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医疗核心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57.00 KB
- 文档页数:23
简述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国机关领导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通过一系列和措施推行的医疗改革方案。
这些核心制度旨在解决中国医疗系统面临的问题,提高人民医疗保障水平,降低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
具体包括以下会议项核心制度:1.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基本医保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
2. 医疗救助制度:实行了医疗救助制度,为贫困人口提供医疗救助。
3. 医疗费用控制制度:加强了医疗费用管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速度。
4. 健康体检制度:加强了健康体检服务,提供预防性健康检查。
5. 在线医疗服务制度:推动了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在线咨询、挂号、购药等服务。
6.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加强了药品供应保障,降低药品价格。
7. 社会办医改革制度:支持社会办医,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兴办医疗机构。
8.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行按病种付费。
9. 公立医院改革制度: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10. 医生和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生和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1. 城乡医疗协作制度:推进城乡医疗协作,提高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能力。
12. 医患关系改革制度: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疗纠纷调解机制。
13. 中西医结合制度: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药事业。
14. 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医疗学术研究和医务人员培养。
15. 医疗设备采购制度:改革医疗设备采购制度,降低设备采购价格。
16. 重大疾病保障制度:建立重大疾病保障制度,提供对特定疾病的保障。
17. 疫苗安全保障制度:加强疫苗安全保障,保障民众的免疫安全。
18. 共享健康信息制度: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的互通共享。
这些核心制度的实施推动了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
目录1、首诊负责制 (3)2、首问负责制 (3)3、三级查房制度 (4)附1:三级医师查房规范 (5)附2:主任医师(含副主任医师)查房考核评分细则 (8)4、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11)5、术前讨论制度 (11)6、死亡病历讨论制度 (11)7、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2)8、会诊制度 (13)9、查对制度 (14)10、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 (16)11、值班交接班制度 (18)12、技术准入制度 (18)13、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19)14、医患沟通制度 (21)15、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23)一、首诊负责制1. 病人首先就诊的科室为首诊科室,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须及时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检查、作出初步诊断与处理,并认真书写病历。
2. 诊断为非本科疾患,需请其它科室会诊。
若属危重抢救病人,首诊医师必须及时抢救病人,同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坚决杜绝科室间、医师间推诿病人。
3. 被邀会诊的科室医师须按时会诊,执行医院会诊制度。
会诊意见必须向邀请科室医师书面交待。
4. 首诊医师请其它科室会诊必须先经本科上级医师查看病人并同意。
被邀科室须有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参加会诊。
5. 两个科室的医师会诊意见不一致时,须分别请示本科上级医师,直至本科主任。
若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由首诊医师负责处理并上报医务部或总值班协调解决,不得推诿。
6. 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危重病人抢救,在未明确由哪一科室主管之前,除首诊科室负责诊治外,所有的有关科室须执行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协同抢救,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去。
各科室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及时做病历记录。
7. 首诊医师对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须先抢救,同时由病人陪同人员办理挂号和交费等手续,不得因强调挂号、交费等手续延误抢救时机。
8. 首诊医师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在病人稳定之前不得转院,因医院病床、设备和技术条件所限,须由上级医师亲自察看病情,决定是否可以转院,对需要转院而病情允许转院的病人,须由责任医师(必要时由医务部或总值班)先与接收医院联系,对病情记录、途中注意事项、护送等均须作好交代和妥善安排。
2012年关于医疗核心制度知识的学习
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学习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医疗安全。
不断提高医技人员的能力素质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服务品味为核心,加强医院内涵建设、能力建设和医院管理,逐步健全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医院运行机制,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促进医院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我院医疗核心制度培训计划,组织全院全体医务工作者以科室为单位,在2012年9月到2012年12月由科主任安排时间组织科室成员学习并主讲培训学习内容。
2012年关于把医疗核心制度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医生交接班制度。
2知情同意制度。
3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4医嘱制度。
5术前讨论制度
6知情同意制度
通过了以上内容的培训学习,强化了全院医务工作者对核心制度的认识,提高了医务人员关于核心制度的知识水平,促进了临床规范。
医务科
年月日。
十四项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四、会诊制度五、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六、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七、查对制度八、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九、医生交接班制度十、护理分级制度十一、病历管理制度十二、病历书写规范十三、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四、新技术准入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
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四)、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会诊制度;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术前讨论制度8、查对制度;9、交接班制;10、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2、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13、分级护理制度;14、医疗技术准入制度;15、医患沟通制度;16、转院转科制度;17、特诊特治告知制度;18、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其中与我们检验相关的有以下两种制度:查对制度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查对制度1、输血科①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两人工作时要' 双查双签' ,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
②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房、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瓶(袋)号、采血日期、血液种类和剂量、血液质量。
2、检验科①接收标本时,查对科别、姓名、性别等患者信息;检查标本数量和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②开始检验时,查对试剂名称、批号、有效期等信息;核实检验申请单的姓名与标本是否相符。
③审核报告时,再次查对患者科别、姓名、性别等信息;回顾患者历史结果,分析患者的动态变化,危机值及时报告临床医生。
3、病理科①收集标本时,查对单位、姓名、性别、联号、标本、固定液。
②制片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切片数量和质量。
③诊断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临床诊断、病理诊断。
④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及单位。
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输血管理①各科室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
②医院用血只能接受湖南省卫生厅指定的血站供血,各临床科室不准接受病人家属从外单位购买的血液(包括血液制品)。
③每周一、三、五上午10点前,输血科根据各临床科室预约血情况,向血站申报供血计划。
2、输血申请①申请输血的病人首先应做输血前十项(ABO 血型、Rh(D)血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ALT 、HBsAg 、Anit-HCV 、Anit-HIV 、梅毒检查。
医疗核心制度全文医疗是现代社会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确保医疗的公平、高效和安全,各国都建立了医疗核心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核心制度的概念、内容以及其在不同国家的运行情况和效果。
一、医疗核心制度的概念医疗核心制度,顾名思义,是指在医疗领域中起核心作用的制度体系。
它由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机构和流程组成,旨在管理和规范医疗服务的提供、质量控制和费用分担等方面。
医疗核心制度的建立旨在保障人民的医疗需求,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并对医疗行业进行监管和管理。
二、医疗核心制度的内容1. 全民医疗保障:医疗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全民的医疗需求。
各国会制定相关医疗保险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包括住院医疗、门诊医疗、特殊病种医疗等。
2. 医疗服务供给:医疗核心制度需要确保医疗服务的供给充足、质量可靠。
各国会通过建立医疗机构、培养医护人员、提高医疗设施水平等方式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3. 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核心制度需要建立医疗质量控制机制,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可信度。
这包括医疗机构的评估、医疗技术的审查、医疗纠纷的解决等方面。
4. 医疗费用分担:医疗核心制度需要合理分担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
各国会通过医保基金、政府补贴、个人支付等方式来实现医疗费用的分担。
三、医疗核心制度在不同国家的运行情况和效果1. 北欧国家:北欧国家的医疗核心制度以公立医疗为主导,政府承担医保费用,并为居民提供全面医疗服务。
这种制度在保障公民的医疗需求方面效果显著,但也面临着资源紧张和排队时间较长等问题。
2. 美国:美国的医疗核心制度以私立医疗为主导,个人和雇主支付医疗保险费用,并选择医疗服务提供者。
虽然美国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居世界前列,但是医疗费用高昂,造成很多人无法负担医疗费用。
3. 中国:中国的医疗核心制度以公立医疗为主导,国家实施医保政策,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医疗核心制度
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建立在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础上的核心制度,是指导和规范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制度。
医疗核心制度的建立旨在保障全民健康,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药卫生行业可持续发展。
医疗核心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医疗制度:包括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和公共卫生制度。
2.医疗卫生行业监管制度:包括《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规和制度。
3.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制度:包括加强医学教育、优化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和提高医务人员待遇等措施。
4.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加强基本药物目录管理、保障基本药物供应和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效益等。
5.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升等。
6.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制度:包括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等。
建立医疗核心制度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过完善各项制度,有助于解决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缺乏效益、医患矛盾等,从而实现全民健康和医药卫生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是指支持和指导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和政策,旨在为全民提供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1.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所有居民,确保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2.药品政策与监管:建立科学、公正、有效的药品政策和监管机制,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药品的合理使用率。
3.医疗服务价格与费用管理: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和费用管理政策,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防止虚高和不合理费用。
4.医疗机构分类与管理: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管理,推动医疗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5.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6.医疗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7.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与管理:加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
8.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解决基层医疗资源不足问题。
9.老年人和儿童疾病预防与控制:加强老年人和儿童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老年人和儿童的健康水平。
10.医疗机构评审与监督:建立医疗机构评审和监督机制,对医疗机构的运行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服务质量。
11.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便捷、高效、贴近居民的医疗服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2.医疗器械监管:建立医疗器械监管机制,规范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保障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13.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工作,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能力,降低疾病传播和发生的风险。
14.中医药事业发展:支持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强中医药科研和临床应用,发挥中医药在保健治疗中的作用。
十二项医疗核心制度内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医疗领域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核心制度。
下面是十二项医疗核心制度内容的详细解释:1.医疗服务体系制度:包括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组成的医疗服务体系。
通过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机构,提供全方位、高水平、公平的医疗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2.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医疗补充保险等机制,以确保人民群众在医疗保健期间的经济保障,并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健康福利。
3.药品供应与管理制度:包括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管政策和机制。
通过实施药品监管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合理使用药品,提高人民群众的用药效果。
4.医疗质量控制制度:包括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等。
通过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5.医疗费用控制制度:包括医疗价格政策、医疗费用结算和支付政策等。
通过制定合理的医疗价格和费用支付制度,控制医疗费用的过高增长,减轻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
6.医疗卫生管理制度:包括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等相关机构的组织管理制度。
通过健全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医疗机构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7.医学研究与创新制度:包括医学科研机构、医学教育机构及人员的培养和训练等。
通过加强医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医学科技水平和医疗服务的创新能力。
8.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包括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通过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互联,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9.医疗资源配置制度:包括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调整机制。
通过公平、公正、透明的方式配置医疗资源,提供全面、可及、有质量的医疗服务。
10.医患关系调和制度:包括医患之间的沟通、互动和权益保护等机制。
通过加强医患沟通、加强医疗纠纷处理和医患仲裁机制,改善医患关系,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国家卫计委要求的18项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 (1)二、三级医师负责制 (1)三、分级护理制度 (2)(一)特级护理 (2)(二)一级护理 (2)(三)二级护理 (2)(四)三级护理 (3)四、查房制度 (3)五、查对制度 (4)(一)临床查对制度 (4)(二)输血查对制度 (4)(三)手术查对制度 (5)(四)发药查对制度 (5)(五)医技检查查对制度 (5)(六)供应室查对制度 (6)六、术前讨论制度 (6)七、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6)八、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制度 (7)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8)十、交接班制度 (8)(一)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 (8)(二)护理值班、交接班制度 (9)十一、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9)十二、医疗会诊管理制度 (10)(一)院内会诊制度 (10)(二)邀请院外会诊制度 (10)(三)应邀外出会诊制度 (11)(四)会诊管理制度 (12)十三、新技术准入制度 (12)十四、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 (13)(一)病历书写规范 (13)(二)病历质量控制 (15)(三)病案管理制度 (15)(四)电子病历规范 (17)十五、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18)十六、危急值管理制度十七、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十八、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一、首诊负责制1.首诊负责制是指凡到医院就诊的病员,首诊的科室和医师对病员的检查、诊断、治疗和抢救均应承担责任的制度。
2.首诊医师应对所接诊病员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做好病历记录,根据规定履行相应报告制度。
经检诊后,如属本科疾病,首诊医师应负责处理;如诊治困难,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指导;如不属本科疾病,或者同时存在其他专科疾病时,应及时请求会诊,除参加会诊的专科同意转科外,首诊医师应负责对病员继续进行处理。
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与接班医师做好床头交班,共同检诊病员,并做好记录后方能下班。
4.首诊医师对急、危、重病员,应根据抢救制度立即实施抢救,如不属本科疾病,应一面抢救一面请他科医师会诊。
十五项医疗核心制度目录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危重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新技术准入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制度、管理制度临床输血管理制度谈话告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一、首诊负责是指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对所接诊病人,特别是对急、危重病人的检查、诊断、治疗、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到底。
二、首诊医师除按要求进行病史、身体检查、化验的详细记录外,对诊断已明确的病人应积极治疗或收住院治疗;对诊断尚未明确的病人应边对症治疗,边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诊断明确后即转有关科室治疗。
三、诊断明确需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人,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须由二线医师亲自审查病情,决定要否转院。
病人稳定之前不得转院。
四、如遇危重病人需抢救时,首诊医师首先抢救并及时报请上级医师、科主任主持抢救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拒绝抢救。
五、对已接诊需会诊或转诊的病人,首诊医师应在初步检查并书写病历后,再请相关科室会诊或转诊治疗。
对于急诊病人特别是危重病人,首诊医生应亲自或指定护士护送并做好交接手续。
六、复合伤或涉及多个科室的抢救,未明确哪个科室主管前,由首诊科室负责诊治,但有关科室应积极协同抢救,不得擅自离去。
首诊科室主治以上医师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和决定收住科室等的决定权。
七、首诊医师应对病人的去向或转归进行登记,备查。
八、首诊医师下班时,与接班医师详细交接,并做好交接记录。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科主任、高级职称医师查房每周1~2次,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
主治医师查房每3天至少1次,查房一般在上午进行。
住院医师对所管病人每日至少查房1次。
二、对危重病人,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上级医师临时检查病人。
三、查房时要逐级严格要求。
查房前医护人员要做好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单及所需用的检查器材等。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释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解读一、什么是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对医疗服务的切身感受。
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呈现逐年稳步提升的态势。
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任务,需要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加强保障和约束,实现全行业的统一管理和战线全覆盖。
2016年,我委以部门规章形式颁布施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通过顶层制度设计,进一步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明确了医疗质量管理各项要求,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法治化管理轨道。
《办法》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的一系列制度凝练为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以下简称核心制度)。
二、18项核心制度和《要点》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8项核心制度分别为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要点》对每项核心制度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并对每项核心制度实施的基本原则和关键环节提出了要求,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制订和执行本机构核心制度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如何落实和执行《要点》?《要点》的颁布实施,对于提高我国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根据《要点》,制定本辖区的具体细则和实施工作要求,加强解读和宣贯培训,指导和规范辖区内医疗机构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夯实基础医疗质量,筑牢医疗安全底线。
医疗质量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度1 门诊首诊负责制度对非本科室范畴疾病患者和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均不得拒诊。
对非本科室疾病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种及应去就诊科室。
对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应负责诊疗。
必要时可请有关科室会诊,认真解答患者的询问,严禁推诿患者。
2 急诊首诊负责制度2.1 一般急诊患者,按门诊首诊负责制执行。
2.2 危重患者如非本科室疾病范畴,首诊医师应首先对患者进行一般抢救,并立即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参加抢救。
如遇复杂病例,需两科或更多科室协同抢救时,首诊医师应及时通知医务科(八小时外通知总值班),由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组织抢救工作。
认真解答患者家属的询问,严禁推诿患者。
三级医师查房及负责制度1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1 查房是病房医疗最基本的、重要的医疗活动,也是各级医师进行诊疗工作的最基本的医疗制度,它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培养下级医、护人员的重要措施之一,必须严格认真地执行。
1.2 医院各级医师查房,应严格按《中医病历规范书写手册》执行。
1.3 医院各级医师查房要以患者为中心,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
体现中医药学术进展及国内外医学新发展,反映个人学术特色和学术经验。
1.4 各级医师查房频次要求:住院医师每日查房不得少于2次,上下午各1次;主治医师对新入院的急、危重患者要即时查房,一般患者48小时内查房,1周内不少于2次;主任医师(含副主任医师、科主任) 每周应查房至少1次。
1.5 凡收治疑难病(诊断不明者、入院两周内治疗无效者、入院两周后理化检查报告与临床诊断不符合者)患者的科室均可向医务科递交申请报告,由医务科组织相关专家会诊。
1.6 三级医师负责制体现在查房、手术、门诊、急诊、值班、抢救、解决疑难病症、医疗文书书写及质量管理等各方面;各科室节假日期间也应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1.7 各级医师查房时,均要检查病历质量,对整个诊疗做出评价,上级医师要指导下级医师按规定书写好病历,对问题较多,质量较差的病历,要责成下级医师修改或重写。
医疗核心制度
医疗核心制度是指管理和组织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其目的是确保人民健康和医疗服务的公平和高质量。
医疗核心制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医疗机构和人才的培养和管理。
2. 医保制度:建立和实施医疗保险制度,为人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包括费用支付方式、保险范围和报销政策等。
3. 基本药物制度:确定和管理基本药物清单,保证人民能够获得必需的药物服务。
4. 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和实施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监督和评估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
5. 医疗卫生监管:建立和加强医疗卫生监管机构和监管体制,保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合法合规运作。
6. 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加强医疗信息管理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以上是医疗核心制度的一些基本内容,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可能会有所调整和完善。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于保障人民的健康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十二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卫生与医疗领域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基本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医疗需求,并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
下面将介绍十二项医疗核心制度,分别是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医生执业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药品审批制度、药品流通管理制度、药品价格管理制度、医疗器械监管制度、医疗器械使用管理制度、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疾病预防与控制制度、医疗教育与培训管理制度。
首先,医疗保险制度是保障人民获得医疗服务的基础制度。
通过医疗保险,人们可以在需要时获得必要的医疗救助,减轻经济负担。
其次,医疗机构管理制度主要是对医疗机构的注册、执业、考核等进行管理,确保医疗机构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另外,医生执业管理制度用于规范医生的执业行为,包括医生的注册、持证上岗、职业道德要求等,从而保证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总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制度。
通过规范医疗服务流程、加强医疗质量评估和监控,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最后,疾病预防与控制制度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制度。
通过加强疾病防控、推行疫苗接种、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是指建立和使用电子病历、远程医疗、医疗数据共享等信息化技术,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医疗教育与培训管理制度是培养医疗人才的重要制度。
通过规范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加强医师持续教育、推动临床实践的规范化等,可以提高医疗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药品审批制度是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的制度。
通过对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等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品流通管理制度是对药品流通环节进行管理的制度。
包括药品批发、零售、储存、运输等方面的管理,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可及性。
药品价格管理制度是对药品价格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制度。
通过制定药品价格政策、建立药品价格监管机制等,保障药品价格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医疗器械监管制度是对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制度。
医疗核心制度国家一、医疗质量管理制度1. 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2. 制定医疗质量标准,明确医疗服务质量要求。
3. 实施定期医疗质量检查,确保医疗服务持续改进。
4. 建立医疗事故和差错的报告、分析、处理机制。
二、医疗安全管理制度1. 制定医疗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行为安全。
2. 定期进行医疗安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安全意识。
3. 建立医疗安全事件的报告和应急处理机制。
4. 加强医疗设备和药品的安全管理。
三、医疗伦理管理制度1. 建立医疗伦理委员会,负责医疗伦理的监督和指导。
2. 制定医疗伦理规范,明确医务人员的伦理责任。
3. 定期进行医疗伦理教育和培训。
4. 建立医疗伦理问题的咨询和处理机制。
四、医疗信息管理制度1. 建立医疗信息管理体系,确保医疗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实施医疗信息的保密制度,保护患者隐私。
3. 加强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4. 建立医疗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
五、医疗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1. 制定医疗人才培养计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路径。
2. 实施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
3. 建立医务人员职业发展和晋升机制。
4. 加强医疗人才的引进和激励。
六、医疗资源配置制度1. 制定医疗资源配置标准,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2. 加强医疗设备和药品的采购、使用和维护管理。
3. 优化医疗服务布局,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4. 建立医疗资源的动态调整和优化机制。
七、医疗监督和评价制度1. 建立医疗监督体系,对医疗服务进行全面监督。
2. 实施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定期发布评价结果。
3. 建立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和反馈机制。
4. 加强医疗政策的执行和监督。
八、医疗法制和政策制度1. 制定和完善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为医疗服务提供法律保障。
2. 加强医疗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建立医疗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和公众的政策意识。
4. 加强医疗政策的执行和监督,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十二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在医疗领域中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下面将介绍十二项医疗核心制度。
一、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国民,保障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有效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二、发展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三、推进公立医院综合:通过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和薪酬制度,增强医院的服务意识和效益导向,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监管,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五、促进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体制: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研究和监管,推动医疗器械的创新和药品安全使用,提高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和效果。
六、完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七、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对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中医药市场化发展,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
八、深化医药卫生体制: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完善医院的运营机制,增加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九、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推行信息化、智能化的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减少患者等待和挂号时间。
十、加强医疗保险管理: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制度,加强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建立和完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解决医患纠纷和医疗纠纷。
十二、推进医疗服务国际化:积极推动医疗服务国际化,吸引外国患者来华就医,促进中外医疗合作与交流,提高中国医疗服务的国际影响力。
以上是十二项医疗核心制度的简要介绍,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目录1、首诊负责制 (3)2、首问负责制 (3)3、三级查房制度 (4)附1:三级医师查房规范 (5)附2:主任医师(含副主任医师)查房考核评分细则 (8)4、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11)5、术前讨论制度 (11)6、死亡病历讨论制度 (11)7、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2)8、会诊制度 (13)9、查对制度 (14)10、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 (16)11、值班交接班制度 (18)12、技术准入制度 (18)13、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19)14、医患沟通制度 (21)15、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23)一、首诊负责制1. 病人首先就诊的科室为首诊科室,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须及时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检查、作出初步诊断与处理,并认真书写病历。
2. 诊断为非本科疾患,需请其它科室会诊。
若属危重抢救病人,首诊医师必须及时抢救病人,同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坚决杜绝科室间、医师间推诿病人。
3. 被邀会诊的科室医师须按时会诊,执行医院会诊制度。
会诊意见必须向邀请科室医师书面交待。
4. 首诊医师请其它科室会诊必须先经本科上级医师查看病人并同意。
被邀科室须有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参加会诊。
5. 两个科室的医师会诊意见不一致时,须分别请示本科上级医师,直至本科主任。
若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由首诊医师负责处理并上报医务部或总值班协调解决,不得推诿。
6. 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危重病人抢救,在未明确由哪一科室主管之前,除首诊科室负责诊治外,所有的有关科室须执行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协同抢救,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去。
各科室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及时做病历记录。
7. 首诊医师对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须先抢救,同时由病人陪同人员办理挂号和交费等手续,不得因强调挂号、交费等手续延误抢救时机。
8. 首诊医师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在病人稳定之前不得转院,因医院病床、设备和技术条件所限,须由上级医师亲自察看病情,决定是否可以转院,对需要转院而病情允许转院的病人,须由责任医师(必要时由医务部或总值班)先与接收医院联系,对病情记录、途中注意事项、护送等均须作好交代和妥善安排。
9. 首诊医师应对病人的去向或转归进行登记备查。
10.凡在接诊、诊治、抢救病人或转院过程中未执行上述规定、推诿病人者,要追究首诊医师、当事人和科室的责任。
二、首问负责制度1、首问责任是指第一位接受询问的医务工作人员对所提出问题,应负责详细耐心解答,或介绍到相关部门或指点到相关地点。
2、首问责任制度形式包括:面对面回答询问、回答电话咨询、受理来信来访。
3、总体要求:不管在任何场所,不管遇到任何形式的提问,无论其事是否与自己有关,都应耐心解答,或将其介绍到相关部门或指点到相关地点。
4、具体要求:(1)属于本人职责范围内的问题,要立即给予答复;(2)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问题而当事人不能答复的,需立即请示本部门领导,按领导指示答复;(3)不属于本部门、本人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不得推诿,要积极将提问者指引到相关部门,直到有人接待;(4)对于来信来访或其他不能马上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记录首次接待时间,并按医院有关规定按时答复。
三、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医院实行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技术职称医师查房制度。
2.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
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一次,查房一般在上午进行。
住院医师对所管病员每日至少查房二次。
3.对危重病员,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检查病员。
4.查房前医护人员要做好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用的检查器材等。
查房时要自上而下逐级严格要求,认真负责。
经治的住院医师要报告简要病历、当前病情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和病情分析,并做出肯定性的指示。
5.查房的内容:⑴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审查对新入院、重危病员的诊断、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
⑵主治医生查房,要求对所管病人分组进行系统查房。
尤其对新入院、重危、诊断未明、治疗效果不好的病员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医师和护士的反映;倾听病员的陈述;检查病历并纠正其中错误的记录;了解病员病情变化并征求对饮食、生活的意见;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决定出、转院问题。
⑶住院医师查房,要求先重点巡视重危、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病员,同时巡视一般病员;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检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并开写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检查病员饮食情况;主动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的意见。
7.院领导以及相关职能科负责人,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参加各科的查房,检查了解对病员治疗情况和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做好查房及改进反馈记录。
附1:三级医师查房规范第一条为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切实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三级医师查房是指通过科主任(副主任)主任、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三级查房,实施三级医师的医疗技术和质量管理职责。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是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
第三条三级医师查房的整体职能是:l.制定医疗决策及规范医疗行为的管理职能。
2.实施医疗服务过程有关要求的审核职能。
3.实行逐级检控、医疗质量控制及部门质量接口协调管理职能。
4.层层技术把关,医疗安全防范职能。
5.加强与患者沟通,履行医患关系准则管理职能。
6.通过技术指导,“三基”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及临床医学教学提高临床医疗和教学职能。
7.住院医师技术考核职能。
第四条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的职责权限:1.对重点病例进行检查,解决疑难技术问题,做出重要的医疗决策。
组织指导危重病人抢救及疑难病人会诊。
2.贯彻执行医院质量方针,实施住院医疗服务环节控制程序及其他相关过程控制程序,严格技术把关,进行医疗技术考核。
3.总结临床经验,传授医学新知识和医疗技术。
4.督促检查规章制度、医疗常规、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纠正不合理诊疗方法、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医疗安全防范。
5.按照住院医疗服务环节质控要求,协调医护人员之间质量接口。
6.通过查房进行临床教学、技术指导,对下级医师进行“三基”培训。
第五条主治医师查房的职责权限:1.对本组病人进行巡诊和系统检诊,解决本组病例的关键医疗技术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医疗决策,参加本组危重病人抢救和会诊。
对危重疑难病例诊治困难者,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没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应请示科主任)。
2.在本组范围内实施住院医疗服务环节质量控制及其他相关过程控制程序,对本组医师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考核。
3.加强本组医疗服务过程监测,医疗质量检控和医疗安全防范。
4.实现三级医师查房过程中的医、护质量接口要求。
5.通过查房加强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履行医疗服务有关告知的职责。
第六条住院医师查房的职责权限:1.对所管病床住院病人按时进行查房巡诊。
拟定诊疗计划,请上级医师审定。
2.实施各项过程控制程序,完成对住院医师规定的工作要求;查房后及时书写病程记录;书写或更改医嘱,并执行或指导护士正确执行医瞩。
3.在查房过程中,进行诊疗操作的自我检控,对医疗服务环节中出现缺陷进行控制,及时实施纠正、采取预防措施,确保医疗安全。
4.通过查房巡诊,严密监测住院病人病情变化,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请示,以采取相应医疗措施。
5.通过查房,加强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第七条查房频次为:主任(副主任)医师对新入院病人2天内查房,每周对疑难、危重病人至少查房l次,危重病人随请随查;主治查房每天1次,住院医师查房每天2次,对急重症、特殊病例应及时进行查房。
科内示范性大查房每月不少于2次。
第八条科内示范性大查房的人员包括:科内实习医师、进修医师、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副主任)医师、护士长;全院性示范查房(含会诊),由业务院长、医务部确定参加范围。
第九条三级医师查房应坚持“四严”要求,即组织严密性、规章制度严肃性、医疗技术规范严格性和临床思维严密性。
杜绝任何粗枝大叶、草率从事、走过场现象。
第十条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时,应按职称各站其位,队列有序,保持查房秩序。
查房时,进入病房顺序:正副主任医师(科主任)→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进修医师→实习生第十一条按规定时间查房,不得迟到、早退,不得随意中途离开;查房参加人员衣装整洁,仪表端庄,手机要处于震动状态,非医疗事件不接打电话;参加查房人员,禁止吸烟和交头接耳或高声喧哗;查房过程中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第十二条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应按照“背”、“查”、“问”、“讲”、“解”程序进行,并达到以下标准要求。
1.背:住院医师背诵陈述“住院志”、“病程记录”、拟诊意见(印象)和“诊疗计划”,以及医嘱执行情况、病人感受意见和体征观察情况。
背诵陈述标准:⑴病历陈述符合病历规范;(2)病情观察周密,体征判断准确;(3)临床思路清晰,有拟诊意见和诊疗计划,符合医疗规范;(4)主动报告自我检控存在的问题及诊治难点、疑点。
2.查:进行五项检查:⑴询问病人症状、检查体征,并查看检验、检诊报告;⑵检查病历质量;⑶检查诊疗方案及医嘱执行情况;⑷检查医护人员“三基”水平;⑸查询病人对疗效的感受和意见。
3.问:结合病例对下级医师进行双向提问、答辩和解答。
按“三问”,“三答”标准要求:⑴针对具体病例诊疗的关键技术问题由科主任提问,住院医师答辩;⑵针对病历质量问题和医疗处置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提问、答辩;⑶科主任对下级医师提出的疑难问题和请示,进行解答。
4.讲:结合具体病例进行比较系统的学术讲解或质量讲评,达到“三讲”要求:⑴结合病例进行循证分析(即该病例或该病种有关的临床医学资料综述及诊断、治疗的科学依据分析);⑵结合具体病例讲解国内外医学进展;⑶结合具体病例的病历质量、疗效观察、服务质量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及不安全因素,进行质量讲评。
5.解:解决下级医师解决不了的疑难技术问题,做出医疗决策或会诊决定,解决欠妥的诊疗计划问题,纠正不当的医疗措施。
第十三条主治医师查房按照“验”、“查”、“问”、“讲”、“定”程序进行,并达到以下标准要求。
1.验:⑴结合病例对症状和体征的判断进行复核验证,以及补充;⑵对住院医师在诊疗工作中需要纠正的计划和措施进行跟踪和验证。
2.查:⑴查看检验、检诊报告;⑵检查病历质量;⑶检查诊疗计划及医嘱执行情况;⑷查住院医师在其当班内所作的诊疗工作是否到位;⑸查询病人对疗效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