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
- 格式:docx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6
余秋⾬散⽂《道⼠塔》原⽂及赏析余秋⾬散⽂《道⼠塔》原⽂及赏析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中国官员也不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净的书房⾥翻动出⼟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
但他们没有那付⾚肠,下个决⼼,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下。
他们⽂雅地摸着胡须,吩咐⼿下:“什么时候,叫那个王道⼠再送⼏件来!”已得的⼏件,包装⼀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礼品。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
他们愿意变卖⾃⼰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两件⽂物回去的路费。
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沙漠的危险,甚⾄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
他们在沙漠⾥燃起了股股炊烟,⽽中国官员的客厅⾥,也正茶⾹缕缕。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续,外国⼈直接⾛到了那个洞窟跟前。
洞窟砌了⼀道砖、上了⼀把锁,钥匙挂在了王道⼠的裤腰带上。
外国⼈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冲刺的最后⼀站,没有遇到森严的⽂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切的⼀切,竟是这个肮脏的王道⼠。
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略略交谈⼏句,就知道了道⼠的品位。
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案纯属多余,道⼠要的只是⼀笔最轻松的⼩买卖。
就像⽤两枚针换⼀只鸡,⼀颗纽扣换⼀篮青菜。
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账,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俄国⼈勃奥鲁切夫⽤⼀点点随⾝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批⽂书经卷;1907年5⽉,匈⽛利⼈斯坦因⽤⼀叠银元换取了24⼤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法国⼈伯希和⼜⽤少量银元换去了10⼤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本⼈吉川⼩⼀郎和橘瑞超⽤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次⼜来,仍⽤⼀点银元换去5⼤箱、600多卷经卷…… 道⼠也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余秋雨的《道士塔》是一部以中国古代道士文化为背景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周大福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信仰、道士修行和人生哲理。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叙述方式,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首先,小说通过周大福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信仰。
周大福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孤儿,但在一次意外中得到了一位道士的指点,从而开始了他的道教修行之路。
在修行的过程中,周大福不断学习道教经典,参悟道教的精髓,最终成为了一位道士。
通过周大福的成长历程,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道教的信仰体系、修行方式和价值观念,感受到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其次,小说通过周大福的人生经历展现了道士修行的艰辛和奋斗。
在修行的过程中,周大福历经了种种磨难和考验,但他始终坚守初心,不断努力修行,最终获得了道教的真传。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信仰的忠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人们对道士修行的艰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小说通过周大福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
在小说中,周大福不仅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追求真理,也在与世俗生活的矛盾中思考人生的意义。
他不断反思自己的修行之路,思考人生的真谛,最终达到了心灵的解脱。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让人们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道士塔》通过周大福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信仰、道士修行和人生哲理,深刻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道士塔》,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也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得到启发和指引。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其中的魅力,也希望这部小说能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道士塔余秋雨《道士塔》赏析道士塔余秋雨《道士塔》赏析【《道士塔》原文】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
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
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招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
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
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
余秋雨《道士塔(1)》原文和读后感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余秋雨《道士塔(1)》原文和读后感赏析【导语】:道士塔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散文,出自摩挲大地。
余秋雨《道士塔》赏析(一)这篇文章是作者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反思,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道士塔》全文四个部分。
作者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展示了近代中国由于愚昧和落后而带来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作者有“道士塔”作题目,寓意深刻。
这座道士塔既是民族耻辱的象征,又是近代中国文明衰弱的标志。
它是曾经发生过的、我们必须正视的历史。
第一部分记叙了外国冒险家疯狂地掠夺和俞劫数以万计的敦煌文物。
作者的感情表面上是平静的,但平静中已涌动着无法遏目的悲愤。
第二部分点出敦煌文物被毁被盗的原因之一:愚昧和无知。
劈头就是一段议论,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接着叙述王道士破坏敦煌文物的罪恶行径,无奈中兼有揶揄。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悲痛之情的迸发,这是一种出于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的神圣之情。
第三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的落后和腐败。
作者用凿凿有据的事实告诉人们: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唯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
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
历史已翻过新的一页。
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但是,中华民族毕竟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
比之前三部分,这一部分虽然简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复杂的,压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道士塔”作为民族文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虽然成为历史,但它足以警策每一个中国人:决不能重蹈覆辙。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这种文明是如此博大而辉煌,又是如此命运多舛。
它历尽沧桑,迄今仍然生生不息。
如今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国文化正面临别国的掠夺,比如说,无耻的韩国人成功地完成了江陵端午祭的申遗,唐朝时代的琵琶如今却被人收藏,而我们束手无策。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有一种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再流入他人的口袋。
1/1。
道士塔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道士塔》的段落划分可以如下进行: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话题,交代王道士的身份和他所把持的文化遗产——莫高窟。
通过描绘夕阳下的莫高窟和那位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的王道士,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以及作者对这场民族悲剧的沉痛心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叙述王道士破坏敦煌文物的罪行。
作者通过描绘王道士的愚昧无知和外国冒险家的狡猾贪婪,揭示了敦煌文物被毁被盗的原因。
其中,第2自然段点明了王道士的无知和外国冒险家的狡诈,第3自然段详细叙述了王道士如何以极低的价格将国宝卖给外国冒险家,第4自然段则是对王道士所犯下的罪行的总结。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揭示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旧中国的落后与腐败。
作者通过对比外国博物馆所收藏的敦煌文献和中国专家所购买的微缩胶卷,表达了对旧中国无力保护文化遗产的悲愤之情。
同时,作者也指出,我们必须正视这场民族悲剧,唯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和进步。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写这场悲剧的终结。
虽然历史已经翻过了新的一页,但中华民族仍然需要反思和警醒。
作者通过描绘敦煌的辉煌和敦煌学的繁荣,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那些为保护文化遗产而付出努力的人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通过对《道士塔》的段落划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感受到作者对这场民族悲剧的沉痛心情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同时,也可以引导我们反思历史,珍视文化遗产,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文章赏析《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的佳作。
全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既介绍了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又描述了王道士的愚昧无知和外国冒险家的狡猾贪婪,揭示了敦煌文物被毁被盗的悲惨命运。
整篇文章情感饱满,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又有对文化的珍视,让人读来深感震撼。
在文章结构上,《道士塔》采用了典型的“三段式”结构,即引言、正文和结尾。
引言部分通过描绘夕阳下的莫高窟和那位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的王道士,引出了文章的主题。
【标题】道士塔教案【引言】道士塔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建筑形式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道家信仰与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宗教仪式和道教修行活动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为您介绍道士塔的起源、特点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希望能够让您对道士塔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部分】道士塔的起源道士塔,又称为道观塔,是中国古代道教寺院中建筑群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起源于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春秋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
道士塔最初是为了纪念道教创始人老子而建造的,用于供奉老子的遗像、书籍等。
后来,随着道教的发展,道士塔逐渐成为道观的标志性建筑,并承担起守护宗教信仰、感化众生的使命。
【第二部分】道士塔的特点道士塔一般呈几何体的形状,包括方形、圆形、八角形等,具有浓厚的道家哲学氛围。
它们通常由砖石、木材、瓦片等材料建造而成,结构稳固。
道士塔的外观常常具有层层叠加的结构,中部为主体塔身,上部为尖顶,整体呈现出高耸挺拔的形象。
塔身上刻有精美的花纹和文字,以及道家经典的摘录和道教符号,寓意着道教的智慧和奥秘。
【第三部分】道士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道士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之一,代表着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道士塔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宝贵遗产,代表着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
此外,道士塔还是道家信仰的象征,是道士们进行修炼与感悟的场所。
道士塔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到道家思想的魅力。
【结尾】道士塔作为一种重要的道教建筑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成就,同时也承载着道家思想的精髓。
对于保护与传承道士塔文化,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
希望本文能够带给您一些有关道士塔的启发与思考,并丰富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重要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理解并运用文中重要概念。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道士塔》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并为的课堂讨论做好铺垫。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主题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文中重要概念,进一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道士塔的印象,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选取一个感兴趣的方面,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为的教学做好调整。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道士塔的图片、视频或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启发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道士塔原文、道士塔赏析道士塔原文(选自2002年01月版《文化苦旅》)一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
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1],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二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
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
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
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
道士塔主要内容引言道士塔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道教寺庙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道士塔的存在不仅是道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道士塔的起源、特点、功能以及在中国宗教文化中的地位。
起源与发展道士塔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道教寺庙中,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塔楼。
在古代,人们常常在山巅或神庙旁边建造塔楼,用于祭祀神灵并传达祈福的愿望。
随着道教的兴起,道士塔逐渐出现并成为一种独特的宗教建筑形式。
特点与风格道士塔的最显著特点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外观。
通常,道士塔是由多层楼阁结构组成,每层楼阁的屋顶都呈葫芦状,象征着祥和与吉祥。
塔身多为红色或黄色,有时会有彩绘或雕刻,以展现其雄伟壮观的气势。
主要风格道士塔的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汉式、佛式和宋式。
汉式道士塔主要在山东、山西等地出现,它们保留了古代寺庙塔楼的风格,注重简洁和实用性。
佛式道士塔则在南方地区较为常见,它们受到了佛教寺庙建筑的影响,更加注重雕刻和细致的装饰。
宋式道士塔则是在宋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塔楼,它们通常更加宏伟和雄壮。
塔身结构道士塔的塔身结构分为塔基、塔座、塔身和塔顶。
塔基是塔的基座部分,用于稳定塔身结构。
塔座在塔基上方,起到连接塔身和塔基的作用。
塔身是塔的主体部分,通常由多层楼阁结构组成。
塔顶则是塔的顶部,常常有一个宝珠或塔刹。
功能与用途道士塔不仅仅是宗教建筑,它还具有许多实际功能和用途。
除了用于供奉神灵和开展宗教仪式外,道士塔也用作传递宗教文化和普及道教教义的场所。
此外,道士塔还具有观赏和游览的价值,吸引了许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道士塔在中国宗教文化中的地位道士塔作为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既是道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道士塔的存在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崇敬。
结论道士塔作为道教寺庙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
道士塔感悟300字(精选9篇)道士塔感悟300字篇1《道士塔》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篇幅不长,讲述了一个敦煌的道士,曾经无人知晓,但他所做的事情让人们开始注意他。
他被记录在历史里的一个隐晦的角落中。
他叫王圆篆。
他原来是个随处可见的农民,逃荒早甘肃,做了道士。
不幸的是,他当了莫高窟的家。
莫高窟,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灿烂壁画、雕刻、石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汇集地,让我们看看,一个农民会如何掌管它。
王道士每天爱去石窟转转,但那儿的画并不招他的喜欢,飞天的婀娜,金刚的雄伟,他看不懂也不懂得欣赏。
在千年前的壁画面前,他像一个瞎子,看不见那灿烂的文化之光,他用石灰刷掉了面前的几面石壁,欣赏着面前的雪白。
一天,他偶然发现了一个洞窟,满满一洞的宝物。
就在这时,欧美的考古家、学者,千里迢迢的赶来,他们做好了葬身沙漠的危险准备,风餐露宿来此。
可他们想象中的森严保卫并没有出现,在他们面前,只有一个衣着破旧肮脏的土道士,这也未免令他们失望——说来真是讽刺无比。
于是,一批批文物被他们一行人运出来,运到了国外去。
先人留下的文化魁宝,就这样被一点银两换去了。
道士塔感悟300字篇2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也叫"千佛洞"已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莫高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其中的艺术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因此莫高窟属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初中时我多次听到老师作过类似的介绍.因此我常想象在人迹罕见的广阔沙漠中蕴藏着中华民族那么丰富的文化遗产的莫高窟该是多么的神秘和肃穆.我向往着有那么一天能亲临敦煌深切体会一下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灿烂和辉煌.然而自从读过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作品《道士塔》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莫高窟经历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历史的沧桑和无奈真正体味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的荣辱和沦落.在《道士塔》中作者运用传真的语言和生动的笔法使当时旧中国国民的代表人物--王道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无知他的卑贱他的愚昧他"笑咪咪地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银元"时的自以为得意都让读者感到无限的可悲可叹可哀可痛更让我们感到可愤可恨.是的读着课文我们的心在滴血我们都会痛苦地思索:中华文化宝库遭到盗窃与破坏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这一切大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道士王圆箓有关.但是酿成整个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又是什么呢"洞窟里的壁画……暗乎乎的……亮堂一点多好呢……"于是王道士把它们粉刷"成了一片净白";"中座的塑雕显得过分惹眼……体态过于招摇……"于是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几下就把"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1920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与王道士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王圆箓的愚昧是当时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愚民政策"的结果!其实岂止是"那个时代到处都可以遇见的这样一个中国平民"如此无知就连出身文官的县长身为金石学家的甘肃学台叶炽昌位高权重的甘肃藩台也因为"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对如何处理敦煌文物犹豫了又犹豫徘徊了又徘徊.最后他们果断而文雅地"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面对这样的国民面对这样昏庸无能只会享受的贪官作者只能怀着满腔怒火向天空大吼一声:"我好恨!"道士塔感悟300字篇3蓝蓝天空,白白云,每每想起余秋雨《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道士塔读后感格式版读《道士塔》后感《道士塔》是一部由井上靖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明治时期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日本乡村的神秘故事。
通过描写农村里的道士塔,以及内外各种不同的神秘事件,作者巧妙地展示了人与自然、现实与超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整部小说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浓重的神秘氛围。
道士塔作为一个古老而庄严的建筑,被农民们视为守护他们安全的象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士塔与村民们的关系逐渐变得微妙起来。
一系列神秘事件的发生,使得村民们对道士塔产生了恐惧和怀疑。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了充满奇幻与惊悚的世界。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道士塔的种种变化,展示了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道士塔不仅是村民们信仰的象征,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侵占,道士塔的力量逐渐消散,神秘事件也逐渐增多。
通过这一情节设定,作者寓意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神秘力量的敬畏之情。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道士山内、医生横井和青年书生藤冈,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立场观点。
道士山内以传统的宗教观念为指导,试图通过守护道士塔来控制神秘力量。
医生横井则以理性和科学为基础,试图找出神秘事件的科学解释。
而青年书生藤冈则展示了一个兼容并包的观点,他尊重传统,同时也抱有求知的心态。
通过这三个角色的相互碰撞和互动,作者提出了关于宗教、科学和传统的思考。
此外,小说中描写的乡村生活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井上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农民们朴素而勤劳的生活态度。
他们尽忠职守地守护着自己的土地和家园,同时也将传统的价值观念代代相传。
小说中的各类村民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动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道士塔》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想象力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现实与超自然的关系。
通过描写道士塔和神秘事件,作者引发了读者对宗教、科学和传统的思考。
同时,他也通过描绘乡村生活的细节,向读者展示了农民们朴素而勤劳的生活态度。
整部小说充满了神秘、惊悚和情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禁沉浸其中,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中关于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道士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简要介绍道士塔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课文中的道士塔有何象征意义?”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如:“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5.写作训练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收集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写作训练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课后作业中,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拓展阅读和研究,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道士塔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就是位于我国西北部的道士塔,它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历史。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去感受这段历史的沧桑。
”2.自主学习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道士塔象征着什么?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余秋雨散文《道士塔》原文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秋雨散文《道士塔》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道士塔》原文:一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
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二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
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
道士塔读后感【原创版2篇】篇1 目录1.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描述道士塔中的文物和历史遗迹3.分析道士塔文物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4.总结道士塔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篇1正文道士塔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内,是西魏北周时期的古建筑,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道士塔是麦积山风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也是研究西魏北周时期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
道士塔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千佛洞”,它是道士塔中最大的洞窟,内有数千尊佛像和壁画,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的精华所在。
此外,道士塔内还有“大佛洞”、“万佛洞”等著名的石窟艺术作品。
道士塔文物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深远。
它们反映了西魏北周时期宗教信仰、艺术风格和建筑技艺等方面的特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宗教、艺术、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道士塔也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对于了解麦积山石窟艺术的风格、特点和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道士塔作为西魏北周时期的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篇2 目录1.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描述道士塔中的文物和历史遗迹3.分析道士塔文物的价值和意义4.总结道士塔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篇2正文一、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道士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座古代道教寺庙,建于唐代。
道士塔是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
道士塔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印度、波斯等外来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二、描述道士塔中的文物和历史遗迹道士塔中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包括古代道教经书、壁画、雕刻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道藏”,这是一部古代道教经典的总集,保存着大量的道教经典和文献,是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此外,道士塔中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如唐代的石刻、壁画等,这些遗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三、分析道士塔文物的价值和意义道士塔中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余秋雨《道士塔》赏析3篇若爱,请深爱,如弃,请彻底,不要暧昧,伤人伤己。
——余秋雨余秋雨《道士塔》赏析(一)“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
”“它成了一个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余秋雨《莫高窟》)在这里,最美的文字与“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融为一体,点燃了一个民族的激情。
毋庸赘言,大凡飞天的后代无不神往于那千年的辉煌。
追溯到东晋(公元336年),我们看到乐樽和尚的身影,正是他的虔诚和灵性,开始了莫高千年生命的孕育。
那北魏的奔放豪迈,隋代的畅快柔美,唐代的瑰丽豪华,五代的温煦沉着,大宋的拘谨雅丽,元代的沉默冷清,在历史的长河里绽放、沉淀,拓延、生生不息。
然而,这所的激情都在20世纪初的那场浩劫中变得苍白和苦涩了。
我们无法越过那个黑暗、屈辱而冷漠承德时代,就如走近莫高窟,就不得不面对那座丑陋而荒凉的道士塔一样。
不管记忆中的敦煌多么绚烂多彩,富丽堂皇,都终究无法填满那空阔的藏经洞,无法洗去千佛洞中的惨白,无法抚平天边古老民族滴血的伤痕。
而它——道士塔,却还如古迹一般完好地戳在那儿。
我恨不得将这塔推翻,掘倒,猛挥血泪之鞭,鞭笞那早已腐臭的无知躯壳。
是的,王圆簏,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这样“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身影,在20世纪初的中国本来随处可见,不同的是,偏偏他走了狗屎运,“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历史的车辙就这样脱轨了。
你还希望怎样呢?将洞窟刷白,将“婀娜的体态”换成“天师和灵宫”,对于一个老农,对于一个道士来讲,不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吗?他只是在尽个人的本分而已,况且,中国的平民向来都是最务实最本分的。
如果要怪,也只能怪上天太“眷顾”这个卑微的人了,让他发现了藏经洞。
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年代,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处财源,王圆簏小农式的精明萌动了,就像“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难以计数的瑰宝流失了,有人嘲笑他的荒诞,有人怒视他的卖国,固然不错,但是,我们忘了一个前提,那就是王圆簏根本不懂这些经卷的价值,更何谈“文物”“文化”“爱国”!他的可笑行径给莫高窟层层累聚的生命划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但也是这场文化浩劫中“错步上前的小丑”!那么,鞭惩那早已干枯的躯壳,也只是徒增伤痛和疲惫而已。
道士塔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
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作者余秋雨,余姚人。
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
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王道士发现了密室藏宝之后,怀着一种邀功请赏和希望能引起官员重视的心态,徒步行走五十里,来到了敦煌县衙,只可惜当时的这位县太爷不学无术,兴冲冲而来王道士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无功而返。
又过了两年多,1902年,敦煌来了一个新的县太爷——汪宗翰。
这位知县老爷是进士出身,对金石学也有研究。
汪知县当时立刻带人亲自去莫高窟查看,并带走了几卷经卷。
可惜这位汪知县只是空留了两句话:一.藏经洞的东西不要让外人拿走。
二.再送些好的到衙门来。
满怀希望的王道士再次失望了。
之后,他又从藏经洞里挑了两箱经卷,冒着狼吃土匪抢的危险,行程八百多里,在酒泉,他找到了道台廷栋,这时的王道士
已经五十二岁了。
廷栋认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字好看,大骂一通,就此了事。
也就是这个廷栋,他第一个把王道士带来的经卷送给了一个比利时税务官,后来这个比利时人去新疆时又把经卷回送给了新疆的中国官员。
几年后,在新疆探险的斯坦因在这个中国官员家里看到了这些经卷,识货的冒险家很快赶到了敦煌,从此正式揭开了藏经洞国宝大流失的序幕。
其实,从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到1907年斯坦因来到敦煌的整整七年间,也不是没有官员重视这件事。
兰州学台叶昌炽知道此事后不仅建议藩台仔细保管,还立即面见当时的陕甘总督请他出资将国宝运到省城。
可是这位总督当时正因为兰州修关帝庙钱花多了发愁呢!于是就以缺少运费为由将此事搁置下来,只是下令关闭藏经洞。
可是这些事情王道士又怎么能知道呢?
到了1907年五月,苦苦等了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等来的却是风尘仆仆赶来斯坦因,斯坦因三次拜访王道士而不得见。
自己送去却得不到重视,而别人眼巴巴赶来用钱来买的巨大反差,不知带给盼了清政府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的是什么样的感觉。
斯坦因说自己崇拜唐僧。
这一招果然很灵,王道士无知地觉得斯坦因西行冒险和唐僧西天取经的确有相似之处。
加上斯坦因金钱的作用,共掠走24箱写本和4箱包扎好的丝绸画卷,而代价只不过是75个银圆。
1909年.伯希和为了能更好更多地得到敦煌经卷,特意从他掠走的经卷里挑出一些到北京出示给北京的学者们看,以买好他们。
直到此时,北京的学者和大员们才知道敦煌出了无价之宝。
当我们的学者们知道敦煌还有部分遗存经卷时,他们力劝朝廷下令命令陕甘总督立刻封存藏经洞,并严禁外国人购买。
同时,学部又拨银3000两命令新疆巡抚派人将经卷全部运到京城。
然而当时负责押运的官员很不负责,不仅没有装完,而且连个箱子也没准备,而是用草席裹了裹便上路了。
文物这种东西,在真正的文化人心里是无价之宝,然而在无知贪婪的人眼里,只不过是还没兑换的黄金。
一路之上所丢失的经卷至今还是个谜。
不过最厉害的还要数负责押运的新疆巡抚何某,他等经卷押送至京城之后,并没有移交学部,而是先拉到自己家,伙同其岳父李某先将里面值钱的经卷挑出来据为己有。
而后又怕查出数目不够来不好交代,又把经卷一份撕做两份,两份撕做四份来充数。
最后勉强凑了八千多件交了上去。
到了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华的时候,王道士说过这么一段话:他很后悔当初没有接受斯坦因给他的那一大笔钱把经卷全卖了。
以至于经卷后来经历这么大磨难。
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1、解释下列词语
坍弛:倒塌,倒垮;
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把持:独占位置、权利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
呆滞:(目光、神情等)迟钝,不活动;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说内行话。
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2、“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悲壮苍凉的氛围。
从几座坍弛的道士塔在夕阳下更显得破落悲凉,为全文奠定了苍凉的基调,更显出古老敦煌文明的衰落以及文明衰落的悲剧性。
3、“竟然就是那个王圆渌”中的“竟然”如果换成“原来”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
如果换成“原来”表达效果不如用“竟然”那么强烈,用“竟然”更能表现作者的意外和惊诧,与前文“猛然一惊”相呼应。
4、王道士“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这样的肖像描写对表现王道士有什么作用?
表现王道士的平民身份,卑微、愚昧、无知。
5、专家们为何要“叹息一声”?
为敦煌文物的流失而感到可惜,感到屈辱,而又无可奈何,因而叹息。
6、为什么说“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因为敦煌文物不断地流失,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物流失,更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遗产的流失。
也暗示了古老敦煌文明的衰落。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1、解释下列词语:
事由:事情的原委;公文用语,指本件公文的主要内容;借口、理由。
歆羡:羡慕。
憨厚:老实厚道。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招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神色、态度)不自然。
2、第二段中写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而敦煌的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这样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更突出了敦煌文明的衰落。
3、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写王道士将洞窟壁画刷白的经过和细节?
着重表现一个灿烂的文明是怎样被破坏的,也表现像王道士这样的人不仅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更是中国文化的罪人。
4、说出最后一段中四个“惨白”的含义。
前边两个可以看成是王道士破坏敦煌文化的历史见证;后两个表达了作者面对被破坏的敦煌文物茫然不知所措的悲凉心情。
阅读第三部分“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我好恨!”
1、“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的“古怪”的含义是:
斯坦因他们觉得让王道士这么一个愚蠢的人掌管敦煌的稀世珍宝,是令人诧异的。
2、“他们在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个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这个世界是分成一个一个国家的,敦煌在中国,敦煌的文物属于中国,中国政府对文物拥有主权。
3、“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是什么意思?
扔下白手套,表示理亏、认罪,“我”接受额尔金的投降。
4、“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是什么意思?
要同额尔金决斗,接受挑战。
5、引用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对火烧圆明园、毁我国宝的外国强盗的无比愤恨,不惜一死,要哦跟强盗头子拼个死活。
6、一批文献送京城的情景说明了哪些问题?
席子乱捆,说明政府官员对文物毫不珍惜;另一面是极端贪婪自私,化公为私,作为个人的收藏。
7、“大哭一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清政府腐败无能,是无法保护敦煌文物的,那是一个民族命运极端悲惨的时代,那是一个令人椎心疼痛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