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位创伤的研究进展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创伤修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摘要】创伤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而不断增多,也更加复杂。
今年来,分子生物学被引入到创伤修复的研究领域,在创伤修复中,各种细胞因子受到了广泛的注意,将创伤修复的研究提高到分子生物学水平[1-7]。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创伤;展望1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组织再生过程中的作用ECM在所有组织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作用是把细胞连接在一起,支撑和维持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研究表明,尽管不稳定细胞和稳定细胞均具有完全再生的能力,但能否重新构建正常结构尚依赖ECM,因为后者在调节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方面发挥更为主动和复杂的作用。
它可以影响细胞的形态、分化、迁移、增殖等生物学行为。
由其提供的信息可以调控创伤修复;组织再生的过程中,ECM经过代谢调整,成分也会有所改变。
这样,使组织修复能力增强。
相反,实质器官发生炎症时,该脏器间叶来源细胞增生、激活并转化为成纤维细胞,最终引起ECM过度增多与沉积,组织器官发生修复过度,造成纤维化、硬化[8-9]。
2 创伤修复各阶段都有生长因子的参与与调控[10]2.1 损伤早期,正常皮肤组织巨噬细胞处于处于未活化的状态,未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也很有限。
巨噬细胞活化后则能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参与创面修复。
Shirafuji[11]等发现,病人手术后伤口难愈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巨噬细胞浸润受阻。
血小板释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同时,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因子,创面组织产生其他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在趋化因子(如补体成分C5a)的作用下移至创面,包括被细胞因子活化与自生活化。
TGF-β1,2,3家族具有炎症介质的作用,但其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不一致。
一方面局部应用可以引起成纤维细胞和白细胞的趋化,从而启动炎症反应;另一方面全身应用则具有拮抗炎症的作用[12]。
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首先从背景介绍和研究目的入手,介绍了上颈椎损伤的重要性。
接着详细讨论了上颈椎损伤的分类、现有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
重点关注了保守治疗研究和新技术在治疗上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在总结了当前临床治疗研究的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整理和分析,有助于促进上颈椎损伤的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上颈椎损伤、临床治疗、分类、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新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总结、展望、未来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颈椎损伤是一种常见的颈部创伤,通常由于剧烈的车祸、摔倒或运动活动导致。
上颈椎由第一颈椎(寰枢椎)和第二颈椎(轴椎)组成,是颈部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上颈椎损伤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如颈部疼痛、神经损伤甚至瘫痪。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新技术在上颈椎损伤的治疗中也逐渐得到应用。
本文将对上颈椎损伤的分类、现有临床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进展、保守治疗研究以及新技术在治疗上颈椎损伤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上颈椎损伤的治疗现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完。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探讨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总结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现有治疗方法的回顾和分析,进一步探讨新技术在治疗上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促进上颈椎损伤治疗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医学界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2. 正文2.1 上颈椎损伤的分类上颈椎损伤的分类是指根据损伤程度和类型将上颈椎损伤进行分类,这有助于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骨折修复的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骨折修复领域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本文将对骨折修复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引言骨折是常见的骨骼创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骨折修复一直是医学界的关注重点。
本文将简要概述骨折修复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骨折修复的生物学机制在骨折修复的过程中,生物学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新研究发现,骨骼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骨折修复中起到关键作用。
在骨折部位,干细胞和成骨细胞通过复杂的信号传导网络相互作用,促进新骨组织的形成。
三、基因治疗在骨折修复中的应用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骨折修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人员通过操控特定基因的表达,调控骨骼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
例如,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调节基因表达,可以显著提高骨折修复的效果。
四、生物材料在骨折修复中的应用生物材料的应用对于骨折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最新的研究表明,合成的生物材料能够促进骨折愈合和新骨组织的生成。
例如,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可以模拟骨骼的特性,并提供骨骼细胞所需的支撑和生长环境,从而加速骨折的愈合。
五、生物打印技术在骨折修复中的应用生物打印技术是一种创新的治疗手段,已经在骨折修复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通过生物打印技术,研究人员可以精确打印出人工骨骼,提供理想的骨折修复材料。
最新的研究表明,生物打印技术不仅能够加速骨折的愈合,还能够使修复后的骨骼更加稳定和强健。
六、干细胞在骨折修复中的应用干细胞疗法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已经在骨折修复中取得了一些令人兴奋的进展。
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将干细胞注入骨折部位,可以促进新骨组织的生长和修复,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
此外,干细胞还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减轻骨折的疼痛和炎症反应。
七、结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骨折修复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基因治疗、生物材料、生物打印技术和干细胞疗法等新技术的应用,为骨折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创伤医学领域年终总结一、研究与创新1. 新技术的应用微创手术技术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康复速度。
3D 打印技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取得了突破,为复杂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介入治疗在创伤性血管损伤中的应用日益成熟,有效降低了截肢率和死亡率。
2. 药物研发新型止血药物的研发取得了重要进展,提高了创伤出血的控制效果。
抗炎药物的研究为创伤后的炎症反应控制提供了新的选择。
3. 基础研究对创伤后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为创伤治疗的靶点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创伤后免疫功能的研究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临床治疗成果1. 创伤急救体系的完善建立了更加高效的创伤急救网络,缩短了患者从受伤到接受治疗的时间。
加强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衔接,提高了创伤患者的生存率。
2. 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的优化创伤外科、重症医学、麻醉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更加紧密,为患者提供了全程、全方位的治疗服务。
定期举行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提高了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治疗效果的提升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较去年有所下降。
创伤后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教育培训1. 专业培训课程举办了多场创伤医学专业培训课程,包括创伤急救技术、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处理等,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和手术演示,拓宽了医务人员的视野。
2. 模拟训练建立了创伤模拟训练中心,开展了模拟创伤场景的培训和演练,提高了医务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3. 继续教育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在线学习课程,及时了解创伤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创伤预防工作有待加强虽然在创伤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创伤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创伤预防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2.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创伤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创伤患者的及时救治和治疗效果。
国内外创伤护理管理的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以及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创伤护理管理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国内外的学者和专家们围绕创伤护理管理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旨在提高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国内外创伤护理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并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1. 创伤护理管理的定义及背景从定义上来说,创伤护理管理是指在创伤事件发生后,通过系统性的评估、干预和监测,为创伤患者提供全面且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创伤护理管理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减少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并提高其恢复和康复的机会。
背景上来说,创伤护理管理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卫生部门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特别是在国际上,创伤护理管理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被列为全球损伤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
国内外学者和专家们纷纷开始研究创伤护理管理,以期为创伤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和治疗。
2. 国内创伤护理管理的研究现状在国内,创伤护理管理的研究逐渐得到了认可和重视。
国内的学者们通过临床观察、数据分析和实践探索等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项目,以提高创伤护理管理的效果和质量。
在创伤护理管理的评估方面,国内学者们注重通过创伤评分系统来评估创伤患者的病情和危险程度。
GCS评分系统和ISS评分系统等被广泛应用于创伤护理领域,为医务人员提供了科学、准确的评估工具。
在创伤护理管理的干预方面,国内学者们探索了多种有效的干预措施。
在创伤抢救中,早期血管活性药物和早期气管插管等措施被广泛应用,以提高创伤抢救的成功率。
创伤护理管理中还注重重症监护室环境和围手术期护理等方面的干预,以保证创伤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3. 国际创伤护理管理的研究现状在国际上,创伤护理管理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许多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致力于推动创伤护理管理的发展和创新。
以美国为例,美国创伤协会和创伤护理学会等组织,通过制定创伤患者评估与干预指南,并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为全球创伤护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创伤医学研究进展创伤医学是研究和应对各种创伤引起的伤害和疾病的领域。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创伤医学在急救、外科治疗、康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将介绍几个创伤医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进展。
一、创伤检测与评估创伤检测和评估对创伤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许多新型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创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例如,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预测创伤后的疾病发展趋势,进而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创伤再修复技术创伤再修复技术是创伤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生物材料和再生医学的不断发展,新型再修复材料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例如,干细胞疗法可以促进组织再生,有助于创伤愈合和功能恢复。
三、创伤后疼痛管理创伤患者常常伴随着剧烈的疼痛,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因此,创伤后疼痛管理成为了创伤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多种疼痛管理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和物理疗法等。
四、创伤心理治疗创伤不仅对身体造成伤害,还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创伤心理治疗是创伤医学中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平衡。
心理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和支持性治疗等。
五、创伤预防与教育创伤预防是创伤医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教育宣传和预防措施的推广,可以有效减少创伤发生的机会。
例如,安全出行宣传可以提醒人们在驾车或步行时注意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六、多学科合作创伤医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不仅仅是医生和外科医生,还需要护士、康复师、药剂师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
这种多学科合作可以在创伤治疗和康复中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创伤医学研究的几个新领域和新进展。
创伤检测与评估、创伤再修复技术、创伤后疼痛管理、创伤心理治疗、创伤预防与教育以及多学科合作是当前创伤医学研究的热点内容。
通过持续努力和创新,创伤医学的发展必将为创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质量。
法医学中的创伤学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法医学在犯罪侦查、刑事司法、人身伤害鉴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广阔的学科体系中,创伤学作为法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着各种外因所导致的人身伤害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本文将对法医学中的创伤学研究进展进行详细探讨。
1. 创伤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创伤学是研究人体因外力作用而产生的病理变化的学科,它包括枪击创伤、刀伤创伤、撞击伤、烧伤、溺水伤等多种类型的损伤。
其研究对象主要有受害者的尸体、伤者的伤口及相关的证据物品等。
2. 创伤学的病理学研究创伤学的病理学研究主要关注外力对人体组织的损伤程度、伤口特点以及对内脏和系统的影响。
通过对受害者尸体的解剖分析,法医学专家可以判断出外伤的致伤部位、死亡原因以及损伤程度等重要信息,为故意伤害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3. 创伤学的法医学病理学与临床病理学的关联创伤学作为法医学的一个分支,与临床病理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通过对外伤病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对外伤的病理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对损伤后的修复和康复提供一定的指导,为人身伤害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4. 创伤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创伤学在刑事司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受害者伤情的评估和死因的判断,可以分析出作案者的作案手段和作案动机等重要信息,为侦破案件提供有力支持。
创伤学还可以通过对伤口的特征分析,对伤害的可能发生时间以及死亡的可能时间段进行推断,为案件的调查取证提供重要线索。
5. 创伤学的技术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创伤学在实践中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完善。
先进的成像技术,如放射学图像、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为法医学专家提供了更加清晰精确的伤情判断依据。
此外,DNA和遗传学的进步,也为创伤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6. 创伤学的前景展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犯罪手段的不断翻新,创伤学在法医学中的地位将会更加重要。
通过不断深入的创伤学研究,可以提高法医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社会的安全和司法公正作出更大贡献。
伤口愈合多方面研究进展口腔医学系3队吴同【摘要】外伤可以说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麻烦。
而对于伤口更快更好地愈合,也是很多人不停探索的目标。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外伤的物理、生物等治疗手段逐渐在临床上得到的广泛运用;同时,中西结合的趋势使得很多中西药物取长补短,达到更高的效率。
本文就伤口愈合近几年在临床在应用上的进展和成果作以综述。
【关键词】伤口愈合;愈伤常识;机制研究;中医;西医;伤口护理引言:伤口愈合不论在临床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都是个复杂难解的问题。
本文根据近年来在伤口愈合上的研究新进展,从伤口愈合在不同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挑选部分作以综述。
1.愈伤机制和因素研究1.1 机制研究1.1.1 伤口愈合的机制和分期(一) 炎症期炎症反应是人体遭受损伤时对各种致炎刺激物引起的损害所发生的一种防御反应,它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升高,炎症细胞反应等.临床症状为局部红, 肿,热,痛及功能改变.它通过局部组织变质,渗出和增生,来局限,消灭和排斥外来的致病因子和因伤致死的细胞,从而为创面愈合奠定基础.(二) 增生期皮肤损伤主要指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的缺损,皮肤创面愈合主要涉及上皮组织和致密结缔组织修复与再生.(1)再上皮化. 上皮化包括上皮细胞的增值,迁移,分化三个阶段.表皮受损后,缺损处周围断端的基底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并向创面迁移,当新生的上皮细胞铺满创面表面,重新形成薄的表皮.当迁移的上皮细胞彼此相遇时,由于接触性抑制使细胞的迁移,分裂活动终止.但新生的上皮细胞继续分裂增生并向表面推移,逐渐分化形成复层扁平表皮.皮肤组织缺损,创缘整齐,无感染,创面愈合后仅留下一条线形疤痕.当创面较大时,表皮修复较慢,待新生肉芽组织充填缺损组织后,表皮细胞再覆盖再肉芽组织表面,形成疤痕上皮.(2)肉芽组织形成.真皮和皮下组织损伤是通过肉芽组织形成来修复的.肉芽组织是一种幼稚结缔组织,它由细胞,细胞外基质和丰富的毛细血管构成,而胶原纤维是其主要成分.真皮缺损后,成纤维细胞大量分泌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纤维粘连蛋白和糖胺多糖等,并合成大量胶原纤维.在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同时,胶原酶却不断地分解胶原,但此时合成大于分解.随着胶原大量生成和毛细血管芽的增殖,肉芽组织逐渐形成,并不断充填创腔.因腔隙填满,肉芽组织成熟,其中的成纤维细胞转为纤维细胞,毛细血管闭塞,消失,数量减少,最后新生的肉芽组织变成缺乏血管的,颜色暗淡,坚硬,主要由胶原组成的纤维性结缔组织,疤痕组织形成1.1.2 创伤伤口处理研究进展(一)伤口愈合理论的进展1.干性愈合理论:l8世纪后期至2O世纪中叶,伤口干性愈合理论盛行。
创伤修复进展情况汇报范文创伤修复进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创伤修复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机会。
本文将就创伤修复的最新进展情况进行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前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情况。
首先,关于创伤修复的基础研究方面,科学家们在干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生物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受损组织,促进伤口愈合。
同时,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也为创伤修复提供了新的可能,可以通过改变患者的基因结构,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再生。
此外,生物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可以用于修复受损的组织,还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其次,临床应用方面,创伤修复技术的不断创新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传统的手术治疗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引入到临床实践中。
比如,3D打印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制化制作修复材料,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生物技术的应用也为创伤修复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例如再生医学、组织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正在逐步转化为临床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最后,创伤修复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值得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创伤修复领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创伤修复的基础研究力度,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和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临床实践,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于创伤修复的最新成果。
总之,创伤修复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机会。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创新,为创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让他们重获新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创伤修复事业的发展。
部位创伤的研究进展
王正国
【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29)008
【摘要】创伤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孪生兄弟”,从全球看,创伤呈不断上升趋势。
在我国,创伤更是逐年增多,本文将某些部位创伤的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总页数】2页(P667-668)
【作者】王正国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庆,400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4
【相关文献】
1.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J], 田广;刘敏
2.问题3:创伤性颅脑损伤致脑疝发生包括哪些部位以及不同部位涉及的大脑结构和相应的临床表现如何? [J], 雷鹏;贺教江
3.创伤患者血浆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J], 张岩;周正楠;张子韬;邱旭升;陈一心
4.FMEA在预防重症胸部创伤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J], 张华琴
5.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和部位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J], 刘大伟;王忠正;王宇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伤性骨软骨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一、创伤性OL创伤性OL年轻患者常见,包括骨瘀伤、软骨骨折、软骨下骨折和骨软骨骨折,与高强度暴力作用于骨骼相关。
1. 解剖骨软骨单元由关节软骨成分和较深的软骨下骨成分组成。
软骨主要由密集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和少量的软骨细胞组成。
ECM由水、II型胶原和蛋白聚糖组成,II型胶原、蛋白多糖和胶原纤维形成一个固体网络,软骨层的胶原纤维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变少,而蛋白聚糖逐渐增多,蛋白聚糖集体嵌入其中。
不同软骨可有不同的胶原分布模式,软骨内纤维的分布方向通常抵抗着软骨所承受的张力方向。
软骨层由浅入深可分为四个区:浅区、过渡区、深区和钙化软骨区,每个区域均有独特的细胞、胶原纤维以及ECM成分,以实现不同的生物力学功能,表层区域主要降低剪切力,而深层区域则对抗压缩力,软骨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没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软骨组织和软骨下骨的连接处称为骨软骨连接,供应骨软骨的动脉、静脉和神经只能到达软骨的钙化软骨层,软骨下板内有微小的管道,这是关节软骨营养供给的主要途径。
软骨下骨是骨软骨单位最深的组织,主要由羟基磷灰石(hydroxylapatite,HA)和I型胶原组成,因此软骨下骨有较强的硬度和刚度。
2. 病理生理创伤性OL首先影响关节软骨,当力度足够大时破坏软骨下骨,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致伤机制。
关节软骨提供一个光滑、低摩擦、承重的表面,加之关节腔内的滑膜液含有透明质酸和由浅层软骨细胞分泌的润滑素,可润滑软骨表面,延长关节寿命,因其中含有电解质、氧气和葡萄糖,它也是软骨细胞的营养来源之一。
由于软骨中缺乏直接滋养的血管和神经,其营养来源主要是通过软骨下骨内血管的基质渗透,当软骨损伤时,关节软骨的自我修复能力有限。
相关研究提示发生关节OL时,周围的组织相对健康软骨组织具有较低的细胞性,动物模型证实,对OL行手术治疗后的几周乃至几个月,可观察到其缺损边缘100μm内的细胞密度变低,且部分软骨细胞会发生凋亡,其中以创伤后第4天的凋亡率最高。
部位创伤的研究进展作者:王正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重庆400042)【关键词】创伤创伤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孪生兄弟”,从全球看,创伤呈不断上升趋势。
在我国,创伤更是逐年增多,本文将某些部位创伤的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1 颅脑伤最近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脑卒中研究所(NINDS)对大宗病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谷氨酸受体拮抗剂、激素、自由基清除剂、钙拮抗剂、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缓激肽拮抗剂、抗癫痫药等药物对颅脑创伤都没有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1]。
巴比妥类药物:可通过抑制脑代谢和减少脑血流量来降低颅内压,但不能改善患者预后。
过度通气:通过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量来降低颅内压,但尚不能确定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利与弊。
甘露醇:对逆转急性颅脑水肿有显著疗效,但对重型颅脑损伤持续治疗中的有效性仍有争议。
亚低温治疗: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仅能提高Glasgow昏迷评分(GCS)6~8分、年龄<45岁、伤后6 h内达到亚低温水平患者的治疗效果,而对其他患者无效,临床上应注意掌握适应证和治疗时间窗。
目前认为有希望的药物包括:黄体酮、镁离子、大剂量白蛋白和胆碱脂能抑制剂安理申等,但尚需大量临床研究方可得出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发生率为28%~42%,DAI有2种形式,一种为原发性轴索断离,另一种为非断离性轴索损伤,后者占损伤轴索的80%~90%。
创伤可引发非离断性轴索损伤,继而出现二次切割(second axotomyond),继发断离,这一过程可能发生于伤后数小时至数十天,这也为DAI治疗提供了时间窗。
胞浆蛋白降解酶,如Calpain抑制剂能减少伤后轴索肿胀及继发性断离。
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发现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恶性颅内压增高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既简单又安全,疗效优于常用开颅骨瓣。
颅脑伤后的继发性损伤已引起广泛重视。
目前研究认为,内源性损害因子如乙酰胆碱、兴奋性氨基酸、内源性阿片肽、氧自由基以及炎症反应失控等是继发性脑损害发生的主要机制。
已发现神经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能分化成神经元,已有人从颅脑损伤病人的脑挫伤组织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后再输入脑挫伤区,期望能促进脑功能恢复。
2 胸部伤据国内对9 329例胸部伤的报道,胸部创伤住院患者死亡率为1.3%~8.5%,平均4.2%,胸部伤占总伤员数的10%左右,在交通伤中可达44.5%,死亡患者中25%直接死于胸部伤,25%死亡与胸部伤有关[2,3]。
杨建等[4]对10 738例创伤病例进行分析后报道,胸部伤为主的多发伤发生率为66.0%,高于以颅脑(63.2%)和四肢(53.1%)为主者。
胸部伤为主的多发伤多为严重损伤(ISS>16分),死亡原因早期为心脏大血管和颅脑原发伤,中晚期为继发性损伤和感染导致的脏器功能不全(MODS)。
胸部伤一般容易发现,有意识障碍时应查明有无颅脑伤;发生休克时要追查有无腹腔出血和腹膜后血肿;如有血尿,表明泌尿系统有合并损伤。
B超、CT和彩色多普勒检查有助于判定有无内脏伤。
治疗原则是:(1)有危及生命的损伤时应立即手术,如有两处以上致命伤,可分组同时手术;(2)采用控制输液量和维持可容许的低血压,以防过量输液造成肺水肿;(3)伴有重症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脂肪栓塞、脊髓损伤时可早期、短程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伴有脓毒症、空腔脏器伤、应激性溃疡时禁用;(4)伴有胃肠功能障碍时给予大量维生素C以保护肠粘膜。
对心脏大血管穿透伤的治疗现已不再强调先作心包穿刺术而是尽快作开胸手术。
Aihara等[5]报道49例濒死的胸部穿透伤患者进行急诊室剖胸手术(emergency room thoracotomy, ERT),术前有生命体征者手术生存率由4%上升至20%。
就手术效果而言,穿透伤比钝性伤好,刀刺伤比枪弹伤好。
对于胸内异物,如伴有症状或有潜在危险者应及早摘除,否则可暂缓处理,有外露的伤器可在作好控制出血的准备后再拔出。
胸主动脉伤是一种致命性损伤,98%的患者常因大出血而死亡,采用主动脉腔内支架移植术可挽救一些危重患者的生命[6]。
3 胰腺闭合性创伤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胰腺管道系统显示最好,是目前公认诊断胰腺管损伤的金标准,同时也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完成插管引流和支架放置。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较ERCP适用范围更广,特别适合手术后解剖结构改变使ERCP插管难以完成的患者,如幽门旷置、十二指肠憩室化;MRCP还能同时检查其它器官,全面查明相邻脏器的损伤情况[7]。
有剖腹探查指征者必须及时手术,怀疑胰腺损伤时,可切开胃结肠韧带,打开小网膜进行探查。
胰腺损伤多合并有其它脏器损伤,救治时要分清主次和先后,严重损伤者可采取损伤控制外科,包括填塞、引流、暂时关闭腹腔等临时性措施,稳定病情,为最终修复创造机会。
彭淑镛等[7]设计捆绑式胰空肠吻合术治疗300余例患者,明显降低了死亡率。
4 创伤骨折骨折复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AO学者提出的生物学固定(biological osteosythesis, BO)新概念,已在我国创伤骨科界得到认可,其主要内容包括:(1)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以保护骨折局部软组织的附着;(2)不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关节内骨折仍要求解剖复位;(3)使用低弹性模量的内固定物;(4)减少内固定物与骨皮质之间的接触面积。
在此理念的影响下,间接复位技术相应问世,这一技术又被称为韧带整复术(ligamentotaxis)。
由于骨端血供破坏少,骨愈合的速度较直视下的解剖复位明显加快,这对粉碎性骨折尤为有利。
骨折固定系统的发展:在BO概念指导下,配合间接复位技术,内固定系统在材料和构型上都有很大发展,低弹性模量固定物材料,如塑料、碳纤维、石墨、树脂等均有实验报道,但目前为止钛合金材料仍最为理想。
骨组织工程的研究是组织工程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尤其在骨创伤缺损修复材料、骨折愈合机制、骨创伤生物学、骨科组织工程学研究、周围神经损伤的组织工程神经研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已处于临床前应用研究阶段。
因此,组织工程学科的发展将为创伤骨科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与技术。
脊柱骨折:一般认为,不稳定压缩骨折应积极手术治疗,其目的不仅是恢复椎管容积,解除脊椎压迫,还在于重建脊柱稳定,防止迟发瘫。
但也有文献报告手术效果并不比非手术效果好,甚至手术的并发症更多。
保守治疗的患者中,12个月后平均椎管正中矢状径由原先正常的50%增至75%,说明损伤椎管有重塑形功能。
因此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应结合临床体检和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脊髓损伤和压迫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综合考虑。
如确有脊柱不稳定情况,应行脊柱固定融合以尽早恢复脊柱的稳定。
非手术治疗应包括脊柱骨折后早期牵引复位、骨痂初步形成后床上背肌练习及3个月后在后伸支具的保护下逐步负重行走。
此外,给予大剂量甲基强地松龙可有效防止脊髓再灌注损伤[8]。
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手段。
基于三柱固定的椎弓根钉系统能有效控制三维方向的剪力,甚至可借助器械作术中复位,因此已普遍采用,使用时应注意内固定置入物的稳定性和承受应力的能力,以免发生断钉、断棒、松动、假关节形成等意外情况。
5 周围神经损伤(1)腰骶丛损伤:国内用坐骨神经桥接颈7神经根以重建截瘫下肢功能的应用解剖研究取得良好效果,因为坐骨神经全长有(79.3±3.6) cm,完全能桥接颈7神经根与另一侧的坐骨神经[9]。
(2)臂丛损伤:用内窥镜和手术中刺激神经的方法有可能对闭合性臂丛损伤的形态学改变加以识别,有助于决定臂丛损伤患者的治疗。
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大量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死亡,若将撕脱的神经根回植,可救活许多前角运动神经细胞。
大鼠实验显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运动神经细胞存活只有11%~14%,而回植神经根者脊髓运动神经细胞存活却有55%~62%,脊髓运动神经细胞能长出新生轴突,并进入回植的神经根,还可恢复部分功能[10]。
(3)桡神经损伤:临床治疗表明,高能量所致的桡神经广泛损伤时,Ⅰ期缝合的效果不满意,但在神经还有连续性时,大多能恢复,恢复时间平均为7周,完全恢复约6个月。
(4)股神经损伤:应早期修复,酌情作松解术或用腓肠神经移植,大多能恢复功能,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1] 只达石, 张赛. 颅脑创伤药物治疗的新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5052.[2] 王正国. 创伤外科学[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13701374,14761477.[3] 刘维永. 论当前严重胸部伤早期救治中的几个问题[J]. 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5356.[4] 杨建, 石应康, 冯析强, 等. 胸部合并多发伤的临床特征与分型救治――10738例创伤[J]. 中华创伤杂志, 2005, 18:283286.[5] Aihara R, Millham FH, Blansfield J, et al. Emergency room thoracotomy for penetrating chest injury: effect of an institutional protocol[J]. J Trauma, 2001, 50:10271030.[6] Hemmila MR, Arbabis, Rowe SA, et al. Delayed repair for blunt thoracic aortic injury: is it really equivalent to earlyrepair[J]. J Trauma. 2004, 56:1323.[7] 彭淑镛, 何小伟. 胰腺闭合性损伤救治原则和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5759.[8] 侯树勋. 脊柱骨折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6062.[9] 朱家恺. 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治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05,21:6366.[10] Gu HY, Chai H, Zhang JY, et al. Survival,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of motoneurons in adult rats by reimplantation of ventral root following spinal root avulsion[J]. Eur J Neurosci, 2004, 19:21232131.这种情况如何控制....高薪诚聘皮肤科医生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统计源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