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坚守和转型_由陕西开展全省报纸传播创新案例评选活动引发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398.68 KB
- 文档页数:2
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工作转型与创新思路作者:阴会引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1年第05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在互联网络方面,更是有了很大的改变,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媒体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面对这样的情况,新闻报纸也面临着会被时代淘汰的严重危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渠道不断增加,但是报纸在这个过程中的竞争优势,在不断地减弱,流失了很多的读者,现在很少有人通过去读报纸阅读新闻广告的收益也在不断地下降。
在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新闻信息的时效性提出了很多的要求。
更多的是人們希望通过与新闻信息进行互动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面对这样的种种背景,新时代的报纸编辑工作就要进行积极创新,去寻找新的方法,做出一定的改变,努力地加强媒体之间的融合,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来有限地实现行业的转型,积极地促进报纸行业的发展。
在融媒体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海量的信息涌现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报纸编辑面对各种复杂的信息要进行深度的加工,对各类新闻素材要根据不同的传播平台与传播的渠道进行多元化的发布。
这样的工作要求提高了编辑工作人员的工作标准,在工作过程中新的业务要求不断出现,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要找准工作转型的方向,结合融媒体时代发展的特点进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报纸编辑工作的转型与发展。
融媒体时代对报纸新闻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媒体也要进行一定的积极创新,在编辑的工作过程中,新闻的编辑必须要从人民群众的需求角度进行出发,明确需要发布哪些信息的内容,如何确定发布方式以及发布的时间,同时还要学会精准地辨别出哪些是虚假的信息,以及对人民群众有用的信息,排除一些被恶意编纂的信息,必须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
在当前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信息的传播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任何人都可以发布相关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浏览到大量的信息,这就加快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对报纸编辑工作的要求不断地提高。
传统媒体转型与创新揭示传媒行业中传统媒体转型与创新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传统媒体转型与创新: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媒体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媒体在这个数字化时代面临着衰落的局面,但同样也有一些传统媒体通过转型与创新找到了新的生机与发展机会。
本文将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揭示传媒行业中传统媒体转型与创新的关键要素。
一、媒体融合:迈向多元化发展的步伐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多平台媒体成为了传统媒体发展的重要转型路径。
例如,新闻媒体通过打造自己的官网以及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建立账号,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二、内容创新:重塑用户体验的关键传统媒体在内容创新方面的努力,为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
例如,文化类传统媒体通过创作与读者互动的形式,策划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年轻受众参与其中。
同时,传统报纸也加大对专题报道和深度分析的投入,提供了更加详实和可靠的报道,赢得了读者的认可。
三、大数据应用:洞察市场需求的利器在数字化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了传媒行业转型的重要支撑。
传统媒体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了解用户的行为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
例如,传统电视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地推荐观众感兴趣的节目,提高了观众黏性。
四、技术创新:拓展传媒形态的新途径技术创新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例如,传统广播电台通过网络直播技术,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播覆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波传输。
同时,传统报纸也通过推出电子版或者移动应用程序逐渐适应了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五、产业协同:优势互补的合作共赢传统媒体与新兴行业的合作也成为了转型发展的新模式。
例如,传统广播电台与音乐类流媒体平台共同开展音乐热搜榜的制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互补优势,提高了节目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此外,也有传统杂志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出定制化的产品,为杂志阅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购物体验。
新闻传播中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的浪潮。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模式,也对传媒机构、记者和受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闻传播中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以及它们对新闻行业的影响。
一、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的定义与特点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是指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和创新方法,改变传统的新闻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以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和趋势。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的新闻生产: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需要通过记者和编辑进行线下采访、撰写和编排,而数字化转型后,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手段进行在线采访和同步报道。
这样一来,新闻的报道速度大大提高,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更加便捷。
2.数字化的新闻传播:传统的新闻传播依赖于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渠道,而数字化转型后,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优势,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即时传播和互动交流。
受众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并与新闻内容进行互动和评论。
3.数字化的新闻消费:传统媒体时代,读者只能被动接受新闻的传播和选择。
而数字化转型后,读者可以自主选择新闻内容和渠道,通过个性化推荐和订阅服务,获得符合自己兴趣和需求的新闻信息。
用户还可以通过参与UGC(用户生成内容)和社交分享,主动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
二、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一系列机遇与挑战。
首先,数字化技术使新闻传播更加高效和便捷,提高了新闻的速度和时效性,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
其次,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让新闻传播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订阅的频道和内容,提升了用户体验和忠诚度。
然而,数字化转型与创新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新闻传播变得更加碎片化和浅尝辄止,传统媒体的读者和广告收入受到了冲击。
2024年陕西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地市卷申论材料不全,题目解析来源网络,仅供参考一、给定资料1中提到“乡村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家,更是对乡村热爱并能挖掘本土文化的运营官”。
根据给定资料1,谈谈冯教授团队是如何当好这个“运营官”的。
(10分)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参考解析做法:1.心存敬畏尊重自然不打破自然风光。
2.行动而非授课了解当地情况。
就地取材建设“大椅子”,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3.受邀参观群众宅院。
洞悉物品摆放合理性,改造“生活美术馆”吸引目光提升群众自信。
4.探索“超越艺术”的路径,尊重当地而非治理与教导。
5.结合隐性与显性特征,寻回质朴精神家园保留自然原始风貌,建筑修旧如旧。
6.在历史遗存中挖掘“清池范式”,尊重当地文化以艺术介入乡,引导村民回归共建家园。
7.保留传统文化挖掘内涵,获得政府支持加入非遗项目。
开展时装秀,结合乡村特色和时尚风格与村民一起创造发现美和价值。
二、给定资料2中提到。
隆金公司虽然一直做的是配件,但是也成为了市场中的主角。
请你谈一谈为什么隆金公司能成为“市场中的主角”?(15分)要求:(1)紧扣材料,概括准确。
(2)要点全面。
条理清晰。
(3)不超过300字。
参考解析原因:在改革开放与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将一类小物品做到了行业顶尖:1.产品生产有严格的标准。
2.将自身硬实力与各类厂商软实力进行有机结合,同步实现精益化管理。
3.基于主业深挖细分领域。
向海外高端市场进行深度拓展。
4.关注产品质量与消费者生命健康。
坚持质量攻关组建质改团队。
收集问题并整改。
5.在发展中专注于坚持。
定位于“能发展的更好”成为行业核心。
6.积极申报政府项目,制定行业标准,得到政府与行业的肯定,提升经营质量管理。
7.建设智能化工厂,投入资金引入高端设备,打造自动化生产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8.依托各类研发平台,布局建设海外研发中心并与各大高校开展合作吸引培养人才,攻破技术壁垒谋篇布局新能源新赛道三、Y市拟基于江平县的做法,提出关于加强Y市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条例,根据给定资料3,草拟出该条例的主要内容。
2024年陕西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行政执法卷申论材料不全,题目解析来源网络,仅供参考,侵删,如有出入欢迎指出一、给定资料1提到,“乡村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家,更是对乡村有感情,并能挖掘本土文化特色的运营官。
请根据资料1谈谈冯教授团队是怎样当好这个运营官的(10分)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参考解析:探索超越艺术的路径,树立对乡村秩序、传统习俗和文脉传承的“膜拜”心态。
具体为:1.改变建设方式,就地取材建设聊天场所,从而接近、启发村民。
2.利用村民宅院,摆放收拾老物件,“打造家庭美术馆”。
3.回归本质的“根”的问题,保国原始景观,修旧古建筑外观,实现显性与隐性价值。
4.依托历史遗存,通过艺术介入乡建,打造循环完整的工程。
5.挖掘民俗文化内涵,重现古仪式,让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和乡村社会道德秩序的魅力。
6.利用生产工具和旧物件,结合时尚风格和乡村特色举办“T台秀”让村民展现艺术才能二、隆金公司虽然做的是配件,但也成为了市场中的主角。
请结合给定资料2,谈谈隆金公司为什么能够成为“市场中的主角”。
(15分)要求:(1)紧扣资料,归纳准确(2)内容全面,条理清晰(3)不超过300字。
参考解析一、注重产品品质。
1.制定严格程序,结合自身硬实力和软实力,精益化管理2.挖掘细分深度拓展市场:3.坚持质量攻关,组建团队、收集信息、实施改进确保产品质量。
4.申报并获得“市长质量奖”,提升公司经营和质量管理:5.保持专注,定位于能做更好的事情。
二、重视技术创新。
L以研发创新和技术迭代打造系列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2.建智能化工厂,投入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建设全自动数字化车间,实现降本增效。
三、培养技术人才。
L依托研发平台,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吸引创新人才;2.加强与知名高校产学研和就业合作,选拔培养人才。
四、发展环境极佳。
N市形成了制造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建立企业培育库,出台文件政策。
三、如果你是“给定资料3”中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请根据座谈会参会人员的发展内容,围绕非遗法实施的成效、不足和改进建议,写一份情况报告。
浅议陕台新闻评论节目传播方式创新本文论述了在广播电视融合的新背景下,新闻评论节目传播路径和方式的变化。
以陕西台《今日点击》节目的探索,提出了在全媒体时代,新闻评论节目要通过的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聚合资源,从而形成强势传播、占领舆论制高点的观点。
标签:新闻评论;广电融合;传播方式;样态创新;强势传播一、新闻评论节目概况新闻评论是一种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关心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提供解释,表明看法,直接反映媒介或作者的立场及态度,以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体裁或节目形态的总称。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当前传媒业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其兼具新闻性、评论性的双重特征,因此除了传递新闻,还能引导舆论。
电视评论节目以极具现场感极强的述评方式,为受众青睐,一直是各台下大力气投入的品牌节目。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最初产生于80年代中央电视台创办的《观察与思考》栏目,自《焦点访谈》起,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跨入新高点。
由此,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台同类节目一度百花齐放,节目的类型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三部曲”模式,还出现了访谈式、说新闻、论坛式的各类评论节目;其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继续发挥着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第三,节目的风格也日益鲜活生动,除了记者的现场述评、主持人评说、点评,现场的嘉宾、观众也积极参与,他们自由的交流观点,激烈争论和交锋。
电视评论节目日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另一方面,在评论类节目一片繁荣的背后,缺陷却日益暴露,如“重述轻评”,评说空洞无据;论证过程故事化,缺乏深度;节目过于理论格式化、不接地气……这些使得新闻评论节目失去了以往的鲜活,甚至一度呈现出日渐式微的发展态势。
同时,媒体自身日益激烈的竞争,也迫使评论节目不断改版创新,探索电视评论节目的生存发展之道已经迫在眉睫。
特别是新媒体时代,如何在众多媒体中一马当先,如何在众多评论节目中先声夺人,成为媒体探索的又一新起点。
二、广电融合带给新闻评论节目的挑战与机遇2011年,陕西广播电视整合的大幕徐徐开启。
报业垂直转型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谢东星刘俊来源:《传媒》 2016年第18期文/谢东星刘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笔者曾经是抱着这样的梦想弃医从文的。
如今,理想的色彩越来越模糊了,牟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好医网获得全国报刊融合创新案例30强,在第二轮现场路演后,跃迁到第12位。
甚至有不少专家认为,这12个案例就是中国报刊界融合转型的第一方阵。
笔者作为创办与运营者,心里不高兴是假的。
可转念一想,就感受到压力自外扑面而来、困惑自内冉冉升起,几乎没有品味、回味这份喜悦的好心情了。
目前的困局在于,媒体融合创新转型的核心是产业转型。
所谓的内容再造、流程再造、组织再造、机制再造,都是针对“中央厨房”这个关乎全局、只存在改得更好或较好、而不存在改活或改死的大命题来的。
医疗、教育、法律、家政、红娘、旅游、养老、体育……媒体能够把握的社会资源不过如此,垂直门类融合的从业者,不管走到哪里,不管走多远,都会被一个问题死死地盯着——你这能赚钱吗?你赚了多少钱?你明天可以赚多少钱?笔者以好医网为例谈谈“报业垂直转型的活法与死法”。
它肯定是不全面的,但笔者的主观愿望是真挚而恳切的。
为什么是好医网?在互联网上,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规范的公司,针对医疗和法律的服务都是有免责条款的。
医疗关乎到生命,法律关乎到人身自由和财务进出。
一个是命,一个是钱,对现代人来说还有比这更为重大的事情吗?这两类服务的另外一个共性就是,服务无法标准化。
以医疗场景为例,当一个人捂着小肚子走进诊室,同时向医生呻吟着“医生,肚子疼!”医生短短几秒的审视,获取的信息几乎是无穷的。
而在互联网上,病人一句肚子疼,医生连病人指的肚子是哪里都无法知道。
数据无法标准化,这个互联网可怎么玩?不好玩,可是还要玩。
大致有两类人在玩移动医疗。
一类是从医院和医生场景出来的,另一类是从电商互联网场景出来的。
前者属于资源型公司,后者属于技术型公司。
前者会因为技术匮乏而疼得流血,在互联网上左支右绌,艰难求生。
传统媒体的全媒体转型思路、创新与误区作者:郭鑫来源:《对外传播》2019年第09期伴随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传统媒体(通讯社、纸媒、广电)向全媒体转型成为必由之路。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互联网、客户端等全媒体资源要素,在媒体转型方面具有先天的平台优势和人力、资本、技术积累,如何将这些资源要素有机聚合,关系到在新一轮传媒竞争中能否继续保持权威性和行业领先地位。
本文借新华社澳门分社近来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尝试全媒体传播的案例,提炼一些实践创新的思路、举措,并归纳几类在新闻内容采集端可供避免的弯路、误区,希望对新华社正在进行的全媒体转型实践作些微薄的助益,并求教于同事和方家,以资在新闻实务中进一步改进完善。
一、转型思路: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从业态发展看,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正经历一个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过渡的阶段。
顾名思义,所谓“物理反应”,即试图将文字、图片、音视频、多媒体等各种发稿类型、线路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物理叠加,以整合成为全媒体的模式。
这在受众每日接收的资讯信息中已经常态化,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平台,文图视频叠加展现是构成新闻产品的基本要素。
所谓“化学反应”,是指多种媒体形式实现有机融合的全媒体传播形式,这里将“融媒”视为一种新的内容生产工具,新的制作手段。
各内容采集端无缝链接,没有媒介类型的明显区分(当然采编人员单体各有特长),根据内容、受众口味和大数据的反馈来有机构筑全媒体产品。
应该说,新华社的全媒体产品要素已经具备,但如同世界各大主流媒体一样,向全媒体转型的“化学反应”仍未完成。
从部门构架看,虽然有总编室、新媒体中心等机构统领,但内容生产流程中各部门、各分社业务领域仍相对分割独立。
在新闻产品生产方面,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传统发稿线路泾渭分明,“融媒”产品数量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笔者认为,新华社新采编系统、多媒体供稿平台、各大(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账号,同时建立类似“中央厨房”式的“融媒”部门,已经从供、需两端为新华社从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产生“化学反应”奠定了牢固的技术基础,未来在全媒体新闻产品生产方面大有可为。
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工作转型与创新思路作者:康丽娟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目前,人们更倾向于电子阅读模式,这给报纸编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让报纸编辑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被时代所淘汰这便需要创新报纸编辑工作模式,利用互联网来传播新闻。
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工作转型与创新思路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工作;创新一、新媒体时代下报纸编辑工作现状由于电子设备的快速普及,网络新闻的不断更新,使得报纸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传播新闻的渠道了。
并且由于网络新闻是实时更新的,使得报纸编辑工作的压力巨大,没有多少新的新闻题材,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报纸行业逐年走下坡路。
为了提高报纸销量,保证报纸行业的正常运作,报纸编辑工作者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报纸编辑工作者为编辑出高质量的报纸,必须要结合当前的新媒体和相关科学技术来进行编辑工作,从而保证报纸内容新颖、独特,这样才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于各种新媒体的兴起,新闻不再只是由报纸进行传播,任何人都能够爆料自己所了解到的新闻。
因此这便给报纸编辑者带来巨大的压力。
由此,报纸编辑者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提高报纸内容的质量,此外,由于报纸行业逐渐走向衰落,因此很多新闻编辑者都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基本上都是照搬其他新闻稿件,然后稍微做一些修改便发布新闻,这便使得报纸内容越来越枯燥,最终导致报纸行业的衰败。
二、创新报纸编辑工作的具体策略(一)合理利用互联网来进行报纸编辑工作报纸编辑工作者是报纸行业的决定人物。
因此,报纸编辑工作者必须要具有创新性思维,思想必须要与时俱进,同时也要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提高报纸内容的质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报纸销量。
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任何一个人都能够成为新闻的发布者,这便给了报纸编辑工作者巨大的压力。
因此,报纸编辑工作者必须要学习互联网知识以及新媒体的运作方式,然后将他们融入到报纸编辑工作中,使新闻内容更加新颖,进而提高报纸销量。
新时代报纸新闻记者的优化转型思路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新闻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传统的报纸新闻记者在这个新时代需要进行优化转型,以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下面是一些思路供参考。
新时代报纸新闻记者需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强调文字表达能力,然而在今天,记者还需要具备较好的摄影、视频拍摄和编辑、社交媒体运营等技能。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对多媒体内容的需求,提高自己的报道能力。
新时代报纸新闻记者需要注重深度报道。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的问题非常严重,观众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对于深度和复杂的问题不容易产生兴趣。
正是深度报道才能体现记者的价值和专业性,也是报纸媒体立足之本。
新时代的报纸新闻记者需要跳出短期关注点,关注深度问题,提供有思考和解读的报道。
新时代报纸新闻记者需要主动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人工智能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应用日益普遍,而且技术发展的速度也很快。
新时代的报纸新闻记者需要紧跟技术的发展,学习并运用新技术,以提高报道的效率和质量。
可以通过使用智能语音转写软件来提高采访记录的准确性和速度,通过数据分析工具来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背后故事等等。
新时代报纸新闻记者需要重视个人品牌建设。
传统的报纸媒体往往以媒体品牌为主,新闻记者的个人品牌并不太重要。
在新时代,个人品牌的建设愈发重要。
通过建立对读者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个人品牌,记者能够更好地与读者互动,更好地提升报道影响力。
可以通过建立个人博客、社交平台、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与读者保持互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新时代报纸新闻记者需要进行优化转型。
需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深度报道,主动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重视个人品牌建设。
通过持续优化和转型,新时代的报纸新闻记者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和互联网的挑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大数据时代下报业经营的转型和创新大数据时代下,报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转型与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传统报业正在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报业经营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报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报纸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持续下降,读者对于新闻内容的获取途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消费者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手机等数字化渠道获取新闻信息,这使得传统报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模式和战略规划。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传统报业必须要进行经营转型和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报业需要重视数据收集和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来获取消费者的行为数据和喜好偏好,从而更加精准地制定新闻内容和定位目标读者群体。
报业需要进行内容创新和提升。
在大数据时代,用户对于新闻内容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
传统报业需要从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报道、精品评论和专题策划,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行为数据和新闻内容进行关联分析,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传统报业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技术水平,加大对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技术投入。
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升报业的数字化管理、新闻生产和传播效率,从而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传统报业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和增加收入渠道。
从内容付费到读者定制、广告投放到数据分析,传统报业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和增加收入渠道,实现经营的转型和创新。
在大数据时代,报业经营的转型和创新需要面临很多挑战。
传统报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技术水平,加大对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技术投入。
传统报业还需要进行管理和人员结构的创新,培养一批懂得大数据技术和运用的人才。
传统报业需要面对来自互联网公司等新兴竞争者的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来进行内容推荐、广告投放等方面的创新,对传统报业形成了新的竞争压力。
新时代报纸新闻记者的优化转型思路作者:蒋六乔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1年第09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被应用在各领域中,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报纸作为传统媒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信息的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新媒体时代,以微博、各新闻客户端、社交平台为主的新媒体环境,让报纸新闻产生了危机感,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新闻记者必须不断优化转型思路,为新时代报纸新闻找到新出路。
一新时代传播技术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时代發展的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声光电技术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音频等内容以全新、可感知、可交互的形式呈现出来数字媒体技术特征,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主要有交五性、高效性、虚拟性和综合性。
交五性指的是数字媒体技术下,作品创造者与受众之间能够进行有效交流,受众可以反馈信息,创作者可以产生新的灵感;高效性指的是传播快速、信息资源更新快、创作效率高,在传播和创作上具有极大的便利性;虚拟性指的是通过场景模拟来增强视觉效果,场景的模拟能够使设计具有真实性和全面性;综合性指的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全面性,使用数字媒体技术之外的手段来完成目标,会有一定的不足,如时间上的缓慢,修改保存困难、手段单一、效率低等,数字媒体技术因其具有的多功能,能够呈现出相当的综合性。
二新时代报纸新闻记者面临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交互性高、形式多样,新兴的传媒技术在报纸新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报纸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都越来越低,报纸阅读和发行量逐年下降。
除此之外,在很多情况下,新闻受访者在知道采访人是报纸新闻记者后,会出现不配合采访或者拒绝采访的现象。
报纸新闻受到新媒体传播媒介的冲击是一方面,报纸新闻记者本身的素质与能力较低也是造成新时代报纸新闻发展受到影响的重要因素。
三新时代报纸新闻记者的优化转型思路提升思想高度和专业素质无论何种职业,具备专业素质和能力是保证工作能够长期且顺利发展的关键。
322021第05期 / 总第411期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彭雪枫将军创办的《拂晓报》也走过了83年风雨历程。
《拂晓报》记录了党的发展历史,承载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历史。
83年来,《拂晓报》始终坚持党报姓党,深植红色基因,牢记开门办报、服务大众的办报宗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传播手段,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百姓呼声、展示发展成就等方面,彰显了党报的使命和担当。
一、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铅与火的淬炼、铁与血的洗礼中成长、壮大83年前的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1938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军委任命彭雪枫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兼政委,率部向豫东皖北敌后挺进。
出征前夕,彭雪枫倡议创办一张支队机关报。
同年9月29日,第一张散发着油墨香的《拂晓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的一家农舍中诞生了。
彭雪枫在创刊词中说:“‘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要到来的意思。
军人们在拂晓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奋起,要闻鸡起舞了。
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
”彭雪枫十分重视《拂晓报》的教育性、斗争性和组织性。
他强调,政策是报纸的生命,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根据党的政策进行宣传。
在《拂晓报》创刊一周年时,他亲自写了纪念文章《〈拂晓报〉的产生和壮大及其今后的方针》。
彭雪枫在文章中指出,我们的新闻必须内涵充分的斗争精神,要努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根据党的指示撰写社论、专论,特别要写短而精的文章。
按照彭雪枫的要求,《拂晓报》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真实反映淮北地区群众武华峰 夏现法——拂晓报社赓续红色基因的探索与实践在创新中传承 在传承中坚守战争年代的第500期《拂晓报》共庆百年华诞 共创历史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大主题宣传征文报业传媒集团特约2021第05期 / 总第411期33 Column运动、政权建设的实际,成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有力工具。
大数据时代下报业经营的转型和创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报业经营面临着严峻的转型和创新的考验。
在传统报纸业中,新闻编辑、发行、广告、读者关系等环节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中转型和创新,已成为报业经营的当务之急。
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为报业经营带来了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的报纸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实时、多样化、个性化信息的需求。
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快速整理和分析,提供更加准确、丰富、定制化的新闻服务。
大数据技术还可以通过分析用户数据和行为,为报业经营提供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和盈利机会。
大数据时代下的报业经营面临着转型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需要报业经营者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和数据资源。
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复杂性和高成本,传统报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的转型。
大数据时代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也对报业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成为了报业经营者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报业经营者应加快技术和人才的引进,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报业经营者可以与大数据技术公司合作,共享技术和数据资源,实现技术创新和数据应用的双赢。
报业经营者还可以培养自身的数据分析团队,提高对数据分析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报业经营者应深入了解读者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新闻服务。
通过分析读者的兴趣和阅读行为,报业经营者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和精准的新闻推荐。
报纸也可以与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程序合作,利用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数据资源,提供更丰富、多样化的新闻服务。
报业经营者应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报业收入模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
报业经营者可以通过广告推广、付费订阅、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寻求新的商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大数据时代下报业经营的转型和创新是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大数据时代下报业经营的转型和创新1. 引言1.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每天都有海量的数据被产生和存储,这种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的趋势,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的需求,需要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处理方法来应对数据的高密度、多样性和高速度。
大数据不仅仅是数据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对数据的价值和意义的挖掘。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规律,从而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决策依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报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升报业的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将是报业经营转型和创新的关键所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报业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的经营模式和业务方式将会被重新定义和重塑。
只有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积极创新和变革,报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内容结束】1.2 报业经营面临的挑战报业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报业的盈利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传统报纸的读者数量和广告收入都在持续下降。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新兴的新闻传播媒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传统报业需要加快转型步伐,才能不被淘汰。
传统报业在内容更新速度、精准度和个性化方面也面临着挑战,读者对新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报纸需要更快地获取、处理和传播信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传统报业在大数据时代需要面对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只有不断创新和转型,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正文2.1 传统报业面临的困境一、传统报纸发行量持续下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报纸的发行量持续下降,很多人选择在网上获取新闻信息,导致传统报纸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减。
二、广告收入减少。
由于传统报业的影响力和读者数量不断下降,广告商对于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的兴趣也在减弱。
传统媒体的传承与突围--试谈陕西日报和陕西传媒网的融合共
进
焦永兴
【期刊名称】《新闻知识》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当前,全球媒体的生态环境瞬息万变,媒体融合、媒介融合成为世界传
媒业高度关注的前沿性课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出现,正在全球范围内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市场,传统媒体用户正在不断地分流,报纸更是如此。
而事实上,每一次新媒体的出现,都会对旧媒体形成一定冲击,同时引发旧媒体自我功能的调节,新旧媒体需要有一个比邻而居、择善而学、相促而进的过程。
在这一背景下,陕西日报传媒集团积极应对,搭建了全媒体平台--陕西传媒网,并通过党报视频化和官方微博等走出了一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动融合的新路子。
【总页数】2页(P79-80)
【作者】焦永兴
【作者单位】《陕西农村报》; 陕西传媒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传统媒体突围之路:融合跨界求发展——媒体融合与跨界发展高峰论坛侧记 [J], 左志新
2.媒体融合语境下的地方两会报道创新——以陕西传媒网2016年省两会报道为例
[J], 任虎鹏
3.主动设置议题报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兼谈《陕西日报》的做法和经验 [J], 高利
4.陕西日报召开融媒体中心授牌仪式暨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 [J],
5.如何在融媒报道的短兵相接中脱颖而出
——以陕西日报"战疫情"融合报道为例 [J], 林晓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优秀范文: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报业转型 (2) 优秀范文: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报业转型 (2)精选3篇(一)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指导发展的思想,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理念,也可以应用到报业转型中。
报业作为传统媒体之一,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实现报业转型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报业转型需要有整体发展的视野。
报业转型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转型模式。
要从内容制作、传播渠道、经营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使报业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报业转型需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
报业转型是面临新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在技术、内容、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保持报业的竞争力。
创新思维需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积极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提高整体竞争力。
再次,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报业转型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报业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发展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与时俱进。
最后,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报业转型需要有社会责任的担当。
报业作为主流媒体之一,承担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监督社会等重要职责。
在转型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新闻导向,传播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对社会负责,推动社会的科学发展。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报业转型是当前时代的需求。
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希望报业能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转型的可持续发展。
优秀范文: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报业转型 (2)精选3篇(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报纸这一传统媒体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这种变革的需求,报业必须进行转型。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报业转型提供引领和指导。
32013年第07期本刊特稿NEWS RESEARCH创新中坚守和转型——由陕西开展全省报纸传播创新案例评选活动引发的思考传统的传播模式对信息的传播和传媒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天也依然发挥作用。
但有的传播模式从传统变成陈旧,受众漠然视之,如果不能有效地实现与受众互动,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陕西开展的2012年度全省报纸传播创新案例评选,就是试图通过开展评选及延伸系列活动,在创新传播模式方面,进行示范性地探索,以引发报业对改革创新的紧迫感和强化走出报业困局的自信心,很有针对性和现实的意义。
这次评选过程中的系列活动有始有终,非常完整和有序,有良好的效应。
评选一开始就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导向性、新颖性、贴近性、可读性、影响力”五条标准。
这次评选非常强调创新,不同于以往各种类别或专项的好新闻评选,必须紧紧围绕报纸传播创新。
这在陕西是首次,在全国也未听说过有这种评选。
在愈演愈烈的同质化传播、报纸对受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弱的状况下,陕西报业开展这一活动,可以说抓住了当前报纸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也可以说为摆脱“报纸受众”困境找到了其中的一个切入点。
评选不是目的,只是作为提升报纸质量的一种手段,因此既要评选出来对相关单位和作者进行激励,更要对作品进行点评、分析,包括作者、发稿单位、学业界专业人士和媒体管理者都参与进来,将鲜活的案例材料,通过点评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和示范性作用的认识。
征集案例的过程、□ 范以锦评奖的过程、表彰及案例分析会的过程,都是采编人员和专家学者结合实践进行思考、探索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还计划选择典型案例和点评、分析文章结集出版,将个人和单位生产的精品变成业内的共同财富,这对各报业单位建立报纸内容生产产品引导激励机制,对激发采编人员的创新热情,对全省报纸传播创新的推动,都是大有裨益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经历两次重大转型,一是往市场化转型,二是往全媒体转型。
第一次转型尚未结束,第二次转型接踵而至,传媒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面对传统媒体之间的角逐和新媒体的冲击,报纸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谋求新的发展,成为业界、学界和管理部门关注的话题。
当今话题最为热门的莫过于往全媒体转型,这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是势不可挡。
但全媒体也只是个相对的概念,不可能样样都齐全,盲目地搞“大而全”或“小而全”,都有可能从一个困境陷入另一个困境。
转型不是追逐时髦,而是适合时宜的选择,不能置客观条件而不顾。
业界在转型中有一句话“不转等死”,同时还有一句话“早转早死”。
其实也不是时间快慢的问题,早转如果思路对,不应该成为问题。
如果无思路地乱转,肯定是找死。
对传统报纸来说,转型中有几点是必须厘清的:其一,报纸依然有生存的空间,不要以为很快就消亡了。
尤其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报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报纸还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在困境中还要发现亮点,寻找突围之路。
我们说转型,并非放弃纸媒的转型。
其实在报纸依然有较强的生命力,而转型模式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轻易把纸媒放弃是愚昧之举。
正确的做法是一方面积极、稳妥地在介入新媒体中转型,另一方面继续对传统纸媒进行坚守、创新和发展。
其二,要明确报业转型应以纸媒为依托,扎牢根基。
中国传统报纸的转型是在现有报纸还存在且还有较强生命力的前提下的转型,而不是完全地另立门路。
许多报纸在长期的经营中已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有的成为了品牌报纸。
这种品牌、影响力,对报纸介入新媒体的转型应视为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不能削弱,还要不断地强化,在强化中转型。
纸媒转型并非什么都靠自己来做、什么都从头开始,完全可以与已经做得好的新媒体企业合作,别人的优势要利用好。
反过来,别人愿意与一家报纸合作也正是看中了这家报纸的品牌和影响力的优势。
对传统纸媒的坚守,是纸媒转型的重要基础,不能把这个基础丢了。
其三,坚守不是守旧,“死守”难找活路,只有在创新中坚守才能有广阔的前景。
当传统的某些传播模式因陈旧而失效,旧的信息传播途径难以引起受众兴趣的情况下,其传播形态就有可能被众多用户抛弃而陷入尴尬。
目前纸媒呈现出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越来越明显,即便将来会有一批纸媒陷入困境而死亡,那也是比较守旧的本刊特稿NEWS RESEARCH纸媒先死,而对于勇于创新的媒体来说,生命力还很强。
在媒体环境日益碎片化、媒介渠道越发多元化的当下,如何抓住受众的认知度,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尤为重要。
毫无疑义,纸媒不论自身要延年益寿,还是在介入新媒体往全媒体转型中活得更好,都需要把原有纸媒的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这不只是应对当前困境的权宜之计,更是长远发展的策略。
传统纸媒的创新,业界一直在进行探索,包括进行内容创新、形态创新、机制创新、营销手段创新等。
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根据竞争环境、受众关注点的不断变化而调整创新策略。
在全媒体时代的全新的环境中,如何将自己的产品与受众之间找到有效的链接点,让受众以优质体验、感兴趣的方式接受纸媒发布的信息,需要传媒人去认真研究和探索。
陕西传媒业界和管理者正是从当今媒体的环境出发,根据受众的需求强调传播方式创新,将这一创新当作新时期纸媒发展的推动力。
这种创新既有对过去的内容创新、形态创新等的涵盖和继承,又根据新的情况拓展外延和丰富其内涵。
既然强调传播创新,当然要确立先进的传播理念,还要针对纸媒传播的问题,重视传播内容、传播形态、传播技术乃至报道模式、表达方式的创新。
过去常说的报道内容、报道角度、表现手法、版面语言等当然都包括进去,并根据当前的传媒竞争环境、新媒体的特点、受众接收信息的心理,探索与时俱进的创新途径。
说到底,检验创新是否成功最终还是要看传播效果。
任何传媒的成功传播,都离不开对自己的受众心理的把握,在创新与目标受众之间找到共通之处。
只有实现传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传播创新才能说是成功的。
这次评选出的案例,正是体现了这些方面的内涵。
《让真正有示范价值的案例为报纸传播创新引路》《传播创新——换一种方式做新闻》《回归新闻本体意义的创新——评点<走市边>与<小康圆桌会>》《传播创新的制胜之道——主动作为》等报纸传播创新工作的经验体会文章,已谈到了这一现实效果。
从这次各报业单位推荐的作品来分析,也可看出采编人员和报纸单位在这方面的确下了很大的工夫。
比如,《陕西日报》在要闻版以表格公示形式按月报道渭河陕西段市界断面监测结果,这是区别于一般文字报道的创新,通过这种报道形式的变化引起受众的关注,在纸媒的传播与受众便捷地了解信息之间有了良好的链接点。
《三秦都市报》连续报道《高唱“学雷锋” 45位客人忘了掏饭钱》,先以不同寻常的视角吸引公众关注,留下悬念让人感到此事不可思议;然后抓住人们期待将真相呈现的心态,在波澜起伏的追踪报道中,披露了事件的缘由,报道取得了圆满结局。
由《华商报》策划、倡议并推向全国的“一元关爱”凝聚大爱微公益慈善活动,报纸一改过去的传统套路,不仅是新闻的发现并报道者,也是由此引发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起者、参与者、推动者。
在传统媒体固有的传播方式受到新媒体前所未有的挑战的状态下,《华商报》的“奥运我提问”的报网互动、融合的方式,适应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纸媒传播方式创新。
在这次评出的13个案例中,展示的创新包括党报社会新闻报道模式;用老百姓熟悉的讲故事的样式写作;用新的视角观察问题做出深度;报人与受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联手对重大事件进行系列报道,等等。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重视传播创新的作品能把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归宿点放在受众群,有很强的贴近性、可读性。
作为报纸,如果能够通过一系列的传播创新,打造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内涵的新闻产品,传递给受众并引发他们的共鸣,将会重塑报纸的价值,让受众满意。
也只有这样,报纸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并在全媒体转型的浪潮中不迷失方向。
(作者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农村报》纪念创刊60周年座谈会隆重举行本刊讯 6月28日,“全国农报看陕西”大型系列采访启动仪式暨纪念《陕西农村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在西安举行。
原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力贞,原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席孙天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任贤良,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会长、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唐园结,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常务副会长、农民日报社副社长季林,陕西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雷一鸣,陕西日报社社长、陕西日报传媒集团总经理钟顺虎,原《陕西日报》总编辑张光,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尹维祖,陕西省报业协会会长李东升等领导,以及全国30家涉农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陕西各界人士参加了这一盛事。
座谈会上,任贤良代表陕西省委宣传部欢迎全国涉农媒体采访报道陕西,并向《陕西农村报》生日表示祝贺。
他希望《陕西农村报》继续发挥好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发扬优良传统,改进报道方式,唱响“三农”发展主旋律,报道陕西农民的心中梦,为全省“三农”工作科学、和谐、快速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雷一鸣强调,《陕西农村报》是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指导农村工作的党报,是《陕西日报》的农村版,是在陕西农村拥有最大发行量、最具权威性、最强影响力的涉农媒体。
他希望各家涉农媒体到陕西各地走一走,看一看,报道陕西“三农”工作的新亮点。
《陕西农村报》主编焦永兴简介了《陕西农村报》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愿景,并率领15位新记者,面对党旗、国旗进行入职前的庄严宣誓。
掌声中,任贤良将“全国农报看陕西”的旗帜授予陕西农村报,启动了该项活动。
( 陆文杰)4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