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练习: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77.00 KB
- 文档页数:5
专题过关检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A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 .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解析:选A 先秦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命题与“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而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故A 项正确;B 项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涉及的对象是皇帝,与“人类与自然关系”不符,B 项错误;C 项出现于两宋时期,当时出现了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侧重于对人性的思考,明显与“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不符,C 项错误;D 项出现于明清时期,强调限制君权,具有启蒙性质,D 项错误。
2.下面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 )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 解析:选A 本题中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评价材料都是从儒家“礼”的思想标准出发的,它的主旨是维护等级制度和区分君臣尊卑。
3.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子解析:选D 由“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可以看出主张严刑峻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可以判断出以法治国,结合所学这位思想家是法家代表,故选D 项。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 )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选B题干的诗歌反映了陶渊明厌倦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态。
1.自战国至西汉时期,两种思潮历经盛衰方向相反的变化。
这两种思潮是指()A.法家与道家B.法家与儒家C.墨家与兵家D.黄老与儒家2.《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段话主要强调()A.孟子的“仁政”思想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C.农时对农业的重要性D.男耕女织的家庭关系3.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A.和程朱理学完全背道而驰B.能够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4.《汉书•食货志》载:"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
"旱灾发生后,商王汤即命在郊外设祭坛,每日安排人行"郊祭",祈求上天降雨。
这体现了()A.三纲五常的思想B.君权神授的思想C.无为而治的思想D.天人感应的思想5.赵鼎新在《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中指出,“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
”结合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②“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③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④“仁政”被剔除,儒家思想沦为法家思想的附庸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6.下面是先秦一学者对两位政治人物的评述。
①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②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行正道的国君。
据此表述这位学者应属()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7.黄宗羲曾设想以“托古改制”的方式效法古代“封邦建国”制度,退而求其次,则应效仿唐初设置“方镇”以屏藩中央的制度。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答案】C【解析】《国语》记载了各国公卿之“语”,侧重公卿的言论,《战国策》主要记载游士之“策”,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崛起,侧重点由公卿转向游士,体现了社会权力由贵族向士阶层转移,即社会权势的变动,故C正确;《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书体例的创新,《战国策》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已经不能算是创新了,故A错误;两本书不是法家思想家著作,不能体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故B错误;两本书主要记载的是言语而不是各国历史风貌,故D错误。
2.宋代选官入仕的途径相当多元,通过恩荫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无出身”,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而跻身高层者更是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说明宋代A.世家大族左右国家政权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C.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第 1 页D.党派纷争破坏官僚体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恩荫入仕者……相对于进士出身者……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中可以看出,宋朝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恩荫入仕者……跻身高层者更是寥寥无几”说明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朝选官制度的发展,没有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化和党派斗争,故BD项排除。
3.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条件二:学堂上老师领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是A.“百家争鸣”时儒学广泛传播B.西汉对儒学加以推广,并成为文化的主旋律C.宋明理学对儒学发展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出现【答案】C【解析】略4.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对策》中建议设置太学,“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达到“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效果。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李伯谦在《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与贡献——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一文中说:“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孤独进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交流,既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它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融合、重组不断壮大发展,以求生生不息。
”下列思想成果能证明这一点的是()①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①宋明理学的形成 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2.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有()①男女平等 ①议会至上①工商皆本 ①实行众治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3.清代学者吴定说:“道学之名,不见于经。
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
”由此可见宋元之际()A.道教形成众多流派B.道家与儒家思想交锋激烈C.理学成为儒学正统D.儒学经典开始成为科考内容4.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
这主要反映出()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5.下列主张,出自王阳明的是(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D.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6.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7.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①荀子主张礼法并施①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①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8.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9.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专题一一百家争鸣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答案:C2.生活在春秋后期的孔子,为了匡救人欲横流、秩序紊乱的末世,在创建儒学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种思想()①包含了孔子对百姓的爱护②包含了民本思想③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④在当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3.古代某思想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墨子C.老子D.韩非答案:C4.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
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的观点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兼相爱、交相利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D.弱者道之用答案:A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材料二2015年9月27-29日在曲阜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局面?(2)材料一中三幅图片所反映的思想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但却备受冷落?其原因是什么?(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有哪些思想具有普世价值?解析:(1)仔细分析三人所说的话,可以看出观点不一,由此联系所学即可整合出百家争鸣。
(2)根据图片中的文字,联系所学可知,图1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图2为道家思想,图3为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影响较大,但备受冷落,其原因需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
专题一第2课1.(2014·盐城)董仲舒认为,天具有意志、感情与道德,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
下列言论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这一思想的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强调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备选项中只有B项强调“天人感应”思想即“民,君,天”三者之间的关系;A、C、D三项与“天人感应”思想无关。
2.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这可能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A.“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C.“天人合一”D.“三纲五常”【答案】 A【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邪说远去”“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原则可知A项符合题意。
3.《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下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答案】 D【解析】四个备选项内容都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题目里面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故选D项。
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包括()①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②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③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④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D【解析】③是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5.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书生,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是()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④即使你出身贫寒,也有可能到政府做官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C【解析】汉武帝为使儒学独尊,令各地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可以做官,打破了贵族垄断官位的现象。
必修三专题一练习1.“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材料中“争”的实质是() A. 确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 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C. 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D. 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是()A. 都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B. 矛头都指向奴隶制残余C. 都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提出了新内容D. 都在思想领域中重视人的作用3.刘梦溪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说,在理念上,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一是晚明、一是晚清。
晚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
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
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和交汇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
其共同的时代特征是A. 社会动荡思想活跃B. 分裂割据思想流派纷呈C. 改朝换代百家争鸣D. 社会转型新思想萌发4.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等。
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A. 经济大发展B. 政治大动荡C. 文化大繁荣D. 社会大变革5.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
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 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B. 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C. 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D. 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6.“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段话反映了A. 孟子的“仁政”学说B. 墨子的“兼爱”思想C. 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D. 庄子的“齐物”观点7.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
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一、单选题1.据说南齐道教徒张融临死时,左手拿着《孝经》和《老子》,右手拿着《小品》与《法华经》。
这表明张融坚持A.贵儒道,贱佛教B.三教并重C.佛教本源说D.道教至上论2.《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A.法家、道家、儒家B.道家、儒家、法家C.墨家、法家、道家D.儒家、法家、墨家3.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这说明他们A.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B.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C.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D.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成就斐然。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是A.《史记》B.《九章算术》C.蔡伦改进造纸术D.敦煌莫高窟5.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医学家的经典著作是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天下郡国利病书》D.《伤寒杂病论》6.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
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查,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
这表明明代科学A.体现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B.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C.深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D.已经确立了近代科学的体系7.康熙帝时,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如图所示。
下列各项对此解读错误的是A.此条约签订表明康熙帝具有了国际法意识B.从法律上确认了库页岛地区是中国的领土C.中国失去了贝加尔湖以东大片领土的主权D.当今中俄边界相比当时边界发生重大变化8.唐太宗时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下列情境有可能在当时出现的是①唐太宗在鸿胪寺接见了东罗马的使者,并回赠了物品②在长安有人买到了佛像、西红柿和马铃薯③有一位日本人通过科举取得了唐朝的功名,并娶了一位中国女子为妻④在长安可以欣赏到朝鲜的歌舞和日本的诗歌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9.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练习一、选择题1.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A.《春秋》B.《书》C.《论语》D.《诗》4.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5.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A.法家、儒家、道家、墨家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6.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8. (2010·海南)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9.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潮流,并为秦始皇治国所用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0.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A.汉高祖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11.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1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13.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专题一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2014·扬州中学)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A项爱无差等是墨子观点;D项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的主张;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体现出的是“礼”的主张,是孔子思想的消极方面,故不能选。
孔子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主张仁爱,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2.(2014·济宁二中)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说:“孔子常说仁义,若是人们实行此种道德,世上也就不会有什么斗争了。
”这主要是因为孔子主张( )A.维护周“礼”,稳定社会秩序B.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C.以德治民,缓和社会矛盾D.主张改良政治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核心信息“仁义”“不会有什么斗争了”等可知是指孔子所提出的“仁”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而不单指统治者。
故选B。
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C.仁政D.兼爱【答案】 C【解析】材料意思是统治者应对鳏、寡、独、孤四种人实行仁政,这符合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4.(2014·福建六校联考)“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1、“儒”的名称在商代就有了,是对一种宗教职业人员的称呼。
有人认为“儒”字可能是从“需”字演变而来的,因为这种教职人员主持祭祀仪式需斋戒沐浴,所以用一个人洗澡的形象来代表他们(“需”字的甲骨文像人洗澡的样子)。
这说明A. 儒家思想形成于商朝B. “儒”字和宗教联系紧密C. 中国文字不断发展变化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
这反映出: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B. 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C. 儒道思想逐渐融合D. 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3、《尚书》中提到“亲九族”“平章百姓”以“协和万邦”;孔子认为要实现一匡天下,必须要“复礼”;孟子认为局势最后会“定于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旬子继孟子之后在其“一天下”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提出了“一制度”。
上述主张A. 说明大一统思想有深厚渊源B. 强调行仁义以维护统一C. 成为秦朝大一统的理论武器D. 表明儒学成为主流思想4、荀子在《天论》中写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材料说明荀子主张A. 天道运行自有其规律B. 加强君主专制C. 制天命而用之D. 注重关注民生5、随着汉末谶纬迷信的泛滥,儒学的权威性又被严重削弱,儒学原有的各种社会政治功能也随之受到破坏。
魏晋以降,新思潮(玄学)的流行、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的核心价值信仰。
这反映出A. 正统思想发生改变B. 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C. 佛道儒实现了三教合一D. 佛教地位至高无上6、孔子曾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他认为,鲁国比齐国好,只要稍事变革,就可以上拟于太平盛世的西周,为此他倾注了极大的热忱。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0·山东学业水平测试)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理社会方案的主张是()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 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 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2、右图中的条幅是2008年5月27日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的题词,其观点应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一脉相承,提成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A.李赞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3、(2010·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下列思想中,孔子提出的是()A.“无为而治” B.“格物致知” C.“有教无类” D.“存天理,灭人欲”4、朱熹在理学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 B.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C.他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D.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5、从政治角度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的是()A.道德准则B.治国理念C.哲学基础D.变革精神6、二战前,希特勒有意散布苏联国防部副部长的叛变谣言,苏联以300万卢布买下了这份情报,只用几十分钟“审判”就宣布副部长死刑,12小时内八名苏军高级将领被处决,希特勒兵不血刃,达到以谣言杀人的目的。
希特勒这一谋略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思想是()A.“知彼知已,百战不殆”B.“不战而屈人之兵”C.“攻其不备,出其不意”D.“兵贵神速以制敌”7、在参观中国某一古代思想家的纪念馆时,在大厅内有一副对联:“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由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A.王阳明 B.程颢 C.朱熹D.董仲舒8、正史中各代烈女的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从《中国婚姻家庭史》这几组数据反映的信息有()①宋以后我国婚姻观渐趋保守②政府重视纲常教化③元明妇女追求个性与气节④儒家以“理”杀人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9、生活中处处包含着历史。
必修三专题一单元测试1、在孔子看来,从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国,就犹如北极星受众星拱卫一样,将得到人民的拥护这说明孔子A. 注重社会和谐B. 强调以民为本C. 主张以德治民D. 宣传克己复礼2、孔子的思想主张中重在调解社会人际关系的是A. 仁者爱人B. 民贵君轻C. 有教无类D. 农本思想3、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 )A. 重视社会道德构建B. 主张严格社会等级C. 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 反对百姓追求富裕4、宋代,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清末民初,“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形成。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儒学无法实现自身的突破B. 家族观念向民族国家观念发展C.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义D. 民主共和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5、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
这一变化反映A. 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B. 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C. 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D. 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6、《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7、“仁政”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一,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的“天人感应”,但是依旧继承了仁政思想,具体的表现是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 “臣事君,子事父,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8、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中有这样的情节:戚秦氏因冤屈被处斩,当时虽是六月,却天降大雪。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012年1月滨州期末17题)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说话,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A.“存天理,灭人欲”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2.(2012年1月武昌调研26题)黄仁宇曾说:“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
……当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他就只好把它美术化或神秘化。
”文中的“他”是()A.董仲舒B.朱熹C.李贽D.王阳明3.(2012年1月中山市期末6题)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 B.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4.(2012年1月长沙一模10题)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这个流派应是A.墨家B.道家C.法家D.兵家5.(2012年1月泰安市期末19题)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制天命而用之”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6.(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8题)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
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
”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
”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甲-儒乙-法丙-墨丁-道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C.甲-道乙-儒丙-墨丁-法D.甲-儒乙-墨丙-法丁-道7.(2012年1月苏北四市一模3题)王守仁(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三宋明理学一、基础巩固1.魏晋时期,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的直接原因是 ( )A.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B.人们难以接受理学观念C.察举制度逐渐走向衰败D.陆王心学脱离社会实际,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
2.南宋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理学家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主张之一是( )A.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B.准确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C.率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D.认为“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D项符合题意;A项是周敦颐的基本观点,B项是张载的思想主张,C项是唐代韩愈的主要观点。
3.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就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
尽管理学家们的认识各有不同,但他们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是理学认识的根本出发点。
4.他生活在南宋时期,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将《大学》等儒家经典集为《四书》(《四书章句集注》)。
他是( )A.朱熹B.陆游C.杜牧D.韩愈5.“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与这一佛家偈语提倡的修炼方式类似的是( )A.无为寡欲B.格物致知C.发明本心D.经世致用,与陆王心学“发明本心”以求理类似,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6.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其思想主张包括( )A.无为而治B.中体西用C.经世致用D.格物致知7.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由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儒学也就被称为“孔孟之道”,故选C项。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标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
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基础是() A.统治者发善心B.民本思想C.以德治民D.人性本善4.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D.循序渐进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6.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继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8.西汉前期,董仲舒建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根据他的建议采取“独尊儒术”的措施包括()①兴办太学②规定“四书”、“五经”为教科书③诏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④太学生员经考试合格即可任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9.“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1.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社会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是通过孔子思想表现出来的。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 “仁”和“礼”B. “兼爱”“非攻”C. “齐一万物”D. “法、术、势”【答案】A2.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对历史和现实的看法大多持一种“今不如昔”的史观,惟一例外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韩非子【答案】D【点拨】老子和庄子属于道家,他们持退化史观;孔子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状不满,向往西周;韩非子作为法家代表,主张不断变革,认为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某人”是指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答案】A【点拨】在所给选项中,李贽最有个性,是为“离经叛道”,他反正统,反传统,尤其是“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也,故未尝有是非也”可作此题的解题提示。
4.下列选项中的“天”字,意思较为接近的是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③天赋人权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D【点拨】根据所学,“天人感应”中“天”指上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天”有宇宙之意,“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赋人权”中的“天”相似,指自然(界),本题选D项。
5.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这里的“礼”主要是指()A.等级B.教化C.习俗D.祭祀【答案】A【点拨】“礼”,我们常指周朝的“礼”,是周朝为了体现贵贱尊卑制定的制度。
选A项。
6.王夫之是清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这一思想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A.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B.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C.抨击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私产的做法 D.提出了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答案】C【点拨】王夫之猛烈抨击“孤秦”“陋宋”就是抨击秦宋以及其他封建统治者以天下为私产的做法,选择C项。
7.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答案】D【点拨】本题最好使用排除法,孔子倡导儒学,朱程倡导理学,而王阳明提倡的是心学,强调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故选D符合题意。
8.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海瑞治家严谨 B.儒学地位衰落 C.理学摧残人性 D.世风每况愈下【答案】C【点拨】在传统理学影响下,人们要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
这些道德规范虽然在培养民族性格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也扼杀了人的天性,摧残了人性。
而题干海瑞的做法就是这些道德规范消极性的体现。
9.“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对“朱子高于孔子”寓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D.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加科学【答案】B【点拨】从“朱子高于孔子”可知对联认为朱子的成就要高于孔子的成就,也即B项。
10.“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答案】B【点拨】“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其强调“涉世”,着眼于“世”,体现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11.古代中国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写道:“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中国最早主张“性本善”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答案】B12.朱子说“朱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政治需要出发B.从天人关系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朱熹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指的是提出理是世界的本质。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3.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②荀子主张礼法并施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④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点拨】题干要求“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而①②属于儒家思想的初创,故故排除;③④都说明了儒家思想与时代同发展,吸收了其它学说的优点。
14.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D【点拨】此题可采取排除法,因为从整个社会来讲,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建立后,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15.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B【点拨】根据所学,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据此ACD三项说法符合所学,B项“根本上否定君主制”错误,思想家们只是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16.春秋战国时期的某学派代表人物认为: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该学派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答案】B17.“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与这—佛家偈语提倡的修炼方式类同的是()A.无为寡欲B.格物致知C.内心反省D.经世致用【答案】C【点拨】佛家偈语大意是严格要求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联系各选项,C项宋明时期的心学主张“内心反省”,即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本题选C项。
18.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提倡“实学”,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A.重农抑商B.工商皆本C.经世致用D.民主科学【答案】C【点拨】重农抑商的是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明清进步思想家对此是持反对的,而民主科学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AD两项排除;BC两项都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但B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是C项。
明清之际,理学僵化,空谈义理,因此,提倡“实学”,主张经世致用。
19.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下列属于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是①程颢、程颐②朱熹③陆九渊、王守仁③李贽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③D.①③④【答案】A20.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他评价的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C.李贽的《焚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答案】D【点拨】本题解答的捷径是“时间”,梁启超时代之前的三百年,即明末清初。
注意李贽是明朝中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
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才能)皆出于学校。
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材料二:治天下犹曳大木然。
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材料三: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宰相一人,参知政事无常员。
每日便段议政。
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
其执事皆用士人。
凡章奏进呈。
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
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
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请回答:(1)据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学校”的职能有哪些?(3分)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设想?(2分)(2)据材料二,黄宗羲对君臣关系是怎样认识的?(2分)其目的何在?(2分)(3)据材料三,黄宗羲对宰相制度的设置、作用是如何认识的?(2分)其真实意图是什么?(2分)明清时期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较前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4)据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思想活跃局面产生的背景及黄宗羲思想的时代特色。
(5分)【答案】(1)培养人才(养士);监督、议政。
(3分)设立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2分)(2)君臣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相互协作,共同配合)。
(2分)限制君主专制。
(2分)(3)恢复宰相制;宰相辅佐君主,共议国事。
(2分)相权制约皇权。
(2分)明朝废丞相,君权合并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大臣只能依据皇帝的旨意办事。
(2分)(4)明清易代,社会动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理学走向极端。
(3分,任意答出三点3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
(2分)【点拨】第1问分析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学校”的职能有养士、监督、议政。
根据所学,体现了他的政治设想是设立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第2问根据材料二,黄宗羲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目的是限制君主专制。
第3问根据材料三,黄宗羲对宰相制度的意见是主张恢复宰相制,目的是宰相辅佐君主,共议国事。
明清时期对于处理君权与相权分别是明朝废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大臣只能依据皇帝的旨意办事。
第4问根据所学,明清时期思想活跃局面产生的背景是明清易代,社会动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理学走向极端。
黄宗羲思想的时代特色表现为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