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4
四年级数学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并应用各种数学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 加法和减法的基础知识和应用2. 乘法和除法的基础知识和应用3. 基本的几何形状和测量4. 数据分析和概率初步三、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详细讲解新的数学概念和公式,通过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3.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巩固。
4. 小结反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听取学生的反馈,解答他们的疑问。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测试评估:定期进行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在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进行改进。
以上就是一份大致的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的大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编写具体的教案时,你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的内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亿以上数的改写和近似数》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主题:亿以上数的改写和近似数课时:第8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设计者:四年级数学组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内容要求: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2)学业要求:能结合具体实例解释万以上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教学提示:数的认识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整数的抽象过程,知道大数的意义和四位一级的表示方法,建立数感。
2.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小学中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扩展。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以“万”“亿”为单位来表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会求近似数;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其中,教学重点是亿以内数的认、读、写,教学难点是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以及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教科书按亿以内数的认识——十进制计数法——亿以上数的认识的顺序编排教学内容。
用源于现实世界的丰富素材为载体呈现数学知识,使学习内容生动、鲜活、现实,让学生在了解大数的广泛应用的同时,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并使学生在学习数的认、读、写等知识的同时,受到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学情分析万以上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但是小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大数,因此这些数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
“大数的认识”从万以内的数拓展到万以上的数,数目大,数位多,读和写的情况比较复杂,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知识方法的迁移,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
【课题】《确定位置(一)》【设计者】郑州市惠济区老鸦陈中心小学王焕【教材】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下册第六单元,第80-81页。
【课程标准】《确定位置(一)》这一课时的内容属于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中“图形与位置”领域的内容,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即用有序数对做定量描述,发展空间观念。
【内容分析】教材中结合学生座位的具体情境,说一下图上的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数对”的表示方法,说一说图上或班级同学的位置,根据所给的“数对”确定现实中物体所在的位置。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第一学段学习的“上下、前后、左右”,学生积累了大量生活经验,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
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
学生生活在现实的空间,看到和接触到首先是三维空间,应以此作为有效教学的起点进行“数学化”的过程,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本课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经历由第几列第几行抽象到数对的表示方法的过程;灵活运用数对表示方格图中的事物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利用学生熟悉的座位进行行和列的教学,从而引出数对,这个过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使用自我探究和课件演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体验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雏形(思想和方法),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有序“数对”确定点在平面中的位置的方法。
2、经历观察空间的物体,并能用适当的数学知识描述观察的空间对象的数学化过程,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符号表示生活现象的认识水平,通过位置的确定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展空间观念3、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十进制计数法》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版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主题:十进制计数法课时:共12课时,第8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设计者:郑丽娟/新密市市直第三小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教材分析在介绍了数的产生的基础上,教材接着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
计数方法有多种,十进制计数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计数方法。
有关十进制计数法的知识比较丰富,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计数单位(一般到千亿),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记数的符号一一阿拉伯数字,数位和位值原则,数的分级,读、写的方法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计数的基础知识。
3.学情分析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试着“填出万级以上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然后,教材概括地指出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这样在不大的篇幅中,从直观到抽象、从具体到概括,将有关十进制计数法的知识全部呈现出来,并注意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进行类推、试做,既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体现了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借助计数器数数,知道新的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和“千亿”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运用已有的知识补充完善“数位顺序表”,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十进制计数法”。
评价任务1.知道数的产生、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和“千亿”以及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完成22页第1题。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运用已有的知识补充完善“数位顺序表”,能有序地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十进制计数法”,完成做一做第2题。
教学过程:《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版3月第1版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主题:亿以上数的认识课时:共12课时,第9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设计者:郑丽娟/新密市市直第三小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算.2.教材分析亿以上数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会读写亿以内的数,知道万级数的读法和写法,所以教材的通过地球不堪人口之重负的拟人素材,生动地引入世界人口总数,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同时,了解到地球上人口太多,如不控制将要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渗透有关人口知识和环境保护教育.为了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类推,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之前,先让学生回忆个级和万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放手让学生试读,自己得出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与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类似的结论.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亿以上数的改写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义务教育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信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元第1课时课题名称:《卫星运行时间》(教材第30-32页)课时:3.1设计和执教者: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学段目标(第二学段):(1)知识技能: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3)问题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情感态度: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习惯。
2.教材分析: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基础,教材结合“卫星运行时间”的问题情境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旨在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估算;第二个问题是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道理,旨在多角度的探究计算的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第三个问题是掌握乘法竖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正确进行乘法竖式计算。
3.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乘法竖式计算的知识基础,能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计算上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与交流,促进对数学的理解。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估算的思路,学会合理的估算,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算法多样化,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能用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善于倾听、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3.能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促进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2024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运用十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掌握计算中进位和退位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
3.能够识别和描述图形,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性质和特点。
4.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和数轴的作用,能够在数轴上表现小数、分数和自然数的位置。
5.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实际问题。
6.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加减法的基本概念(1)加减法的定义和符号(2)加减法的基本性质和技巧2.十以内的口算和竖式计算(1)十以内的加减法运算(2)口算和竖式计算方法(3)进位和退位的运算规律3.图形的认识和描述(1)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性质和特点(2)图形的分类和比较4.数轴和数字大小的比较(1)数轴的概念和作用(2)数轴上的小数、分数和自然数的位置比较(3)数字之间大小关系的比较和表示方法5.长度、重量和容积的计量单位换算(1)长度、重量和容积的计量单位(2)计量单位换算的方法和技巧(3)生活和实际问题中的计量单位换算三、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策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
2.差异性教学策略:通过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情境分析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平,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3.互动交流教学策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互动竞赛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参与度,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性问题、情境分析和实验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究数学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适应性教学法:通过差异性教学和个性化学习任务的设计,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和需求来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3.互动交流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互动竞赛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知识分享,营造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氛围。
我是一只小鸟作文我是一只小鸟作文(集锦1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是一只小鸟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一只小鸟作文1“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妈妈的手机里传出了耳熟能详的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会为了自己的梦想,竭尽全力飞得更高,我不会追求是否有华丽的羽毛,只想出一份力,为人类做出一份贡献。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愿做一只拥有美妙歌喉的黄莺,清晨,我站在枝头上,用动人的歌声唤醒沉睡中的人们,让他们一天保持心情愉快,充满活力。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愿做一只平凡伟大的啄木鸟,为那些体弱多病的大树恢复健康,用我强而有力的嘴为它们啄食害虫,为树林做一份贡献,添一份爱心。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愿做一只猫头鹰,成为保护庄家的捕鼠能手,消灭田鼠,让庄稼长得更好,让人们吃上更香甜的粮食,让农民年年大丰收,成为人们的好帮手。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愿做一只不起眼的信鸽,我会飞过高山,越过河流,不怕风吹雨打,不惧日晒雨淋,飞遍每一个城市,为背井离乡的人们带去喜悦和问候。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无论是什么鸟,我都要为人们带去喜悦和幸福,成为人类的好朋友!我是一只小鸟作文2我是一只小鸟,可以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
我有一双翅膀,有一个尖尖的嘴巴,全身都覆盖着羽毛我的羽毛是绿黄色的。
我非常开心,每天都有小伙伴和我一起玩耍。
有时候我会和小朋友一起玩”捉人捉”游戏;有时候我会在高高挺拔的树上大声歌唱;有的时候我会和小花小草一起去跳舞......这是多么幸福啊!我是一只早睡早起的鸟儿。
早晨,我会用我优美的歌声唱歌。
我会去运动运动。
有的时候人们以为我是一个叫人起床的闹钟。
我是一只爱旅游的小鸟,我不用像人们一样买车票,直接用我的一双翅膀自由的翱翔,穿过世界每个角落。
首先,我得先去英国,因为那里有很多我喜欢的东西,食品还有优美的景色。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4.1垂直与平行
【设计者】荥阳市崔庙镇实验小学胡海涛老师
【教材】四年级上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4-65页
【课程标准】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垂直和与平行的概念.
【内容分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
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学情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未知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
【学习目标】
1. 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 通过讨论交流,使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 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培养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3、4、5、6、7和8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7、8、9、10检测目标3的达成.
【学习过程】。
四年级数学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四年级数学一、课程目标:1. 学习并理解四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2. 掌握简单的几何形状,如矩形、三角形和圆形。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四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和讲解,学生通过练习进行理解和掌握。
- 教学重点:掌握进位和借位的方法。
- 教学难点:处理复杂的四位数加减运算。
2. 简单的几何形状-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和认识不同的几何形状。
- 教学重点:了解几何形状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 教学难点:区分相似但不相同的几何形状。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来引入今天的主题,比如:“小明家有5000元钱,他买了一台电脑花了4000元,还剩下多少钱?”(二)教授新知识1. 对于四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操作,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题,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对于简单的几何形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直观地认识这些几何形状,并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三)课堂活动组织一些小组活动,例如让同学们一起完成一些有关四位数加减法的题目,或者让大家一起讨论和识别不同几何形状的特点。
(四)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测试成绩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上就是本节数学课的设计方案。
希望通过对四年级数学课程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们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四位数和千分数的概念;能够读、写四位数和千分数;掌握四位数和千分数的大小比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口算技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四位数和千分数的概念、读写和大小比较方法。
2.教学难点:能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数学课件、现成的四位数和千分数卡片。
2.教材准备:四年级数学教材第六章第二节的相关课文和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四位数和千分数卡片,让学生观察卡片上的数字,并请学生简单描述这些数字的特点。
2.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教师向学生解释四位数和千分数的概念,包括读法和写法。
然后让学生用一分钟时间尽量写出更多的四位数和千分数。
3.实例演示(1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四位数和一个千分数,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的大小,然后请学生用符号“>”、“<”或“=”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4.讨论分析(15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四位数和千分数,让学生两两比较大小,然后请学生解释自己的比较结果,并讨论出规律。
5.练习训练(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检查,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点评,对答对的小组进行奖励。
6.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提问。
7.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围绕四位数和千分数的概念、读写方法和比较规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复述。
8.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家完成,并及时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
五、板书设计(黑板上)四位数和千分数读法:_______写法:_______大小比较:_______(教师提供示例填空)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四位数和千分数的概念、读写和大小比较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
《单价、数量和总价》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版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2页主题:单价、数量和总价课时:共1课时,第1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的课标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能够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单价、数量和总价”是数学问题,学生能够理清数量关系进行解答,但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并没有建立“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教学时,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给出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并根据它们所表示的含义,探究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运用的学习方法有自主发现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学习目标]1.借助生活实例,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并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CS)2.经历探索"单价、数量和总价"关系模型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渗透模型思想。
(SG)[评价任务]1.通过观察购物小票,学生能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DO1)2.通过解决购物问题,学生能探究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并建立数学模型。
(DO2)[资源与建议]1.对教材的简单分析:教材首先提供两个典型的购物问题,已知每件商品的价格和购买商品的件数,求商品的价格。
解决后,通过“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来引导学生从两个问题的相关性入手,提炼出共同点:两个问题都是知道每件商品的价格,也就是单价;还知道商品的件数,也就是数量,要求的都是共花的钱,也就是总价。
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分析“单价、数量与总价”三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以“你知道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吗”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索、总结出数量关系。
小学四年级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数学中关于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包括进位和借位的情况。
三、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进位和借位的情况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新知识(10分钟)首先,教师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两个运算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平时在超市里购物时,是怎样计算总价的呢?步骤二: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15分钟)接着,教师可以以示例和练习的形式,逐步介绍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展示以下示例:• 3 + 4 = ?• 5 + 6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手指或口算来求解这些加法运算,同时解释加法的运算规则和注意事项。
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加法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步骤三: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15分钟)在学生掌握了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入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同样地,教师可以用示例和练习的方式来介绍减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算规则。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以下示例:•9 - 5 = ?•8 - 3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手指或口算来求解这些减法运算,同时解释减法运算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减法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步骤四:进位和借位的情况(15分钟)教师可以在学生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后,引入进位和借位的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示例和练习来演示进位和借位的具体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进位和借位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以下示例:•25 + 17 = ?•42 - 19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进行进位和借位的运算过程,同时解释其中的原理和规则。
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进位和借位的练习,以提高他们对这些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模板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1. 确定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 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 介绍新知识(10分钟)通过展示课件或黑板,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Step 3: 概念演绎(15分钟)通过示范和举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总结概念的运用方法,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Step 4: 练习巩固(15分钟)让学生在课本或练习册上完成一些具体的练习题目,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Step 5: 拓展延伸(10分钟)提供一些拓展问题,给学生更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Step 6: 归纳总结(5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和解题思路。
Step 7: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Step 8: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是很高,需要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利用更多的互动形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态度。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一)本学年,“零起点教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所谓“零起点教学”,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新一轮课改,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用课程标准来替代原来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
但现实并不乐观。
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进了十二年,很多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等学习方式逐渐被师生们所接受,可多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并不深入,不少教师手边根本就没有自己学科的课程标准,“跟着感觉走”的教学依然非常普遍。
教学不基于课程标准,就像火车不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一样,不仅会迷失方向,而且容易拔高教学要求,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今天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一个核心的要求,是要依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以及学科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一、课程标准的特点课程标准是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规定。
它有如下特点: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学习内容、知识点的具体规定。
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来开展学习活动。
全国有不同版本的教材,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
第二,课程标准对学习结果所做出的规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教师在保证基本要求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
第三,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顺序,它既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执行者,而应该和学生一样作为主体参与教育过程,课程的生成性成为可能。
之前的教学大纲,“刚性”的要求很鲜明,规定了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顺序及其要求。
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顺序和课时进行教学,不能越雷池一步。
换句话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限制了教师教什么,而且还限制了教师怎么教。
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对教师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教师考虑较多的是“何时能完成教学内容”,而关于“如何完成教学内容”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却少有考虑;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更关注的是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依据教科书的内容安排教学,至于为何选择这些内容、如此安排教学顺序的原因,教师却缺少深入的思考;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比较关注教科书的内容细节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被隆重推出。
课程标准没有指出具体的教学内容要点,也没有要求教学顺序,更没有给出具体的教学方法,有的只是教学建议。
因此,基于标准的教学,一定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的角度看,实施任何一项新的课程计划或者政策通常包括三个要素:使用新的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基于标准的教学也是如此,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推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等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的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
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确定学习的内容,明白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水平,知道为此需要运用的教学策略、需要建立的评价机制,等等。
在教学实践中,让教师来适应新的教材、运用新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容易的,但转变教学理念往往很困难。
但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发生改变,很难保证新课程的有效落地。
新一轮课改十多年的现实,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科中一个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希望学生能够记住它,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用它来解决问题。
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最需要教师清楚的是学生达到标准时的具体表现,以及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要求的水平。
为此,课堂教学的设计需要有新的模式,逆向设计,就是其中被大家所认可的一种模式。
逆向设计是一种面向目标、又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设计。
该模式主张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确定针对目标的评价方式,最后再来规划学习经验和教学。
其核心的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开展逆向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思考学习目标是什么?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应该理解什么或者能够做什么?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怎样的?换句话说,要能够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比较清晰地明确教学的三维目标。
第二步:确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即教师要在设计教学流程之前,先设计学生的学习评价,以便知道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能够通过具体的实证资料来说明学生已经实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
教学的三维目标,都应该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都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课堂或者课后的作业来进行验证。
因此,测量工具的编制很重要。
传统的教学不会在教学流程设计之前就关注评价,也不关注课堂上的即时评价,通常是教完了一个单元之后才做一次检测,以此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
这很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落实,也很难起到通过评价改进教学的作用。
第三步: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指导目标明确了,评价的方式也清楚了,教师的教学设计针对性就会更强,就会兼顾目标和评价这两头,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来让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之所以强调教学观念的转变,从基于课程标准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中就可以明白。
观念决定行为,没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念,就不可能有逆向教学设计这样的行为。
三、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要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在课程标准的研读和评价工具的研制上下功夫。
第一,要会解析课程标准如前所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通常是一个学段结束的时候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需要教师通过一节节的教学逐渐加以落实。
这其实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将课程标准的要求细化为每一节课具体的学习目标。
为了帮助教师做到这一点,安斯沃斯从技术层面提出了解析课程标准的方法:1)确定与教学相符合的某一具体内容标准;2)列出内容标准中的概念和技能,创建知识技能结构图;3)分析主要知识技能,确定学生学习的核心要点;4)用学生能明白的语言,表述实质性的学习问题;5)依据概念和技能,设计表现性的学习任务;6)确保标准中的知识技能要求能反映在表现性学习任务中;7)创建与表现性学习任务相符合的教学纲要;8)设计学习结果的评分标准或评价量表。
第二,要会设计学习评价美国评价专家斯蒂金斯认为,任何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都取决于该课堂所运用的评价的质量,如果评价能够在课堂层面得到良好的运行,那么学习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为了确保学生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前就应该清楚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后的表现是怎样的。
”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对学习的判断,更是促进教学和学习的工具。
学习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一般性的了解。
比如口头提问,直接谈话等等;二是日常性的考查或者考试,比如随堂小测试、课后测验、单元测验、期中或者期末的考试等等;三是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对一些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等;四是实践性作业,比如实验、小制作、课题研究等等。
选择什么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看它能否直接评价学习目标中反映的学习结果。
上述的各种评价方法,换一个角度来看,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性的评价,一类是表现性的评价。
客观性的评价大家非常熟悉,不用多说。
表现性的评价有四个基本的特征,分别是建构性、标准性、过程性和真实性,是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给予的评价。
一个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跳水比赛,针对这样一项运动(真实性),我们要观赏从起跳到落水的全过程(过程性),为此要制定评价的规则(标准性),明确达到某种程度的运动员,可以得到多少分,并根据该运动员在空中重现标准动作的情况(建构性)来加以评判。
第三,要会确定中心问题教学活动设计的一种关键的策略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明确的中心问题可以减少教学活动设计的随意性,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中心问题通常与这节课的核心知识有关。
由此出发可以抓住一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技能,也能够很方便地构建起教学活动的内在框架。
如何确定中心问题?仍然可以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思考。
有的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在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本身就是中心;有的知识虽然在学科中的位置不重要,但这一知识呈现的过程中人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很有借鉴意义,那么其中的过程和方法就成为中心;还有的知识,从学科内容组成的角度看并不重要,也少有方法论的意义,但在给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浸润方面有很重要的价值,那么它就会成为该领域的中心。
中心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它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支撑点,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二)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数学课程标准(**年版)》有关本课的目标要求是: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数学课程标准(**年版)》有关本课的内容要求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这就要求掌握特征、解决问题都应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结果的呈现需要学生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2、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
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平面图形,并且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将为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至关重要的一课。
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正确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3、学情分析: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也进行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学习,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已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主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通过操作比较,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3、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评价任务:1、学生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正方体和长方体由那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名称是什么以及有数量是多少,并做相应的记录(完成目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