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格式:pdf
- 大小:89.48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可以说,青少年创新能力发展之日就是民族复兴之时。
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素质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
那么,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培养学生向历史上创新人物学习。
我们中学生很多都喜欢学习历史学科,特别是我教历史和生物这两科后的感受较深。
因为历史教学中有他们十分喜欢的历史人物和有许多勇于创新的历史故事。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最根本的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优秀民族。
从春秋战国的商鞅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直到邓小平同志的“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不体现创新精神、创新思想。
历史上众多的杰出人物和典型事例就是通过勇敢地否定原有的落后因素,然后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前进。
例如:北宋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的积弱积贫状况,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反对守旧,勇于创新进行变法,挽救北宋统治阶级的统治。
近代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勇敢地站出来反对封建顽固派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腐朽、没落、守旧的思想,提出“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的观点,主张维新变法,从而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在学习中国历史时,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大胆创新,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统一战线”、“一国两制”等策略,都体现中国人民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光辉典范。
在教学中,教师要列举史实,以史为鉴,引导学生向创新英雄人物们学习。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亲其师而信其道”。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在给予表扬的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困生应给予鼓励和帮助。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时代的不断进步,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自学能力,只有及时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不断的充实自我,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运用科学发展观,全新的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我做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一、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上课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实施创新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营造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自由探索、积极进取、大胆创新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其创新思维流畅,创造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无压抑的互动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求异思维,让学生愉快的学习。
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由过去仅着眼于培养少数“尖子”,转向不仅要培养“尖子”,更要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水平;由过去主要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了的知识,转向不仅要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了的知识,而且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由过去主要强调全面发展,转向不仅强调全面发展,而且特别要注意个性发展。
作为一个女教师,与学生较容易沟通,平时就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师生平等民主地对话。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历史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起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新人的重任。
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还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致力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保护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现在,我就此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树立教育新理念,做创新型教师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而且创新能力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素质的提高,都源于教育和人才。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教学观。
历史教师虽然培养的不是科技人才,但其所承担的学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其责任重大,不可推卸。
可是,由于学科的特点,很多教师仍然抱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缺少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的识记,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得不到充分的保护,严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提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所以历史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在兴趣方面下工夫,在方法上多指导,使历史课堂有新的变化和突破。
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
二、鼓励学生质疑,正视学生的独到见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这是古人读书积累的宝贵经验。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提出过创新性思维的六种重要能力,其中第二种能力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史料大家达成了共识,但也有很多的事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就可以从这些个史料之中发现问题。
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历史结论进行重新审视,使历史变得鲜活。
其次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不但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此外,教师还需传授学生思维方法,交给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
一、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一)中学历史教师自身的水平亟待提高。
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
尽管如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知难而上,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
(二)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
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推广,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应该体现在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结论进行重新审视,创设全新情境,从而把握历史真正的内涵,使之变得鲜活。
(三)中学历史教师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
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
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
相反,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能力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在历史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青少年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秘密,自己的一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趣味的小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精力。
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高压的学校牢笼。
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个性被抹平了,创造力就不易被激发出来。
缺少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也就不可能有诸多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没有人才,在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就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有一种宽松、自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教育氛围。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历史教学是素质教学的有机载体和重要学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灵魂和核心。
关键词:兴趣改革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简谈几点浅见拙识:一、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这说明了兴趣是一个人探知的内部动力。
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知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奋发求知的内部动力。
倘若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就激发不起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就无动力探索历史知识,也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的采取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引导学生采取编写诗歌的形式来记忆历史要件。
通过学习思考,有的学生便写出了“赤壁之战208,孙、刘联军抗曹家。
全国统一未实现,各据一方把国建。
此方法,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曾强了课堂上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如以情激趣、设疑激趣、以电教激趣、以热点激趣、以影视激趣等。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应试教育,而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灌输式。
这种观念和模式,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严重影响了中国人才的培养。
因此,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变灌输式为讨论式、问答式、探究式和开放式教学,力求构建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和搭设一个宽广的平台。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做到:1、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现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创新教学能力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传统的历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校和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使他们具备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提出相关的培养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学习的起点,只有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习和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有趣的历史实物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包括实地考察、文献资料分析、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以更加直观和深入的方式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历史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对历史事件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课堂活动,比如分析历史事件的多种可能性,讨论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甚至让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重新演绎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在历史学科中能够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观点。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历史学科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意识,能够根据历史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实践。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在历史学科中展现出创造性的思维和行为。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历史研究性课题和项目活动,让他们通过自主选题、自主调研,进行历史实证研究和论证,培养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历史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效率呢?一、介绍新观点,拓展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入最新的史学研究的成果,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在对新观点甄别论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而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例如,在讲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时,我介绍了现在史学界对“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作用”的争论,并让学生对此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拓展了自己的思维。
再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时,我有意识地介绍了现在史学界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认识”的三种观点,然后让学生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进行评价。
学生在课堂上争论后还意犹未尽,课后又去找资料,而且有不少学生写出了有一定水平的小论文。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问题,而不能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中。
这样就能不断让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开拓自己的思维。
例如,在讲到19世纪40—60年代的清王朝的统治时,大多数学生想到的就是腐败无能,但我让学生从探索方面去考虑时,很多学生就又想到了清政府政策的调整(洋务运动)等,从而对清政府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有力前提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教育制度和考试方式有相应的转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
在考试中,我们的问题既要有观点、史实,又不能太笼统。
例如,“有关《马关条约》中有人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那么我们应不应该这样称呼李鸿章呢?说明理由。
”这一问题不是“是或否”所能定论的,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回答,也可以从教材的重点史实出发,只要我们能够基本说明问题即可,不要刻意去追求讨论结果。
无论是哪种说法,只要学生说得有理有据均可得分,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历史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门讲述过去的学科,更是一门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
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通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
历史教学不仅要告诉学生发生了什么事情,更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通过历史的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明白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
历史名人的伟大事迹、历史事件的深刻含义、历史文化的瑰丽风采,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思想滋养和心灵洗礼,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这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要善于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善于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辨和推理。
历史教学还要求学生要善于综合利用历史资料和史实,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分析,使得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得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们对事物表象和根本原因和机理的洞悉逻辑推理的能力,就决定了他们是否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历史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更要求学生要形成辩证的历史观。
历史教学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事件和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具备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学生才能够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深入思考,形成独立见解,从而敢于不断挑战传统的观念和思维定势,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中学历史课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
这是历史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其次,要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这是指某种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简单地说,就是发现一种新方法,并用来创造性地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包括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迁移思维、聚合思维等。
这是学生正确分析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并将此迁移到学生新知识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要求贯穿以具体的尽可能完整的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即史论结合。
这是历史学科所独具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
二、以思维训练为中心,注重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开拓能力的人才。
中学历史教学面对的是可塑性很大的中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规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过程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
要教给他们获取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逐渐摆脱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性,主动探索学习新知识。
要以思维训练为中心研究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启发、讨论、活动等等,给学生开展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使他们养成观察、分析、探索、猜想等习惯,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求异、迁移和发散性思维,以形成创新思维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