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Microsoft Word 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形势与政策》作业思想政治教育学院3018100008 卜金超民生视域中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历史转折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
全会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已经正式破题定调。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建议》,处处体现着党中央对民生的重视,充满着人本思想和民生情怀。
一、民生工作的重要性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二五‛规划的主旋律和突出亮点,也是未来五年中国谋发展、促发展的工作重点。
按照会议确定的基调,‚十二五‛期间将以民生为核心,强调关注民生、富民为主,实现既要‚国强‛又要‚民富‛的战略性转变,即由过去的过度注意发展和速度,转向更加注重民生和质量,转向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十二五‛规划不仅是国家的规划、各级政府的规划,也是一个人民的规划;不仅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也是一个民生规划,体现了五中全会充分尊重科学、尊重民生、尊重现实的态度。
早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中央就明确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把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抓好民生,就是为人民服务,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民生大事件件关系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是善事、好事、积德的事,更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分!‚民生工程‛,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更是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战略壮举。
二、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民生工程是一项永续工程,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路径,完善保障措施,落实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着力解决民生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让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真正做到做到情系人民群众,力聚民心工作,是当前和今后党和政府重中之重。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形势政策与国情教育篇一:形势政策与国情教育计划石嘴山市第五中学形势政策国情教育工作计划201X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关键一年。
为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有效开展形势政策和国情教育活动,引导师生认清形势、掌握政策,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制定了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计划。
一、重要意义坚持开展形势政策与国情教育工作,对帮助师生正确深入理解重大方针政策,使师生明确自身的任务和责任,增强责任感、事业心和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师生全面把握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党的政策方针,为石嘴山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支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全校中心工作,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美丽校园。
三、具体措施(一)建立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积极建立和完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及时建立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把形势政策教育纳入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之中,努力使形势报告会制度化、规范化。
并针对一个时期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定期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和宣传活动。
(二)加强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不断扩充宣讲员队伍。
从各基层党组织、教育局选择理论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宣讲员队伍中来,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
不断拓展教育阵地,根据不同群体特点,结合实际,不断加强形势政策和国情教育阵地建设,扩大教育覆盖面。
在教师党员干部群众中,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等阵地,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专场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加强干部群众教育。
在青少年学生中,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阵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政策教育、国情(包括中国革命史)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将形势政策、国情教育与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与各种节庆活动和科普宣传周活动结合,抓住重大纪念日的有利时机,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接受中国革命史教育。
2024年形式与政策问题答案汇总1. 引言本文档旨在汇总2024年形式与政策问题的答案,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
本文档的内容涵盖了各种政策领域,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国际关系等。
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汇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当前的政策形势,并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2. 经济政策2.1 问题一: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content}2.2 问题二:如何应对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content}2.3 问题三:如何优化我国的税收政策?{content}3. 社会政策3.1 问题四: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教育政策?{content}3.2 问题五:如何解决我国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问题?{content}3.3 问题六:如何改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content}4. 环境政策4.1 问题七:如何应对我国的气候变化问题?{content}4.2 问题八:如何优化我国的能源政策?{content}4.3 问题九:如何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content}5.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5.1 问题十: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国际地位?{content}5.2 问题十一:如何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关系?{content}5.3 问题十二:如何应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content}6. 结论通过本文档的汇总,我们可以看到2024年我国在形式与政策问题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外交政策等。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实现国家的持续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形势与政策资料形势与政策资料1文化软实力竞争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1)2中日关系 (2)3钓鱼岛之争 (3)4文化体制改革 (3)5朝鲜半岛问题 (5)6台湾问题 (6)7南海问题 (8)文化软实力竞争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一.内涵解读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软实力竞争软实力:一种与“经济和军事”相对应的“文化、价值观和国民凝聚力”中国对文化软实力的定义: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它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外在的、刚性的力量而言的。
1、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状: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②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③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④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文化贸易稳步增长。
⑤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我国文化建设的挑战①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结构性失衡。
②我国文化创新能力不足,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存在巨大的“文化赤字”。
③西方文化对我国影响构成了强烈冲击,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的危险。
3、路径选择(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①统筹发展两种生产力,实现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⑴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协调发展。
⑵在强调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时也必须避免陷入去硬取软的误区。
②捍卫以“尚中和合”为本原的民族文化个性,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⑴中国的“尚中和合”的文化本质,是历史的积淀、民族的灵魂,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两个源泉。
⑵坚持文化多元性,反对文化一元性,即文化霸权主义。
③倡导以“和谐世界”为向度的文化外交理念,提升中国文化的亲和力。
④构建以“和而不同”为准则的安全共处模式,培育中国文化的感召力。
党建教育与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机结合的探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高校党建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更是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党的建设、促进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能将高校党建教育引入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使学生对高校党建情况有全面的认识了解,引导大家分析现状、寻找对策,既传播了党建知识,又能体现主体意识,从思想上激发爱国、爱党热情,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某市高校党建概况1.某市高校党员的基本情况。
①在岗职工党员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该市高校共有党员1742名,其中在岗职工党员714名,在岗职工预备党员17名,离退休党员418名,其他6名。
在岗714名职工党员中,女性党员299名,男性党员415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党员228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269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96名。
在岗职工党员超过一半于2002年11月至2012年10月入党,有97.9%的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有85.15%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4.21%的从事管理工作,其他为工勤技能人员。
②学生党员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共有学生党员489人,学生预备党员444人。
学生党员中女生党员330人,少数民族党员30人,有2人在31岁到35岁之间,其余全部小于30岁。
中专生2人,大一2人,大二115人,大三371人。
该市高校学生党员主要集中在大二和大三年级,这是因为某市高校以大学专科为主,经过大一年级的推优,最早才能在大二年级发展。
③民主评议党员情况。
2014年度,该市高校开展民主评议的支部69个,评议结束69个,参加民主评议的党员1373名,评议结束1373名,结束率100%,效果良好。
形势与政策2023秋季答案一、选择题1.B2.C3.A4.D5.B6.C7.A8.D9.A10.B二、填空题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国内市场4.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人民6.乡村振兴战略7.民族团结进步教育8.法治国家建设9.一带一路10.绿色发展三、简答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即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
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起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向产业化应用转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实现全面创新改革发展。
3.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包括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等。
4.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坚持依法治国,强调国家管理、社会管理、经济管理都必须依法进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和行政法规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坚持公正司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法治政府,对政府行为进行法定限制和监督;坚持依法治教,保障教育的公平公正;坚持平等保护,保障人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利。
形势与政策题库及答案2023原创力文档引言形势与政策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学好形势与政策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推动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备考形势与政策,本文将提供一份2023年原创力的形势与政策题库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题库以下是一些关键问题,涵盖了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话题。
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能够增强读者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
问题1:全球经济形势如何?全球经济发展涉及到各国之间的贸易、金融、产业布局等方面。
请结合最新的数据和报告,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并提出你对未来发展的预测。
问题2:国内外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近几年,全球各地爆发了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COVID-19疫情。
请分析这些疫情对国内外经济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就业、消费、贸易、产业链等方面。
问题3: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国家安全的挑战有哪些?科技的发展一直在影响着国家安全局势,新一轮科技革命更是加剧了国家安全的风险。
请列举一些新兴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对国家安全带来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问题4: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性是如何体现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是多元社会中常见的矛盾之一。
请结合一些具体案例,分析当前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国内外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
问题5: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重要影响力。
请分析当前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包括对外开放的态度、国际合作的立场等方面。
形势与政策答案以下是对上述问题的一些简要答案,仅供参考。
问题1:全球经济形势如何?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增长乏力、贸易摩擦、不确定性增加等问题。
主要特点包括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等。
未来,全球经济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但也有新的机遇。
问题2:国内外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国内外疫情对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形势与政策格式形势与政策是指根据当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形势变化所确定的一系列国家政策与发展方向。
形势与政策的制定是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以下是形势与政策格式的参考内容:第一部分:形势分析1.1 国内政治形势分析1.1.1 本国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情况1.1.2 党派及政治团体的活动状况和争议焦点1.1.3 政府工作和政策的表现及评估1.2 国际政治形势分析1.2.1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其对本国的影响1.2.2 大国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对本国的影响1.2.3 国际组织和地区合作的动态及其对本国的影响1.3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1.3.1 经济增长情况和趋势预测1.3.2 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1.3.3 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评估1.4 国际经济形势分析1.4.1 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的趋势1.4.2 全球资源分配和产业竞争格局的变化1.4.3 对外贸易政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动态及其对本国的影响1.5 社会问题与民生形势分析1.5.1 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和福利问题 1.5.2 人口结构和就业问题的发展变化1.5.3 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集中表现及解决措施评估第二部分:政策制定2.1 各方面政策制定2.1.1 政治体制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改革2.1.2 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2.1.3 经济政策和体制改革的制定与实施2.2 对外政策及国际合作2.2.1 国际交往和外交政策的定位和调整2.2.2 国际组织和多边框架合作的发展方向2.2.3 出口贸易和国际投资合作的政策安排2.3 社会问题与民生政策2.3.1 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 2.3.2 就业、社保和社会治理的改革和创新2.3.3 社会矛盾化解和民族问题解决的政策措施第三部分:政策实施与评估3.1 政策实施方案与目标3.1.1 各类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时间表3.1.2 政策目标与指标的确定和达成情况3.1.3 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测和调整措施3.2 政策效果评估与反馈3.2.1 政策实施后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效果评估3.2.2 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和不足的分析和解决措施3.2.3 政策反馈和公众意见的收集和利用3.3 改革和创新政策的调整和改进3.3.1 政策实施中的改革和创新举措的统筹安排3.3.2 政策调整和改进的原则和方法3.3.3 政策创新和试点的推进和经验总结以上是形势与政策格式参考内容的主要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扩充。
2024年度形式与政策答案全解析引言本文档旨在深入分析和解释2024年度形式与政策考试的答案。
通过研究各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将提供对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全面理解,以及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各种问题的深入了解。
分析以下是每个问题的详细答案和解释:1. 问题一:请解释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答案: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包括问题识别、政策方案设计、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
解释:政策制定过程始于对问题的识别。
政策制定者必须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影响,才能开始考虑解决方案。
接下来,政策制定者会设计多个政策方案,并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估,以确定哪个方案最有效。
确定政策方案后,政策制定者必须将其转化为实际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监测其效果。
最后,政策制定者必须评估政策的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
1. 问题二:请讨论经济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
答案:经济政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
解释:经济政策可以通过税收、政府支出、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等方式影响经济增长。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经济政策还可以通过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资来提高生产力和经济增长。
经济政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社会福利。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福利计划和社会保障系统来提高社会福利。
此外,经济政策还可以通过改善劳动市场和就业机会来提高社会福利。
1. 问题三:请解释文化政策如何影响社会和文化多样性。
答案:文化政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社会和文化多样性。
解释:文化政策可以通过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助、保护和推广等方式来影响社会和文化多样性。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投资于文化活动和艺术项目来保护和推广本国文化。
此外,文化政策还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融合计划来促进社会和文化多样性。
文化政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社会和文化多样性。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计划来促进社会和文化多样性。
此外,文化政策还可以通过打击歧视和促进社会包容性来促进社会和文化多样性。
东北大学22秋《形势与政策》在线平时作业1一、引言《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旨在教育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和政策,提高他们的国家观念和政治素养。
本文是东北大学22秋学期《形势与政策》在线平时作业1的文档。
在本文中,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当前的形势和政策: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二、中国经济发展1. 经济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GDP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
截至2021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超过了13万亿美元。
2. 产业升级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在于GDP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升级。
近年来,中国已经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向了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
例如,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和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3. 对外开放中国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构建,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全球经济合作的倡议,例如“一带一路”倡议。
三、社会建设1. 医疗事业中国的医疗事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医疗事业的投入,改善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医疗水平。
同时,中国也积极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加强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了老百姓的就医体验。
2. 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一直是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
中国致力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中国提高了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3. 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管、推动绿色发展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之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四、总结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加强对外开放、推动产业升级和改善社会建设,中国有望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形势与政策报告格式范文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根据党中央给予我们的任务和要求,我们组织对当前国内外形势以及我国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现将形势与政策报告如下:一、国际形势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
一方面,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全球经济合作的意愿明显增强,多边主义与自由贸易得到普遍认同;另一方面,各国之间的竞争与矛盾也在不断加剧,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抬头,国际秩序面临挑战。
对于我国来说,当前国际形势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全球市场对我国商品与服务的需求仍然巨大,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与网络安全等对我国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二、国内政治形势分析当前,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有力,我国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得到巩固,党内纪律严明,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党内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方面,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存在动摇、观念模糊等问题,党的纪律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党中央决策不够坚决执行,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
三、国内经济形势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略有放缓,但仍保持在合理区间。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居民消费增速快于经济增速。
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然而,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尚未完全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体系存在风险隐患,金融监管亟待加强与完善。
四、国内社会形势分析我国社会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居住等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改善。
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犯罪率持续下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一些社会问题的存在。
一方面,社会仍存在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另一方面,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亟待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
形势与政策教材电子版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
本教材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
本教材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写,包括《形势与政策》、《中国共产党历史》、《思想政治理论》、《国际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五门课程。
本教材电子版采用PDF格式,分为教材本体,教学指导,参考资料三部分,内容涵盖教学要求,课程知识,课程活动,考试指南,参考书目等。
教材本体包括五门课程的课文及习题,涵盖《形势与政策》、《中国共产党历史》、《思想政治理论》、《国际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五门课程的知识点,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料。
教学指导包括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指导。
参考资料包括学习指南、相关法律法规、参考书目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教材电子版支持在线阅读,也可以下载到本地使用,方便快捷,提高学习效率。
形势与政策第一篇:形势与政策一、谈谈你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并结合自身情况准备如何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各方面的调查,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调查结果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1 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忧虑的是它反应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面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
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客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因素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室必要的。
形势与政策第一章形势与政策关系概述:(一)区别:1.形势是客观的,政策是主观的。
2.形式是多样的,政策是针对性的3.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是滞后于形势的(二)联系:1.形式是政策制定的依据,政策是形势发展的主观影响2.制定出台正确的政策,必须依据对形势的正确分析3.正确的政策,必须是能够反映,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政策4.政策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分析形势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本质性原则三.发展性原则四.系统性原则分析形势须掌握的基本方法(论述题)仔细看书第二章经济形势——概念:指经济主体在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特点:①客观实在性②差异性,不平衡性③突发性④基础性与决定性⑤发展阶段与连续的有机统一性⑥结构性⑦效益性⑧科技性影响经济形势的主要因素①经济体制及其对经济形势的影响②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形势的影响③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对经济形势的作用与影响(GDP:国内生产总值,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④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对经济形势的影响⑤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及其对经济形势的影响⑥经济对外依存度及其对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形势分析方法(一)宏观分析法(二)中观分析法(三)微观分析法(四)数学模型法(五)回归分析法(六)数理统计分析法(七)趋势外推分析法(八)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法第三章科技形势的分析法科技形势——概念:指在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内科技事业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特点:1.科学性 2.技术性 3.理论性4.应用性5经济性6政治性7伦理性8社会性科技形势分析的原则:1.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原则 2.科技体制保障原则3科技经费投入原则4科学技术研究创新原则5科技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原则 6.科技道德教育原则7科技经济和社会效益原则8技术成果的评价原则9科学技术引进学习原则第四章政治性形势的指标 1.政治指标 2.经济指标3.社会指标4.文化指标第七章教育形势的分析方法教育形式概念:主要是指在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内教育事业的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教育形势的特点:1.科学性 2.理论性 3.实践性4系统性5.社会性6公平性7.权力性8.资源性9.区域性10.差异性11.创新性教育形势分析原则:1.政策方针落实性原则 2.教学质量原则3.全面发展原则4.服务社会原则5.理论创新原则第九章社会形势的分析方法分析社会形势的指标:1.社会发展指标2居民生活指标3公共服务指标 4.社会文化指标第十二章外交形势的分析方法外交形势——概念:一国在特定时期内外交活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综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综述纵观世界形势,强国必先强教。
如今的教育,进入战略谋划时代。
优先发展教育,成为发达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法宝。
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专门人才支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列世界第一,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二,年授予博士学位数居世界第三。
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
进入新世纪,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而培养创新人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断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已经成为当今我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增加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使我们用相对较短的时间迅速提升了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成倍提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部署。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面向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
经过10年努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2979万人,是1998年的3.8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比1998年增长14.4个百分点,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达983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9.9%。
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使我们用相对较短的时间迅速提升了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成倍提高,使我国在未来国际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中抢占了先机;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为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子提供了有可能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坚持把改革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措施,逐步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扩建形成了一批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新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创造性地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招生与毕业生就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民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高等教育领域这些重大改革取得突破,激发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力,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转变。
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看来,“这些改革举措都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了创新,突破了原有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多渠道、多形式扩展了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和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及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厚重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后,按照“巩固成绩、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我国完善了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机制。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重大决策,强调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来,提出有必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与对经济的调控不同,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表示,“增加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
当前,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比规模的发展更加迫切。
必须明确不是要不要加强宏观调控,而是把重点放在调控什么,如何调控,调控力度有多大上。
在一定情况下,国家一方面努力扩大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力,另一方面也要为高等教育朝着一个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创造较为良好和有效的制度条件。
”“质量工程”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实施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批准120所高校立项实施16340个项目;设立“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50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遴选建设101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质量工程”在高校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听听讲座就能获得必修学分,这将在2010年考入南开大学的新生中成为现实。
日前,南开大学出台新规,从2010级本科生开始,一门名为“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系列讲座”的新课程被列为必修课,每个学生要通过选听5场以上这样的讲座并完成一篇读书报告,来获得这个学分。
“让学生用感兴趣的方式学习,加强其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沈亚平说,“这是学校‘2010本科教学质量年’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跨越发展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4号文件”和2005年发布的“1号文件”,以及2004年年底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均为加强高校教学工作、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生命线”的基本认识逐步确立。
2007年1月25日,一场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吸引了国内外数百家媒体关注的目光。
会议内容是国家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内高教界称之为“质量工程”。
这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是直接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
中央财政为此投入25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财政用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最大的一笔专项投入。
“质量工程”的实施,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首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批准120所高校立项实施16340个项目。
参与其中的中南大学学生张常亮说:“这不同于课堂学习,我们要上网搜索,请教老师,独立思考,实验验证,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是以前课堂学习所欠缺的。
”设立“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了500名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抽样调查,2000年,全国高校约有三分之一的副教授、三分之二的教授不上本科生的课。
而如今,为本科生授课已经成为高校评聘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
遴选建设了101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实施“质量工程”面对的不只是重点大学,还包括了所有高校。
因此,“质量工程”在高教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的建设成效已经得到初步显现。
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还正式启动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以及新建高校在内的589所本科高校,近千万名师生员工积极参与了“以评促建”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没有哪一项工作有评估这样如此广泛、持续而深入的动员力,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上万名评估专家和近千万名高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力量和心血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投入到提高质量行动中去。
”今年5月,以“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南京举行。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高等教育将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更加关注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更加关注培养模式创新和体制改革,更加关注质量保障评估的制度建设。
”这三个“更加关注”,阐述了高等教育崭新的质量观。
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6年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中,高校获奖数占每年度授奖总数的比例基本在一半以上;5年来产生的8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高校占了7个。
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原始创新和技术发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新世纪以来的10年,我国高等学校的科技工作,在伟大变革中开拓奋进,在探索体制中确立地位,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在实践中日益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以举世瞩目的实际成绩取信于社会。
一批有较强科技实力和较高科技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已经初步形成,并日益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5年来,高校的科研成果在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占居了重要地位。
据统计,在近6年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中,高校获奖数占每年度授奖总数的比例基本在一半以上,印证了高校是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5年来产生的8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高校占了7个,充分说明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原始创新和技术发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广军带领的课题组,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制出“小型高精度天体敏感器技术”应用于我国7项重大航天型号和空间计划,以及16家国防工业和科研部门的关键技术攻关,在10余家民营企业机电装备和自动化装置的开发与生产中,创造经济效益1.35亿元。
中南大学作为主持单位,充分发挥高校学科群与中国铝业公司的产业群协同与集聚优势,历经10年,研制成功了一套完整的产业化技术,获得67项发明专利,打破了国外技术与材料的封锁。
“这些成果,充分反映了高校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是脱离社会实际的,而是站在国家层面,瞄准国际前沿,满足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周静说,“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的持续投入,高校正在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高等学校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占半数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直保持在70%以上,重点重大项目都在50%以上。
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40个,占全国总数的64%;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有102个,占总数的31.7%;在国家确定的今后15年我国科技发展重中之重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中,也有高校专家的全面参与,其中,“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专项的研制、设计与建设由清华大学负责主持。
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高校形成了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带动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2009年,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共立项80个,高校获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资助18项,占总数的64.3%,是历史上比例最高的一年。
2009年,高校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分别占增选数的54.3%和41.7%。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说:“近年来,新增院士中来自高校的院士成为多数,这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结果。
高校院士的增加,能够带动高校教育、科研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进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
”高校还积极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努力在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应有的独特作用。
在与广东农业龙头企业——恒兴集团开展的合作中,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整个团队全方位参与,双方合作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对虾饲料生产基地,带动了近10万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