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有关收支科目核算调整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393.00 KB
- 文档页数:73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实施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行政单位办法》和《事业单位办法》)对维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保障行政职能履行、促进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尚未公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方法。
笔者拟就其涉及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处置收入会计核算予以探讨,以促进《行政单位办法》和《事业单位办法》的贯彻落实,为制定相关会计核算规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提供参考。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核算(一)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核算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偿使用收入具体包括:(1)行政单位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经审批同意,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所获得的收入;(2)行政单位附属机关服务中心等后勤服务单位,经审批同意,使用国有资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上缴的国有资产占用费收入;(3)行政单位未脱钩经济实体上缴的国有资产占用费等收入;(4)财政部门确认的其他有偿收入。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其他资金收入,包括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取得的不必上交财政的零星杂项收入、有偿服务收入、有价证券及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等在“其他收入”科目核算;《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规定,财政预算拨款收入及预算外资金收入以外的收入在“其他收入”科目核算;《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讲座》指出:“其他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上述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
如固定资产临时出租出借和变价收入、非独立核算的后勤部门服务性收入、报刊发行的劳务收入、利息收入等。
”(上述范围指“财政预算拨款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
根据上述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记入“其他收入”科目。
而《行政单位办法》则规定:“行政单位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所形成的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制度解读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分析◎文/童 盛摘 要:新《政府会计制度》于2019年开始实行,经过各单位的积极贯彻整改,已经呈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
基于此,文章指出新制度下各单位会计核算发生的三项变化,进一步提出了事业单位应当思索的关键点,并从核算步骤、配套机制、附注披露等六个角度入手,重点探析了如何保障新旧制度平稳衔接的举措。
关键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0 引言新制度的实施,使事业单位在资产及负债方面越趋透明,而且在其实施过程中结合单位工作业务增加多个核算科目,能使各项数据更为直观,并能够通过资产信息大致判断事业单位的运行状态。
同时,增加预算处理,改变整体核算框架,能够使形成的核算信息更具参考价值,进而实现各单位的统一核算、拓展处理范畴、调整报表,促使各单位核算系统发生变化。
1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变化1.1 核算制度的变化新制度是整合所有事业单位财会涉及的内容,对整个系统均有影响。
首先,事业单位的核算科目、财务报表及科目说明不再多次强调本单位的性质差异,并在开展通用项目的前提下,增加不同类型及级别单位记账所用的共性项目,同类事项采取统一方式处理。
其次,还应重新规定单位具体的核算内容,实际操作中采取集中处理。
1.2 核算内容的变化首先,核算科目中应加设应付应收等。
例如,涉及长期股权类的项目,单位应当使用权益法,若为自行开发则需以无形资产入账。
其余的基础设施、各类资产等均需做正常的折旧,以明确预算的各类数据。
其次,报表和有关附注都应实施细节整改,各单位需以制度条文中给出的格式进行附注,以完成单位各项财务数据的披露。
1.3 核算方式的变化首先,适当拉开预算及常规财务的距离,确保两项工作可独立开展,各自的工作内容也实施统一划分,以保持内部财会系统的合理快速运转。
常规财会人员需做好资产、负债等整个核算类别的管理,预算方面的工作则涉及相应的结余、收支等。
其次,单位的财会和预算会计实行不同的核算制度,同时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及性质的不同采用差异化的管理模式,确保核算管理的平稳优化。
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管理制度一
、收支管理制度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对收入、支出、资金运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其目的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确保收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透明度,促进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一、收入管理制度:
1. 收入的分类和登记:明确收入的来源和性质,将收入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登记。
2. 收入的核实和认定:对收入进行核实和认定,确保收入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3. 收入的登记和入账:对收入进行准确的登记和入账,确保收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 收入的管理和使用:对收入进行统一管理,并按照规定的用途进行使用。
二、支出管理制度:
1. 支出的编制和控制:对支出进行编制和控制,确保支出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2. 支出的批准和支付:对支出进行严格的审批、批准和支付,确保支出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3. 支出的监督和检查:对支出进行定期的监督和检查,防止支出的浪费和滥用。
4. 支出的登记和报账:对支出进行准确的登记和报账,确保支出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资金运作管理制度:
1. 资金的筹措和运用:制定资金筹措和运用的规定,确保资金的适度和安全。
2. 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对资金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和稳定。
3. 资金的使用和监督: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并按照规定的用途进行使用。
4. 资金的回收和结算:对资金的回收和结算进行管理,确保资金的及时回收和结算。
以上是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管理制度的一些基本内容,具体的制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
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制度的执行和效果。
事业单位财务收支业务管理制度是指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制度。
该制度旨在确保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规范、透明和高效。
一、会计核算制度:1. 事业单位应建立完整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基础、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报表制度。
2. 事业单位应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进行记账、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
二、预算管理制度:1. 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编制预算,并按照预算执行。
2. 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控制和执行管理,确保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三、收入管理制度:1. 事业单位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资格要求收取各类收入。
2. 事业单位应加强收入核算和管理,确保收入的合法、正确和及时入账。
四、支出管理制度:1. 事业单位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开展支出活动。
2. 事业单位应加强支出审批、备案和支付管理,确保支出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五、财产管理制度:1. 事业单位应建立财产登记、存放、使用和处置管理制度。
2. 事业单位应加强财产的管理和保管,确保财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六、财务报告制度:1. 事业单位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形式编制财务报告。
2. 事业单位应加强财务报告的审计和监督,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和准确。
七、内部控制制度:1. 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督等。
2. 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和监督,确保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和风险控制。
八、监督管理制度:1. 事业单位应接受上级单位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2. 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确保财务收支活动的规范和透明。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事业单位财务收支业务管理制度的内容,不同的事业单位可能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不同的具体制度,以确保财务收支活动的有序进行。
事业单位财务收支业务管理制度(2)第一条为加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合理组织收入、节约费用开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财务监督,使各项财务收支符合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促进我镇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制度。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科目变化新?会计制度?对现行制度下的科目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改良,新增、取消了局部科目,对个别科目名称进行了修改,同时全面完善了各科目核算内容、明细科目设置、确认计量原那么、所涉及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帐务处理等内容,为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操作提供了更为科学、全面的依据.一、资产类科目的主要变化〔一〕存货新制度下“存货〞科目核算范围扩大,具体核算内容包括原制度下材料、产成品及本钱费用科目核算的内容.改良了存货盘盈盘亏的处理方法:盘盈的存货,根据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实际本钱或市场价格确定入帐价值;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实际本钱、市场价格均无法可靠取得的,根据名义金额入账.根据取得存货本钱的资金来源〔区分财政补助资金、非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资金〕进行存货的明细核算和辅助登记.〔二〕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新制度将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按流动性划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相应设置了“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个科目.短期投资核算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主要是国债投资.长期投资核算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股权和债权性质的投资.新制度下,以货币资金取得长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增加投资同时, 再从“事业基金〞转到“非流动资产基金 -长期投资〞,替代了原制度下取得长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增加投资同时,再从“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转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三〕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新制度提升了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 〔原制度5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 〔原制度10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根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 单位价值虽未到达规定标准, 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治理.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升,原帐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局部要根据新制度转为低值易耗品.新制度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对除以下各项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四〕在建工程新制度新设“在建工程〞科目, 核算事业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和设备安装工程的实际本钱. 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帐、单独核算的同时,至少按月将基建相关数据并入单位会计“大账〞: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 核算由基建账套并入的在建工程本钱.〔五〕累计摊销新制度新设“累计摊销〞科目, 核算事业单位无形资产计提的累计摊销,但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无形资产除外.二、负债类科目的主要变化〔一〕短期借款、长期借款新制度将事业单位的借入款项按流动性划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相应设置了“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个科目.短期借款核算事业单位借入的期限在1年内〔含1年〕的各种借款.长期借款核算事业单位借入的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借款.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单位无力支付票款的,借记“应付票据〞,贷记“短期借款〞.〔二〕应付职工薪酬新制度未设置“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但设置了“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其核算范围涵盖了原账中上述三个科目的核算内容,并包括了原制度“其他应付款〞中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按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各种薪酬,包括根本工资、绩效工资、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并根据“工资〔离退休费〕〞、“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其他个人收入〞以及“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进行明细核算.〔三〕长期应付款新制度新设“长期应付款〞科目, 核算事业单位发生的归还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应付款项,如以融资租赁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跨年度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的价款等.三、净资产类科目的主要变化〔一〕事业基金新制度“事业基金〞不再设置“一般基金〞、“投资基金〞明细科目,核算范围与原制度相比发生了变化: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主要为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不再包括原制度中的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事业基金-一般基金中的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无形资产等内容.〔二〕非流动资产基金新制度新设“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 取消“固定基金〞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将原制度中的“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事业基金-一般基金〞中的无形资产、“固定基金〞等内容分别转入本科目下的“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明细科目.〔三〕专用基金新制度下的“专用基金〞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 主要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等.取消了原制度中的医疗基金、社保基金、住房基金等内容.〔四〕财政补助结结转新制度新设“财政补助结转〞科目, 核算事业单位滚存的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本科目应当设置“根本支出结转〞、“工程支出结转〞两个明细科目,并在“根本支出结转〞明细科目下根据“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 在“工程支出结转〞明细科目下根据具体工程进行明细核算.〔五〕财政补助结余新制度新设“财政补助结余〞科目, 核算事业单位滚存的财政补助工程支出结余资金.〔六〕非财政补助结转新制度新设“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 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 将原制度下的“拔入专款〞、“拔出专款〞、“专款支出〞三个科目取消,将其余额分析转入本科目.〔七〕事业结余新制度下的“事业结余〞科目核算范围较原制度相比发生变化:不再包括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 仅核算除此之外的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八〕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新制度未设置“结余分配〞科目, 但设置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本年度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情况和结果.四、收入、支出类科目主要变化〔一〕财政补助收入新制度将原制度中的“财政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的核算范围缩小为“即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拔款〞. 要求本科目应当设置“根本支出〞和“工程支出〞两个明细科目;同时在“根本支出〞明细科目下根据“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在“工程支出〞明细科目下根据具体工程进行明细核算.〔二〕事业支出新制度“事业支出〞科目核算范围较原制度相比发生如下变化:将原制度中的“拔出经费〞、“事业支出〞、“结转自筹基建〞三个科目统一归并到新制度下的“事业支出〞科目;将“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相关税金〞的内容,从原制度的“销售税金〞科目中剔除,并入新制度下的“事业支出〞科目核算;新增了根本建设支出、社保支出、住房支出等内容.新制度“事业支出〞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根本支出和工程支出.本科目应当根据“根本支出〞和“工程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层级进行明细核算.〔三〕经营支出新制度下的“经营支出〞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本科目应当根据经营活动类别、工程、?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等进行明细核算. 将“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相关税金〞的内容,从原制度的“销售税金〞科目中剔除,并入新制度下的“经营支出〞科目核算, 取消原制度中的“销售税金〞科目.〔四〕其他支出新制度新设“其他支出〞科目, 核算范围包括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现金盘亏损失、资产处置损失、捐受捐赠〔调入〕非流动资产发生的税费支出等.本科目应当根据其他支出的类别、?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等进行明细核算.其他支出中如有专项资金支出, 还应按具体工程进行明细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管理制度一、建立健全财务机构岗位责任制根据国家有关的会计法规,结合单位类型和内部管理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财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制定职责分明的岗位责任制。
岗位责任制包括:财务机构内部岗位设置及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对纳入会计集中核算的单位,必须设置财务管理员岗位)。
重点应当明确单位领导对财务机构的领导职责权限;财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权限;出纳人员的职责权限;其他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并在财务机构内部建立必要的内部牵制制度会计回避制度:出纳以外的人员不得经管现金、有价证券和票据;出纳人员应做好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工作;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兼任本单位的会计或者出纳;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其他主要负责人的近亲不得在本单位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的近亲属不得在同一会计机构担任会计工作;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其他主要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因执行公务发生的财务收支,本人不得审批。
二、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一)、现金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明确现金开支范围。
2、根据单位日常零星支出的需要,明确库存现金(或备用金)限额的管理办法。
3、明确各项现金收入账时间,制定控制坐支现金行为的管理办法。
4、建立库存现金的盘存制度,保证账实相符,并对可能发生的现金长短款的处理做出明确规定。
(二)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按照《支付结算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银行存款开户、使用以及销户的管理办法。
对出租、出借银行账户、签发空头支票及远期支票套取银行信用、公款私存等事项的处理办法应当明确。
2、明确核对银行账务的管理办法。
(三)、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1、单位应当加强与货币资金相关的票据的管理,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专设登记簿进行记录,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作者:肖峰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03期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公共财政管理核算的基础,2018年开始实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并在次年开始对相关会计制度加以落实,而该项工作的落实也对行政事业单位当中的会计核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简述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内容,阐述了部门预算常见业务应用,分析了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预算法》明确指出,政府部门应该将自身的全部收支都纳入预算当中。
而预算主要是由政府进行编制,在获得立法机关审批通过以后,实施的一种能够直观反映政府年度收支情况的计划。
但在落实预决算编制、组织、执行以及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收支分类科目作为相关依据,如此才能提高相关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而我国财政部门历经十余年探索,2018年开始实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并在2019年开始在政府当中正式实施会计制度,这在推动相关工作改进和完善的同时,也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一)政府收支分类的概念所谓的政府收支分类,实际就是按照特定的类别及层次对政府收支情况进行划分的工作,该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政府各项收支活动进行清晰、全面地反映。
属于较为基础的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会对财政预算管理科学性、规范性以及透明性造成直接的影响。
而从形式上看,分类就是根据相关标准在收支对照表当中对政府的收支计划进行分类的反映;其内容需要能够对政府收支结构和规模做出相应的计划与安排。
而具体的收支分类涉及到收入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以及支出功能分类等内容。
(二)政府收支分类的目的在政府当中落实收支分类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對政府各项收入进行系统的反映;而针对支出功能进行分类,是为了对政府的相关职能活动加以反映;支出经济分类,则将政府支出的方向及用途全面、规范地反映出来。
改革后的政府预算,更具有专业性、实用性、通俗性。
既充分满足了财政管理的要求,又具备简化实用的特点。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目录第一部分总说明第二部分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第三部分会计科目使用说明第四部分会计报表格式第五部分财务报表编制说明第一部分总说明一、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下列事业单位除外:(一)按规定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二)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制度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三、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
五、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按照本制度规定处理。
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不设置本制度规定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在进行账务处理时不考虑本制度其他科目说明中涉及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
六、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七、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运用会计科目:(一)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
在不影响会计处理和编报财务报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明细科目。
(二)本制度统一规定会计科目的编号,以便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查阅账目,实行会计信息化管理。
事业单位不得打乱重编。
(三)事业单位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或者同时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号,不得只填列科目编号、不填列科目名称。
八、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编报财务报表:(一)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
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管理制度简单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单位的收入管理,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保障单位健康发展,根据____和财政部有关规定,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单位的收入管理行为。
第三条本制度用于保障单位收入准确、及时计量和核算。
第四条收入是指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依法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第五条收入核算是指对收入取得的过程及其去向进行正确、系统、完整、及时地记录、反映和监督等一系列经济活动。
第二章收入的分类第六条单位收入分为。
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第七条财政拨款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第八条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
第九条上级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第十条其他收入是指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经营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第三章收入的确认和核算第十一条财政拨款收入的确认和核算(一)财政直接支付收入确认单位收到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时,按入账通知书中标明的金额确认收入。
(二)财政授权支付收入确认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时,按到账通知书标明的额度确认收入。
(三)财政实拨资金收入确认将资金直接拨入事业单位的开户银行事业单位在收到开户银行转来的收款通知时确认补助收入。
以实际收到货币资金确认收入。
(四)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设置“财政拨款收入”总账科目,设“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细科目,在基本支出科目下设“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两个明细科目。
财政补助收入年终余额转入“事业结余”,设“基本支出”、“项目支出”明细帐。
第十二条事业收入的确认和核算(一)事业收入的确认核算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单位取得的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应纳入预算管理或应缴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能直接计入事业收入,应根据上缴方式的不同,直接缴入财政专户或由单位集中后上缴财政专户。
事业单位收支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收支管理是一个关系到单位财务运作和资金使用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单位资金安全、合理使用资金具有关键的作用。
为了确保事业单位收支管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事业单位收支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和要点。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和目标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组织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为了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监督体系。
其目标是确保资金的规范、安全、高效使用,保护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止贪污、浪费和滥用资金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1.合法合规原则:事业单位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合法合规的资金收支管理。
2.科学分工原则:各个部门和人员要按照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做到各负其责。
3.严格审批原则:所有资金支出必须按照预算和相关审批程序进行,确保经费使用符合规定。
4.健全审计原则:建立健全的内部监控制度,定期进行审计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提高效益原则:事业单位要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避免浪费和滥用资金。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1.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明确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建立财务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责任制度。
2.资金收入管理制度:明确各类收入的核算和使用规定,建立财务收入管理和规定收入使用的制度。
3.资金支出管理制度:建立财务支出管理制度,规定资金支出的程序和标准,确保经费使用合理、合规。
4.资金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会计核算、财务报告、审计检查等内容,确保财务数据准确、真实。
5.资金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对各项资金收支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6.资金使用效益管理制度:建立资金使用效益评价制度,对各项资金支出进行评价,促进财务资源合理配置。
7.内部控制制度文化建设:定期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宣传教育,加强职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和遵守。
解读2022事业单位财务法规的变动介绍本文旨在解读2022年事业单位财务法规的变动,帮助读者了解相关政策的最新变化。
变动一:会计核算制度的调整根据最新的财务法规,2022年起,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将进行调整。
具体调整内容包括:- 强调准确核算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 强化资源配置效益评价,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变动二:财务报告的要求变更2022年起,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要求也发生了变更。
以下是新的要求:- 财务报告应当按照财务会计准则编制,并进行审计。
- 强调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方便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监督和评估。
变动三:资金管理的规定调整对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也进行了一些规定调整,以更好地保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加强对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管理,防范和打击财务犯罪行为。
- 强化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使用符合财务法规的要求。
变动四:财务监督和执法力度的增强为了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监督和执法,相关部门将加大力度,采取一系列措施:- 增加财务监督和审计机构的人员和经费投入,提高监督和执法能力。
- 对违反财务法规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维护财务秩序和社会公平。
结论2022年事业单位财务法规的变动主要集中在会计核算制度、财务报告要求、资金管理和财务监督方面。
通过这些变动,将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
以上是对2022年事业单位财务法规变动的简要解读,供读者参考。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报告日后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一、案例材料甲行政单位为中央预算单位,2019年从所在地地方政府部门取得专项补助资金200000元,记入“其他应付款”科目。
当年度开展业务活动实际使用该笔资金150000元,年末“其他应付款”科目相关明细科目余额为50000元。
预算会计未做处理。
2020年1月(假定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均未报出),甲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指出,上述会计处理错误,单位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专项补助资金应当作为非同级财政拨款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不能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进行核算。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二、案例分析及会计处理(一)案例分析根据《政府会计准则第7 号——会计调整》,本例中的会计差错属于报告日至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期间(2019年度)发生的会计差错,甲单位应当按照报告日后调整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因涉及资金变动,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均应就调整事项进行账务处理,并调整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相关项目金额。
具体而言,甲单位应按照《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释第3 号》进行以下会计处理:1.在发生调整事项的期间进行账务处理:(1)涉及盈余调整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盈余调整”科目核算。
调整增加以前年度收入或调整减少以前年度费用的事项,记入“以前年度盈余调整”科目的贷方;反之,记入“以前年度盈余调整”科目的借方。
(2)涉及预算收支调整的事项,通过“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非财政拨款结转”、“非财政拨款结余”等科目下“年初余额调整”明细科目核算。
调整增加以前年度预算收入或调整减少以前年度预算支出的事项,记入“年初余额调整”明细科目的贷方;反之,记入“年初余额调整”明细科目的借方。
(3)不涉及盈余调整或预算收支调整的事项,调整相关科目。
2.调整会计报表和附注相关项目的金额:(1)调整报告日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末数或(和)本年发生数。
(2)调整事项发生当期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或(和)上年数。
最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超级实用)第二部分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负债类三、净资产类四、收入类第三部分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一、资产类1001库存现金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的库存现金。
二、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现金管理的规定收支现金,并按照本制度规定核算现金的各项收支业务。
三、库存现金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一)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取现金,按照实际提取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将现金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实际存入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 科目,贷记本科目。
(二)因支付内部职工出差等原因所需的现金,按照实际借出的金额,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本科目;收到出差人员交回的差旅费剩余款并结算时,按照实际收回的现金金额,借记本科目,按照应报销的金额,借记有关科目,按实际借出的现金金额,贷记“其他应收款”科目。
(三)因开展业务等其他事项收到现金,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因购买服务或商品等其他事项支出现金,按照实际支出的金额,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事业单位应当设置“现金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
每日终了,应当计算当日的现金收入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账款相符。
现金收入业务较多、单独设有收款部门的事业单位,收款部门的收款员应当将每天所收现金连同收款收据副联编制“现金收入日报表”,送会计部门的出纳人员核收;或者将所收现金直接送存开户银行后,将收款收据副联、“现金收入日报表”及向银行送存现金的凭证一并交会计部门的会计人员核收记账。
五、事业单位有外币现金的,应当分别按照人民币、各种外币设置“现金日记账” 进行明细核算。
有关外币现金业务的账务处理参见“银行存款”科目的相关规定。
六、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实际持有的库存现金。
1002 银行存款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存款。
ACCOUNTING LEARNING97《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的资产收支核算变化及完善建议薛文莉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国库支付中心摘要:《政府会计制度》的全面推行,对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开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财务人员在熟悉《政府会计制度》内容的基础上,还要立足于本职工作,以及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做好资产收支核算工作,在实现资产合理配置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为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发挥、持续深化改革提供物质保障。
本文首先概述了《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事业单位在资产核算、收支核算方面出现的新变化、面临的新问题,随后基于个人工作经验,从严格审批流程、加强预算管理、完善内部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资产核算;流动资产;预算管理引言2019年开始全面推行的《政府会计制度》,成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动力。
虽然制度已经全面推行,但是对于财务人员来说,工作方法、思维习惯的转变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如何做好新制度实施后的资产收支核算工作,就成为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深入剖析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在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核算方面,以及收支核算方面的具体影响,然后提出应对策略。
以提升资产收支核算水平为契机,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发展的持续进行。
一、事业单位实施《政府会计制度》后资产核算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一)资产核算的变化1.资产核算总体的变化在新旧会计制度转换之后,事业单位资产总额的核算结果没有出现变化,但是在《政府会计制度》下,资产科目的分类更加清楚,原来许多笼统和模糊的资产科目被进一步细化,让每一类资产的金额更加清晰。
在资产金额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固定资产金额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例减少,相应的存货金额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则有一定幅度的提升。
除了上述几点明显变化外,在核算的工作量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在制度更新以后,事业单位需要对所有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使得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