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川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3.48 MB
- 文档页数:36
初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社会的重要变化,包括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国家形态等。
2.了解战国著名思想家和学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孔子、荀子、墨子等。
3.了解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和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战国时期社会变化1.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随着战争不断,破坏了很多农田,导致粮食短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开始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如耕牛、精耕细作等。
这些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手工业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战争和矛盾的加剧使得人们开始注重自给自足,提高工艺水平。
特别是铁器的制造,对于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的影响。
3.商业战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大型商业家族,如齐、鲁、魏、楚等。
他们积极参与商品流通,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4.国家形态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起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战争的不断加剧,各个国家之间结成了不同的联盟,出现了多国并存的局面。
2.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和学派1.孔子孔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荀子荀子是儒家学派中的一位重要代表。
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和制度的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墨子墨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化人之一。
他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和权力的滥用。
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中包括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影响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也影响到了世界上其它国家和民族。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堂历史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认识到著名思想家和学派的重要性,了解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把握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时代特征。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
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3.核心素养: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能够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历史事实。
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收集、讲述、表演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其他能力;思考、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讨论、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乡土教材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并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教学过程:【教师导语】春秋战国时期,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他国家吞并,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
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要了解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学习“大变革的时代”。
?【学习目标】1. 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核心素养1、识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4、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整体感知:学生齐读春秋纷争强吞弱,三家分晋七雄起;长平之战打基础,强秦终为六国患。
孝公任用公孙鞅,富国强兵目的达;建立县制传至今,土地买卖封建立。
岷江修建都江堰,成都平原成沃土;分水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冲泥沙走。
天府之国利万代,李冰父子美名留。
2.教师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他国家吞并,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
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要了解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新课讲授师生探究一:战国七雄PPT展示材料: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33~34内容,完成:三家分晋指的是那三国?列举战国七雄及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交战双方及与之相关的成语。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材分析: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
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标准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国战国七雄;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的修筑。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商鞅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商鞅徙木赏金教师:同学们知道“徙木赏金”的故事吗?战国时期的商鞅用“徙木赏金”的办法,提高了威信,为他变法做好了准备。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战国七雄:教师:战国七雄是怎么来得?展示:战国地图,找出七国的地理位置,都城名称和今地名,齐不是春秋时的姜氏齐国,而是田氏齐国,晋则被韩、赵、魏取代。
然后找出记忆规律:(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原。
)教师: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学生:齐、楚、秦、燕、赵、魏、韩。
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教师:战国七雄如何形成?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能发现什么吗?学生: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稍后齐国田氏取代姜氏国君,建立田氏齐国,号称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
教师: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富强的国家发动战争,因而战争更加频繁,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战役。
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看书找出)教师:经过兼并战争,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展示改革开放深圳的变化得出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石制工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主预习】利用材料引入知识(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
此外,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著名的都江堰师出示李冰的幻灯片及民言提出问题: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学课题: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二、教学课时:1课时三、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及演变过程;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六、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七、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结束小学阶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刚刚接触历史这个全新的学科不久。
对历史处于刚开始接触阶段,他们有的对其充满好奇,有探索精神;有的不了解该学科的意义、概念。
从第二单元开始,进入了早期国家形成的阶段,社会出现了大变革,这大变革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需要学生提升理解,加强思维锻炼,第7课是重中之重,对后面的学习有铺垫作用,更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八、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粉笔、黑板九、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在PPT上呈现两张图,一张为春秋末期国家图,一张为战国初期国家分布图,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张图,得到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发生了那些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诸侯国内部争权夺利,战国时期分封制进一步瓦解。
(二)新课教学1.战国七雄将战国七雄图片放出,请同学们记住战国七雄的名称以及相对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介绍战国时期三场主要战争,以及它们产生的对应成语(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以逸待劳;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突出详细介绍长平之战,战国时期转折点——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阻挡秦兵东进,秦统一全国只是时间问题了。
第七课战国争雄课标要求: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及地理位置;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和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
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师:这个器物是战国时期的铜壶,它价值非常高,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壶身上的刻画,我们截取铜壶上的一组刻画来欣赏。
从这组刻画中我们能看出,是什么样的场面?生:战争。
师:对,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人拿着弓和矛之类的武器,他们站在城墙上,那这几个人在攀登云梯,向城墙上攀爬,其中一个人已经掉了下来,身首异处。
这边是陆战。
我们看另一边,应该是水战,两船已经开始交战,有的人已经掉了下去。
大家根据壶上的刻画想象一下,当时的战争场面应该是怎样的?师:是非常激烈的,是惊心动魄的。
铜壶上的刻画,就是战国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战国因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走入第7课:战国争雄,来探索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规律。
大家翻开课本第38页。
【讲授新课】师:我们之前讲到周朝分为两半:西周和东周,西周是约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11年,东周又分为两半:春秋和战国,春秋是公元前710年到公元前476年,那这节课要学的战国是哪一年到哪一年啊?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师:我们在上一课讲到,春秋时周王室王权衰落,那到了战国时,周王的权力又有什么变化,老师这里有一则材料,大家看一下。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对人民生活、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2.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人民生活、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战国时期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2.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人民生活、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该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Step 2 学习(3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或相关资料,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背景和历史事件。
2.学生完成阅读后,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这些变化对人民生活、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何影响?- 你认为这些变化与当代社会有何联系?Step 3 分享与讨论(15分钟)1.学生代表各小组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和点评。
2.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和修正。
Step 4 拓展(15分钟)1.教师介绍战国时期的一些重要文化遗产,如孔子、韩非子等。
2.学生就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学习和讨论,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对文化的影响。
Step 5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归纳总结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和确认。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上未完成的讨论内容。
2.整理和归纳阅读材料,撰写一篇关于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读后感。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战国时期的时间范围,理解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2.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学生能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重要历史事件。
3. 历史理解: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4. 历史解释: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5. 人文素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理解多元文化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方面。
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括历史地图、战国时期文物图片、历史文献摘要等)。
教材配套的历史小故事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相关纪录片片段、学术讲座视频)。
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或文物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问题探究法: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重要历史事件。
3.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分析史料,总结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4. 讲解与讨论结合法: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学生讨论并分享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历史地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简要介绍该时期的政治格局。
提出问题:战国时期相比春秋时期有哪些显著的社会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新课教学1.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变革:讲解战国七雄的崛起和兼并战争,以及封建制度的逐渐确立。
结构图示:`战国时期政治变革> 战国七雄> 兼并战争> 封建制度确立`经济变革:分析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
结构图示:`战国时期经济变革> 铁器、牛耕> 农业生产> 商业繁荣> 城市发展`文化变革:介绍百家争鸣的继续和发展,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思想家的主张。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本课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紧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历史课标,遵循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基本思路进行设计的。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课文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部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各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都在想尽办法强兵富国,所以纷纷招募人才进行变法和兴修水利,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了经济发展。
最终秦国取得战争优势,统一全国。
三、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初一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历史科,小学阶段知道一些传统的历史小故事,听说过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但是尚未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
(二)认知能力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学习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系统的认知和较全面的理解,对历史的认知更多的停留在表面。
四、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已学朝代和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
(时空观念)2.通过图片、文献、表格、视频等,了解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并对兼并战争做出评价,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论从史出和评价历史现象要辩证分析的思维方式。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通过文献、视频,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强大的重大意义,学会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学习商鞅的改革创新精神,认识到改革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通过观看图片,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知道都江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爱国情怀。
(家国情怀)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1、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并辩证地认识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
3、知道都江堰工程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一、导入新课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
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1.教师展示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让学生对比两幅图,说出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学生:诸侯国变少了,因为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的诸侯国兼并小的诸侯国,几个大的诸侯国左右政局。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知道“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教师给出战国七雄记忆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引导学生画十字架,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
4.教师提问:当时强大的诸侯国不再打着尊王攘夷口号,而是各自为政,展开激烈的战争,战国时期有三场著名战役,分别是?学生回答: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5.教师图片展示并简述三场著名战争的过程,通过对战争的讲述并结合书本的相关事实,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提示:战国兼并战争特点为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6.学生讨论: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消极影响和客观作用去分析:消极影响:给人们带来了灾难,给社会经济带来了破坏。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1.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2.识读《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4.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5.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过程中理解生产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
2.借助图片等资料,通过归纳整理,学生能够了解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情况。
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内容和作用,学会历史评价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2.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重点“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的修建。
难点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同学们好!请大家一起分享同学讲述的小故事。
(出示漫画“立木为信”)学生讲故事:商鞅起草了一份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
于是他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
一位士兵手持赏金大声喊道:“快来看!快来看!左庶长的告示。
”群众蜂拥围观并讨论了起来,一位百姓疑惑地问道:“咦!这上面写的什么啊?”另一位百姓神秘地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金呢!”有一位百姓插了话:“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百姓们纷纷说道:“就是,就是!秦国历来政令不一,法度朝令夕改,我看这是一个圈套,不要上当!”一位士兵把看到的情景,禀告了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