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文化人格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36
目录第一章什么是人格 (3)第二章人格研究方法 (4)假设-检验方法 (4)个案研究法 (4)数据的统计分析 (5)第三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5)地形学模型(冰山模型)【The Topographic Model】P28 (5)结构模型【The Structural Model】 (5)力比多和塔那托斯【Libido and Thanatos】——人格动力 (5)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 (6)心理性欲发展阶段【Psychosexual Stages of Development】P32(不考) (6)获得无意识的内容【Getting at Unconscious Material】 (6)第四章弗洛伊德理论:相关研究 (7)梦的解读【Dream Interpretation】 (7)第五章精神分析理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与评价(Neo- psychoanalysis). 8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P60 (8)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8)荣格(分析心理学) (8)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学) (9)凯伦.霍尼(女性心理学) (10)第六章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11)焦虑和应对策略 (11)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12)第七章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Trait Approach】 (13)特质流派P94 (13)重要的特质理论家(奥尔波特、亨利.默里、卡特尔)P95 (13)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寻P99 (14)情景论与特质论之争P104 (15)第八章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15)A型人格 (15)情绪 (16)第一章什么是人格1人格的定义1.1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consistent behavior patterns)和内部过程(intrapersonal processes)2人格的四个特点2.1.1整体性(Systematic, organized):缺乏整体性——精神分裂,幻觉,妄想2.1.2稳定性(Consistency, enduring):跨情境的稳定性,跨时间的一致性2.1.3独特性(unique):表现在整体模式上2.1.3.1并不排除共性,同一文化中人们所具有的相同的人格特征称为群体人格,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2.1.4社会性(adaptive):指社会化把人类的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2.1.4.1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第一章人文研究一、填表题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局部二、填空题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
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根底的理解。
3. 1958 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
从而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
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着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 1870 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根底上,出版了名着,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着作中全面的开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上下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 B.文化中心论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
A.人类学B.社会学C.民族学D.考古学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项选择〕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C.考古人类学四、名词解释1.文化2.进化学派3.传播论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5.社会决定论6.历史特殊论7.濡化8.文化模式、国民性9.功能论 & 新功能论10.社会冲突论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拟五、简答与问答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6.表达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开展的脉络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开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外乡特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自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形成。
自1890年威廉·詹姆斯(W.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以来,自我意识在心理学领域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自我意识和人格成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主题之一。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与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和自我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自我是指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或是各种身心状况的总和。
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部分,即物质的自我、精神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
在西方,自我也存在两个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
一般而言,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是围绕self进行的,对于ego,则一般为思辨性探讨。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
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举例来说,个体对自己身高、相貌、健康状况、性格或是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好坏等的认识就是自我认知;而对自己身高、相貌的满意与否产生的愉悦和自卑情绪,对自己性格的欣赏或不满情绪,以及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就是自我情感;根据自己外在条件而扬长避短地装扮自己的想法、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就属于自我意向的范畴。
自我意识是在自我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和分化出来的。
也就是说,个体在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可以把自己与客观世界、自我与非我区别开来的时候,自我意识也才出现。
傅雷家书概括每一章傅雷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化教育家和父亲,他的家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温暖的父爱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概括傅雷家书中的每一章节,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章:一生所虑在第一章中,傅雷先生向他的子女们表达了他一生中的关心和担忧。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着重强调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孝敬父母和爱护家人的重要性。
第二章:革命生涯本章中,傅雷先生回顾了他在革命生涯中的经历。
他分享了他参与革命斗争的动力和信念,并强调了个人奉献和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第三章:文化修养在这一章节中,傅雷先生谈到了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提倡广泛涉猎各类文化书籍,并培养优秀的艺术和文学素养。
第四章:修身养性本章中,傅雷先生探讨了如何修身养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人格。
他倡导了诚实、正直、尊重和谦虚等美德,并提醒子女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行为和态度。
第五章:家庭教育在这一章节中,傅雷先生谈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父母的责任和角色,要求父母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才能,并通过爱和关怀来塑造他们的性格。
第六章:教育与方法本章节中,傅雷先生讨论了教育的方法。
他主张注重个性差异,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提供灵活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第七章:学习方法在这一章节中,傅雷先生分享了他的学习方法。
他强调了坚持不懈和自律的重要性,提倡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鼓励子女们努力追求知识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第八章:文化人格本章中,傅雷先生强调了文化人格的培养,以及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他鼓励子女们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并努力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第九章:人与人的和谐在这一章节中,傅雷先生谈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鼓励子女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以及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十章:智慧的种子本章中,傅雷先生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并教导子女们如何培养智慧。
他鼓励他们思考和质疑,学会从经验中学习,并不断追求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第五章⾃我意识与⼈格第五章⾃我意识与⼈格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是⾃我意识和个⼈⼈格的形成。
⾃1890年威廉·詹姆斯(W.James)在其著作《⼼理学原理》中⾸次提出⾃我意识以来,⾃我意识在⼼理学领域⼀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我意识是⼈类特有的⾼级⼼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作⽤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活,并对周围社会⽣活环境产⽣积极的影响和作⽤。
因此,⾃我意识和⼈格成为社会⼼理学关⼼的主题之⼀。
第⼀节⾃我意识概述⼀、⾃我概念、⾃我意识与⾃我⾃我概念、⾃我意识和⾃我是三个既有联系⼜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我是指⾃⼰各种⾝⼼状况或是各种⾝⼼状况的总和。
⼀般认为它包括三个部分,即物质的⾃我、精神的⾃我和社会的⾃我。
在西⽅,⾃我也存在两个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
⼀般⽽⾔,⼤多数实证研究都是围绕self进⾏的,对于ego,则⼀般为思辨性探讨。
⾃我意识是指个⼈对⾃⼰⾝⼼状况、⼈—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的意向,简⽽⾔之就是个⼈对⾃⼰各种⾝⼼状况的意识。
⾃我意识是⼀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理系统。
⼀般认为⾃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我认知、⾃我体验和⾃我意向。
⾃我认知,即对⾃⼰各种⾝⼼状况、⼈我关系的认知;⾃我情感,即伴随⾃我认知⽽产⽣的情感体验;⾃我意向,即伴随⾃我认知、⾃我情感⽽产⽣的各种思想倾向和⾏为倾向。
举例来说,个体对⾃⼰⾝⾼、相貌、健康状况、性格或是⾃⼰与⽗母、⽼师、同学的关系好坏等的认识就是⾃我认知;⽽对⾃⼰⾝⾼、相貌的满意与否产⽣的愉悦和⾃卑情绪,对⾃⼰性格的欣赏或不满情绪,以及与⼈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就是⾃我情感;根据⾃⼰外在条件⽽扬长避短地装扮⾃⼰的想法、培养⾃⼰积极乐观的⽣活态度等等就属于⾃我意向的范畴。
⾃我意识是在⾃我发展的⼀定阶段上产⽣和分化出来的。
也就是说,个体在有了⼀定的思维能⼒,可以把⾃⼰与客观世界、⾃我与⾮我区别开来的时候,⾃我意识也才出现。
社会学复习练习题第一章社会学:对身边熟悉世界的探索一、填空1、社会学研究主要功能是描述与政策评估功能、解释与理解功能、预测功能、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批判功能、启蒙与教育功能。
2、选择题: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的观点代表者是( B )A 斯宾塞B 韦伯C 福武值D 帕森斯 E齐美尔2、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哪几种观点( ABCDE )A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的科学B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C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和群体生活的科学D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制度、社会过程和社会组织的科学E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第二章社会学170年的历史回顾一、填空1、1838年孔德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个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创立。
2、孔德按照物理学的分类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
3、涂尔干社会学的核心是社会秩序问题问题。
4、韦伯把社会行动划分为四种理想类型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情感行动传统的行动。
5、社会学在中国走过了坎坷道路,在经历了传入期(1891—1930)、建设期(1931—1951)、中断期(1952—1978之后,1979年进入了恢复和重建时期,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6、马克思独特的社会学思想主要有两大观点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的不可避免性、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二、选择题1、( A )将人类社会比作有生命的有机体,将进化论引入人类社会。
A 斯宾塞B 涂尔干 C孔德 D马克思 E 韦伯2、"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开始是( D )翻译了斯宾塞社会学的专著《社会学研究》。
A康有为. B.章太炎 C.孙本文 D. 严复3、美国心理社会学的创始人是( B )A 威廉.萨姆纳B 莱斯特.沃德C 艾尔宾.斯莫尔D 罗伯特.埃兹拉.帕克第三章社会学领域的主流话语一、填空1、默顿提出的大量社会学用语已被广泛接受,如角色丛、地位丛、显在功能潜在功能、反功能。
第五章人格心理学第一节人格心理学概述一、人格心理学特点〔一〕“人格〞界定人格由生理与心理不同层面因素构成,包括个体过去、当下与未来不同时间形成的心理因素影响,尤其是人际交往过程与经历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人格心理学研究特点1、科学的风格2、哲学的风格3、艺术的风格二、人格研究〔一〕人格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原那么理性主义与经历主义,理性演绎与经历归纳分别为理性主义者与经历主义者所强调。
〔二〕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1、人格的临床研究人格的临床研究途径是对个体作系统的、深度的考察。
2、人格的相关研究人格的相关研究通常使用统计测量来建立个体间已存在差异的那些测量集之间的联系或相关性。
3、人格的实验研究人格的实验研究旨在于通过对变量做系统的操纵以建立起因果关系,强调对变量的严格控制。
〔三〕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1、资料收集2、研究验证〔1〕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准实验与现场研究设计。
〔2〕现场研究。
〔3〕准实验研究。
〔4〕访谈法。
〔5〕问卷调查法。
〔6〕测验法。
第二节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的特质理论强调人的个别差异与个体的整体功能,以特质概念来假定行为的跨情景一致性与跨时间的持续性。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学术背景奥尔波特有关特质的系统思考,推动了人格心理学开展,他也因此而在心理学领域享有盛名。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理论应该从人格的内部机制而不是环境进展解释;人格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形成的东西;应该寻求目前与未来的动机,而不是追溯过去。
在奥尔波特看来,了解一个人的人格的最好方法是问他最近5年内准备干些什么。
应该去了解一个人的方案、价值观与倾向性。
〔二〕安康人格奥尔波特认为,安康人及神经症者的区别在于,安康人的行为动机基于未来,神经症那么受制于过去。
安康正常的人具有机能自主性,机能自主是指安康成人的过去动机与当前动机在机能上没有联系,即使儿童期的行为类似于成人行为,它们也未必代表一样的潜在动机。
一个人现在的行为及过去行为可能一样,但动机已经发生了变化。
第五章文化与心理卫生第一节文化的概念一、定义文化是在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出现的,与自然存在和自然现象相对的人文性存在和现象,包括作为群体的人的活动方式,以及为这种活动所创造,并又为这种活动方式所凭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包括一个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人类精神活动和行为是在文化中展开的,遵循文化规则,以文化为加工材料,以生产文化为其结果和目的。
文化与心理:文化世界与自然界不同,自然界是自在之物,它并不含有人赋予的意义。
而文化世界是人的创造物,它是人的创造性劳动的存在形式,因此,它包含着人的劳动、人的创造力、人的精神和人的意志。
文化只对人而存在,只对人有价值和意义,为人所理解,为人所利用。
任何文化都必须从人创造的需要、目的、动机等方面给予理解,然后才能认识它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文化存在着这种特殊的价值和功能,于是文化又能反过来在人的心理生物机制上发挥特殊的作用,建构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观念。
可见,文化与心理密不可分,文化由人的观念、激情与意志创造,文化反映人的价值意识;文化又塑造人的价值意识,塑造人的心理与行为。
由此,文化与心理这两个词可以自然地联结起来,构成反映文化与心理不可分的文化心理的概念。
由文化心理概念的构成出发,文化心理有两重含义:一是文化中蕴涵、折射出的社会集团或民族的心理特征,二是人的内心世界中明显受到特定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特质与行为模式。
二、心理卫生中的文化意识及其认识论价值研究文化与心理卫生的关系,是借助文化科学的眼光,考察心理卫生问题;根据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由于长期演化而形成的差异,比较研究精神病理现象的形式、内容、分布和演变规律,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心理卫生观念和实践活动;探讨文化与生物学过程、心理学过程之间的互动影响。
与此有关的学科是:文化精神病学、文化人类学(含医学人类学)、文化心理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哲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