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的研究当今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上应更注重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作为省级示范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推广性,在分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必要性。
构建合理对接,将有利于培养适应未来职场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标签: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职业标准;对接研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率领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组在2015年4月25日至27日在重庆市开展执法检查。
在检查中,他强调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按照社会需要设置专业,着力培育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鼓励企业依法办职业院校或实训基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同育人。
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需从建筑企业需求入手,要深入分析建筑施工企业工作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了解施工企业的施工流程、人员责任及学员应有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责任感等),依据《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确定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课程和考核方式,实现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一、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国家职业标准现行的建筑工程专业人员国家职业标准是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和苏州二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编单位,2011年7月13日发布,2012年1月1日实施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该标准确定了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和资料员的职业能力标准,并对职业能力进行了评价。
二、用人单位对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学员的需求调研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研了解到,第一,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稍差。
在受调研企业中,60%的企业反映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奉献精神、责任心、上进心和主人翁意识普遍稍差。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一、实习概述本次实习旨在加强我在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
实习过程紧密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展开,涵盖了供热系统、通风系统以及空调系统的实际操作、维护保养及故障排查等方面。
通过本次实习,我得以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实习过程遵循学校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和企业实习指导要求,我在某知名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企业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的现场操作,了解了实际工程中的系统设计与安装流程,以及设备运行和维护的常规操作。
同时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学习,我对行业前沿技术和最新动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次实习对我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践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对专业领域的热爱和责任感。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经历也锻炼了我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次实习是我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实习目的和意义掌握实际工程中的供热通风与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认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要求与标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工程实践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实习的意义在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将来在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领域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通过这次实习,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实习时间与地点本次实习的时间为XXXX年XX月至XXXX年XX月,历时三个月。
在这段时间里,我参与了公司项目的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一、专业背景及培养目标培养目标:1.掌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进行热力学计算、制冷循环计算、空气流动计算等能力。
2.掌握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图纸的编制与修改,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
3.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工程技术研究和创新。
4.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能够适应国家经济及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行业的发展需要。
二、课程设置及考核1.基础理论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热力学、流体力学、热工学、空气调节原理、制冷技术基础等。
2.专业课程:供热工程原理与设备、供暖系统设计、冷水机组与冷热源设备、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建筑暖通空调智能控制等。
3.实践课程: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实习、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实践、科技项目研究与创新实践等。
4.综合课程: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环境与节能等。
考核方式:1.理论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平时作业、小组讨论等。
2.实践考核:实验报告、设计方案、工程实习评分、实习报告等。
3.综合考核: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学术报告等。
三、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1.实践教学:注重对实际工程项目的实习和参观,使学生能够熟悉并了解实际工程的操作和管理流程。
2.科研训练:为学生提供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指导学生进行论文的写作与发表。
四、教学团队及师资储备1.教学团队: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进行教学和指导。
2.师资储备: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际工程项目,并提供充分的培训和进修机会,保持师资队伍的学术更新和专业技术的提高。
五、实施效果评估1.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对专业背景和能力的评价。
2.学生满意度: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了解学生对培养计划的认可和改进意见。
论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是现代建筑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人们对舒适生活的追求和对室内环境质量的关注不断增加,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首先,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在建筑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寒冷的冬季,供热系统能够为建筑提供温暖的室内环境,使居民在寒冷的天气中也能感受到舒适。
而通风系统能够有效地排除室内污浊空气,保持空气新鲜,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
此外,空调系统则可以在炎热的夏季为建筑提供凉爽的环境,使居民远离酷热,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新型的供热系统采用了地源热泵、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既节能环保又能够满足建筑的供热需求;通风系统引入了新型的新风设备和智能控制技术,提高了通风系统的效率和舒适性;空调系统也在节能、静音、智能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得建筑的空调系统更加智能化和舒适化。
最后,未来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和智能化。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建筑节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
未来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将更加注重能源的有效利用,推广新能源技术,减少能源的浪费。
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的供热通风与空调系统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室内环境。
综上所述,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在建筑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发展趋势也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和智能化。
相信未来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加舒适和便利的室内环境。
科技f哥—煽i龇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改革建没的研究壬丽(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0)~’f睛要]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配套工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步深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对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呈上升趋势。
本文冲f拜热通风与空调专业人才培养援格及专门化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探讨,明确培养目标,开发核心课程及教学目标要求,与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商榷。
.::,以键潮供热通风;空调;课程欲革;专门化^i』一一、专业改革背景㈠行业发辰状况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配套工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步深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对周围环境的舒适性的要求不断地增强。
合理的供热西风与空调工程、给排水工程和电气设备系统不仅能够满足人的舒适性要求,还能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据美国BO M A的研究显示,适宜的热湿环境和电气照明条件能够提高生产率达18%。
在更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中央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和电气设备系统,就无法进行各种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
在本世纪初,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天津、苏州、成都、厦门、南京、南宁等地的智能大厦也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其规模和技术逐渐和国际接轨。
仅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就新建现代化建筑200多幢,规模已j给超过世界E任何其他地区,甚至超过了纽约金融中心的建筑规模。
因此,随着我国的现代建筑发展速度的加快,现代化建筑设备技术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
这些都需要暖通空调方面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的高级技术人员。
㈡人才需求分析1)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又称楼宇自动化系统B A S,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发展迅速。
通过对中国B A S市场的调查,2004年市场的消费额为80亿元人民币,2009年为150~200亿人民币。
暖通空调系统控制管理,即利用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和自动监测,在保证舒适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能耗。
供热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供热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是指针对现有供热工程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
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供热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程内容更新:随着供热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课程内容需要及时更新,涵盖最新
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经验。
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
和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最前沿的供热工程技术。
2.教学方法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可能存在单一、呆板的问题,可以引入案例教学、课外实践和实验教学等活动,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
动力。
通过实际案例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训练强化:供热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才能胜任相关工作。
可以增加实践环节,如实地考察、实验操作、实习和校企合作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供热工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4.评估方式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估可能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可以引入多种评估
方式,如项目报告、论文写作、技术演示等,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的改革与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对供热工程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一、概述在当今社会,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在建筑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于室内舒适度和能源效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培养具备优秀技术和专业素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已变得至关重要。
二、培养目标1.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深入理解建筑热工学、空调技术、热能利用、供热系统与设备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还应具备相关的实践技能,包括使用相关软件进行仿真分析、进行设备检测与维护等。
2.具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除了基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他们需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实验与研究工作,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与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对新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使其在实践中能够不断探索和创新。
3.具备跨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
培养目标还包括使学生能够具备建筑学、机械工程、自动化控制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跨领域应用所学知识。
4.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除了技术能力之外,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
这包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方面。
他们也应该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工程伦理与规范,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5.具备国际视野与终身学习能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还需要具备国际视野与终身学习能力。
他们需要了解国际上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具备与国际同行合作的能力,同时不断进行自我学习与提升,保持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关注与掌握。
三、培养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是应用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供热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及维护能力的专门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供热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首先,要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
其次,应增加与现代化设备和新技术相关的课程,使学生能够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
还可以增设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二、教学方法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
三、实习实训环节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训设备。
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能够在企业实际项目中进行实习,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行业的现状。
同时,要完善实训设备,使学生能够在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评价体系方面,要注重实际能力的评价。
除了传统的考试外,可以增加实际操作和实验的评价,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评价。
可以引入学生评教的机制,让学生发表对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的进一步深化。
综上所述,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习实训、加强师资培养和建设,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研究作者:庹珲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7年第7期文 / 庹珲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 050000【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生活环境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还会对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施工质量,并不断创新相应的施工技术以便施工的更好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对当前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应的施工技术创新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借鉴。
【关键词】供热通风;空调工程;施工创新1、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项工程的施工技术日新月异。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的施工,也需要做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施工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价值。
不过由于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的功能独特,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复杂度,尤其是在进行联合安装时,对于相应的安装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作为相关人员,应该充分弄清安装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断优化和创新相应的安装施工技术,最终为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的安装具有更高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2.1 管线的定位不合理在施工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绘图软件来预先设计施工方案。
但是,在实际的方案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计算数据以及测量行为的因素,图纸中的各项装置以及管线定位等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对最后的安装效果造成几乎致命的影响。
尤其在一些工程规模较大的施工项目中,设计方案会牵涉到回风管、电气桥架、消防管等管线,若图纸不能进行合理设计与定位,原本应该井井有条的管线就会互相干扰,影响功能使用。
2.2 空调水循环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存在于空調的冷冻水系统中,导致管线的循环不够合理。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试点改革
探讨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试点改革是面向我国未来机械
工程的发展的需求,它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技能,赋予他们
更强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很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试点改革的实施,将对改革课
程体系,优化教学结构,深挖和开发新技术等方面进行改革。
实施该
项改革需要有关当局加强策略制定、教材研发、师资培训、实践教育
等各项管理,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
潜能,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改革还应创建评价体系,以科学、准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
技能,及时反馈学习成果,以指导学生的学习,促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实行考核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适当的评价,培养
未来机械行业学生技术创新能力。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试点改革有助于加强教育,提
高学生的技术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技术应用实战能力,
促进教育改革。
该改革的实施需要资源配备、师资素质、师资培训和
考核措施的全面支持,以便实施这项重大的课程改革。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是为了培养具备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管理与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建筑工程技术需求而设立的专业。
以下是该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详细内容:
1.专业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供暖、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学生需能够熟练操作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相关设备和工具,具备现场操作、调试和维修等实际操作能力。
3.技术创新与实践能力要求: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4.实习实训要求:学生需参与实习实训,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际项目的参与,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5.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不同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6.职业道德要求: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持职业操守和职业形象。
7.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要求:学生需要具备快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9.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要求: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包括找寻就业机会、制定职业规划和进行自我定位等。
以上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未来的工作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探究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高职专业之一,以其专业领域广泛、职业前景较好而备受青睐。
这个专业也称为暖通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以及空气调节与室内环境控制专业,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可以对各种建筑物进行供暖、通风和空调设备的设备安装和维护,还可以为现代工业、商业、及民用建筑节省大量的能源和保障人们的舒适性。
本专业是目前国内对文化素质与实际操作要求结合得非常好的专业之一。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本专业将专业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们能够掌握建筑物的需求分析、设计、实施、维修、保养与管理等一系列技能。
同时,还将各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们在专业领域中有更好的发展。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 建筑技术:本部分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概论、建筑力学与结构分析、建筑设备工程基础、建筑设备材料等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实现能力。
2. 暖通空调工程: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设备安装、维修与保养等方面的知识。
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服务水平,以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和支持。
3. 环境控制:这一部分主要包括空气质量监测、环境遥感、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环保和资源利用方面的敏感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本专业毕业后可面向行业方向进行就业。
主要就业领域有:建筑设计和施工单位、医院、酒店、办公楼、商场等各类建筑,以及航空、航天、汽车、石化等高技术行业。
毕业生可从事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安装、施工、调试、运营与管理等多个方面,也可以从事相关设备、零部件及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环境监测、装备维修等工作。
据统计,暖通空调工程行业在未来几年里将持续呈现增长态势,市场需求相对于其他行业较为稳定。
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开始致力于地表、空气、水质等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这使得毕业生在环境工程领域也有相当大的就业机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看好。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作者:谭翠萍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26期谭翠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摘要: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高职发展的热点问题,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理念、手段与方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国内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在创自治区品牌和全国示范性重点专业的过程中,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进行了课程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作过程职业岗位职业能力中图分类号:TU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b)-0161-0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地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探索与创新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创新研究与探索1.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研究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高职高专示范院校专业教学改革,在近几年的职业岗位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按照学生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及职业行动能力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根据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创新了“通识课程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课程职业工作学习课程”组成的工学结合紧密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研究摘要:供热通风与空调(HVAC)工程技术是对建筑室内环境进行调控的关键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室内环境要求的提高,HVAC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能源节约,舒适性,环境保护,研究进展引言供热通风与空调(HVAC)工程技术是现代建筑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技术。
探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分析其在能源节约、舒适性提升、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和优势。
1、HVAC技术的研究进展1.1建筑能源系统优化近年来,HVAC技术在建筑能源系统优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优化设备选择、系统设计和运行控制等方面,实现了建筑能耗的降低。
例如,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和先进的调度算法,可以实现动态的能源管理和需求响应,从而提高系统的能效性能。
1.2新型供热材料与设备为了改善供热效果和降低能源消耗,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型供热材料与设备。
例如,利用相变材料、太阳能热能收集器和地源热泵等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的供热系统。
此外,研究还涉及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在HVAC系统中进行集成应用。
1.3通风系统设计与控制通风系统在HVAC技术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提供优质的室内空气,并控制室内湿度和污染物浓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通风系统设计方法和控制策略。
例如,多区域通风和个性化通风等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空间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
1.4空调节能技术空调系统是HVAC技术的核心部分,也是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空调节能技术,以减少能源消耗并提高系统效率。
例如,采用先进的制冷循环和换热器设计,可以提高制冷机组的性能。
此外,研究还涉及到智能化控制和优化策略的应用,以适应不同运行条件和用户需求。
2、HVAC工程技术在能源节约方面的应用2.1供热系统能耗分析与评估HVAC工程技术可以通过对供热系统的能耗分析和评估,找出系统中能源消耗较高的环节,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摘要:介绍了“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课堂教学采用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加强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以工程项目设计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求学生自我总结归纳,形成知识体系;采用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方法,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自我管理。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类似课程教学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互助教学;工程项目设计;自我总结基金项目:本文系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研究课题“动力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是三年制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学生从事制冷空调工程相关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支撑。
以往教学过程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对所学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体会不深。
学生虽然很重视该门课程的学习,但是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仅仅靠死记硬背来应付期末考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教学过程中,尝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用一项工程项目设计贯穿始终,设置全方位考核评价方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的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自主互助教学模式自主互助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同时应用了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两种方法。
关于自主学习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是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内在机制。
[1]由于学生长期以来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尤其是进入大学二年级以后,学生对大学的课堂学习形成定势,习惯于老师在课堂上以讲解为主,期末考试前教师划重点后进行突击复习,把考试及格作为学习目标。
这就要求在课程开始阶段要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根据自主学习的理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选择学习策略并进行自我调控和评价。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摘要: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高职发展的热点问题,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理念、手段与方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国内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在创自治区品牌和全国示范性重点专业的过程中,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进行了课程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作过程职业岗位职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地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探索与创新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创新研究与探索
1.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高职高专示范院校专业教学改革,
在近几年的职业岗位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按照学生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及职业行动能力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根据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创新了“通识课程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课程职业工作学习课程”组成的工学结合紧密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是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序化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整合。
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创新了由24个学习单元组成的4门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课程,通过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强化学生在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管理能力的训练,创新了由38个学习单元组成的6门“职业工作学习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要求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一致,让学生在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每一个步骤中,通过咨询、计划来获得来自教师和各种媒介的知识,通过亲自动手完成工作任务训练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
该课程体系要求教师设计好每一个工作任务单元,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给予适时指导,正确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诸方面变革的工程,重构的课程体系充分地体现了高职教育
的特点和规律,具体表现为。
第一,彻底改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现状,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
第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工作任务的驱使下,为完成工作任务而主动的学习,有兴趣地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
第三,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需求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
第四,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中,学生在分组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能力。
1.2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创新点
(1)注重工作过程,强调行动导向。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专业学科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
该课程体系仍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这种课程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更加关注工作过程的整体性以及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2)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虽强化实践性教学,但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时不仅要解决“怎么做”,而且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是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3)摆正学生的主体位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咨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步骤,完成工作任务,教学主体是学生,它可以有效地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动力,对学生
自身能力的发展以及岗位能力的适应性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与应用效果
2.1 推动了专业建设
促进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制定了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领域教学设计,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案。
2.2 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
先后与10家建筑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互利双赢的校企共管运行机制。
一方面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任课,学院派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接受锻炼与培训;另一方面,学院将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合格毕业生优先为企业所用。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学生实习实训指导书及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
合作单位有专门的岗位供学生轮流上岗,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学校教师和企业有关人员全程进行管理,校企合作贯穿教学始终。
2.3 加强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近几年,学院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5个集现场教学、观摩教学、
动手操作、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满足了行动导向教学要求,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保障。
先后与内蒙古天云建筑装饰空调工程工司、内蒙古第三建设安装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同时开辟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实现了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2.4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于2004年开始实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三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上岗适应期短、就业率高,一次就业率均达97%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高质量的毕业生为我院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3 结语
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高职发展的热点问题,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理念、手段与方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国内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研究与探索,推动专业建设与改革,满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