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 光学中的“简单观察说理型”实验透视素材 精
- 格式:doc
- 大小:400.51 KB
- 文档页数:10
力学中的“简单观察说理型”实验透视简单观察说理型”实验是指课堂上老师演示或同学自己随堂做的一些小实验(也包括课外实验或教材课后习题出现的实验)。
近几年中考对简单观察说理型实验的考查比重逐渐增大,主要考查物理现象及小实验的原理或规律,随着课程改革,考察的内容也将更加全面综合,预计2017年还会以课本中的图片为背景考查其所研究的物理现象,会涉及到初中所学的各个知识模块。
【考查角度】: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操作方法、相关道理的应用、实验涉及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实验设计、解释现象、实验结论或实验过程评估等。
【解题技巧】:审视实验操作装置图明晰实验操作方法进而明确所研究的物理问题锁定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作答。
【典例剖析】:考点一:密度与温度例1:(2014•南沙区一模)如图所示,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的密度变,所以热空气(选填“上升”或“下降”)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实验说明温度能够改变气体的.根据气体的这种变化规律,房间里的冷气机一般都安装在接近天花板的墙上,由冷风口吹出的冷气会(选填“上升”或“下降”),使房间的空气迅速流动起来.解析:点燃蜡烛上方的空气,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密度小的热空气上升,形成对流,吹动扇叶转动;实验说明温度能够改变气体的密度,根据气体的这种变化规律,房间里的冷气机一般都安装在接近天花板的墙上,由冷风口吹出的冷气会下降,使房间的空气迅速流动起来.故答案为:小;上升;密度;下降.考点二:水的反常膨胀例2:(2014秋•丹阳市校级期末)某研究人员为了探究冰和水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得到了如图甲所示的图象.(1)根据图象甲可知,温度等于℃时,水的密度最大;在0℃~4℃范围内,水具有(填“热胀冷缩”或“热缩冷胀”)的性质.(2)根据图象甲还可知,严寒冬天暴露在室外的自来水管很容易被冻裂.水管被冻裂的实质原因是.(3)严寒冬天,池塘封冻了如图乙所示,较深的b处水温为.解析:(1)由图象知到4℃时,水的体积最小,由公式ρ=m/V可知,此时密度最大;在0℃~4℃范围内,温度升高时水的密度是逐渐变大的,体积就是逐渐变小的,所以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2)冬天气温低于0℃时,自来水管中的水结冰,因为水结冰后质量不变,而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大,这样就会把自来水管撑裂.(3)因为4℃水的密度最大,密度大的下降、密度小的上升,较深河底的水温是4℃.故答案为:(1)0;热缩冷胀;(2)冬天气温低于0℃时,自来水管中的水结冰,因为水结冰后质量不变,而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大,这样就会把自来水管撑裂;(3)4℃.考点三:力的作用效果例3:(2013春•江汉区期中)一个小铁球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当一个磁极沿水平方向靠近它时,出现的现象是;如果让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水平运动的方向放一个磁体如图甲,则观察到小铁球的速度;再次让小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运动的侧旁放一个磁体如图乙,看到的现象是.以上实验说明力可以改变速度的和.解析:一个小铁球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当一个磁极沿水平方向靠近它时,磁铁吸引小铁球;如果让小球从斜面上滚下,小铁球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沿着它水平运动的方向放一个磁体,小铁球受到吸引力作用,吸引力使小铁球的运动速度增大;再次让小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运动的侧旁放一个磁体,小铁球受到吸引力作用,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速度大小和方向.故答案为:小铁球被吸引;增大;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方向;方向.考点四:力的三要素例4:(2015秋•瑶海区期末)如图所示,某人用大小相同的力作用于弹簧,观察比较甲、乙两图,可知力的作用效果于力的有关.如图丙所示,开门时,用手推在A处比推在B处更容易打开,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有关.甲乙丙解析:甲、乙两图,力的大小相同,作用点相同,力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开门时,用手推在A处比推在B处更容易打开,A处和B处,力的方向相同,力的大小相同,力的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故答案为:方向;作用点.考点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5:(2016秋•枣庄期末)如图,将分别载有一根条形磁铁的两辆小车同时释放后,小车向相反方向运动,最后静止.此现象说明的物理知识有:(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解析:(1)图片中,两辆小车互相远离,说明受到了排斥力,由于两辆车上的S 极与S极相互靠近,所以可以证明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而两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说明两小车受力是相互的;(2)排斥力使小车由静止转为运动,速度增加,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答案为:(1)相互,运动状态.考点六: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例6:(2016春•仪征市期末)小军在学习重力知识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以下探究活动:(1)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除需要若干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测量结束后.你将如何根据实验数据判断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是否成正比?请说出一种方法:.(2)在判断重力方向时,小军利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实验.首先将铁架台放在水平桌面BC上,用细线将铁球悬挂在铁架台的O点,实验中缓慢增大铁架台底面与水平桌面间的倾角.根椐的现象可以判断出重力的方向.实验中不断改变铁架台底面与水平桌面间的倾角.是为了.解析:(1)实验中除了需要知道物体的质量外,还需要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钩码的重力;若G-m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说明重力和质量成正比;若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一定值,则说明重力和质量成正比;(2)实验中缓慢增大铁架台底面与水平桌面BC间的倾角,0A始终与水平面BC 垂直,据此可以判断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故答案为:(1)弹簧测力计;计算出物体所受重力G与质量m的比值,若为一定值,则说明二者成正比;(2)0A始终与水平面BC垂直;多次实验获得普遍规律.考点七:惯性例7:(2014春•广南县校级月考)如图图(1)当木棒打击杯上的塑料板时,会看到板向左飞出,鸡蛋却落入杯中.这个实验说明:处于状态的鸡蛋具有.图(2)中当小车撞上挡板时,车上的带轮的木块将运动,(不计阻力)这说明:运动的木块也具有.图(3)中当小车撞上挡板时,木块将.这是因为当小车停止运动时,由于木块和车面之间的,木块的底部随着停止,木块的上部由于,要保持,所以向右.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惯性是一切物体的.解析:(1)弹击薄板时,薄板由于受力的作用飞出去,而鸡蛋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状态,又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所以鸡蛋落入水中.(2)图2中当小车撞上挡板停止后,车上的带轮的木块将继续运动.这是因为当小车停止运动时,而小车上带轮的木块由于惯性,要保持运动,所以向右运动.(3)图3中当小车撞上挡板停止后,木块将倾倒.这是因为当小车停止运动时,由于木块和车面之间的摩擦,使木块的底部随着停止,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要保持运动,所以向右倾倒.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即惯性是物体所固有的一种性质.故答案为:(1)静止;惯性;(2)继续;惯性;(3)向前倾倒;摩擦力的作用;惯性;运动状态;倾倒;性质.变式:(2016•天桥区二模)学习惯性的一节课上,老师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进行了如下演示:将小钢球放在支柱上面的塑料片上,拨动左边的弹性钢片,如图乙,右边的塑料片被弹走,而小钢球留在支柱上不动.请你利用惯性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解析:原来小钢球和塑料片在支柱上面静止,拨动左边的弹性钢片,塑料片受到弹性钢片的弹力被快速弹走,而小钢球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留在支柱上不动.故答案为:原来小钢球和塑料片在支柱上面静止,当塑料片被快速弹走时,小钢球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留在支柱上不动.考点八: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例8:(2012春•连江县校级期中)小明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有何特点”,就自制了学具.如图他分别将2个塑料“可口可乐”饮料瓶的底部和侧壁上开一个圆孔,用胶水将一块橡皮膜粘贴在圆孔上,并将水倒入瓶内,观察到2个瓶子的橡皮膜都向外凸.(1)甲图说明了液体对有压强.(2)乙图说明了液体对有压强.解析:(1)分析甲图可看出,此时下端的橡皮膜向下突出,即说明了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2)分析乙图可看出,此时右端的橡皮膜向右突出,即说明了液体对容器壁有压强;故答案为:(1)容器底;(2)容器壁.考点九: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例9:(2017•定安县校级一模)如图所示是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除②图杯中装的浓盐水外,其余杯里装的都是水.(1)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2)使用前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选填“漏气”或“不漏气”);(3)做②③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液体的是否有关;(4)做④三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液体深度的关系;(5)比较①③④三幅图,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解析:(1)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来反映被测压强的大小;(2)使用前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不漏气;(3)比较②③得,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U型管左右两管液面差越大,液体压强越大.所以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4)比较④⑤⑥得,液体密度一定时,液体越深,U型管左右两管液面差越大,液体压强越大.所以液体压强跟液体深度有关.(5)由实验①③④得,液体深度相同,密度相同,方向不同,U型管左右两管液面相平,液体压强相同.所以相同深度,同种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故答案为:(1)高度差;(2)不漏气;(3)密度;(4)⑤⑥;(5)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考点十:连通器的原理例10:(2016•顺义区一模)如图所示,将两根玻璃管下端用橡皮管连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连通器.将其中一根玻璃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向管中注入适量的水.手持另一根玻璃管使其升高,待水面静止后观察到两根玻璃管中水面的高度.(选填“相平”或“不相平”)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注入连通器中的为同种液体水,而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时,液面相平;因此待水面静止后观察到两根玻璃管中水面的高度相平.故答案为:相平.考点十一:大气压的存在例11:(2010秋•崆峒区校级期末)如图,将杯子装满水,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然后将它倒置,水不会流出,纸片也不会掉下,这表明托住了纸和水;如果将杯子转到图中乙、丙所示的位置,纸片不掉下来,水仍不流出,这表明:.解析:杯子如甲图倒置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不会流出来,这说明了大气有向上的压强;而杯口转到乙、丙图所示的位置,纸片也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不会流出来,这说明了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故答案:大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变式:(2016•贵港)如图所示,塑料杯中灌满水,用一张纸覆盖杯口并压紧,然后将杯悬空倒置,杯中的水和纸都不会落下,是因为的作用.若此时在杯底用针扎一小孔,观察到的现象是(选填“水会洒落”、“水不会洒落”或“水会从小孔喷出”).解析:大气压可以支持大约10.34m高的水柱(p0=ρ水gh),装满后大气压完全可以支持不落下来,上面扎眼以后,上面就有了大气压,上下气压就相等了,纸片在重力作用下就会下落,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洒落.故答案为:大气压;水会洒落.考点十二:托里拆利实验例12:(2016春•凉州区校级期中)最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是由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完成的,他测出的大气压的值相当76c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1)往玻璃管中倒入水银时,要倒满是为了:.(2)将玻璃管倾斜放置,管内水银柱长度将变,管内与管外水银高度差将.(3)将玻璃管向上提一段高度,管口仍在水银槽内,此时,管内与管外水银高度差将.(4)将玻璃管顶部敲一个小孔,你认为会出现的现象是:.(5)管内管外水银高度差小于760mm水银柱,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初中物理光学实验总结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光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光的性质和规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初中物理中常见的光学实验。
一、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是光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为了验证这一原理,我们进行了小孔成像实验。
实验器材:蜡烛、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光屏。
实验步骤:1、将蜡烛、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同一直线上,且小孔位于蜡烛和光屏之间。
2、点燃蜡烛,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
实验现象:光屏上出现了倒立的蜡烛的像,而且像的大小和形状会随着小孔与蜡烛、光屏之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这个实验生动地证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特性。
在实际生活中,日食、月食的形成,以及皮影戏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光的反射实验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定律,包括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器材:平面镜、激光笔、量角器、白色硬纸板。
实验步骤:1、将白色硬纸板平铺在水平桌面上,把平面镜垂直放置在硬纸板上。
2、用激光笔沿着硬纸板的表面射向平面镜,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并在硬纸板上标记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
3、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4、改变入射角的大小,重复上述步骤。
实验现象:无论入射角如何改变,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验证了光的反射定律,还了解到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
镜面反射的反射面光滑,反射光线平行;漫反射的反射面粗糙,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
生活中,镜子的反射是镜面反射,而我们能够从各个方向看到书本,是因为书本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三、光的折射实验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器材:玻璃砖、激光笔、量角器、白色硬纸板。
实验步骤:1、将白色硬纸板平铺在水平桌面上,把玻璃砖放在硬纸板上。
初三中考物理光学知识点光学是物理学中研究光的性质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分支。
在初三中考物理中,光学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结果。
2. 光的反射: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会按照一定规律返回原来的介质,这种现象称为反射。
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
镜面反射发生在光滑表面,反射光线平行;漫反射发生在粗糙表面,反射光线散射。
3.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能形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 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称为折射。
折射率是描述折射现象的物理量,定义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与光在介质中速度的比值。
5. 透镜成像: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 色散现象:当白光通过棱镜时,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程度不同,导致光的分散,形成彩虹般的光谱,这种现象称为色散。
7. 光的波动性:光具有波动性,表现为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
干涉是两束或多束光波相遇时相互叠加形成的现象;衍射是光波通过障碍物或绕过障碍物时发生弯曲的现象;偏振是光波振动方向的选择性排列。
8. 光的粒子性:在某些情况下,光表现出粒子性,即光子。
光子是光的量子化表现,具有能量和动量。
9. 光谱分析:通过分析物质吸收或发射的光谱,可以了解物质的成分和结构。
10. 光速:在真空中,光速是一个常数,约为\[3 \times 10^8\]米/秒。
这些知识点是中考物理光学部分的基础,学生需要理解并能够应用这些概念来解决相关问题。
在复习时,可以通过做习题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初中物理光学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引言在初中物理学中,光学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部分。
通过进行光学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和研究光的性质和现象,深入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光学原理。
在进行光学实验时,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初中物理光学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一: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操作实验材料•凸透镜•透明物体(如针尖或小球)•屏幕•光源实验步骤1.将凸透镜放在光源前方,并让光线射向透明物体。
2.将屏幕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位置,调整屏幕距离凸透镜的距离。
3.观察屏幕上的成像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原理当光线通过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现象,从而形成透镜后的成像。
根据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放置在凸透镜的焦点位置时,成像会出现在无穷远处;当物体放置在焦点与凸透镜之间时,成像会放大、倒立;当物体放置在焦点与凸透镜之外时,成像会缩小、正立。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保证光源和观察屏幕的位置固定,避免干扰实验结果。
2.在观察屏幕上的成像时,要注意调整屏幕与凸透镜的距离,以获得清晰的成像效果。
3.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小心处理凸透镜,避免损坏或污损。
实验二:测量光的折射角的实验操作实验材料•空心半球•直尺•光源•光程板•仪器架•透明介质实验步骤1.在仪器架上放置空心半球,并将光源置于半球边缘处。
2.取一片透明介质(如玻璃板),将其放置在空心半球内。
3.在透明介质上方,放置直尺,并使其过透明介质的中心点。
4.观察直尺上的刻度与光线的位置,记录实验结果。
5.移动透明介质,重复步骤4,记录多组实验数据。
实验原理光的折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中时产生的现象。
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通过测量光线的位置和入射角度,可以计算出折射角的大小。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前要确保光源、直尺和透明介质的位置正确,并固定在仪器架上。
2.在测量时,要保持直尺与光线垂直,并精确读取刻度位置。
3.通过多组实验数据的测量,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初中八年级物理光学家庭小实验汇总光是神奇多彩的,光学实验室奇妙的,一些在实验室里完成的实验,在家仍然可以很好的完成。
笔者就光学家庭小实验进行简短汇总,期待抛砖引玉。
一、观察小孔成像实验原理:光的直线传播实验仪器:一支削得很尖的铅笔,一张硬纸片,一支蜡烛,火柴。
实验步骤:(1)把一支削得很尖的铅笔,在一张硬纸片的中心部分扎一个直径约三毫米左右小孔。
(2)拉上窗帘,使室内的光线变暗。
(3)用火柴把蜡烛点燃,放在靠近墙面的地方。
(4)把做好的小孔放在蜡烛和墙面之间。
这样,你就会在墙面上看到一个倒立的烛焰。
探究像的变化:(1)前后移动小孔,瞧瞧烛焰的像有什么变化。
当小孔离墙面比较近的时候,像小而明亮;当小孔慢慢远离墙面的时候,像慢慢变大,亮度变暗。
(2)改变小孔的大小,再来观察蜡烛的像有哪些变化。
二、小孔成像的应用──自制针孔眼镜实验原理:小孔成像实验器材:两个直径30—40 毫米的软塑料瓶盖,大头针,打火机实验步骤:(1)用打火机把大头针烧红,在瓶盖中间扎一个小孔(直径约1 毫米)。
(2)再在瓶盖两侧各扎两个小孔,用线穿起来就是一副眼镜。
实验用途:戴上这副眼镜,便能看清楚周围的一切。
奇怪的是,不管是300 度、500 度的近视眼,还是远视眼,戴上它都能看清楚物体。
实验解析:运用了小孔成像原理。
当光线通过小孔后,不管光屏远近,成像总是清晰的。
人眼睛的视网膜,就好像是个光屏,一般情况下近视眼的人,成像在光屏之前;远视眼的人,成像在光屏之后。
成像不在光屏上,所以看不清楚。
加了小孔之后,不管近视远视,都能在视网膜上成像了,所以看得清楚了。
此技术已经进入日常生活。
三、观察光的反射实验器材:平面镜一块实验步骤:选择一个晴天的中午,手拿平面镜,镜面对着太阳,调节镜面,在镜面的所指的墙面上便出现了一个亮斑。
四、光的折射实验器材:碗一个,水,币一枚(筷子也可)实验步骤:把硬币放入碗内,慢慢向碗内注入水观察到硬币仿佛浮起来了实验解析:当硬币放在空碗中时,硬币反射的光线在空气中沿直线射入人的眼里,看到了硬币当碗内注满水时,我们在硬币上取点A,从A点斜射到水面2条光线AO1,AO2并在水与空气的界面上发生折射,两条光线在空气中传播时,远离法线,如图,光线O1B,O2C,人眼延折线光线O1B,O2C的反向延长线看去两条光线交于A’点,我们的视觉就感到折射光线是从它的反向延长线A’点发出似的。
初三物理光学实验中的现象与解释教学案例光学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实践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初三物理光学实验案例,探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以及相应的解释,帮助教师们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光学知识。
实验一:平面镜成像实验材料:平面镜、物体、草图纸实验步骤:1. 在草图纸上画出一个物体的形状。
2. 将草图纸放在平面镜前方一定距离处,保持平面镜垂直。
3. 观察平面镜中的像。
实验现象:观察平面镜时,可以看到通过平面镜可以获得物体的像。
当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适当时,像会清晰可见。
解释: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的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原理所导致的。
当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时,光线会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
通过平面镜的反射,我们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根据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和角度,可以得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像。
实验二:凸透镜成像实验材料:凸透镜、物体、白纸实验步骤:1. 将物体放置在凸透镜的一侧,与凸透镜的光轴垂直。
2. 将白纸放置在凸透镜的另一侧,以观察成像情况。
3. 调整物体和白纸的位置,观察成像效果。
实验现象:观察凸透镜时,可以看到通过凸透镜可以获得物体的像。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适当时,像会清晰可见。
解释: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现象是由于透镜的折射原理所导致的。
当光线通过凸透镜时,光线会发生折射。
通过调整物体和透镜的位置,可以得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像。
根据物体和透镜的位置关系,可以掌握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实验三:光的折射实验材料:玻璃板、水、光源实验步骤:1. 在封闭的容器中放入一定量的水。
2. 将玻璃板浸入水中,倾斜一定角度。
3. 利用光源照射玻璃板,观察光线在玻璃板中的折射现象。
实验现象:观察光的折射实验时,可以看到光线在玻璃板内部发生偏折,折射后的光线路径发生变化。
解释:光的折射实验中的现象是由于光的介质变化引起的。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例如空气)射向另一种介质(例如水或玻璃板)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的应用及实例解析光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产生光的原理等。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光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那么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的应用,并通过实例进行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是指光从光源到达观察者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光是直线传播的,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物体的原因。
利用这一点,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光的传播来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例如,利用光的传播原理,我们可以通过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使其变大,方便观察。
其次,光的反射也是光学知识的重要应用。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碰到一个物体时发生的反弹现象。
我们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的倒影就是光的反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光的反射现象,例如在汽车的后视镜和化妆镜中。
这些反射现象都是基于光线的反射原理,帮助我们观察和了解周围的环境。
光的折射也是光学知识的重要应用之一。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发生的偏折现象。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看到水中的鱼儿呈现出的错位效果。
这是由于光在空气与水之间的折射导致的。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现象来制作透镜,例如放大镜和眼镜等。
这些透镜通过光线的折射使得我们能够看得更清晰。
除了以上的应用外,我们在初中物理课程中还学习了光的色散、光的成像等知识。
这些知识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常常会看到彩虹的出现,这是由于光的色散现象造成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用到光的成像原理来制作相机和望远镜等光学仪器。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光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光的传播到光的反射和折射,再到光的色散和成像等,这些知识为我们解释了许多与光相关的现象和技术。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光学的原理和应用,促进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
实例解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光学知识的应用,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例子。
物理学中的光学现象解析及实际应用案例光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光的性质、传播规律以及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光学现象,比如折射、反射、散射等,这些现象不仅令我们惊叹于自然的奇妙,同时也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折射现象。
折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的偏折现象。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具有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
这些仪器的设计都利用了折射现象,使得光线能够准确地聚焦在特定位置,从而实现对物体的观察和研究。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反射现象。
反射是光线遇到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线返回原来的介质中的现象。
光线在反射时,遵循着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
反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镜子、光线反射的现象等。
镜子的反射性质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像,而光线反射的现象则使得我们能够看到周围环境中的物体。
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基于光线的反射规律。
此外,散射现象也是光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
散射是指光线在遇到介质中的微小颗粒或不均匀结构时,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
散射现象在大气中尤为常见,比如蓝天和夕阳的颜色。
蓝天之所以呈现出蓝色,是因为大气中的气体和微粒对光的散射作用,而夕阳呈现出红色则是因为太阳光经过大气层时,更多的蓝光被散射掉,只有红光能够较好地穿过大气层,从而使夕阳呈现出红色的光芒。
除了以上这些光学现象,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也是光学中的重要内容。
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相互叠加形成明暗相间的现象。
干涉现象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比如干涉仪、光栅等。
光的衍射是指光线通过一个孔或物体边缘时,发生弯曲和扩散的现象。
衍射现象在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它使得光线能够穿过小孔或物体边缘,从而实现对微小物体的观察和研究。
综上所述,光学现象在物理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考重点物理实验与观察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规律和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中考中,也经常会涉及一些重点的物理实验与观察。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考重点物理实验与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一、光的传播实验与观察光的传播实验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实验之一,而且在中考中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
下面介绍两个比较常见的光的传播实验。
1. 实验一: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材料:光源、平面镜、屏幕。
实验步骤:(1) 将光源放在平面镜的一侧,使光线射向平面镜。
(2) 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得光线从镜子上表面反射后射向屏幕。
(3) 观察屏幕上的光斑。
实验现象:光线沿着一条直线传播,光斑的位置不会改变。
实验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是直线传播的,而且光的反射具有平面反射的特点。
2. 实验二:光的折射实验材料:光源、玻璃或者晶体棱镜、纸片。
实验步骤:(1) 将光源放在纸片一侧,光线射向玻璃或者晶体棱镜。
(2) 观察光线从玻璃或者晶体棱镜中出射时的偏折现象。
实验现象:光线在玻璃或者晶体棱镜中会发生偏折。
实验结论:光在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其折射规律由斯涅尔定律给出。
二、力学实验与观察力学实验是物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实验分类,也是中考中经常出现的实验题型。
下面介绍一个典型的力学实验。
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物体。
实验步骤:(1) 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端。
(2) 根据弹簧测力计的示值来确定物体的重力大小。
实验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值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成正比。
实验结论:弹簧测力计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重力大小。
弹簧测力计的示值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比例系数即为该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三、电学实验与观察电学实验是中考物理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也是需要进行实际操作的实验之一。
下面介绍一个典型的电学实验。
实验: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大小实验材料:电流表、电源、导线。
实验步骤:(1) 将电流表接入电路中,形成一个闭合电路。
物理光学现象观察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的科学。
在物理光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各种光学现象来深入了解光的性质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物理光学现象,并探讨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1. 折射现象折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密度不同,光线的传播速度也不同,从而导致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线的弯曲现象。
折射现象的原理可以用斯涅尔定律来描述。
斯涅尔定律表明,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存在一个简单的关系。
当光线从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时,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小;反之,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变小,折射角变大。
折射现象在光学仪器的设计和制造中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透镜和棱镜利用折射现象来实现对光线的聚焦和分散,从而实现光学成像和光谱分析。
2. 干涉现象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相互叠加产生的干涉图样。
干涉现象是光的波动性质的重要证据之一。
干涉现象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相干干涉和非相干干涉。
相干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相干光相互叠加产生的干涉图样。
相干光是指具有相同频率、相同相位或相干时间的光。
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就是相干干涉的经典案例。
当一束光通过两个非常接近的狭缝时,光线会发生干涉,形成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非相干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非相干光相互叠加产生的干涉图样。
非相干光是指具有不同频率、不同相位或不相干时间的光。
例如,当我们在水面上投射两束波长不同的激光时,由于两束光的相干性较低,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系列彩色的干涉条纹。
干涉现象在光学测量和光学成像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干涉仪可以用来测量光的波长和折射率,干涉显微镜可以实现高分辨率的显微观察。
3. 衍射现象衍射是指光线通过一个或多个孔或物体时发生偏离的现象。
衍射现象是光的波动性质的重要证据之一。
物理中学光学现象解析与实践案例一、光的传播和反射光学是关于光的传播和行为的科学领域,其研究范围涵盖了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光学现象。
本文将从光的传播和反射两个方面,解析光学的基本原理,并给出实践案例进行说明。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299,792,458米。
当光线遇到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反射是光线与界面发生碰撞后原路返回的现象,折射则是光线在进入新介质后发生改变方向和传播速度的现象。
一个经典的实践案例是将光线照射到镜子上,观察光线的反射行为。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来解释镜子中物体的成像原理。
当光线从物体上折射到镜子上时,根据反射规律,它会按照与入射角相等的角度反射出去。
我们的眼睛接收到这个反射光线,就会认为光线是从镜面上的虚像发出的,从而形成我们看到的物体的成像。
二、光的折射和色散除了反射,光线还会在介质中发生折射。
折射是光线在穿过不同介质时改变方向和传播速度的现象。
光的折射现象可以通过斯涅尔定律来描述,即光线在通过界面时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满足sinθ₁/sinθ₂=n₂/n₁,其中θ₁和θ₂分别表示入射角和折射角,n₁和n₂分别表示两个介质的折射率。
色散是光在折射过程中会发生的现象,即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程度不同。
这导致不同颜色的光线会在折射后发生偏移,从而形成彩虹和光的色散现象。
一个常见的实践案例是利用棱镜来展示光的折射和色散现象。
当光线通过棱镜时,会被折射并分离为不同颜色的光谱。
这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光在穿过棱镜时由于折射率的差异而改变方向不同,所以会分离出彩色的光谱带。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色散现象,也可以用来制作简单的光谱仪来观察光的成分和波长。
三、光的干涉和衍射光的干涉和衍射是光学中的两个重要现象,展示了光的波动性。
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相遇产生干涉条纹的现象,干涉可以分为构造干涉和破坏干涉。
构造干涉是指两束相干光叠加形成亮暗相间的干涉条纹,例如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初中物理光学实验原理解析光学实验是初中物理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深入了解光的性质和光的传播规律。
本文将对几个常见的光学实验进行原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光学知识。
一、光的反射实验原理解析反射是光线遇到一个表面后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通过反射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常用的工具有平面镜和直尺等。
首先,放置一个平面镜,然后用直尺在平面镜上作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即为入射光线的方向。
调整直尺的角度,使得光线从平面镜上反射出去,并用直尺标出反射光线的方向。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即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实验也可以通过浸入水中的物体来进行。
将一个直尺以一定角度倾斜放入水中,用一支笔在倾斜的直尺上标出入射和反射光线的方向。
我们会发现,光线在从水面到空气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
通过比较入射角、折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数值关系,即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介质的折射率之比,即正弦定律。
二、光的色散实验原理解析色散是光线在透过一个介质或通过光的分光棱镜后,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而产生的现象。
色散实验常用的工具有光源、三棱镜和屏幕等。
首先,我们需要将光源放置在一定距离内,使得光线通过一个三棱镜。
调整光源和三棱镜的位置,使得光经过三棱镜后在屏幕上形成一个色散图案。
观察色散图案,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波长的光呈现出不同颜色的条带。
这种色散现象是因为不同波长的光在经过三棱镜后被折射出不同的角度。
短波长的紫光被折射角度最大,长波长的红光被折射角度最小,其他颜色的光位于紫光和红光之间。
三、光的透射实验原理解析透射是光线通过透明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通过透射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的透射现象和透射规律。
实验常用的工具有光源、平面透明材料和屏幕等。
首先,我们需要将光源放置在一定距离内,使得光线通过一个平面透明材料。
调整光源和透明材料的位置,使得光通过透明材料后在屏幕上形成一个透射图案。
物理光学现象的解释与实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理光学现象无处不在。
从彩虹的绚丽色彩到镜子中的反射,从放大镜的放大效果到近视眼镜的矫正作用,这些都是物理光学的奇妙表现。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神奇和魅力的领域,探索物理光学现象的奥秘,并通过实验来亲身感受它们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光的直线传播这一基本现象。
当我们在黑暗的房间里打开手电筒,我们会看到一束笔直的光线。
这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直观体现。
在没有障碍物阻挡的情况下,光会一直沿着直线前进。
这种特性使得我们能够利用光线来进行瞄准和定位。
例如,在建筑施工中,工人会使用激光水平仪来确保墙壁的垂直和地面的平整,其原理就是基于光的直线传播。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光的反射现象。
当光线遇到光滑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
镜子就是最常见的反射面。
当光线照射到镜子上时,会按照一定的规律被反射回来,形成我们在镜子中看到的像。
反射定律告诉我们,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这意味着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和反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是相等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这一定律。
准备一个平面镜和一束激光笔,将激光笔对准平面镜,然后改变入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的角度变化,你会发现它们始终保持相等。
光的折射现象也是物理光学中的重要内容。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例如,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我们会看到筷子好像在水中“折断”了。
这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水时发生了折射,导致我们看到的物体位置发生了偏移。
折射定律描述了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它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验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在一个透明的容器中装满水,然后将一块玻璃砖斜放入水中,用激光笔照射玻璃砖,观察光线在进入和离开玻璃砖时的折射情况。
还有一种有趣的光学现象——色散。
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会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即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光在玻璃中的折射率不同,从而导致它们的折射角度不同,最终被分开。
光学中的“简单观察说理型”实验透视简单观察说理型”实验是指课堂上老师演示或同学自己随堂做的一些小实验(也包括课外实验或教材课后习题出现的实验)。
近几年中考对简单观察说理型实验的考查比重逐渐增大,主要考查物理现象及小实验的原理或规律,随着课程改革,考察的内容也将更加全面综合,预计2020年还会以课本中的图片为背景考查其所研究的物理现象,会涉及到初中所学的各个知识模块。
【考查角度】: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操作方法、相关道理的应用、实验涉及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实验设计、解释现象、实验结论或实验过程评估等。
【解题技巧】:审视实验操作装置图明晰实验操作方法进而明确所研究的物理问题锁定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作答。
【典例剖析】:考点一:探究光的直线传播例1:(2020秋•兴化市期中)小明探究光的传播时做的一个实验,他在家中的空水缸中倒入水,再在其中倒入了大量的盐,过了几天,他让一束激光射入盐水中,光路如右图所示,图中光线沿(填直线或曲线)传播,原因可能是,这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介质应当具有的特点.实验中,小明为了能清楚的在水中呈现出光路,可以.解析:光必须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才是沿直线传播的,盐水的密度如果不均匀,光在盐水中传播路径就不是直线;为了清楚的呈现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可以在水中倒一点牛奶,利用牛奶对光的反射呈现传播路径.故答案为:曲线;盐水的密度不均匀;均匀;在水中倒一点牛奶.考点二:小孔成像的特点例2:(2020•安庆一模)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的直线传播的综合实践活动.(1)如图甲通过三个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2)如图乙所示是用易拉罐做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人的眼睛对着(选填“膜”或“孔”)进行观察,可以看到、、像;(3)如图丙在树荫下观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泻下来,在地上留下斑驳的树影和圆形的光斑,圆形的光斑实质是的像.解析:(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当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能看到后面的蜡烛.(2)易拉罐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实际是利用了小孔成像,人的眼睛对着膜进行观察,可以看倒立、缩小的实像.(3)如图丙在树荫下观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泻下来,在地上留下斑驳的树影和圆形的光斑,这是小孔成像现象,所以圆形的光斑实质是太阳的实像.故答案为:(1)三个小孔和蜡烛在一条直线上;(2)膜;倒立;缩小;实;(3)太阳.考点三:光的色散例3:(2020秋•江都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的白色光屏上,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1)此现象叫做光的.此现象是英国物理学家发现的.(2)此实验说明白光(填“是”或“不是”)单色光.(3)小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A处,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较快.说明A处有一种看不见光.请写出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一种即可)(4)小华想证明C处也有一种看不见光,那么她应该把放到C 处.(填“温度计”、“1元硬币”或“100元纸币”)。
初中物理实验有关光学实验摘要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光学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通过光学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光的特性和光的传播规律。
本文将介绍几个有关光学的初中物理实验,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每个实验都附带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实验原理,旨在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学实验。
1.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并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实验器材•光源(如手电筒)•不透明屏•白色纸•直尺实验步骤1.将光源(手电筒)放置在桌子上,并打开。
2.在光源的前方放置不透明屏,使光线只能从一侧透过。
3.在光线透过的位置放置一张白色纸,用于观察光的传播。
4.在纸的另一侧放置一个直尺,用于观察光线是否直线传播。
实验原理当光线从光源发出时,它会直线传播。
通过放置白色纸和直尺,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线的传播路径。
如果光线从光源到纸的位置,以及从纸到直尺的位置都是直线传播的,那么我们可以确认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保持直线传播。
2. 光的折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并验证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器材•光源(如手电筒)•不透明屏•透明介质(如玻璃块)•白色纸实验步骤1.将光源(手电筒)放置在桌子上,并打开。
2.在光线的传播路径上放置透明介质(玻璃块),使光线从介质中通过。
3.在光线透过的位置放置一张白色纸,用于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原理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它会发生折射现象。
通过放置透明介质和白色纸,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线的折射路径。
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可以验证折射定律(即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3. 光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并验证光的反射现象。
实验器材•光源(如手电筒)•镜子•白色纸实验步骤1.将光源(手电筒)放置在桌子上,并打开。
2.放置一面镜子在光线的传播路径上,使光线从镜子上反射。
3.在光线的反射位置放置一张白色纸,用于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反射角度。
实验原理当光线从光源照射到镜子上时,它会发生反射现象。
通过放置镜子和白色纸,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线的反射路径。
九年级物理简单光学原理光学原理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相互作用。
在九年级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将会学习一些简单的光学原理。
本文将简要介绍光的传播、折射、反射以及光的成像。
1. 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约为每秒3.0×10^8米。
光在真空中直线传播,但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方向都会发生改变。
光在透明介质中的传播可以用直线光束来表示,光线是垂直与光束的线。
为了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利用凸透镜来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2. 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光会发生偏折现象,这个现象称为折射。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方向与各自的折射率有关。
折射率越大,光线偏折角度越大。
这个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将光线从空气中射向水中进行实验来验证。
3. 反射光在遇到不透明物体或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即光线沿着与入射光线等角的方向发射回去。
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光线在反射时也会改变传播方向。
这个原理可以通过将光线照射到镜子上进行实验来观察。
4. 光的成像光的成像是指光线经过透镜或反射在镜子上后形成的图像。
根据光的传播规律,光线在透镜或反射镜上的反射会使得光线聚焦或发散,形成实像或虚像。
透镜有凸透镜和凹透镜之分,凸透镜会使光线聚焦,而凹透镜则会使光线发散。
我们可以利用透镜和镜子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使用来观察光的成像。
在九年级物理学习中,以上是一些物理光学中的简单原理。
通过了解光的传播、折射、反射以及光的成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光学现象,这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物理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简要介绍了九年级物理中的一些简单光学原理,包括光的传播、折射、反射以及光的成像。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学现象,为进一步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希望本文对九年级的物理学习有所帮助。
物理初中教材光学实验解析光学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光学实验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实验一: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目的: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实验原理:光的直线传播是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使得我们看到的物体是通过直线传播到我们眼中的光。
实验步骤:1. 准备一条平直的光学实验台。
2. 在实验台上放置一个光源,如白炽灯或激光器。
3. 在光源上方放置一块平直的屏幕,用于观察光的传播情况。
4. 关掉周围的灯光,使实验环境暗下来。
5. 打开光源,观察屏幕上形成的明亮区域。
实验结果:在暗的环境下,我们可以观察到明亮的光斑,在屏幕上形成一条明线,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
实验二:光的折射实验实验目的:验证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现象。
实验原理:光在两种介质之间传播时,由于光速在两种介质中不同,会发生折射现象。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台上放置一块厚板,作为平面界面。
2. 在平面界面上方放置一束光线。
3. 观察光线由空气进入厚板后的方向变化。
实验结果:我们会观察到光线在进入厚板后发生了方向的变化,验证了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三:凸透镜成像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原理:凸透镜能够使光线发生折射并聚焦,形成实像或虚像。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台上放置一块凸透镜。
2. 在凸透镜的一侧放置一个物体,如一支蜡烛。
3. 调整距离和位置观察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结果:通过调整物体的距离和位置,我们会观察到不同形态的透镜成像,验证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四:反射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光线的反射规律。
实验原理:光线在遇到平面镜时会发生反射现象,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台上放置一块平面镜。
2. 高度调整光源的位置,使得光线入射在镜面上。
3. 观察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我们可以验证光线的反射规律。
初中物理光学实验要点梳理光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光的性质和行为。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光学实验是一个重要的部分,通过实践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特性和光学原理。
下面我们将梳理初中物理光学实验的要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并掌握相关知识。
1.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这个实验主要用来观察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的特性。
材料包括光源、屏幕、屏幕上的小孔、照明灯等。
具体步骤如下:1) 将屏幕放置在光源的前方,确保光通过小孔洒在屏幕上。
2) 移动光源或者改变小孔的位置,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否保持直线。
3) 可以改变小孔的形状或者大小,观察对光的传播是否有影响。
2. 光的反射实验这个实验用来研究光在镜面上的反射规律。
材料包括光源、镜子、屏幕等。
具体步骤如下:1) 将光源和屏幕分别放在镜子的两侧。
2) 观察光在镜面上的反射规律,包括入射角、反射角、法线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可以改变光源或者镜子的位置,观察反射光束的变化。
3. 光的折射实验这个实验用来研究光在两种介质之间的折射规律。
材料包括光源、两种介质(如水和空气)、屏幕等。
具体步骤如下:1) 将光源放置在一种介质中,另一种介质作为折射界面。
2) 观察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规律,包括入射角、折射角、两介质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3) 可以改变光源的位置,观察入射角的变化对折射角的影响。
4. 光的色散实验这个实验用来研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色散现象。
材料包括光源、三棱镜、屏幕等。
具体步骤如下:1) 将光源通过三棱镜,观察光束经过三棱镜后的偏折现象。
2) 观察光束在三棱镜上发生的色散现象,即不同波长的光偏折角度不同。
3) 可以改变入射角度或使用不同材质的棱镜,观察色散现象的变化。
5. 光的像的实验这个实验用来研究光在球面镜或薄凸透镜上成像的规律。
材料包括光源、球面镜或薄凸透镜、屏幕等。
具体步骤如下:1) 将光源放在球面镜或薄凸透镜的一侧,屏幕放在球面镜或薄凸透镜的另一侧。
物理初中教材光学实验讲解光学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光的特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光学实验,并详细讲解其原理和操作步骤。
一、平面镜实验平面镜实验是最基本的光学实验之一,通过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成像原理。
下面将介绍如何进行平面镜实验:材料:一个平面镜、一个光源(如手电筒)、一个屏幕步骤:1. 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桌子上,在平面镜前面放置一个屏幕。
2. 将光源对准平面镜的反射面,并将光线照射在平面镜上。
3. 观察屏幕上的光斑,并尝试移动屏幕的位置。
4.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光线如何被平面镜反射?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平面镜反射光线的特点,并且深入理解平面镜的成像原理。
二、凸透镜实验凸透镜实验是另一个重要的光学实验,通过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凸透镜的成像原理。
下面将介绍如何进行凸透镜实验:材料:一个凸透镜、一个光源(如手电筒)、一个屏幕步骤:1. 将凸透镜放在平面上。
2. 将光源对准凸透镜的一侧,并将光线照射在凸透镜上。
3. 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置一个屏幕,用于观察成像现象。
4. 尝试调整屏幕的位置,观察成像的变化。
5.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成像和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成像与凸透镜的焦距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并且加深对凸透镜的成像原理的理解。
三、光的折射实验光的折射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下面将介绍如何进行光的折射实验:材料:一个直角三棱镜、一个光源(如手电筒)步骤:1. 将直角三棱镜放在平面上。
2. 将光源对准三棱镜的一侧,并将光线照射在三棱镜上。
3. 观察光线从空气进入三棱镜中的折射情况。
4. 尝试改变光线的入射角度,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5.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是什么?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光的折射现象,并且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光学中的“简单观察说理型”实验透视简单观察说理型”实验是指课堂上老师演示或同学自己随堂做的一些小实验(也包括课外实验或教材课后习题出现的实验)。
近几年中考对简单观察说理型实验的考查比重逐渐增大,主要考查物理现象及小实验的原理或规律,随着课程改革,考察的内容也将更加全面综合,预计2017年还会以课本中的图片为背景考查其所研究的物理现象,会涉及到初中所学的各个知识模块。
【考查角度】: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操作方法、相关道理的应用、实验涉及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实验设计、解释现象、实验结论或实验过程评估等。
【解题技巧】:审视实验操作装置图问题【典例剖析】:考点一:探究光的直线传播例1:(2016秋•兴化市期中)小明探究光的传播时做的一个实验,他在家中的空水缸中倒入水,再在其中倒入了大量的盐,过了几天,他让一束激光射入盐水中,光路如右图所示,图中光线沿(填直线或曲线)传播,原因可能是,这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介质应当具有的特点.实验中,小明为了能清楚的在水中呈现出光路,可以.解析:光必须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才是沿直线传播的,盐水的密度如果不均匀,光在盐水中传播路径就不是直线;为了清楚的呈现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可以在水中倒一点牛奶,利用牛奶对光的反射呈现传播路径.故答案为:曲线;盐水的密度不均匀;均匀;在水中倒一点牛奶.考点二:小孔成像的特点例2:(2016•安庆一模)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的直线传播的综合实践活动.(1)如图甲通过三个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2)如图乙所示是用易拉罐做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人的眼睛对着(选填“膜”或“孔”)进行观察,可以看到、(3)如图丙在树荫下观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泻下来,在地上留下斑驳的解析:(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当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能看到后面的蜡烛.(2)易拉罐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实际是利用了小孔成像,人的眼睛对着膜进行观察,可以看倒立、缩小的实像.(3)如图丙在树荫下观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泻下来,在地上留下斑驳的树影和圆形的光斑,这是小孔成像现象,所以圆形的光斑实质是太阳的实像.故答案为:(1)三个小孔和蜡烛在一条直线上;(2)膜;倒立;缩小;实;(3)太阳.考点三:光的色散例3:(2016秋•江都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的白色光屏上,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3)小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A处,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较快.说明A处“温度计”、“1元硬币”或“100元纸币”)。
解析:(1)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发生色散现象,图中位置从A到B依次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此现象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2)此实验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是复色光;(3)A的外侧是红外线,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它位于红色光的外面,所以温度计放应放在A处的外侧示数会上升,红外取暖器利用了这一特点;(4)在紫光之外有看不见的紫外线,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可以用100元纸币放到C处来证明C处也有一种看不见光.故答案为:(1)色散;牛顿;(2)不是;(3)红外取暖器;(4)100元纸币.考点四:看不见的光和色光的混合例4:(2016秋•镇江期中)如图所示是牛顿曾经做过的光的色散实验.实验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白色光屏上的AB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该实验说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2带.解析:(1)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发生色散,图中位置从A到B依次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故A处应该是红光;B处应该是紫光.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它位于红色光的外面,所以温度计放应放在A处的外侧示数会上升;黑色物体能吸收各种色光,使射到温度计上的光全部变成热能,即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温度计示数升高更明显.(2)在三棱镜和白屏之间放上一块透明的蓝色玻璃,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因此蓝色玻璃只能透过蓝光,白屏上呈现蓝色.故答案为:(1)红;A;红外线;热;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使温度计示数升高更明显;(2)蓝.考点五:透镜对光的作用例5:(2016秋•梁子湖区期末)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如图所示.(1)在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时,首先在两个透明玻璃长方体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然后将水注入橡皮膜,制成液体透镜.再将液体透镜放置在两个玻璃容器之间,如图甲所示.让光线沿图示方向射入玻璃容器,经透镜折射后折射(2)为了探究“影响液体透镜折光能力强弱的因素”,物理兴趣小组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在图甲所示的装置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先后在橡皮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观察光线经不同液体透镜折射后的偏折程度,此时,解析:(1)由图可知,玻璃容器的形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向主光轴方向偏折;凸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与凸透镜的凸起程度有关,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则折射光线偏折的程度会发生改变;在玻璃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当光照到烟雾时,烟雾颗粒对光的反射方向是不同的,会发生漫反射现象,所以我们从各角度可以看到光的路径;(2)在图甲所示的装置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先后在橡皮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观察光线经不同液体透镜折射后的偏折程度,此时,他们是在探究液体透镜折光能力与液体的种类是否有关,在此探究过程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是因为凸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与凸透镜的凸起程度有关;故答案为:(1)偏向;会改变;观察光的路径;(2)液体种类;凸透镜对光的偏折射能力与凸透镜的凸起程度有关.考点六:平行光会聚法测凸透镜焦距例6:(2016秋•太仓市期末)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时,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如图所示.当在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小华推断,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大于L.(2)为了检验小华的推断是否正确,可将凸透镜向下方的纸张慢慢移近,若观则他的推断是正确的.解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光线到达焦点并且继续向前射出,这个非最小的光斑可能在焦点之前,也可能在焦点之后.小华猜测焦距大于L,说明光斑在焦点之前.如果向下移动凸透镜,此时光斑变大,说明光斑在焦点之前,焦距大于L,说明小华推断正确.如果向下移动凸透镜,此时光斑变小,说明光斑在焦点之后,焦距小于L,说明小华推断错误.故答案为:(1)不正确;(2)大.考点七:视力矫正例7:(2016春•榆林校级月考)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1)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该.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填“靠近”或“远离”)眼睛.解析:(1)拿走眼镜后,就是近视眼的成因: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要想成清晰的像,应减小物距.(2)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A图,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是C图.远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是B图,远视要用凸透镜来矫正,是D 图.故答案为:(1)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靠近;(2)A、C、B、D.考点八:光的色散和透镜对光的作用综合例8:(2016•枣庄)小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又对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1)小峰第一次选取一个凸起程度较小的凸透镜,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2)第二次他又选用一个凸起程度较大的凸透镜,测得的焦距为8cm,由这两(3)小峰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启发,于是他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大些.(4)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成“等大实像”的实验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5cm和22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解析:(1)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为焦距,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此时读数为10.0cm,即透镜焦距为f=10.0cm;(2)由图甲可知,第一次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根据1、2次的实验数据可知,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3)用红光和蓝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蓝光对凸透镜的焦距不相同.红色光较蓝色光偏折能力弱,所以红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蓝光入射时焦距小些.(4)同一凸透镜,物距一定,像距一定,小组实验的像距不同,是因为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就测像距.故答案为:(1)10.0cm;(2)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面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3)红;(4)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时就测出了像距.考点九:显微镜的工作原理例9:(2014秋•兴化市校级期末)自制水滴显微镜,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器材:焦距较长的凸透镜一个,滴管一个,废录音带盒一个,清水.镜,它与被观察物体的间距为10-15mm,如左图所示.(2)如图所示中,任意滴一滴水滴,透过这个小水滴,如果看到一个与原来方“厚”或者”薄”),直至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如果废录音带盒解析:(1)小水滴接近圆形,所以其相当于一个焦距很小的凸透镜,是当作显微镜的物镜来使用的;(2)由题意可知,小水滴此时相当于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说明箭头在小水滴的焦点之内,即小水滴的焦距过大,因此应该把水珠变得再厚些,使其焦距变小,直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满足:f<12mm<2f,即:凸透镜的焦距为:6mm<f<12mm;(3)透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直线上,此时,凸透镜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虽然二次放大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倒立的,但旋转的方向是一致的;要使成的虚像更大一些,应增大物距,把凸透镜向上移动.故答案是:(1)凸透;物;(2)厚;6~12mm;(3)同一竖直直线上;倒立;上.考点十:数理结合综合型探究小孔成像规律例10:(2016秋•沛县校级期中)小华用两个硬纸筒制成针孔照相机探究小孔成像,如图a所示.(1)请在图a中画图解释蜡烛AB在屏上所成A′B′像的原因.(2)2009年夏季,中国出现了日食奇观.若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3)①小华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她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c中作出像的高度h随像到小孔的距离s变化的图线.根据表中的数据及描绘的图线可得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关系的数学表达式②如图d所示,小孔的位置和屏的位置固定后,只将蜡烛AB由甲位置移到乙位(4)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泰兴羌溪公园茂密的樟树林下,你会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而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如图e所示),这是(选填“太阳”、“树叶的缝隙”或“树叶”)的解析:(1)由于小孔成像是据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形成的,所以据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画出即可,见下图1;(2)由小孔成像的特点可知日偏食经小孔成的像的缺口正好在日偏食缺口的对侧,所以选项B符合题意;(3)①据表格中的数据不难看出,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做出对应的图即可,答案见上图2;②如图d所示,小孔的位置和屏的位置固定后,只将蜡烛AB由甲位置移到乙位置,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屏上蜡烛的像将变小,同时像距也变小.(4)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所成的像,由于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或树叶缝隙的高度)不同,使得光斑大小不同.(或S=2h);②变小;4)太阳;像;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或树叶缝隙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