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意义 (2)2. 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二、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 (4)1. 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6)2.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的问题 (7)3. 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 (8)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教学改革目标 (9)1. 强化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结合 (11)2.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12)3. 推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13)四、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14)1. 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15)1.1 选用具有职业导向的教材 (16)1.2 设置模块化课程 (17)1.3 引入实验实训课程 (18)2.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施 (19)2.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20)2.2 实施项目教学法 (22)2.3 开展情景模拟和案例教学 (23)3. 教师素质的提升与考核机制改革 (24)3.1 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训练 (25)3.2 建立常态化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 (26)五、改革实践成果评价与反馈 (28)1. 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技能能力 (29)2. 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提升 (30)3. 教师教学反思与改进的实施情况 (32)六、结论与展望 (33)1. 总结与反思 (34)2. 未来改革的发展方向 (35)一、内容概览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深入实施,传统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篇文档旨在探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
主要内容包括:分析传统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不足,并结合案例阐释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冲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方向,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改革等;以某校某专业为例,阐述具体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案例,并分析其成效;最后提出基于实践经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和展望。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摘要:“3+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从“3+1”的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研究“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体系高等院校不但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其中“3+1”模式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即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训练,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3+1”创新教育模式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影响力,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
教育必须与产业同步,高校必须与企业联合,填平鸿沟无缝对接,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完成3年以专业课程学习后, 第4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集中进行专业实训,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整套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设计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开发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了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论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措施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定义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很多高校在积极探索和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但改革力度不够,推进速度仍远远滞后于不断快速发展的社会与市场需求。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
当务之急,应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伐。
1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以能力培养、社会岗位需求为中心,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知识本位。
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造成学习内容繁多无法抓住重点,学习知识陈旧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等现状。
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还造成了教学形式更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摒弃了学生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教与学关系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由于偏重学科体系或知识体系而设置的专业及课程与社会及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从而造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无法与一流高水平大学相提并论,而技术水平能力又不及职业院校。
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劣势或者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2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为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内容。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注重确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合理的专业、课程,采取相应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
理论研究应贯穿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形成从培养目标到培养模式研究、从教育体系到管理机制研究等一系列理论研究。
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构建科学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以学生为本,能力培养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依托行业背景,紧密结合企业现状及发展需求,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2017年5月,第三次豫沪战略合作对接活动期间,上海市教委与河南省教育厅签订教育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洛阳理工学院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合作,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型大学。
[1]高等教育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应结合教育内涵进行教育教学新模式研究。
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就是人才供需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这也是教育“十三五”规划的一个战略任务。
一、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发展概况(一)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背景在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欧洲发达国家及时从高等教育的层次和形式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通过教育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匹配,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一部分学术型大学纷纷转型,涌现出一大批应用技术型大学,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所对实体经济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80年代后期是各国应用技术大学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各国人均GDP迅速增长的时期。
瑞士、芬兰、德国、英国等国的人均GDP不断提高,在1990-2000年各国的人均GDP开始跃入3000美元左右。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变革的动力源。
[2](二)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背景我国经济转型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结构与形式也在历经重大变革。
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通过中外高等教育的差异对比,借鉴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创立及办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近五年来,我国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上不断调整与创新。
1.转型特殊期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邬大光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中谈到,必须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职业能力培养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教育的重要问题。
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其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不仅关乎学校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学校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学校的教育现状,还能为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入研究,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2 研究意义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毕业生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探讨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和挑战,以及提出提升职业能力的有效措施,旨在为高校教育部门和相关领域的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发现问题和瓶颈,为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提供指导和思路。
2. 调查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探究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和互动机制,有利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产教融合机制。
3.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助于引起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注,促进各方共同努力,共同解决共性问题。
4. 探讨提升职业能力的有效措施,为高校教育部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研究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将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人才培养的五种方式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省鸡西高校经济系以培育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培育同学解决现实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力量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核心竞争力,走产学研结合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以服务社会和充分就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
为实现毕业生百分之百就业,鸡西高校经济系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究与实践,该专业2021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
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究出能够达到毕业生全部就业并适合于我系进展的人才培育模式,即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育模式,几年来,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办学成效。
一、就业导向型人才培育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就业导向型人才培育模式的指导思想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高职教育方针,坚持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办学力气,推行素养教育和就业教育;以提高人才培育质量为根本,以深化教学改革为中心;以服务企业为宗旨,遵循高职教育进展规律,实施开放教育;加大体制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力度,构建敏捷多样的人才培育模式,探究新形势下就业模式的新途径,为企业培育大批高素养的经营管理特地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该模式是实现充分就业人才培育模式胜利的探究与实践。
2.就业导向型人才培育模式的基本原则在实施就业导向型人才培育模式时,我们主要坚持面对市场、适应社会需要和有用型、多力量全面培育两个原则。
学校要真正做到面对行业和地区办学,适应经济进展和就业市场实际需要,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育合格的高职人才并办出特色,就必需到企业中去寻求合作,开展调查讨论,了解快速变化的企业动态,把握企业的人才需求,依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和教学内容。
二、就业导向型人才培育模式的意义就业导向型人才培育模式的详细实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能弥补课本学问落后于社会进展的不足,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同步。
二是它突破了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到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层次合作,使企业参加学校人才培育方案和人才培育过程,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接受高等教育。
传统的本科教育由于其学制较长,费用较高等因素,导致一些学生无法进入本科院校接受高等教育。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科高职教育应运而生,为那些无法接受本科教育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专科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学制较短,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专科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差异,人才培养问题成为现实中的难题。
下面我将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专科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加强交流与合作。
这种交流与合作可以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专科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开展课程共建共享的模式,即将一些实用型的课程共同开设,并开放给两类学生选修。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消除专科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之间的差距,实现衔接。
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
传统的本科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专科高职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这就要求专科高职教育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实训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也要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场景,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还应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
专科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政府要加大对专科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投入力度。
专科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提高国家人力资源供给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这两种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的建设水平,为专科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提供充足的支持和保障。
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等对策,可以促进专科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潘一马贵阳孔祥慧蔡家铁杨双春来源:《大学教育》2020年第11期[摘要]论文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剖析,分析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从强化德育人才的培养、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提出“德育与能力培养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应用于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中,对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法和效果进行介绍,为其他院校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德育特色;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1-0172-03一、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
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学生课堂听课效率不高,其课堂知识掌握程度远不如十几年前的学生,当然并不是现在的学生笨,而是社会在发展,社会环境在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有所变化,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有些学校进行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台湾铭传大学的“成果导向、学用合一”培养模式等等。
不同培养模式的层出不穷,也体现出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迫切程度 [1-3]。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需要改革,主要是由于它存在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之处。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并不多。
企业需求的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掌握了很多理论知识却对实践一窍不通的理论型人才。
此外,存在德育教育不足,学校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但忽略基本职业道德的培养;很多专业培养的学生缺乏专业能力,培养出的学生也没有体现出本专业的鲜明特点,甚至有些专业的培养计划都很接近,造成学生适应社会与满足企业需求的能力不足,从而使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得不到企业认可,企业即使接收了还要花费不少时间对新入职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来提高其职业综合素养。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摘要:产业学院作为促进高职院校教育链与创新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相融合的新形式,极大的推进了高素质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课程及教学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质量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近年来,高职院校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深入,产业学院应运而生。
建设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新形势下,主动适应新业态、新趋势,进行资源整合和推动高职教育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有效措施。
【1】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提出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等指导思想。
【3】2020年7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现代产业学院要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4】如何更好地发挥产业学院的独特优势、实现产业链与专业链的有效融合,促进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的意义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元主体的教育平台,是校企紧密融合、利益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不管从治理理念、组织架构还是运行机制的角度都对一般性松散型校企合作模式本质的改进,对解决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稳定性差、教学质量不理想、产教融合难以推进等深层次问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及区域产业。
同时,由于产业学院是由政、企、校多个教育主体共同办学,其多元化教育体系显著提高了各方面资源整合应有的深度及广度,也极大的提升了各个教育主体相互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了各种资源与各类主体相互间的契合,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教育链与创新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会计专业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一般课题,课题编号:2017C137)的研究成果之一。
应用型院校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刘春苗(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64)【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了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随后通过制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质量监控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尚且处于社会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阶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新型人才培养提出较高的要求。
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之中,人力资源质量的权重随之增加,所以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有效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寻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为重要。
一、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特征在应用型院校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同目标同目标主要是指学校之间在相互合作契约的条件下,对人才培养层次的认可。
在“一体化”人才培养中,本科是最高的学历层次,也是属于一种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其次是中职、高职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此作为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各学校之间在相互合作契约的条件下:“一体化”的具体表现在学习上的一体化,例如:2(中职)+2(高职)+2(本科),2(中职)+3(高职)+2(本科)等,也是指课程一体化,例如:对相关专业的方向进行培养,对相关课程进行“接力性”或者“系统性”等。
一体化培养的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一定的“弹性”,虽然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跨越中职、高职、本科三个学业区,随后通过升级考试来进行淘汰,选拔人才,并对相关人才进行分流,但对其培养的目标仍然是本科,这是目前“一体化”学生学历的目标。
(二)多主体多主体主要是针对办学主体而言。
专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类型,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一模式,必须具有其独特的构架。
笔者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大批不同规格和层次的人才。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1]“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主要办学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2]。
因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人才的涵义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3]。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4]。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5]。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
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术,也是创造性技能。
这里所要求的“技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不仅包括经验技术,也包括理论技术。
19世纪前,技术仅指技能与工艺,主要依据经验积累而成,至19世纪,技术的科学化、理论化是现代技术的最大特征,到20世纪,技术的性质和功能愈显明确。
过去的技术多指生产工艺,现在扩展到营销、管理和服务等多种领域的“手段和活动”[6]。
由此可见现代技术除物质技术外还包括非物质性的技术。
这里重视审视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由于以往构成技能型人才劳动的主要成分是动作技能,因此,技能型人才一般由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技能型人才的劳动组成中的主要部分不再是动作技能,其智力成分不断增加,因而高级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日趋接近。
所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都应该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目标。
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亦可称“银领”。
无论是技能还是技术都是为了应用,而且也只有得以应用才有意义。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在培养目标上:高职高专培养的是掌握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职业(或专业)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2. 在知识的构建上:高职高专是为学生搭建定性强的技能模块,以“够用”和“实用”为限,以构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
围绕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
3. 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高职高专是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培养学生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重点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
4.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上:高职高专是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技能型和实用性特点。
其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训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三、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内容
根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地方性,生源的多样性特点,以遵循教育规律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不同学生合理发展为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索针对岗位群需求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专业,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建设师资队伍等,既培养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和工程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又培养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7]。
(一)课程设置
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设置是进行该类型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其结构是否连贯、课程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后续的教学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