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PPLTE上行链路的仿真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13.50 KB
- 文档页数:4
LTE系统物理层仿真平台的建立及实现1摘要:本文介绍了LTE物理层上下行链路的基本结构及其采用的关键技术,并使用Matlab 对系统物理层进行了仿真,对于LTE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并将加速LTE的商用化进程。
关键词:LTE,物理层,OFDM,DFT-S-OFDMThe Realization of Simulation platform for LTE system PHT layerAbstract:This introduce the physical layer structure of up-down link and key technology of LTE,simulate the system by Matlab.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research of LTE and also accelerating the commercial process of LTE.Key words:LTE,PHY layer,OFDM, DFT-S-OFDM1.概述近期伴随着WIMAX的崛起,3GPP也开始了UMTS技术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项目。
这项受人瞩目的技术被称为“演进型3G”(E3G,Evolved 3G)。
但只要对这项技术稍作了解,就会发现,这种以OFDM为核心的技术,与其说是3G技术的“演进”(Evolution),不如说是“革命”(Revolution),它和3GPP2空中接口演进(AIE)、WiMAX 以及最新出现的IEEE 802.20MBFDD/MBTDD等技术,由于已经具有某些“4G”特征,甚至可以被看作“准4G”技术。
目前已经确定了上下行信道的基本传输技术,上行SC(单载波)-FDMA,下行采用OFDM技术。
随着通信系统的规模和复杂度不断增加,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通信系统的模拟仿真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通信仿真技术主要分为手工分析与电路试验两种,可以得到与真实环境十分接近的结果,但耗时长,方法比较繁杂.而通信系统的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是介于上述两种方法的一种系统设计方法.它可以让用户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整个通信系统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拟仿真,本文使用matlab语言建立了LTE上下行链路的基本仿真平台。
基于3GPP LTE 的MIMO 信道模型研究与仿真引言目前,MIMO 技术是无线通信的研究热点之一。
它通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配置多副天线来获得空间分集增益,从而在不增加系统带宽和总发射功率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和信道容量。
系统也采用了MIMO 技术,将下行天线扩展到4×4,上行天线扩展到2×2。
系统在20MHz 的带宽下,支持的下行峰值速率为100Mbps,频谱效率提高到5bps/Hz,上行峰值速率为50Mbps,频谱效率提高到2.5bps/Hz[1]。
理论上,MIMO 信道可以看做是并行的空间子信道,信道容量随着发送和接收天线的数目增多而线性增大。
而实际上,MIMO 系统的多个子信道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导致信道容量下降。
因此,针对不同传播环境进行的MIMO 信道模型的研究与仿真,对设计高性能的MIMO 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3GPP LTE 的MIMO 信道模型,并使用Matlab 软件对其进行了建模仿真。
MIMO信道模型分析MIMO系统的一般描述以下行信道为例,假设一个基站具有M个发射天线和移动台具有N个接收天线的系统,即M×N 的MIMO 系统。
基站发射天线阵列上的信号为… ,其中sm (t)表示基站第个天线上的信号;移动台接收天线阵列上的信号表示为… ,其中表示移动台第n 个天线上的信号,则y(t)与s(t)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式中,n(t)为高斯白噪声,H(t)是连接基站和移动台的MIMO 信道系数矩阵[4]。
随机 MIMO 信道模型随机信道模型直接对信道参数进行建模,仿真信道的三种小尺度衰落效应:时延扩展、多普勒扩展和角度扩展。
连接基站和移动台的SISO 信道系数矩阵可以表示为Στδ,其中L 是可分辨径的数目,τ是第l条径的相对时延,Al表示基站天线与移动台天线之间的复传输系数[5]。
上式描述的是一个SISO 信道的多抽头时延线(TDL)模型,将 SISO 信道的TDL 模型推广到MIMO 信道中,即得到MIMO 信道的TDL 模型,以×2 天线配置为例。
3GPP LTE上行链路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无线宽带通信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今通信技术中的一个核心领域。
作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LTE(Long Term Evolution)通过多项关键技术升级,将普及的数据业务带宽提高至100Mbit/s(4G技术协议规范),支持网络平均时延达到100ms,从而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快速、更可靠、更稳定的通信服务。
而在LTE技术的构建中,上行链路表现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为上行链路可以支持用户向基站发送数据,同时也需要支持基站按时收到数据,所以保障上行链路的优秀性能非常关键。
因此,本课题拟以LTE系统上行链路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和研究LTE上行链路关键技术,并针对上行链路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以涵盖LTE 技术的全面和健康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着眼于LTE上行链路,具体涉及以下内容:1. LTE上行链路技术框架分析通过分析LTE系统中上行链路的技术框架,明确上行链路中的各个要素,并分析其各自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2. 前向纠错技术在LTE上行链路的应用前向纠错技术是一种强大的纠错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信道传输的可靠性。
在LTE上行链路中,前向纠错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减少数据传输过程中受到丢包、误码等干扰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改善上行链路的性能。
3. 多载波技术在LTE上行链路的应用多载波技术可以在不同的载波频段之间切换,从而提高信道的可用性,并减少数据传输过程中由于信道质量差异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4. 接收机设计在LTE上行链路的应用接收机的设计对数据的传输效率和接收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在LTE上行链路中,应用合适的接收机设计可以大幅提高链路的性能,从而实现高效传输。
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调研、实验分析和数学建模等多种方法。
具体来说,本研究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和比较不同的LTE上行链路技术,深入探究其优劣之处,并结合实际的场景进行实验分析和验证。
编号:审定成绩:重庆邮电大学毕业设计(论文)LTE中上行SC-FDMA技术性能分析与设计(论文)题目:仿真学院名称:通信与信息工程学生姓名:罗程专业:通信工程班级:0110910学号:2009210124指导教师:王永答辩组负责人:填表时间:2013年 6 月重庆邮电大学教务摘要为了满足移动高速率数据业务的需求,同时也为了与新兴的无线网络接入技术竞争,第三代合作伙伴技术(3GPP)组织在3G技术的基础上提出3G的长期演进,即LTE。
LTE作为准4G标准,它能够实现在20MHz的带宽下,实现上下行的高速率传输,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
同时LTE具有良好的抗多径性能,高的频谱利用率,大的系统容量等优点,使得LTE系统很具有研究价值。
LTE下行链路采用了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具有很好的抗多径性能,但是OFDA系统的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峰均比)特性逊色于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技术,出于低的PAPR具有高的功率效率的考虑,最终选定了单载波频分多址技术作为LTE上行链路的方案。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是OFDM与SC-FDE(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omain Equalization,单载波频域均衡)的基本原理与系统模型进行分析,比较了二者的优缺点与对偶性,并简单介绍了线性均衡与非线性均衡技术,分析了SC-FDE的帧结构;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LTE的上下行信道的类型与功能,简单分析了PUSCH信道,介绍了SC-FDMA的系统模型,子载波映射方式与帧结构,对集中式(LFDMA)与分布式子载波映射(以IFDMA为代表)进行了误码率性能分析,分析了起始符号占用首位与第15位的误码率性能。
LTE上行链路MIMO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对数据传输速率的需求越来越高。
其中,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影响数据传输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增强上行链路传输信道能力的技术中,MIMO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技术。
MIMO技术(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是利用多个天线进行信号传输和接收,以提高系统传输速率和频谱效率的一种技术。
在LTE系统中,MIMO技术一般被应用于下行链路,但其在上行链路的应用也已经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
因此,本文将对LTE上行链路MIMO技术进行研究,探索其应用和效果,以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 系统研究LTE上行链路MIMO技术;2. 探讨MIMO技术在上行链路中的应用和效果;3. 分析在不同信道环境下,MIMO技术对上行链路传输速率和信道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 LTE上行链路MIMO技术的理论相关知识;2. 上行链路MIMO技术的实现原理;3. 上行链路MIMO技术对传输速率和信道质量的影响;4. 上行链路MIMO技术在不同信道环境下的性能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掌握MIMO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2. 分析并总结MIMO技术在LTE系统中的应用与效果;3. 搭建模拟实验平台,设计相关试验并进行实验;4. 收集实验数据,分析数据,评估MIMO技术在上行链路中的效果。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系统了解LTE上行链路MIMO技术的理论知识;2. 探讨MIMO技术在上行链路中的应用和效果;3. 分析在不同信道环境下,MIMO技术对上行链路传输速率和信道质量的影响;4. 提出适用于当前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通信技术优化方案。
LTE链路级仿真实现及多用户检测技术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4G LTE技术作为一项全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在此基础上,5G技术正在快速发展,未来将
会以更快、更稳定、更安全的网络服务为人们提供更多便利。
作为LTE
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链路级仿真及多用户检测技术对于提高网络性能、实现网络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目标
本文旨在研究LTE链路级仿真实现及多用户检测技术,以实现对网
络的有效优化。
三、研究内容
1. LTE链路级仿真方法的研究
2. 多用户检测技术的研究
3. 完整的LTE网络仿真实现
4. 对比多用户干扰和协作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1. 借助模拟工具对LTE信号进行分析和仿真
2. 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并加以模型化
3. 提出相关算法和理论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
五、预期成果
1. 实现了LTE链路级仿真及多用户检测技术,并取得较好效果。
2. 分析多用户干扰和协作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提出相关优化方案。
3. 对比多个算法和模型,并评估其性能。
4. 提出相关应用场景下的效果评估方法和测试标准。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LTE链路级仿真方法研究
第三章:多用户检测技术研究
第四章:LTE链路级仿真实现
第五章: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及对比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设计与实现3GPP LTE无线链路控制协议研究与系统设计*收稿日期:2009年8月13日*本文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专项资助。
1 引言随着市场宽带无线接入技术需求的日益增长,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开始了3G长期演进计划(LTE)。
在LTE协议栈层次结构中,RLC层作为L2层之一,主要用于为上层提供不同数据链路类型的抽象。
其中最主要的是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链路,该链路类型用于屏蔽掉无线链路带来的影响并为上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RLC层通过使用不同的数据包收发处理机制(如分段和ARQ等)实现这些逻辑链路抽象。
本文将对3GPP LTE的RLC协议进行分析并研究实现RLC协议的软件系统方案,最后,通过对软件系统的功能进行测试以验证其完备性。
2 LTE RLC协议研究RLC层作为LTE协议栈L2层的协议之一,由多个RLC层实体组成,分别是TM发送实体、TM接收实体、UM发送实体、UM接收实体和AM实体等五个实体,如图1所示:图1 RLC协议架构图施渊籍 张玉成 石晶林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设计与实现3GPP LTE无线链路控制协议研究与系统设计R L C层通过这5个实体来进行无线链路的控制,并为上层提供三种不同特性的数据传输服务,分别是T M (Transparent Mode)数据传输、UM(Unacknowledged Mode)数据传输和AM(Acknowledged Mode)数据传输。
TM数据传输主要是以透传的方式,不保证数据包的顺序,以最短的时延传递到对端,主要适用于对时延敏感、不希望原始数据被分段,并且不需要下层保证数据包顺序到达的业务,如上层信令、广播消息、寻呼消息等。
UM数据传输能够保证数据按序传递给上层,并且能够对上层数据根据带宽限制进行打包分段,以最短时延使数据包按序到达对端,主要适用于对时延敏感、但是允许一定丢包率的业务,如VoIP等业务。
中图分类号:T N9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52(2009)10-0024-033GPP LTE上行链路的仿真研究王 鑫,葛万成,龚国强(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200092)摘 要:在LTE系统中上行链路采用SC2FDM A方案,下行链路采用OFDM A方案。
文中对LTE上行链路的物理层进行仿真研究,并深入探讨了频域均衡(FDE)技术在高速率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作用。
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频域均衡技术在多径环境中显著提高了SC2FDM A链路的抗干扰性能。
关键词:LTE;SC2FDMA;FDER esearch on the uplink of3GPP LTE systemsWANG X in,GE Wan2cheng,G ONG G uo2qiang(School of E lectronics and I nform ation E ngineering,Tongji U niversity,Sh angh ai200092,China) Abstract:The3G PP UTRA Long T erm Ev olution(LTE)selected 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2FDMA)for uplink,and Orthog 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for downlink.In this paper,the physical layer of the uplink is researched and simulated.Furtherm ore,the FrequencyD omain Equalization(FDE)technology is specially studied for the high2spe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ystem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DE technology can significantly im 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anti2multipath interferences of the uplink.K ey w ords:LTE;SC2FDMA;FDE0 引言近期伴随着WI MAX的崛起,3G PP也开始了UMTS技术的长期演进(LTE,Long T erm Ev olution)项目。
这项受人瞩目的技术被称为“演进型3G”。
但只要对这项技术稍作了解,就会发现,这种以OFDM 为核心的技术。
与其说是3G技术的“演进”,不如说是“革命”。
由于已经具有某些4G特征,甚至可以被看作“准4G”技术。
在LTE项目中,上行传输方案采用具有低峰均功率比(PAPR)的SC2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方案。
在该方案中,频域均衡是一种非常适合并且有效的接收端均衡技术,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频域均衡技术在LTE项目SC2FD2 MA上行链路的应用。
通过Matlab对LTE上行链路的物理层进行仿真,研究考察均衡技术在多径干扰环境中SC2FDMA链路的表现。
并通过仿真讨论用户数目对于通信系统误码率的影响,最后比较了不同映射方式的性能。
1 LTE上行传输方案上行传输方案采用带循环前缀的SC2FDMA方案,使用DFT获得频域信号,然后插入零符号进行扩频,扩频信号再通过IFFT。
这样的方法也被称为DFT扩展OFDM(DFT2spread OFDM),其频域信号产生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这样做的目的是,上行用户间能在频域相互正交,以及在接收机一侧得到有效的频域均衡。
子载波映射决定了哪一部分频谱资源被用来传输上行数据,而其他部分则被插入若干个零值。
频谱资源的分配有两种方式:一是局部式传输,即DFT的输出映射到连续的子载波上;另一个是分布式传输,即DFT的输出映射到离散的子载波上。
上行调制主要采用πΠ2位移BPSK、QPSK、8PSK和16QAM。
同下行一样,上行信道编码还是沿用R6的T urb o编码。
收稿日期:2009-04-30基金项目:本文受德国罗德与施瓦茨公司资助作者简介:王鑫(1986-),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
图1 SC 2FDM A 发射机结构 在SC 2FDM A 系统中,不同的上行链路用户在扩频后使用同一个频段同时向同一个接收机发送数据。
所以从时间域上来看,接收机接收的信号是各个用户发射信号的叠加。
由于傅里叶变化具有线性的特性,因此在频域的角度,接收端的信号可以被理解成是各个用户信号在频域的叠加。
所以,只要不同用户的子载波映射模块将该用户的数据块映射到不重叠的子载波。
那么在接收端,当各个用户的信号叠加在一起的时候,不同的子载波并不会发生混叠。
如果采用局部式子载波映射,不同用户之间将以局部频分复用(Localized FDMA )的方式复用信道。
图2表示了一个这样的例子。
从频域上看,三个用户分别占用了通信频段中的不同的连续区域通信频段中不同的连续区域,各个用户占用的频谱资源没有重叠。
传输系统中的其他模块都不会受到带宽变化的影响,它们都不需要因为带宽调整改变任何参数。
这一特性与传统的通信方式比较来说,是非常灵活的。
局部频分复用的方式适合频域自适应,对于同步和频率准确性的要求也较低。
图2 多用户局部式子载波复用 与局部频分复用相对应的是分布频分复用(Distributed FDMA )。
在这种方式中,每个用户都在整个频段内传输数据,但是不同用户占用的子载波相互交错,从而实现复用。
图3是一个多用户分布式子载波复用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不同的用户交替地占用子载波。
用户1所占用的带宽是用户2和用户3的两倍。
可见在这样的系统中,也同样可以非常灵活的分布通信带宽。
分布频分复用方式可以获得额外的频率分集,但是对于频率的误差比较敏感。
图3 多用户分布式子载波复用2 频域均衡在上行链路(SC 2FDMA )中的应用在真实的环境中,由于数据的传输速率很高,因此多径信道所引入的码间干扰是必须考虑的。
在接收机中,为了对抗这种干扰,也需要引入频域均衡的模块。
图4所示的一个更加贴近实际的系统。
在上行链路中,不同的用户应该经过不同参数的多径信道到达接收机。
因此在接收端,也需要在不同用户的信号区分开以后,分别对他们进行频域均衡。
图4 带有多径信道和均衡模块的SC 2FDM A 系统框图 对于接收端的频域均衡,在本文的讨论中采用了迫零线性均衡,即在频域直接把接收的信号与信道的频率响应相除。
由于接收机的子载波选择模块原本就在频域上进行,所以只要简单的在子载波选择模块和IFFT 变换模块之间插入一个相除的模块,就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均衡功能。
所以单纯就均衡功能来说,其实现并不复杂。
但是,在进行迫零均衡之前,需要对信道的频率响应进行估计。
在具体讨论信道估计的算法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SC2FDMA的帧结构。
为了满足数据传输延迟的要求,LTE系统必须采用很短的交织长度和自动重传请求周期。
所以在LTE标准中,3G中的10ms 无线帧被分成20个同等大小的子帧,长度为0.5ms。
LTE标准中给出的上行传输基本子帧(Sub2fram e)结构。
在一个子帧中,包括了2个短数据块(Short Block,S B)和6个长数据块(Long Block,LB),每个数据块都有自己的循环前缀保护(CP)。
短数据块可以用作相干解调的参考信号或者控制和数据的传输,长数据块可以用作控制和数据的传输。
在SC2FDMA的子帧结构中,短数据块与长数据块是时分复用的。
通常,在短数据块中,传输的是导频信号。
导频信号在被基站接收后,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用于上行相干解调和探测的上行信道估计;二是用于上行频域Π时域信道依赖分配的上行信道质量估计。
作为导频序列,期望具有以下性质:在频域具有恒定的幅值,以实现对于所有子载波信道同样精确度的估计;在时域具有低的PAPRΠC M,至少需要与数据传输时具有的PAPRΠC M相当;良好的自相关性质,来进行准确的信道估计;不同导频信号间良好的互相关性质,以减小在其他小区或者本小区中,使用同样资源传输的导频信号的干扰。
G C L(G eneralized Chirp2Like)序列就是一种符合以上要求的序列。
G C L序列是一种非二进制单位幅值序列,它具有C AZ AC(C onstant Am plitude Z ero Auto2 C orrelation,恒定幅度零自相关)特性,G C L序列具有理想的周期自相关性,并且同时具有理想的互相关性。
3 LTE上行链路的仿真及性能分析接下来本文对LTE上行链路进行仿真。
在表1中给出了仿真中使用的主要参数。
表1 带有频域均衡模块的SC2FDM A系统仿真参数参 数数 值带宽5MH z子载波数目(LBΠS B)300Π150子载波空间(LBΠS B)15Π30kH z循环前缀长度 4.04μsFFT大小(LBΠS B)512Π256调制方式QPSK单个用户数据占用的资源数25个子载波用户移动速度(kmΠh)5kmΠh 仿真中使用的信道,采用标准建议的G S M六径典型城市信道模型。
信道的实现采用瑞利衰减信道仿真模型。
图5给出了理想信道估计情况下仿真的信噪比-误码率关系图。
在这个仿真中,假设接收端可以准确的估计出信道的特征。
在实际实现时,就把信道的参数直接输出给均衡器来计算信道的频率响应。
从图5中可以看出,当上行链路的用户数目增加的时候,通信系统的误码率将会降低。
在信噪比为20dB的时候,系统满负荷时的误码率在10-2的数量级。
图5 理想信道估计时不同用户数目的信噪比-误码率关系其次仿真的是使用G C L序列进行信道估计时的信噪比-误码率关系。
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采用G C L序列进行信道估计时的信噪比-误码率关系从图6可以看出,与理想信道估计相比较,采用G C L序列引起了误码率的增大。
信噪比小于22dB 时,局部式映射的均衡效果比分布式好。
在信道质量比较好,信噪比大于22dB的时候,分布式映射的均衡效果将比局部式映射好。
(下转第29页)家对第i 条规则的评分,ExpertSupport l (l =1,2,…,m )表示第l 条规则的专家支持度。
专家支持度的计算公式如下:ExpertSupport l =∑nj =1a lj Πn Π100(l =1,2,…,m )显然,规则的专家支持度取值范围在[0,1]之间。
如果专家支持度为0,表示所有专家都不相信这条规则;如果专家支持度为1,表示所有专家都相信这条规则。