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九年级必修)
- 格式:doc
- 大小:2.17 KB
- 文档页数:1
【九年级】《诗经》两首《诗经》两首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1.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九年级诗经两首知识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初中语文九年级的教材中,选取了《关雎》和《蒹葭》两首经典之作。
以下是对这两首诗的详细知识点梳理。
一、《关雎》(一)诗歌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诗歌主题《关雎》是一首爱情诗,描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的爱慕和追求。
全诗通过对雎鸠鸟的和鸣、河边采摘荇菜的劳动场景,以及男子的思念、追求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真挚。
(三)诗歌结构1、第一章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
2、第二章通过描写淑女采摘荇菜的优美姿态,进一步加深了君子对她的向往。
3、第三章写君子追求淑女而不得,夜不能寐,表现了他深深的思念。
4、第四、五章则描绘了君子想象与淑女成婚时的欢乐场景,通过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达了他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四)表现手法1、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下文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2、重章叠句:全诗多次重复“参差荇菜”“窈窕淑女”等词句,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深化了主题,表现了男子对女子情感的执着和坚定。
3、心理描写:“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细腻地刻画了男子求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五)重点词句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形容女子体态美好,“淑女”指善良美好的女子,“逑”指配偶。
这句话是说美丽善良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形容荇菜长短不齐,“流”指摘取。
3、“寤寐思服”:“寤”指醒时,“寐”指睡时,“思服”指思念。
4、“琴瑟友之”:“友”指亲近。
二、《蒹葭》(一)诗歌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九年级诗经两首课件导语:《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九年级诗经两首课件,欢迎阅读参考。
九年级诗经两首课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2、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3、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重点】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难点】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新课】一、导入从唐诗宋词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辉煌地位说起,导入对古体诗、近体诗及词的介绍,介入教学。
二、整体把握1、关雎: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懑了晶莹洁白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水中坻”,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其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技能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诗》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黑板板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二首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解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汉之前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民间歌谣,“雅”指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指宗庙祭祀乐歌。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其思想内容(1、反映奴隶们对剥削压迫的不平;2、反映当时的婚姻生活;3、反映当时的战争徭役等。
)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两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
让我们通过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
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3.学生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