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9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心部】第二篇心部一、心的生理原文:心藏神,为君火。
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
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语释: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反映。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
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而主要由心来主宰,故称“心藏神。
”《灵枢·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神之所舍也。
”心居膈上阳位,属火,又心为君主之官故心火为君火。
心包络,心包是心的外膜,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通路,故称心包络。
为心的外卫,有保护心的作用,能代心受邪。
同时还有执行心主命令的作用,因此,《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膻中者,心主之官城也”的记载。
《灵枢·邪客篇》又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邪弗能容也。
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主包络。
”心为君主,心包能相其君以行令也,故为相。
心为君火,则心包络为相火也。
主血:即指“心主血脉。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痿论》亦说:“心主身之血脉。
”血脉是指血液和脉管的总称。
血液是运行于脉管中赤色的液体,是维持生命和营养人体的主要物质,脉即脉管,是裹存和运行血液的隧道。
心主血脉,是指心脏具有主管和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功能。
心的这一功能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作用来完成。
主言:心主语言,言为心声。
言语是表达思维意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受着心神的主宰和控制。
又心与舌关系密切,“心开窍于舌”,心的别络上系舌本,心的气血上通于舌,以保证舌的正常,令舌体柔软灵活,语言清晰。
若心有病变,则舌体出现异常变化,如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则舌体强硬,语言不利。
主汗:汗为津液所化生,是津液被阳气蒸腾气化后,发散于体表的液体。
血也是津液所化,故有“汗血同源”之说。
血为心所主,故心又主汗,亦称“汗为心之液”。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张元素,字洁古,晚号洁古老人,是我国著名医学流派易水学派的开山鼻祖。
张氏对祖国医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在撷取前贤诸家之长的基础上,复通过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把药物的使用与脏腑的标本寒热虚实的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脏腑辨证论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就是这一体系的结晶。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心部心藏神,为君火。
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
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诸痛痒疮。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大黄。
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
血:丹参、丹皮、生地黄、玄参。
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
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
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
本热寒之。
泻火:黄芩、竹叶、麦冬、芒硝、炒盐。
凉血:生地黄,栀子、天竺黄。
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小肠部小肠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
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颔肿,口糜耳聋。
实热泻之。
气:木通、猪苓、滑石、瞿麦、泽泻、灯草。
血:地黄、蒲黄、赤茯苓、牡丹皮,栀子。
虚寒补之。
气:白术、楝实、茴香、砂仁、神曲、扁豆。
血:桂心、延胡索。
本热寒之。
降火:黄柏、黄芩、黄连、栀子。
标热散之。
解肌:蒿本、羌活、防风、蔓荆。
辩心脏病证并方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
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耎(ruan,软)意为祛弱)。
百家讲坛《大国医李东垣》笔记大国医——李东垣01:特立独行李东垣金末元初的名医,创立的补中益气汤流传至今,出身富贵之家,洁身自好,为什么突然决定学医呢?金代时,张元素,在当时是名医,非常有影响力。
一天,家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他正看书,有人来报,少年求见。
请进,可是一进屋,张元素吃惊,脸上神情异常端庄,有与年龄不相衬的成熟。
问他,你来找我什么事?这人看着他说,我要学习你全部的医术。
他又吃一惊。
少年又招手,随从拿来重包放在桌子上。
打开,所有人愣了。
全是金子。
少年跟他说,这是我的学费。
这个人是谁呢?为什么这样?这就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
晚年号东垣老人。
李东垣一出场,大家会有印象,他有钱。
这个少年为什么这样有钱?因为他出生在富有的家庭。
世以资雄乡里。
世代以有钱称雄乡里。
富了好几代了。
有传说,说他家有钱,祖上曾是读书人,但是一天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有钱了。
夜坐时,地下冒出美女来。
李的祖上没害怕还聊了起来,聊得不错,结果这美女坐近了他。
他不干了,她准备回到地上时,他问他来自何方?她提笔写下几个字。
后来,他看古书时,看到杜甫的诗,发现了这句诗,双南指双南金。
是价值好的铜,后来代指金子。
所以,李东垣的祖上就在这儿挖,挖出一大筐,上有纸条,“金一笥,畀李氏,孙以医,名后世。
”这一筐金子是给你们李家,你家的孙子会以医术名扬天下。
从此,他家就富了。
这是谁编的呢?文献考古,找到了答案,李家的祖上是宋边关大元帅,驻守西边的,有几个儿子搬到河北真定居住。
陕西还找得到墓葬。
一个边关大元帅家有钱正常。
“诸父读书喜宾客,所居竹里,名士日造其门。
”父亲与叔叔们都喜欢读书,交往的都是名士,还给李东垣找老师,王从之学《论语》《孟子》,跟冯叔献学《春秋》。
当时人都说他家这两个有名学者做老师,可以看出家里对他的极大希望。
李东垣就与其他富家子弟完全不同,洁身自好。
不轻易开玩笑。
同学们聊时,他们也会自觉闭嘴,因为他不苟言笑。
时间长了,大家觉得有问题。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1.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最早的病因学说)2.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3.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4.《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5.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一、《黄帝内经》!⏹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成书——战国至秦汉⏹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传承--《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
(第七卷“天元纪大论”)宋代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灵枢》——宋哲宗元祐八年,高丽使献《黄帝针经》,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
⏹基本内容--《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1.《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
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
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
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讨论从《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看,主要是以《素问·脏器法时论》记载的五脏补泻法则为组方的理论依据(虽然《脏器法时论》中的记载与《辅行诀》有较大出入,但从基本思想到语言风格都比较一致,且这种出入从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及与方剂组成的契合程度看,应该是以《辅行诀》更为接近历史文献原貌),以《辅行诀》中记载的 25 味“诸药之精”为基本药物,在比较严格的味数、份量、煎煮法、服法等规定下完成组方。
笔者对其组方特点归纳为如下四点:(1)以味为纲,主治为目这是《辅行诀》最为基本的一大特点,是贯穿《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基本组方法则。
五味与五脏通过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联系起来,不同的味对相应五脏的虚实病机产生不同的补泻作用。
更具体地说,即是以本脏之味补己之虚(如以辛补肝),以克己之味泻己之实(如酸泻肝),以己克之味缓本脏之急(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在此基本原则之下衍生出五脏大小补泻诸方。
从现有文献看,这种组方法则在金元之前,尤其唐以前,乃是医学界重要的,甚至可能是主要的组方法则。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种组方法则绝非简单的以五味对应五脏来代替一切,而是以此为纲领,在对相应药物的主治功效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组合成方。
也即在以味择药的同时,还要以功效择药,可以说是以味为纲,主治为目,纲举目张,乃成其方!以小泻肝汤为例:本方以枳实、芍药、生姜三味成方,主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 。
我们可以分别从上述的纲目两个层面分析其涵义:以味为纲:枳实、芍药之酸属金,克泻肝木之实,生姜之辛属土,助遂肝木之性。
主治为目:从症状看,本证为一派木气郁滞,疏泄太过之象。
肝脉布胁肋抵少腹, 气郁脉中,迫于少腹,致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横逆犯胃,则当有干呕。
治当疏肝行气,和胃止呕。
枳实有行气降泻、破气除痞之功;芍药可平抑肝阳,柔肝解痉止痛。
此处以肝实为主要病机,以痛为主要症状,正是二药疏泄平逆,行气柔肝解痉主治之所长,同时和胃止呕也是生姜的主治功效之一。
辨别身体是否健康、首先看身体气血是否充盈(气虚或血虚)血虚、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后期或经闭,脉细等证候。
气虚、气虚病证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气(帅)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水液不化,水液代谢失调,前列腺障碍尿路不畅,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1.心部心病辨证临床表现★心阴虚证:(心火热)主要症状有:睡眠不宁,心慌心跳,久病耗损阴血,气火内郁、心神失养,虚火扰神,则见心烦不宁烦热、喜笑不休、面红,阴虚失润,故口燥咽干,口渴,形体消瘦;手心热,午后潮热,盗汗,虚烦神疲,健忘、口舌生疮,舌红少津,舌少苔,脉细数等,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心阳虚证:(心寒凉) 必兼虚寒之症,如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平日极易心慌气短,不耐劳累,前胸自汗,神思衰弱、反应迟钝、迷蒙多睡、畏寒喜暖,舌淡胖或暗紫,面色晄白或苔白滑,脉弱无力、脉沉迟或结代等、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心阳虚脱证:在心阳虚表现的基础上,突然见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等亡阳虚脱之象。
★心气虚证:心悸,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质淡,脉虚。
★心血虚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
★心血瘀阻主要脉症心悸,胸闷,心痛时作,痛有定处,如刺如绞,口唇青紫,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上热下寒心肾不交:房事不节、思虑太过,情致郁而化火。
或外感热病,心火独亢等原因都可导致心肾不交。
根据中医的五行理论,心属火,肾属水,心火必须下降到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炎于心,使心火不亢,这称为心肾相交,或者叫水火相济。
中外医学史考试重点第一章1.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2.纸草文”—古埃及医学史料:①史密斯(Edwin Smith)纸草文,外科知识②埃伯斯(Ebers)纸草文,医学通论③伊姆荷泰-医神,“平安到来的人”3.印度医学:①《妙闻集》-意为苏斯拉他,为阿输吠陀的外科学代表性典籍;②《阇罗迦集》,为阿输吠陀的内科学代表性典籍,作者阇罗迦,古印度内科学的奠基人。
4.最早提出六气病因学说的是春秋时秦国的名医医和,开创了外感病因学说的先河,是后世“六淫”病因论的滥觞。
第二章1.战国到秦汉,中医药学出现了发展高潮,中医学术体系建立!2.马王堆汉墓医书:①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②《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③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④木简本:十问,和阴阳方,天下至道谈,杂禁芳。
3.《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4.《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5.张机,字仲景,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
6.扁鹊:一专多能,内外妇儿兼长。
撰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
提出“医有六不治”7.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
“外科之祖”,著有:“麻沸散”,“五禽戏”8.阿尔克迈翁,将哲学引入医学。
9.希腊哲学家中,出色的还有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10.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11.希洛菲利——记述解剖学第一人。
十二指肠、前列腺、眼部构造、脑与脊髓、神经解剖。
12.爱拉吉斯拉特:命名三尖瓣,观察脉搏搏动。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总论)模拟试卷 3(总分: 48.00 ,做题时间: 90 分钟)一、 A1 型题(总题数: 10,分数: 20.00)1.主张“邪去正自安”的医家是A.李呆B.朱丹溪C.张元素D.张子和√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他们为“金元四大家”。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提出“邪非人身所有”,“邪去正自安”,不可滥用补药的新见解,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其代表作为《儒门事亲》、《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2.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的书籍是A. 《黄帝内经》√B. 《神农本草经》C. 《伤寒杂病论》D. 《难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 18 卷, 162 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内容丰富。
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3.首先阐明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B. 叶香岩√C.薛雪D.吴有性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4.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的内容A.提倡“寸口诊法”B. 明确了左寸主心与小肠,关主肝胆,右寸主肺与大肠,关主脾胃,两尺主肾与膀胱的三部脉位C.描绘了浮、芤、洪、滑、数、促、弦、紧等 24 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D.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是晋·王叔的《脉经》,内容是: (1)提倡“寸口诊法”。
(2) 明确了左寸主心与小肠,关主肝胆,右寸主肺与大肠,关主脾胃,两尺主肾与膀胱的三部脉位。
(3)描绘了浮、芤、洪、滑、数、促、弦、紧等 24 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
中国医学史(重点)《中国医学史》的含义: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及发展规律的学科原始社会的医学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3、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夏~~春秋时期的医学1、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2、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3、酒为百药之长(酒的功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4、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5、《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华佗:外科鼻祖魏晋南北朝的医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个,比《黄帝内经》多189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穴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1、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证候《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孙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种,新增144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金·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著儿科宋·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金匮要略》“三因”非因论对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二条“千般难,不越三条”中的“三条”,明清注家多解为“三种病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部分注家认为把“三条”注为“三种病因”并不恰当,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然而,其论述不甚详尽。
本人认为,《金匮要略》中的“三条”作为病因分类,其分类不合理,即“三条”不是“三种病因”;在此条,仲景阐明了分析疾病的一般方法,即从病因和病位传变两个方面分析所有疾病的方法,而不是讲述病因分类。
1 非因的理由:分类不合理《金匮要略》“三条”不是三类病因,依据是:作为病因分类,“三条”的分类不合理。
看原文:“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雍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其中,“一者”、“二者”都是在讲“客气邪风”,本为一种病因却被分为两类;“三者”讲房室、外伤等致病因素,是多种病因却被归为一类。
这种分类方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明清及当今大部分注本把这“三条”解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此即《金匮要略》注家的“三因说”),认为“三条”是从病位内外分类病因,即邪在内为“内因”,邪在外为“外因”,其不可分内外者为“不内外因”。
此说依旧不合理,理由是,“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也可分内外:“房室”为内,“金刃虫兽所伤”可内可外。
也就是说,依据病位分类病因可以成立的话,也只可以分为内、外两类,而非三类。
况且一种病因,无论在内还是在外,还是一种病因,即按病位内外分类病因本身就不合理。
总之,“三条”作为病因分类是不合理的。
2 “三条”本义:分析疾病的一般方法“三条”不是讲病因分类,实际上,它是仲景在教示后人怎样从病因和病位传变两个方面分析所有的疾病。
作为医学体系,在研究疾病时,必须回答三个问题:①疾病产生的原因;②疾病产生的部位;③疾病传变的过程。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张元素,字洁古,晚号洁古老人,是我国著名医学流派易水学派的开山鼻祖。
张氏对祖国医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在撷取前贤诸家之长的基础上,复通过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把药物的使用与脏腑的标本寒热虚实的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脏腑辨证论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就是这一体系的结晶。
脏腑辨证已成当今临床诸种辨证之基础,为了使初学中医的人能够了解这一辨证用药的规律,振叶寻根,观澜索源,我们决定校释张氏的这部《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为此首先对原文进行点校。
点校的方法是以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之文为底本,以赵双湖的《医学指归》及周学海的《医学丛书》为旁校,对其中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参阅了任应秋点校的《医学启源》。
凡是对《本草纲目》本改动处均加注说明出处及原因。
繁体字均改为标准简化字。
张洁古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医学临床家,崇尚实践。
所以在《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中将在杂病辨证中毫无意义的心包络并于心之内,而另立命门。
这为其门徒创立命门学说树起了旗帜,亦是易水学派脏腑辨证的一大特色。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列有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先写出生理功能,后列标本常见病证,最后示其寒热虚实温清补泻之具体常用药物,可谓条分缕析。
然惜其语焉未详,引而不发,令初学者难寻门径。
况且医学日进,认识亦需不断更新,因此,我们在尊重原著的精神下,参阅古今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了阐释。
务使读者既能明了作者的原意,又能于今后的临床工作有所补益。
第一篇肝部一、肝的生理[原文]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
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语释]肝藏魂。
魂是随神往来的一种精神活动,主要体现人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神魂正常则思维敏捷,应变机智,若呆痴或思维紊乱,便称之为魂不全或缺魂或神魂颠倒。
藏是潜藏主宰之意。
精神活动不是玄虚的,而是有其物质基础的。
脏腑的功能活动,就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诸凡杂病,服药汗吐后,邪气虽[难]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
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
谨钭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中寒恶血在内,则善瘛,节时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枳实(熬)芍药甘草(炙)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运者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个,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上七味,以水一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升]辨心脏病证文并方心虚则悲不已,心实则笑不休。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校释张元素(洁古老人)著吴风全、郭忠印、秦满、李俊杰主编一.肝部1 肝的生理A.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2 肝所主病证A.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肋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癓瘕1,女人经病。
B.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太夫颓(病字头)疝,女人少腹肿满,阴病。
3 肝病用药:A. 有余,泻之。
a. 泻子,甘草。
b. 行气,香附2、芎穷(草字头)、瞿麦、牵牛、青橘皮3。
c.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茂4、京三棱5、穿三甲6、大黄、水蛭、虻虫、苏木7、牡丹皮。
d. 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8、胡粉、银簿、铅丹、石决明。
e. 搜风,羌活9、荆介、薄荷10、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皂荚、乌头、白附子11、僵蚕、蝉蜕。
B. 不足补之。
a.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12、熟地黄、苦参、萆解(草字头)、阿胶、菟丝子。
b.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穷(草字头)。
c.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C. 本热寒之。
a.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
b. 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c. 攻里:大黄。
D. 标热发之。
a. 和解:柴胡、半夏。
b. 解肌:桂枝、麻黄。
二.心部1 心的生理:1血积为癓(wēi),气积为瘕(jiǎ)2香附,味辛能散、苦能降、甘能缓,气平而芳香,无偏寒偏热之弊。
本品专入肝经,长于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3青橘皮,苦辛微温,入肝胆气分,功擅疏肝理气、散结消痰。
其用有五:足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治左肋有积气。
4即莪术。
为气中之血药,功擅行气破血消积。
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痃癖气最良。
一般消积气用酒磨,破血行气用醋磨,本品性刚气峻,非坚顽之积,不宜用。
5即三棱,能破血中之气。
中医康复理论基础及历史沿革(全文)一、中医康复概念中医传统康复学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托,运用针灸、推拿、药物、导引、食疗、自然疗法以及调摄情志等多种方法,制定个体化的辨证康复。
“康复”一词,出现在医学典籍中,可能首先出现于明代龚廷贤所著的《万病回春》一书,即“复沉潜诊视,植方投剂,获效如响,不旬日而渐离榻,又旬日而能履地,又旬日而康复如初。
”指机体病愈之后恢复到未病之前的状态。
“病愈如初”是狭义的康复,现代中医康复思想不仅包含“病愈如初”,包含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疾病的全程管理,包含对疾病的局部治疗和对人体整体功能的干预,不仅注重躯体的治疗,同时关注心理状态的调节。
中医传统康复思想经历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及民国时期等几个不同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现在辉煌灿烂的中医康复学。
二、中医康复历史沿革1、先秦时期,中医康复理论体系形成先秦时期,中医传统康复思想始见于《黄帝内经》,以《黄帝内经》为代表构建起中医康复基础理论体系的原则。
理论上首先提出“治未病”康复思想包含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内容。
如《灵枢?五色》:“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指出未病应先防,不病即未得病;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卒然逢之,早遏其路”指的是已病早治,“病久则传化”,指的是既病防变的内容;再如《金匮要略·阴阳易瘥后劳复篇》:“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对瘥后防复的思想已经极为重视,并提出了宝贵的治疗方法。
其次提出了“整体观念”的康复思想包含“天人相应”和“人体自身为一个有机整体”两方面。
“天人相应”旨在揭示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人身乃自然界中一部分,遵循自然之规律,随自然而变化,受自然支配和制约。
包含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四时昼夜相应、人与地理环境相应。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提示自然间气候寒温失宜可致人患病,而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肺虚实泻实泻子:泽泻、葶赓、桑皮、地骨皮。
除湿:半夏、白矾、白茯苓、苡仁、木瓜、橘皮。
泻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
通滞:枳壳、薄荷、生姜、木香、杏仁、厚朴、皂荚、桔梗、苏梗。
补虚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芪、山药。
润燥:蛤蚧、阿胶、麦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冬。
敛肺:乌梅、粟壳、五味、白芍、五倍子。
标本清热清本热(清金):黄苓、知母、麦冬、栀子、沙参、紫苑、天冬。
去寒温本寒(温肺):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仁、砂仁、糯来、百部。
散标寒(解表):麻黄、葱白、紫苏。
大肠虚实泻实泻热:大黄、芒硝、芫花、牵牛、巴豆、郁李仁、石膏。
泻气:枳壳、木香、橘皮、槟椰。
补虚补气:皂荚。
润燥:桃仁、麻仁、杏仁、地黄、乳香、松子、当归、苁蓉。
燥湿:白术、苍术、半夏、硫黄。
升陷:升麻、葛根。
固脱:龙骨、白垩、诃子、粟壳、乌梅、白矶、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
标本清热清本热:秦艽、槐角、地黄、黄芩。
散标热(解肌):石膏、白芷、升麻、葛根。
去寒温本寒(温里):干姜、附子、肉巢。
胃虚实泻实泻湿热:大黄、芒硝。
消饮食:巴豆、神曲、查肉、阿魏、硇砂、郁金、山棱、轻粉。
补虚化湿热:苍术、白术、半夏、茯菩、橘皮、生姜。
散寒湿:干姜、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果、人参、黄芪。
标本清本热(降火):石膏、地黄、犀角、黄连。
解标热(解肌):升麻、葛根、豆豉。
脾虚实泻实泻子:诃子、防风、桑皮、葶苈。
涌吐:豆豉、栀子、萝卜子、常山、瓜蒂、郁金、韲汁、藜芦、苦参、赤小豆、盐汤、苦茶。
泻下:大黄、芒硝、礞石、大戟、续随子、芫花、甘遂。
补土补母:桂心、茯苓。
补气:人参、黄芪、升廊、葛根、甘草、陈皮、蕾香、葳蕤、砂仁、木香、扁豆。
补血:白术、苍术、白芍、胶饴、大枣、干姜、木瓜、乌梅、蜂蜜。
标本除本湿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
洁净府:木通、赤茯菩、猪苔、蕾香。
渗标湿开鬼门:葛根、苍术、麻黄、独活。
小肠虚实泻实热气分:木通、猪菩、滑石、瞿麦、泽泻、灯草。
血分:地黄、蒲黄、赤菩、栀子、丹皮。
补虚寒气分:白术、栋丸、茴香、砂仁、神曲、扁豆。
血分:桂心、胡索。
标本本热寒之(降火):黄柏、黄芩、黄连、连翘、栀子。
标热散之(解肌):藁本、羌活、防风、蔓荆。
膀胱虚实泻实热(泄火):滑石、猪菩、泽泻、茯菩。
补下虚养阴清热:知母、黄柏。
通气散寒:桔梗、升麻、益智仁、乌药、萸肉。
标本本热利之(降火):地黄、栀子、茵陈、黄柏、丹皮、地骨庄。
标寒发之(发表):麻黄、桂枝、羌活、防已、黄芪、木贼草、苍术。
肾虚实水强泻之泻子:牵牛、大戟。
泻腑:泽泻、猪菩、车前子、防己、夫菩。
水弱补之补母:人参、山药。
气分:知母、支参、破故纸、砂仁、苦参。
血分:黄柏、枸耙、热地、锁阳、蓰蓉、萸肉、阿胶、五味子。
火强泻之(泻相火):黄柏、知母、丹皮、地骨皮、生地、茯菩、支参、寒水石。
火弱补之(益阳):附子、肉桂、益智仁、破故纸、沉香、川鸟、硫黄、天雄、乌药、阳起石、茴香、胡桃、巴戟、丹砂、当归、蛤蚧、复盆子。
精脱固之(涩滑):牡蛎、芡实、金樱子、五味子、远志、萸肉、蛤粉。
标本本热攻之(下):即承气诸法。
标热凉之(清热):支参、连翘、甘草、猪肤。
本寒温之(温里):附子、干姜、官桂、白术、蜀椒。
标寒解之(解表):麻黄、细竿、独活、桂枝。
心虚实火实泻之泻子:黄连、大黄。
气分:甘草、人参、赤苦、木适、黄柏。
血分:丹参、丹皮、生地、支参。
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补母:细辛、乌梅、枣仁、生姜、陈皮。
气分:桂心、泽泻、白茯爹、远志、茯神、石菖蒲。
血分:当归、熟地、乳香、没药。
标本本热寒之泻火:黄芩、竹叶、麦冬、芒硝、炒盐。
凉血:生地、栀子、天竺黄。
标热发之(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三焦虚实实火泻之汗:麻黄、柴胡、葛根、荆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
吐:瓜蒂、沧盐、韲汁。
下:大黄、芒硝。
虚火补之上焦:人参、天雄、桂心。
中焦:人参、黄芪、丁香、木香、草果。
下焦:黑附子、肉桂、硫黄、人参、沉香、乌药、破故纸。
标木本热寒之上焦:黄芩、连翘、栀子、知母、支参、石膏、生地。
中焦:黄连、连翘、生地、石膏。
下焦:黄柏、知母、生地、石膏、丹皮、地骨皮。
标热散之(解表):柴胡、细辛、荆芥、羌活、葛根、石膏。
胆虚实实火泻之(泻胆):龙胆草、牛膝、猪胆、生蕤仁、生酸枣仁、黄连、苦茶。
虚火补之(温胆):人参、半夏、约辛、当归、炒蕤仁、炒枣仁、地黄。
标本本热平之除火:黄芩、黄连、芍药、连翘、甘草。
镇惊:黑铂、水银。
标热和之(解表):柴胡、芍药、黄芩、中夏、甘草。
肝虚实有余泻之泻子:甘草。
行气:香附、川芎、瞿麦、牵牛、青皮。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蝱虫、苏木、丹皮。
镇惊:雄黄、金箔、铁落、珍珠、代绪石、夜明砂、胡粉、银箔、铅丹、龙骨、石决明。
搜风: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皂荚、乌头、防风、白附子、僵蚕、蝉蜕。
不足补之补母:枸祀、杜仲、狗脊、热地、苦参、萆酶、阿胶、菟丝子。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血竭、没药、川芎。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标木本热寒之泻木:芍药、乌梅、泽泻。
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攻里:大黄。
标热发之和解:柴胡、半夏。
解肌:桂枝、麻黄。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张元素内容:肝藏魂,属木。
胆火寄于中。
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有余泻之泻子甘草行气(香附芎瞿麦牵牛青橘皮)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苏木牡丹皮)镇惊(雄黄金箔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箔铅丹龙骨石决明)搜风(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防风皂荚乌头白附子僵蚕蝉蜕)不足补之补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萆阿胶菟丝子)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本热寒之泻木(芍药乌梅泽泻)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攻里(大黄)标热发之和解(柴胡半夏)解肌(桂枝麻黄)心藏神,为君火。
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
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实泻之泻子(黄连大黄)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血(丹参牡丹生地黄玄参)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神虚补之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本热寒之泻火(黄芩竹叶麦门冬芒硝炒盐)凉血(地黄栀子天竺黄)标热发之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
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土实泻之泻子(诃子防风桑白皮葶苈)吐(豆豉栀子萝卜子常山瓜蒂郁金齑汁藜芦苦参赤小豆盐汤苦茶)下(大黄芒硝青礞石大戟甘遂续随子芫花)土虚补之补母(桂心茯苓)气(人参黄升麻葛根甘草陈橘皮藿香葳蕤缩砂仁木香扁豆)血(白术苍术白芍药胶饴大枣干姜木瓜乌梅蜂蜜)本湿除之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茱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洁净府(木通赤茯苓猪苓藿香)标湿渗之开鬼门(葛根苍术麻黄独活)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
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臂前廉痛。
气实泻之泻子(泽泻葶苈桑白皮地骨皮)除湿(半夏白矾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泻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通滞(枳壳薄荷干生姜木香浓朴杏仁皂荚桔梗紫苏梗)气虚补之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山药)润燥(蛤蚧阿胶麦门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门冬)敛肺(乌梅粟壳五味子芍药五倍子)本热清之清金(黄芩知母麦门冬栀子沙参紫菀天门冬)本寒温之温肺(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缩砂糯米百部)标寒散之解表(麻黄葱白紫苏)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
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水强泻之泻子(大戟牵牛)泻腑(泽泻猪苓车前子防己茯苓)水弱补之补母(人参山药)气(知母玄参补骨脂砂仁苦参)血(黄柏枸杞熟地黄锁阳肉苁蓉山茱萸阿胶五味子)本热攻之下(伤寒少阴证,口燥咽干,大承气汤。
)寒温之温里(附子干姜官桂蜀椒白术)标寒解之解表(麻黄细辛独活桂枝)标热凉之清热(玄参连翘甘草猪肤)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本病∶前后癃闭,气逆里急,疝痛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浊,溺血,崩中带漏。
火强泻之泻相火(黄柏知母牡丹皮地骨皮生地黄茯苓玄参寒水石)火弱补之益阳(附子肉桂益智子破故纸沉香川乌头硫黄天雄乌药阳起石舶茴香胡桃巴戟天丹砂当归蛤蚧覆盆)精脱固之涩滑(牡蛎芡实金樱子五味子远志山茱萸蛤粉)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
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肿不用。
实火泻之汗(麻黄柴胡葛根荆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吐(瓜蒂沧盐齑汁)下(大黄芒硝)虚火补之上(人参天雄桂心)中(人参黄丁香木香草果)下(附子桂心硫黄人参沉香乌药破故纸)本热寒之上(黄芩连翘栀子知母玄参石膏生地黄)中(黄连连翘生地石膏)下(黄柏知母生地石膏牡丹地骨皮)标热散之解表(柴胡细辛荆芥羌活葛根石膏)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结核实火泻之泻胆(龙胆牛膝猪胆生蕤仁生酸枣仁黄连苦茶)虚火补之温胆(人参细辛半夏炒蕤仁炒酸枣仁当归地黄)本热平之降火(黄芩黄连芍药连翘甘草)镇惊(黑铅水银)标热和之和解(柴胡芍药黄芩半夏甘草)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