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做、行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观念变为现实)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 P43 (2)特点 A (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这首先是由决定的 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人(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体)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如仪器)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的制约 B (不是消极、本能活动)实践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C (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 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而是。
b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1)实践是认识的因为:(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因为: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3)实践是检验因为:(4)实践是认识的因为: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2008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8年物价涨幅目标控制在4、8%左右。
这个指标创出最近5年来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的新高。
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在8%左右。
这是我国连续第4年把这一目标定在8%左右。
这表明() 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⑥⑦ 3、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⑥ 4、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
(2)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3)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能力目标(1)能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能真正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能牢固树立科学的实践观。
(3)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培养尊重实践活动,积极投身于实践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教学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法学法:(1)教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案例教学法:针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采用大量的案例以及名人名言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归纳出案例体现的哲学观点。
读书指导法: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学法:自学阅读、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
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名人名言:荀子;陆游思考问题:这两个人的观点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两个人的观点说明了要全面了解事情,必须注重实践,导入本节课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讲授新课】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课题: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1、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联系实际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实践出真知【学习重点】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
凡是实践,都是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其一,实践具有。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它们都是客观的。
其二,实践具有。
实践是人们、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其三,实践具有。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发展着的。
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的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二是,三是。
其中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实践不断产生、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
(3)实践是检验。
只有把和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与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和。
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知识拓展,易混易错点::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学习目标: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学习重难点难点:实践的特点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三、主干知识梳理1.实践是人们改造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②实践具有③实践具有。
3.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和间接经验,来源只有一个。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④实践是认识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实践的发展。
易错易混知识1、实践决定于认识。
2、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6、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7、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四、典型例题1、(2011·南京学情调研)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社会性 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 D.历史性2、(2010·江苏·2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砍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3、(2009年广东高考文基16)“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表明: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4、(2010·新课标·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
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第六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笔: 审核:高二备课组
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识别实践活动与非实践活动,知道实践是什么?
2、列举实例,分析和区分实践的特点。
3、结合具体实例阐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能够区别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请结合《名师》P56—57页“核心讲练”部分认识以下内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学习过程
(一)目的:通过学习能够清楚识别实践活动与非实践活动,知道实践是什么?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实践的特点且加以区别。
1、知识填空,熟悉基本知识(参见《名师面对面》P54页)
2、结合预习,判断以下哪些活动属于实践活动(写编号)并试列出判断依据。
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⑵番禺区教育局举行“师德”辩论赛
⑶动物园的老虎表演跳火圈 ⑷2012年云南彝良泥石流的灾后抢险
⑸《沙湾镇2011年至20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⑹清洁校园
⑺学生在课堂上听讲 ⑻科学家探索和发现“反物质”
⑼老师在课堂上讲课 ⑽小行星撞击地球 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答: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试列出判断依据:
3、连连看,将相关的知识用线条进行连接。
并说明理由?
试写出连线的依据:
4、判断以下观点的正误(打“√”或“×”),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目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实践及其特点。
)
⑴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
理由:
⑵实践虽然是社会性的活动,但并不排斥孤立的活动。
()
理由:
⑶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盲目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
理由:
(二)目的:通过学习能够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能够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材料,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填空,熟悉基本原理(参见《名师面对面》P55页)
2、结合预习,分析以下观点或材料主要体现什么哲学道理?
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答:该观点体现
⑵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
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实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
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答:该材料主要体现
⑶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有300年之久一直是一种假说(是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
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必定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后来加勒确实发现了这个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学说就被证实了。
答:该材料主要体现
⑷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答:该观点体现
3、判断以下观点的正误(打“√”或“×”),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目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
⑴俗语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可见,人只有在失败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
理由:
⑵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一回事。
()
理由:
⑶科学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
因此可以用它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
理由:
4、材料分析题。
(目的: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四、自我检测(基础练习——《名师》P58——59页)
五、总结、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六、反思
记录本课预习时存在的问题:
总结本课学习后存在的问题: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答案
三、学习过程
(一)2、属于实践活动的有:⑴⑷⑹⑻⑼⑾
理由:明确几个关键信息——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物质性活动。
4、(1)错。
理由: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错。
理由: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
(3)错。
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正确认识作指导的实践。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二)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1)错。
认识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的获得不一定要经历失败。
(2)错。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
(3)错。
任何认识是否正确,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才能确定。
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因此认识本身无法判定自己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4、答:(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到输人血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人血带来惊人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工程,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