www.doczj.com/doc/0514283820.html,.

[17]裴玥.以/柔0克/刚0:企业求解汇率变局[J].国际商报,2008(4):11.

[18]程笛.2007年外贸运行分析及2008年展望[J].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

分析,2007(44):43-46.

80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1卷总第44期)

浅析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中国企业应对策略_李冀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1卷总第44期)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t 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No.22009(Vol.11Sum No.44) 浅析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中国企业应对策略 * p李冀君,潘丽萍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纺织业是我国的龙头产业,自2005年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以来,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断。本文阐述了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现状,对摩擦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概括了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为能在频繁的贸易摩擦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纺织品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管理,创新品牌,灵活应对风云变化的国际市场。 关键词:中欧;纺织品贸易;贸易摩擦;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58(2009)02-0073-03 目前,中国已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则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随着中欧贸易额不断增加,由于中欧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且在文化、法规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各种贸易摩擦不断涌现。在纺织品贸易上尤为突出,它是中欧贸易摩擦的焦点,牵动了世界纺织品贸易。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现状及发展态势 中国自2001年成功的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样一个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典型的半收益国际制度0[1]多边贸易体系以来,我国出口产品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近年来中国与欧盟关系快速发展,双方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国际制度中的互动日益引人注目。中欧贸易也开始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3年10月,中欧确立战略性伙伴关系,贸易额不断扩大。2004年欧盟正式东扩,到2007年止,已拥有27个成员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体,为中欧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近几年来中国对欧盟出口额增长速度非常快(如下图所示),同时,在科技、教育、能源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深入的合作。 2004-2008年中欧贸易额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中欧贸易总额同比增长中国对欧出口额同比增长中国从欧盟进口额同比增长 20041772.933.6%1071.636.9%701.328.8% 20052173.122.6%1437.134.1%736.05% 20062723.025.3%1819.826.6%903.222.7% 20073562.027%245229%111022% 08年1-9月3225.225.9%2204.725.6%1020.526.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统计 我国是欧盟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欧盟则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第一大目标市场。2005年配额的取消,为我国纺织品出口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同年,我国纺织品对欧盟出口183.2亿美元,同比增长56.9%;2006年,对欧盟出口222.9亿美元,同比增长21. 7%,超过美国,并呈持续增长态势。 1.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现状 2005年,纺织品进入后配额时代,欧盟就中国出口欧盟纺织服装产品数量激增[2]出台了5对华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6,4月25日欧盟称一些产品已经超过了欧盟的警戒线,开始了对中国9类纺织品的特保调查和从中国进口的T恤和麻纱等两类产品启动/紧急特保0程序。中欧自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后的第一次纺织品贸易摩擦正式拉开帷幕。2006月11日至12日,中欧双方经过艰苦磋商达成了5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盟委员会关于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备忘录6,避免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5谅解备忘录6规定,2005年6月11日-2007年12月31日,欧盟对10类纺织品确定合理基数,并按照每年8% -12.5%的增长率确定中方对欧出口数量[3],欧盟承诺尽量克制对其他中国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0,并从2008年l月l日起完全开放自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至此,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告一段落。然而好景不长,在协议生效还不到两周,中国套头衫出口就已经达到出口配额,超出出口配额的纺织品在欧洲海关积压。据欧盟配额监控系统统计,截止2005年8月25日,已约有成本在2亿到2.5亿欧元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因配额问题而积压在欧洲各港口无法入关。为避免矛盾恶化,中欧双方于9月5日再次达成协议。 此后,纺织品摩擦不断,欧盟对中国纺织品频发调查,并制定专门针对中国的特别条款。2006年12月18日,欧洲议会主席和欧盟理事会主席共同签发了欧盟5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6,简称欧盟REACH法规。已于2008年6月l日起进入实施。REACH法规将成为迄今为止关于化学品管理最为复杂的法规,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不小的影响。 目前,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欧元呈现疲软,纺织制衣业衰落加剧,市场萧条;而中国虽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但经济总体态势是好的。08年中欧对8种纺织品实行/双边监控0,无数量限制,监控时间从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末。在/双边监控0许可制度下,我国批准的出口许可及欧盟批准的进口许可受到监督,用纺织品出口许可制度替代原有的出口配额制度。灵活的/双边监控0可 *收稿日期:2008-12-31 作者简介:李冀君(1984-),女,湖南双峰县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我国应对全球贸易摩擦对策研究

我国应对全球贸易摩擦对策研究 自中国加入WTO,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国际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之一;多年来的对外贸易顺差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中国推向了全球贸易摩擦的“风口浪尖”之上。运用重商主义视角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管理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摩擦表现,解析贸易摩擦给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标签:贸易摩擦;重商主义;出口导向战略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07001 据了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年来,中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602起,合计金额389.8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510起,反补贴调查43起,保障措施106起,特保措施33起。中国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众矢之的”,但是这又不得不跟中国现阶段持有的对外贸易政策紧密相关。笔者通过对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剖析诸多贸易战的导火索和负面效应,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提出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及评论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顺差额不断增多,这就必然引起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通过反倾销、反补贴、配额和保障措施与特保条款等政策措施限制进出口,中国遭受到国外的贸易救济调查多至600余起。因此,国内外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就国际贸易摩擦的问题做出了许多研究。我们从引发贸易摩擦的原因和政策的角度分析他们的研究。黄晓凤和谢利娟在《制度差异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摩擦分析》中指出制度差异通过影响生产成本和价格导致不同商品具有比较竞争优势,进而引发贸易摩擦,并且建议通过接受贸易伙伴的经济制度、改善制度差异避免国际贸易摩擦。赵建在《国际贸易摩擦背后的产业结构和政治因素》的文章中认为国际贸易摩擦的深层原因是国际分工和国际间产业结构不相配,而各国经济政策及其国内利益集团的政治行为只是关键因素。张二震、魏浩指出我国现行的具有重商主义性质的外贸政策面临严峻的挑战,这是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于铁流和李秉祥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解决策略》中运用西方主流的经典国际贸易理论指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是美国违背国际贸易的理论,限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中国的出口。 以上文献在讨论国际贸易摩擦产生的主要原因方面都有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主要从文化制度层面、产业结构、贸易政策的方面研究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本文将采用重商主义政策的角度探讨我国现阶段的贸易保护主义现状以及解决贸易摩擦的措施。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一)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一)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摩擦;政治因素;经济因素 论文摘要:贸易摩擦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严重制约障碍,正视和重视贸易摩擦成为当前贸易发展的重点。文章在分析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特征 贸易摩擦是指相互联系的经济主体之间,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为了某一特定的经济贸易利益导致的争端和纠纷。近几年来,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为保护国内市场,纷纷采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等隐蔽而具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手段,引发了与我国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由于我国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同,以及双方在各自对外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不一致,中美、中日和中欧间的贸易摩擦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1.中美之间,由于双方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美国推行贸易上的霸权主义,经常在国家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中打制度牌,因而中美贸易摩擦更多的体现在制度摩擦方面,如中美知识产权摩擦、农产品市场准入摩擦等; 2.中日之间,摩擦源于日本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为了限制中国产品对日出口,日本千方百计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因而中日贸易摩擦更多的体现在微观领域,如农产品摩擦; 3.中欧之间,由于欧盟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中国在欧盟对外贸易中处于一个不重要的地位,以及欧盟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对产品的技术和环保要求十分严格,因而中欧贸易摩擦更多地体现在技术性贸易摩擦方面。 二、我国对外贸易摩擦成因分析 (一)政治因素 贸易摩擦往往是国家间政治斗争的筹码,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治关系对于双边贸易合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中美两国双边贸易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受两国间政治关系的影响。虽然中国政府多次重申愿意同所有国家和地区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经济贸易往来,但是欧盟始终未能摆脱意识形态的羁绊,仍然对社会主义中国怀有偏见,对我国长期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在贸易实践中,专横地以替代国价格作为计算基础,而在第三国参考价格选取上又别有用心或不负责任,并对我国外贸企业以“国有”为由,普遍实行单一的反倾销税率,甚至把对个别企业的反倾销当成对整个国家来裁决。不久前发生的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就有强烈的政治背景。 (二)经济因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中国生产的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对国外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成为贸易摩擦的“矛头所向”。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和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所占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中欧、中美贸易顺差也不断扩大,从而引起欧美国家的警惕和重视。例如,欧盟便以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过快、威胁到欧盟成员国一些中小企业的生存、导致失业上升为由,对中国产品设限,并且增加其对华反倾销诉讼的数量。 (三)利益集团因素 利益集团是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力量。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行业、劳工团体等利益集团对国家的政治过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相关产业利益集团在历次贸易摩擦中都在以各种资源和手段推动政府部门制定有利于他们的贸易政策。贸易摩擦常常演变成复杂的政治问题,在极端的情况下它可能还成为国家间政治斗争的手段。2005年12月,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就向欧盟提出中国汽车发展政策的所谓“六大问题”,并在2006年3月份,欧盟还与美国一起就我国汽车零部件关税问题向WTO起诉中国。可见,利益集团对欧盟贸易政策的影响巨大。(四)出口产品结构因素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观点综述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观点综述 近几年来,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如何正确看待并有效应对摩擦,已成为国内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现将近期我国理论界关于贸易摩擦原因的探讨做一综述,以便于读者了解有关研究现状,对政府部门制定应对措施有所帮助。 本文主要对网络检索到的2004年到2006年11月的有关贸易摩擦的文献进行整理。文献主要来源于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具体搜索方法是对该网2004年以来的期刊分别作“贸易摩擦”、“贸易争端”、“经贸摩擦”的题名检索,共检索到271篇可供参考的文献,其中基本涵盖了国内核心期刊、专业期刊两年多的全部相关研究成果。 一、外部共性原因引发贸易摩擦 (一)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姜跃春认为,贸易保护主义根深蒂固是贸易摩擦激化的根本原因,而由于WTO某些规则的模糊性,当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时,这种保护倾向尤为严重。蒋学文认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当经济发展不平衡时,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会激烈碰撞。作者通过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与现代战略性贸易理论比较,表明现代理论强调国家政策保护对贸易发展、利润重新分配的重要性,从而引起摩擦。 (二)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吴凤娇认为,给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是发达国家为遏制中国经济崛起所设置的战略壁垒,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否认,而不仅仅是贸易壁垒层面的技术问题。李金玲、李晓燕认为,WTO成员在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首先要推定调查对象生产的同类产品是否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当中国政府或企业不能对此充分证明时,进口方就会随意选择替代国价格判定其倾销行为成立与否。刘立权、范陈玉认为,欧美基于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发起的

中欧贸易摩擦现状研究

目录 中欧贸易摩擦现状研究 (1) Status of EU-China trade friction (2) 一、引言 (3) 二、中欧贸易摩擦现状 (3) (一)中欧贸易概况 (3) (二)中欧贸易现状 (4) (三)中欧贸易发展新特点 (6) 三、中欧双方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7) (一)国际方面 (7) (二)欧洲方面 (8) (三)中国方面 (9) 四、中欧贸易摩擦的对策研究 (9) (一)宏观环境方面的政策把握 (10) (二)着力培养名族的核心竞争力 (10) (三)关注贸易环境,熟悉贸易规则 (11) (四)积极加强中欧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建立良好的信赖 (12) (五)积极做好应对贸易摩擦的准备 (13)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中欧贸易摩擦现状研究 曾令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学号091101020) 指导教师:肖晓军副教授 摘要:世界风云变幻,世界格局面临一次大洗牌的趋势。中国,这个古老又强大的民族,如何在当下格局中抢夺自己的一席之地?欧洲,作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又如何摆脱美国很多方面的控制?作为强国之根本的经济无疑是一剂良药,中欧发展经济友好往来,对中欧来说是双赢的合作。然而,欧洲国家不顾中欧共同的利益,常常挑起一些无谓的争端。针对这些摩擦,又该如何应对?本文以中欧贸易摩擦现状为前提,分析产生贸易摩擦的原因及解决建议。 关键词:中欧贸易摩擦中欧贸易现状中欧贸易趋势反倾销反补贴欧盟

Status of EU-China trade friction Abstract: The world's ever-changing pattern of the world is facing a major reshuffle trend. China, the ancient and powerful family name, how the current pattern to snatch a place of their own? Europe, a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and how to get rid of the control of many aspec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fundamental economic power is undoubtedly a panacea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EU, China and the EU is a win-win cooperation. However, European countries, regardless of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China and the EU, often stir up unnecessary disputes. These frictions, and how to deal with?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of China-EU trade friction as a precondition analysis to generate trade friction causes and solutions. Keywords:Status of EU-China trade friction EU-China trade status China-EU trade trends Anti-dumping Countervailing EU

浅析贸易摩擦及我国应对措施

论文名称:浅析贸易摩擦及我国应对措施 经济学十大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和他人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国家也一样,通过贸易,能使一国的总经济福利增加。所以,从原则上分析,各国应该支持自由贸易,使国内状况变好。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顺利,贸易纠纷层出不断。 以下是今年以来中美双方的一些贸易摩擦。首先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反倾销。 1、美商务部初裁对从中国进口油井管征收反倾销关税。11月6日,美国商务部5日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 2、美国对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钢丝层板、钢格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用钢绞线、石油管材展开反倾销。今年以来,美国发起了8起。 3、美国宣布对从中国进口轮胎实施为期三年关税限制。中国也有相关的情况。1、中国对美国肉鸡启动反倾销反补贴。2009年9月27日日前商务部已启动对美国进口的肉鸡产品和部分汽车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的立案审查程序,这标志着立案受理的开始。2、中国对原产美国的排气量在2.0和2.0以上的进口小轿车发起反倾销。2009年11月6日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3、中国对美国钢材展开反倾销。2009年6月3日中国启动了据信是首次针对美国进口钢材的反倾销调查,加剧了美中之间的紧张形势。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虽然各国支持贸易,然而,由于国内大集团利益冲突,各国对进口商品征收重税,设置进口配额,甚至实施反倾销调查,引发贸易大战。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结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巨大贸易差额问题是导致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 以中美贸易为例,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美对华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与此同时,200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2562.7亿美元,增长10.2%,占同期美货物逆差总额的31.4%,逆差金额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经济学

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中国企业应对策略探析要点

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中国企业应对策略探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保持快速持续增长,尤其是纺织业出口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纺织业是我国对外出口的龙头产业,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欧盟对我国纺织品实施各种不利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并给相关产业造成极大损失。本文描述了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现状,在详细分析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纺织品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摩擦品牌效应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在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贸易摩擦层出不穷。纺织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企业,为我国出口创汇、外汇储备作出巨大贡献。我国的纺织业在对欧盟进口贸易中占据很大份额,并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在为我国创造大量外汇收入的同时对欧盟的纺织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加剧了中欧之间纺织品贸易摩擦,近年来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层出不断。 尤其是在当前后经济危机情形下,欧盟经济内外交困,出口时促进欧盟经济增长的主要方法,而我国在金融危机中的持续稳定性以及强劲的发展势头,使得我国成为欧盟恢复国内经济、增加出口的重点市场,欧盟为恢复自身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扩大出口政策导致了中欧贸易摩擦的增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2月,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已上升到6起,而2010年同期仅为1起,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已越演越烈,这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现状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发展现状。 纺织业一直是我国际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产业之一,我国纺织品出口在全球纺织品出口以及我国出口总量中比重较高,从1994年至今,我国始终保持纺织品第一大出口国的市场地位,增长速度较快。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纺织品出口额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06年约1651.4亿美元。五年中出口额增长了近三倍。2008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额为3299.26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出口额的29.34%。我国纺织品出口一直保持顺差,是我国最大类别的顺差产品。 欧盟是世界上纺织品第一大市场,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我国在欧盟纺织品市场进口份额中一直持续排名第一。近年来,虽然欧盟一直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纺织品出口额,但欧盟仍是我国纺织品的最大出口国。根据中国海关署公布的数据:2010年1—7月份我国纺织品累计出口额达892亿美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下降11.3%,对欧盟累计出口达207.6亿美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下降8.05%,从出口额来看,欧盟仍为我国纺织品第一大贸易伙伴。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 在世界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欧纺织品贸易持续增长。然而,历年来欧盟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频发调查,频频使用反倾销、绿色壁垒等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以及相关产品的出口造成了极为不利的

中日贸易摩擦问题浅析

中日贸易摩擦问题浅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日贸易摩擦呈现出数量增多、范围扩大、程度加深的特点。事实表明,两国间贸易摩擦的升级会使双方都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正确应对贸易摩擦,尽量减少损失,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日本贸易摩擦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中日贸易摩擦的现状与特点 1.进入21世纪以来贸易摩擦显著增多。中日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双方的贸易摩擦就持续不断。1993年日本向中国征收硅锰合金的反倾销税,1995年日本对中国的棉府绸进行反倾销,1996年又对从中国进口的纯棉绸实施保障措施调查。进入21世纪后,中日贸易摩擦再度升级。其中经历了2001年及2006年两次较为激烈的时段。2001年日本对中国的毛巾进行紧急进口限制调查,同年,又对中国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实行紧急进口限制。2006年中日贸易战又闻硝烟。5月,日本正式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之后的一个月间,中国就有三种输日食品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分别为鲜豌豆、冷冻干燥油菜和冷冻木耳。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出现大幅下降。 2.农产品成为摩擦的焦点。从摩擦涉及的领域来看,中日双边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贸易。早在1995年,日本就运用《WTO农业协议》中的特殊保障措施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蒜、生姜提出限制措施。 2001年4月3日,日本又依据《WTO协议》的一般保障措施对从中国进口的鲜香菇、蔺草和大葱实施为期200天的紧急限制措施,设置进口配额,超过部分征收106%-266%的关税。 2002年7月,日本以农药残留“毒死蟀”超标为由,对我国冷冻菠菜实行“进口自肃”,全面封杀中国对日出口的冷冻菠菜。2002年4月25日,日本以对我国出口的活鳗检验出部分禁用的药物残留为由宣布,从中国进口的产品需要在通关前停留48小时,实行强行检验。受其影响,2003年前7个月,中国对日出口的活鳗同比下降了23%。 2004年1月27日,日本以我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由,宣布暂停从中国进口禽类产品。2004年6月17日,日本对中国产粉丝实施“过氧化苯甲酸”项目命令检查,检查频度为100%,检查标准为“不得检出”,检出限界值为0.30g/kg。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业--中欧贸易摩擦 3

中欧贸易摩擦硝烟四起 一、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也日益频繁,经济联系愈来愈密切。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成为世界反倾销诉讼涉案最多的国家,针对我国的反补贴按键也在日益增多。其中,我国与欧盟国家的贸易摩擦和冲突更是呈现出大幅增长的势头。 自1979年欧盟对华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以来,反倾销措施就一直是欧盟对华采取的最主要的贸易救济手段。 在进入新世纪后的十年间,欧盟对华反倾销立案数波动比较剧烈,2000年~2003年,欧盟对华反倾销立案数分别为3、2、4、3起,处于较低水平状态,2004年~2005年突增至9起和8起,2006年更达到12起的高峰,2007年~2008年均回落至6起,2009年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为7起,占当年欧盟对全球新立案件的58%。2010年欧盟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1起,是2009年的1.6倍,立案数量为近四年来最多,涉案金额亦较大,中国仍是欧盟贸易救济调查的最大目标国。 从涉案产品来看,虽然轻工和化工行业一直是欧盟对华反倾销的主要对象,但近年来冶金产品也成为了重灾区。 二、细说近年来中欧贸易摩擦实例 2.1中欧贸易的发展历史 1990年之前,尤其是在1980~1984年之间,中国与欧盟的呈现停滞不前的状态,1983年甚至出现负增长;从85年起虽说中欧贸易出现了比较好的增长势头,年均增长达到30%,但是由于起点低,总量仍然很低。 将中欧建交作为中欧贸易的起始阶段开始介绍,具体如下: (一)中欧贸易关系的起步阶段(1996年) 中欧贸易关系发展健康,双方的贸易合作不仅扩展到欧共体的各层次,而且很快步入正规化、契约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二)中欧贸易发展的转折阶段(1996~2002年) 中欧贸易关系具有战略意义转变的启动阶段,欧盟在此期间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涉及亚洲特别

中欧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中欧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摘要]1975年中欧建交以来,中欧之间的贸易总额直线上升,近年来,中国稳居欧盟贸易伙伴第二位。随着中欧间贸易数量的增多,中欧间的贸易摩擦也引起重视。文章以中欧间贸易现状为背景,剖析中欧间贸易摩擦的原因,中欧贸易摩擦带给中欧双方的影响。最后,从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三个层面提出缓和中欧贸易摩擦的对策。 [关键词]中欧;贸易摩擦;对策 中欧自从1975年正式建交以来双方贸易发展迅速,近几年来中欧之间的贸易额更是屡创历史新高,欧盟已经连续三年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中国入世不到三个月,便与欧盟发生了动物源性食品的贸易摩擦。随着中欧贸易摩擦愈来愈激烈,欧盟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也越来越频繁,这一现状为中欧贸易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阴履,设置了阻滞,损害了双方的利益,给中欧双方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中欧双方学者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进一步得到了释放,再加上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全部取消,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激增,中欧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一、中欧贸易及贸易摩擦概述 (一)中欧贸易额 自从1975年5月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迄今已30多年了。30年来,本着友好、合作、互利的精神,双方在贸易、投资、技术和资金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2173.1亿美元,是2000年的3.15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25%,约是建交初期的100倍,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据统计,2012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同比增长5倍多。 (二)中欧贸易结构 自从中国一欧盟开展贸易以来,双方都充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广泛、深入开展经贸合作,合理配置市场和资源,优势互补,带来了贸易扩大、投资收益、技术进步、就业增加和经济繁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虽然中欧间贸易实现了双方的互补,但是中欧间贸易结构还是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中国主要靠输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初级产品,多数没有自己的品牌,这些也导致了中欧间大量贸易摩擦的存在。 (三)中欧贸易摩擦特点 1.贸易摩擦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浅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对策

浅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对策 目录 论文摘要(中文) (1) 一、目前中国两国贸易摩擦的现状 (2)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 (4)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原因 (4)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原因 (6) 三、中美贸易摩擦的应对策略 (7) (一) 加强宏观协调 (7) (二) 调整对外贸易政策 (7) (三) 鼓励积极应诉 (8) (四) 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8) (五) 构建多元化的双边和多边贸易体系 (8) 四、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摘要 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自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经济全球化促使中美经济联系加强,但随着两国经贸交往全面发展,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市场准入、保护知识产权、贸易不平衡、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中美贸易摩擦不仅有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掺杂着许多政治因素。美国经常将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挂钩,将贸易问题政治化。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到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外贸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美国又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因此,做好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对于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弄清两国贸易摩擦的根源在哪里?哪些是技术问题,哪些是制度问题?哪些摩擦短期能解决,哪些摩擦将长期存在?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才能解决好中美贸易摩擦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经济平稳长足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美关系;贸易摩擦;原因;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美国的双边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从中美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贸易关系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以来,中美双方对贸易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且争论至今。尤其是每当出现贸易摩擦或时逢选举年,美国总会拿逆差来说事,指责中国没有很好地遵守全球贸易规则,压制中国开放市场,甚至动辄采取强硬的单边行动,对双边贸易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化解中美贸易摩擦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试从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现状就此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些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和建议。 一、目前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的现状 美贸易摩擦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美国向中国出口的摩擦集中在知识产权与市场准入等两大问题上。1989年以来,中美之间的知识产权争端始终是热点问题。在这段时间里,中美巨额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纺织品设限等热点问题已被炒得沸沸扬扬,但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波特曼认为,中美贸易摩擦首要解决的应该是知识产权问题。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摩擦主要集中在反倾销和反补贴问题,行业大多集中在如纺织、家电、家具等制造业。其中反倾销是中美最频繁的贸易摩擦。如下表所示: 立 案 涉及产品贸易摩擦后续进展 201 0.1 1 多层实木 复合地板 反倾销反补贴 含并调査 2011年10月12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终裁, 只有浙江裕华实木公司完全褒賜梟所有应 诉企业均需支付不超过5%反倾销和反补贴 税,而未参加应诉企业交综含性税率达 85.57%。

中国与欧盟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中国与欧盟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和欧盟世界两大重要的经济体。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欧盟的东扩,中欧之间的贸易飞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2006年,中国仍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并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根据我国统计,欧盟已连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我国对欧盟出口额已接近1910亿,年增长接近21%,欧盟对我国出口增长22.5%。中欧贸易从80年代的欧盟顺差转变为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2006年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接近1280亿欧元。伴随欧债危机的深化,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中欧贸易关系,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欧盟;贸易摩擦 0.引言 欧洲历来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欧的经贸合作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欧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是中国进口的第二大供应商;对欧贸易是中国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市场在中国的经济与贸易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地位由于欧债危机而进一步提升,举足轻重。 1.欧盟对我国的不公平待遇 在WTO和各国的反倾销法律中,倾销的本义是同一企业某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该企业相同产品的正常价格。而多年来,欧美国家对中国企业反倾销调查,则实施的是一套不公平的游戏规则。 1.1拒绝给予我国反倾销 在绝大多数反倾销案件中,市场经济地位是中国企业在反倾销案中遭受不公正待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根据《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凡一国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就构成倾销。“正常价值”的合理判定对“倾销”行为的判定具有决定作用,把正常价值算得越高,就越容易确定为倾销;正常价值越高,倾销幅度可能就越大,应征收的反倾销税也就越多。因此,正常价值的判定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认为中国产品价格都是由政府控制和施加影响的,因此采用“替代国”方法,即在计算中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时,以“替代国”国内市场同类产品的正常交易价格来代替,而替代国选择的随意性往往导致倾销行为判定中的不公平。比如在欧盟对中国彩电反倾销案的审理和裁决中,欧盟分别以韩国、新加坡、土耳其作为替代国,用这些国家的彩电生产商的正常价值作为中国彩电的正常价值。但中国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要

分析欧债危机背景下中欧贸易摩擦动因

分析欧债危机背景下中欧贸易摩擦动因 来源:液压扳手https://www.doczj.com/doc/0514283820.html,/ 摘要:在欧债危机之后,欧盟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现今欧债危机的前景不明,在此情况下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极有可能进一步激化。本文分析了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摩擦的影响,之后探索中欧贸易摩擦的产生的内因和外因,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层面上提出了应对中欧贸易摩擦的措施。关键词:中欧贸 易欧债危机应对措施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和欧盟之间一直有着频繁的经贸往来。目前,欧盟已经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自2003年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之于欧盟,欧盟之于中国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随着欧债危机的演变,经济增长放缓,内部压力增大,必将导致欧盟与中国的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双边贸易摩擦更加频繁。 随着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不断增长,欧盟与中国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尤其是根据”非市场经济”反倾销条款对中国造成了不良影响并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许多国家也纷纷效仿以“非市场经济”为由对我国产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我国产品出口受此影响颇大。在反补贴案问题上,欧盟也是对我国发起贸易调查的主力之一。随着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的调整,除了对我国传统出口产品如纺织、化工产品进行限制外,欧盟还开始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行限制,贸易摩擦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蔓延,中欧贸易摩擦涉及的产品种类日益多样化。

一、中欧贸易摩擦动因分析 (一)从内因看 1、贸易顺差引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规模每年以高于30%速度增长,同时我国贸易顺差也大幅度增长。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各国都以自身利益为先。这就必然存在贸易利益的争夺。当中欧双方存在着利益失衡,市场争夺等就极易发生贸易摩擦。随着欧债危机不断演变,欧盟经济整体较为低迷,在此情况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却持续强劲,欧盟为了自身经济体的利益,必然会掀起以中国为目标的贸易保护主义。 2、中国内需不足导致出口需求偏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有了极大的增长,同时我国的居民的收入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由于中国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国内消费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从统计数据看,中国居民消费占 GDP 比重的确从 1978 年的 48、8%下降到2009 年的 35、6%,同时消费率也有所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却呈上升趋势。高储蓄导致高放贷和高投资,由此带来的过剩产能在国内消费不能够完全消化的情况下只能寻求对外出口来释放,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外部压力不断增强,可以说中国对外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根源是我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 3、作为WTO成员国,中国还不是很熟悉世贸组织规则 尽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在利用世贸规则处理贸易摩擦方面与欧美国家相去甚远,常处于劣势。再者,中国未像大部分发达国家那样加入区域经济集团,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在面对贸易摩擦时会缺乏伙伴的帮助,自身的反击能力较弱。

浅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论文提纲 题目:浅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摘要: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以及美元的不断贬值,特别是美国政府在国内失业率及国际贸易逆差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美国一些人将该逆差的原因归结为人民币汇率,对于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不同呼声,我们应当谨慎对待,利弊权衡之下,最终选择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 一、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及升级 (一)中美贸易摩擦现状 (二)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二、人民币升值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 (一)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系列事件 (二)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动机分析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对策 国贸0602 0606010255 邱钦

浅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摘要: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以及美元的不断贬值,特别是美国政府在国内失业率及国际贸易逆差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美国一些人将该逆差的原因归结为人民币汇率,对于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不同呼声,我们应当谨慎对待,利弊权衡之下,最终选择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 关键字:中美贸易逆差人民币升值 一、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及升级 (一)中美贸易摩擦现状 据中国海关统计,中美双边贸易额从1978年的9.9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078.2亿美元,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但是,随着中美双边贸易的迅速发展,中美双边贸易的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中方统计,由1993年开始美方出现逆差62亿美元,到2008年上升到582亿美元。同时随着双边贸易量的不断攀升,中美贸易逆差还将继续扩大。 (二)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11.5%,已经连续5年两位数增长,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国。但是伴随着高速增长的喜悦,中国却早已一脚踏进了一个长达20多年的国际经济摩擦期。中国已经连续12年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摩擦目标国。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正在逐步升级:从中美纺织品贸易大战,升级到中美知识产权保护,最后发展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激烈冲突。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为了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 二、人民币升值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 (一)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系列事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人民币升值成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一个敏感问题,备受关注。中国经济保持稳定高速发展,敲响了欧美日各国的警钟,它们打着不同的旗号极力推动人民币的升值。 1.2001年~2003年1月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加强,国外尤其是日本,感到了来自中国的威胁,于是人民币升值首度被提上国际议程之中,自此之后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渐起。 2.2003年1月~2003年8月 为了维持日元的霸主地位,保证日本在东亚的主导权威,日本推动了人民币升值的热潮,并在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议程,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至此有关人民币升值的博弈正式开始。 3.2003年9月~2004年10月 紧随日本之后,欧美各国政府机构开始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进程,针对性地发表了各种言论,对中国政府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谓是节节逼近。 4.2005年~2007年年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