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化构件软件动态演化支撑框架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19.54 KB
- 文档页数:5
动态本体构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 引言1.1 动态本体构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动态本体构建是近年来信息学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它是指在本体知识库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演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环境。
动态本体构建的研究范围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
国内外学者们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国内,动态本体构建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一些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相关研究项目。
国内学者们在动态本体构建的理论框架、方法技术、应用领域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而在国外,动态本体构建的研究也蓬勃发展,一些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
国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在工业界得到了广泛应用。
动态本体构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有望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和机遇。
接下来我将对动态本体构建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方法技术、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更详细的综述和分析。
2. 正文2.1 动态本体构建的意义动态本体构建是知识图谱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利用本体表达形式对领域知识进行建模和表示,可以帮助计算机理解和推理领域知识。
动态本体构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表示与共享:动态本体构建可以帮助将领域知识以结构化的形式表示出来,使得不同系统之间能够共享知识,提高信息检索和推理效率。
2. 知识推理与智能搜索:通过构建动态本体,可以实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和推理,实现智能搜索和推荐等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3. 语义一致性与数据质量:动态本体构建可以帮助保障数据的语义一致性,减少数据冗余和错误,提高数据质量和准确性。
4. 领域应用创新与发展:动态本体构建为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支撑,可以促进各种创新应用的发展,推动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软件体系结构复习填空、判断:1.构件概念构件是指语义完整、语法正确和有可重用价值的单位软件,是软件重用过程中可以明确辨识的系统;结构上,它是语义描述、通讯接口和实现代码的复合体。
简单地说,构件是具有一定的功能,能够独立工作或能同其他构件装配起来协调工作的程序体,构件的使用同它的开发、生产无关。
构件分类方法:关键字分类法、刻面分类法、超文本组织法2.ADL的构成要素构件:是一个计算或数据存储单元,构件是计算与状态存在的场所,其自身也包含多种属性;连接件:用于建立构件间的交互以及支配这些交互规则的体系结构构造模块,它可以不与现实系统中的编译单元对应;体系结构配置/拓扑:描述体系结构的构件与连接件的连接图,它提供信息来确定构件是否正确连接、接口是否匹配、连接件构成的通信是否正确,并说明实现要求行为的组合语义。
3.动态软件体系结构概念动态性分为三类:交互式动态性、结构化动态性、体系结构动态性。
4.基于构件的动态系统结构模型:应用层、中间层、体系结构层5.Web服务模型(三种逻辑构件):一个完整的Web服务包括三种逻辑构建:服务提供者、服务代理和服务请求。
6.设计模式目录中对模式的分类根据模式的目标,可以将它们分成创建性模式、结构性模式和行为性模式。
创建性模式处理的是对象的创建过程,结构性模式处理的是对象/类的组合,行为性模式处理类和对象间的交互方式和任务分布。
7.体系结构驱动所谓体系结构驱动,是指构成体系结构的商业、质量和功能需求的组合。
它决定ABSD方法。
8.基于实现和说明的程序测试方法是否适用于对软件体系结构的测试。
不适用9.可用性概念可用性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比例。
经常用两次故障之间的时间长度或在出现故障时系统能够恢复正常的速度来表示。
10.SEI模型SEI将产品线的基本活动分为:核心资源开发(领域工程)、产品开发(应用工程)、管理。
11.框架分类及创建方式框架有三种建立方式:自顶向下,自底向上和混合方式。
软件工程(山东科技大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第一章测试1.软件是一种( )参考答案:逻辑产品2.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主要与两个方面的问题有关,它们是()参考答案:软件产品本身的特点与其它工业产品不一样,而且在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用的方法不正确3.开发软件所需高成本和产品的低质量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这种现象称为( )参考答案:软件危机4.在软件研究过程中,CASE是()参考答案:指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第二章测试1.以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中不属于演化模型的是()参考答案:瀑布模型2.下列关于原型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参考答案:原型必须是可以运行的,原型做得越复杂,说明开发团队的水平越高3.CMM提供了一个成熟度等级框架,下面哪一级不属于CMM成熟度等级()参考答案:优先级4.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利用预先包装好的软件构件(包括组织内部开发的构件和现存商品化构件COTS)来构造应用系统。
参考答案:对5.喷泉模型认为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是相互重叠和多次反复的。
主要用于面向对象方法中。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可行性分析的结论主要由以下几类()参考答案:其他都对2.需求分析中开发人员要从用户那里了解()。
参考答案:软件做什么3.需求分析是()。
参考答案:软件开发工作的基础4.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分析员要从用户那里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明确软件做什么。
()参考答案:对5.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在软件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软件可行性分析的依据。
()参考答案:错第四章测试1.为了提高模块的独立性,模块内部最好是()。
参考答案:功能内聚2.一个模块的()太大一般是因为缺乏中间层次,应当适当增加中间层次的控制模块。
参考答案:扇出3.模块的内聚性最高的是()。
参考答案:功能内聚4.模块的耦合性可以按照耦合程度的高低进行排序,以下哪一项符合从低到高的正确次序()。
参考答案:无直接耦合,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内容耦合5.模块划分的最重要的原则是模块独立性原则()参考答案:对第五章测试1.SA法的主要描述手段有( )参考答案:DFD图、数据词典、加工说明2.数据流图是常用的进行软件需求分析的图形工具,其基本符号是()参考答案:加工、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3.某系统软件结构如下图所示,该软件结构的宽度为( )参考答案:34.变换型的DFD图可看成是对输入数据进行转换而得到输出数据的处理,因此可以使用事务分析技术得到初始的模块结构图。
第一章1. 体系结构发现、演化、重用体系结构发现解决如何从已经存在的系统中提取软件的体系结构,属于逆向工程范畴。
由于系统需求、技术、环境、分布等因素的变化而最终导致软件体系结构的变动,称之为软件体系结构演化。
体系结构重用属于设计重用,比代码重用更抽象。
由于软件体系结构是系统的高层抽象,反映了系统的主要组成元素及其交互关系,因而较算法更稳定,更适合于重用。
2.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问题定义—>软件需求—>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设计—>软件实现3.评价软件体系结构的方法权衡分析方法(ATAM方法),软件体系结构分析方法(SAAM方法),中间设计的积极评审(ARID方法)第二章1. 建模结构模型:研究结构模型的核心是体系结构描述语言。
以体系结构的构件,连接件和其他概念来刻画结构。
并力图通过结构来反映系统的重要语义内容。
框架模型:与结构模型类似,但不太侧重细节,而侧重于整体结构。
动态模型:是对结构和框架模型的补充,研究系统大颗粒的行为性质。
过程模型:研究构造系统的步骤和过程,结构是遵循某些过程脚本的结果。
功能模型:认为体系结构是由一组功能构件按层次组成,下层向上层提供服务。
功能模型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框架模型。
4+1视图模型:逻辑视图、进程视图、物理视图、开发视图和场景视图逻辑视图主要支持系统的功能需求,即系统提供给最终用户的服务。
在逻辑视图中,系统分解成一系列的功能抽象,这些抽象主要来自问题领域。
这种分解不但可以用来进行功能分析,而且可用作标识在整个系统的各个不同部分的通用机制和设计元素。
在面向对象技术中,通过抽象、封装和继承,可以用对象模型来代表逻辑视图,用类图来描述逻辑视图开发视图通过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模型图和子系统图来描述。
进程视图侧重于系统的运行特性,主要关注一些非功能性的需求。
物理视图主要考虑如何把软件映射到硬件上。
逻辑视图和开发视图描述系统的静态结构,而进程视图和物理视图描述系统的动态结构。
系统架构师任务重大,需要了解客户需求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系统。
构件化的软件开发方法是系统架构师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及其应用,以及它对系统架构师的重要性。
一、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简介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是指将软件系统拆分成互相独立的构件,然后将这些构件组合在一起以构建整个系统的方法。
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将系统模块化的方式,使得系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维护。
构件化还能够提高系统的复用性和可扩展性,从而减少系统的开发时间和成本。
在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中,系统架构师需要首先对系统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系统的需求和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系统架构师需要设计和定义系统的构件,并确定它们之间的接口和通信方式。
系统架构师需要协调开发团队,确保各个构件能够按照设计规范进行开发,并最终集成到整个系统中。
二、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的应用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广泛应用于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中。
它可以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系统的复杂性,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系统架构师可以通过使用现有的构件库来加速系统的开发进程,同时也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系统架构师,我深刻理解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对于系统开发的重要性。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系统的复杂性,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也能够加速系统的开发进程,降低系统的开发成本。
我认为系统架构师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系统开发中。
四、总结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深入探讨了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及其应用在系统架构师工作中的重要性。
我们从简到繁地介绍了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的基本概念,并探讨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我共享了对于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希望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能够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在系统开发中的重要性。
产业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研究一个演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构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业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并构建一个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以深入解析路径依赖对产业变迁的影响机制。
本文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该分析框架进行应用,以期为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路径依赖,作为演化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描述了产业或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受到历史因素、技术锁定、制度惯性等因素的制约,从而难以改变原有发展路径的现象。
在产业变迁的背景下,路径依赖对于理解产业演进的轨迹、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路径依赖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分析了路径依赖在产业变迁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将路径依赖作为核心变量,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制度环境等多个维度对产业变迁进行综合分析。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该分析框架进行应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产业变迁过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产业变迁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深入探讨路径依赖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本文还将结合中国的产业发展政策和实践案例,分析如何克服路径依赖的制约,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本文将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践启示。
通过深入剖析路径依赖在产业变迁中的作用机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升级。
二、理论框架构建在产业变迁的研究中,路径依赖现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路径依赖,指的是某一产业或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制度设计、技术选择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发展路径,这种路径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自我强化效应,使得产业或系统难以摆脱原有的发展轨迹,即使面临更好的选择也难以改变。
因此,对于路径依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产业变迁的内在逻辑,也能够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模型与一个中国企业的案例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模型,并以一个中国企业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动态能力理论是现代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企业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通过内部能力的构建、重组和升级,实现持续竞争优势。
而知识模型则是理解动态能力演化的关键工具,它揭示了知识在能力演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本文首先回顾了动态能力理论和知识模型的相关研究,明确了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构建,提出了一个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模型,该模型整合了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四个关键过程,并强调了这些过程在动态能力演化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一个中国企业为例,详细分析了其动态能力演化的过程。
这家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和技术创新的挑战下,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内部能力,实现了从初创企业到行业领导者的转变。
通过对这家企业的深入剖析,本文揭示了其动态能力演化的内在机制和关键成功因素,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的贡献在于,不仅深入探讨了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模型,而且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这对于理解企业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指导。
二、文献综述动态能力理论自提出以来,已经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该理论强调,企业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其内部能力需要进行持续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和抓住新的市场机会。
这种动态能力不仅涉及企业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还包括企业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及开发新技能的过程。
在知识管理方面,动态能力理论指出,知识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核心要素。
企业通过知识的获取、整合、共享和创新,不断提升其动态能力,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这一观点得到了大量学者的支持,他们从不同角度对知识与动态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然而,尽管已有研究在理论上对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鲜有研究从实证角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
构件化软件工程构件化软件工程1. 什么是构件化软件工程?构件化软件工程(Component-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简称CBSE)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可重用的、独立的构件(Components),通过组合这些构件来构建软件系统。
构件是可独立开发和测试的软件单元,具有高内聚性和低耦合性,可以通过定义接口和约定来实现交互和通信。
2. 构件化软件工程的优势构件化软件工程有许多优势,主要包括:2.1 复用性通过构件化的方法,软件开发人员可以利用已有的构件来构建新的软件系统,而不需要从头开始编写所有代码。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开发效率,减少重复劳动。
2.2 可维护性构件化软件工程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可独立开发和测试的构件,每个构件都有清晰的接口和规范,可以被独立维护和更新。
这样,在软件系统需要进行修改或升级时,只要修改或替换相应的构件即可,不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2.3 可扩展性构件化软件工程允许软件系统的功能逐步扩展。
通过添加新的构件或替换现有的构件,可以实现对软件系统的功能增强。
这种灵活性可以帮助软件系统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2.4 可测试性由于构件是可独立开发和测试的,因此可以对每个构件进行单独测试,确保其功能的正确性。
这样,在整个软件系统的集成测试过程中,可以更容易地定位和解决问题。
2.5 提高开发效率通过构件化的方法,软件开发人员可以并行开发不同的构件,从而缩短软件开发周期。
此外,由于可以复用已有的构件,不需要重复编写代码,也可以减少错误的可能性,提高代码质量。
3. 构件化软件工程的关键概念构件化软件工程中有一些关键概念需要理解:3.1 构件(Component)构件是构件化软件工程中的基本单元,它是可重用的、独立的软件模块。
每个构件都有明确的功能和责任,并且可以通过定义接口和约定来实现与其他构件的交互。
3.2 接口(Interface)接口定义了构件对外提供的服务和接收的请求。
混凝土动态计算本构新模型一、本文概述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其力学性能和动态行为一直是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随着工程结构向着大型化、复杂化、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对混凝土材料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混凝土本构模型,虽然在静态或准静态条件下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预测,但在高应变率、强冲击等动态环境下,其适用性往往受到限制。
发展新型的混凝土动态计算本构模型,对于准确评估混凝土结构的动态性能、优化设计方案以及提高工程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新型的混凝土动态计算本构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混凝土材料的非线性、应变率效应、损伤演化以及多轴应力状态等因素,旨在更准确地描述混凝土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
通过引入先进的本构理论、结合实验结果和数值分析,本文详细阐述了新模型的建立过程、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以及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二、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中的材料,其动态力学特性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
动态力学特性描述的是混凝土在受到快速或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力学响应,这与混凝土在静载作用下的表现有显著的不同。
在动态加载条件下,混凝土展现出更高的强度和更脆的破坏模式。
这是因为快速加载导致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扩展速度加快,进而引发更多的裂缝产生和扩展。
动态加载还导致混凝土的应变率敏感性增强,即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混凝土的强度也会随之提高。
为了准确描述混凝土的动态力学特性,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动态本构模型。
这些模型通常基于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并考虑了应变率、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模型还尝试引入损伤因子来描述混凝土在加载过程中的损伤演化。
现有的动态本构模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模型在描述高应变率下的混凝土行为时可能存在误差;另一些模型则可能过于复杂,不利于工程应用。
基于Spring 的构件动态演化的构件动态演化机制机制仇书礼仇书礼,,初佃辉初佃辉,,孟凡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摘 要:针对Spring 开源框架不支持动态演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pring 的构件动态演化机制。
在设计开发模式上,对系统进行面向业务逻辑和配置文件的模块化划分,在体系结构上,引入演化代理,对模块间调用进行解耦,模块调用由实例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管理控制。
在Spring 框架中实现该机制,并通过计算Π值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机制可以使软件系统在运行期间实现演化,对系统效率基本无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构件;动态演化;控制反转;解耦;演化代理;实例注册中心Component Dynamic Evolution Mechanism Based on SpringQIU Shu-li, CHU Dian-hui, MENG Fan-chao(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 Weihai, Weihai 264209, China)【Abstract 】For the issue of that Spring, the open source framework does not support dynamic evolutions, this paper comes up with a component dynamic evolution mechanism based on Spring, from the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architecture of software system. This mechanism divides the system’s business logic and configuration files into many modules from the point of development mode. In the aspect of architecture, it leads in evolution agent to decouple the invoking among modules, while modules and their callings are managed and controlled uniformly by instance management center. This mechanism is implemented in the Spring framework, and it is proved by calculating the value of Π.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chanism can let system implement evolutions at run-time and does not influence the system efficiency. 【Key words 】component; dynamic evolution; inversion of control; decouple; evolution agent; instance registration center DOI: 10.3969/j.issn.1000-3428.2012.02.022计 算 机 工 程 Computer Engineering 第38卷 第2期 V ol.38 No.2 2012年1月January 2012·软件技术与数据库软件技术与数据库··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3428(2012)02—0069—03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TP311.51 概述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企业的灵魂、核心的业务应用系统必须迅速地适应需求变化,能够根据需求的变化快速响应需求,变更应用系统[1],同时,全天候的业务执行又要求企业软件能够7×24 h 地运行,这些都凸现出动态演化在企业软件系统中的重要性。
国际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基于演化论的理论分析框架介绍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区域经济韧性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区域经济韧性,即区域经济系统在面对外部冲击和内部压力时,能够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本文旨在通过演化论的理论视角,对国际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期为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和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演化论作为一种研究系统动态演化的理论框架,为理解区域经济韧性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演化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演化路径等问题,以期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述和理论模型的构建,本文旨在揭示区域经济韧性的演化规律和发展动力,为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1. 区域经济韧性的定义与重要性区域经济韧性,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概念,旨在描述和解释一个地区在面对外部冲击和压力时,如何调整、适应并维持其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这一概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各种外部冲击(如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气候变化等)频繁发生的背景下。
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以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经济政策。
具体来说,区域经济韧性可以被视为一个地区的“免疫系统”,它能够在面临冲击时,通过内部的自我调整和创新,恢复和维持经济的稳定。
这种能力包括了抵抗力、恢复力、重新调整能力和经济增长路径的创造能力等多个方面。
抵抗力指的是区域经济在面对冲击时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恢复力则是指区域经济从冲击中快速恢复的能力重新调整能力则是指区域经济在冲击后,能够重新整合内部资源、调整自身结构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的能力而经济增长路径的创造能力,则是指区域经济在遭受冲击后,能够改变原先的增长路径,开启新的发展路径,重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能力。
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的发展与应用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是现代建筑领域中的重要工具,它能够为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帮助。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
本文将对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的发展与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的发展历程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期的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是基于二维平面设计的,主要是通过手动计算和绘图完成。
这种软件的局限在于无法准确模拟三维结构,不能满足复杂建筑的设计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三维建模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通过引入三维建模技术,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可以更准确地模拟建筑结构,并提供全面的分析结果。
这种软件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和结构计算的标配工具。
二、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的功能和特点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具有多种功能和特点。
首先,它可以对建筑结构进行全面的力学分析,包括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强度分析等。
这些分析结果能够为设计师和工程师提供准确的结构参数和性能指标,从而优化设计方案。
其次,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具有快速建模和参数化设计的能力。
通过简单的几何操作和输入参数,软件可以自动生成复杂的建筑结构模型,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自动化设计。
这种功能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另外,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还具有可视化分析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通过三维视图、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可以直观地展示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和变形状态,提供更直观的设计反馈和决策依据。
三、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的应用案例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某高层建筑设计为例,通过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设计师可以快速建模并进行力学分析。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确定合理的结构参数和材料选择,从而满足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
在大型桥梁工程中,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软件工程进展的新方向——网构软件摘要网构软件是软件工程中一种较新的进展方向,其通过利用Internet散布式效劳的特性和其动态感知外部环境的能力,将Internet中的各类效劳动态的集成为最新的软件形态,以知足用户在应用中不断转变的需求,并能维持软件提供效劳的稳固性。
由于这一软件形态特有的特点,其开发进程也具有与传统软件形态不同的特性,本文通过对照网构软件与传统软件的特性、开发进程等,论述了网构软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良好的进展前景。
关键字网构软件 InternetWare一、网构软件的概念网构软件是973项目提的一个概念。
为了适应开放、动态、难控的网络环境的需求, 软件系统开始呈现出一种柔性可演化、持续反映式、多目标适应的新系统形态. 从技术的角度看, 在面向对象、软件构件等技术支持下的软件实体以主体化的软件效劳形式存在于Internet 的各个节点之上, 各个软件实体彼其间通过协同机制进行跨网络的互连、互通、协作和联盟, 从而形成一种与WWW 相类似的软件Web(software Web). 网络环境的开放、动态和多变性, 和用户利用方式的个性化要求决定了如此一种软件 Web 再也不像经典软件那样一蹴而就, 它应能感知外部环境的动态转变, 并随着这种转变依照功能指标、性能指标或靠得住性指标等进行静态(离线)的调整和动态(在线)的演化, 以使系统具有尽可能高的用户中意度. 咱们将如此一种新的软件形态称之为网构软件(Internetware),它具有自主性、协同性、反映性、演化性和多目标性等特点。
二、网构软件的进展中国软件工程最近几年来进展迅猛,可是关于西方来讲,很多人对中国软件工程的了解仍是一片空白或仅仅停留在“进展迅速”的概念时期。
1980年中国启动了软件工程的研究和实践,研究的进程和功效与国际趋势是一致的。
80年代开始了软件工程开发方式学的研究。
中国软件企业方才起步,还停留在手工作坊时期。
90年代以构件技术为表现开展前沿研究,成立了较为全面的软件环境。
基于构件的XX构软件组装技术分析1.前言从技术角度来讲,XX构软件是对传统软件的延伸,XX络环境特点与用户个性化体验这两大因素决定了XX构软件开发方法不再单一,开发结果不再一次成型。
如同一个新奇的有机生物体,能够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各种信息指标,实现静态调整和动态演化。
面临着在开发方法、开发过程和技术支持三方面的挑战。
基于面向对象技术而进展起来的构件技术,为XX构软件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2.XX构软件2.1 定义通常来讲XX构软件是传统软件在Inter-net平台下的延伸,是开放和动态XX络条件下的系统的一种抽象描述,此类软件不仅由一组分布在XX络环境下各个独立自主的节点以及具有主体化特征的软件实体组成,还包括用于支持这些软件实体进行协同互动的连接子;通过体系框架演化的方法来应对外部条件变化,内部程序适应、调整,从而达到能够在适宜的时间与空间,准确捕捉信息变化,以满足体验功能和服务质量的需求目标。
2.2 区别于传统软件的特点(1)自主性传统软件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是通过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而XX构软件系统中的软件实体具有高度的独立、适应性。
尤其是构件技术的应用,使其摆脱了传统软件继承的特点。
(2)协同性指支持这些软件实体进行协同互动的连接子将XX构软件系统中实体和实体之间实现静态链接与动态组合条件下的互动。
协同性改变了传统模式的单一静态模式。
(3)反应性指XX构软件根据数据变化准确捕捉信息、内部调整的特性;是在XX络条件下该软件的重大优势。
(4)演化性指XX构软件实现随时更新调整在线烟花的特点。
(5)多态性指在动态、开放的Internet环境下适应个性化的用户需求特点,区别于传统系统的孤立单一特点。
3.构件3.1 定义广义上分析,构件包括模块、软件框架、体系结构、设计模式等。
从要素角度分析构件(Component)作为一个对象,包括定义(代码)和接口。
程序员首先对对象进行明确定义规约,遵守一致的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