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一中2012-201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0
甘肃兰州一中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Ι卷(57分)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文学需要知性书写
高娟
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中国生态文学创作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
其中像徐刚的守望家园系列、李青松的绿色森林系列、哲夫的生态危机系列、郭雪波的草原生态系列、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等优秀作品的问世,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但就整体创作而言,目前多数作品仍停留在揭示生态现状,表达生态焦虑层面,而在更深刻的理性反思和更多样的审美表达方面则存在明显不足,行进中的中国生态文学尚需要有针对性地纠偏补弊,从“激情呐喊”转向更具启示意义的知性创作。
在情绪宣泄过后,生态文学尚需重建理性沉思。
面对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促使作家借助文学创作表达对生态危机的真诚愤慨和深重忧虑,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单纯的义愤填膺之辞和人道主义呼吁,并不能给人以更多更深的启示。
生态文学的优势在于它为作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以进一步反思人类文明的弊端,但前提是作家必须克服盲目趋同的心态,尽快从一味的情感宣泄和浮躁的攻击咒骂中摆脱出来,对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更为理性、全面的剖析与反思,并努力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寻求可能的出路。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生态文学作家们做到“心中有数”比“胸中有情”更具建设意义。
生态文学在强调“悲天”的同时,不能忽略“悯人”。
由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一危机包括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一方面,对自
然资源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使人类正在失去可以安顿身体的物质家园;另一方面,自我意识极度膨胀所导致的精神危机又使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离人类越来越远。
而生态文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批判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这正反两方面的努力,最终养成大众的生态意识和科学的发展观,建构起真正和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
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重获人类内心的宁静祥和是生态文学必须同步达成的使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但实际情况是,生态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聚焦于批判人类对于自然进行的毁灭性开掘和表现人类对与自然界“同归于死”的恐惧,而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于人性自身造成的桎梏则缺乏必要的关注与审视。
同时经历着内在精神困厄和外在环境告急的人类,如何能在解决自然生态危机的同时解救迷失已久的人性?放弃了对自身精神危机的救赎,人类恢复和重建和谐生态环境的希望、信心与勇气又能坚持多久?如果回避了这些问题,人类渴望从哲学和思想层面找寻生态危机的原因并进行精神疗救的诉求就无从实现,生态文学的生命力和深刻性也会大打折扣。
生态文学在求真、向善的同时,不能忘记塑美。
作为文学领域一种特殊的形式,生态文学是在生态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它带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质和强烈的生态预警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文学可以不必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生态学可以指引却不能代替文学创作。
说到底,作家还是要凭借审美的方式与生态进行对话,并将有关生态的思维理念充分情感化和形象化后纳入具有审美意味的创作机制,最终转化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
真正的生态文学是生态的,更是审美的,它不应仅仅是空洞的说教,相反该是诗意盎然、充满文学独特魅力的。
目前作家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热情日益高涨,作品也越来越多,但有不少作品形同材料连缀式的“同题作文”,根本不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
这种重生态化、轻文学化的倾向导致文学作品成了生态案例和宣讲材料,题材扎堆、形象刻板、情节重复、手法单一……种种缺陷不一而足。
为改变审美意味贫乏的文本现状,作家们必须提升将形而上的哲学话语转
换成感性的文学话语的能力,不能放弃对文学本质的坚持和诗性品格的追求。
1.下列对生态文学需要知性书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生态文学作家需要对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理性、全面的剖析与反思,努力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寻求可能的出路。
B.现在的中国生态文学需要有针对性地纠偏补弊,具体地说就是在强调“悲天”的同时,还需要“悯人”。
C.通过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境界,养成大众的生态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建构起和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
D.作家要凭借审美的方式与生态对话,将有关生态的思维理念充分情感化和形象化后纳入具有审美意味的创作机制,最终转化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
2.下列对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现状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目前多数中国生态文学作品仍停留在揭示生态现状、表达生态焦虑层面,缺少更深刻的理性反思和更多样的审美表达。
B.中国生态文学作家多有盲目趋同的心态,他们的作品中多是一味的情感宣泄和浮躁的攻击咒骂和激情呐喊。
C.不少生态文学作品形同材料连缀式的“同题作文”,成了生态案例和宣讲材料,题材扎堆、形象刻板、情节重复、手法单一,根本不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
D.中国生态文学作品多批判人类对于自然的毁灭性开掘,表现人类对自然界“同归于死”的恐惧,缺乏必要的关注与审视造成了人类对于人性自身的桎梏。
3.下列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生态危机中的自然生态危机,是指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使我们人类失去了可以安顿身体的物质家园。
B.生态危机中的精神生态危机是自我意识极度膨胀所导致的,它使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离我们人类越来越远。
C.中国生态文学作家在作品中有的是对生态危机的真诚愤慨和深重忧虑,可以说多的是单纯的义愤填膺之辞和人道主义呼吁。
D.生态文学的生命力和深刻性更在于生态文学作家能够从哲学和思想层面寻找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并进行精神疗救。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
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
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
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固辞不受。
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
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
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
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
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
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
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
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
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
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
居身俭素,床施蘧屏风,冬则布被莞席。
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
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
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
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
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
”谦退遣其妻。
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及融死,以礼殡葬之。
众咸服其行义。
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干:才能
B.躬.耕以养弟妹躬:亲自
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归顺
D.至郡,布.恩惠之化布:宣告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2分)
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④每去官,辄无私宅
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⑥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6.下列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
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唐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
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
府空车库里。
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
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分)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4分)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分)
(3)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4分)
(4)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8-9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
户。
8.颔联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9.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每题1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三秋桂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____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严冬海猎
陈秉汗
①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
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
海肚天脚一片胭红。
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
这是霜冻的征兆。
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
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衣服。
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
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
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
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
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
欠下一屁股债。
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
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
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
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
”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
海龙装作睡着的样子,爸爸的咳嗽声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角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
墨兰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
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
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鱼篓、干柴捆,快步向海滩走去。
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暗淡,和夜色融成一体。
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
连皮吞进肚里。
他把尖担插好,爬上礁屿,解开柴捆,划了几根火柴。
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的海面红光闪烁。
他脱下衣服,迅速溜下海里。
深夜里海水不同白天,像冰一样。
海龙感受到裂肌砭骨的寒冷。
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
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水擦擦身体。
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团热气,它们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
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
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
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
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娄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的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
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担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
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
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妈妈说:“哥哥捡回来好多好多的鱼哩。
”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
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的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4分)
(2)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4分)
(3)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6分)
第Ⅱ卷(43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字形全对
..的一项是()(2分)
A.孱.头(càn) 譬.如(pì)渑.池(miǎn)残羹冷炙.
B.恓.惶(qī)钓叟.(sǒu)料峭.(qiào) 倨.傲无比
C.亲戚.(qì)蹩.进(bié)脑髓.(suǐ)鲈鱼堪哙.
D.祗.侯(dǐ)寒蜩.(chóu)天堑.(qiàn)胼.手胝足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
..的一句是()(2分)
A.现代住房讲究采光与通风,但有的装修却弄巧成拙,将许多本来光线充足的房间搞
得不明不暗
....,通风效果也大受影响。
B.采访中,有的同学说,我们开过关于思想道德的班会,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同学们
都能举案齐眉
....,相互帮助。
C.学习雷锋应该成为一种全民化的行为,当我们看到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当仁不让
....,勇敢地伸出援助之手。
D.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安全事故如期而至
....,人员伤亡严重,救援队伍很快赶到了现场。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2分)
A.吴颂今先生表示,他将充分听取广大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对《娘,大哥他回来了》进一步加工润色,力争推出一首能真正抒发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统一的好歌。
B.记者赶到被打民工住处——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李村,看到10余名民工后背有多处条状血痕,其中伤势较重的民工童祖胜正在西安市长安医院治疗。
C.参加这次邀请赛的有“中国皇马”之称的山东鲁能队,有韩国水原三星队,还有泰国的农民银行队。
D.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妥善处理中日间的分歧,体现了中国政府一贯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时也表明,中国政府始终恪守中日之间三个政治文件所确立的行为准则。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
..的一项是()(2分)
A.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
B.妙尽.璇机之正
C.何久自苦.如此
D.臣请完.璧归赵
16.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分类正确
..的一项是()(2分)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②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③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④何以汝为见⑤拜送书于庭
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⑦而君幸于赵王⑧会于西河外渑池⑨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A.①③/②⑨/④/⑤⑧/⑥⑦
B.①/②⑨/④/⑤⑧/③⑥⑦
C. ①③/②⑨/④⑤⑧/⑥⑦
D. ①/②③⑨/④/⑤/⑥⑦⑧
17.某同学想请作家帮其修改作文,于是将自己的作文寄给作家,还给作家写了一封信。
以
下是信中的一个片段,请你找出信中不得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
(3分)我酷爱写作,渴望像您一样成为一位作家。
我时常写作文,我的拙作常得到老师的好评,现在寄给您一篇,请您务必阅读,多多赐教。
您的愚见一定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定能指导我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五、写作(3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位牧师奉派到新教区,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
然而附近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
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吗?”牧师问:“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
牧师接着说:“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凋谢。
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
你想把它怎么样?”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要把它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了他们自己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它的花留在花园里,免得过早凋谢。
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也没有被糟蹋。
牧师还结交了大批朋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手段有两个,另一个是批判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
2D(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性自身的桎梏)
3A(应在“失去”前加“正在”)
4D
5A
6B
7(1)到任以后,高帝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
8表现苏武牧羊环境的偏远、荒凉,(1分)表现了苏武对故国的思念,内心的孤寂,(1分)映衬出苏武坚贞的品格。
(1分)
9表达了对苏武崇敬之情(2分)以及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2分)
10.略
11.
(1)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
(1分)渲染冷寒的气氛,为故事的开展做好铺垫。
“硕大无朋的冰块”“严寒的海面”“怕冷的夕阳”“几十年未遇的寒流”“冷冷清清”渲染了一种冷寂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
(1分)暗示少年正是因为生活所逼不得不下海,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1分)。
(2)勤劳坚强: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导致生病,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
(1分)爱护子女:不让海龙学习原始的捕鱼法,把海龙骂回来,教导海龙天气冷别去耍海水,半夜不见海龙,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找。
(2分)
(3)原因有:(1)敢于承担因为爸爸生病带来的家庭困难责任;(2)艺高胆大,不惧寒冷的海水,水性好;(3)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可以捉很多鱼;(4)觉得捉尖头鱼很有趣,一直想尝试。
(答上三点就得满分)
12A
13C
14D
15B
16A
17务必阅读愚见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